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gas Fuel Combustion in Re-circulating Vortex Combustor 被引量:2
1
作者 Khaled Zbeeb Chaouki Ghenai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3年第10期1852-1864,共13页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n the combustion of syngas fuel in re-circulating vortex combustor. The combustion stability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use of cavities in which recirculation zones of hot products generated ...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n the combustion of syngas fuel in re-circulating vortex combustor. The combustion stability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use of cavities in which recirculation zones of hot products generated by the direct injection of fuel and air are created and acting as a continuous source of ignition for the incoming main fuel-air stream.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is study to test the combustion performance and emissions from the vortex trapped combustor using synthetic gas or syngas fuel produced from the gasification process. The flame temperature, the flow field and species concentrations inside the vortex trapped combustor were obtained. Several syngas fuels with different fuel compositions (H2, CO, CH4, CO2, N2 and H20) and lower heating values were tested in this study. The changes on the flame temperature and species concentrations inside the combustor, the emissions of NOx, CO, CO2 at the exit of the combustor, the combustor efficiency and the total pressure drop for syngas fuel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H2/CO ratio and the mass fraction of each constituent of syngas fuels and hydrogen-methane fuel mixtures on the combustion and emissions performances were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USTION altemative fuels trapped vortex combustor CFD mixture fraction/PDF combustion model.
下载PDF
Effect of Swirl Preset Vorticity on Combustion Performance of Lobe Nozzle Combustor Chamber
2
作者 WANG Lijun JIANG Jintao +2 位作者 YUAN Weiwei MEN Kuo XU Yijun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9年第5期828-837,共10页
To improve the combustor performance of multi-point injection combustion,lobe nozzle design was applied to the aero-engine model combustor,by presetting the swirl through a certain twisted angle of the edge of the lob... To improve the combustor performance of multi-point injection combustion,lobe nozzle design was applied to the aero-engine model combustor,by presetting the swirl through a certain twisted angle of the edge of the lobe outlet.Numerical simu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lling test is used in this paper.The effects of swirl vorticity presetting onto the vortex structure,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bustion temperature field,the combustor exit temperature field quality,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and the NOx emissions of multi-point injection combustion chamber are investigated.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vortex flow at the lobe outlet edge,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water modelling test of the swirl vorticity presetting show that the swirl presetting can efficiently enhance the range and intensity of the lobe-induced vorticities.Besides,it can improve the uniformity of the combustion temperature in the combustor chamber,together with the reduced emissions of the pollutant NOx.Moreover,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lobe nozzle chamber,the swirl vortex presett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its combustion performance.The flow simulation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luid vortex structure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 and validat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BE NOZZLE vortex structure multi-point injection combustor CHAMBER COMBUSTION performanc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Effects of Lobe Peak-to-Trough Width Ratio on Mixing 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in ATR Combustors
3
作者 ZHAO Qingjun ZHANG Yuankun +3 位作者 HU Bin WANG Zhonghao SHI Qiang ZHAO Wei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2年第6期637-650,共14页
The air-turbo-rocket(ATR)engine is a promising propulsion plant for achieving numerous surface and air launched missile missions.The application of lobed mixer in the ATR combustor can promote the mixing of the fuelri... The air-turbo-rocket(ATR)engine is a promising propulsion plant for achieving numerous surface and air launched missile missions.The application of lobed mixer in the ATR combustor can promote the mixing of the fuelrich gas and the air,thus improving the engine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obe peak-to-trough width ratio on mixing and combustion performance in ATR combustors.Results show that:For a given peak lobe width b1,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total pressure los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rough lobe width b2;For a given b2,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total pressure los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b1;The fan-type lobed mixer with smaller b2has a better effect on promoting 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in the region near the ATR combustor center line than that with a pair of parallel side walls.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 reaches more than 0.99 at the exit of combustor in nonreactive combustion while the total pressure loss reaches more than 4%in the reacting combustion.Compared with the mixing process,more than80%of the total pressure loss is caused during combus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R combustor lobed mixer lobe peak-to-trough width ratio MIXING combustion streamwise vortex
下载PDF
双涡控径向分级燃烧室流场特性
4
作者 何小民 桂韬 +3 位作者 毛向臣 唐军 张伟 张净玉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24年第3期18-26,共9页
针对新设计的一种双涡控径向分级燃烧室流场特性,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试验的方式,获得不同压降(1.5%~5.5%)下该型燃烧室不同展向截面和流向截面上流场结构、流线、流速分布和回流区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燃烧室在凹腔内形成了耦合展向涡与... 针对新设计的一种双涡控径向分级燃烧室流场特性,采用粒子图像测速仪试验的方式,获得不同压降(1.5%~5.5%)下该型燃烧室不同展向截面和流向截面上流场结构、流线、流速分布和回流区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燃烧室在凹腔内形成了耦合展向涡与流向涡的三维涡系;主燃级旋流器后外旋螺旋流场与中心回流区共同构成三维涡球结构;凹腔与主燃级流场在主燃孔进气作用下相互耦合。随着压降变化,燃烧室冷态流场存在2种流态,压降小于3.5%时,旋流器旋转气流明显强于凹腔气流,凹腔气流被压至外壁流出,与主流掺混较为困难,在火焰筒下游与主流相互作用;压降大于3.5%时,旋流器旋转气流减弱,凹腔气流一同与旋转气流流出并相互作用,凹腔气流往主流掺混相对较为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分级燃烧室 双涡控 流场特征 涡系结构 粒子图像测速仪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涡流燃烧发动机燃烧室数值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得川 白荣博 刘上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113,116,共4页
为研究涡流冷壁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部的流动情况,分别采用RNGk-ε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对涡流冷壁发动机燃烧室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确定采用雷诺应力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冷态双旋涡流动。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外层准自由涡,内层准强迫涡的Rank... 为研究涡流冷壁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部的流动情况,分别采用RNGk-ε模型和雷诺应力模型对涡流冷壁发动机燃烧室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确定采用雷诺应力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冷态双旋涡流动。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外层准自由涡,内层准强迫涡的Rankine组合涡结构。研究表明: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动结果比冷态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三维效应在准自由涡区域比较明显,在强迫涡区域很小,总体上不影响燃烧室内的双旋涡流动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冷壁推力室 双旋涡结构 数值模拟 RSM模型
下载PDF
涡流冷壁旋流燃烧室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徐舟 曾卓雄 徐义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6-442,共7页
为了获得涡流冷壁旋流燃烧室的双旋涡结构对其燃烧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改变切向入口的进口速度,对其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燃烧工况下,双旋涡结构较冷态时更难形成;随着切向入口的进口速度增加,涡流冷壁旋流燃烧室的燃烧... 为了获得涡流冷壁旋流燃烧室的双旋涡结构对其燃烧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改变切向入口的进口速度,对其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燃烧工况下,双旋涡结构较冷态时更难形成;随着切向入口的进口速度增加,涡流冷壁旋流燃烧室的燃烧效率较旋流燃烧室增大2%左右,壁面温度从1200K降低至600K,出口CO2的排放量降低;双旋涡结构会增加燃烧室的总压损失,但是增加的程度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冷壁 旋流 燃烧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导流片结构参数对先进旋涡燃烧室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志凯 曾卓雄 +1 位作者 徐义华 田佳莹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5-412,共8页
为了研究带导流片的先进旋涡燃烧室燃烧及流动性能,对导流片不同结构参数下燃烧室的流场分布、温度分布、总压损失、燃烧效率及污染物排放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带导流片的先进旋涡燃烧室性能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能够在不依赖凹腔... 为了研究带导流片的先进旋涡燃烧室燃烧及流动性能,对导流片不同结构参数下燃烧室的流场分布、温度分布、总压损失、燃烧效率及污染物排放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带导流片的先进旋涡燃烧室性能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能够在不依赖凹腔射流的情况下形成理想的双旋涡结构,有利于增强凹腔稳焰及燃气掺混,大幅度提高燃烧效率,改善出口温度分布,降低NO排放。导流片结构参数对燃烧室性能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当导流片伸入凹腔的长度与前钝体高度之比(a/B)为0.2,导流片到前钝体上端面的距离与燃烧室进气通道高度之比(b/H)为0.4,导流片到前钝体后端面的距离与凹腔长度之比(c/L)为0.1-0.2时,燃烧室在贫燃条件下可以实现低压降、低污染的稳定燃烧,而且出口温度分布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旋涡燃烧室 导流片 双旋涡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采用蒸发管供油的驻涡燃烧室点火及贫油熄火特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孔昭健 樊未军 +2 位作者 易琪 刘玉英 杨茂林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132-1137,共6页
为了研究驻涡燃烧室拓宽燃烧边界的能力,设计了一种驻涡燃烧室实验件,并对其点火性能和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驻涡燃烧室采用汽化器和蒸发管的组合作为供油方式,以煤油为燃料,实验中改变燃烧室的进口条件,测试其点火极限和贫熄极... 为了研究驻涡燃烧室拓宽燃烧边界的能力,设计了一种驻涡燃烧室实验件,并对其点火性能和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驻涡燃烧室采用汽化器和蒸发管的组合作为供油方式,以煤油为燃料,实验中改变燃烧室的进口条件,测试其点火极限和贫熄极限.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蒸发管供油驻涡燃烧室具有良好的点火特性和贫油熄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航天推进系统 驻涡燃烧室 点火 贫油熄火
下载PDF
凹腔油气匹配对驻涡燃烧室点火性能影响试验 被引量:14
9
作者 邢菲 樊未军 +2 位作者 柳杨 孔昭健 杨茂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12-416,421,共6页
针对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驻涡燃烧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前体油气匹配进行几种结构改变,探讨驻涡燃烧室头部油气匹配及后体气量变化时对其点火熄火的影响。对仅采用凹腔供油的驻涡燃烧室的贫油点火及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 针对一种以煤油为燃料的驻涡燃烧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前体油气匹配进行几种结构改变,探讨驻涡燃烧室头部油气匹配及后体气量变化时对其点火熄火的影响。对仅采用凹腔供油的驻涡燃烧室的贫油点火及贫油熄火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随后体气量增加,总的贫油点火油气比先下降后上升,绝大部分工况下,总的贫油点火油气比在0.04以下;贫熄总油气随主流气量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各个方案熄火总油气比都在0.004以下;凹腔前体进气温度的提高有利于驻涡燃烧室的点火熄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涡燃烧室 凹腔前体改变 贫油点火 贫油熄火
下载PDF
AVC中钝体布置与燃烧室流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邓洋波 刘世青 钟兢军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15-1418,共4页
先进旋涡燃烧室具有高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和总压损失小等优点,其性能明显优越于其他贫燃料预混合燃烧设备。本文对不同钝体布置方式下,先进驻涡燃烧室中三维冷态气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燃烧室流阻、驻涡结构及其... 先进旋涡燃烧室具有高燃烧效率、低污染物排放和总压损失小等优点,其性能明显优越于其他贫燃料预混合燃烧设备。本文对不同钝体布置方式下,先进驻涡燃烧室中三维冷态气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了燃烧室流阻、驻涡结构及其稳定性受前、后钝体距离和后钝体宽度两个几何参数影响的规律,为对先进驻涡燃烧室流动和燃烧特性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旋涡燃烧室 数值模拟 燃烧 钝体
下载PDF
横向射流对凹腔湍流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海俊 曾卓雄 +1 位作者 徐义华 胡春波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1,共8页
为拓宽先进旋涡燃烧室运用领域,探索横向射流与先进旋涡燃烧室凹腔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燃料横向射流对凹腔内旋涡结构和燃料分布的影响,以及射流对燃烧室湍流燃烧流动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冷态射流时,凹腔内湍流强... 为拓宽先进旋涡燃烧室运用领域,探索横向射流与先进旋涡燃烧室凹腔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燃料横向射流对凹腔内旋涡结构和燃料分布的影响,以及射流对燃烧室湍流燃烧流动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冷态射流时,凹腔内湍流强度随射流中心距凹腔的距离增大而增大,且旋涡结构逐渐趋于均匀稳定对称;横向射流可加强燃料与空气的卷吸混合,同时加剧凹腔内质量扩散输运;射流燃烧时,凹腔内可形成高温区域,但旋涡流场由冷态时的两对旋涡结构转变为单对旋涡结构,且旋涡相对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旋涡燃烧室 横向射流 凹腔 旋涡结构 燃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驻涡燃烧室驻涡区三维冷态流动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金义 何小民 +2 位作者 彭春梅 方杰 吴泽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72-279,共8页
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内的流动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将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确定了最佳的湍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方法深入研究了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冷态流动特性。结果发现:通过在驻涡区前壁... 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内的流动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将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确定了最佳的湍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方法深入研究了驻涡燃烧室驻涡区冷态流动特性。结果发现:通过在驻涡区前壁进气缝中设置一定的矩形挡片可以在驻涡区一定范围内诱发以反向旋转的涡对形式存在的流向涡。对比研究了挡片阻塞比BR(挡片面积与前壁开缝面积之比)分别为0,0.2,0.4时驻涡区内的流动结构,分析了流向涡产生的原因。定量结果表明,当BR=0.2,0.4时,(1)流向涡涡量大小比BR=0时提高了将近100%,BR=0.2对应的流向涡涡量比BR=0.4对应的流向涡涡量略大;(2)在流向涡混合层内,流向涡涡量沿轴向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燃烧室总压损失约比BR=0时大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 驻涡燃烧室 驻涡区 冷态流场 数值研究
下载PDF
先进旋涡燃烧室后钝体开口结构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志凯 曾卓雄 徐义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9-814,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后钝体开口结构对先进旋涡燃烧室(AVC)流场的影响,分别对不同开口角度和开口尺寸的AVC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后钝体开口比不开口有明显的优势,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后钝体开口角度和开口尺寸来优化AVC,实现低压降的稳... 为了研究不同后钝体开口结构对先进旋涡燃烧室(AVC)流场的影响,分别对不同开口角度和开口尺寸的AVC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后钝体开口比不开口有明显的优势,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后钝体开口角度和开口尺寸来优化AVC,实现低压降的稳定燃烧。后钝体开口结构AVC可有效提高凹腔温度并使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对于本文AVC结构的后钝体,半开口角度θ为50°,开口尺寸为2mm时,AVC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旋涡燃烧室 后钝体 旋涡 湍流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双旋流驻涡燃烧室湍流燃烧流动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曾卓雄 薛锋 张龙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572-1578,共7页
提出了带导流片的双旋流驻涡燃烧室以进一步发展低排放、高效燃烧技术。改变旋流器的结构参数以及旋向,对双旋流驻涡燃烧室内部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旋流器内外径比对燃烧效率有一定影响,NO_x排放降低了约8%。旋... 提出了带导流片的双旋流驻涡燃烧室以进一步发展低排放、高效燃烧技术。改变旋流器的结构参数以及旋向,对双旋流驻涡燃烧室内部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大旋流器内外径比对燃烧效率有一定影响,NO_x排放降低了约8%。旋流器中心间距对燃烧性能的影响不如内外径比的大。不同旋向下燃烧室均可获得良好的双涡结构,但反旋时下游火焰筒的高温度梯度场会对筒壁造成强烈热冲击,同旋时NO_x排放降低了约22%,因此同向旋转结构总体上要优于反向旋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 驻涡燃烧室 燃烧室性能 NOX排放
下载PDF
先进旋涡燃烧室钝体结构参数选择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孙海俊 曾卓雄 徐义华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102,共4页
为确定先进旋涡燃烧室前后钝体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关系,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钝体结构参数影响下的燃烧室冷态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Ⅰ中的钝体布置方式具有较好的流动特性,且当钝体结构参数当量比为H1/H2=0.7、S/H1=0.6时,... 为确定先进旋涡燃烧室前后钝体结构参数的最佳匹配关系,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钝体结构参数影响下的燃烧室冷态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Ⅰ中的钝体布置方式具有较好的流动特性,且当钝体结构参数当量比为H1/H2=0.7、S/H1=0.6时,凹腔内旋涡稳定性高,燃烧室总压损失系数小;AVC结构参数的选择不能完全照搬TVC稳定驻涡形成结构关系式,需要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压发动机 旋涡燃烧室 结构参数 湍流 总压损失
下载PDF
驻涡区进口结构参数影响TVC燃烧性能的试验 被引量:22
16
作者 何小民 许金生 苏俊卿 《航空动力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98-1802,共5页
驻涡区的空气、燃油供给位置和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研究中把4种驻涡区油气进入位置和3种掺混空气孔位置组合成7组油气参数,在不同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量下开展了相应的燃烧性能试验,获得了点火性能、... 驻涡区的空气、燃油供给位置和两者之间的匹配关系是影响驻涡燃烧室性能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研究中把4种驻涡区油气进入位置和3种掺混空气孔位置组合成7组油气参数,在不同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量下开展了相应的燃烧性能试验,获得了点火性能、贫油熄火特性和燃烧效率与7组油气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得出了第7组组合参数是综合性能最好的驻涡区油气进口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 航天推进系统 燃烧 驻涡燃烧室 油气进口参数 燃烧性能
下载PDF
含导流片及钝体的驻涡燃烧室的结构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舟 曾卓雄 徐义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20-1026,共7页
为了研究含导流片及钝体的驻涡燃烧室的最优结构,通过改变不同的导流片及钝体的尺寸和位置,对燃烧室的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钝体长度以及导流片与进口壁面的距离对燃烧室性能影响较大,其值越大,燃烧效率越高,最高可达... 为了研究含导流片及钝体的驻涡燃烧室的最优结构,通过改变不同的导流片及钝体的尺寸和位置,对燃烧室的燃烧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钝体长度以及导流片与进口壁面的距离对燃烧室性能影响较大,其值越大,燃烧效率越高,最高可达到99.99%。在研究范围内,存在相对较优的钝体以及导流片结构,在该结构下,燃烧室的总压损失为6.66%,燃烧效率为99.79%。凹腔内形成稳定的双涡结构,钝体后方形成较好的回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流片 钝体 驻涡燃烧室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采用离心喷嘴的单凹腔驻涡燃烧室点火与贫熄特性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泽俊 何小民 +2 位作者 洪亮 薛冲 金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1-607,共7页
为了研究单凹腔驻涡燃烧室的点火和贫油熄火特性,设计了一个带扩压器和内外机匣的单凹腔驻涡燃烧室矩形试验件,采用试验研究和半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点火和贫油熄火进行了研究。试验在常压状态下进行,采用RP3航空煤油作为燃料... 为了研究单凹腔驻涡燃烧室的点火和贫油熄火特性,设计了一个带扩压器和内外机匣的单凹腔驻涡燃烧室矩形试验件,采用试验研究和半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点火和贫油熄火进行了研究。试验在常压状态下进行,采用RP3航空煤油作为燃料,所用供油喷嘴为空心锥离心喷嘴,试验中的进口空气温度在287-487K变化,进口空气流量在0.2109-0.4219kg/s变化,对应进口马赫数从0.15变化到0.31。结果表明:单凹腔驻涡燃烧室的点火和贫油熄火油气比均随着燃烧室进口温度和进口流量的增加而减小,单凹腔驻涡燃烧室的点火油气比比贫油熄火油气比约大50%。经过半经验分析,得到了影响单凹腔点火和熄火的综合参数A,该参数能够较好地解释和评价各种因素对贫油熄火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凹腔驻涡燃烧室 点火 贫油熄火 油气比 有效蒸发常数
下载PDF
先进旋涡燃烧室多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卓雄 王志凯 +1 位作者 田佳莹 徐义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59-1867,共9页
为了对先进旋涡燃烧室(AVC)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对不同来流速度、来流温度、壁面温度下AVC燃烧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对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进行了多场协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室来流速度的增大,速度与速度梯度的协同角... 为了对先进旋涡燃烧室(AVC)的流动和传热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对不同来流速度、来流温度、壁面温度下AVC燃烧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对速度场、温度场、压力场进行了多场协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室来流速度的增大,速度与速度梯度的协同角α、速度与温度梯度的协同角β,速度与压力梯度的协同角θ均减小,温度梯度与速度梯度的协同角γ及压力梯度与速度梯度的协同角φ增大。随着来流温度的提高,α,θ增大,β,γ,φ减小。随着壁面温度的提高,α,θ减小,β,γ,φ增大。对于AVC湍流流场的传热强化问题,增大来流速度和来流温度,降低壁面温度会强化流动换热;增大来流速度和壁面温度,降低来流温度可以减少传热功耗;增大来流速度和壁面温度,降低来流温度能够提高强化传热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旋涡燃烧室 多场协同 强化传热
下载PDF
旋转流线涡技术对驻涡燃烧室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智博 李智明 +2 位作者 杨洪磊 杨仁 郑洪涛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基于凹腔驻涡燃烧室的基本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燃烧流场组织技术———旋转流线涡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进气条件下该技术与传统驻涡燃烧技术对燃烧室涡及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驻涡燃烧室相比,旋转流线涡技术... 基于凹腔驻涡燃烧室的基本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燃烧流场组织技术———旋转流线涡技术,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不同进气条件下该技术与传统驻涡燃烧技术对燃烧室涡及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驻涡燃烧室相比,旋转流线涡技术燃烧室有更好的流场形式,其在凹腔内形成的涡更靠近凹腔顶端、范围更大,更不易脱落,空气与燃料的掺混更加充分。旋转流线涡燃烧室的燃烧效率高于传统驻涡燃烧室,且火焰长度更短,但总压损失比传统驻涡燃烧室大2%左右,损失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流线涡 驻涡燃烧室 燃烧性能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