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诊疗思路
1
作者 董泰然 邸莎 陈亚光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7期768-771,共4页
伏气温病是一类特殊的温病,与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具有邪气伏藏,因时而发的特点,与中医学伏气温病发病特点相似。从伏气温病理论探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饮酒、暴饮暴食、胆胰自身病变是其主要病因... 伏气温病是一类特殊的温病,与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具有邪气伏藏,因时而发的特点,与中医学伏气温病发病特点相似。从伏气温病理论探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饮酒、暴饮暴食、胆胰自身病变是其主要病因,饮食不节引动伏火,伏火内发,湿热瘀阻,腑气不通,并随发病部位不一、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发为本病。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期以定震源、清里热、辨虚实、透伏邪、护津液为主要辨治原则。从伏气温病角度探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以期为中医治疗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伏气温病 病因病机 辨治规律
下载PDF
论伏邪致病的因机证治
2
作者 杨映映 田传玺 赵林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1期1189-1191,共3页
伏邪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归纳分析文献,对伏邪的因、机、证、治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外邪入侵和内邪流溢是伏邪的主要来源;“虚-伏-盛-复”是伏邪致病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整体病机演变规律;脏腑风湿、... 伏邪在外感病和内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归纳分析文献,对伏邪的因、机、证、治进行了系统梳理,得出外邪入侵和内邪流溢是伏邪的主要来源;“虚-伏-盛-复”是伏邪致病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整体病机演变规律;脏腑风湿、伏气温病、伏邪燥病是伏邪致病的三种主要呈现方式和证候特征;在“虚”阶段可通过补虚扶正而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在“伏”阶段可通过扶正祛邪而截断疾病的进展,在“盛”阶段顺势透邪是治愈疾病的佳机,在“复”阶段则需除邪务尽,以防邪气再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病机 脏腑风湿 伏气温病 伏邪燥病
下载PDF
范永升教授从伏邪温病论治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学术经验探析
3
作者 吴山 宋子瑜 +2 位作者 李力 李正富 范永升(指导)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07-311,共5页
[目的]总结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整理分析典型病案,并参阅相关文献,结合范永升教授的著作及临证所述,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两个层面总结归纳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 [目的]总结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跟诊学习,整理分析典型病案,并参阅相关文献,结合范永升教授的著作及临证所述,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两个层面总结归纳范永升教授治疗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范永升教授认为,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发病过程与温病卫气营血转变规律相似,致病特点与伏邪温病也有相似之处,多因正气亏虚于内,加之感受外邪,伏藏于里,伺机而发,或外邪引动而发。临床应用火郁发之,透解伏邪;顾护正气,攻伐有度;续贯治疗,增效减毒等治疗思路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验案中患者就诊初期表现为邪伏阴分、气营两燔,治以清解和营、祛风通络;药后疹消热退,伏邪出阳,枢机不利,治以和解枢机、清透郁热;待邪气渐去,正气已衰,遂予以疏解透热,佐以和胃健脾。整个治疗过程中辛透伏邪贯穿始终,同时体现了范永升教授用药灵活、顾护正气的治疗思路。[结论]范永升教授以伏邪温病理论为基础,从卫气营血辨治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临床收效甚佳,其学术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伏邪温病 火郁发之 医案 名医经验 范永升
下载PDF
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疗思路
4
作者 何志晨 徐浩田 +2 位作者 李睿 杨天舒 张永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疗原则,并报道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HNL的病机以正虚邪伏为主,表现为在正虚基础上,外感邪气伏于膜原,阳郁化热,外发少阳三焦,内生痰瘀浊毒为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重在祛邪,针对伏邪、郁热和病理产物内生三个病机环节,制定疏利透达、祛邪清热和清理夹邪、解毒散结的治疗原则;扶正重在顾护气阴和愈后调养,预防余邪复遗。所举医案为应用伏气温病理论治疗HNL一例,证属湿热毒蕴、痰瘀互结,先后方选升降散合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治疗,随证加减,效果显著。[结论]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HNL的诊治思路具有临床实用意义,可为诊治HNL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菊池病 伏气温病 伏邪 少阳三焦 膜原 祛邪扶正
下载PDF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沛崧 黄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温病 伏寒化温 叶天士 柳宝诒
下载PDF
伏邪学说理论探析 被引量:45
6
作者 程婷 杨文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2期86-89,共4页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致病体系。伏邪主要分为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邪气侵袭,伏留体... 伏邪学说作为中医病因学重要内容,其理论首载于《五十二病方》,渊源于《黄帝内经》,创立于西晋,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两代,经近现代医家不断发展而被逐渐完善形成伏邪致病体系。伏邪主要分为外感伏邪与杂病伏邪,邪气侵袭,伏留体内,正不胜邪则引发疾病,对于内伤杂病的诊治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伏气温病 历史源流 伏邪分类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析冠心病介入术后病机 被引量:5
7
作者 丁义 吕仕超 +1 位作者 彭立 张军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3期530-531,共2页
通过系统复习文献,回顾冠心病病机认识的变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提出从伏邪理论诠释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规律,即:邪毒内伏易致疾病反复、心气亏虚为邪毒存在提供内环境、热毒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关键词 伏邪 冠心病 介入 病机
下载PDF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温 温疫 伤寒温疫条辨 吴又可
下载PDF
基于温病理论探讨寒地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 被引量:7
9
作者 刘丽丽 王有鹏 +1 位作者 景伟超 关洋洋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6期1036-1038,1041,共4页
以寒地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地域特点为依据,结合专家们的共识,运用温病理论分析、总结、归纳出寒地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以形成较为系统的中医辨治体系,指导临床。手足口病为风温毒邪所致,其传变规律和不同转归符合“风温”邪气... 以寒地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地域特点为依据,结合专家们的共识,运用温病理论分析、总结、归纳出寒地小儿手足口病的病因病机,以形成较为系统的中医辨治体系,指导临床。手足口病为风温毒邪所致,其传变规律和不同转归符合“风温”邪气特点。“风”邪为重要致病因素,而“湿”为继发病理产物,非病邪特点,“毒”的蕴阻部位反映了病变脏腑,“三焦不畅”为伴随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因病机 寒地 风温 三焦
下载PDF
《温热论》第一条探幽 被引量:4
10
作者 郭选贤 邵文雪 蔡永敏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620-2624,共5页
寒温对比是《温热论》的写作亮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温病。本文以《温热论》第一条为例,以剖析伤寒、温病有关基本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按条中内容的顺序,明晰并强调了该条中所包括的4个温病重要概念的深刻含义。"温邪"是... 寒温对比是《温热论》的写作亮点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彰显温病。本文以《温热论》第一条为例,以剖析伤寒、温病有关基本概念的区别为切入点,按条中内容的顺序,明晰并强调了该条中所包括的4个温病重要概念的深刻含义。"温邪"是温病总病因的称谓,以与伤寒的病因即寒邪相区别。"上受"是温邪侵袭人体的途径,而寒邪侵袭人体的途径则可称为"下受"。"逆传"特指温病中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病变,是与伤寒中足太阳膀胱传至足阳明胃的病变相比较而言的,故"逆传"与顺传是基于温病与伤寒这两大类外感热病的特有传变特点的比较而言的,不能仅仅限于在温病范围内进行解释。"营卫气血"绝对不能等同于"卫气营血",前者主要侧重于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而后者则代表温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四大证候群和治则方药,侧重于病理,故人体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是相同的,但患温病和伤寒后的病机转归及治疗是不同的。本文尊重原著,探幽析微,还原了《温热论》这一经典原著第一条的原旨本意,厘正了某些业内人士的模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热论》 温邪 上受 逆传心包 营卫气血
下载PDF
后世三大学派对河间学派继承与发展的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冯瑞雪 张紫微 张再康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5年第2期8-10,共3页
后世三大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河间学派刘完素创立的"火热论"学术思想。正是在这种薪火相传和融汇新知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医自身的跨越发展,不仅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鼎足而立的局面,而且为明... 后世三大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病学派继承和发展了河间学派刘完素创立的"火热论"学术思想。正是在这种薪火相传和融汇新知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医自身的跨越发展,不仅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鼎足而立的局面,而且为明清温病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四库全书提要》曰:"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 温病学派 河间学派 继承发展 火热论
下载PDF
《伤寒微旨论》伏气温病证治特色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丽娜 黄博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期137-138,共2页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 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指出伏气温病的病机为"内伏之阳被寒毒所折于骨髓",从病因学角度突出外感疾病的温热特性,并创辛凉透表之治则。用药主张辛凉宣透、清解郁阳;辛苦寒并用、表里双解;益气滋阴、扶正解表。其学术思想在温病学萌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 伏气温病
下载PDF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属外内合邪致病(上)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2080-2082,共3页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黄帝内经 伏邪 新感 外内合邪 伤寒
下载PDF
《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佳雯 翟永松 +3 位作者 王满元 孔爱英 龚慕辛 仇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年第7期95-98,共4页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系治疗温病后期阴虚邪伏代表性方剂,内清血中伏热、外透阴分伏邪。对原因不明发热及慢性疾病、肿瘤、血液病、术后消耗性发热,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随着老龄化社...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系治疗温病后期阴虚邪伏代表性方剂,内清血中伏热、外透阴分伏邪。对原因不明发热及慢性疾病、肿瘤、血液病、术后消耗性发热,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随着老龄化社会和疾病谱变化,邪伏阴分发热成为多种疾病共性证候,对"热自阴来"的发热,存在"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等诸证,无论有无阴虚症状或轻重,均可使用,须"审因论治",明确系温热病后期,邪伏阴分兼阴虚,灵活加减,阴虚较重加元参养阴滋液;虚热甚加地骨皮清透伏热。药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白血病,已经证实青蒿鳖甲汤能阻止白血病细胞增殖进程,促进白血病细胞凋亡,降低s TNFαR含量,提高免疫力;促进DC分泌IL-12,增加抗肿瘤作用,其他方面研究较少。未来应深入研究作用机理和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鳖甲汤 吴鞠通 温病条辨 阴虚邪伏 邪伏阴分 热自阴来 发热 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 抗肿瘤 白血病 细胞增殖 s TNFαR DC IL-12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基于《温病条辨》试论银翘散主治病机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德福 《新中医》 CAS 2018年第10期227-229,共3页
从《温病条辨》全书角度,基于原文和自注、银翘散的组成、吴鞠通对君药金银花及连翘的主要功用的认识、银翘散的加减等方面全面论述银翘散针对的病机,明确其病机为温邪犯肺、热郁于肺、卫失疏泄。笔者认为现行温病教材对银翘散证病机的... 从《温病条辨》全书角度,基于原文和自注、银翘散的组成、吴鞠通对君药金银花及连翘的主要功用的认识、银翘散的加减等方面全面论述银翘散针对的病机,明确其病机为温邪犯肺、热郁于肺、卫失疏泄。笔者认为现行温病教材对银翘散证病机的论述值得商榷,太阴温病初起应称为卫分证,不是风热表证,亦非风热犯卫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翘散 病机 温邪犯肺 热郁于肺 卫失疏泄 《温病条辨》 《温病学》
下载PDF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属外内合邪致病(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2307-2309,共3页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黄帝内经 伏邪 新感 外内合邪 伤寒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温病观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思超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6期535-537,共3页
基于中医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反馈信息,系统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预防。本病宜命名为“温疫”或“伏暑”;病因是杂气,具体为外有风热疫毒侵袭,内有湿热疫毒蕴中,属多因素戾气;病机为初起卫气同病,继则气分湿... 基于中医温病理论,结合临床反馈信息,系统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预防。本病宜命名为“温疫”或“伏暑”;病因是杂气,具体为外有风热疫毒侵袭,内有湿热疫毒蕴中,属多因素戾气;病机为初起卫气同病,继则气分湿热,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之分。湿邪化燥者,可有营血分传变,后期可伤阴,也可伤阳。病位在肺脾;治以温病理论立法处方,提出宣畅肺气、寒温并施、宜用芳香的治法;归纳“三早”“四护”的预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医温病 理论探讨 温疫 伏暑 杂气 戾气
下载PDF
黄文政教授运用透邪存津法治疗温病经验
18
作者 赵晰 李蔓 +1 位作者 王耀光 黄文政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80-182,共3页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其重视气分证。除了卫分证以外,在邪气还没有进入营血的这一漫长过程,皆属气分证。气分证的范畴最广。气分证的治疗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透邪外出;二是存津液。全国名老中医黄文政教授在此基础上,把此思想进一步拓展...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其重视气分证。除了卫分证以外,在邪气还没有进入营血的这一漫长过程,皆属气分证。气分证的范畴最广。气分证的治疗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透邪外出;二是存津液。全国名老中医黄文政教授在此基础上,把此思想进一步拓展到内科杂病领域,从而在临床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临证思辨特点,在临床上善于应用透邪存津法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泌尿系感染、丹毒等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邪存津法 温病 黄文政
下载PDF
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周峰峰 陈逸云 +2 位作者 商斌仪 高月求 卓蕴慧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88-89,共2页
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伏气温病的主要病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的ccc DNA潜伏肝细胞核内和机体免疫应答不全,这与伏气温病相类似。再者邪伏之所-膜原与"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密切相... 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伏气温病的主要病机。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乙肝病毒的ccc DNA潜伏肝细胞核内和机体免疫应答不全,这与伏气温病相类似。再者邪伏之所-膜原与"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密切相关,因膜原具有分布的广泛性、系统的复杂性,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具有紧密性及中介性,这使得慢性肝病的治疗变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当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时发病,常因外感、情志、饮食、劳倦而诱发。正气不足、邪气内伏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伏气温病 膜原
下载PDF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慢阻肺稳定期的病机与治疗 被引量:18
20
作者 栾哲宇 李小娟 +2 位作者 李杨 陈杨 曹志超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55-58,共4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在慢阻肺稳定期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意义重大。慢阻肺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等带来的有害颗粒沉积,而其最主要的急性加重因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这都与中医“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慢阻肺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故在慢阻肺稳定期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意义重大。慢阻肺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等带来的有害颗粒沉积,而其最主要的急性加重因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这都与中医“伏邪”理论有着紧密联系。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慢阻肺稳定期的病机主要责为“内里亏损、正虚邪伏”“痰饮伏肺、瘀血伏络”,故治疗上当以“金水相生、培土生金”“逐痰化饮、活血通络”为要,同时需兼顾“宣降肺气、行气平喘”“清泻肺热、固护阴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稳定期 中医 伏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