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蓝鸟’睡莲花色苷W/O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1
作者 赵霞 陈彦甫 +1 位作者 周卫娟 赵莹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213,共8页
由于睡莲中所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不稳定性,对活性成分的包埋技术有待探索。该文以热带睡莲中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W/O皮克林乳液将睡莲花色苷包埋,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稳定的食品级体系,并研... 由于睡莲中所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不稳定性,对活性成分的包埋技术有待探索。该文以热带睡莲中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W/O皮克林乳液将睡莲花色苷包埋,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稳定的食品级体系,并研究该技术对花色苷的包埋稳定性与释放效果。以花色苷溶液作为水相(W),大豆油为油相(O),乳化剂选取亲脂性乳化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制备不同水相体积分数的W/O乳液。研究发现,水相体积分数为30%和50%时制备的W/O乳液,在不同温度下贮藏15 d后体系稳定,对花色苷的包封率分别为75.97%和78.12%,且15 d内的包埋稳定性较好。以不同剪切速率制备W/O乳液考察其稳定性,当剪切速率为28000 r/min时,W/O乳液的表观稳定,保存120 min之后离心保留率达到97.40%。综合研究,该论文制备的W/O皮克林乳液体系平衡,且对花色苷有较好的包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鸟’睡莲 花色苷 w/o皮克林乳液 稳定性
下载PDF
不同链长油相葛根素W/O型微乳在体肠吸收的研究
2
作者 唐甜甜 吴军勇 +3 位作者 胡旖耘 刘新义 胡雄彬 向大雄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口服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链长油相葛根素W/O型微乳的肠吸收行为。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 目的研究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口服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链长油相葛根素W/O型微乳的肠吸收行为。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整个肠段的吸收均显著高于葛根素混悬液,不同链长油相W/O型微乳的肠吸收有差异。此外,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整个肠段的肠吸收与微乳的油相链长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关,其中长链油微乳肠吸收最佳。结论长链油微乳能增强葛根素的肠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w/o型微乳 油相碳链长度 在体单向肠灌流 肠吸收
下载PDF
基于熊果酸的W/O/W型Pickering乳液制备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冬雪 肖茜 +3 位作者 刘成国 罗洁 罗扬 周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6-181,共6页
目的:提高熊果酸的应用范围和生物利用率。方法:以熊果酸为乳化剂,果胶为外水相,采用两步法制备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W/O乳液制备条件,研究果胶质量浓度对W/O/W型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及长... 目的:提高熊果酸的应用范围和生物利用率。方法:以熊果酸为乳化剂,果胶为外水相,采用两步法制备W/O/W型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W/O乳液制备条件,研究果胶质量浓度对W/O/W型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微观结构、流变学特性及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W/O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熊果酸质量浓度4 g/100 mL、水油质量比2∶3、均质转速9 000 r/min、均质时间5 min;以果胶为外水相制备的双层乳液粒径均在30~40μm,果胶质量浓度的增加使乳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流变性能以及4℃贮藏稳定性有着显著性的提高。结论:果胶质量浓度为0.3,0.4,0.5 g/100 mL时能够制备稳定的Pickering双层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 Pickering乳液 熊果酸 果胶 稳定性
下载PDF
基于高内相W/O乳液的煤气化渣油团聚脱炭研究
4
作者 彭扬 廖寅飞 +2 位作者 陈罗建 罗国兰 安茂燕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3年第6期33-40,共8页
煤气化渣残炭含量高,炭灰相互制约,阻碍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故脱炭是煤气化渣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煤气化渣表面孔隙发达,目前主要的脱炭方法如浮选、油团聚等,存在药耗高、残炭回收率低等问题。高内相W/O乳液是内水相体积大于... 煤气化渣残炭含量高,炭灰相互制约,阻碍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故脱炭是煤气化渣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煤气化渣表面孔隙发达,目前主要的脱炭方法如浮选、油团聚等,存在药耗高、残炭回收率低等问题。高内相W/O乳液是内水相体积大于74.05%的油包水乳液,内水相代替油在煤气化渣表面孔隙进行填充,可使油团聚分选时的油耗大幅降低。研究了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分选煤气化渣,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煤气化渣样品性质,同时利用激光粒度仪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内水比例和无机盐等对高内相W/O乳液稳定性和粒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对比了高内相W/O乳液与煤油、柴油及Span80-油混合物对煤气化渣油团聚的脱炭效果。结果表明:该煤气化渣样品固定碳含量为51.94%,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和硬石膏;碱木质素、表面活性剂以及NaCl和MgCl_(2)的添加有利于提高乳液稳定性。相比于煤油、柴油及Span80-油混合物,药剂用量相同时,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残炭回收率平均提高14百分点,节油率可达85%以上。其中内水比例85%、表面活性剂用量25%、添加NaCl的高内相W/O乳液脱炭效果最好,残炭回收率可达91.23%。表明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煤气化渣脱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油团聚 高内相w/o乳液 脱炭
下载PDF
w/o/w双乳结构调控及在益生菌递送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蒲晓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80-287,共8页
为了改善双重乳液的稳定性及对生物活性物质的递送效果,水包油包水(w/o/w)双重乳液可以通过现代加工技术和结构组成设计形成多元化结构,包括液体、水凝胶、油凝胶、微胶囊等多种形式。w/o/w双重乳液的结构调控可以将益生菌包覆在内层水... 为了改善双重乳液的稳定性及对生物活性物质的递送效果,水包油包水(w/o/w)双重乳液可以通过现代加工技术和结构组成设计形成多元化结构,包括液体、水凝胶、油凝胶、微胶囊等多种形式。w/o/w双重乳液的结构调控可以将益生菌包覆在内层水相内,提高益生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从而实现益生菌在结肠靶向递送以及酸奶、奶酪、果蔬等食品制作方面的应用。该文以w/o/w双重乳液结构的优缺点和制备方法为出发点,对w/o/w双重乳液体系多元化结构的最新研究及在益生菌递送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设计和开发含活性益生菌的新型减脂食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双重乳液 结构调控 凝胶 益生菌递送 结肠靶向递送 减脂
下载PDF
Temperature-induced hydrophobicity transition of MXene membrane for directly preparing W/O emulsions
6
作者 Yingxiang Ni Can Yuan +5 位作者 Shilong Li Jian Lu Lei Yan Wei Gu Weihong Xing Wenheng Ji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9-62,共4页
Although hydrophilic membranes are desired for reducing resistance to water permeation, hydrophilic surfaces are not used in the water-in-oil(W/O)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process because water spreads on the hydrophil... Although hydrophilic membranes are desired for reducing resistance to water permeation, hydrophilic surfaces are not used in the water-in-oil(W/O)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process because water spreads on the hydrophilic surface without forming droplets. Here, we report that a hydrophilic ceramic membrane can form a hydrophobic interface in diesel at a higher temperature;interestingly,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ontact angle increases when the temperature rises. The hydrophilic membrane surface evolves into a hydrophobic interface, particularly near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 resulting in a water contact angle of 147.5° ± 1.2°. This work established a method for preparing W/O monodispersed emulsions by direct emulsification of hydrophilic ceramic membranes at a temperature close to the boiling point of water.Additionally, it made high flux of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of monodispersed W/O emulsions possible,which satisfied the industrial requirements of fluidized catalytic cracking in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brane emulsification Ceramic membrane Hydrophobic interface w/o emulsions
下载PDF
石油醚W/O乳状液及其液膜稳定性 被引量:27
7
作者 林畅 贺高红 +1 位作者 陈国华 涂正环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30,共7页
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状液含水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强度等因素对石油醚W/O型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乳状液含水量的提高及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存在较优... 以破乳率为衡量标准,借助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状液含水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乳化时间、乳化强度等因素对石油醚W/O型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范围内,乳状液含水量的提高及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存在较优的乳化时间20min和乳化强度4000rmin-1。选取脂肪烃、芳香烃、混合烃共6种不同油相制备乳状液,对比其稳定性的差异。此外,还初步考察了石油醚W/O/W液膜溶胀和泄漏问题,结果表明该乳状液膜泄漏率低于3.5%,表观溶胀率约为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乳状液 破乳 稳定性 w/o/w乳状液膜 溶胀
下载PDF
W/O微乳液体系稳定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潘庆谊 陆晴 +2 位作者 程知萱 张剑平 董晓雯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4-286,共3页
The stabilizing conditions of W/O microemulsion of Tx 6~C 4H 9OH/c C 6H 12 /H 2O system were studied by visual observation and electrical conductance.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Tx 6 and C 4H 9OH i... The stabilizing conditions of W/O microemulsion of Tx 6~C 4H 9OH/c C 6H 12 /H 2O system were studied by visual observation and electrical conductance.The result shows that 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Tx 6 and C 4H 9OH is 4∶1,the W/O microemulsion sytem has stabilizing and extensive regions,and the system is insensitive to the values of pH at room temperature.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HLB,the suitable value of HLB for Tx 6 and C 4H 9OH to compose microemulsion is greater than 9,less than or equal to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区域 稳定性 w/o微乳液 丁醇 溶水量 Tx-6
下载PDF
稀土镝铁氧体磁流体的W/O微乳液法制备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丁林 沈骎 +3 位作者 胡先罗 张洁 赵泓 朱传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6,共6页
该文首次报道了用W /O微乳液法制备不同镝 (Dy3 +)含量的水基镝铁氧体磁流体 ,得到制备镝铁氧体磁流体的合适条件 ,所得磁流体的磁性强且稳定性好。根据Langevin函数 ,证实了制备的磁流体在 1 67K以上具有超顺磁性 ,其闭锁温度在 1 0 7... 该文首次报道了用W /O微乳液法制备不同镝 (Dy3 +)含量的水基镝铁氧体磁流体 ,得到制备镝铁氧体磁流体的合适条件 ,所得磁流体的磁性强且稳定性好。根据Langevin函数 ,证实了制备的磁流体在 1 67K以上具有超顺磁性 ,其闭锁温度在 1 0 7~ 1 67K之间。IR谱表明磁粒子是被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 (表面活性剂 )所包裹的稀土镝铁氧体 ;从XRD谱证实其为含有稀土镝的四氧化三铁晶体 ;TEM照片显示其形貌为被表面活性剂包裹的立方体 ,粒子的平均粒径为 1 8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镝铁氧体流体 w/o微乳液法 超磁性 水基磁流体 制备 闭锁温度 胶体溶液
下载PDF
W/O/W多重乳液中水传递的控制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红晶 贺高红 +2 位作者 林畅 赵薇 肖公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5-939,共5页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备出了不同稳定态的W/O/W多重乳液,利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了多重乳液中水的传递过程,确定体系在实验状态下的稳定程度,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多重乳液 水传递 化学势 稳定性 DSC
下载PDF
提高W/O/W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光水 邵国泉 +2 位作者 雍国平 方智勇 林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研究了W/O/W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W/O/W多重乳状液制备的较佳工艺操作条件为乳化温度40℃,pH值2.5,W/O/W搅拌时间25min,第一相体积比0.48,第二相体积比0.66。
关键词 w/o/w多重乳状液 稳定性 工艺参数 分离问题
下载PDF
W/O乳化酸体系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红军 郭建春 +2 位作者 赵金洲 李春福 郭静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8-121,共4页
从多个角度对柴油-盐酸形成的W/O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的亲油基中引入双键、长度变短、支链结构增多时,乳化酸体系的稳定性会下降;随着酸内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酸粘度随之增加,乳化酸的稳定性增强;在高... 从多个角度对柴油-盐酸形成的W/O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的亲油基中引入双键、长度变短、支链结构增多时,乳化酸体系的稳定性会下降;随着酸内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酸粘度随之增加,乳化酸的稳定性增强;在高温条件下,密度调节剂会降低乳化酸的稳定性,与玻尔兹曼理论相悖;乳化酸的稳定性还取决于整个体系分散特性,使用脂肪醇增效剂、增加搅拌速度能减小乳液液滴的平均尺寸,增加乳化酸体系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稳定性 乳化酸 相体积分数 密度调节剂 乳液体系 w/o 支链结构 高温条件 分散特性 平均尺寸 搅拌速度 亲油基 乳化剂 增效剂 脂肪醇 柴油
下载PDF
W/O型微乳法制备淀粉基纳米粒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洪斌 姚日生 +2 位作者 何葆芳 尤亚华 邓胜松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34-1037,共4页
在正己烷、Span60和NaOH水溶液的W/O型淀粉微乳液中,进行淀粉与环氧氯丙烷交联反应制备淀粉微球,用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水浆液制备出微球的流体力学半径Rh为708~113nm,其中粒径不超过100nm的纳米粒在整个微粒体系中占69%,平均粒径为922n... 在正己烷、Span60和NaOH水溶液的W/O型淀粉微乳液中,进行淀粉与环氧氯丙烷交联反应制备淀粉微球,用质量分数为1%的淀粉水浆液制备出微球的流体力学半径Rh为708~113nm,其中粒径不超过100nm的纳米粒在整个微粒体系中占69%,平均粒径为922nm。TEM和DLS结果表明,制得的微粒呈圆球形,且微粒的流体力学半径随淀粉水浆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分布变宽,淀粉水浆液的浓度低有利于淀粉基纳米粒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纳米粒 w/o型微乳液
下载PDF
非均匀高频电场下W/O型乳化液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孟浩 张明 +5 位作者 陈家庆 潘泽昊 王春升 张龙 黄松涛 李玮健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47-357,共11页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 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非均匀电场动态破乳聚结特性实验装置,首次在国内配套使用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源和FBRM G600型聚焦光束反射仪,建立了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粒径分布的在线测试评价方法,进而系统研究了电场参数和流动参数对W/O型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动态破乳聚结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所配制含水率为20%的W/O型乳化液,在电场强度为2.87 kV×cm^(-1)、电场频率为2 kHz、占空比为50%时,分散相水颗粒体积平均粒径(VMD)值较初始稳定状态的增长倍数达到最大值,为3.81倍;小粒径水颗粒(粒径小于10μm)数目较初始稳定状态减小至最小值,减少了62%;充分证明在非均匀电场下,合理电场参数的筛选对于乳化液破乳聚结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验流速范围内,VMD值增大倍数随着流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表明在确保足够停留时间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乳化液流速方能显著提升破乳聚结效率,因此合理流速的确定应当优先满足乳化液在电场中最短停留时间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w/o型乳化液 静电聚结 粒径分布 动态破乳
下载PDF
W/O型乳化液在矩形流道中的静电聚结破乳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丁艺 陈家庆 +1 位作者 尚超 张宝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11-16,共6页
分析了带绝缘层矩形流道电场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散相水颗粒在均匀交流电场下的聚结机理,设计了矩形流道连续流动静电聚结实验装置。以矩形波高压/高频脉冲交流电源为基础,研究电场强度、脉冲频率、脉宽比、流动速度等参数对不同W/O型... 分析了带绝缘层矩形流道电场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散相水颗粒在均匀交流电场下的聚结机理,设计了矩形流道连续流动静电聚结实验装置。以矩形波高压/高频脉冲交流电源为基础,研究电场强度、脉冲频率、脉宽比、流动速度等参数对不同W/O型乳化液中分散相水颗粒静电聚结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率为5%、电场强度为1.69kV/cm、流动速度为0.17m/s、脉宽比为40%、脉冲频率为1000Hz,水颗粒粒径能增长24倍,聚结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乳化液 静电破乳 高压高频交流电源 电场参数 流动条件
下载PDF
W/O微乳液法制备表面修饰纳米氟化镧润滑油添加剂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晓龙 张志刚 +1 位作者 余国贤 金亚清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7-40,共4页
采用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T152/S-80复合表面活性剂(w(Span80):w(Tween20)=2:3(质量比))/异丁醇/500SN基础油/氟化铵水溶液W/O微乳液体系构建微反应器,通过原位表面修饰制备了含纳米LaR粒子的液体润滑油添加剂,同时,采... 采用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T152/S-80复合表面活性剂(w(Span80):w(Tween20)=2:3(质量比))/异丁醇/500SN基础油/氟化铵水溶液W/O微乳液体系构建微反应器,通过原位表面修饰制备了含纳米LaR粒子的液体润滑油添加剂,同时,采用洗涤法制备了干粉纳米LaF3.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镜(TEM)分析了纳米LaF3粒子的结构和形貌。分别将液体添加剂和干粉加入基础油中,采用离心沉降法考察了不同后续分离方法得到的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用四球机考察了它们的摩擦学性能,最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磨斑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微反应器制备的颗粒状纳米LaF3平均粒径在10—15nm之间;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对其摩擦学性能影响很大,液体添加剂巾的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和摩擦学性能大大高于下粉粒子;液体添加剂中的表面活性剂不仅有利于纳米粒子在基础油中的稳定分散而且有减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微乳液 氟化镧 纳米粒子 分散稳定性 摩擦学性能
下载PDF
初乳乳化工艺对W/O/W型复乳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魏慧贤 钟芳 麻建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9-665,共7页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 研究了用两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复合乳状液的过程中,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分散速度和分散时间)对复乳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埋率的影响规律。用离心分层稳定性评价复乳的稳定性,高效液相法测定胰岛素在复乳中的包埋率,初乳的黏度和粒度分布也被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配方下,初乳制备时的乳化工艺参数对复乳的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复乳的药物包埋率影响显著。主要影响规律是:乳化强度的提高使初乳的粒径减小,黏度增大,对药物的包埋率提高,但是过高的乳化强度使初乳的分散相液滴发生絮凝和聚结,初乳黏度反而降低,复乳的药物包埋率随之下降。结论:复乳的药物包埋率与初乳相的黏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137,而复乳的分层稳定性与初乳的制备工艺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本研究中使复乳的药物包埋率最高的初乳制备工艺参数为:Ultra-TurraxT25高速分散乳化器分散速度9500r·min-1,分散时间6min;此工艺下胰岛素的包埋率达到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复乳 两步乳化法 乳化工艺参数 离心稳定性 胰岛素包埋率
下载PDF
利用W/O微乳液制备具有规则介孔结构的单分散球形纳米SiO_2 被引量:10
18
作者 薛伟 张敬畅 +1 位作者 王延吉 赵新强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43,共7页
用氨水、环己烷、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和正构醇制备了稳定的W/O微乳液.在该微乳液中,使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得到了纳米级SiO2.SiO2粒径为60~90 nm,并且为单分散的球形颗粒;其粒径随微乳液中H2O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的增加而... 用氨水、环己烷、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和正构醇制备了稳定的W/O微乳液.在该微乳液中,使正硅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得到了纳米级SiO2.SiO2粒径为60~90 nm,并且为单分散的球形颗粒;其粒径随微乳液中H2O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加.考察了影响SiO2孔径分布的因素,当W/O微乳液中H2O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为5以及采用正辛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可以制得孔分布较窄且主要位于介孔范围的纳米Si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微乳液 纳米SIo2 单分散 介孔
下载PDF
冷冻解冻法破除液体石蜡W/O乳状液 被引量:8
19
作者 林畅 贺高红 +1 位作者 李祥村 刘红晶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4-831,共8页
冷冻解冻法是一种新型的破除W/O乳状液的物理破乳方法.为了揭示冷冻解冻破乳作用机制,本文以稳定性好的液体石蜡W/O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与显微镜,研究了高黏度连续相液体石蜡体系的W/O乳状液的冷冻解冻破乳过程.... 冷冻解冻法是一种新型的破除W/O乳状液的物理破乳方法.为了揭示冷冻解冻破乳作用机制,本文以稳定性好的液体石蜡W/O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与显微镜,研究了高黏度连续相液体石蜡体系的W/O乳状液的冷冻解冻破乳过程.结果表明:该破乳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当乳珠粒径均匀细小,小于5.5μm时,乳珠在冷冻解冻循环中逐渐长大,经多次冷冻解冻后完成破乳;然而当乳珠粒径较大时,如51μm,乳状液体系仅需单次冷冻解冻循环就可破乳较完全,破乳率超过90%.此外,乳状液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破乳效率.乳状液水相的凝固点受乳珠尺度的影响,但受含水量的影响不显著.当乳珠粒径较大时,水相凝固点随乳珠粒径的减小而降低;但是当乳珠粒径降至5.5μm时,乳珠粒径的改变对其影响已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解冻 破乳 w/o乳状液 稳定性 DSC
下载PDF
聚合物对W/O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常玉霞 袁存光 方洪波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6-88,共3页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 根据孤岛聚合物驱现场采出液特征,室内模拟配制了W/O乳状液,研究了聚合物对乳状液表观黏度、液滴直径及油水界面黏弹性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出液中的残留聚合物可显著提高乳状液的表观黏度,当聚合物浓度为400 mg/L时,乳状液黏度达到极大值;大于400 mg/L时,乳状液的黏度不再增大。聚合物浓度增大使W/O乳状液的水珠粒径减小、分布集中;聚合物浓度大于300 mg/L时,水珠粒径基本不变。聚合物可改变油水界面膜的流变性,增强油/水界面的黏弹性模量和复数黏度,增大界面膜的强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以上效应导致含聚合物的采出液乳化更加稳定,破乳更加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w/o乳状液 稳定性 表观黏度 液滴直径 界面黏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