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06”广西暖区极端致洪暴雨成因与预报偏差分析
1
作者 刘日胜 赵金彪 +1 位作者 刘国忠 王盛繁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卫星遥感及再分析等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22年6月17—21日广西暖区极端致洪暴雨过程成因与预报偏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在高空槽、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卫星遥感及再分析等多源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22年6月17—21日广西暖区极端致洪暴雨过程成因与预报偏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在高空槽、低涡切变、低空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下造成,以暖区对流性强降水为主。(2)强降水回波具有明显的后向传播特点,强回波带附近有偏北风和偏南风的辐合线,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形成“列车效应”,造成局地极端强降水,桂北地形对强降水有增辐作用。(3)多个物理量的异常度分布对应着极端降水区域,其中K指数和整层可降水量与极端降水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模式预报500 hPa高空槽强度偏弱、850 hPa急流位置偏差造成强降水落区位置偏西偏北、强度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极端降水 中小尺度 物理量异常度
下载PDF
2019年7月2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2
作者 高山 杨苑 +1 位作者 陈星宜 白春燕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5期100-105,共6页
【目的】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机制,以期为今后宁夏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CMWF ERA5的逐时再分析资料,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揭示2019年7月2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成因。【结果】此次降水过程是在东高西低环流... 【目的】分析此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机制,以期为今后宁夏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CMWF ERA5的逐时再分析资料,通过环流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揭示2019年7月28日宁夏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成因。【结果】此次降水过程是在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西风气流中小股冷空气南下遇副高西伸北抬,形成锋区造成的。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带来充沛的水汽为此次过程提供所需水汽。700 hPa、850 hPa的切变线及中低层的锋区满足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并叠加了不稳定能量。【结论】宁夏北部地区以锋区降水为主,中南部地区暖区中有对流云发展,配合锋面抬升,造成对流云叠加,降水强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暴雨 东高西低 暖区降水 中低层锋区
下载PDF
2023年4月闽南沿海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
3
作者 张凌艺 曾进 李育乔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35-138,146,共5页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23年4月18日闽南沿海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副高北抬和南风暖湿气流强迫背景下形成的强对流天气,东南季风绕过台湾省形成地形高压,南海水汽通道建...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23年4月18日闽南沿海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副高北抬和南风暖湿气流强迫背景下形成的强对流天气,东南季风绕过台湾省形成地形高压,南海水汽通道建立与弱冷空气触发是此次过程的降水机制。“列车效应”在雷达图中表现突出,针对区域性冷空气的入侵,风廓线雷达资料较常规资料更精细,地形正面阻挡对边界层偏南急流造成的暖区暴雨大值落区判断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边界层偏南急流 风廓线 闽南沿海 2023年4月
下载PDF
2018年6月22—23日暴雨过程分析
4
作者 黄亿格 王刘铭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195-197,共3页
2016年6月22—23日南昌市出现了全市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积涝、内涝。利用天气实况、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6月22日南昌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着重根据此次过程的... 2016年6月22—23日南昌市出现了全市范围的暴雨、大暴雨天气,造成了严重的积涝、内涝。利用天气实况、区域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6月22日南昌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着重根据此次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得出结论:(1)此次过程主要受高空槽东移、中低层西南气流以及低层切变共同影响;(2)充足的水汽条件、能量条件以及垂直运动条件均有利于触发暴雨;(3)在高空槽东移、西南气流以及切变线共同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南昌地区整层湿度较大,地面辐合线及倒槽位于南昌附近,有利于南昌成为强降水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诊断分析 中尺度分析 暖区降水 地面辐合线 概念模型
下载PDF
贵州西南部一次暖区暴雨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吴哲红 王兴菊 +1 位作者 陈贞宏 杨忠明 《贵州气象》 2012年第6期5-10,共6页
该文综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日本再分析JRA-25的6 h资料(分辨率为1.25°×1.25°)、国家气象中心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2012年5月21日贵州西南部的暴雨过程的动力、水汽、中尺度及不稳定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一... 该文综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日本再分析JRA-25的6 h资料(分辨率为1.25°×1.25°)、国家气象中心卫星红外辐射亮度温度(TBB)资料等,对2012年5月21日贵州西南部的暴雨过程的动力、水汽、中尺度及不稳定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结论:此次过程影响系统主要是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冷锋,但降水发生在冷锋前的暖区,为一次暖区暴雨,对云图TBB的分析表明降水由MCC产生。地面中尺度辐合区产生的辐合、垂直涡度激发次级环流产生,高低空急流的耦合等作用是暴雨产生的动力条件;对湿位涡的分析表明降水中存在对称不稳定能量,主要以对流不稳定能量为主,在中低层存在深厚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区,在降水区附近有MPV密集陡立区,700 hPa MPV负值中心的移向和数值与降雨落区和趋势对应较好,降水发生在低层MPV1<0,MPV2负值区前沿0线附近MPV2≥0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MCC 高低空急流 湿位涡
下载PDF
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暴雨对平原湖区涝灾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勇辉 卢少为 廖鸿志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6期48-53,共6页
以洞庭湖腹地大通湖地区为例,基于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网格,模拟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暴雨对平原湖区涝灾的影响,得出了不同强度暴雨下区域内涝灾分布情况及致涝率,并定量计算分析了暴雨强度的增加对内涝... 以洞庭湖腹地大通湖地区为例,基于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和非结构网格,模拟研究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暴雨对平原湖区涝灾的影响,得出了不同强度暴雨下区域内涝灾分布情况及致涝率,并定量计算分析了暴雨强度的增加对内涝造成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涝灾预测与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暴雨 平原湖区 涝灾 大通湖地区
下载PDF
广西一次持续性暖区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黄滢 黄春华 刘金裕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年第3期50-55,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基于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方法,对广西2019年5月25—28日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输送暖湿气流;低空急流脉动是重...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基于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方法,对广西2019年5月25—28日暖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输送暖湿气流;低空急流脉动是重要的触发机制;弱的高压回流和边界层入侵冷空气提供辐合抬升条件;地形中尺度辐合和抬升激发中尺度对流。(2)季风带来持续的水汽输送、不稳定能量,形成有利的环境场,高湿环境和深厚的对流不稳定层结降低了暖区暴雨对抬升条件的要求。(3)MCS为暖云结构,降水效率高;雷达回波具有低质心、后向发展、稳定少动的特征并形成列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MCS 季风 列车效应 地形
下载PDF
柳州2022年6月极端“龙舟水”持续暴雨过程分析
8
作者 张凌云 赵龙捷 张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201-207,共7页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区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对柳州市2022年6月16—22日的极端“龙舟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过程的特点,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区域气象站雨量资料,对柳州市2022年6月16—22日的极端“龙舟水”持续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过程的特点,用天气学诊断分析等方法研究持续暴雨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持续暴雨过程极端性强,其中3、6、12 h最大降水量均突破柳州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1和24 h最大降水量居历史第2位,且夜雨明显,具有暖区暴雨的特征。500 hPa短波槽是此次持续暴雨高层重要的动力强迫系统,短波槽周期为24 h左右,基本规律是夜间影响、白天移出,造成柳州降水夜强昼弱的特征。850 hPa强盛的西南气流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长时间维持的深厚湿层为持续暴雨、极端暴雨提供了较好的湿度条件,同时850 hPa西南急流在白天减弱、夜间增强这种时间上的脉动,又为气流的辐合上升创造了较好的低层动力条件,是暖区暴雨的一种重要触发机制。该研究揭示的500 hPa短波槽24 h周期变化、850 hPa西南急流夜强昼弱的时间脉动,是造成柳州暴雨持续和夜雨特征的重要触发和维持机制,为今后预报持续暴雨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 暖区暴雨 极端降水 短波槽 急流脉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