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Pollution for Groundwater Sources in Yantai, China
1
作者 PanpanMeng Henghua Zhu +1 位作者 Jing Wang Baoping Lv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2015年第2期99-103,共5页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14 groundwater sources,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groundwater sources had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index instead of the 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14 groundwater sources,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groundwater sources had been analyzed, us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index instead of the traditional method which was only based on inorganic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12 groundwater sources satisfied class III standard of groundwater quality and other two exceeded class III standard. There were one groundwater source, whose water quality reached class 1 standard, and five groundwater sources, whose water quality reached class II standard. There were seven groundwater sources, in which the fluorine, an organic pollutant, was det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Yantai City were less polluted and the main pollutant in groundwater was nitrate. According to the analytical data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groundwater sources, the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 the agriculture and rural non-point pollution were the main reasons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sources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groundwater pollution organic pollution analysis.
下载PDF
Rapid on-site identification of hazardous organic compounds at fire scenes using person-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part 2:water sampling and analysis 被引量:2
2
作者 Rylee Lam Chris Lennard +6 位作者 Graham Kingsland Paul Johnstone Andrew Symons Laura Wythes Jeremy Fewtrell David O’Brien Val Spikmans 《Forensic Sciences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2期150-164,共15页
Building and factory fires pose a great risk to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due to the release of hazardous by-products of combustion.These hazardous compounds can dissipate into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fire water ... Building and factory fires pose a great risk to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due to the release of hazardous by-products of combustion.These hazardous compounds can dissipate into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fire water run-off,and the impact can be immediate or chronic.Current laboratory-based methods do not report hazardous compounds released from a fire scene at the time and location of the event.Reporting of results is often delayed due to the complexities and logistics of laboratory-based sampling and analysis.These delays pose a risk to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e environment and exposed community.Recent developments in person-portable instrumentation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rapid analysis of samples in the field.A 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was evaluated for the on-site analysis of water sampl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hazardous organic compounds at fire scenes.The portable GC-MS was capable of detecting and identifying a range of volatile and 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fire water run-off,and can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conventional laboratory analysis methods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azardous organics released at fire scenes.Deployment of this portable instrumentation provides first responders with a rapid,on-site screening tool to appropriately manage the run-off water from firefighting activities.This ensures that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s proactively prot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nsic sciences portable gc-ms water pollution field analysis SPME FIRE VOCs SVOCs
原文传递
Rapid on-site identification of hazardous organic compounds at fire scenes using person-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part 1:air sampling and analysis 被引量:2
3
作者 Rylee Lam Chris Lennard +6 位作者 Graham Kingsland Paul Johnstone Andrew Symons Laura Wythes Jeremy Fewtrell David O’Brien Val Spikmans 《Forensic Sciences Research》 CSCD 2020年第2期134-149,共16页
Recent advancements in person-portable instrumentation have resulted in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contemporaneous results through rapid in-field analyses.These technologies can be utilised in emergency response scenari... Recent advancements in person-portable instrumentation have resulted in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contemporaneous results through rapid in-field analyses.These technologies can be utilised in emergency response scenarios to aid first responders in appropriate sit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Large metropolitan fires can pose great risk to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due to the rapid release of hazardous compounds into the atmosphere.Understanding the release of these hazardous organics is critical in understanding their associated risks.Person-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was evaluated for its potential to provide rapid on-site analysis fo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hazardous organic compounds at fire scenes.Air sampling and analysis methods were developed for scenes of this nature.Controlled field testing demonstrated that the portable GC-MS was able to provide preliminary analytical results on th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present in ai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both active and extinguished fires.In-field results were confirmed using conventional laboratory-based air sampling and analysis procedures.The deployment of portable instrumentation could provide first responders with a rapid on-site assessment tool for th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scenes,thereby ensuring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s proactively protected and scientifically informed decisions are made for the provision of timely advice to stakehold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nsic science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ortable gc-ms air pollution fir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ield analysis needle trap
原文传递
HRGC-MSD分析饮用水中有机污染物
4
作者 项丹 袁彦华 +1 位作者 辛世崇 郑庆子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4期30-32,共3页
对多个自备水源水样用填充柱色谱法进行分析,其中测得一特征未知色谱峰.应用HRGC/MSD技术对此水样分析,证实该峰为多种有机化合物的融合峰,主要为焦油类物质污染所致.
关键词 水质分析 色谱法 水源 有机污染物 饮用水
下载PDF
化学分析在水体有机污染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李敏 《山西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177-178,196,共3页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如汽油、柴油、废机油和植物油为对象,剖析化学分析在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经过60次样品预测,理论模型与实际检测结果的误差均在5...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以不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如汽油、柴油、废机油和植物油为对象,剖析化学分析在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经过60次样品预测,理论模型与实际检测结果的误差均在5%以内,证明此模型对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有助于提高污染物进行环保治理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水体检测 污水处理 化学分析
下载PDF
北京市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污染特征研究
6
作者 姜洋 吴敏 +3 位作者 刘兆莹 邹本东 沈秀娥 常淼 《干旱环境监测》 2024年第2期78-83,共6页
于2019年的1月1日—12月31日采集了315个细颗粒物(PM_(2.5))样品,用于研究北京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特点和来源。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城区WSOC平均质量浓度为4.58μg/m^(3),浓度范围为0.50~23.87μg/m^(3)。WSOC的质量浓度... 于2019年的1月1日—12月31日采集了315个细颗粒物(PM_(2.5))样品,用于研究北京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特点和来源。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城区WSOC平均质量浓度为4.58μg/m^(3),浓度范围为0.50~23.87μg/m^(3)。WSOC的质量浓度呈现了显著的季节差异,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夏、秋季受到一次源和二次源的共同影响,而在春、冬季受到一次源的影响更大,在夏、秋季二次源影响高于春、冬季。在冬季WSOC受到燃煤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城区 水溶性有机碳 污染特征 来源分析
下载PDF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水污染控制:吸附富集、生物降解与过程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韦朝海 张小璇 +2 位作者 任源 胡芸 吴海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00-309,共10页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 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定义、来源以及我国涉及POPs的工业生产与数量分布,明确氯碱工业、有机氯工业等精细化工业与垃圾焚烧厂产生的POPs成为未来的主要污染源;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历史上POPs的应用以及排放,我国工业发达地区河段水体中普遍检出POPs,浓度为几到几十ng.L-1范围,部分流域超标;针对水体中低剂量的POPs,吸附法是有效的分离技术,生物相及仿生吸附剂具有较高的富集倍数;POPs的生物降解在热力学方面被认为可行,高效菌不断地被分离得到,因此,吸附富集与功能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技术的耦联可以成为有效的控制技术;此外,还从以清洁生产为目标的源头控制、POPs的广泛监控和政策落实方面评价了POPs的控制过程.最后指出,POPs的水污染控制应当立足于科学、技术与工业过程研究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化学 水污染控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吸附富集 生物降解 过程分析
下载PDF
水体有机污染物分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8
作者 孙剑辉 冯精兰 孙瑞霞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61,共4页
评述了水体有机污染物分析中GC、GC-MS、LC、GC-FTIR等方法的特性和适用范围,介绍了应用各种分析方法分析水体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水体有机污染物分析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体 有机污染物 水质监测 气相色谱 质谱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液相色谱
下载PDF
广州市水源水中污染物主要来源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孙兰 杨轶戬 +3 位作者 廖育煌 钟嶷 黎淑端 黄汝明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593-595,共3页
目的通过调查广州市水源水中存在的污染物质的种类,分析各类污染物质的可能危害,并提出解决饮用水源水的方向。方法所需资料来自于1999~2004年广州市排入Z江的主要河涌水污染指标实验室监测数据以及各水厂水源水的实验室监测数据,按照... 目的通过调查广州市水源水中存在的污染物质的种类,分析各类污染物质的可能危害,并提出解决饮用水源水的方向。方法所需资料来自于1999~2004年广州市排入Z江的主要河涌水污染指标实验室监测数据以及各水厂水源水的实验室监测数据,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1985、GB/T5009-2003、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检验规范》2001监测各项理化指标。结果广州地区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占所有污染物的70%以上,无机污染物中金属锰和亚硝酸盐氮是常见的超标项目;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无机污染物主要是工业废水以及河底沉积重金属的溶解,致病性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粪便和医院污水。结论有机污染物是广州市水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污染主要来源是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水源水的处理不能完全去除有害因素,需要寻找新的水源或采用新技术改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水 污染物 分析
下载PDF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雨水集流的水质特点 被引量:8
10
作者 卢晓岩 朱琨 +1 位作者 梁莹 王亚军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6期15-18,共4页
在对甘肃定西地区雨水集流进行三年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了较全面的水质分析 ,将不同集水方式收集的雨水水质进行了对比 ,发现了 5 5种有机污染物可被广泛检测出 ,对集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可能来源作了探讨 。
关键词 雨水集流 水窖 水质分析 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水体中硝基芳烃类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魏恩棋 李利荣 +6 位作者 吴宇峰 刘琨 崔连喜 张肇元 王静 王艳丽 王效国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71-1078,共8页
硝基芳烃类有机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性质相对稳定、难以降解的高毒污染物。其检测技术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C/ECD)、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其中GC/ECD法和GC-MS法因测定... 硝基芳烃类有机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性质相对稳定、难以降解的高毒污染物。其检测技术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法(GC/ECD)、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等。其中GC/ECD法和GC-MS法因测定准确、灵敏、适用范围广而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从不同类型水体中硝基芳烃类有机物样品的采集、前处理以及检测分析技术的选择角度,对硝基芳烃类有机物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评述,同时对其分析方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 有机污染物 分析方法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湘江湘潭段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葛飞 唐受印 +1 位作者 田文荣 李建华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0-73,共4页
以 10种有机物配制成低浓度水溶液模拟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源水对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建立了XAD - 2树脂富集、二氯甲烷洗脱、K -D浓缩器浓缩与高灵敏度GC -MS联用仪检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湘江湘潭段水源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系统分析 ... 以 10种有机物配制成低浓度水溶液模拟受有机物污染的水源水对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建立了XAD - 2树脂富集、二氯甲烷洗脱、K -D浓缩器浓缩与高灵敏度GC -MS联用仪检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湘江湘潭段水源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系统分析 ,共检出 83种有机物并对其中 45种进行了鉴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湘江水源水 分析 鉴定 湘潭段 XAD-2树脂富集 二氯甲烷洗脱
下载PDF
源水与自来水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确定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述林 罗启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采用健康影响指数评价法 ,确定了某源水与自来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分析中还发现 ,凡源水中出现的有机物 ,出厂水中几乎仍然存在 ,水厂出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均多于源水的 .某些有机物在源水中并不存在 ,而出厂水... 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采用健康影响指数评价法 ,确定了某源水与自来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 .分析中还发现 ,凡源水中出现的有机物 ,出厂水中几乎仍然存在 ,水厂出水中有机物的种类均多于源水的 .某些有机物在源水中并不存在 ,而出厂水中可以检出 .如B水厂平水期检测 2 5项 ,其中 6项有机污染物在源水中未检出 ,而在出水中检出 ,出水中另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来水 有机污染物 定量分析 健康影响指数评价法 源水 饮水卫生
下载PDF
北京市北运河系水质有机污染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童保铭 陈添 +1 位作者 徐谦 李令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6-60,共5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以河段为研究单元,选取2000~2006年北京市北运河系部分监测河段的有机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对该河系有机污染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系河流有机污染严重,城市河流污染特征明显,主要受居民生活和工... 基于主成分分析,以河段为研究单元,选取2000~2006年北京市北运河系部分监测河段的有机污染指标的监测数据,对该河系有机污染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系河流有机污染严重,城市河流污染特征明显,主要受居民生活和工业影响.城市中心区河流水质较好,年际变化小;近郊和远郊区河流水质较差,年际变化大.2005年后除个别河段(流)水质继续下降外,整体水质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北运河系 主成分分析 水质 有机污染.
下载PDF
地表水入渗对垃圾填埋场水质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颖 梁冰 +1 位作者 薛强 刘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295-2302,共8页
将填埋垃圾视作一种特殊土体,建立了综合描述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水分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垃圾土体沉降变形、有机污染物的释放、迁移、转化,以及微生物的生长、衰减等物理化学过程的多场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将任意的Lagrangian-Eulerian(A... 将填埋垃圾视作一种特殊土体,建立了综合描述垃圾填埋场内渗滤液水分的饱和-非饱和渗流、垃圾土体沉降变形、有机污染物的释放、迁移、转化,以及微生物的生长、衰减等物理化学过程的多场耦合仿真分析模型,将任意的Lagrangian-Eulerian(ALE)方法引入到模型求解中,基于自行开发的仿真分析程序,开展了地表水入渗对垃圾填埋场水质、水量影响的数值仿真分析研究。模拟结果表明:300 d的非饱和水分入渗及内源水产生可使填埋单元内渗滤液饱和液面最高达6 m;地表水入渗对水相可溶性可降解有机物浓度和厌氧微生物浓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固相可溶性可降解有机物和微生物的浓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入渗 填埋场渗滤液 有机污染物 多场耦合模型 数值仿真分析
下载PDF
苏南地区部分饮用水源水的有机污染物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兆利 陈海刚 +3 位作者 孙成 曲甍甍 孙立伟 孔志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82,共2页
以美国EPA建议的多污染物分析与评价系统,对苏南地区部分饮用水源水质的危险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各水样健康危险度均>1,表明各水样对人健康均存在潜在危害,而生态风险度均<1。同时,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对各水样有机... 以美国EPA建议的多污染物分析与评价系统,对苏南地区部分饮用水源水质的危险度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各水样健康危险度均>1,表明各水样对人健康均存在潜在危害,而生态风险度均<1。同时,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彗星试验,对各水样有机浓集物的生物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样浓集物可对淋巴细胞DNA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存在一定的遗传毒性。试验结果与水质状况基本一致,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对于评价水体有机物污染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源 有机污染物 多污染物分析与评价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彗星试验
下载PDF
饮用水有机污染物的检测及其健康危害的评价 被引量:20
17
作者 邹学贤 杨叶梅 朱凤鸣 《昆明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77-82,共6页
饮用水中发现的有机污染物达1 000 余种, 介绍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致癌危险性、健康危害评价及其检测方法.
关键词 水分析 有机污染物 健康危害 评价 饮用水
下载PDF
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富集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涛 杨叶梅 朱凤鸣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1999年第5期113-116,共4页
介绍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常用的富集方法:液- 液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小柱富集法以及顶空技术.
关键词 水分析 有机污染物 富集 液液萃取法 固相萃取法
下载PDF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红莉 高虹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03年第3期16-18,共3页
采用大孔径树脂吸附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富集,再用GC-MS法进行分析,其中地表水样品中共检出有机污染物42种,两处地下水样品中分别检出有机污染物9种和10种。对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地下水样品中检出... 采用大孔径树脂吸附法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进行富集,再用GC-MS法进行分析,其中地表水样品中共检出有机污染物42种,两处地下水样品中分别检出有机污染物9种和10种。对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表明,地下水样品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都包括在地表水所含有机污染物的范围之内,地下水中含有有机污染物与地表水受到污染存在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分析 水体污染 gc-ms 大孔径树脂吸附法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比较 被引量:16
20
作者 顾强 丁磊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7年第4期70-74,共5页
对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有机污染指数模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简称住建部的评价方法)3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对水体常规状态的评价,3种方法的黑臭水... 对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有机污染指数模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简称住建部的评价方法)3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评价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对水体常规状态的评价,3种方法的黑臭水体评价结果均具有客观合理性;(2)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和有机污染指数模型均能客观评价泵站放江导致水体发生间歇性黑臭和污水直排导致水体长期重度黑臭的状态;(3)住建部的评价方法能客观评价水体的间歇性黑臭状态,但对水体长期重度黑臭状态的评价结果误差较大,与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和有机污染指数模型评价的结果相比,住建部的评价方法对水体的长期重度黑臭的评价偏轻。对3种黑臭水体方法对水体的间歇性黑臭和长期黑臭两种状态评价得出的黑臭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均属中度相关,说明3种方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评价 评价方法 相关性分析 黑臭多因子加权指数模型 有机污染指数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