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rbon,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toichiometry in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ecosystems in warm temperate Shanxi Province,north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Ning Wang Fengzhen Fu +1 位作者 Baitian Wang Ruijun Wa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665-1673,共9页
Although carbon(C), nitrogen(N), and phosphorous(P) stoichiometric ratios are considered good indicators of nutrient excess/limitation and thus of ecosystem health, few reports have discussed the trends and the recipr... Although carbon(C), nitrogen(N), and phosphorous(P) stoichiometric ratios are considered good indicators of nutrient excess/limitation and thus of ecosystem health, few reports have discussed the trends and the reciprocal effects of C:N:P stoichiometry in plant–litter–soil systems.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d C:N:P ratios in four age groups of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forests in Shanxi Province, China: plantation young forests(AY,<20 year-old); plantation middle-aged forests(AM, 21–30 year-old); natural young forests(NY,<30 year-old); and natural middle-aged forests(NM,31–50 year-old). The average C:N:P ratios calculated for tree, shrub, and herbaceous leaves, litter, and soil(0–100 cm) were generally higher in NY followed by NM,AM, and AY. C:N and C:P ratios were higher in litter than in leaves and soils, and reached higher values in the litter and leaves of young forests than in middle-aged forests;however, C:N and C:P ratios were higher in soils of middle-aged forests than in young forests. N:P ratios were higher in leaves than in litter and soils regardless of stand age; the consistent N:P<14 values found in all forests indicated N limitations. With plant leaves, C:P ratios were highest in trees, followed by herbs and shrubs, indicating a higher efficiency in tree leaf formation. C:N ratio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whereas there was no trend for C:P and N:P ratios. C:N:P stoichiometry of forest foliage did not exhibit a consistent variation according to stand ag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P, and P, N nutrient limi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nutrient adaptation need to be continu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nus tabulaeformis Carr. Forest ecosystem Content of carb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Ecological stoichiometry warm temperate zone china
下载PDF
北京松山林地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立地及林型效应
2
作者 祝琳 聂立水 +10 位作者 史策 黄梦遥 牛鑫 张润哲 张兆德 魏一凡 王登芝 杨昊 聂浩亮 王江 薄慧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目的]探究北京松山林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为华北暖温带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和环境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油松林、山杨林、蒙古栎林3种典型林型,分别设置3块(20 m×20... [目的]探究北京松山林地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为华北暖温带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和环境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油松林、山杨林、蒙古栎林3种典型林型,分别设置3块(20 m×20 m)标准地进行调查,采集0~20 cm表层混合土样,分析土壤性质并提取土壤微生物总DNA,PCR扩增反硝化过程关键酶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编码基因nirK片段,采用第2代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林型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探究林型和土壤性质对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结果]1)从油松林、山杨林和蒙古栎林9个土壤样本中共得到nirK基因有效序列993 401条、优质序列770 328条。3种林型土壤nirK基因共检测出7门78属,在已鉴定的微生物中各林型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其相对丰度在3种林型中均达50%,在油松林中最高为58.2%;优势属主要为慢生根瘤菌属、中生根瘤菌属和红假单胞菌属,总相对丰度达50%以上,其中核心菌属为慢生根瘤菌属。2) 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显示,油松林Shannon(7.59±0.56)、 Simpson(0.98±0.01)、 Chao1(2 164.24±214.08)指数均显著高于山杨林(5.23±0.26、 0.89±0.02、1 650.56±136.69)和蒙古栎林(5.76±0.38、 0.93±0.02、 1 621.36±156.70)(P<0.05)。基于Bray-Curtis距离算法并采用PCoA分析显示,不同林型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间差异大于组内。3)林分因子、土壤性质与土壤反硝化微生物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氮、硝态氮和有机质等土壤性质是影响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P<0.05)。[结论]北京松山油松林、山杨林和蒙古栎林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林型与碱解氮、硝态氮和有机质等土壤性质是影响土壤nirK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暖温带 林型 nirK基因 反硝化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组成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华北一次层状云系暖区水汽和液态水分布特征
3
作者 聂皓浩 王婉 +3 位作者 杨洋 林晓萌 郭晓军 李晓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6-210,共15页
基于机载微波辐射计、地基微波辐射计和Ka波段云雷达3种遥感资料,结合FY-4A气象卫星、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及再分析资料,研究2021年5月15日一次华北降水性层状云系暖区的水汽和液态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汽和液态水的水平分布不均,... 基于机载微波辐射计、地基微波辐射计和Ka波段云雷达3种遥感资料,结合FY-4A气象卫星、气象观测站、天气雷达及再分析资料,研究2021年5月15日一次华北降水性层状云系暖区的水汽和液态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汽和液态水的水平分布不均,飞机平飞时机载微波辐射计探测的积分水汽含量和液态水路径起伏变化,最大值分别为4.00 cm和1.87 mm,随着暖区云顶高度和云层厚度降低,二者分别降至0.89 cm和0.13 mm。随着降水发生发展,地基微波辐射计探测的积分水汽含量和液态水路径均出现跃增,峰值分别为8.62 cm和3.85 mm,水汽变化滞后于液态水,垂直方向上液态水含量的累积区厚度、最大值及所在高度均随降水先增后减,液态水的时空演变对暖区降水及增雨作业时机和部位的判识有重要指示意义。云雷达探测的液态水含量也出现跃增,在1 km高度以下反射率因子较大、粒子下落速度及离散程度较大时段,液态水丰富,对应降水量较大,粒子碰并是暖区降水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 华北层状云 暖区 水汽和液态水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中国暖温带若干灌丛群落多样性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64
4
作者 谢晋阳 陈灵芝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7-207,共11页
暖温带灌丛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1.灌丛群落的均一度指数同优势度指数的相关性较丰富度指数同变化度指数的相关性为高;在众多的多样性指数中,D4(Shannon信息度指数)和D6(Gini指数)因最大限度地包含了其它各... 暖温带灌丛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表明:1.灌丛群落的均一度指数同优势度指数的相关性较丰富度指数同变化度指数的相关性为高;在众多的多样性指数中,D4(Shannon信息度指数)和D6(Gini指数)因最大限度地包含了其它各类多样性指数的信息而被采用。2.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值随着演替的进行,没有表现出降低的趋势。3.生物多样性较高的荆条灌丛和辽东栎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对数分布,而生物多样性较低的鬼见愁灌丛和毛榛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几何分布,处于中间的三桠绣线菊灌丛的物种多度分布是Broken-Stick分布;没有正态对数分布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温带灌丛 物种多样性 群落演替 植物生态学
下载PDF
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 被引量:123
5
作者 高贤明 陈灵芝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8年第6期553-559,共7页
根据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习性,修订了Raunkiea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通过对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证明暖温带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为主,其次是地下芽。受水、热不足和人为活动频繁等条件的限制,暖温带地区缺... 根据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习性,修订了Raunkiea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通过对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证明暖温带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以地面芽为主,其次是地下芽。受水、热不足和人为活动频繁等条件的限制,暖温带地区缺乏或极少有高于25m的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植物所占的比重与地面芽植物近似,其中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由上述生活型所构成的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基本反映了我国暖温带森林区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干旱的中纬度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暖温带 植物生活型 生活型谱 修订
下载PDF
近百年中国北部南温带北界界限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柏 李世奎 霍治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3年第Z1期21-30,共10页
1.前言在研究气候冷暖变化时,气候学家所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年平均气温、最冷(暖)月平均气温、气温距平、寒冷指数等;在研究农业气候的热量变化时,所采用指标集中在≥0℃或≥10℃积温上。本文则从农业气候的角度出发,采用农业气候带分界... 1.前言在研究气候冷暖变化时,气候学家所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年平均气温、最冷(暖)月平均气温、气温距平、寒冷指数等;在研究农业气候的热量变化时,所采用指标集中在≥0℃或≥10℃积温上。本文则从农业气候的角度出发,采用农业气候带分界的热量指标,来研究近百年我国北部南温带北界界限的动态变化。采用农业气候带分界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出气候的冷暖变化,而且有一定的农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部 南温带北界 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中国温带昼夜增温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植被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赵杰 杜自强 +4 位作者 武志涛 张红 郭娜 马志婷 刘雪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5-404,共10页
结合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类型和气象数据,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温带地区的生长季不同季节昼夜增温的时空格局以及昼夜增温的不对称性对各类型植被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4年来... 结合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类型和气象数据,分别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二阶偏相关分析方法,揭示了中国温带地区的生长季不同季节昼夜增温的时空格局以及昼夜增温的不对称性对各类型植被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4年来中国温带大部分地区季节性昼夜气温都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生长季昼夜增温速率呈现出不对称性,春季、夏季白天气温上升速度略快于夜间,秋季夜间增温快于白天;(2)不同季节的昼夜增温对植被活动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相对于夜间增温,白天增温对植被活动影响程度更大,影响区域更为广泛;相比夏季和秋季,春季昼夜增温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范围更广;(3)不同类型植被对昼夜增温速率的不对称性产生了不同的响应,并且在不同季节上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增温 植被动态 季节性变化 中国温带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空间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 被引量:15
8
作者 姚永慧 寇志翔 +1 位作者 胡宇凡 张百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98-2306,共9页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在中国地理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过渡带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异质性以及划分指标、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这一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具体位置...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在中国地理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过渡带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异质性以及划分指标、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这一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论。为了进一步揭示秦巴山区过渡带的特征,明确中国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位置,本文选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这两类分别代表中国南方亚热带针叶林和北方温带针叶林的植被,结合研究区SRTM地形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等,以年降水、最冷月(1月)气温、最热月(7月)气温和年均温为气候指标,详细分析了这两类植被在秦巴山区的空间分布及二者分界线处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①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分界线及相应位置的气候指标可以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的植被—气候指标之一。秦巴山区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与温带针叶林(油松林)的分界线位于伏牛山南坡至汉中盆地北缘一线(秦岭南坡)海拔1000~1200 m处;分界线处气候指标稳定:年降水750~1000 mm,年均温12~14℃,最冷月气温0~4℃,最热月气温22~26℃。②通过综合的植被—气候指标来划分秦巴山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线,能更科学地确定气候带分界线的位置及过渡带的特征,更全面地反映地表植被—气候格局的变化。此外,秦巴山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应该是由亚热带与暖温带针叶林分界线、阔叶林分界线、灌丛分界线等组成的一个过渡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划分指标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南北过渡带 马尾松林 油松林 气候 亚热带 暖温带
原文传递
中国8种暖温带木本植物展叶及开花始期数据集(1963–2015)
9
作者 戴君虎 朱梦瑶 +3 位作者 王焕炯 陶泽兴 胡植 董晓宇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4期326-335,433-442,共20页
植物物候是评估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发展气候和陆面模式的重要基础。本文提取中国物候观测网1963–2015年白蜡、垂柳、刺槐、合欢、桑树、榆树、杏树和紫荆等8种木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数据,通过Unified、Uni... 植物物候是评估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发展气候和陆面模式的重要基础。本文提取中国物候观测网1963–2015年白蜡、垂柳、刺槐、合欢、桑树、榆树、杏树和紫荆等8种木本植物的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数据,通过Unified、UniChill和时空耦合三种物候模型构建、相应参数值估计和模型检验的春季物候格网数据研发方法,研发了过去50年上述物种在其分布区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的0.5°×0.5°格网数据。数据验证结果表明展叶始期的平均模拟误差约为5–9天,开花始期平均误差约为5–12天。本数据集的组成包括:(1)头文件,包括物种物候期和分布范围格网的头文件信息;(2)物种物候期,包括每个物种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1963–2015年的逐年文件;(3)物种分布范围,包括每个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格网。数据集由3个数据文件夹共计1,713个数据文件组成,数据存储为.txt,GEOTIFF和ArcGIS ASCII格式,数据量为74.5 MB(压缩后为8.84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温带 木本植物 春季物候 展叶始期 开花始期
原文传递
中国5种暖温带木本植物叶全变色期数据集(1963–2015)
10
作者 朱梦瑶 戴君虎 +4 位作者 陶泽兴 王焕炯 刘浩龙 董晓宇 胡植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CSCD 2019年第4期336-342,443-449,共14页
植物秋季物候受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发生机制和变化过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及资源环境领域研究中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963–2015年白蜡、垂柳、刺槐、榆树和杏树等5种木本植物的叶全变... 植物秋季物候受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发生机制和变化过程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及资源环境领域研究中至关重要。本文利用中国物候观测网1963–2015年白蜡、垂柳、刺槐、榆树和杏树等5种木本植物的叶全变色期数据,构建多元回归(Multivariate Regression,MR)、温度光周期(Temperature-photoperiod,TP)和春季影响秋季(Spring-influenced Autumn,SIA)三种秋季物候模型,经模拟和尺度拓展研制了过去50年各物种的叶全变色期0.5°×0.5°格网数据。数据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叶全变色期的平均模拟误差约为10–18天。本数据集是表征中国近50年秋季物候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的基础数据,数据集由头文件、物种物候期和物种分布范围三部分组成,包括3个数据文件夹共计541个数据文件,数据存储为.txt、GEOTIFF和ArcGIS ASCII格式,数据量压缩前26.8 MB(压缩后4.86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温带 木本植物 叶全变色期 秋季物候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