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6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Their Precursors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Origins,Influencing Factors,and Environmental Insights 被引量:1
1
作者 Rong Xiao Yang Deng +1 位作者 Zuxin Xu Wenhai Chu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6-50,共15页
Tracing the contamination origins in water sources and identifying the impacts of natural and human processes are essential for ecological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However,current analysis approaches are not ideal,as ... Tracing the contamination origins in water sources and identifying the impacts of natural and human processes are essential for ecological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However,current analysis approaches are not ideal,as they tend to be laborious,time-consuming,or technically difficult.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are a family of well-known secondary pollutants formed by the reactions of chemical disinfectants with DBP precursors during water disinfection treatment.Since DBP precursors have various origins(e.g.,natural,domestic,industrial,and agricultural sources),and since the formation of DBPs from different precursors in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disinfectants is distinctive,we argue that DBPs and DBP precursors can serve as alternative indicators to assess the contamination in water sources and identify pollution origins.After providing a retrospective of the origins of DBPs and DBP precursors,as well as the specific formation patterns of DBPs from different precursors,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the impacts of various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on DBPs and DBP precursors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In practice,the DBPs(i.e.,their concentration and speciation)originally present in source water and the DBP precursors determined using DBP formation potential tests—in which water samples are dosed with a stoichiometric excess of specific disinfectants in order to maximize DBP formation under certain reaction conditions—can be considered as alternative metrics.When jointly used with other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e.g.,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fluorescence,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and specific 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e.g.,certain 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DBPs and DBP precursors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can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water pollution for better managing water resources and ensuring human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isinfection byproduct precursors Drinking water sources Contamination indicator Natural factors Human factors
下载PDF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 Factors in the Downstream Water Functional Area of Songyuan City of the Songhua River
2
作者 Fei YU Jun LV +1 位作者 Hongchao LIU Wenbin SHAO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21年第4期43-47,共5页
Jihei buffer zone of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in lower reaches of Songyuan City of the Songhua River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current water quality,point source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nd regio... Jihei buffer zone of the Second Songhua River in lower reaches of Songyuan City of the Songhua River wa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current water quality,point source an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nd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 buffer zone and its upstream water functional area were investigated.According to pollution sources and pollutant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functional areas,analysis on main pollution factors in buffer zone was comple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quality Pollution source Pollutant carrying capacity Pollution factor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Surface Water-Groundwater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and Associated Hydrogeochemistry Evolu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Luan River Basin, North China
3
作者 Le Zhao Chunli Su +1 位作者 Wenbo Liu Xianjun Xie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010-1023,共14页
Luan River is the main water sourc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northern China,where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s vulnerable and pollution issue is serious.It is significant for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protect... Luan River is the main water sourc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northern China,where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s vulnerable and pollution issue is serious.It is significant for regional ground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to identify the hydrogeochemistry evolution and affecting factors along flow direction occurred in the upper reaches,especially the surface water-groundwater(SWGW)conversion relationship.In this study,recharge,conversion and geochemistry evolution of SW and GW were elucidated based on physical-hydrochemical indicators and stable isotopes in 36 GW samples and 20 SW samples,which were collected in July 2019 and July 2020.The factor analysis was further utilized to determine the ma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regional hydrogeochemical evolution.Results indicate that GW recharged SW in plateau area,and SW and GW recharged each other in typical Alpine valley area.The hydrochemical types are HCO3-Ca·Mg and HCO3-Ca,and the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is dominated by weathering of silicate and carbonate minerals.The cation exchange adsorption has minor impact on groundwater hydrochemistry.The rise of SO42-and NO3-contents in groundwater is related to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W hydrochemical components included recharge from groundwater,industrial and mining activities,explaining 90.04%of data variance.However,water-rock interaction,agricultural and domestic sewage are responsible for GW quality,accounting for 8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water sources conversion relationship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al processes water-rock interaction factor analysis Luan River Basin.
原文传递
Towards real-time detection of wastewater in surface waters using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4
作者 Ye Z.Yang Nicolas M.Peleato +1 位作者 Raymond L.Legge Robert C.Andrew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195-202,共8页
The presence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at the intake of a maj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facility located on Lake Ontario was examined using fluorescence data collected during a period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In additi... The presence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at the intake of a major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facility located on Lake Ontario was examined using fluorescence data collected during a period of continuous monitoring.In addition,controlled mixing of lake water and wastewater sampled from a local treatment facility were conducted using a bench-scale fluorescence system to quantify observed changes in natural organic matter.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was applied to components derived from parallel factors analysis.The resulting mean absolute error for predicted wastewater level was 0.22%(V/V,wastewater/lake water),indicating that wastewater detection at below 1.0%(V/V)was possible.Analyses of sucralose,a wastewater indicator,were conducted for treated wastewater as well as surface water collected at two intake locations on Lake Ontario.Results suggested minimal wastewater contribution at the drinking water intake.A wastewater detection model using a moving baseline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continuous fluorescence data collected at one of the drinking water intakes,which agreed well with sucralose results.Furthermore,the simulated addition of 1.0%(V/V)of wastewater/wastewater was detectable in 89%of samples analyzed,demonstrating the utility of fluorescence-based wastewater monito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ces Parallel factors analysis Natural organic matter source water monitoring Wastewater impact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原文传递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小浪底水库水质分析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武俐 杨萌 +3 位作者 来梦媛 王瑞佳 王亮 宋百惠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5,102,共8页
水质评价是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小浪底水库不同水期水质特征,于2021年对3个断面的15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采用三种方法对研究区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厘清水质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的评价方法,探讨不同水期... 水质评价是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重要基础。为探究小浪底水库不同水期水质特征,于2021年对3个断面的15个水质指标进行监测与分析。采用三种方法对研究区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厘清水质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的评价方法,探讨不同水期影响水质的关键环境因子并解析其来源。研究表明:库区水质总氮浓度超出地表水Ⅴ类标准,其他水质指标均达到Ⅲ类标准及以上;三种方法受指标权重影响,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综合比较与分析,确定基于TOPSIS的信息加权和排序法更适用于评价研究区水质状况;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水期影响水质的环境因子及其来源不同,枯水期受人类活动影响,平水期水质变化与上游输入有关,丰水期受降水和水动力条件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小浪底水库的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库区水质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浪底水库 水质分析 环境因子 评价方法 来源解析
下载PDF
西安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分子特性和来源季节差异
6
作者 杨毅 赵明佳 +1 位作者 张亚楠 刘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0-2868,共9页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秋、春、夏,且南北郊差异不显著。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质量浓度为3.50~17.29μg/m^(3),冬季WSOC质量浓度最高。四季的WSOM中均含有紫外光类腐殖质和可见光类腐殖质。秋、冬和夏季类富里酸的荧光强度占比最大。WSOM的E_(2)/E_(3)、E_(3)/E_(4)和AAE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冬、春、夏、秋。SUVA 254和MAE_(3)65值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冬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较小,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大,光吸收能力对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强;秋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腐殖化程度较强,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弱;夏季WSOM的芳香化程度和光吸收能力及春季WSOM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弱。碳组分质量浓度、UV 254、α350和荧光强度两两呈显著正相关(p<0.01)。WSOM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生物源指数(Biogenic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值分别为1.51~2.15、0.88~1.46、1.18~3.19。冬季WSOM的自生来源最高,夏季WSOM的陆源来源比例相对较大。西安市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陕西省区域气团传输。西安市四季PM_(2.5)碳组成及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存在季节差异,但北郊和南郊的紫外荧光光谱特性和来源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荧光特性 平行因子分析 来源
下载PDF
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向龙 冯起 +3 位作者 李宗省 邓晓红 薛健 张百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074-7086,共13页
水源涵养作为三江源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推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模块,结合影子工程法,分析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探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与其影响要素... 水源涵养作为三江源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推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模块,结合影子工程法,分析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探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与其影响要素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1981—2020年三江源的水源涵养价值呈整体上升趋势,平均值为1562.07亿元,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区域的单元水源涵养价值表现为:澜沧江源>黄河源>长江源。(2)降水量与水源涵养价值在各时段内均存在正相关性,2010年前,降水量与水源涵养价值的相关性显著,2010年后,相关性不显著,水源涵养价值对降水的响应降低。(3)林地和草地的单位水源涵养价值高于区域平均值,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水源涵养单位水源涵养价值较低。林草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是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上升的重要因素。(4)三江源人均水源涵养价值呈波动变化趋势,多年均值为25.02万元/人;三江源区域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速显著高于水源涵养价值增速,水源涵养价值与GDP的比值由15.48下降至2.89,水源涵养价值乘数显著下降,水源涵养稀缺性上升。(5)水源涵养价值与各要素间的耦合度由濒临失调转为初级耦合状态,相互作用逐渐变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气温升高,会成为限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推动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地类,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固提升。此外,三江源区应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改变过去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拓展多产业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水源涵养价值 InVEST模型 驱动因素 耦合度
下载PDF
拉萨河源廓琼岗日冰川流域降水δ^(18)O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杨佳馨 德吉 +3 位作者 姚檀栋 曲冬梅 于正良 旦增白姆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6期1715-1727,共13页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2)H)作为水循环过程的有效示踪剂,可以揭示水汽来源和水汽传输路径。为了认识季风和西风水汽来源对拉萨河源廓琼岗日冰川流域降水δ^(18)O的影响,利用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在廓琼岗日3个采样点收...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2)H)作为水循环过程的有效示踪剂,可以揭示水汽来源和水汽传输路径。为了认识季风和西风水汽来源对拉萨河源廓琼岗日冰川流域降水δ^(18)O的影响,利用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在廓琼岗日3个采样点收集的347个事件降水样品,研究了该区降水δ^(18)O的变化特征、大气降水线及其与气象要素和对流活动的关系。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冰川末端(海拔5544.5 m)、流域源头(海拔5374.0 m)和流域出口(海拔4941.3 m)3个采样点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的温湿度、降水量差异较小;并且在2020年7—8月期间,3个采样点降水δ^(18)O和降水线均相近,反映了廓琼岗日冰川流域内部气候差异较小。分析流域出口处2020年7月—2023年7月期间降水δ^(18)O显示,日尺度降水δ^(18)O以6月中旬为界,前一阶段较高,后一阶段较低;月尺度降水δ^(18)O极高值在6月,极低值在9月。流域内季风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8.12、11.78)明显小于非季风期(8.79、23.18),反映了季风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地具有较高的相对湿度;全年范围(8.27、15.10)和季风期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更相近,可能与该流域内季风期降水占全年降水比例较大有关。廓琼岗日冰川流域季风期降水δ^(18)O在月尺度上呈显著的温度效应,全年范围降水δ^(18)O在日尺度上呈显著的降水量效应。降水事件前1~6天的对流活动对降水δ^(18)O具有贫化作用,并且其影响在季风期较明显。后向轨迹追踪表明,印度季风携带的水汽为该区域带来了几乎全年的降水,季风会使该区域降水δ^(18)O逐渐贫化。以上研究内容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南部高寒山区降水δ^(18)O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高寒地区水循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廓琼岗日 降水δ^(18)O 局地大气降水线 气候因素 对流活动 水汽来源
下载PDF
水源地型河流-水库秋冬季水体CO_(2)排放特征
9
作者 陈曦 程俊翔 +1 位作者 徐力刚 丁竹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4,共12页
河流、水库水体是大气CO_(2)的重要排放源。为探究河流-水库连续型水体CO_(2)动态变化特征,文章以中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水源地型水库——沙河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平桥河为例,于2022年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进行逐月采样,... 河流、水库水体是大气CO_(2)的重要排放源。为探究河流-水库连续型水体CO_(2)动态变化特征,文章以中国东南低山丘陵地区水源地型水库——沙河水库及其主要入库河流平桥河为例,于2022年秋季(9月-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进行逐月采样,采用顶空平衡-气相色谱法和漂浮箱-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法分别对表层水体CO_(2)溶存浓度和水-气界面CO_(2)排放通量进行观测。分析了平桥河、入库口及沙河水库CO_(2)浓度与通量的时空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平桥河-沙河水库连续体的CO_(2)浓度和通量的范围分别为0.034~0.415 mmol/L和-7.835~4.481 mmol/(m^(2)·h);CO_(2)浓度及通量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入库口显著高于平桥河和沙河水库(P<0.05),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冬季(P<0.05)。平桥河-沙河水库连续体不同区域水体CO_(2)动态的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在平桥河主要受DO和pH的影响,在入库口主要受DO、pH和NH_(4)^(+)-N的影响,在沙河水库主要受水温、DO、pH、Chl-a、PO_(4)^(3-)-P、TP、DOC和DIC的影响。研究表明,河流、入库口和水库CO_(2)排放及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全面考虑水源地型河流-水库连续体不同区域水体CO_(2)动态变化特征有利于提升区域碳收支估算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地 温室气体 CO_(2) 时空变化 影响因子
下载PDF
浙南仙居盆地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10
作者 周施阳 董好刚 +7 位作者 李立湘 袁东方 卢丽 姚飞延 向翻 陈林 王震威 吴鑫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37,共11页
仙居盆地是浙南诸河流域主要盆地和社会经济活动区域。为揭示盆地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综合利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主成分分析和离子比等方法对盆地内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进行水化学统计分析及成因判别。结果表明,仙居盆... 仙居盆地是浙南诸河流域主要盆地和社会经济活动区域。为揭示盆地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综合利用数理统计、Piper三线图、主成分分析和离子比等方法对盆地内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进行水化学统计分析及成因判别。结果表明,仙居盆地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Na型,阳离子以Ca^(2+)、Na^(+)为主,阴离子HCO_(3)^(-)为主。NO_(3)^(-)、Cl^(-)变异系数较大;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为45.50~288.00 mg·L^(-1),地表水为20.10~95.80 mg·L^(-1)。盆地内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风化及人类活动影响,Ca^(2+)、Mg^(2+)、HCO_(3)^(-)主要来源于硅酸盐岩溶解,其次为碳酸盐岩;K^(+)、Na^(+)、Cl^(-)主要来源硅酸盐岩溶解,部分来自于人类活动输入;NO_(3)^(-)则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其中地表水质量主要受工矿业的影响,地下水质量受工矿活动及农业、生活污水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居盆地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因子分析 地下水与地表水
下载PDF
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11
作者 邓立伟 卢丽 +2 位作者 袁东方 王喆 方泓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24,共12页
地下水作为东江和韩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是推动该区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石。文章为研究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于2020年10-11月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114组,采用数理... 地下水作为东江和韩江流域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是推动该区社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及维护生态环境系统稳定的重要基石。文章为研究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于2020年10-11月采集浅层地下水样品114组,采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系数、Pearso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分析东江和韩江流域浅层地下水化学基本特征、水化学类型、离子来源、控制因素及水质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以淡软水为主,呈弱酸性,阳离子和阴离子以Ca^(2+)和HCO_(3)^(-)为主,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Ca和HCO_(3)·Cl-Na·Ca型为主,韩江流域SO42-型水比例高于东江流域;地下水离子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硅酸盐岩和盐岩的溶解,部分来源于工矿业等人类活动;地下水组分受控于岩石溶解、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岩石溶解作用贡献率最大,但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其中韩江流域的工矿业、农业等人类活动强度均大于东江流域;地下水质整体较差,东江流域好于韩江流域,超标因子主要为pH、I-、NO_(3)^(-)、NH_(4)^(+)、As、Pb^(2+)等指标。研究结果可为东江和韩江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离子来源 控制因素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基于荧光指纹的土门西沟小流域农业面源溯源研究
12
作者 刘卓然 金中天 +4 位作者 姜佳玉 李佳澄 陈大地 陈磊 沈珍瑶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140,157,共11页
于2022—2023年采集密云水库的典型农业小流域土门西沟小流域内源样品构建指纹库,采集7、8月河道6个重点断面水样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测定,通过平行因子分析解析小流域氮素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氮平均质量浓度为7.92 mg/L,主要形态为硝态... 于2022—2023年采集密云水库的典型农业小流域土门西沟小流域内源样品构建指纹库,采集7、8月河道6个重点断面水样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测定,通过平行因子分析解析小流域氮素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氮平均质量浓度为7.92 mg/L,主要形态为硝态氮;通过结合荧光激发发射矩阵与平行因子分析共解析出4种荧光组分,主要包括两种类腐殖质组分(C1、C2)及类蛋白组分(C3、C4),C1与农业有机肥施用有关,C2与堆肥有关,C3、C4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水或未分解的尿素化肥;研究区农村生活污水荧光指数平均值约为2.16,土壤浸提液荧光指数平均值约为1.83,农村生活污水在8月对农业面源约贡献35%;小流域丰水期水质波动主要与类腐殖质C1、C2组分相关,应对研究区有机肥带来的农业面源给予关注并加强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水污染溯源 荧光指纹法 平行因子分析 密云水库 土门西沟小流域
下载PDF
采用电子膨胀阀和毛细管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对比实验研究
13
作者 勾倩倩 许树学 +3 位作者 朱万朋 王家正 孙尚瑜 马国远 《暖通空调》 2024年第6期119-125,共7页
为研究不同节流方式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的影响,分别以毛细管(CAP)和电子膨胀阀(EEV)作为节流元件研制了样机,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其运行特征。结果表明:CAP系统的吸气过热度能稳定在1℃左右;CAP系统的排气温度相对更低,约比EEV系统低15... 为研究不同节流方式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的影响,分别以毛细管(CAP)和电子膨胀阀(EEV)作为节流元件研制了样机,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其运行特征。结果表明:CAP系统的吸气过热度能稳定在1℃左右;CAP系统的排气温度相对更低,约比EEV系统低15℃;加热同样一箱水,CAP系统的制热速度更快;EEV系统的COP和全年性能系数(APF)均高于CAP系统,但在名义工况下CAP系统具有与EEV系统相当的制热COP。综合考虑制热性能及初投资等因素,可根据需要优先采用毛细管作为节流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电子膨胀阀 毛细管 节流 全年性能系数(APF) 性能系数(COP) 实验研究
下载PDF
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14
作者 张海涛 蒋斌斌 +4 位作者 张海琴 李鹏 吴敏 郝经纬 胡瑜恬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8-130,共13页
【目的】煤矿地下水库具有储存和净化矿井水的功能,深入理解水库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是大规模开发矿井水处理技术的重要前提。【方法】以神东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为对象,通过对水库进出水水样采集测试与分析,结合离子比值法、多... 【目的】煤矿地下水库具有储存和净化矿井水的功能,深入理解水库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是大规模开发矿井水处理技术的重要前提。【方法】以神东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为对象,通过对水库进出水水样采集测试与分析,结合离子比值法、多元统计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和正矩阵分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水库水体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组分来源。【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与水库进水水质相比,出水处水体的固体悬浮物(SS)、电导率(EC)、溶解性总固体(TDS)、Fe^(3+)、Mn^(2+)等重金属指标明显降低,且沿着水流方向上Na^(+)、Cl^(-)含量逐渐增加,Ca^(2+)、Mg^(2+)含量逐渐降低,水化学类型由进库的Cl·SO_(4)-Ca型向出库的Cl·SO_(4)-Na·Ca型和Cl·SO_(4)-Na型转变。(2)水库内垮落岩石主要为泥岩和砂岩,其矿物成分包括石英、正长石、钠长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石膏和黄铁矿等,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主要包括矿物溶解(即岩盐、硅酸盐和石膏溶解)、阳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以及混合作用。(3)水库水体的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矿物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F1)、离子的吸附和沉淀作用(F2)、不同水源的混合作用(F3) 3种因子控制,三者对水库水体离子质量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7.2%、22.0%和20.8%。(4) F1对Na^(+)、K^(+)、Ca^(2+)、Cl^(-)、SO_(4)^(2-)和HCO_(3)^(-)质量浓度的贡献率依次为86.9%、78.8%、79.2%、79.7%、74.0%、74.8%;F2对Fe^(3+)和Mn^(2+)质量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83.9%和70.3%;F3对Mg^(2+)质量浓度的贡献率为84.9%。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煤矿地下水库水质净化机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优化矿井水处理技术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水岩相互作用 来源解析 PMF模型 煤矿地下水库 大柳塔煤矿
下载PDF
基于水质单因子指数的水体污染源识别与指标阶段变化监测研究
15
作者 郭昊辰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9期129-133,共5页
为实现对水体污染源的准确识别,提出基于水质单因子指数的水体污染源识别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后,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布设监测点位置。然后选定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污染浓度以及细菌总数量6项指标用于反映水体的营... 为实现对水体污染源的准确识别,提出基于水质单因子指数的水体污染源识别方法。在确定研究对象后,根据水域的实际情况布设监测点位置。然后选定总氮、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重金属污染浓度以及细菌总数量6项指标用于反映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有机污染程度和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酸碱度等。根据指标测定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精准识别水体污染源。然后,在已确定的水污染源附近,定期采集水样和检测指标,监测水质指标在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以期为水域污染治理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单因子指数 水污染源 污染源识别 污染源监测 采样点布设
下载PDF
影响双护盾TBM掘进效率的地质因素及对策研究
16
作者 杨继华 魏建鹏 +2 位作者 王志强 杨风威 齐三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193,210,共7页
针对地质因素影响TBM掘进效率的问题,以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输水隧洞双护盾TBM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岩石石英含量、地应力、地下水等对TBM施工的影响,并针对各种地质因素提出... 针对地质因素影响TBM掘进效率的问题,以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输水隧洞双护盾TBM施工为背景,采用现场调查、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岩石石英含量、地应力、地下水等对TBM施工的影响,并针对各种地质因素提出了TBM施工对策。结果表明:①当岩石单轴抗压强度R_(c)在50~80 MPa时,TBM施工速度最高,日进尺可达30 m以上;当R_(c)低于50 MPa时,施工速度随强度的降低而降低;当R_(c)大于80 MPa时,TBM施工速度随R_(c)的增加而降低。②当岩体完整性系数K_(v)在0.40~0.60时,施工速度最高;当K_(v)大于0.60时,施工速度随着K_(v)的增加而降低;当K_(v)小于0.4时,施工速度随着K_(v)的降低而降低。③岩石的石英含量越低,地应力水平越低,地下水越少,对TBM施工越为有利。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的TBM地质适宜性评价及施工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水隧洞 双护盾TBM 施工效率 地质因素 兰州市水源地建设工程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源区林地面积与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
17
作者 周诗鹏 杨颖 +5 位作者 张小燕 卢素锦 秦碧玉 张文 黄晖 陈娅玲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5-354,共10页
【目的】探讨1990—2020年黄河源区林地面积与林地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黄河源区林地生态需水量的合理调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90—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野外实测资料,通过目视解译确定黄河源区土地利用类型,通... 【目的】探讨1990—2020年黄河源区林地面积与林地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黄河源区林地生态需水量的合理调配提供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90—20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野外实测资料,通过目视解译确定黄河源区土地利用类型,通过计算得到林地面积和林地生态需水量数据;采用ArcGIS 10.8绘制林地面积与生态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图,分别运用Canoco 5.0和SPSS 27作冗余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黄河源区1990—2020年的林地面积变化不大,林地主要分布于黄河源区中东部,以灌木林地为主;林地生态需水量的变化较小,总体上生态需水量表现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不同类型林地的生态需水量大小表现为灌木林地>有林地>疏林地>其他林地;影响源区生态需水量的最主要指标是斑块周长-面积比(mean perimeter-area ratio,PARA_MN),其次是斑块连通度指数(patch cohesion index,COHESION)。影响黄河源区生态需水量的主要因素为人口数量、经济水平、产业发展结构,自然环境因素的驱动力弱于社会环境因素。【结论】黄河源区1990—2020年林地面积呈小幅下降趋势,林地生态需水量变化不大;黄河源区景观水平多样性较低;黄河源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景观格局 林地生态需水量 冗余分析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基于冗余分析与受体模型的岷江水质特征与流域污染源解析
18
作者 任兴念 陈斯恺 +3 位作者 郭珊珊 高东东 王春 张涵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0,共9页
基于岷江眉山段地表水水质数据与土地利用指标,利用冗余分析(RDA)阐明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机制,并将此作为辅助信息来优化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中的污染源解析过程,为污染源判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氮磷和有机污染为... 基于岷江眉山段地表水水质数据与土地利用指标,利用冗余分析(RDA)阐明水质对土地利用的响应机制,并将此作为辅助信息来优化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中的污染源解析过程,为污染源判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以氮磷和有机污染为主,各水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关联性;土地利用指标对水质指标的影响方式和强度不同,耕地、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化肥施用量和单位面积工业GDP表现为对水质不利的因素,林地和草地为对水质保护有利的因素;污染源贡献依次为企业点源污染排放(23.13%)>农业面源污染(18.71%)>季节因素(16.67%)>生活污水排放(15.56%)>城市面源污染(15.26%)>自然源(10.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流域污染 PMF模型 冗余分析 源解析 岷江
下载PDF
山西省榆次区干沉降水溶性阴离子的化学特征
19
作者 王亚梅 任孝宗 +1 位作者 罗进洪 赵岩松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3期172-179,共8页
为了解山西省榆次区大气干沉降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化学组成及时间变化特征,采集榆次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大气干沉降样品,利用相关性分析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干沉降中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榆次区干沉降水溶性阴... 为了解山西省榆次区大气干沉降中水溶性阴离子的化学组成及时间变化特征,采集榆次区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大气干沉降样品,利用相关性分析及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讨干沉降中水溶性离子的化学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榆次区干沉降水溶性阴离子月平均浓度为846.158μg/g,通量日平均值为589.7μmol/(m 2·d),季节变化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PM 2.5/PM 10和NO 2/SO 2佐证了扬尘和燃煤对榆次区环境污染及离子浓度的贡献率;干沉降阴离子的浓度变化受到降水及本地气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沉降 水溶性离子 来源解析 气象因素
下载PDF
浅析煤层顶底板突水成因及影响因素
20
作者 李鹏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4年第3期3-4,8,共3页
为防止煤层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保障井下人员生命安全以及维护井下采煤设备,本文对煤层底板突水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从源头上治理煤层底板突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矿井突水的性质,得出矿井突水中以断层突水最为严重,约占突... 为防止煤层底板突水事故的发生,保障井下人员生命安全以及维护井下采煤设备,本文对煤层底板突水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对从源头上治理煤层底板突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矿井突水的性质,得出矿井突水中以断层突水最为严重,约占突水事故的80%。当矿井突水的发生无可避免时,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加强安全管理,最大程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突水 突水水源 突水通道 影响因素 断层导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