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diment transport following water transfer from Yangtze River to Taihu Basin 被引量:2
1
作者 Zheng GONG Chang-kuan ZHANG +1 位作者 Cheng-biao ZUO Wei-deng WU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2011年第4期431-444,共14页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fresh water an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of Taihu Lake, water transf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as initiated in 2002.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diment distributi... To meet the increasing :need of fresh water and to improve the water quality of Taihu Lake, water transfer from the Yangtze River was initiated in 2002.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along the river course following water transfer. A rainfall-runoff model was first built to calculate the runoff of the Taihu Basin in 2003. Then, the flow patterns of river networks were simulated using a one-dimensional river network hydrodynamic model. Based 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flow in tributaries of the Wangyu River and the water level in Taihu Lake, a one-dimensional hydrodynamic and sediment transport numerical model of the Wangyu River was built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flow rate of the water transfer and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of inflow on the sediment trans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ter transfer inflow rate and SSC of inflow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The higher the inflow rate or SSC of inflow is, the higher the SSC value is at certain cross-sections along the :river course of water transfer. Higher inflow rate and SSC of inflow contribute to higher sediment deposition per kilometer and sediment thickness.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a sharp decrease of the inflow velocity at the entrance of the Wangyu River on the river course of water transfer induces intense sedimentation at the cross-section near the Changshu hydro-junction. With an increasing distance from the Changshu hydro-junction, the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ickness decrease gradually along the river cour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ihu Basin Taihu Lake river network water transfer rainfall-runoff model 1-D hydrodynamic numerical model cohesive sediment
下载PDF
Water Security Situation in Haihe River Basin after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2
作者 JIA Shaofeng YAN Tingting LÜ Aifeng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年第1期92-98,共7页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HRB) has now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his is clearly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many local rivers and lakes are drying up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aihe River Basin (HRB) has now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his is clearly evidenced by the fact that many local rivers and lakes are drying up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over-exploited groundwater has reached over 1000×10^8m^3.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exploit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HRB was reasonable before 1979. After 1980, however, over-exploitation happened with an annual average amount of 40×10^8m^3. Both the dry season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in HRB took pla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fore, the over-exploitation of water in HRB was actually the negative result of the conjunction of a continuous dry season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So the over-exploitation would not be as serious as it is today if either of the above two stopped. After the first stag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h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in HRB could be eased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water transfer project will bring to the Basin 60x108m3 water resources; secondly, a wet season will come back eventually according to natural law of climate variability; finally, it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use and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all have decreased from the peak value, so that the groundwater table will raise certainly and ecological water in rivers and lakes that were dried-up will be partly restored. In the future, the main problem of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HRB will include water pollution, operation risk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that may be brought by groundwater rise. The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re as follows: keeping strengthening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raising water price as well as subsidies for the low- income family and improving other water related policies, preventing and dealing with water pollution seriously and getting fully prepared for the operation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he river Basin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water resource security
下载PDF
新形势下黄河的治理方略
3
作者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7,共10页
在阐述近代以来治黄对策和黄河“水少沙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黄河下游宽河段治理方略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即以靠溜河道工程为依托,将生产堤改建成坚固的防护堤作为第一道防线,由大堤及其防护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将大堤... 在阐述近代以来治黄对策和黄河“水少沙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黄河下游宽河段治理方略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即以靠溜河道工程为依托,将生产堤改建成坚固的防护堤作为第一道防线,由大堤及其防护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将大堤到控导工程的道路加固成格堤,按“平顺护弯、以弯导流”原则整治河槽,同时在整治工程对岸滩区边沿建护滩工程;对窄河段只需局部扩宽即可大幅提升过洪能力,另需将其中明显碍洪工程进行改造或拆除,解放相关滞洪区并降低宽河段滩区行洪要求。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工程措施与新工艺新材料淤地坝修筑技术,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结合近自然修复良性生态治理技术,主动拦减流域沟坡产沙并永续发挥生态效益。尽早建成古贤与黑山峡水利枢纽,并激发三门峡这一骨干工程的调控作用,共同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建立全河水沙调控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确保全河水沙关系协调,遏制宁蒙等河段河情恶化势头。为解决黄河下游水少问题,应恢复黄河、汶河洪水进出东平湖条件及南四湖洪水入黄功能,将沿黄已建和拟建平原水库连通,发挥水资源调配作用;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东修建“河南运河”,黄河下游段即成邻近流域排洪入海通道,将其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冲沙、灌溉及生态用水;实施“川水济黄、藏水补川”工程,实属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方略 河道治理 滩区治理 水土保持 水沙调控 外流域调水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NSGA-Ⅱ的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工程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
4
作者 王秀杰 马云鹏 +2 位作者 王玲 田福昌 苑希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4-93,共10页
为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以缺水量最小、调水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受水区水量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基于非支配排序... 为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应急供水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北延应急供水工程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以缺水量最小、调水成本最低为目标,构建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受水区水量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基于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模型求解。确定各受水区在经济最大化和缺水总量最小化条件下的供水量,制定符合农业、生态和城市应急等需求的精准调配方案。结果表明:平水年满足按需分配条件,做到满足最大需水量的同时也满足供水成本最低的目标;枯水年年供水保证率分别为57%、56%、55%、54%、53%、49%、46%、36%、34%和21%情况下的10组最优解作为水量优化配置方案,其中7个优化配置方案供水保证率大于规划调水量的供水保证率值38%。在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方案下可高效完成受水区供需水任务的同时,有效提高供水保证率,同时保证调水成本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流域调水 北延应急供水工程 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稀缺风险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陆中桂 康哲 +1 位作者 李巍 黄明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55-3465,共11页
基于黄河流域水稀缺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需水因素的流域水稀缺风险(WSR)评估框架,以此评估了2017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市42个部门的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DWSR),并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环境拓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 基于黄河流域水稀缺特点及其成因,提出了综合考虑水量、水质和生态需水因素的流域水稀缺风险(WSR)评估框架,以此评估了2017年黄河流域90个地级市42个部门的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DWSR),并通过构建城市尺度环境拓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评估了城市间贸易驱动的间接水稀缺风险损失(IWSR).结果表明:流域DWSR和IWSR分别约为28941.49亿元和34464.08亿元,贸易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各城市DWSR和IWSR整体上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但高风险城市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重合性,主要集中在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两省,如潍坊、淄博、郑州等;IWSR转移主要由各省内的城市间贸易产生,省际间的风险转移没有形成明显的热点区域;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部门的DWSR较高,同时也是主要的IWSR出口部门.建议结合识别出的重点城市、关键部门等全面加强WSR管理,协同推进黄河流域节水控水、水质改善和生态用水保障,促进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水稀缺风险 转移路径 综合评估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及其空间转移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申梦姝 刘悦忆 +1 位作者 郑航 陈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2,36,共10页
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是流域上下游之间进行横向生态补偿需要考虑的关键内容。然而,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移依赖于流域的水文循环路径和河流的水量输送。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量评估方法缺乏对水源涵养服务转移... 水源涵养服务价值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移是流域上下游之间进行横向生态补偿需要考虑的关键内容。然而,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移依赖于流域的水文循环路径和河流的水量输送。现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移量评估方法缺乏对水源涵养服务转移中水文特征的描述,评估结果的合理性有待加强。针对此问题,从转移方向和转移路径2个方面改进断裂点-场强模型,通过引入河流方向系数判断流域上下游以及干支流地区之间的水力联系,在水源涵养服务转移评估中考虑河流的水文特征,并在长江流域应用,提高评估结果的合理性与可用性。结果表明,2020年长江流域水源涵养量为11 538.45亿m3,水源涵养服务的价值量为11 953.83亿元。相比现有模型的评估结果,研究改进的断裂点-场强模型突出了水源涵养服务价值从流域上游向下游转移的特征、增加了转移强度和范围。长江流域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出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四川>江西>湖南>贵州>湖北>安徽>重庆>云南>浙江>青海>陕西>广西>西藏>河南;各省份水源涵养服务价值的转入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云南>安徽>湖北>重庆>江苏>湖南>四川>上海>西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服务 空间转移 断裂点-场强模型 InVEST模型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源涵养不同功能评估方法——以渭河涵养区为例
7
作者 王东东 贾仰文 +2 位作者 牛存稳 岁姚炳 燕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342-4352,共11页
为了实现水源涵养量计算和不同功能的综合评估,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WEP-L模型计算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和地表产流、冠层截留量的差值作为水源涵养量,并分别评估削洪(地表径流量)、补枯(地下径流量)、维持... 为了实现水源涵养量计算和不同功能的综合评估,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即利用WEP-L模型计算次降水过程中降水量和地表产流、冠层截留量的差值作为水源涵养量,并分别评估削洪(地表径流量)、补枯(地下径流量)、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用水(植被蒸腾量)等不同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方法。为了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以渭河流域咸阳站以上区域为例,对比了该方法和InVEST模型方法的计算结果,由于两种方法在评估内容和使用模型上都存在差异,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比性,先对比了基于相同评价内容的WEP-L模型法I和InVEST模型方法,再对比了基于不同评价内容的WEP-L模型法I和WEP-L模型法II,结论如下:基于相同评价内容的WEP模型法I和InVEST模型法计算结果数值接近,研究区2000—2018年水源涵养量年均值分别为12.43 mm(5.76亿m~3)和12.08 mm(5.6亿m~3),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稍有差异之处与InVEST模型的参数没有经过本地化处理有关;基于不同评价内容的WEP-L模型法Ⅰ和WEP-L模型法II计算结果数值相差较大,研究区2000—2018年水源涵养量均值分别为12.43 mm和432.57 mm,空间分布特征上有差异的地方分布于研究区的北部、东部及东北部,主要与两种方法评价时是否考虑蒸散发有关。WEP-L模型法II评估结果中削洪、补枯、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用水等功能多年变化趋势分别为:2006—2010年期间增加、2012年以后下降以及增加。2012年后补枯功能和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用水功能之间可能存在权衡关系。通过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差异原因分析,证明了基于WEP-L模型的不同涵养功能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其结果也可为渭河涵养区水资源和生态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功能 分布式水文模型(WEP-L) InVEST模型 水量平衡原理 渭河
下载PDF
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效果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8
作者 田海龙 刘晓旭 +3 位作者 刘晓民 余淼 赵海洋 朱钦博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84,共5页
为定量评价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水权转让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对全部受让工业企业的用水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年度收益情况、民生及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 为定量评价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从水权转让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对全部受让工业企业的用水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年度收益情况、民生及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2021年,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拉动工业项目总投资5995.80亿元,实现新增就业122145人,地区生产总值447.09亿元,工业增加值2388.21亿元,税收194.70亿元,新增铺设道路面积1316.17万m^(2),新增绿化面积3099.5万m^(2),明显提升了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有助于解决地方民生问题,促进了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内蒙古黄河干流行业间水权转让缓解了沿黄工业企业水资源瓶颈制约,实现了农民增产、经济增效、生态修复的多赢,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权转让 水资源 内蒙古黄河干流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流域跨界污染的形成机理与治理框架 被引量:1
9
作者 姚鹏 赵海峰 高乐敏 《开发研究》 2024年第3期110-119,共10页
河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地方政府与下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水环境污染逐... 河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其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地方政府与下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博弈过程中,水环境污染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的流域跨界污染。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水和谐”美丽河湖的关键阶段,如何系统治理流域跨界污染是新时代治水工作必须要解决和回应的重要问题。研究发现,现阶段治理政策不匹配、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效应不持续制约了我国流域治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厘清上述机理和困境的基础上,我国流域水环境治理亟须探索和建立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健全从中央到地方,从上游到下游的协同治理体系,形成以河湖长制联席会议制度、垂直管理新体制、企业清洁生产、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监管督察为基础的治理框架,实现流域跨界污染的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现代化、多元化治理,推动流域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跨界污染 环境规制 负外部性 污染转移
下载PDF
新疆和田河流域生态输水效益评估
10
作者 陈红川 郭法强 魏光辉 《地下水》 2024年第4期209-211,共3页
开展生态输水效益评估,对于指导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及生态精准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基于植被调查和遥感监测等数据,客观评估了和田河流域近五年来的生态输水效益,结果表明:生态输水淹灌面积达28.87万亩,影响面积38.4万亩... 开展生态输水效益评估,对于指导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高效利用及生态精准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该文基于植被调查和遥感监测等数据,客观评估了和田河流域近五年来的生态输水效益,结果表明:生态输水淹灌面积达28.87万亩,影响面积38.4万亩;基于GRACE重力卫星数据计算得到地下水储量增长在20 mm以上;胡杨幼苗大量萌发,林龄结构优化,个体长势好转,植被覆盖度提升;遥感生态指数RSEI提升41.18%,生态等级状况为差的区域减少2.949万亩(12.69%),生态等级状况为优的区域增加0.02万亩(65.89%);生态输水过程中存在着监测评价体系不完善、输水靶向不精准等问题。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干旱区生态输水精准化、科学化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类似地区开展生态修复效益评估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和田河流域 生态输水 监测评估
下载PDF
汉江流域骤旱演变规律及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响应分析
11
作者 黄凯 段凯 《人民珠江》 2024年第6期10-19,共10页
通过识别汉江流域骤旱事件,分析了汉江流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后其骤旱事件特征的差异,并且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 通过识别汉江流域骤旱事件,分析了汉江流域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前后其骤旱事件特征的差异,并且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3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骤旱历时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骤旱历时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流域骤旱频次从平均每年0.7次上升至0.9次,骤旱历时从平均每年24.6 d上升至34.5 d,但在空间上,上游骤旱历时显著延长,中游增加幅度减弱,下游骤旱历时却缩短;(2)骤旱爆发历时在空间分布上由5~6 d均匀分布变为上下游不均分布,上游爆发历时缩短至3~5 d,而中下游地区延长至7~9 d;(3)随机森林对骤旱历时模拟效果最好,气候条件对骤旱历时影响最大,相对重要性为0.34,其中降水为0.14,净辐射为0.12,相对湿度为0.08,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延长了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骤旱历时,相对重要性为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骤旱 演变规律 机器学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流域
下载PDF
苏子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大伙房水库水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斌 陈圣波 +3 位作者 张梦娇 张玉峰 张澜 赵秀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0-327,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地表径流,分析其变化规律与驱动力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以大伙房水库上游苏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转移矩阵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评估了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大伙...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地表径流,分析其变化规律与驱动力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以大伙房水库上游苏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转移矩阵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分析方法,评估了气候因素、人为因素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大伙房水库水量的影响,并主要从土地利用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水库水域面积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水库水域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流域内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变化为林地面积增加、农田面积减少,且两者均对流域产水量起到正效应;同时,气候因素的变化也对水库水量的增加起到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相关分析 水量 驱动力 大伙房水库 苏子河流域
下载PDF
全球水系格局与水网构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易初 倪晋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4-1086,共13页
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科学合理的水网构建已成为新时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多目标下如何把握各级水系对应水网构建的“度”也就成为当前关注的核心... 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科学合理的水网构建已成为新时期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多目标下如何把握各级水系对应水网构建的“度”也就成为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回顾了全球天然水系格局、识别与表征方法、形成机制、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典型水系格局所对应的流域水资源禀赋和水资源结构特征,指出了水系格局的若干生态环境效应.进一步在对世界著名大河跨流域引水工程与骨干水网构建关系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面向生态的水系格局优化与骨干水网构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格局 水网构建 跨流域引水 水资源配置 面向生态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内流区水能牧生态治理一体化开发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金良 唐梅英 +2 位作者 张权 杜媛杰 王珈珞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50,共6页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我国能源发展步入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结合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我国能源发展步入以“双碳”目标为导向、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路径、以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时代。结合双碳目标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黄河流域再生能源的要求,以黄河流域内流区丰富的风能、光能、土地资源及邻近的黄河河谷及支流河谷具备建设大规模抽水蓄能电站的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灵活调节能力与风电、光电的出力互补特性,并结合光伏电站进行牧业开发,形成能牧一体化开发模式,可建成超亿千瓦级的清洁能源基地和2.2万hm2的牧业基地,总装机容量规模近3.86亿kW,年发电量超6 000亿kW·h,可养光伏羊约500万只,初步匡算每年可减少碳排放5.12亿t、减碳效益达215亿元。提出了所需水资源的解决途径,初步分析了建设能源基地的财务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内(闭)流区 水土能牧一体化 碳达峰 碳中和 跨流域调水-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相互影响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丙军 邵东国 +1 位作者 许明祥 阳书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0,共5页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严重地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走部分水量,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发展,需水量不断增加,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严重地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走部分水量,在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缺水问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关系。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和汉江中下游干流供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中下游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干流 水资源紧缺 水资源利用 缺水问题 供需关系 经济 发展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平原区土壤入渗特性空间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贾宏伟 康绍忠 +2 位作者 张富仓 佟玲 姚立民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1-476,共6页
在野外原位入渗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化Philip入渗模型及其土壤转换函数,借助ARCVIEW软件生成了石羊河流域平原区土壤入渗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表明,简化Philip入渗模型是点面转化中比较理想的模... 在野外原位入渗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简化Philip入渗模型及其土壤转换函数,借助ARCVIEW软件生成了石羊河流域平原区土壤入渗特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并分析了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表明,简化Philip入渗模型是点面转化中比较理想的模型,模型参数α的土壤转换函数可以简便地估算土壤入渗特性,两者的结合是研究大尺度土壤入渗空间变异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简化philip入渗模型 土壤转换函数 空间变异 石羊河流域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汉江上游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32
17
作者 李思悦 刘文治 +2 位作者 顾胜 韩鸿印 张全发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5-280,共6页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针对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及水质调查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库... 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关键。针对上游流域水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以及水土流失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及水质调查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库区流域及汉中盆地水质较差,COD60和氨氮成为水源区主要污染物;(2)各子流域区植被覆盖占各自面积的71.2%~95.7%,表明流域植被覆盖较好,但沿河岸100m范围内农业用地占29.2%~43.4%,且多为坡耕地;(3)流域水土流失严重,2000年左右流域侵蚀图显示汉江源头、秦岭南及大巴山北均出现了大片年均侵蚀模数〉2200t/km^2的区域,且有日益增强的趋势。提出加大水环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农业用肥管理及河岸带建设、水土保持建设以及加强流域水环境及水土保持监测和科研工作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汉江上游流域 生态问题
下载PDF
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农田的陆气相互作用——CO_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8
作者 胡雯 王东勇 +2 位作者 张苏 孔俊松 汪腊宝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100,共9页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 利用淮河流域旱涝易发区的安徽省寿县农田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资料,重点分析观测期内CO2通量、能量交换和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并讨论了与此有关的辐射分量通量、下垫面反射率、波恩比、能量闭合守恒、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CO2通量、能量分配受地表农作物长势影响明显,其中,水稻灌浆、成熟期,被稻田吸收的CO2通量最大可超过2mg·m^-2·s^-1,潜热通量达到正的极大值。稻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吸收的CO2通量和释放的潜热通量均大于小麦田光合作用最旺盛时期的对应量。较大土壤热通量对应于较低的土壤水含量。试验观测期的下垫面平均反射率为0.14。作物生长期,稻田表面潜热是下垫面吸收能量的主要消费者,小麦田表面潜热和感热相当。能量闭合率ε的变化范围为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CO2通量 能量交换 水汽输送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足迹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蔡燕 王会肖 +1 位作者 王红瑞 王海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6-620,共5页
采用2002年黄河流域流经的主要省区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研究区以及三产业的用水系数、水足迹和净外部水足迹,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均最高,其次二、三产业;地区间用水系数相差很大;2002年黄河流域的总水... 采用2002年黄河流域流经的主要省区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研究区以及三产业的用水系数、水足迹和净外部水足迹,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第一产业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均最高,其次二、三产业;地区间用水系数相差很大;2002年黄河流域的总水足迹是1 461.0亿m3,46.9%缘于地区内最终消费、53.1%缘于资本积累;人均水足迹是359.7 m3.a-1地区差异明显;2002研究区净外部水足迹132.5亿m3,占总水足迹的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投入产出分析 完全用水系数 水足迹 外部水足迹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57
20
作者 沈泽昊 张全发 +4 位作者 岳超 赵俊 胡志伟 吕楠 唐园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3-64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M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森林覆盖率为50.97%,灌丛25.58%;农田约占15%,其中旱地与水田的比例约10:3;石砾裸地等强烈退化类型合占5.66%;水域约占1%。②区内秦岭南坡、汉—丹平原丘陵、巴山北坡三部分的LULC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退化土地类型主要分布在汉—丹平原丘陵地区;秦岭南坡耕地的水分条件较巴山北坡好,但局部土地退化现象也更严重。③地形对LULC具有明显影响。海拔高度控制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异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利用强度的分布;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分布显示了坡度对土地开发强度的限制作用;坡向对局部LULC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区域尺度上可能对秦岭南坡与巴山北坡的LULC结构差异具有贡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当前的LULC结构和空间格局显示,总体上植被状况良好,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于海拔1000m以下的平缓地区,而退化土地类型也主要存在于这一区域,是流域水质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源区 LULC 空间格局 汉江中上游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