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0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lateral and Regional Strategic and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fter the Cold War
1
作者 楚树龙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0年第5期1-13,共13页
Sino-US relations are complex relations with multi-aspects between the two big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has three levels: the global level, the Asia-Pacificlevel and the bilateral level. The critical relationship bet... Sino-US relations are complex relations with multi-aspects between the two big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has three levels: the global level, the Asia-Pacificlevel and the bilateral level. The cri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isembodied in the regional and bilateral levels that are more specific and essential.Beyond the field of economy and trade, their relationship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strategic and security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 Bilateral and regional Strategic and Secur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after the Cold war SECURITY
下载PDF
The Six-Day War and Its Impact on Arab and Israeli Conflict 被引量:1
2
作者 Kardo Karim Rached Mohammad Ahmad Omar Bali 《History Research》 2017年第2期90-101,共12页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srael-Palestine conflict from the Six Day War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try to make a clarification of the Six Day War impact on Israel and its role in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en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srael-Palestine conflict from the Six Day War perspective. The authors try to make a clarification of the Six Day War impact on Israel and its role in the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ene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war's effect on the Arab states, including the Palestinian resistance against Israel,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r changed Israel's status from being a small state to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regional powers. While the image of most Arab states was damaged and they lost their confidence among their peoples. The Six Day War changed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the Middle East and intensified the Cold War following the end of the war. A climate of war was created and the individuals of both bearings, Israel and Arab countries, prepared for a new w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rael Palestine Six Day war regional conflic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下载PDF
Why the Cold War Will Never Return to World Politics
3
作者 Gültekin Süm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iplomacy》 2019年第11期517-532,共16页
Every seriou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evokes new cold war debates.The Cold War found its true meaning because it had achieved to create its own momentum within time.This question is a great ... Every seriou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ussia evokes new cold war debates.The Cold War found its true meaning because it had achieved to create its own momentum within time.This question is a great test in terms of measuring the level that today’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s reached:Is cold war still relevant in a global politics?The answer to be given to this question depends on whether any cold war can be maintained against all the pluralistic tendenc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t will be a negative one because the dynamics unleashed by globalization are likely to marginalize new cold war regardless of the will to wage and sustain it.For,beyond the will to wage and sustain it,the concept of cold war is a technical issue that can only exist provided that it can achieve to subordinate all the dynamics of the global politics to itse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d war POWER great POWER regional POWER international system GEOPOLITICS GLOBALIZATION UNITED States Russia
下载PDF
Friction in War: The Effects of Climate, Disease, and Morale at the Battle of Labadieville
4
作者 Stephen S. Michot 《History Research》 201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applies the theories of two of the most prominent post-Napoleonic writers, the Baron de Jomini and Carl yon Clausewitz, to an obscure yet relevant battle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Civil War c...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applies the theories of two of the most prominent post-Napoleonic writers, the Baron de Jomini and Carl yon Clausewitz, to an obscure yet relevant battle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Civil War commanders were trained in the Napoleonic art of war, and attempted on the battlefield to execut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warfare as outlined by Jomini. Despite the best plans and executions of strategy and tactics, frictions in war, as discussed by von Clausewitz, tend to disrupt preparations and affect battle outcomes. The south Louisiana 1862 Battle of Labadieville serves as an ideal case study for fostering this th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on de Jomini Battle of Labadieville Carl von Clausewitz frictions in war Lafourche region
下载PDF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战略变迁、战略逻辑与战略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亚非 《东南亚纵横》 2024年第2期1-26,共26页
冷战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的趋势已成为美国推进全球战略的重要特征,其间美国历届政府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定位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基于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资源投入,意在维持... 冷战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地区的趋势已成为美国推进全球战略的重要特征,其间美国历届政府对亚太地区的战略定位呈现不断增强的态势,基于亚太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地位的提升,美国不断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资源投入,意在维持和巩固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和美国的单极霸权,其所形成的战略构架主要体现在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前沿军事存在已常态化,军事威慑力显著增强;不断加大在亚太地区经贸合作中的介入和影响,推进在经贸领域的战略渗透;对中国发展进程的加快表现的战略焦虑和为防止“美国衰落”及为巩固其霸权地位,使得美国对华关系从确定“接触”和“建设性关系”演进到“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对华遏制的成分不断凸显,由此中国不断增大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力成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驱动因素中最重要的变量。时至今日,强化联盟体系、实施战略围堵、注重规则制衡、聚焦高新科技竞争与封堵已成为美国对华遏制和防范的新动向。在意识形态领域,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的和平演变,通过全方位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推进价值观外交成为美国构筑联合制华阵营的重要策略。同时,中美作为世界重要大国,面临人类共同的危机和挑战,基于两国间共同的利益交汇点,在共存环境下双方也存在寻求合作而非对抗的趋向和空间。中美关系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早已超越双边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发展的走向和未来国际秩序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 冷战后 亚太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关于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晋察冀边区与河北省域抗战史研究为例
6
作者 谢忠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7,共8页
构建中国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及其立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是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中国抗日战争所具有的“两重性质”即抗日与民主(反帝,并伴随着反封建)和“双重目的”即民族独立与建立新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构建中国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及其立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是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中国抗日战争所具有的“两重性质”即抗日与民主(反帝,并伴随着反封建)和“双重目的”即民族独立与建立新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并伴随着开创新中国),决定了区域抗战的本质及其战略总目标(在抗战中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这是构建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的关键所在。唯有站在中华民族抗战与中国未来前途的新视角、新高度,聚焦中华民族抗战与国内民主改革之关系,才能科学地构建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并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抗战史观的同时,真正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与碎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抗战史 晋察冀边区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7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扫盲运动研究
8
作者 张雪梅 聂慧心 《陇东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6-21,共6页
抗战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抗战胜利,在特定的战争形势下,必须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战中,但是边区大量文盲的存在却阻碍了政策的推行。因此,开展扫盲教育便是对群众进行抗战动员与宣传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推行扫盲运动的过程中... 抗战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夺取抗战胜利,在特定的战争形势下,必须充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抗战中,但是边区大量文盲的存在却阻碍了政策的推行。因此,开展扫盲教育便是对群众进行抗战动员与宣传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推行扫盲运动的过程中,边区政府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多种方式的群众教育活动,不仅使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明显提高,改变了落后的风俗习惯,而且也实现了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扫盲运动
下载PDF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党员教育研究
9
作者 王今诚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持续开展党员教育,以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认识与政治水平,引导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持续开展党员教育,以提高农民党员的思想认识与政治水平,引导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切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党委、边区中央局)领导下,边区乡村党员教育以西北局高干会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乡村党员教育中的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比较严重,教学方式以照本宣科为主,教育形式主要是流动训练班,教材内容艰深、枯燥无味。后一阶段,结合全党整风,较好地纠正了党员教育中存在的偏差,面向乡村党员干部的扫盲教育与政治教育取得显著效果,基本实现了巩固和发展党员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乡村党员教育 乡村党支部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动员话语建构——以冀鲁豫边区戏剧工作为例
10
作者 田萌 王凤青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9-24,共6页
戏剧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抗战动员话语的有效形式。中国共产党在冀鲁豫边区通过领导戏剧工作建构抗战动员话语,构建出了“控诉敌人侵华暴行”“激发军民抗战斗志”“动员边区民众参军参战”的抗战动员话语。中国... 戏剧工作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建构抗战动员话语的有效形式。中国共产党在冀鲁豫边区通过领导戏剧工作建构抗战动员话语,构建出了“控诉敌人侵华暴行”“激发军民抗战斗志”“动员边区民众参军参战”的抗战动员话语。中国共产党在冀鲁豫边区通过戏剧建构的抗战动员话语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即以明晰革命任务为前提,以阐明革命依靠力量为策略,进而实现抗战动员话语与大众话语交流互动的目标,以此强化了边区军民的爱国情感,强化了民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达成了全民参与抗战的共识,在此过程中使民众支持抗战、拥护抗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鲁豫边区 戏剧 抗战动员 话语建构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党在黑龙江地区的妇女干部培养研究
11
作者 刘大勇 韩子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7期53-56,共4页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在黑龙江地区广泛、深入地领导发动妇女投入自我解放运动,中共中央火速派遣一大批妇女干部来到黑龙江,领导黑龙江妇女在土地改革、大生产、支前运动等各项运动中展现“她”力量,同时结合实际,鼓励培养当地妇女干部,形...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在黑龙江地区广泛、深入地领导发动妇女投入自我解放运动,中共中央火速派遣一大批妇女干部来到黑龙江,领导黑龙江妇女在土地改革、大生产、支前运动等各项运动中展现“她”力量,同时结合实际,鼓励培养当地妇女干部,形成了一套具有时代特点和黑龙江地区特色的妇女干部培训机制,为建设坚固的后方根据地、支援前线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强大的力量,同时对新时期妇女干部的培养贡献了一系列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黑龙江地区 妇女干部
下载PDF
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体制建设工作论析
12
作者 杜强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22,共7页
1943年,为解决政出多门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依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开始了以确立根据地各级党委对同级及以下政府、军队与民众团体绝对领导权为核心要旨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建设工作。党委领导下一元领导体制的建立,既解决了... 1943年,为解决政出多门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依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开始了以确立根据地各级党委对同级及以下政府、军队与民众团体绝对领导权为核心要旨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建设工作。党委领导下一元领导体制的建立,既解决了根据地政出多门的问题,又使各部门在党的领导下积蓄了抗日力量,巩固了根据地,扩大了解放区,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豫边区 一元化领导 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的红色报纸及其历史作用研究
13
作者 杨浩哲 张养志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1期31-36,41,共7页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在内蒙古地区的反动宣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舆论斗争。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创办了一批红色报纸,以配合当地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报纸以鲜明的政治立场、贴近实际的宣传内容...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在内蒙古地区的反动宣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舆论斗争。中国共产党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创办了一批红色报纸,以配合当地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些报纸以鲜明的政治立场、贴近实际的宣传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动员与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本文通过梳理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地区红色报纸的宣传内容与办报特点,分析总结其在宣传、动员、组织方面发挥的历史作用,并对当代民族出版工作提出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战争时期 红色报纸 内蒙古地区 历史作用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灾民安置工作述论
14
作者 王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8,共8页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生自然灾害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救济措施安置灾民。主要通过粮款救济、以工代赈、把灾民迁移到别处及给予额外抚恤的方式等,保障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这段救灾史,可总结出一些对现今仍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发生自然灾害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救济措施安置灾民。主要通过粮款救济、以工代赈、把灾民迁移到别处及给予额外抚恤的方式等,保障了灾民的生产生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这段救灾史,可总结出一些对现今仍有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物资供应的基础上不忽视心理、精神上的关怀;确保救灾钱物公正分发、合理使用;与其他部门形成救灾联合机制,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灾民安置工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灾民安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民 救灾 陕甘宁 中国共产党 抗战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识字组研究
15
作者 李维阳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8期136-139,共4页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工作面临着外部环境和现实需求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边区积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教育活动。鉴于农村人口分散、无法设立学校的情况,识字组成为社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识字...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工作面临着外部环境和现实需求的双重压力。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边区积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教育活动。鉴于农村人口分散、无法设立学校的情况,识字组成为社会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识字组将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员组合在一起,指定小组长,赋予他们监督和推进识字的重要职责,通过专门辅导培训,普遍采用“小先生制”的教学方式,从家庭邻里扩展至街道巷口,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利用任何空闲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活动,推动了教学互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政治意识、促进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抗日战争 社会教育 识字组
下载PDF
组织与生产: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
16
作者 张雪晴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15,共6页
抗战期间,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困难局面。为渡过难关,晋察冀边区积极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组建领导体系、扩大宣传动员、补充生产资料为手段,战胜了严酷战争环境和恶劣灾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边区军民积极投入生产劳动,使晋察冀边... 抗战期间,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临困难局面。为渡过难关,晋察冀边区积极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组建领导体系、扩大宣传动员、补充生产资料为手段,战胜了严酷战争环境和恶劣灾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边区军民积极投入生产劳动,使晋察冀边区真正做到了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晋察冀边区 农业互助合作运动
下载PDF
个人、他人与社会:晋察冀边区青年动员方式的实践进向
17
作者 张梅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0-125,共6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青年动员围绕“个人、他人、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巧妙运用动员技巧,广泛开展诉苦运动激发青年自觉意识、树立民众典型激发青年自主意识、运用竞赛效应增强青年自信意识。通过对青年个人、与他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青年动员围绕“个人、他人、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巧妙运用动员技巧,广泛开展诉苦运动激发青年自觉意识、树立民众典型激发青年自主意识、运用竞赛效应增强青年自信意识。通过对青年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激励话语引导、活动氛围营造、互动交流沟通,广大边区青年在自觉、自主、自信意识的觉醒中投身抗战浪潮,有效助力了抗战救国这一政治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动员方式 实践进向 晋察冀边区 抗战时期
下载PDF
朴素与摩登:抗战时期延安军民服装中的审美观念与设计思想
18
作者 陈燕玲 黄厚石 《创意与设计》 2024年第5期34-44,共11页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既源于大西北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到战时环境的影响。如此,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服装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审美观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设计方面则体现为3种设计策略:一、量体裁衣——以节约为...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相当匮乏,这种情况既源于大西北的自然条件,同时又受到战时环境的影响。如此,陕甘宁边区军民在服装方面呈现出朴素的审美观和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在设计方面则体现为3种设计策略:一、量体裁衣——以节约为中心的设计观念;二、知识分子影响下的自发性设计改造模式;三、同一性与多面性的灵活设计方法。延安的个性与时尚是有限度的,但也是弥足珍贵的,由此可以看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延安人民群众的乐观精神和设计创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服装设计 审美观念
下载PDF
抗战时期晋绥边区的农会建设
19
作者 李建权 杨雅洁 《吕梁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17,共8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会作为晋绥边区覆盖面最广、代表性最强、力量最大的群众组织,重组了边区农村的权力结构,让农民逐步成为农村真正的主人。农会在政治上广泛吸引农民参政,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在经济上进行减租减息,改善...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会作为晋绥边区覆盖面最广、代表性最强、力量最大的群众组织,重组了边区农村的权力结构,让农民逐步成为农村真正的主人。农会在政治上广泛吸引农民参政,推进农村民主管理;在经济上进行减租减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在军事上动员农民承担战勤服务和积极参军,有利地推动了边区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广大农民的力量开展晋绥边区的建设工作,不仅从实践层面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正确性,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影响力。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晋绥边区 农会 农民 农村
下载PDF
美荷楼的活化:战后现代主义建筑再利用的典范
20
作者 丘博文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4年第2期68-78,共11页
香港地区美荷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安置石硖尾火灾的灾民所建造,代表了香港地区公屋建设的开端。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也是香港地区仅存的H形徙置大厦,美荷楼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但它一度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遗产价值未被广泛认... 香港地区美荷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为安置石硖尾火灾的灾民所建造,代表了香港地区公屋建设的开端。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也是香港地区仅存的H形徙置大厦,美荷楼具有一定的保留价值,但它一度面临着保护资金不足、遗产价值未被广泛认同等问题。因“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美荷楼得到修缮与更新,被改造为青年旅舍,并成立了“旧居民网络”等社区组织,成为传承香港地区历史、维系邻里情义的载体。美荷楼的活化案例虽有争议,但不失为解决公屋老化问题以及战后现代主义历史建筑保护的一种可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建筑遗产 香港地区 美荷楼 公屋 保护活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