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3期17-22,共6页
在<外感温热篇>第一至第七条中,叶天士分别择要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4类证候的病机、临床特点及传变规律.在第八条中则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对前文加以总结,指出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从其内容来看,本... 在<外感温热篇>第一至第七条中,叶天士分别择要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4类证候的病机、临床特点及传变规律.在第八条中则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对前文加以总结,指出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从其内容来看,本条主要是对温热病而言.也可以说,本条内容突出地体现了叶天士对温热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因而从理论上和临床上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温热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 温热病 卫分证 气分证 营分证 血分证 银翘散 白虎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第12期13-14,共2页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二条和第三条中集中地对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 伤寒 温热病 湿热病 中医
下载PDF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 ——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疗原则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4期16-19,共4页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八条中论述了温热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第九条则承上条且又对其加以补充,重点论述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了不同体质外感湿热邪气的治疗注意点,并对温热病与湿热病两类不同性质的温病之治疗原则分别进行了高度概括,最后还指出了温病与杂病治疗的不同.他说:"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邪?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真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温热篇》 治疗原则 湿热病 温热病 叶天士 体质 阐释 传变规律 注意点 温病
下载PDF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年第11期12-14,共3页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有关温病学的论述,收入清代王士雄(字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中,题名为<外感温热篇>,分为37条.此篇充分反映了叶天士对温病学理论的建树和辨证论治的实践经验,对后世有重大指导意义.尤...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有关温病学的论述,收入清代王士雄(字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中,题名为<外感温热篇>,分为37条.此篇充分反映了叶天士对温病学理论的建树和辨证论治的实践经验,对后世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篇中的1至10条,集中体现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温病学所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 温病学 辨治 伤寒 发生发展规律 名医 建树 重大 异同
下载PDF
《伤寒论》中头痛的机理与辨治 被引量:4
5
作者 渠玉梅 《河南中医》 2003年第7期1-2,共2页
《伤寒论》论述头痛 ,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 ,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 ,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 ,代... 《伤寒论》论述头痛 ,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 ,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 ,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承气汤 ;少阳经头痛多以和解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太阴经头痛多以温中散寒为主 ,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少阴经头痛多以回阳救逆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厥阴经头痛多以温散寒邪为主 ,代表方剂为吴茱萸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头痛 解表法 清热法 和解法 温中散寒法 回阳救逆法 温散寒邪法
下载PDF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2期16-19,共4页
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关键词 温热病 湿热病 气分证 《外感温热篇》 治法 叶天士 证候 类型 阐释
下载PDF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夹风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年第1期11-13,共3页
热入营分是温病的危重阶段,其治疗亦较复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四条中详细地论述了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并在第五条中进一步指出了"斑出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关键词 《外感温热篇》 叶天士 证治 病机 治疗 危重 温病 阶段 复杂 阐释
下载PDF
梅国强教授运用舌诊思路探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昊 陈雨 +3 位作者 许乐思 岳滢滢 周贤 刘松林 《吉林中医药》 2021年第1期35-38,共4页
国医大师梅国强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拓展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绛舌""白苔绛底"等舌象的代表意义及应用范围,将本是应用于外感温病的舌象用于指导内伤杂病的辨治。临证时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详察舌质之淡、红、绛、... 国医大师梅国强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拓展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绛舌""白苔绛底"等舌象的代表意义及应用范围,将本是应用于外感温病的舌象用于指导内伤杂病的辨治。临证时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详察舌质之淡、红、绛、紫,舌苔之厚、薄、润、干等,以寻求病机之苗窍,拟定适宜的治法方药。应对慢性、疑难病患者则依据舌象的动态变化判断病机的发展趋势,把握时机及时调整处方以契合病机变化。将舌象作为部分经方的使用要点之一,为准确选用经方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诊 《外感温热篇》 白苔绛底 内伤杂病 湿(痰)热 梅国强
下载PDF
“透法”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4
9
作者 孙美灵 张思超 张义敏 《河南中医》 2020年第5期674-676,共3页
外感之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肺卫首先受邪。在外感病初期,肺卫失宣是病机的关键,治疗应重在宣通肺卫。外感风寒邪气,寒邪直接损伤卫阳,郁遏肺气,治当辛温解表。外感风热邪气,阳邪郁遏气机,损伤津液,易化燥化火,甚则内陷生变,治当辛... 外感之邪从口鼻、皮毛侵袭人体,肺卫首先受邪。在外感病初期,肺卫失宣是病机的关键,治疗应重在宣通肺卫。外感风寒邪气,寒邪直接损伤卫阳,郁遏肺气,治当辛温解表。外感风热邪气,阳邪郁遏气机,损伤津液,易化燥化火,甚则内陷生变,治当辛凉解表。湿热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初起即表现为卫气同病,治当宣化表里湿热。燥气为病,易伤肺脏、耗津液,与热相合则易化热化火,而成温燥,治宜辛凉甘润。外感热病初起,六淫邪气侵袭肺卫,气机郁滞,进而津停成饮、成痰;气有余便是火,郁滞之气化燥化火,甚则动血。治疗总则为宣通气机,此即"透法"之运用。故在外感热病初起的治疗中,贵在把握气机状态,让肺卫之气宣畅,正气宣布,则邪气潜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法” 外感热病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宣化湿热 辛凉甘润
下载PDF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贯通温热病文献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0
作者 尹相乾 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7期122-126,共5页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用来辨治外感热病。宋时,因六经辨证的提出使后人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的理解产生偏差,导致其不能更好的服务于外感热病的辨治,于是温病理论逐渐兴起,弥补了伤寒六经辨证的不足。至清代,温病基本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中医诊疗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繁多,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六经辨证等。这给广大医生辨治外感热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果把温病学中温热病的方证归纳到三阴三阳辨证体系中,统一寒温的辨证方法,将能够简化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思维,提高临床疗效。笔者通过对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温病学的历史著作、病因、辨证、治疗范围以及前人试图统一寒温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其研究进度,以期对本课题研究方法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三阴三阳辨证 三部六病 温热病 寒温统一 《伤寒论》
下载PDF
湿温、湿热辨析及其临证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宁百乐 邓启粤 +1 位作者 纪雪梅 周登威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220-223,共4页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 历代医家对湿温、湿热的概念出处和认知等存在较大争议,这使得时人及后人对二者的差异混淆不清,从而影响临证。该研究通过辨析湿温和湿热的概念出处及其内涵演变,探讨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结果显示,金元时期的医家们认为“湿热”多为内伤杂病,“湿温”则多为外感热病;从病因来看,二者皆是湿热为患。明清之后的医家将二者的区别逐渐淡化,湿温被统一在湿热中,统称为“外感湿热证”。历代医家对湿温与湿热的认知过程,经历了从病因或病机到病证名的变迁。湿温与湿热内涵的演变拓展了中医对疾病病因、病机、病证的认识。通过辨析“湿温”与“湿热”,可明确疾病的病因与病证发展,从而正确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温 湿热 外感热病 内伤杂病 病因 病机 病证
下载PDF
“时时轻扬、频频温服”与外感热病方剂煎服
12
作者 杨逸淦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4-7,共4页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 临证辨证处方固属首务,煎药、服药方法亦不容疏虞。外感热病多为解表剂,方剂煎服宜"时时轻扬、频频温服"。时时轻扬之法肇自《内经》,完善于吴鞠通,吴鞠通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又恐病重药轻,取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服法:时时服之,多备少服,中病即止。亦有学者认为药轻病重,贻误病机;温邪秽浊多从口鼻而入,初在上焦;芳香逐秽轻灵之药,久煮则药气耗散,失轻清宣散之效,过煮味厚入中焦矣;药量多则气味浓烈,刺激脾胃,药过重,则过病所,故宜轻扬。吴氏所言"轻扬"乃选药质地、用量、煎服,仅对上焦温病,非所有外感热病;时时服之,既能规避药轻病重,也不会药过病所,正是吴氏心思灵巧之创。仲景桂枝汤服法更为明确:"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轻":不宜久煎,一次服药剂量不宜太大、浓度不宜过浓;趁温多次频服,中病即止。"扬"即表解、表透;"时时"即常常,每时每刻,服药间隔短,连服。器具:砂锅最优器,亦可不锈钢锅替代,不可用铁、铝、铜等器皿;火候与时间:先武火,再文火,芳香性药物,则先煮沸再文火;次数控制:1剂药物,一般2~3次为宜;浸泡与用水:煎煮前需用水浸泡,30~60min为佳,水温25~30℃。外感热病传变迅速,宜打破一日一剂,水煎分两到三次服用习规,不宜超过两天量,随病情变化,跟换方阵,以应病势,热退身凉则弃余药不用,病势不减则加快服药速度,或改法拟方,此即医圣张仲景所言"周时观之"内涵所在。附成人外感、幼儿支气管炎(风寒闭表、痰热内蕴)验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热病 汤剂 煎煮 时时轻扬 频频温服 中病即止 黄帝内经 伤寒论 吴鞠通 外感 幼儿支气管炎 风寒闭表 痰热内蕴
下载PDF
基于季节性差异分析的薛伯寿教授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管窥(一)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歆颖 于大兴 +1 位作者 薛燕星 薛伯寿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566-3568,共3页
薛伯寿教授为蒲辅周先生入室弟子,得其真传。薛教授强调治疗外感热病,应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因势利导、达邪外出,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方可提高临床疗效,为了探究薛教授治疗外感... 薛伯寿教授为蒲辅周先生入室弟子,得其真传。薛教授强调治疗外感热病,应融合伤寒、温病学说,博采温疫诸家之长,因势利导、达邪外出,临床不可拘泥伤寒、温病方,需根据病情,寒温并用、表里分消,方可提高临床疗效,为了探究薛教授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笔者以风温、温热、温毒、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等不同季节性致病因素为主线,以临床外感热病案例为节点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文章首先以风温病、温热病入手,探索薛教授治疗外感热病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 外感热病 温病 风温 温热 中医 经验 薛伯寿
原文传递
基于季节性差异分析的薛伯寿外感热病学术思想管窥(三)
14
作者 刘歆颖 于大兴 +1 位作者 薛燕星 薛伯寿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598-4600,共3页
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时的季节性差异考量,对于法定以及新发传染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临床病案入手深入探索外感热病的传变与诊治,对于应对未来不可测的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的经验储备意义。文章继之前两篇文章,进一步从伏暑、秋燥... 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时的季节性差异考量,对于法定以及新发传染病诊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临床病案入手深入探索外感热病的传变与诊治,对于应对未来不可测的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的经验储备意义。文章继之前两篇文章,进一步从伏暑、秋燥、冬温3个季节性温病特点入手,探索薛老师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为更好的学习传染病在秋冬季节的发展与症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 外感热病 温病 伏暑 秋燥 冬温 中医 经验 薛伯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