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using CO_(2)/H_(2)O emulsion with high water cut in enhanced oil recovery
1
作者 Xi-Dao Wu Peng Xiao +2 位作者 Bei Liu Guang-Jin Chen Jian-Hua Pa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974-986,共13页
CO_(2) emulsions used for EOR have received a lot of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good performance on CO_(2)mobility reduction.However,most of them have been focusing on the high quality CO_(2) emulsion(high CO_(2) fractio... CO_(2) emulsions used for EOR have received a lot of interest because of its good performance on CO_(2)mobility reduction.However,most of them have been focusing on the high quality CO_(2) emulsion(high CO_(2) fraction),while CO_(2) emulsion with high water cut has been rarely researched.In this paper,w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udy of using high water cut CO_(2)/H_(2)O emulsion for enhancing oil recovery.Firstly,a nonionic surfactant,alkyl glycosides(APG),was selected to stabilize CO_(2)/H_(2)O emuls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morphology and stability were evaluated with a transparent PVT cell.Subsequently,plugging capacity and apparent viscosity of CO_(2)/H_(2)O emulsion were measured systematically by a sand pack displacement apparatus connected with a 1.95-m long capillary tube.Furthermore,a high water cut(40 vol%) CO_(2)/H_(2)O emulsion was selected for flooding experiments in a long sand pack and a core sample,and the oil recovery,the rate of oil recovery,and the pressure gradient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PG had a good performance on emulsifying and stabilizing CO_(2) emulsion.An inversion from H_(2)O/CO_(2) emulsion to CO_(2)/H_(2)O emuls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water cut was confirmed.CO_(2)/H_(2)O emulsions with lower water cuts presented higher apparent viscosity,while the optimal plugging capacity of CO_(2)/H_(2)O emulsion occurred at a certain water cut.Eventually,the displacement using CO_(2)/H_(2)O emulsion provided 18.98% and 13.36% additional oil recovery than that using pure CO_(2) in long sand pack and core tests,respectively.This work may provide guidelines for EOR using CO_(2) emulsions with high water c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H_(2)o emulsion High water cut Co_(2) mobility control Enhanced oil recovery
下载PDF
‘蓝鸟’睡莲花色苷W/O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赵霞 陈彦甫 +1 位作者 周卫娟 赵莹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213,共8页
由于睡莲中所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不稳定性,对活性成分的包埋技术有待探索。该文以热带睡莲中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W/O皮克林乳液将睡莲花色苷包埋,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稳定的食品级体系,并研... 由于睡莲中所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不稳定性,对活性成分的包埋技术有待探索。该文以热带睡莲中的‘蓝鸟’睡莲(Nymphaea'Blue Bird')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W/O皮克林乳液将睡莲花色苷包埋,目的在于构建一个稳定的食品级体系,并研究该技术对花色苷的包埋稳定性与释放效果。以花色苷溶液作为水相(W),大豆油为油相(O),乳化剂选取亲脂性乳化剂聚甘油蓖麻醇酸酯(PGPR),制备不同水相体积分数的W/O乳液。研究发现,水相体积分数为30%和50%时制备的W/O乳液,在不同温度下贮藏15 d后体系稳定,对花色苷的包封率分别为75.97%和78.12%,且15 d内的包埋稳定性较好。以不同剪切速率制备W/O乳液考察其稳定性,当剪切速率为28000 r/min时,W/O乳液的表观稳定,保存120 min之后离心保留率达到97.40%。综合研究,该论文制备的W/O皮克林乳液体系平衡,且对花色苷有较好的包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鸟’睡莲 花色苷 w/o皮克林乳液 稳定性
下载PDF
De-emulsification of 2-ethyl-1-hexanol/water emulsion using oil-wet narrow channel combined with low-speed rotation
3
作者 Ling Lü Kejing Wu +2 位作者 You Tang Siyang Tang Bin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048-2054,共7页
Low-speed rotation of disc in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a novel de-emulsification with rotation-dise horizental contactor(RHC-D) realized de-emulsification for O/W emulsions due to repeated coalescence in oil-wet nar... Low-speed rotation of disc in an internal circulation of a novel de-emulsification with rotation-dise horizental contactor(RHC-D) realized de-emulsification for O/W emulsions due to repeated coalescence in oil-wet narrow channels at a low rotation speed. For three emulsions included ethanol/water/2-ethyl-1-hexanol, ethanol/water/2-ethyl-1-hexanol/SDS(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and 2-ethyl-1-hexanol/water/SDS emulsion, deemulsification ratios of oil phase could reach 1, 1 and 0.67 respectively at 170 r·min-1, and de-emulsification ratios increased obviously after agitating 10 min. De-emulsification experiment in the seam indicated that oil droplet sizes in O/W emulsion became larger after de-emulsification. The main de-emulsification mechanism in RHCD was the coalescence of oil droplets in oil-wet narrow channels. With increase of the rotation speed, oil droplets dispersed better in the aqueous phase. However, de-emulsification effect enhanced due to the increase of the coalescence rate at a bit higher rotation speed. In addition, internal circulation made those O/W emulsions to be broken repeatedly, consequently de-emulsification ratio increased. Repeated de-emulsification through internal circulation might make continuous extraction of ethanol come true at a low rotation sp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效果 旋转速度 低速度 乳剂 隧道 狭窄 用油 接触器
下载PDF
不同链长油相葛根素W/O型微乳在体肠吸收的研究
4
作者 唐甜甜 吴军勇 +3 位作者 胡旖耘 刘新义 胡雄彬 向大雄 《中南药学》 CAS 2023年第1期99-104,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口服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链长油相葛根素W/O型微乳的肠吸收行为。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 目的研究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口服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链长油相葛根素W/O型微乳的肠吸收行为。以吸收速率常数(K_(a))和表观吸收系数(P_(app))为评价指标,分析不同链长油相对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不同肠段的吸收特性。结果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整个肠段的吸收均显著高于葛根素混悬液,不同链长油相W/O型微乳的肠吸收有差异。此外,葛根素W/O型微乳在大鼠整个肠段的肠吸收与微乳的油相链长在一定程度上成正相关,其中长链油微乳肠吸收最佳。结论长链油微乳能增强葛根素的肠吸收,从而进一步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w/o型微乳 油相碳链长度 在体单向肠灌流 肠吸收
下载PDF
基于高内相W/O乳液的煤气化渣油团聚脱炭研究
5
作者 彭扬 廖寅飞 +2 位作者 陈罗建 罗国兰 安茂燕 《矿产保护与利用》 2023年第6期33-40,共8页
煤气化渣残炭含量高,炭灰相互制约,阻碍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故脱炭是煤气化渣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煤气化渣表面孔隙发达,目前主要的脱炭方法如浮选、油团聚等,存在药耗高、残炭回收率低等问题。高内相W/O乳液是内水相体积大于... 煤气化渣残炭含量高,炭灰相互制约,阻碍煤气化渣的资源化利用。故脱炭是煤气化渣资源化、高值化利用的基础。煤气化渣表面孔隙发达,目前主要的脱炭方法如浮选、油团聚等,存在药耗高、残炭回收率低等问题。高内相W/O乳液是内水相体积大于74.05%的油包水乳液,内水相代替油在煤气化渣表面孔隙进行填充,可使油团聚分选时的油耗大幅降低。研究了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分选煤气化渣,通过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镜(SEM)考察了煤气化渣样品性质,同时利用激光粒度仪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内水比例和无机盐等对高内相W/O乳液稳定性和粒度的影响规律,最后对比了高内相W/O乳液与煤油、柴油及Span80-油混合物对煤气化渣油团聚的脱炭效果。结果表明:该煤气化渣样品固定碳含量为51.94%,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和硬石膏;碱木质素、表面活性剂以及NaCl和MgCl_(2)的添加有利于提高乳液稳定性。相比于煤油、柴油及Span80-油混合物,药剂用量相同时,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残炭回收率平均提高14百分点,节油率可达85%以上。其中内水比例85%、表面活性剂用量25%、添加NaCl的高内相W/O乳液脱炭效果最好,残炭回收率可达91.23%。表明高内相W/O乳液油团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煤气化渣脱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油团聚 高内相w/o乳液 脱炭
下载PDF
Factors influencing HPAM solution viscosity prepared by produced water using orthogonal method
6
作者 康万利 王志伟 +3 位作者 周阳 孟令伟 刘述忍 白宝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492-495,共4页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metal ion components on the viscosity of HPAM solutio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orthogonal method.Five factors and 4 levels were considered for the orthogonal design.The five factors inclu...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metal ion components on the viscosity of HPAM solution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orthogonal method.Five factors and 4 levels were considered for the orthogonal design.The five factors included temperature,contents of Na+,Mg2+,Ca2+ and S2-,and the four levels mainly considered the level of produced water components in main oilfields in China.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control HPAM solution viscosity prepared by produced water.The effect of ions was in order of Na+>S2->Mg2+>Ca2+.The mechanism of each factor influencing viscosity was also discussed.Based on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Nanyang oilfield,the desulfurization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solution viscosity,and satisfactory result was obta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VISCoSITY oil PRoDUCED water oRTHoGoNAL method o3
下载PDF
W/O/W多重乳液中水传递的控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刘红晶 贺高红 +2 位作者 林畅 赵薇 肖公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5-939,共5页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 建立了简化的W/O/W(水/油/水)多重乳液乳珠模型——统计平均半径模型,预测出当W/O/W多重乳液内水相水滴之间以及内外水相之间均达到水传递平衡时的内外水相中盐的浓度,从而实现对水传递的控制,以维持W/O/W多重乳液的稳定.按理论预测制备出了不同稳定态的W/O/W多重乳液,利用差分扫描量热仪(DSC)检测了多重乳液中水的传递过程,确定体系在实验状态下的稳定程度,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w多重乳液 水传递 化学势 稳定性 DSC
下载PDF
草桥稠油O/W乳状液的稳定性与流变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李传宪 杨飞 +1 位作者 林名桢 郭刚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5-761,共7页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 采用OP-10作乳化剂,制备了油水体积比为7:3的草桥稠油O/W乳液。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流变实验研究了乳化条件对乳液流变性的影响。随着乳化剂浓度的提高(0.5%-5%),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先减小,再增大。当乳化剂浓度≤4%时,乳液为简单的牛顿流体;增大乳化剂浓度到5%将导致乳液转变为非牛顿流体。随着乳化温度的提高(40-70℃),乳液黏度和液滴直径均减小而乳液始终为牛顿流体。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乳滴直径减小而乳液黏度增大,乳液逐渐从简单的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此外,通过稳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乳化条件和水相盐浓度对乳液动、静态稳定性的影响。乳液静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的提高明显提高,随盐浓度的提高而变差;随着乳化强度的提高,在低乳化剂浓度下(1%)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变差,而在高乳化剂浓度下(3%)制备的乳液的静态稳定性提高。乳液动态稳定性随乳化剂浓度的提高得到改善,随水相盐浓度和价态的提高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o/w乳液 乳化条件 稳定性 流变性
下载PDF
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华杰 柳松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8-91,共4页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化剂的HLB值、质量分数、亲油亲水乳化剂体积比及油水的相比等对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2... 以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为衡量标准,用显微镜直接观察,探讨了乳化剂的HLB值、质量分数、亲油亲水乳化剂体积比及油水的相比等对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12.2%,V(Span80)/V(Tween80)=7.5;适合多重乳液稳定的油水相比为:第一相体积比为2.5,第二相体积比为0.2。复合乳化剂体系中适宜的制备条件:第一相乳化剂的HLB值为6.5,V(复合乳化剂)/V(Tween80)=27.5,乳液中乳化剂质量分数为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乳状液 白油 稳定性
下载PDF
O/W型焙烤专用脱模剂的制备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传国 汪鸿 +1 位作者 刘会娟 苗海卿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36,共5页
选用棕榈液油作基料,通过添加Tween80、单甘酯、酰化磷脂、黄原胶等乳化剂,研究适用于焙烤专用脱模剂的生产技术及配方。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O/W型焙烤专用脱模剂最佳制备条件为:酰化磷脂添加量3%,油水比例4∶6,乳化时间1 min,Twee... 选用棕榈液油作基料,通过添加Tween80、单甘酯、酰化磷脂、黄原胶等乳化剂,研究适用于焙烤专用脱模剂的生产技术及配方。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O/W型焙烤专用脱模剂最佳制备条件为:酰化磷脂添加量3%,油水比例4∶6,乳化时间1 min,Tween80-单甘酯复配添加量3%,黄原胶添加量0.3%,乳化温度70℃,剪切速率10 000 r/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O/W型焙烤专用脱模剂的乳化分层指数为0.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 焙烤专用脱模剂 乳化分层指数
下载PDF
W/O悬浮聚合法合成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吸水膨胀凝胶微珠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连生 秦川丽 +2 位作者 杨巍 赵隽颖 王超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81-84,共4页
以液体石蜡为分散介质,聚乙二醇为分散剂,水溶性淀粉为接枝骨架、Ce4+=Ce3+为引发体系,用W/O悬浮聚合法合成了AGU-PAM-PAANa-PAA三元接枝共聚吸水膨胀凝胶微珠。研究了搅拌速度及分散剂用量对微珠的平... 以液体石蜡为分散介质,聚乙二醇为分散剂,水溶性淀粉为接枝骨架、Ce4+=Ce3+为引发体系,用W/O悬浮聚合法合成了AGU-PAM-PAANa-PAA三元接枝共聚吸水膨胀凝胶微珠。研究了搅拌速度及分散剂用量对微珠的平均粒径、成珠剂用量对成珠率、交联剂用量对吸水膨胀性能的影响;考查了 AGU、 AM、AA的用量及AA被NaOH中和度与凝胶强度及抗盐能力的关系;测定了吸水凝胶微珠在不同浓度的盐水溶液中的体积变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接枝丙烯酰胺 吸水膨胀凝胶微珠 w/o悬浮法合成 搅拌速度 分散剂 凝胶强度
下载PDF
非聚醚型O/W稠油破乳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睿 张菲 +2 位作者 王晓霞 祁文杰 唐宏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5-98,100,共5页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合成单体,利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并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O/W稠油破乳剂,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丙烯酰胺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合成单体,利用氧化还原引发剂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并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O/W稠油破乳剂,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用量和单体质量分数对产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反应条件。破乳性能测试表明,在最佳条件下合成的O/W破乳剂的脱水率达到85.2%,水中含油量为53 mg/L,破乳性能优于工业上用的OX-932破乳剂,该O/W破乳剂对胜利油田孤东稠油具有良好的破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w稠油破乳剂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丁酯 丙烯酰胺 乳液聚合法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下载PDF
高含水高温油藏W/O型乳化剂OB-2性能评价及驱油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蒲万芬 梅子来 +3 位作者 杨洋 王铎 沈超 陈珮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1期38-43,共6页
针对如何在水驱后进一步开发高含水高温油藏,提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就地乳化驱油技术,对油包水(W/O)型乳化剂OB-2体系进行了乳化特性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对于X油藏原油,乳化剂... 针对如何在水驱后进一步开发高含水高温油藏,提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就地乳化驱油技术,对油包水(W/O)型乳化剂OB-2体系进行了乳化特性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浓度增大,乳液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对于X油藏原油,乳化剂最佳浓度为0.3wt%,在此浓度下,油水界面张力可降低至10-2m N/m数量级;在水油体积比低于7∶3时,乳化剂OB-2可促使油水两相完全乳化,形成高黏度的W/O型乳液,其中,水油体积比为7∶3时乳液黏度最大,增黏率高达370%。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均质条件下,水驱后注入0.3PV乳化剂OB-2体系,可提高原油采收率达26.15%;非均质条件下,该乳化体系可在级差低于7.6时表现出良好的流度控制及非均质调控能力,扩大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高含水 油包水型乳化剂 就地乳化驱油 非均质性调控
下载PDF
在体单向灌流法研究W/O/W型薏苡仁油复乳的大鼠肠吸收特性 被引量:2
14
作者 易醒 侯海涛 +4 位作者 吴达成 孟培 桂静芬 刘唤 肖小年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4-249,共6页
采用在体实验法研究W/O/W型薏苡仁油复乳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特性。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称重法,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乳液剂型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渗透系数(Papp)以及累积吸收量(Q),并做t检验考察其差异性。W/O/W型薏苡仁油... 采用在体实验法研究W/O/W型薏苡仁油复乳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特性。通过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采用称重法,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乳液剂型的吸收速率常数(Ka)、表观渗透系数(Papp)以及累积吸收量(Q),并做t检验考察其差异性。W/O/W型薏苡仁油复乳稀释2倍组和稀释4倍组的K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Papp值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Q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浓度越高越利于肠道的吸收,符合Ficks扩散原理,推测肠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运输。在考察不同剂型对肠吸收的影响时,发现W/O/W型薏苡仁油复乳和普通乳液的Ka值和Papp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Q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该结果提示将薏苡仁油制备成W/O/W型复乳有利于肠道吸收,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w/o/w型复乳 在体单向灌流模型 肠吸收
下载PDF
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董巧玲 蒲春生 +4 位作者 郑黎明 段琼 何延龙 任杨 尉雪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5期95-99,共5页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 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w/o型乳状液 原油胶体结构 氢键 转相点
下载PDF
W/O型微乳液中超氧化物阴离子的产生──微环境中SOD酶活性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翟利民 李干佐 +1 位作者 隋华 袁勤生 《分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65-69,共5页
分别在水溶液中和 W /O型 CTAB/正戊醇/异辛烷 /水微乳液体系中研究了测定SOD酶活性的邻苯三酚法,发现在反向微乳液中,“小水池”的低介电常数和pH抑制了底物超氧化物阴离子O2-·的产生.只有提高外加缓冲液的... 分别在水溶液中和 W /O型 CTAB/正戊醇/异辛烷 /水微乳液体系中研究了测定SOD酶活性的邻苯三酚法,发现在反向微乳液中,“小水池”的低介电常数和pH抑制了底物超氧化物阴离子O2-·的产生.只有提高外加缓冲液的pH或“小水池”的水化度,才能得到所需浓度的O2-·,从而初步解决了在微乳液中SOD作用废物的产生问题,为在微乳液中准确测定SOD酶活性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三酚 底物o2^- o\w型微乳液 SoD酶 活性测定
下载PDF
W/O型微乳法制备超细片状WO_3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涛 丘泰 +2 位作者 沈春英 李志顺 陈小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2-104,94,共4页
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中制备了超细片状WO3。XRD谱图表明,超细薄片为三斜相和单斜相混合的WO3晶体。SEM结果表明,制备的WO3为大小均匀的超细片状粒子。BET测试表明,超细片状WO3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考察了两个关键... 在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中制备了超细片状WO3。XRD谱图表明,超细薄片为三斜相和单斜相混合的WO3晶体。SEM结果表明,制备的WO3为大小均匀的超细片状粒子。BET测试表明,超细片状WO3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考察了两个关键参数ω0和反应物浓度对产物尺寸和形貌的影响。并对TritonX-100/正己醇/环己烷/水微乳液体系制备超细片状WO3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微乳液 水核直径 超细片状wo3
下载PDF
TG法测W/O乳化液中的含水量 被引量:1
18
作者 贺高红 陈国华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526-529,共4页
建立了取样量小 ,操作方便 ,用热重法分析油包水型乳化液中含水量的方法。使用废润滑油乳化液样品进行试验 ,采用低升温速率 2℃ /min ,在质量变化微分曲线的最低点处读取数据 ,热重法分析结果与ASTMD12 3-92标准方法的分析结果非常吻... 建立了取样量小 ,操作方便 ,用热重法分析油包水型乳化液中含水量的方法。使用废润滑油乳化液样品进行试验 ,采用低升温速率 2℃ /min ,在质量变化微分曲线的最低点处读取数据 ,热重法分析结果与ASTMD12 3-92标准方法的分析结果非常吻合 ,最大相对误差小于 5 %。对比乳化液和油水简单混合物的热重法分析结果 ,还可得到乳化液类型和粒径分布等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 油包水乳化液 含水量 润滑油
下载PDF
阴、阳离子型淀粉接枝共聚物W/O超浓乳液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连生 杨巍 +3 位作者 万子义 秦川丽 赵隽颖 王超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86-90,共5页
以 SPAN-TOWEN为复合乳化剂、ISOPAN-M50为分散介质、直链淀粉为骨架,在不搅拌条件下,通过程控升温,用越浓 W/O乳液接枝聚合直接合成了 Fd≥0.76的交联共聚合物 W/O超浓乳液阴离子型 AGU-PA... 以 SPAN-TOWEN为复合乳化剂、ISOPAN-M50为分散介质、直链淀粉为骨架,在不搅拌条件下,通过程控升温,用越浓 W/O乳液接枝聚合直接合成了 Fd≥0.76的交联共聚合物 W/O超浓乳液阴离子型 AGU-PAM-PAANa(Ⅰ)及阳离子型 AGU-PAM-PDMDAAC(Ⅱ)。(Ⅰ)程控升温聚合的最佳升温速率为2.5℃/min,(Ⅱ)的为 3.8℃/ mm;(Ⅰ)、 (Ⅲ)的最高温升分别为90±1℃和98±1℃。动力学研究表明以内相为引发场所的超浓W/O乳液聚合不同于超浓O/W乳液聚合,而更接近悬浮聚合机理,DMDAC的聚合速度比 AANa的大, AGU对阴、阳离子的反应均有促进作用。(Ⅱ)、(Ⅰ)经水稀释后分别得到水膨胀型正、负粒子的乳液制剂(C)、(A)、(C)、(A)的流变学行为均呈假塑性流体行为,显现了EOR功能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超浓乳液 不搅拌聚合 淀粉-PAM接枝共聚物 阴阳离子型水膨胀粒子 接枝聚合
下载PDF
W/O型原油模拟乳化液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玮玮 李锐锋 +3 位作者 胡成勇 陈家庆 李爽 马全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6-32,共7页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 室内配制的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与真实原油的相似度对实验结果能否具有工程指导意义至关重要,首次在国内借助Turbiscan LABExpert稳定性分析仪,较为全面地评价连续相黏度、含水率等物性参数和剪切时间、剪切强度以及化学试剂添加量等配制参数对W/O型模拟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筛选出配制满足稳定性要求乳化液所需的最优参数,为后续降黏处理、破乳剂筛选和乳化液静电聚结特性研究等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型原油模拟乳化液 物性参数 配制参数 稳定性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