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幻想走向噩梦的深渊——论美国越战小说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亚敏 李公昭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94,共6页
美国越战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越南战争,表现了人们对越战从幻想到幻灭的态度变化。最初,人们对战争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士兵也渴望到越南当一名勇士。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开始对战争提出种种质疑,士兵则渐渐进入黑暗的中心。此后,大量作... 美国越战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越南战争,表现了人们对越战从幻想到幻灭的态度变化。最初,人们对战争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士兵也渴望到越南当一名勇士。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开始对战争提出种种质疑,士兵则渐渐进入黑暗的中心。此后,大量作品涌现,描写士兵在越南噩梦般的经历,表现他们厌战和反战的意识。然而,战争的噩梦并没有消逝,又随着老兵回到国内,成为他们永远的梦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文学 越战小说 越南战争
下载PDF
旧南方的新主体——凯特·肖邦内战小说的创伤书写 被引量:5
2
作者 董雪飞 田静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5-91,共7页
肖邦的内战小说通过再现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建构了南方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新主体形象。在肖邦笔下,种植园和奴隶制的破坏是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最大创伤,由此引发社群、家庭、个人情感与身份的危机。... 肖邦的内战小说通过再现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建构了南方作为受害者和牺牲者的新主体形象。在肖邦笔下,种植园和奴隶制的破坏是南北战争对南方白人造成的最大创伤,由此引发社群、家庭、个人情感与身份的危机。肖邦为治疗南北战争创伤开出的药方是重建家园和社群的和谐关系,为受伤者提供疗伤的物理和精神空间。肖邦的内战小说主要关注战争对路易斯安那特定阶层和族群的影响,从而构成其地域美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奴隶制、种族和性别问题上均表现出保守主义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特·肖邦 内战小说 美国南方 心理创伤 文化创伤 治疗方法 地域美学
下载PDF
乱世英雄的道德光环与悲剧结局——论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英雄崇拜意识 被引量:5
3
作者 陈颖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102,共6页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 ,但每一个民族基于各自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 ,又有不同的英雄崇拜标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对于英雄的崇拜不仅仅是崇智和崇力 ,更注重英雄的伦理道德... 英雄崇拜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 ,但每一个民族基于各自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和宗教意识 ,又有不同的英雄崇拜标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对于英雄的崇拜不仅仅是崇智和崇力 ,更注重英雄的伦理道德标准。由于过分强调英雄的道德修养 ,同时又无以调和高尚的道德理想与严酷的现实生活的矛盾 ,使英雄们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战争小说 英雄崇拜 道德标准 悲剧结局
下载PDF
论老舍1941年前后的文学回归——兼及《四世同堂》的写作准备 被引量:3
4
作者 孙洁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63-66,共4页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1941年前后老舍经历了抗战中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折,他开始放弃通俗文艺、宣传文艺的写作,重新接续被抗战打断了的小说写作之旅,从写作风格、写作题材、写作体裁三... 老舍作为一位杰出的作家,以描写北平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小说为其所长。1941年前后老舍经历了抗战中期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转折,他开始放弃通俗文艺、宣传文艺的写作,重新接续被抗战打断了的小说写作之旅,从写作风格、写作题材、写作体裁三方面完成了向新文学的回归,为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构思和写作提供了深远的心理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幽默 北平 小说
下载PDF
两种现代性?——冷战初期两岸小说初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黎湘萍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6期11-17,共7页
两岸三地文学在1949年以后的发展,究竟是"分道扬镳",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选择的不同的现代性路线的开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迄今为止的文学史论述,几乎都侧重于前者,即在"分道扬镳"的分析模式下,以己之是... 两岸三地文学在1949年以后的发展,究竟是"分道扬镳",还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所选择的不同的现代性路线的开展?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迄今为止的文学史论述,几乎都侧重于前者,即在"分道扬镳"的分析模式下,以己之是非为是非,因而无法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视野中观察彼此的异同。本文试以最具有近代政治色彩的五十年代小说作为观察的对象,从"现代性"在两岸开展的角度,揭示出表面上充满了差异的两岸小说所隐藏着的内在的关联。五十年代小说所反映或构建起来的新的历史与文化结构,恐怕只有在近代的时空脉络中,才能看的比较清楚。本文试以陈纪滢、周立波、张爱玲和丁玲创作的四部长篇小说作为讨论对象,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讨论,以期引起批评和更加深入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冷战 两岸小说
下载PDF
文学如何触摸历史——评《金陵十三钗》《南京安魂曲》中的大屠杀叙事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全照 布莉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207-210,共4页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承受之重,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族伤痛,其残酷、暴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极限。但是,这不应成为我国作家书写和言说的禁忌与逃避的借口。美籍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迎难而上,各自推出了《金陵十三钗》和《南...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记忆中不可承受之重,作为史无前例的民族伤痛,其残酷、暴虐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想象极限。但是,这不应成为我国作家书写和言说的禁忌与逃避的借口。美籍华裔作家严歌苓、哈金迎难而上,各自推出了《金陵十三钗》和《南京安魂曲》,在艺术和思想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通过深入两部小说的内部,细致分析它们的开头、叙述者的设定、语言和叙事上的特点,在比较和参照(西方二战题材的"创伤小说")中,揭示两者背后的思想潜设与伦理指向,对它们的成就和不足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三钗》 《南京安魂曲》 南京大屠杀 创伤小说 开头 叙述者
下载PDF
在战争理性与人性温情之间——当代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创作论略 被引量:2
7
作者 韩莓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7-100,共4页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是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别之一。50~ 60年代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强调对英雄人物正面形象的塑造 ,常常以革命浪漫主义回避对战争苦难的描写 ,以英雄主义、大无畏的气概来淡化作为个体的人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新时期文学开始...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是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别之一。50~ 60年代革命战争题材小说强调对英雄人物正面形象的塑造 ,常常以革命浪漫主义回避对战争苦难的描写 ,以英雄主义、大无畏的气概来淡化作为个体的人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新时期文学开始后 ,这样的创作倾向有所改变 ,90年代 ,以邓一光为代表的作家注重描写英雄的普通性和普通人的英雄壮举 ,表现了经历苦难的人们心灵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前苏联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作为重要参照 ,我们发现 ,战争和苦难恰恰与革命的英雄主义紧密相连 ,从对英雄的崇拜到客观评价英雄 ,从写英雄的行为到展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国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完成了与当代文坛对人与人性关怀的同步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 英雄主义 人性关系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近代反侵略战争题材小说的书写策略及文化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九华 《天中学刊》 2018年第5期77-85,共9页
反映和反思我国近代系列战争的小说,是晚清民国时期继谴责和政治题材后又一数量集中的题材类型。其中,反侵略题材的小说真实记录了列强倚势侵略的猖狂和中国遭受的空前灾难,生动讲述了我国各地军民奋起抗击侵略的感人事迹。这些小说的... 反映和反思我国近代系列战争的小说,是晚清民国时期继谴责和政治题材后又一数量集中的题材类型。其中,反侵略题材的小说真实记录了列强倚势侵略的猖狂和中国遭受的空前灾难,生动讲述了我国各地军民奋起抗击侵略的感人事迹。这些小说的写作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历史书写和文学书写两类。考究藏在文学书写背后的心理动机,能发现一些类似"精神胜利"的规律,这与普通的人性有关,更与作者作为被侵略国家文人的心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战争 小说 书写策略 文化反思
下载PDF
冷战背景下美国小说创作论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史澎海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49,共4页
冷战期间,美国国内反苏反共甚嚣尘上,麦卡锡主义肆虐一时,美国国内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在此背景下,美国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一部分作家以一种隐晦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美国的社会现实,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一部分作家在政府冷战... 冷战期间,美国国内反苏反共甚嚣尘上,麦卡锡主义肆虐一时,美国国内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在此背景下,美国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混乱的局面,一部分作家以一种隐晦的创作手法来反映美国的社会现实,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一部分作家在政府冷战思维的影响下参与创作反苏反共的冷战小说,为美国的对外文化遏制战略摇旗呐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文学批评原理对冷战背景下的美国小说创作进行梳理和评判,有助于揭示冷战对美国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同时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冷战斗争的严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冷战 文化遏制战略 小说
下载PDF
抗战时期艾芜在桂林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晓霞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第4期119-122,共4页
抗战时期艾芜在桂林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小说,既有短篇,也有中篇,还尝试了长篇的创作。在内容上更关注当前的社会矛盾,在艺术风格上更注重现实主义。这在艾芜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桂林文化城 艾芜 小说创作
下载PDF
艾芜抗战小说的巴蜀文化气韵
11
作者 陈思广 刘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1-27,共7页
艾芜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韵。如《山野》在艺术手法上,作家或通过叙述者对叙述手法与叙述时间的控制,即通过插入停顿、重复叙述、倒述等手段,改变文本的叙述时长,形成缓慢匀缓的速度与节奏,契合巴蜀之人安逸闲适与自由散漫... 艾芜的抗战小说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韵。如《山野》在艺术手法上,作家或通过叙述者对叙述手法与叙述时间的控制,即通过插入停顿、重复叙述、倒述等手段,改变文本的叙述时长,形成缓慢匀缓的速度与节奏,契合巴蜀之人安逸闲适与自由散漫的性情;或以简单的几个人物勾画出一场耿直燥辣、爱恨分明,充满激情的山地战,映现巴蜀儿女耿直燥辣、爱拼敢闯的人物性格。在人物塑造上,艾芜以蜀地民兵、荣归军人、逃兵以及难民等,构成了其抗战小说的人物全图,其中,又以荣归军人塑造最具特色。在小说意象的营建上,艾芜选取了具有典型巴蜀文学气韵的"洄水沱"意象,将表面上缓和平静,实则暗流汹涌,汇污积垢、杀机四伏的巴蜀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艾芜的抗战小说呈现出特有的巴蜀文化气韵,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芜 抗战小说 巴蜀文化气韵
下载PDF
略论1930—1940年代中国现代小说观念
12
作者 冒建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1-123,共3页
中国现代小说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既往的小说观念便让位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注重社会环境及时代精神、追求大众化和典型问题等方面;而在此主流之外,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现代写实主义、“新心理写实主义”等。4... 中国现代小说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既往的小说观念便让位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注重社会环境及时代精神、追求大众化和典型问题等方面;而在此主流之外,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现代写实主义、“新心理写实主义”等。40年代的小说观念则带有更多的战争时代特质,其中既有传统小说的历史绵延,又有对战争小说神话的构筑。相反方向的寻求另一方净土,及对小说中“美”的追求,也取得了虽不喧嚣但却耀眼的成就。对异域小说观念的追求,成为这个时期小说观念向现代性的高峰攀登的主导。总之,一个多元化的小说观念空间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1940年代 现代小说 左翼文学 战争小说 小说观念
下载PDF
论抗战小说在当代的转向
13
作者 吴辰 房福贤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1-28,共8页
抗战小说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承载了"抗战"这一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意义的题材,还以文学的形式传承着革命前辈们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宝贵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语境的不同,抗战小说也在每个时代... 抗战小说对于中国的文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承载了"抗战"这一对于中华民族有着重要意义的题材,还以文学的形式传承着革命前辈们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宝贵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语境的不同,抗战小说也在每个时代以其不同的面貌出现。抗战小说的历次转向充分说明了抗战精神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它正不断地与每个时代结合,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拓展着抗战精神的深度和广度,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小说 抗战精神 叙事 民族主义 人道主义
下载PDF
笼罩在幢幢鬼影中的“太平洋战争”——马崙历史小说浅论
14
作者 肖成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5期69-75,共7页
马华作家马崙"二战"题材历史小说,在今天"极右翼"政客操控日本政坛,颠覆诡辩"太平洋战争"历史真相的现状下,以个人性经验与历史化叙述相关联的文学叙述方式,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马来西亚的那段历史真相重... 马华作家马崙"二战"题材历史小说,在今天"极右翼"政客操控日本政坛,颠覆诡辩"太平洋战争"历史真相的现状下,以个人性经验与历史化叙述相关联的文学叙述方式,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马来西亚的那段历史真相重新挖掘出来,冀望人们毋忘历史教训,牢记前车之鉴方能继往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小说 个人经验 历史叙述 反思
下载PDF
从《新儿女英雄传》到《铁道游击队》——浅析红色英雄传奇小说的文化意识 被引量:5
15
作者 巩璠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6年第4期117-121,共5页
文章通过对《新儿女英雄传》和《铁道游击队》的文本分析,试图阐释红色英雄传奇小说背后的文化意蕴,指出战争文化、战争美学与战争文化心理对于这一时期红色英雄传奇的影响,反之红色英雄传奇小说宣扬了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战争文化心理,并... 文章通过对《新儿女英雄传》和《铁道游击队》的文本分析,试图阐释红色英雄传奇小说背后的文化意蕴,指出战争文化、战争美学与战争文化心理对于这一时期红色英雄传奇的影响,反之红色英雄传奇小说宣扬了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战争文化心理,并将其所承载的新的国民意识传达给了民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英雄 传奇小说 战争文化心理 文学军事化 文化军事化
下载PDF
都市空间与殖民体验——日本殖民时期大连都市空间中的日本侦探小说 被引量:2
16
作者 柴红梅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3年第3期14-20,共7页
曾被日本殖民统治四十年之久的殖民地都市大连孕育了众多日本侦探小说家,本文探讨了大连都市空间介入日本侦探小说家殖民体验和侦探小说创作的内在机理,揭示了日本作家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加以批判,并... 曾被日本殖民统治四十年之久的殖民地都市大连孕育了众多日本侦探小说家,本文探讨了大连都市空间介入日本侦探小说家殖民体验和侦探小说创作的内在机理,揭示了日本作家复杂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加以批判,并进一步挖掘了大连这座都市对日本昭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侦探小说 大连都市空间 殖民体验 战争与殖民批判
下载PDF
潴龙河畔降“猪龙”——高阳人民抗日斗争的真实记录
17
作者 张同俭 《保定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9-32,共4页
报告文学集《战斗在潴龙河畔》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包括高阳在内的冀中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真实记录。全书形象而生动地再现高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起来,开展人民战争,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这群凶恶残暴的"野猪"的可歌... 报告文学集《战斗在潴龙河畔》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包括高阳在内的冀中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真实记录。全书形象而生动地再现高阳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起来,开展人民战争,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这群凶恶残暴的"野猪"的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战斗在潴龙河畔》不仅是对抗战胜利的最好纪念,也是今天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弘扬先进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文学 高阳县 《战斗在潴龙河畔》 民族精神
下载PDF
战火中的巾帼英姿——赛珍珠抗战小说《游击队的母亲》与《犹滴传》的比较研究
18
作者 张春蕾 《镇江高专学报》 2017年第2期13-17,共5页
系统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赛珍珠,即使在进行中国题材创作时,仍会不自觉地将西方文化或文学传统化用在其作品中。其抗战题材短篇小说《游击队的母亲》在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上与《圣经次经》中的《犹滴传》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对基督教持怀... 系统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赛珍珠,即使在进行中国题材创作时,仍会不自觉地将西方文化或文学传统化用在其作品中。其抗战题材短篇小说《游击队的母亲》在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上与《圣经次经》中的《犹滴传》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对海外传教持否定立场的赛珍珠有意略去作品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而代之以人的智性光辉,同时,以对个人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的细腻描摹,代替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勾画和对人物的传奇性叙述,体现出作者不同的关注视角和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抗战小说 《游击队的母亲》 《犹滴传》
下载PDF
甲午战争前后的社会文化语境与小说翻译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开瑞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4期87-91,共5页
中国的小说翻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早期的小说外译汉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本文分析了甲午战争前后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指出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形态对小说翻译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之从叙述形式到所述内容都... 中国的小说翻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早期的小说外译汉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本文分析了甲午战争前后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指出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形态对小说翻译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之从叙述形式到所述内容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社会文化语境 小说翻译
下载PDF
虚构比事实更真切:多克托罗《进军》中的文化记忆重组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琼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本文从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后现代小说家E.L.多克托罗于2005年问世的新作《进军》。小说中,事实与虚构之间是模糊的,而艺术虚构中的文化记忆元素又对人们理解中的真实进行着重组、建构和改写,从而达到了意义空缺的填补,甚至是... 本文从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后现代小说家E.L.多克托罗于2005年问世的新作《进军》。小说中,事实与虚构之间是模糊的,而艺术虚构中的文化记忆元素又对人们理解中的真实进行着重组、建构和改写,从而达到了意义空缺的填补,甚至是有目的的改变和还原。由此,后现代历史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辐射了作者与读者在文化记忆的建构中,对当下现实与过往历史的反思与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进军》 美国后现代小说 历史 文化记忆 美国内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