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疗思路
1
作者 何志晨 徐浩田 +2 位作者 李睿 杨天舒 张永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疗原则,并报道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HNL的病机以正虚邪伏为主,表现为在正虚基础上,外感邪气伏于膜原,阳郁化热,外发少阳三焦,内生痰瘀浊毒为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重在祛邪,针对伏邪、郁热和病理产物内生三个病机环节,制定疏利透达、祛邪清热和清理夹邪、解毒散结的治疗原则;扶正重在顾护气阴和愈后调养,预防余邪复遗。所举医案为应用伏气温病理论治疗HNL一例,证属湿热毒蕴、痰瘀互结,先后方选升降散合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治疗,随证加减,效果显著。[结论]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HNL的诊治思路具有临床实用意义,可为诊治HNL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菊池病 伏气温病 伏邪 少阳三焦 膜原 祛邪扶正
下载PDF
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领域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东武 李睿 +3 位作者 姜兆荣 金明秀 于静 高明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探索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致病理论源流及发展初步探析,结合现代风湿病的研究进展及目前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成果和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对伏邪致病理论在现代风湿病辨证论治现... 目的:探索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致病理论源流及发展初步探析,结合现代风湿病的研究进展及目前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成果和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对伏邪致病理论在现代风湿病辨证论治现研究浅析。结果:伏邪致病理论与风湿病发生、发展、治疗规律相契合,应用该理论论治风湿病疗效明显。结论: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风湿病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病 辨证论治 伏邪致病 伏气 痹证 外感痹 内伤痹
下载PDF
冠心病证候要素分析及伏邪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石锐 常立萍 +2 位作者 王国强 孟文宜 邓悦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第3期435-437,共3页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冠心病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伏邪致病特点。方法通过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冠脉造影术后)患者120例临床资料,结合指标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总结证候要素与冠... 目的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冠心病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伏邪致病特点。方法通过前瞻性调查方法收集冠心病心绞痛(冠脉造影术后)患者120例临床资料,结合指标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总结证候要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范围的内在联系。结果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内在组合。血瘀、痰浊、阳虚、气虚与Gensini积分正性相关,血瘀、痰浊、阴虚、气虚与冠脉病变血管支数正性相关。结论痰浊和血瘀是引起冠脉病变程度和范围加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 痰瘀伏邪 冠脉病变程度 证候要素
下载PDF
浅谈对温病中“伏气”的认识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明伟 刘龙 《现代中医药》 CAS 2009年第5期59-60,共2页
本文通过对伏气学说的历史沿革、伏藏的条件和部位,以及伏气的治疗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等方面的论述,探讨了伏气学说的形成原因,以及在现代医学条件下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温病 伏气 理论探讨
下载PDF
伏气学说及其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杨钦河 彭胜权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年第6期413-414,共2页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 上自《内经》,下到晚清,对伏气学说的渊源及其基本内容做了归纳和分析。对以伏气学说指导治疗的部分急、重、疑难病症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进行了重点介绍。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对疾病防治的深入研究,伏气学说有重新认识和研究的必要,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应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学说 外感热病 临床意义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周次清教授诊治慢性肺心病的经验 被引量:4
6
作者 高洪春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3,共3页
本文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喘咳、咯痰、水肿、癥积几个主要临床见症,介绍周次清教授的诊治经验。喘咳加重多属实,忌用补肾纳气法。治应以祛邪为主,辨证的关键为喘咳突然加重;咯痰增多因于热,勿投健脾燥湿方。治宜辛凉宣肺、泻火化痰。... 本文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喘咳、咯痰、水肿、癥积几个主要临床见症,介绍周次清教授的诊治经验。喘咳加重多属实,忌用补肾纳气法。治应以祛邪为主,辨证的关键为喘咳突然加重;咯痰增多因于热,勿投健脾燥湿方。治宜辛凉宣肺、泻火化痰。如误投会造成痰稠难咯、胸闷憋气等不良后果;水肿心悸病在肺,慎用温阳利水法,以免影响痰液的咯出;癥积本为虚致实,补虚攻邪方为正。不能单纯使用活血化淤或软坚散结药。应以温阳益气为主,攻补兼施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心病 喘咳 祛邪 补虚 温阳益气
下载PDF
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分析与伏邪致病规律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石锐 孟文宜 +3 位作者 王国强 常立萍 石磊 田宇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0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 目的探索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揭示伏邪致病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证候调查量表对260例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建立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数据库,应用指标聚类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冠心病心衰证候要素可归结为阳虚、气虚、血瘀、痰浊,冠心病心衰不同病变时期证候要素组合形式不同。结论冠心病心衰中医证候特点为痰瘀相关,痰瘀伏邪是导致冠心病心衰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力衰竭 伏邪理论 痰瘀伏邪 证候要素
下载PDF
柳宝诒托法运用举隅 被引量:3
8
作者 焦媛 张若诗 +1 位作者 刘舒悦 李志更 《天津中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320-324,共5页
晚清温病医家柳宝诒在治疗伏气温病中,首倡助阴托邪法,治疗伏邪始发,因肾阴虚不能托邪者;还擅用温经托邪法,鼓动阴中之阳,治疗少阴阴阳两亏,而邪机半伏半化者。并根据疾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将外科常用之托法,拓展到治疗痢疾、疟疾,以及妇... 晚清温病医家柳宝诒在治疗伏气温病中,首倡助阴托邪法,治疗伏邪始发,因肾阴虚不能托邪者;还擅用温经托邪法,鼓动阴中之阳,治疗少阴阴阳两亏,而邪机半伏半化者。并根据疾病本虚标实的特点,将外科常用之托法,拓展到治疗痢疾、疟疾,以及妇人产后病等正虚邪盛的疾病,对后世研究杂病治法极具启发意义。文章通过追溯托法之源流,分析了柳宝诒《惜余医案》《温热逢源》等著作中关于托法的学术思想和具体医案,并对后世医家对柳宝诒助阴托邪、温经托邪两法的运用、发挥等,进行了初步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法 伏气温病 惜余医案 柳宝诒
下载PDF
张培影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美玲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8期998-999,共2页
[目的]探讨张培影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分别以阳虚为主,兼夹寒凝、气滞血瘀为病因;阳气虚衰,胸阳不振,心脉失于温煦,外寒袭内,久之形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而发胸痹为病机,结合张师的治疗方法及病案举例予以论述。... [目的]探讨张培影教授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方法]分别以阳虚为主,兼夹寒凝、气滞血瘀为病因;阳气虚衰,胸阳不振,心脉失于温煦,外寒袭内,久之形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而发胸痹为病机,结合张师的治疗方法及病案举例予以论述。[结果]根据以上病因病机形成了以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为主,散寒、活血化瘀为辅的治则,案例论证此法应用于临床收效显著。[结论]张培影教授振奋心阳为主,散寒、活血化瘀为辅的诊疗冠心病的经验临床行之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本虚 标实 温补阳气 振奋心阳 散寒 活血化瘀 张培影 经验
下载PDF
温热药物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玉娟 《河南中医》 2006年第8期6-8,共3页
温热药物其性属阳,分辛温(热)、甘温(热)、苦温三大类。可用于温病各期:初起少佐辛温以疏表透邪;中期少佐温通以理气活血,截断温邪深入传变;极期主施辛温开窍;后期少佐温药通阳化气,使阴得阳助而化生乃复,“壮火食气”者当大剂温热以急... 温热药物其性属阳,分辛温(热)、甘温(热)、苦温三大类。可用于温病各期:初起少佐辛温以疏表透邪;中期少佐温通以理气活血,截断温邪深入传变;极期主施辛温开窍;后期少佐温药通阳化气,使阴得阳助而化生乃复,“壮火食气”者当大剂温热以急救回阳。湿温病当更多运用温药,因为湿邪非辛不开、非苦不降、非温不化。其用于温病的基本作用一为透邪,二为扶正。温热药物治疗温病时,应在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的前提下谨慎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温热药物 透邪 扶正
下载PDF
“艾灸温肾养生”法在慢性肾病治疗过程中扶正祛邪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丽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219-221,共3页
目的针对慢性肾病患者行"艾灸温肾养生"法治疗,观察其扶正祛邪作用。方法病例纳入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均为因慢性肾病到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患者,共计60例,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中药+"艾灸... 目的针对慢性肾病患者行"艾灸温肾养生"法治疗,观察其扶正祛邪作用。方法病例纳入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2019年1月,均为因慢性肾病到甘肃省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患者,共计60例,单纯中药治疗(对照组)、中药+"艾灸温肾养生"法治疗(观察组)均为30例,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化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温肾养生"法治疗慢性肾病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理化指标作用显著,能够有效扶正祛邪,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温肾养生”法 慢性肾病 扶正祛邪 中医证候 理化指标
下载PDF
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红霞 郭会军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267-1268,共2页
目的:分析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分析近20 a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况。结果:深入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可促进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会有重大意义。... 目的:分析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状。方法:通过分析近20 a来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了解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现况。结果:深入研究艾滋病中医证候特点,可促进艾滋病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会有重大意义。结论:证候学是中医认识疾病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证候学 瘟疫 伏气温病 虚劳 积聚 瘰疠
下载PDF
风温肺热病临床路径变异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靳锐锋 吴建军 +6 位作者 崔红生 陈秋仪 郭琦 胡一川 胡诗蕊 刘栓 徐红日 《现代中医临床》 2019年第4期25-28,共4页
目的分析风温肺热病临床路径变异与退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入风温肺热病临床路径病例143例,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填写变异调查表,分析临床路径变异... 目的分析风温肺热病临床路径变异与退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入风温肺热病临床路径病例143例,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填写变异调查表,分析临床路径变异结果及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的143例中,发生变异66例,总体变异发生率为46.2%。在临床路径变异者中,因患者与疾病的变异发生56次(84.85%),因医务人员的变异发生6次(9.09%),因医院系统的变异发生4次(6.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病变范围、中医辨证分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变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风温肺热临床路径的变异是由多因素共同影响,明确路径变异原因,采取针对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临床路径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变异 风温肺热病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温疫论》疫病论治中补法运用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希骏 杜沁圆 +3 位作者 张义敏 张思超 张露 孙美灵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1-335,共5页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为致病因素,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疫病治疗中注重扶正,因人而异,妇孺老少,体质强弱,补法各异;因证而补,正邪交争,则攻补兼施、补泻有度,虚实夹杂,则补泻间用。提出补法禁忌...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为致病因素,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疫病治疗中注重扶正,因人而异,妇孺老少,体质强弱,补法各异;因证而补,正邪交争,则攻补兼施、补泻有度,虚实夹杂,则补泻间用。提出补法禁忌,如忌投人参、白术等补益之品;重视疫病后期调补,静养胃气,强调饮食,应用下法后应顾护津液,养阴扶正。吴又可的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疫论 疫病 攻补兼施 养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从伏气学说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及治疗
15
作者 杜晓军 白玉盛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第2期140-142,共3页
本文根据伏气学说探讨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笔者认为,ITP的发病、缓解与复发蕴含着伏气学说的理论模式,为辨证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伏气温病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