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verall efficiency of a V-shaped nylon net fence in preventing sand damage to the Mogao Grottoes 被引量:2
1
作者 GuoShuai Li JianJun Qu +1 位作者 WanFu Wang Wei Yang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2年第2期163-174,共12页
A V-shaped nylon net fence installed in 1990 on top of the Mogao Grottoes is shown to be effectively resisting aeolian sand damage to the grottoes. The structure guides and causes deposition of sand from westerly wind... A V-shaped nylon net fence installed in 1990 on top of the Mogao Grottoes is shown to be effectively resisting aeolian sand damage to the grottoes. The structure guides and causes deposition of sand from westerly wind (the primary hard wind), but to some extent hinders the inverse function of easterly wind carrying sand away from the grottoes toward Mount Mingsha. The gobi side by the fence experiences higher wind speed, so that on which are easily formed undercutting pits, and the deposited sands on it generally form double-peak structures due to abundant sand sources. If the earth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 gobi areas by both sides of the fence are quite varied, the erosion and deposition features of the accumulating sand section are similar in different seasons; however, if the earth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re similar, the features become irregular in different seasons. Sand depositions with long slope feet are formed along the south and north sides of V-shaped nylon net fence. Disrupted by strong westerly wind and northwesterly wind, sand accumulations by north of the fence are in form of single peaks. Although the operation duration of the V-shaped nylon net fence has exceeded its design life (10 years), our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it is still effective in reducing wind-driven sand damages to the Mogao Grottoes, so it should not be withdraw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ylon net sand prevention GOBI mogao grottoes
下载PDF
The Mogao Grottoes
2
《China & The World Cultural Exchange》 2000年第6期1-1,共1页
关键词 World BC The mogao grottoes
下载PDF
莫高窟文物保存环境的大气颗粒物背景浓度及化学组成
3
作者 张正模 段京 +4 位作者 张二科 朱玉庆 宋莹盼 苑嘉承 胡塔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大气颗粒物是潜在威胁遗址与文物的一种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沉降或吸附后覆盖文物表面细节,降低其审美价值,并带来进一步的物理或化学侵蚀。通过分析莫高窟开放洞窟(16窟、257窟)、非开放洞窟(320洞窟)和窟外大气中各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 大气颗粒物是潜在威胁遗址与文物的一种大气污染物,颗粒物沉降或吸附后覆盖文物表面细节,降低其审美价值,并带来进一步的物理或化学侵蚀。通过分析莫高窟开放洞窟(16窟、257窟)、非开放洞窟(320洞窟)和窟外大气中各粒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TSP、粗颗粒物PM_(10)和细颗粒物PM_(2.5))背景和典型沙尘天气质量浓度及其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含量,获得文物保存环境中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化学组成。各观测季节内,非沙尘天气窟内TSP质量浓度介于48.4~60.0μg/m^(3),PM_(10)质量浓度介于13.3~61.3μg/m~3,PM_(2.5)质量浓度介于9.9~59.2μg/m^(3)。洞窟是否向公众开放对窟内颗粒物浓度水平和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开放和非开放洞窟颗粒物质量浓度的I/O比值多小于1,显示窟内颗粒物主要源于室外。窟内颗粒物化学组成中,地壳源矿物尘多占据主导地位,在沙尘频发的春季占比介于53.0%至80.7%之间,冬季占比介于17.1%~44.0%。其他化学组分中,细颗粒PM_(2.5)中碳组分和总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占比明显高于TSP和PM_(10)。冬季窟内PM_(2.5)质量浓度低于春季,但碳组分和无机离子浓度值和含量占比均高于春季(除去春季16洞窟),冬季碳组分和无机离子含量占比高达60%,其中酸性组分含量占比和可达30%。对莫高窟大气颗粒物的控制不能忽视细颗粒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的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化学组分 文物保护
下载PDF
隋代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造型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4
作者 侯若阳 徐可 郝亮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4年第3期76-84,共9页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首饰设计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敦煌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融合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从隋代开始出现了与前代差异明显的新风格,极富创造性,对现代首饰设计...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首饰设计产业面临着国际竞争,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敦煌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融合了外来宗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从隋代开始出现了与前代差异明显的新风格,极富创造性,对现代首饰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隋代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造型为基础设计制作了《鸣沙踏歌》首饰,提取了隋代407窟和420窟中的壁画菩萨像璎珞,采用短璎珞、中璎珞和“U形+延长链+八字形”长璎珞相结合的造型;采用380窟三兔共耳藻井中的蓝、绿、红配色,利用铜、玛瑙、蝶贝、天河石等材料,设计出具有表现隋代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造型美感的现代首饰。将莫高窟壁画菩萨像璎珞的造型和色彩应用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顺应了首饰设计民族化和时代发展潮流,是对莫高窟艺术传播与保护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菩萨璎珞 造型 首饰设计 隋代
下载PDF
基于平均梯度的大幅壁画拼接图像清晰度评估研究
5
作者 安慧莉 王志明 刁常宇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4年第4期1173-1179,共7页
图像拼接技术(Image Splicing)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大幅壁画采用正射散点(Orthophoto Scatter-ing)的方法采集后,通过图像拼接技术形成大幅壁画数字图像,为确保拼接图像与原始拍摄图像的质量偏差在可控范围内,需对壁画图像... 图像拼接技术(Image Splicing)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大幅壁画采用正射散点(Orthophoto Scatter-ing)的方法采集后,通过图像拼接技术形成大幅壁画数字图像,为确保拼接图像与原始拍摄图像的质量偏差在可控范围内,需对壁画图像清晰度进行评估。论文采用平均梯度(Average Gradient,AG)算子对图像清晰度进行计算分析,并设计了大幅壁画拼接图像清晰度评估流程;通过划分梯度的方式来表征局部图像清晰度层次,对壁画图像清晰度进行递增和递减运算,得出壁画原始拍摄图像清晰度真值,通过对不同洞窟体积、建筑结构、壁画面积和壁面曲率壁画原始图像平均梯度值计算,确定了壁画原始图像平均梯度值的区间;提出了拼接融合图像平均梯度值的获取方法。以莫高窟第172窟大幅壁画数字图像为例,开展评价函数计算实验,分析比对原始图像平均梯度值与拼接融合图像清晰度值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平均梯度算子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在壁画拼接结果的清晰度评估方面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壁画 数字化技术 图像拼接技术 清晰度 平均梯度
下载PDF
浅析敦煌彩塑不同时期的特征与色彩运用
6
作者 向文傲雪 《色彩》 2024年第2期94-96,共3页
敦煌彩塑历经多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在不同时期结合了不同朝代的审美特征,不断地进行演变并展现出鲜明的风格差异。本文将从历史时间的角度,对不同时期的敦煌彩塑造像在题材、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总结与研究。
关键词 敦煌彩塑 色彩 时代特点 莫高窟造像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空间形式探究
7
作者 刘高阳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7-50,92,共5页
文章从莫高窟第61窟石窟空间的构成入手,通过图像比较、归类总结、猜想论证的研究方法,分析石窟的选址与外部环境、石窟内部空间的组成元素以及石窟空间构建的形式美感。文章认为第61窟空间形式的形成因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文... 文章从莫高窟第61窟石窟空间的构成入手,通过图像比较、归类总结、猜想论证的研究方法,分析石窟的选址与外部环境、石窟内部空间的组成元素以及石窟空间构建的形式美感。文章认为第61窟空间形式的形成因素,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文化的共同影响、政权统治者的政治与宗教意愿、开窟人营建石窟的约束等,同时认为“人、佛、山”自然和谐的空间是第61窟的空间设计的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空间艺术 构成设计
下载PDF
唐宋之际敦煌石窟马蹄形佛坛设计意涵探析——以莫高窟第196窟为例
8
作者 史文文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1期117-126,142,143,共12页
敦煌石窟中的马蹄形佛坛流行于唐宋之际,以莫高窟第196窟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研究发现,它在洞窟中具有多重功能属性,除充当戒坛外,马蹄形佛坛设计的目的是配合洞窟整体发挥着礼忏功能。其设计不仅有利于拉开有限空间,从而方便礼拜... 敦煌石窟中的马蹄形佛坛流行于唐宋之际,以莫高窟第196窟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文献研究发现,它在洞窟中具有多重功能属性,除充当戒坛外,马蹄形佛坛设计的目的是配合洞窟整体发挥着礼忏功能。其设计不仅有利于拉开有限空间,从而方便礼拜,更深层次的意涵则是通过高大的主尊和由马蹄形佛坛为焦点构建视觉形象,对步入“佛域”的信徒造成极强的视觉和心理效应,配合马蹄形中部缺口作为联通佛国的通道,发挥着引导“朝圣”者往生净土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以莫高窟第196窟为代表的马蹄形佛坛背屏洞窟,其西壁整铺的劳度叉斗圣变图像的出现绝不仅仅是纪念戒坛的起源,关联到这一时期集中出现的大窟以及图像组合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形佛坛 莫高窟第196窟 设计意涵 礼忏空间 净土往生
下载PDF
近30a敦煌莫高窟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国彬 汪万福 +5 位作者 詹鸿涛 武发思 张正模 薛平 邱飞 侯文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69-1077,共9页
敦煌莫高窟地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温差大,降水稀少等特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对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支撑体、地仗层及颜料层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文物病害发育和活动,因此研究莫高窟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壁画病害成因分析... 敦煌莫高窟地处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具有温差大,降水稀少等特征。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会对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支撑体、地仗层及颜料层造成不利影响,引起文物病害发育和活动,因此研究莫高窟环境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壁画病害成因分析和保护对策制定尤为关键。本文利用1990-2020年莫高窟窟顶气象站记录的气温和降水资料,深入分析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年际、季节和月)莫高窟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区域暖干化气候特征及其对石窟文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莫高窟气温呈现升高趋势[增长率为0.46℃·(10a)^(-1)],降水总量亦呈现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21 mm·(10a)^(-1)],但降水年际间变异性大且增加量较小,区域暖干化趋势明显。春、夏、秋和冬季的气温均呈现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0.73、0.44、0.32和0.26℃·(10a)^(-1),其中春季和夏季增温对于年气温升高的贡献率更大;春季和夏季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48 mm·(10a)^(-1)和0.85 mm·(10a)^(-1),秋季降水量表现为减少趋势,其增长率为-0.29 mm·(10a)^(-1),冬季降水的变异性较小。月尺度上,降水和气温的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体而言,敦煌莫高窟整体呈现暖干化的气候,亦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气温 降水 文物保护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152窟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晓星 阿不都日衣木·肉斯台木江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3-239,共17页
莫高窟第152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营建的重要大型洞窟,关于此窟的营建年代,特别是背屏后的回鹘风格作品及回鹘文题记,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该洞窟的实地调查,对洞窟营建与重修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存的回鹘风格壁画与... 莫高窟第152窟是敦煌石窟晚期营建的重要大型洞窟,关于此窟的营建年代,特别是背屏后的回鹘风格作品及回鹘文题记,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该洞窟的实地调查,对洞窟营建与重修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现存的回鹘风格壁画与回鹘文题记进行解读。认为此窟的营建开始于五代至北宋初期,完成窟顶绘制后很可能经历了短暂的停工,北宋时继续完成全窟壁画的绘制,并同时在后甬道附近绘制了回鹘风格的壁画。此后有回鹘人曾进入此窟,并在背屏上补绘了小型的供养人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 莫高窟 第152窟 曹氏归义军 回鹘
下载PDF
莫高窟洞窟湿度对不同等级降雨的响应研究
11
作者 张正模 刘洪丽 +1 位作者 郭青林 苏伯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7-423,共7页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沿线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界.降雨引起洞窟湿度变化极容易导致壁画盐类病害.通过环境监测试验分析不同等级降雨条件下洞窟湿度变化特征及潜在影响,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研究结...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沿线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界.降雨引起洞窟湿度变化极容易导致壁画盐类病害.通过环境监测试验分析不同等级降雨条件下洞窟湿度变化特征及潜在影响,并提出风险防范措施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降雨条件下,洞窟湿度变化均呈现上升-保持-下降三个阶段.前期降雨使湿度快速升高,后期降雨使湿度缓慢降低,高湿度保持时间随着降雨等级和降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降雨天气,水汽浓度梯度是水汽交换的主要动力.当aair>acave时,大气中的湿空气向洞窟内扩散,洞窟湿度增加.当aair<acave时,洞窟内湿空气流向窟外,洞窟湿度逐渐降低.洞窟湿度大小及相对湿度超过62%的持续时间均表现为半封闭洞窟>封闭洞窟,小型洞窟>大型洞窟.为了预防洞窟湿度增加激活壁画盐害,建议当aair=acave时实施洞窟环境调控,控制条件为RH<62%.易损洞窟和连阴雨天气应作为环境监测重点关注对象.研究成果对降雨天气莫高窟壁画劣化风险防范和旅游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降雨 湿度 壁画劣化 风险防范
下载PDF
莫高窟第205窟中唐补修新探——以莫高窟第205窟西壁新识读的古藏文祈愿文为中心
12
作者 赵蓉 勘措吉 +1 位作者 张先堂 柴勃隆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5,共10页
借助多光谱紫外成像技术提供的以往肉眼未能发现或辨识的新资料,首次识读和探明莫高窟第205窟西壁的古藏文题记是九世纪前半叶的一篇祈愿文,进而结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汉文、古藏文文献,考证祈愿文的发愿人为粟特人康进达和来自擦... 借助多光谱紫外成像技术提供的以往肉眼未能发现或辨识的新资料,首次识读和探明莫高窟第205窟西壁的古藏文题记是九世纪前半叶的一篇祈愿文,进而结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汉文、古藏文文献,考证祈愿文的发愿人为粟特人康进达和来自擦尔龙部落的萨吴,考证祈愿文对应的佛事功德活动就是吐蕃统治时期在第205窟中心佛坛补塑二身天王塑像,使我们对第205窟在中唐时期的补修获得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第205窟 多光谱成像技术 古藏文祈愿文 补造塑像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诸窟造像的形式变迁
13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2,共17页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像存在着3个顶点:一个是以第328窟为代表的第2期诸窟末期,一个是以第66窟为代表的第3期,还有一个是以第45窟为代表的第4期。可知敦煌莫高窟唐前期造像不断地受到中原(长安)新的流行样式、形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唐前期 造像 长安形式
下载PDF
莫高窟第108窟题壁诗新考——敦煌石窟题记系列研究之一
14
作者 张先堂 李国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155,共12页
通过对敦煌研究院馆藏莫高窟第108窟所存2首五代题壁诗真迹的考察,利用红外线照片对以往2首诗文字的误录、漏录进行了校正,考证第2首诗的作者为五代敦煌僧人灵俊,阐释了张盈润、灵俊2首题壁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揭示了敦煌五代文人... 通过对敦煌研究院馆藏莫高窟第108窟所存2首五代题壁诗真迹的考察,利用红外线照片对以往2首诗文字的误录、漏录进行了校正,考证第2首诗的作者为五代敦煌僧人灵俊,阐释了张盈润、灵俊2首题壁诗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揭示了敦煌五代文人、僧人题壁诗创作情况,为古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了原生态的珍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题记 题壁诗 文学史料
下载PDF
敦煌石窟经变画发展情况的总体观察
15
作者 李静杰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125,共27页
经变画系敦煌唐宋时期洞窟的基本内容,现存二十余种、九百余铺,具有完整发展序列。经变画在初盛唐时期初步发展,吐蕃、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五代时期大发展,曹氏归义军北宋期、西夏走向衰落。经变画大体可以分为净土类、上求菩提类、... 经变画系敦煌唐宋时期洞窟的基本内容,现存二十余种、九百余铺,具有完整发展序列。经变画在初盛唐时期初步发展,吐蕃、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五代时期大发展,曹氏归义军北宋期、西夏走向衰落。经变画大体可以分为净土类、上求菩提类、下化众生类、其他类,约占总量2/5的净土类经变为洞窟首选内容。主室两侧壁经变画在初盛唐时期流行通壁式布局,吐蕃时期增加二列式、三列式布局,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时期又增加四列式、五列式布局,通壁式布局占有半数以上。敦煌石窟经变画现存四十余种对应组合关系,合计二百数十对,大体可以分为净土类经变之间对应组合、非净土类经变之间对应组合以及净土类经变与非净土类经变对应组合三种情况。在通壁式布局洞窟中净土类经变占绝对多数,在多列式布局洞窟中往往兼顾净土类与非净土类经变。总体而言,敦煌石窟经变画反映了以净土信仰为主,上求菩提思想为辅,将下化众生思想作为必要补充的设计逻辑。石窟成为教化、救济众生,使之将来往生净土世界的说法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莫高窟 经变画 经变组合与布局
下载PDF
莫高窟B47窟所反映的葬俗与观念初探
16
作者 沙武田 陈璇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96,共7页
敦煌莫高窟B47窟为瘗窟,死者独葬于窟内并随葬两件告身。根据告身可知葬者“□文楚”是唐代战死归乡的低级军官,死后由亲属承担丧葬事宜,因敦煌战死不入家族墓地习俗,亲属选择佛教丧葬观念与形式,将其送入莫高窟北区瘗埋安葬,以期为其... 敦煌莫高窟B47窟为瘗窟,死者独葬于窟内并随葬两件告身。根据告身可知葬者“□文楚”是唐代战死归乡的低级军官,死后由亲属承担丧葬事宜,因敦煌战死不入家族墓地习俗,亲属选择佛教丧葬观念与形式,将其送入莫高窟北区瘗埋安葬,以期为其除罪升天。佛教石窟寺允许世俗人单独开窟入葬并随葬世俗文书与纸钱,说明佛教葬俗逐渐受到世俗葬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莫高窟B47窟 战亡者 瘗窟 告身
下载PDF
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在石窟寺保护利用中的运用——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龙珍 孙志军 +4 位作者 杨静 那刚 胡海旭 庄生文 沈海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6,共9页
针对莫高窟在保护利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利用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平台,解决莫高窟大型洞窟内保护利用数据无法传输的问题。为构建实用性强的传输平台,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针对莫高窟保护利用各... 针对莫高窟在保护利用数据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利用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平台,解决莫高窟大型洞窟内保护利用数据无法传输的问题。为构建实用性强的传输平台,采取了如下措施。首先,针对莫高窟保护利用各项业务数据采集、传输模式、传输机制等各阶段特点,提出了基于无线网络深度覆盖技术构建数据传输试验平台的需求;其次,设计了试验平台构建方案,依据莫高窟洞窟分布与建筑形制确定了试验平台构建位置。结合莫高窟目前无线网络覆盖现状,通过选型分析确定了无线网络深度覆盖关键技术,并应用该技术构建试验平台;最后,对试验平台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信号强度、传输性能、安全性等进行验证,确保数据传输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此试验平台已运行一年有余,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保护利用 无线网络深度覆盖
下载PDF
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调查研究
18
作者 善忠伟 崔强 +4 位作者 殷耀鹏 张文元 水碧纹 殷志媛 于宗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 通过对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进行收集,分析降尘粒径分布、化学组成、显微形貌、可溶盐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而研究降尘对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的降尘大部分为地壳源矿物,对窟内壁画、彩塑带来的潜在危害是物理遮盖和磨蚀等作用,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降尘会对壁画彩塑具有潜在的盐蚀等化学威胁。莫高窟壁画彩塑表面降尘是导致壁画彩塑产生病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研究的结果为莫高窟壁画彩塑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彩塑 降尘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B113窟水分蒸发特征与形成机理
19
作者 王顺仁 李红寿 +3 位作者 巩一璞 詹鸿涛 王小伟 李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1-90,共10页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 水分是导致壁画病害的关键因子。在封闭条件下,通过冷凝的方法对敦煌莫高窟B113窟的蒸发数量和特征进行了5年的监测。结果表明:B113洞窟水分年蒸发量为61189.9 g,日平均蒸发量为229.2 g,年蒸发量和日蒸发量都呈正弦曲线变化特征。监测表明:随着窟内温度升高,洞窟水分蒸发量增大;温度降低,洞窟水分蒸发量减小。温度决定蒸发水汽浓度,地气流出量决定蒸发水汽体量。洞窟水分蒸发从4月开始持续到12月中旬,6~8月洞窟水分蒸发最大,日水分蒸发7∶00~12∶00迅速上升,12∶00~23∶00下降,夜间也有持续的水分蒸发,是温度和地气活动量主导和控制着洞窟蒸发水分的数量。洞窟水分蒸发机制的揭示为今后洞窟微环境的调控和壁画预防性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病害 水分 蒸发
下载PDF
希腊瑞鸟在东方——敦煌及克孜尔石窟壁画含绶鸟图案源流新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思飞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6,共13页
含绶鸟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丝绸之路的装饰图案,以往研究均认为其来自萨珊波斯。对敦煌及克孜尔石窟壁画含绶鸟渊源再作追索,认为含绶鸟形象应源自古希腊,最初被赋予王权和胜利的寓意,后随东方希腊化传入波斯和中亚,其在中国的流播与粟特... 含绶鸟是一种广泛流行于丝绸之路的装饰图案,以往研究均认为其来自萨珊波斯。对敦煌及克孜尔石窟壁画含绶鸟渊源再作追索,认为含绶鸟形象应源自古希腊,最初被赋予王权和胜利的寓意,后随东方希腊化传入波斯和中亚,其在中国的流播与粟特人有关。在传播过程中,含绶鸟图像趋于程式化,其内涵演变为至福、乐土、吉祥等人类美好愿景的象征。出现在希腊、波斯、中亚、中国的塔里木盆地乃至敦煌及中原视觉艺术中的含绶鸟,成为古代东西方不同语境下共通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绶鸟 莫高窟 克孜尔石窟 古希腊 粟特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