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SCRIPTION OF G-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OF ROCK COMMINUTION WITH FRACTAL GEOMETRY
1
作者 Li Gongbo Tang Chunan Xu Xiaohe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1991年第1期35-38,共4页
The fractal model of rock comminution is presented with Mandelbrot's fractal geome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those with only a linear similarity ratio to fit practical situations.The comminution... The fractal model of rock comminution is presented with Mandelbrot's fractal geome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those with only a linear similarity ratio to fit practical situations.The comminution prob ability of the central part should be considered so the geometric meaning of the constant in Gaudin-Schuhmann's distribution function can be explained more clea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ctal dimension comminution engineering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下载PDF
Interactions between wind and water erosion change sediment yield and particle distribution under simulated conditions 被引量:8
2
作者 TUO Dengfeng XU Mingxiang +1 位作者 ZHAO Yunge GAO Liqia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5期590-598,共9页
Wind and water erosion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soil los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actions is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 soil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regions where both types of erosion o... Wind and water erosion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soil loss, and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actions is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 soil quality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regions where both types of erosion occur. We used a wind tunnel and simulated rainfall to study sediment yield,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sediment particles under wind and water erosion.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wind ero- sion firstly and water erosion thereafter, under three wind speeds (0, 11 and 14 m/s) and three rainfall intensities (60, 80 and 100 ram/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diment yield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d speed and rain- fall intensity (P〈0.01). Wind erosion exacerbated water erosion and increased sediment yield by 7.25%-38.97% relative to the absence of wind erosion. Wind erosion changed the sediment particle distribution by influencing the micro-topography of the sloping land surface. The clay, silt and sand contents of eroded sediment were also posi- tively correlated with wind speed and rainfall intensity (P〈0.01). Wind erosion increased clay and silt contents by 0.35%-19.60% and 5.80%-21.10%, respectively, and decreased sand content by 2.40%-8.33%, relative to the absence of wind erosion. The effect of wind erosion on sediment particles became weaker with increasing rainfall intensities,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variation in sediment yield. However,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was not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 yield (P〉0.05).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 the sediment particle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water erosion (P〈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under wind and water erosion. The findings reported in this study implicated that both water and wind erosion should be controlled to reduce their intensifying effects, and the controlling of wind erosion could significantly reduce water erosion in this wind-water erosion crisscros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yield particle-size distribution fractal dimension wind and water erosion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香根草根系护坡力学性能分析
3
作者 邓友生 姚志刚 +3 位作者 段邦政 李龙 孟丽青 肇慧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4,共8页
为了定量评价香根草根系护坡效果,该研究以不同生长期的香根草为对象,基于植被生态学和分形理论获取根系形态参数指标,分析根系分形维数与生长期间演化规律。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含根量和根系分布方式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为了定量评价香根草根系护坡效果,该研究以不同生长期的香根草为对象,基于植被生态学和分形理论获取根系形态参数指标,分析根系分形维数与生长期间演化规律。通过室内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含根量和根系分布方式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分析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根系分形维数间关系,并建立考虑香根草根系分形维数的边坡稳定性系数模型。结果表明:香根草根系数量和含根量与根系分形维数基本呈线性关系,而根系表面积与根系分形维数呈对数关系,三者均随根系分形维数增多而增大,但增幅均逐渐减小。含根量由0增加至1.0%时,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内摩擦角分别提高了72.0%和6.9%,含根量对黏聚力影响较大。不同根系分布方式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能力由小到大依次为竖向、倾斜、相交和混合分布,同素土边坡相比,相交和混合分布根系的边坡稳定性系数分别提高了14.7%和15.8%,含根量为1.0%时,相交分布根系的边坡稳定性系数提高了28.4%。根系分形维数与边坡稳定性系数呈线性关系,利用根系分形维数能够评价边坡稳定性。研究结果可为香根草护坡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分形维数 根土复合体 香根草 生长期 根系分布 含根量
下载PDF
粒状土孔隙率与其颗粒级配的分形关系
4
作者 朱永和 刘颜珲 +2 位作者 尚柯 孙红义 方旭东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7期130-134,共5页
粒状土是填(构)筑地基、路基和土石坝等构筑物最常用的工程材料之一。对粒状土孔隙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粒状结构承受和传递外力的机理。以仿真颗粒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颗粒离散元法是研究粒状土力学行为的有力有效工具。然而,仿真计... 粒状土是填(构)筑地基、路基和土石坝等构筑物最常用的工程材料之一。对粒状土孔隙空间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粒状结构承受和传递外力的机理。以仿真颗粒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颗粒离散元法是研究粒状土力学行为的有力有效工具。然而,仿真计算所耗时间与颗粒数量成正比,在计算颗粒数量较多的大模型时会受计算机计算性能的制约,阻碍了颗粒离散元法在工程中的普及。为了减小颗粒数量,常常忽略粒状土中细小的颗粒,带来的问题是,颗粒体的孔隙率被低估,同时影响粒状土中力的传递。借助颗粒流离散元法开展一系列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孔隙率随着最小颗粒粒径的变小而变小且两者呈分形关系。基于分形理论建立粒状堆积体孔隙率与最小粒径的数学关系。研究结果可用于提高颗粒流(或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耦合)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状土 分形维数 颗粒级配 孔隙率
下载PDF
向家坝工程扰动区不同生态修复模式边坡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悦阳 夏栋 +4 位作者 舒倩 郭士维 罗婷 闫书星 刘大翔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89,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修复后边坡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为分形维数作为评价修复后向家坝工程扰动区边坡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向家坝工程扰动区6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0—10 cm边坡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生态修复后边坡土壤颗粒分形特征,为分形维数作为评价修复后向家坝工程扰动区边坡土壤质量的综合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向家坝工程扰动区6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的0—10 cm边坡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采用单重和多重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自然演替与人工修复模式下土壤粒径分布(PSD)和分形特征及土壤养分特征并分析了其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和砂粒为主,黏粒含量较少,粒径分布不均匀。天然林地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且土壤颗粒较细。黏粒与D v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粉粒含量与D_(1),D_(2)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砂粒与D_(1),D_(2)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养分与黏粒、粉粒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D_(1),D_(2)呈不显著负相关。[结论]向家坝工程扰动区土壤颗粒以粉粒和砂粒为主,土壤质地较粗,而植被混凝土修复技术有利于细颗粒的积累,从而提高土壤均匀度,可以作为生态修复的参考。粉粒和砂粒不仅主导多重分形参数,还对养分有促进作用,可用来作为研究区域生态修复效果的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土壤养分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径演变特征
6
作者 贺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114,129,共6页
[目的]研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樟子松人工林恢复时间的关系,为评价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特征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自然荒草地为对照,选择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樟子松林下土壤基本理... [目的]研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樟子松人工林恢复时间的关系,为评价毛乌素沙地植被恢复对土壤颗粒特征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自然荒草地为对照,选择不同恢复年限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林龄樟子松林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颗粒粒径含量和分形维数,开展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恢复过程中土壤粒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3种不同林龄樟子松土壤中细砂粒含量最多,极粗砂粒含量最少,并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细砂粒含量和粗砂粒含量呈增加的趋势,而黏粒含量、粉粒含量以及极细砂粒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中全氮、全磷、有机质以及土壤含水率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林龄下樟子松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范围为2.27~2.71,均值大小顺序表现为50 a>60 a>40 a>CK;全氮含量和土壤含水率的均值大小顺序均表现为60 a>50 a>CK>40 a;全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均值大小顺序均表现为60 a>50 a>40 a>CK。全氮、全磷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分形维数间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0.418,0.522。[结论]樟子松人工林恢复显著影响土壤粒径和体积分形特征,且在恢复时间为50 a时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分布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分形维数 樟子松
下载PDF
考虑颗粒密度的细粒土分形特征研究
7
作者 林泽雨 黄炽辉 《广东水利水电》 2023年第6期15-20,共6页
以广东地区两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原状土为研究对象,针对细粒土颗粒结构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基于分形理论和数理统计,提出了考虑颗粒密度的细粒土质量分形维数模型,建立了细粒土质量分形维数预测方程,讨论了质量分形维数与宏观物理特性的... 以广东地区两大水利工程项目的原状土为研究对象,针对细粒土颗粒结构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基于分形理论和数理统计,提出了考虑颗粒密度的细粒土质量分形维数模型,建立了细粒土质量分形维数预测方程,讨论了质量分形维数与宏观物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考虑颗粒密度的质量分形维数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细粒土的质量分形维数与粉粒含量呈较强的负相关,与胶粒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以此建立的质量分形维数预测方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并初步确定了细粒土质量分形维数的变化区间为(2.674,2.921);仅用质量分形维数无法直接判断细粒土界限含水率的高低或可塑性的强弱。研究结果为今后细粒土的分形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土 质量分形维数 颗粒密度 粒径分布 界限含水率
下载PDF
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被引量:43
8
作者 梁士楚 董鸣 +1 位作者 王伯荪 张炜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1-14,共4页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结果表明 ,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为 2 .6 837~ 2 .8834.不同质地土壤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轻粘土的规律 ,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英罗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 .结果表明 ,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为 2 .6 837~ 2 .8834.不同质地土壤的分形维数呈现砂壤土 <轻壤土 <中壤土 <重壤土 <轻粘土的规律 ,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 .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盐分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群落类型、土壤质地、滩位、含盐量、有机质含量等是影响英罗港红树林土壤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 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下载PDF
贝壳堤岛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及水分生态特征 被引量:37
9
作者 夏江宝 张淑勇 +4 位作者 王荣荣 赵艳云 孙景宽 刘京涛 刘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7013-7022,共10页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学理论,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的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粒径组成和水分物理参数,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贝壳砂土壤中粗砂...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学理论,以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的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分析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粒径组成和水分物理参数,探讨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贝壳砂土壤中粗砂粒含量最高;其次是细砂粒,而石砾和粉粘粒含量较低。灌木林地和草地具有降低石砾、粗砂粒,增加细砂粒和粉粘粒含量的作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均值在1.5845—1.9157之间,大小依次为酸枣林、杠柳林和草地,表层高于20—40cm土层。酸枣林、杠柳林及草地0—40cm土壤容重均值分别比裸地低23.87%,14.51%和10.47%;总孔隙度均值分别比裸地增加16.96%,16.71%和1.31%。植被恢复措施对贝壳砂表层的孔隙结构、疏松程度改善较好,草地及灌木林地的蓄水性能均表现为0—20cm高于20—40cm。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粉粘粒含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饱和蓄水量、吸持蓄水量等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砂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砂粒含量和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滞留蓄水量的相关性不大。从土壤分形维数及其水分生态特征来看,贝壳堤岛3种植被类型的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及蓄水保土功能表现为灌木林好于草地,其中酸枣林好于杠柳林,0—20cm好于20—40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土壤粒径分布 土壤水分 植被类型 贝壳堤岛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10
作者 刘美龄 叶勇 +1 位作者 曹长青 唐飞龙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57-1561,共5页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海南东寨港土壤的分形维数为2.302~2.575,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粘粒、盐分、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随着... 应用分形理论分析了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海南东寨港土壤的分形维数为2.302~2.575,分形维数的大小与土壤中的粘粒、盐分、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滩红树林土壤的分形维数低于中滩和内滩;随着土壤质地由砂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的变化,分形维数逐渐增大;从陆到海土壤分形维数逐渐减小。群落类型、土壤质地、滩位、含盐量、有机质、全氮含量等是影响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土壤分形维数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 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 被引量:40
11
作者 孙大松 刘鹏 +1 位作者 夏小和 王建华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1-75,共5页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是分析水分和物质迁移的重要参数,直接测量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代价较高,且直接测量的精度较差,因此间接估算非饱和土渗透系数成为很好的选择。分形理论适合用来描述多孔介质的结构和透水性。本文建立了土体孔隙分布... 非饱和土的渗透系数是分析水分和物质迁移的重要参数,直接测量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代价较高,且直接测量的精度较差,因此间接估算非饱和土渗透系数成为很好的选择。分形理论适合用来描述多孔介质的结构和透水性。本文建立了土体孔隙分布的分形模型,导出用分维和进气值表示的水分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的理论表达式。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用分形模型计算得到的水分特征曲线和渗透系数与试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系数 非饱和土 分形 分维 水分特征曲线 孔隙分布 吸力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 被引量:63
12
作者 伏耀龙 张兴昌 王金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0-125,共6页
具有分形特征是土壤的客观属性之一,为了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布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161个样品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 具有分形特征是土壤的客观属性之一,为了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运用土壤体积粒径分布分维模型计算了岷江上游干旱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161个样品的分形维数,分析了分形维数的空间变化特点及其与粒度组成、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表征土壤结构和性质的重要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粒径分布具有不同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在2.5011~2.7825之间,粉壤土>壤土>砂壤土,耕地大于灌林地。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黏粒(<0.002mm)和粉粒(0.002~0.05mm)的体积百分含量以及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0.05mm)的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区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开发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质地 分形 粒径分布 体积分形维数 岷江上游
下载PDF
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 被引量:60
13
作者 张季如 朱瑞赓 祝文化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7-71,79,共6页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6个典型土样测定土壤颗粒的等效直径和分布规律,给出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具有一定的统计分形特征,分维数的数值反映了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均匀程度。分维数愈大,土... 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6个典型土样测定土壤颗粒的等效直径和分布规律,给出用粒径的数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维数。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粒径分布具有一定的统计分形特征,分维数的数值反映了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均匀程度。分维数愈大,土壤颗粒的粒径愈小,细粒含量愈高,质地愈不均匀;土壤颗粒在单一粒级分布的集中程度对分维数的数值有重要影响,单一粒级的颗粒含量愈高,分维数愈大。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为土壤的分形研究提供了一种精确、简便的实验和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粒径分布 分形 分维数 图像分析
下载PDF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被引量:40
14
作者 宁丽丹 石辉 +1 位作者 周海军 刘世荣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405-1410,共6页
以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高山栎4种植被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湿筛法得到的4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几何平均直径与标准差... 以岷江上游卧龙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高山栎4种植被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湿筛法得到的4种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其几何平均直径与标准差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团聚体直径.土壤的分维数范围在2.40~2.78之间,<0.25mm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越大,暗针叶林土壤的第2层和暗针叶林窗箭竹林土壤的第3层的分形维数最大.土壤团聚体的保存机率以3~1mm、1~0.5mm粒径级团聚体为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小;>10mm、0.5~0.25mm粒径级的团聚体的保存机率小,容易遭到破坏.对团聚体稳定性指数进行剖面加权平均发现,针阔混交林土壤的稳定性指数最高,其次为高山栎林土壤、暗针叶林林窗下箭竹林和暗针叶林土壤,说明针阔混交林和高山栎林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团聚体的3个数量特征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均可用于说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壤团聚体 对数正态分布 分形维数 团聚体稳定性指数
下载PDF
中国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与分维 被引量:28
15
作者 朱晓华 杨秀春 蔡运龙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81-888,共8页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性质进行了定量研究,所得结论为:(1)中国土壤空间分形结构特征客观存在,南方水稻土、黄刚土等53类土壤斑块的周长-面积关系客观存在;(2)中国各土壤类型中,寒漠土分维最大,为1.952,灰漠土分维最小,...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国土壤空间分布的分形性质进行了定量研究,所得结论为:(1)中国土壤空间分形结构特征客观存在,南方水稻土、黄刚土等53类土壤斑块的周长-面积关系客观存在;(2)中国各土壤类型中,寒漠土分维最大,为1.952,灰漠土分维最小,为1.158;寒漠土斑块镶嵌结构最复杂,灰漠土斑块镶嵌结构最简单;(3)随着我国土壤类型从华南→东北→西北的变化,土壤类型空间分布的分维总体增大;在青藏高原区,各土壤分维出现垂直与水平的复合分布,随着地势自东南向西北的逐渐升高,土壤分维总体变大;(4)中国各土壤类型中,寒漠土稳定性指数值最大,为0.452 4,其斑块镶嵌结构稳定性最高,灰褐土斑块镶嵌结构稳定性最低,稳定性指数值为0.001 3;(5)随着我国土壤类型由南向东北的变化,各土壤类型斑块镶嵌结构的稳定性指数总体变小;在青藏高原区,由东南向西北,各土壤类型斑块镶嵌结构的稳定性指数总体变大;(6)就中国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而言,中国土壤类型斑块空间分布的几何属性对其分维大小可能有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分维 土壤 空间分布 中国
下载PDF
陕西4种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3
16
作者 刘云鹏 王国栋 +1 位作者 张社奇 党亚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数不仅受粘粒含量的支配 ,还与土壤质地的均一程度有关 ,土壤质地均匀指数 Iu与分形维数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但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特征 土壤结构 粘粒含量 土壤质地 相关性
下载PDF
沂蒙山林区不同植物群落下土壤颗粒分形与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霞 姚孝友 +2 位作者 张光灿 胡续礼 Heathman G C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1-37,共7页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形学机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粉黏粒含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正相关,而与土壤砂粒含量和非毛管孔隙度具有线性负相关关系,它能较好表征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颗粒组成和孔隙状况的影响,因而可作为评价土壤物理结构质量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颗粒组成 分形维数 土壤孔隙 沂蒙山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几种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1
18
作者 王贤 张洪江 +4 位作者 程金花 张焜 张静雯 宋楠 孙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4-159,共6页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重庆四面山几种林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粒级分布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0-60cm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的顺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阔叶林,阔叶林和楠竹林土壤具有相对疏松...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重庆四面山几种林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粒级分布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0-60cm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的顺序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阔叶林,阔叶林和楠竹林土壤具有相对疏松、通透性好的结构,而针叶林和混交林地土壤质地较细,具有较好的持水保肥性能。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阔叶林地土壤的分形维数减小最为显著,楠竹林地呈增大的趋势,而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地减小不显著。这种变化与4个剖面上粘粒含量的变化规律完全一致。③分形维数能够表征土壤颗粒的大小和数量,但对不同粒级颗粒含量的反映程度不同,主要由粘粒含量决定(R=0.964),与砂粒含量显著负相关(R=-0.873),与粉粒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R=-0.004)。④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含量、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四面山 林地土壤 分形维数 粒级分布
下载PDF
差异水动力导致黄河口粉质土微结构分形特征变化实例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王俊超 贾永刚 +3 位作者 史文君 单红仙 许国辉 付元宾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7-183,共7页
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潮坪上选择典型研究区。区内通向油井的道路的修建使北侧水动力条件明显强于南侧。对两侧原状土样进行粒度成分测试和微观结构观测,并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水动力作用强区中,粒度分维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潮坪上选择典型研究区。区内通向油井的道路的修建使北侧水动力条件明显强于南侧。对两侧原状土样进行粒度成分测试和微观结构观测,并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水动力作用强区中,粒度分维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大致呈反"S"型,颗粒分布分维值随深度单调递增(表层除外),颗粒定向性分维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呈"S"型;在水动力作用弱区,粒度分维值和颗粒分布分维值随深度单调增大,颗粒定向性分维值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呈平缓的反"S"型。这些参数的变化较好地反映了不同深度处沉积物的层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粉质土 微结构 水动力 粒度分维值 颗粒分布分维值 颗粒定向性分维值
下载PDF
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策勒绿洲为例 被引量:16
20
作者 桂东伟 雷加强 +4 位作者 曾凡江 穆桂金 杨发相 苏永亮 潘燕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1-417,共7页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重点探讨了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08年9月对策勒绿洲范围内农田表层土壤粒度测定数据,首先通过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分析,表明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显著,并根据分... 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为例,重点探讨了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2008年9月对策勒绿洲范围内农田表层土壤粒度测定数据,首先通过土壤粒径分布体积分形维数分析,表明绿洲农田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显著,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假设,认为农田利用年限及空间位置的不同是土壤粒径分布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其次利用排序方法对影响因素的贡献率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分维值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土壤粒径分布差异性方面,利用年限为主导因素,其相对贡献率达67%。因此,保证农田长期合理的耕作管理方式将有助于土壤粒径分布属性的稳定及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维数 排序 绿洲 农田 策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