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s in a Nano-Pulse Discharged Bubble for Water Treatment
1
作者 何雨辰 Satoshi UEHARA +1 位作者 Hidemasa TAKANA Hideya NISHIYAMA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924-932,共9页
A zero-dimensional model to simulate a nano-pulse-discharged bubble in water was developed. The model consists of gas and liquid phase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bubble, respectively. The diffusio... A zero-dimensional model to simulate a nano-pulse-discharged bubble in water was developed. The model consists of gas and liquid phases corresponding to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bubble, respectively. The diffusions of chemical species from the gas to the liquid phase through the bubble interface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initial gas is Ar, but includes a little H20 and 02 in the bubble.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OH concentration in the liquid phase was mainly investigated as an important species for water treatment. It was shown that OH was generated in the bubble and then diffused into the liqui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 continuous nano-pulse discharge, more OH radicals were generated as the frequency increased at a low voltage for a given power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water purification bubble discharge DIFFUSION
下载PDF
Interfacial engineering of holey platinum nanotubes for formic acid electrooxidation boosted water splitting
2
作者 Zi-Xin Ge Yu Ding +6 位作者 Tian-Jiao Wang Feng Shi Pu-Jun Jin Pei Chen Bin He Shi-Bin Yin Yu Chen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09-216,I0006,共9页
Both structure and interface engineering are highly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precious metal nanostructures.In this work,we develop a facile pyrolysis strategy to syn... Both structure and interface engineering are highly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precious metal nanostructures.In this work,we develop a facile pyrolysis strategy to synthesize the high-quality holey platinum nanotubes(Pt-H-NTs)using nanorods-like Pt^(Ⅱ)-phenanthroline(PT)coordination compound as self-template and self-reduction precursor.Then,an up-bottom strategy is used to further synthesize polyallylamine(PA)modified Pt-H-NTs(Pt-HNTs@PA).PA modification sharply promotes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Pt-H-NTs for the formic acid electrooxidation reaction(FAEOR)by the direct reaction pathway.Meanwhile,PA modification also elevates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Pt-H-NTs for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by the proton enrichment at electrolyte/electrode interface.Benefiting from the high catalytic activity of Pt-H-NTs@PA for both FAEOR and HER,a two-electrode FAEOR boosted water electrolysis system is fabricated by using Pt-H-NTs@PA as bifunctio nal electrocatalysts.Such FAEOR boosted water electrolysis system only requires the operational voltage of 0.47 V to achieve the high-purity hydrogen production,showing an energy-saving hydrogen production strateg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water electrolysis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ey platinum nanotubes chemical functionalization Formic acid oxidation reaction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water splitting
下载PDF
微化工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领域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姚光源 陶蕾 +4 位作者 何爱珍 张迪彦 吕勇 马春晓 陈建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综述了微化工技术,特别是微反应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对采用该技术合成聚丙烯酸、聚马来酸酐等聚羧酸类阻垢分散剂,苯并三氮唑、有机磷类缓蚀剂,有机硫、过氧化物类杀菌剂,以及清水剂、消泡剂等产品的研究进行... 综述了微化工技术,特别是微反应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领域中的研究进展,重点对采用该技术合成聚丙烯酸、聚马来酸酐等聚羧酸类阻垢分散剂,苯并三氮唑、有机磷类缓蚀剂,有机硫、过氧化物类杀菌剂,以及清水剂、消泡剂等产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微化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绿色合成技术,目前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方面仍以探索为主,成本上还不具有优势,距离实际工业应用还有距离,但其具有的绿色、安全、高效等优点,符合减碳,环保安全和生产集成化、自动化趋势,随着微反应器的技术进步、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微化工技术在水处理化学品合成方面将具有极大应用潜力并可能快速推动其技术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化工技术 微反应 水处理化学品
下载PDF
孔隙—裂缝型岩溶热储热——流—化多场耦合作用机理
4
作者 姬佳炎 宋先知 李根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岩溶型热储开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内水岩反应会导致流动通道变形,忽略这一反应过程将导致热储产能预测偏差较大。为了揭示水岩作用下岩溶型热储孔隙和裂缝形态的演化特征,综合考虑了孔隙和裂缝内的水岩反应过程,搭建了孔隙—裂缝双重介质... 岩溶型热储开采过程中,储层孔隙内水岩反应会导致流动通道变形,忽略这一反应过程将导致热储产能预测偏差较大。为了揭示水岩作用下岩溶型热储孔隙和裂缝形态的演化特征,综合考虑了孔隙和裂缝内的水岩反应过程,搭建了孔隙—裂缝双重介质热—流—化多场耦合模型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进而分析了热—流—化多物理场与孔隙—裂缝形态的分布特征,探究了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对孔、缝变形和系统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欠饱和注入条件下,注入井处发生溶解反应,生产30年时,裂缝开度增大了0.32%,孔隙度增大了75.76%;(2)生产30年时,考虑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案例的裂缝平均开度降低了0.05%,考虑裂缝而不考虑孔隙内水岩反应案例的裂缝平均开度增大了17.12%,二者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3)考虑孔隙—裂缝内水岩反应案例相比于仅考虑裂缝而不考虑孔隙内水岩反应的案例,生产30年时,生产温度相差不大,系统注采压差增大了1.57倍。结论认为:(1)岩溶型热储孔隙内水岩反应对孔、缝变形和取热性能影响显著,其改变了水岩反应对裂缝开度的作用机理,影响系统注采压差;(2)孔隙内的水岩反应不容忽视,在进行岩溶型热储产能的精确预测和经济评价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3)该认识可为岩溶型热储开发方案设计和产能预测方面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型热储 孔隙结构 裂缝开度 水岩作用 取热性能 孔—缝双重介质 热—流—化多场耦合 裂缝变形
下载PDF
残坡积粉质黏土遇水强度衰减机制及其稳定性评价模型优化
5
作者 白慧林 杨新春 +2 位作者 冯文凯 刘峰辉 杨星 《工程勘察》 2024年第8期7-14,共8页
本文以大渡河某公路工程区残坡积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试验对其遇水后强度变化规律及衰减机制展开研究,并优化该类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表明:随含水率提高,残坡积粉质黏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由应变硬化型向应变软化型发... 本文以大渡河某公路工程区残坡积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试验对其遇水后强度变化规律及衰减机制展开研究,并优化该类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表明:随含水率提高,残坡积粉质黏土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由应变硬化型向应变软化型发展,而饱水后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基本保持为低缓的应变硬化型特征,抗剪强度呈现出持续衰减直至稳定的发展趋势。粉质黏土强度参数均随含水率提高而快速降低,黏聚力水敏感性强于内摩擦角,研究构建出黏聚力、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函数模型;以饱水24h为临界时间点构建强度参数与饱水时间的分段函数。受粉质黏土中黏土矿物与少量易溶矿物影响,遇水后土体内水解、化合、置换反应将导致细观结构损伤缺失,加之孔隙水对细小矿物颗粒的润滑、软化作用,综合导致摩擦强度、黏聚强度的降低,进而表现为粉质黏土力学强度衰减。以瑞典条分法为基础,结合粉质黏土在不同含水率、饱水时间条件下的强度变化函数规律,优化建立由非饱和至持续饱和状态下的稳定性评价过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质黏土 矿物成分 土—水化学反应 强度衰减机制 稳定性评价
下载PDF
Mn促进Fe/C微电解反应速率及降解污染物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贾艳萍 丁雪 +3 位作者 杜飞 张健 张海丰 张兰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61,199,共10页
为了扩宽铁炭微电解工艺的适用范围及提高处理效率,以铸铁屑、椰壳活性炭为原料,添加Mn构建Fe/Mn/C三元微电解体系处理甲基橙(MO)模拟染料废水。利用SEM-EDS、FTIR及Raman光谱分析了Fe、Mn和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采用UV和三维荧光... 为了扩宽铁炭微电解工艺的适用范围及提高处理效率,以铸铁屑、椰壳活性炭为原料,添加Mn构建Fe/Mn/C三元微电解体系处理甲基橙(MO)模拟染料废水。利用SEM-EDS、FTIR及Raman光谱分析了Fe、Mn和活性炭表面形貌及元素组成,采用UV和三维荧光光谱(EEM)探究了有机物成分的变化,对比了Fe/Mn/C和Fe/C微电解体系对MO的降解效果,揭示了Fe/Mn/C三元微电解体系降解MO的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反应后的Fe、Mn和炭填料表面存在铁氧化物、铁氢氧化物及锰氧化物,Fe/Mn/C三元微电解体系可断裂MO的氮氮双键,破坏苯环结构。MO的降解过程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Fe/Mn/C微电解体系对MO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由Fe/C微电解体系的5.7381×10^(-4)min^(-1)提高至9.3834×10^(-4)min^(-1),降解速率和降解效果显著优于Fe/C微电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n/C 微电解 染料废水 化学反应 降解 动力学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化学调理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高璐 苑宏英 +1 位作者 杨召峰 赵鑫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27-132,共6页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附产品,其含水量高且脱水困难,污泥脱水是污泥减量处置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污泥脱水的技术有化学调理脱水技术、电渗析脱水技术、干化脱水技术、超声波脱水技术等,其中化学调理脱水技术成本低、操作简单、脱水效果好,... 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附产品,其含水量高且脱水困难,污泥脱水是污泥减量处置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污泥脱水的技术有化学调理脱水技术、电渗析脱水技术、干化脱水技术、超声波脱水技术等,其中化学调理脱水技术成本低、操作简单、脱水效果好,是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污泥脱水技术.比较分析了酸碱调理法、絮凝调理法、氧化剂氧化法、芬顿氧化法等常规化学调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对选择合适的污泥脱水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介绍了芬顿试剂联用两性高分子法、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法、酶法和无机絮凝联合法等新型的联合化学调理法,分析表明联合化学调理法能够取长补短,更加高效地促进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脱水 化学调理 含水率 废物处理 化学反应 环境
下载PDF
川东华蓥山废弃矿井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李青山 杨广焱 +2 位作者 康小兵 霍庆林 左蔚 《四川环境》 2023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对废弃煤矿酸性矿井水(AMD)、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为保护华蓥山水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以广安市华蓥山废弃煤矿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化学参数统计,运用水化学、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等方法对水样进行了综合分析... 对废弃煤矿酸性矿井水(AMD)、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为保护华蓥山水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以广安市华蓥山废弃煤矿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化学参数统计,运用水化学、相关性分析和离子比等方法对水样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岩溶水化学类型大多为HCO_(3)-Ca型;非酸性矿井水主要为HCO_(3)-Ca型为主;酸性矿井水主要主要为SO_(4)-Ca和SO_(4)-Na;受酸性矿井水影响的地表水化学类型以SO_(4)-Ca和SO_(4)-Na型为主;酸性矿井水的形成演化除了受溶滤、浓缩、混合及阳离子交换作用外,主要受黄铁矿(FeS_(2))的氧化还原反应影响。研究该区废弃矿井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将为酸性矿井水治理方案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削减入江污染负荷,从“源头”上保护长江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矿井 酸性矿井水(AMD) 水化学演化 氧化还原反应
下载PDF
红层堆积体软弱夹层形成中的水-岩(土)化学作用
9
作者 张劲松 杨红 +1 位作者 叶咸 王双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2-146,共5页
红层堆积体内软弱夹层的形成过程是一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分析红层堆积体内部水-岩(土)化学作用是了解软弱夹层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以大型红层堆积体滑坡——关平古滑坡为例,在地质调查及取样、ESR地质测年、X射线衍射分析、地下水水质... 红层堆积体内软弱夹层的形成过程是一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分析红层堆积体内部水-岩(土)化学作用是了解软弱夹层形成过程的有效手段。以大型红层堆积体滑坡——关平古滑坡为例,在地质调查及取样、ESR地质测年、X射线衍射分析、地下水水质分析及物理力学试验的基础上,对红层堆积体内部水-岩(土)化学作用特征、软弱夹层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古滑坡及其软弱夹层基本是同一时期产物,软弱夹层主要矿物为黏土矿物,在矿物成分上二者具有同源性;软弱夹层是红层堆积体发生水-岩(土)化学反应后的产物向过水断面富集形成的,软弱夹层的厚度与水-岩(土)化学反应时间成正比;物理力学试验表明软弱夹层属于红层堆积体中的易滑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水-岩(土)化学作用 矿物成分 红层堆积体 古滑坡
下载PDF
基于臭氧-三维电极工艺的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研究
10
作者 卢宪辉 《石油石化节能与计量》 CAS 2023年第12期7-11,共5页
为确定臭氧-三维电极工艺对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效果,以某联合站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采出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范围,利用响应曲面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探讨联合工艺的协同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影响程度从... 为确定臭氧-三维电极工艺对油田采出水的处理效果,以某联合站采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采出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范围,利用响应曲面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探讨联合工艺的协同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极板间距、电流密度、活性炭填充量、臭氧曝气量;并且极板间距和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活性炭填充量的交互影响显著;当极板间距2.9 cm、电流密度8.2 mA/cm^(2)、活性炭填充量20.5 g/L、臭氧曝气量31.2 mL/min时,COD的去除率最高为94.83%;联合工艺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速率常数远大于单独工艺速率常数的线性加和,说明两种工艺发生了协同促进效应,强化了有机物的去除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三维电极 采出水 化学需氧量 反应动力学
下载PDF
超(亚)临界水氧化法在固体废物资源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晓红 汪群慧 +2 位作者 孟令辉 谢维民 邓斐今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51,共4页
介绍了超 (亚 )临界水氧化的特性 ,综述了国内外超 (亚 )临界水氧化法在废高分子材料、化学反应残渣、污泥等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中的应用。探讨了该法在降解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废物得到燃料或化工原料 ,水解纤维素、甲壳素、水产和... 介绍了超 (亚 )临界水氧化的特性 ,综述了国内外超 (亚 )临界水氧化法在废高分子材料、化学反应残渣、污泥等固体废物资源化、能源化中的应用。探讨了该法在降解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废物得到燃料或化工原料 ,水解纤维素、甲壳素、水产和食品加工下脚料等天然高分子得到葡萄糖、葡糖胺、氨基酸等有机物单体 ,气化有机固体废物制造氢能源 ,分解化学反应残渣回收中间原料 ,催化降解活性污泥回收石油化工产品 ,以及处理有毒有害废物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水 亚临界 水氧化法 固体废物处理 资源化 应用 资源循环
下载PDF
近临界水中的绿色化工过程 被引量:37
12
作者 吕秀阳 何龙 +1 位作者 郑赞胜 蔡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7-481,共5页
在介绍了近临界水特性的基础上 ,综述了近年来近临界水中的有机化学反应、近临界水中的分离过程、近临界水中的再资源化等绿色化工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分析了目前近临界水中绿色化工过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关键词 近临界水 绿色化工过程 有机化学反应 分离 再资源化
下载PDF
印染废水的UV-Fenton氧化处理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杨岳平 吴星义 +1 位作者 徐新华 汪大翬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42-247,共6页
对光助-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的主要操作条件及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Fe2+和H2O2的投加量及投加比、温度、投加方式等对色度和CODcr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光助-Fenton氧化反应对CODcr和色度都有比... 对光助-Fenton氧化技术处理印染废水的主要操作条件及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考察了Fe2+和H2O2的投加量及投加比、温度、投加方式等对色度和CODcr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光助-Fenton氧化反应对CODcr和色度都有比较好的去除效果。在H2O2投加量为1Qth(H2O2理论投加量),Fe2+∶H2O2 = 1∶20,25℃,初始pH为6.0的情况下反应60分钟,色度去除率可达95.8%以上,CODcr去除率达到72.7%。针对污染物光助-Fenton氧化反应的特性,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这些模型能较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助-Fenton 印染废水 动力学模型 CODCR 色度 废水处理 氧化处理
下载PDF
废轮胎热解油加氢精制硫氮脱除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金余其 陆王琳 +2 位作者 池涌 严建华 岑可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2-776,共5页
关键词 废轮胎 热解油 加氢精制 脱硫 脱氮
下载PDF
超(近)临界水中的化学反应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志敏 张建玲 韩布兴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6-274,共9页
水作为自然界最常用的绿色介质在化学反应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 ,随着超临界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超 (近 )临界水的认识逐渐深入 ,以超 (近 )临界水为介质进行化学反应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 水作为自然界最常用的绿色介质在化学反应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 ,随着超临界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超 (近 )临界水的认识逐渐深入 ,以超 (近 )临界水为介质进行化学反应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在介绍超 (近 )临界水性质的基础上 ,主要对近年来超 (近 )临界水中的有机合成、无机化学反应、生物质的转化反应及聚合物的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化学反应
下载PDF
苯酚的敞开体系化学振荡反应动力学法测定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秀辉 任杰 +1 位作者 杨华 高锦章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11,共3页
利用KBrO3-Ce(SO4)2-CH2(COOH)2-H2SO4 敞开体系研究测定黄河水中苯酚污染物的新方法,在连续搅拌反应器 (CSTR)中 ,当[KBrO3]=0.0625mol/L,[CH2(COOH)2]=0.187mol/L,[Ce(SO4)2]=0.002mol/L,[H2SO4]=0.8mol/L,蠕动泵单路流速为1.2mL/min... 利用KBrO3-Ce(SO4)2-CH2(COOH)2-H2SO4 敞开体系研究测定黄河水中苯酚污染物的新方法,在连续搅拌反应器 (CSTR)中 ,当[KBrO3]=0.0625mol/L,[CH2(COOH)2]=0.187mol/L,[Ce(SO4)2]=0.002mol/L,[H2SO4]=0.8mol/L,蠕动泵单路流速为1.2mL/min时 ,苯酚的质量浓度在0.10~25mg/L范围内与振幅的改变、周期的改变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0.05mg/L ;苯酚的加标回收率为95 %~10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振荡反应 敞开体系 苯酚 河水 动力学分析 测定 环境监测
下载PDF
金属水反应水冲压发动机系统性能估算 被引量:32
17
作者 罗凯 党建军 +1 位作者 王育才 张宇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95-498,共4页
使用金属 水反应燃料是推进水下超高速航行器的最佳途径,分析了单次注水和二次注水的铝 水反应燃料水冲压发动机系统,得出了燃料质量配比、燃烧室温度、燃烧室压强、系统有效推力、效率等关键技术性能指标。指出了二次注水系统的优越性... 使用金属 水反应燃料是推进水下超高速航行器的最佳途径,分析了单次注水和二次注水的铝 水反应燃料水冲压发动机系统,得出了燃料质量配比、燃烧室温度、燃烧室压强、系统有效推力、效率等关键技术性能指标。指出了二次注水系统的优越性并提出了一种二次注水系统的实施方案。分析结论与实际系统性能指标相吻合,证明了分析的正确性,可以为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水反应燃料^+ 水冲压发动机^+ 性能
下载PDF
水化学损伤对岩石弹性模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18
作者 汤连生 张鹏程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26-128,共3页
在常温常压下 ,对纯净水静泡、循环以及水溶液循环作用下花岗岩和砂岩的弹性模量进行了实验 .结果表明 :水化学作用后岩石的弹性模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即水溶液对岩石弹性模量的影响是与水—岩化学作用密切相关的 .
关键词 水-岩化学作用 岩石 水化学损伤 弹性模量
下载PDF
中地壳温度压力条件下的水-岩作用化学动力学实验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荣华 张雪彤 +1 位作者 胡书敏 苏艳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933-2942,共10页
为模拟中地壳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本文作者重点做了大于300℃,在水的近临界区至超临界区条件下的硅酸盐矿物与水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实验。矿物(钠长石(Ab)、透辉石(Di)、阳起石(Act))的溶解反应动力学实验是使用流体通过叠层反应器的开... 为模拟中地壳条件下水.岩相互作用,本文作者重点做了大于300℃,在水的近临界区至超临界区条件下的硅酸盐矿物与水反应的化学动力学实验。矿物(钠长石(Ab)、透辉石(Di)、阳起石(Act))的溶解反应动力学实验是使用流体通过叠层反应器的开放体系在25℃~400℃和22MPa下完成的。实验发现矿物在300至400℃范围内,在跨越水临界点时出现反应速率的涨落。多金属氧化物硅酸盐与水反应时的各个元素溶解到溶液里的释放速率一般不一样。硅酸盐矿物的最大溶解反应速率多是在300℃,如,硅的最大释放速率是在300℃。其余元素如Na、K、Mg、Ca、Fe、Al等释放速率在<300℃、22MPa时都高于硅的释放速率,在>300℃时硅的释放速率要高于其它元素的释放速率。我们还完成了玄武岩与水在25℃~400℃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实验。实验发现,硅的最大释放反应速率也多是在300℃。中地壳的流体处于由亚临界态进入超临界流体的演化过程,这时流体的性质会有剧烈变化。这一变化会引起水/岩相互作用的反应动力学涨落。流体性质的突变和水岩相互作用涨落会导致中地壳岩层的许多性质变化,硅酸盐矿物格架的解体,岩石被淋失,岩层的崩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动力学 临界态 矿物与水反应 中地壳
下载PDF
靖宇县玄武岩区矿泉水特征组分H_2SiO_3成因实验——以王大山泉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闫佰忠 肖长来 +3 位作者 梁秀娟 马喆 危润初 吴世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2-898,共7页
以靖宇县典型泉岩样为实验材料,结合野外实际情况,考虑pH值和CO2影响因素设计了矿泉水中H2SiO3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并利用matlab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矿物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1)仅考虑pH值的情况下:初始pH值近中性(pH=... 以靖宇县典型泉岩样为实验材料,结合野外实际情况,考虑pH值和CO2影响因素设计了矿泉水中H2SiO3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并利用matlab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矿物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1)仅考虑pH值的情况下:初始pH值近中性(pH=7.25)时,实验溶液中H2SiO3释放量较小,反应难以发生;初始pH值为碱性(pH=8.10)时,实验溶液中H2SiO3缓慢增加,平均释放速率为3.08mg/(kg·d)。2)在考虑pH值和CO2情况下:初始pH值为碱性条件时,通入CO2能够较快促进H2SiO3产生,平均释放速率可由4.29mg/(kg·d)升高为12.00mg/(kg·d);初始pH值为弱酸性(pH=6.64)时,实验溶液中H2SiO3增加较快,通入CO2,溶液中H2SiO3释放速率稍微增加。3)实验溶液中H2SiO3释放规律符合Stanford一阶反应动力学模型。靖宇县矿泉水中H2SiO3主要来自偏硅酸矿物(斜长石、镁橄榄石、辉石)的反应。在中性条件下,玄武岩矿物很难反应;在碱性条件时,主要是玄武岩矿物的水解,反应缓慢;在弱酸性条件下,主要是玄武岩矿物与H+和CO2的反应,反应强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泉水 H2SiO3 化学动力学 矿物反应 吉林省靖宇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