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rinsic relationship of vorticity between modes A and B in the wake of a bluff body 被引量:2
1
作者 L.M.Lin S.Y.Shi Y.X.Wu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20-325,362,共7页
The intrinsic physical relationship of vorticity between modes A and B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wake transition is investigated.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the flow past a square-section cylinder are carried out ... The intrinsic physical relationship of vorticity between modes A and B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wake transition is investigated.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the flow past a square-section cylinder are carried out at Reynolds numbers of 180 and 250,associated with modes A and B,respectivel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pacial distributions of vorticity in the near wake,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 vorticity in modes A and B are identified.Moreover,the relationship of three vorticity components with specific signs is summarized into two sign laws,as intrinsic phys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 instability modes.By the theory of vortex-induced vortex,such two sign laws confirm that there are two and only two kinds of vortex-shedding patterns in the near wake,just corresponding to modes A and B.In brief,along the free stream direction,mode A can be described by the parallel shedding vertical vortices with the same sign,while mode B is described by the parallel shedding streamwise vortices with the same sign.Finally,it is found out that the|-type vortex is a basic kind of vortex structure in both modes A and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 A mode B wake Bluff body SIGN law
下载PDF
Dynamical mode decomposition of Gurney flap wake flow 被引量:3
2
作者 Chong Pan,~(a)) Dongsheng Yu,and Jinjun Wang Key Laboratory of Fluid Mechanic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 100191,China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CAS 2011年第1期42-46,共5页
The present work uses 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DMD) to analyze wake flow of NACA0015 airfoil with Gurney flap.The physics of DMD is first introduced.Then the PIV-measured wake flow velocity field is decomposed into ... The present work uses 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DMD) to analyze wake flow of NACA0015 airfoil with Gurney flap.The physics of DMD is first introduced.Then the PIV-measured wake flow velocity field is decomposed into dynamical modes.The vortex shedding pattern behind the trailing edge and its high-order harmonics have been captured with abundant information such as frequency,wavelength and convection speed.It is observed that high-order dynamic modes convect faster than low-order modes;moreover the wavelength of the dynamic modes scal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frequency in power l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Gurney flap wake flow
下载PDF
串列三圆柱流固耦合响应的尾流干涉与动态演变特性研究
3
作者 朱红钧 钟家文 宋金泽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78-1186,共9页
基于有限体积法应用开源OpenFOAM软件对串列三圆柱的涡激振动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Re=150、间距比介于2~6的串列三圆柱在约化速度2~16范围内的流固耦合动态响应特性.研究观察到:当间距比为2时,上游圆柱振动锁定的区域明... 基于有限体积法应用开源OpenFOAM软件对串列三圆柱的涡激振动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雷诺数Re=150、间距比介于2~6的串列三圆柱在约化速度2~16范围内的流固耦合动态响应特性.研究观察到:当间距比为2时,上游圆柱振动锁定的区域明显变宽,并且在锁定区域内振幅明显高于大间距工况,表明小间距布置时,下游圆柱的存在对上游圆柱振动起增强作用.由于尾流诱导的作用,中间圆柱和下游圆柱振幅的最大值高于上游圆柱.串列三圆柱的尾流干涉模式存在拓展体模式、持续再附着模式、交替再附着模式、拟同脱落模式和同脱落模式5种,并且由于圆柱振动过程中振幅的动态变化,尾流干涉模式出现不稳定切换.在间距比为2,约化速度为7时观察到振动存在“拍”现象,在间距比为6,约化速度为4时观察到多频参与振动的大周期现象,两种现象发生时都会引起柱体升力和振幅的波动.当中间圆柱和下游圆柱的尾流干涉处于拟同脱落模式时,尾迹中的双排涡合并形成二次涡街,而双排涡的融合发生在同侧相邻的两个旋涡或3个旋涡之间,与圆柱的间距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列三圆柱 涡激振动 干涉模式 振幅 动态切换
下载PDF
均匀流作用下并列阶梯圆柱型结构物受力及尾流特性研究
4
作者 及雯斐 《水道港口》 2024年第2期230-236,共7页
阶梯圆柱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外形,其在流场中的受力特征和尾流模式受到直径比的显著影响,机理十分复杂,影响了工程设计受力取值的准确性。针对均匀来流条件下并列阶梯圆柱绕流进行了三维直接数值模拟,选取特定直径比范围(D/d=1.33~2),... 阶梯圆柱是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外形,其在流场中的受力特征和尾流模式受到直径比的显著影响,机理十分复杂,影响了工程设计受力取值的准确性。针对均匀来流条件下并列阶梯圆柱绕流进行了三维直接数值模拟,选取特定直径比范围(D/d=1.33~2),分析了阶梯圆柱的升阻力特性、尾流模式和旋涡结构等,发现了并列阶梯圆柱绕流流动模式的调制现象,并阐述了其产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并列阶梯圆柱的尾流模式除受并列圆柱尾流的临近干涉影响外,还受到构成阶梯圆柱的大、小圆柱尾涡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小直径比(D/d=1.33)情况下,尾流呈现稳定偏斜(DF)和交替偏斜(FF)的混合模式,窄尾流阶梯圆柱的阻力均值和泄涡频率均较高,宽尾流阶梯圆柱则相反。而在中、大直径比(D/d=1.67和2)情况下,尾流呈现FF模式,两个阶梯圆柱交替出现较高的阻力和泄涡频率,宽、窄尾流呈现不同的旋涡错位连接模式,窄尾流以半环连接和直连为主,而宽尾流则以涡管多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圆柱 并列布置 受力特性 尾流模式 直径比
下载PDF
PDCA与四感联合促醒刺激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的应用
5
作者 渠长叶 袁珂 李延翠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与四感联合促醒刺激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意识知觉、神经功能及躯体应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接受脑出血手术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脑出血术后昏迷常规... 目的探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与四感联合促醒刺激对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意识知觉、神经功能及躯体应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接受脑出血手术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脑出血术后昏迷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与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方案,两组均进行护理干预3周。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术后第1、2、3周患者意识知觉、神经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躯体应激(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1、2、3周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与四感联合促醒刺激护理方案能够缩短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昏迷时间,加快意识恢复速度,缓解躯体应激,改善神经功能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模式 四感联合促醒刺激 脑出血 神经功能
下载PDF
Energy Transfer among Modes in a Non-Slender Elastic Beam Subject to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6
作者 Miguel A. Barron Dulce Medina Isaias Hilerio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2013年第5期266-270,共5页
关键词 涡激振动 能量转移 弹性梁 功率谱密度 数值分析 初始速度 时间序列 主频率
下载PDF
垂直轴风力机尾迹的时空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田甜 孙翀 +1 位作者 竺晓程 杜朝辉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1-348,371,共9页
基于非定常流场计算结果,对三叶片垂直轴风力机尾迹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在叶尖速比为2.65工况下对风力机尾迹流场进行频谱分析,然后采用动力模态分解(DMD)方法对垂直轴风力机尾迹流场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近尾迹、过渡区尾迹和远场... 基于非定常流场计算结果,对三叶片垂直轴风力机尾迹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在叶尖速比为2.65工况下对风力机尾迹流场进行频谱分析,然后采用动力模态分解(DMD)方法对垂直轴风力机尾迹流场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近尾迹、过渡区尾迹和远场尾迹区具有不同的频率特征;而DMD分解结果提取了对应上述不同特征频率的流动模态,成功捕捉到了下游尾迹流场中不同尺度的流动结构,前5阶主要模态直观显示了尾迹流场中3个不同区域的流动特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轴风力机 尾迹涡流 频谱分析 动态模态分解
下载PDF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的并列双圆柱绕流尾流场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军辉 田书玲 《气体物理》 2023年第4期46-54,共9页
并列双圆柱绕流尾流场流动复杂,在不同的间距下会呈现多种复杂尾迹模式。基于有限体积方法,针对低Reynolds数Re=200下不同间距并列二维双圆柱绕流流动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并采用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法对... 并列双圆柱绕流尾流场流动复杂,在不同的间距下会呈现多种复杂尾迹模式。基于有限体积方法,针对低Reynolds数Re=200下不同间距并列二维双圆柱绕流流动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并采用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法对仿真得到的尾流场进行模态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间距g=1.5 m时,上下两圆柱间干扰较弱,尾迹呈现周期性同步同向模式;间距g=0.35 m时,上下两圆柱间干扰较强,流动现象较为复杂,尾迹呈现交替翻转模式,流场不再具有明显周期性规律。同时POD方法能得到尾流流动在空间上的主要分布特征,较少的模态包含流场的绝大部分能量,且间距g=1.5 m的尾流模态结构较间距g=0.35 m的模态结构更加紧凑有序,这和不同间距g下的尾流流动形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绕流 尾迹 数值模拟 本征正交分解 模态
下载PDF
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微 段文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6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脑性昏迷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双色球法分为传统组与研究组,各36例。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多... 目的:探讨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对脑性昏迷患者觉醒意识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收治的脑性昏迷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双色球法分为传统组与研究组,各36例。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传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苏醒有效率高于传统组,苏醒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脑性昏迷患者实施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昏迷情况,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短苏醒时间,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促醒护理模式 脑性昏迷 神经功能 苏醒时间 预后
下载PDF
海上风电场激光雷达尾流测试分析
10
作者 刘飞虹 吴迪 +2 位作者 苗得胜 刘清媛 陈宝康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39,共7页
针对海上风电场中尾流风速衰减恢复缓慢、影响范围远的特点,为解决目前海上风电场前期规划设计中的机位排布和后期运行优化阶段无法客观评估真实尾流影响大小及范围的问题,设计海上风电场激光雷达尾流测试结合尾流模型对比验证实验。将... 针对海上风电场中尾流风速衰减恢复缓慢、影响范围远的特点,为解决目前海上风电场前期规划设计中的机位排布和后期运行优化阶段无法客观评估真实尾流影响大小及范围的问题,设计海上风电场激光雷达尾流测试结合尾流模型对比验证实验。将扫描式激光雷达布放在海上风电机组塔筒基础平台上,采用PPI探测模式获得风电机组尾流数据,根据激光雷达不同俯仰角的PPI扫描数据特点进行尾流模型数据匹配提取和对比分析,实现多模型、不同高度层的数据对比验证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海上风电机组尾流水平风速衰减呈高斯分布,不同高度层和来流风况条件下Park-Gauss模型对尾流风速的预测与实测数据吻合度均较高,对尾流边界的定位准确可靠,可作为大型海上风电场机位排布优化及尾流控制分析的参考尾流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场 尾流模型 扫描式激光雷达 PPI探测模式
下载PDF
圆柱涡激振动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2
11
作者 及春宁 李非凡 +1 位作者 陈威霖 宋晓阳 《海洋技术》 2015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圆柱涡激振动广泛存在于机械工程、海洋工程等诸多领域,研究者们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而系统综述圆柱涡激振动的论文距今已近10 a,因此,有必要对近10 a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分析。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近10 a圆柱涡激振动研究成果,阐述了圆柱... 圆柱涡激振动广泛存在于机械工程、海洋工程等诸多领域,研究者们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而系统综述圆柱涡激振动的论文距今已近10 a,因此,有必要对近10 a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分析。文中系统地总结了近10 a圆柱涡激振动研究成果,阐述了圆柱涡激振动的尾流模态和其对应的响应分支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了影响圆柱涡激振动的关键因素(如质量比、阻尼比和雷诺数)对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介绍了圆柱涡激振动最大响应振幅的曲线拟合公式及其局限性,最后对圆柱涡激振动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涡激振动 雷诺数 质量比 阻尼比 响应分支 尾流模态
下载PDF
基于GPRS的环境噪声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7
12
作者 樊冬毅 张瑞林 +2 位作者 沈秋霞 王忠明 袁晓雄 《电声技术》 2008年第11期64-66,83,共4页
针对环境噪声监测中多点声级数据采集以及实时传送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新型环境噪声监测系统,实现环境声级数据的远程、快捷及低成本传输。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系统的组网方案以及PPP网络连接和Socke... 针对环境噪声监测中多点声级数据采集以及实时传送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新型环境噪声监测系统,实现环境声级数据的远程、快捷及低成本传输。提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详细分析了系统的组网方案以及PPP网络连接和Socket编程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监测中心与监测终端之间的实时命令控制及数据传输,最后系统引进了低成本策略降低了使用成本,突破了系统的应用局限性,使该系统在环境噪声监测及控制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RS 声级计 PPP SOCKET 呼叫模式
下载PDF
正三棱柱流致振动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军 练继建 +2 位作者 刘昉 徐国宾 燕翔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7-23,共7页
以典型的圆柱流致振动为参照,进行了水中弹性支撑正三棱柱在不同刚度下的流致振动试验,系统阐述了正三棱柱的振幅与主频变化特性、频谱特征及尾流模式,并揭示了系统刚度对振动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别于圆柱"自限制"的... 以典型的圆柱流致振动为参照,进行了水中弹性支撑正三棱柱在不同刚度下的流致振动试验,系统阐述了正三棱柱的振幅与主频变化特性、频谱特征及尾流模式,并揭示了系统刚度对振动响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别于圆柱"自限制"的三个响应区间,正三棱柱的流致振动响应区间分别为:涡激振动分支,涡振-驰振转变分支及驰振分支。随折合流速增大,三棱柱的振动响应并未出现抑制现象。涡激-驰振转变分支中,振幅突增和频率突降,体现了由涡振向驰振的转变趋势;涡激振动上端分支和驰振分支中,柱体振动存在"锁频"现象。系统刚度的变化会造成相同折合流速下正三棱柱尾流模式的差异,进而影响振幅和频率响应。正三棱柱最大响应振幅比为2.11,大于现有圆柱试验的最大响应振幅比1.90。相比于圆柱,正三棱柱更有利于低速水流能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三棱柱 流致振动 驰振 尾流模式 系统刚度
下载PDF
基于CFD技术的风电机组功率特性评估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邢作霞 张鹏飞 李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882-2887,共6页
针对IEC61400-12-1标准对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难以广泛开展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修正SCADA风速的功率特性评估方法。首先基于CFD技术,利用风场实际数据建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用修正后的k-ε湍流模型求解,建立风电场物理模型;然后通过... 针对IEC61400-12-1标准对风电机组功率特性测试难以广泛开展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修正SCADA风速的功率特性评估方法。首先基于CFD技术,利用风场实际数据建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用修正后的k-ε湍流模型求解,建立风电场物理模型;然后通过机组的技术参数及大气条件确定"Larsen"尾流模型,根据机舱风速得到自由风速;最后利用修正后风速进行功率特性的评估。实例验证表明,该方法能满足风电机组功率特性评估的要求,能较好反映机组的功率出力情况,方便、快捷且花费较低,适用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机组 功率特性 湍流模型 尾流模型
下载PDF
平动与转动受迫谐振圆柱的水动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名名 唐国强 +1 位作者 吕林 滕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1-40,共10页
通过求解二维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的Navier-Stokes方程,对低雷诺数下圆柱同时具有周期性旋转和横流向振动的流固耦合问题开展了数值分析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强迫振动频率(f*([0.5,2.0])以及转动与平动之间的相位差(φ=±180°,... 通过求解二维不可压缩黏性流体的Navier-Stokes方程,对低雷诺数下圆柱同时具有周期性旋转和横流向振动的流固耦合问题开展了数值分析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强迫振动频率(f*([0.5,2.0])以及转动与平动之间的相位差(φ=±180°,±120°,±60°及0°)下,圆柱结构的受力特性、锁定模式及尾迹涡流场演化特征。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周期性转动和平动的联合激励下,流动过程除存在常规的基本锁定(Primary Lock-in)现象外,还存在非线性准周期锁定(Quasi-periodic Lock-in)现象;旋转运动与横流振动之间的相位差φ对锁定形式及锁定的频率区间有重要影响,对称的正负相位差可导致高度一致或截然不同的锁定形式;两自由度谐振圆柱的水动力系数在锁定条件下会发生明显跳跃,总体上随强迫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对于特殊的准周期锁定情况,尾迹区内存在涡旋结构的多级次非线性分叉行为,尾涡演化过程遵循准周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 旋转振动 横流向振动 准周期锁定 尾涡模式
下载PDF
Kelvin尾迹SAR多视向的成像仿真 被引量:7
16
作者 甘锡林 黄韦艮 +2 位作者 杨劲松 史爱琴 陈鹏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0-37,共8页
利用船只Kelvin航迹模型、海面波模型和二尺度微波散射模型,提出了船尾迹多视向的成像仿真技术,并首次在二维空间中从不同视向仿真船尾迹的SAR图像。结果表明,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平行时,横波成像明显;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垂直时,扩... 利用船只Kelvin航迹模型、海面波模型和二尺度微波散射模型,提出了船尾迹多视向的成像仿真技术,并首次在二维空间中从不同视向仿真船尾迹的SAR图像。结果表明,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平行时,横波成像明显;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垂直时,扩散波成像明显;当雷达视向与船只航向有个夹角时,会出现一臂亮一臂暗的现象,这一现象取决于两臂尖波的传播方向与雷达视向的夹角,传播方向与雷达视向越接近平行的波越容易被雷达观测到,从而形成亮臂。仿真结果还得出另外一个结论:船只航向与雷达视向越接近垂直,两臂张角越小。仿真结果和实际的多幅ERS-SAR图像所观测到的结果是一致的。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Kelvin尾迹SAR多视向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仿真 Kelvin尾迹 合成孔径雷达 二尺度模型
下载PDF
浅水圆柱绕流流动模式探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玲 晏智锋 刘昭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34,54,共6页
数值求解了二维浅水方程和RNGk-ε流模型,模拟了不同稳定性系数S和圆柱中心间距G下的单圆柱、两圆柱和三圆柱的尾流流动模式,研究了底部摩擦力对尾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增大,尾流在底部摩擦力的作用下趋于稳定,大尺度涡结构逐... 数值求解了二维浅水方程和RNGk-ε流模型,模拟了不同稳定性系数S和圆柱中心间距G下的单圆柱、两圆柱和三圆柱的尾流流动模式,研究了底部摩擦力对尾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增大,尾流在底部摩擦力的作用下趋于稳定,大尺度涡结构逐渐消失。单圆柱尾流区依次出现了涡街(VS)尾流、不稳定漩涡(UB)尾流和稳定漩涡(SB)尾流。多圆柱尾流除了受S数影响外,还与G密切相关。随着G的增大,两圆柱背后依次出现了单钝体绕流、偏转尾流和对称尾流,三圆柱背后则依次出现了单钝体绕流、偏转尾流、对称尾流和非对称尾流。此外,数值结果还表明多圆柱尾流结构不同于单圆柱,多圆柱并排使得尾流更加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尾流 流动模式 圆柱绕流 底部摩檫力 圆柱中心间距
下载PDF
自由来流扰动引起的旁路转捩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潘翀 王晋军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8-685,共18页
本文回顾了自由来流扰动引起的边界层旁路转捩研究进展,所讨论的自由来流扰动包含高湍流度自由来流和尾迹两大类.首先介绍旁路转捩的定义、途经及其与规则转捩的区别;继而讨论高湍流度自由来流引起旁路转捩的路径和机理,涵盖感受性、瞬... 本文回顾了自由来流扰动引起的边界层旁路转捩研究进展,所讨论的自由来流扰动包含高湍流度自由来流和尾迹两大类.首先介绍旁路转捩的定义、途经及其与规则转捩的区别;继而讨论高湍流度自由来流引起旁路转捩的路径和机理,涵盖感受性、瞬态增长、湍流斑、条带稳定性等旁路转捩的主要环节.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尾迹引起旁路转捩的研究现状,包括对流尾迹和大尺度钝体尾涡两种尾迹形式,分析了转捩路径及机理,最后给出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路转捩 Klebanoff模式 感受性 尾迹扰动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下两类串列圆柱的涡激振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晓庆 邬伟伟 +1 位作者 赵燕 吴葛菲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3-291,共9页
为了研究上游圆柱的运动状况对下游圆柱涡激振动的影响,针对两类串列双圆柱(上游圆柱固定、下游圆柱可作两自由度振动,上下游圆柱均可作两自由度振动),在低雷诺数下(Re=100),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下游圆柱在不同尾流干扰下的振幅、... 为了研究上游圆柱的运动状况对下游圆柱涡激振动的影响,针对两类串列双圆柱(上游圆柱固定、下游圆柱可作两自由度振动,上下游圆柱均可作两自由度振动),在低雷诺数下(Re=100),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下游圆柱在不同尾流干扰下的振幅、振动频率、相位差等振动特性随折减速度的变化规律,从能量输入和尾流模态角度探讨了上游圆柱的振动状况对下游圆柱涡激振动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场机理。研究表明:上游圆柱的运动状况对下游圆柱涡激振动有显著影响;与上游圆柱固定情况相比,上游圆柱振动时下游圆柱存在明显的振动锁定区间;下游圆柱横流向振幅更大且最大振幅发生在更高的折减风速下。振动过程中两类串列圆柱的顺流向间距比明显不同。上游圆柱固定时,顺流向圆柱间距大于上游圆柱振动情况。两类双圆柱的尾流模态也有明显不同,上游圆柱固定、下游圆柱振动时的串列双圆柱为平行涡街模态,而上下游圆柱均能振动时的尾流为“2S”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激振动 串列双圆柱 尾流干扰 数值模拟 尾流模态
下载PDF
风洞模型-支撑系统涡激振动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博 王元兴 余永生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4,共6页
以0.55m×0.4m低湍流航空声学风洞某模型及其支撑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支撑系统和热线间接测量模型尾流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并分析了风洞模型-支撑系统的涡激振动模态,给出了测量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基... 以0.55m×0.4m低湍流航空声学风洞某模型及其支撑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支撑系统和热线间接测量模型尾流相结合的方法,测量并分析了风洞模型-支撑系统的涡激振动模态,给出了测量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功率谱分析方法,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的三阶振动频率分别为31.1、120.9和221.4Hz;采用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频域滤波和频域积分方法,提高了有效信号的信噪比,获得了模型-支撑系统振动的振型和振动节点位置;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分离涡脱落频率的方法,获得了模型一阶和二阶振动的尾流涡激频率分别为31.1和124.1Hz,并从测量尾流速度脉动量获得了模型振幅变化和抖振边界信息。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热线测量模型尾流从而分析模型振动的方法,有利于小尺度的模型振动测量,而且相对于加速度传感器装于模型表面的直接测量方法而言,对试验模型的绕流流场干扰较小,为测量风洞试验模型的涡激振动模态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支撑系统 振动模态 尾流 涡激振动 热线风速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