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D-CAVE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EPC项目中的应用
1
作者 朱洪昌 《建筑施工》 2024年第6期985-987,991,共4页
研究一种基于LED-CAVE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建(构)筑物及其环境的三维BIM模型与五面LED-CAVE显示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多人沉浸式的场景漫游功能。通过人机交互逻辑的开发与外部系统集成,应用于建筑EPC项... 研究一种基于LED-CAVE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通过建(构)筑物及其环境的三维BIM模型与五面LED-CAVE显示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多人沉浸式的场景漫游功能。通过人机交互逻辑的开发与外部系统集成,应用于建筑EPC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领域,可以实现方案设计的沉浸式体验与交流,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得,提升方案设计的效率,加快方案设计的决策,为旧街区的改造提升方案设计提供有效的辅助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 BIM技术 EPC
下载PDF
沉浸式技术CAVE在宋韵文化及历史复现上的应用
2
作者 郑叶颖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10期63-66,共4页
在有关政策引导下,以CAVE(洞穴状自动虚拟环境)为代表的各类沉浸式技术逐渐进入公共文化教育空间,改进原有单一、单向的展陈模式,辅助传统文化和历史复现。以宋韵文化为例,CAVE系统的应用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及当下的空间感知和文化认同。... 在有关政策引导下,以CAVE(洞穴状自动虚拟环境)为代表的各类沉浸式技术逐渐进入公共文化教育空间,改进原有单一、单向的展陈模式,辅助传统文化和历史复现。以宋韵文化为例,CAVE系统的应用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及当下的空间感知和文化认同。人们通过集体观看,在熟悉的现代性“酷”的技术视觉与文化中,认识到个体在历史中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文化认同,维续了中华民族这一身份的连贯一致。进而,这一共享的文化认同通过创意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将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 cave 宋韵文化 历史复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Span-Bridge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Highway Tunnels that Go Over Solutional Caves
3
作者 Ruiquan Liu 《Journal of World Architecture》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al engineering project showcasing the application of span-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a highway that goes over a solutional cave.An overview of the project and the details of ...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eal engineering project showcasing the application of span-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building a highway that goes over a solutional cave.An overview of the project and the details of applying this technology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are provided.Besides,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its construction quality are also proposed.The objective of this analysis is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similar pro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WAY Span-bridge technology cave penetration
下载PDF
The first cavefish in the Dinaric Karst?Cave colonization made possible by phenotypic plasticity in Telestes karsticus 被引量:1
4
作者 MateoČupić Zoran Marčić +2 位作者 Marko Lukić Romana Gračan Helena Bilandžija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821-833,共13页
Cave animals are an excellent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adaptive evolution.At present,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s that enable surface colonizers to survive in th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of caves.One ... Cave animals are an excellent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adaptive evolution.At present,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s that enable surface colonizers to survive in the challenging environment of caves.One possibility is that these species have the necessary genetic background to respond with plastic changes to the pressures of underground habitats.To gain insight into this process,we conducted a comparative study with the fish species Telestes karsticus,which occurs in a hydrological system consisting of an interconnected stream and a cave.Results showed that T.karsticus resided year-round and spawned in Sušik cave,making it the first known cavefish in the Dinaric Karst.Cave and surface populations differed in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s well as in patterns of gene expression without any evidence of genetic divergence.To test whether observed trait differences were plastic or genetic,we placed adult fish from both populations under light/dark or constant dark conditions.Common laboratory conditions erased all morphometr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orphs,suggesting phenotypic plasticity is driving the divergence of shape and size in wild fish.Lighter pigmentation and increased fat deposition exhibited by cave individuals were also observed in surface fish kept in the dark in the laboratory.Our study also revealed that specialized cave traits were not solely attributed to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but also arose from adult responses,including acclimatization.Thus,we conclude that T.karsticus can adapt to cave conditions,with phenotypic plasticity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ave colo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adaptive and adaptive phenotypic plasticity Troglobionts and stygobionts Endemic leuciscid fish ACCLIMATIZATION European cavefish cave adaptations Gene expression differences
下载PDF
Reproductive seasonality of Astyanax mexicanus cavefish
5
作者 Luis Espinasa Nicolas Rohner Sylvie Rétaux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698-700,共3页
DEAR EDITOR,The characiform fish Astyanax is a well-studied model system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and genomics in cave biology.Nonetheless,considerable gaps remain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field e... DEAR EDITOR,The characiform fish Astyanax is a well-studied model system for understanding 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and genomics in cave biology.Nonetheless,considerable gaps remain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its field ecology.Here,we conducted a fouryear field study and found that while cavefish spawned yearround,reproductive peaks occurred in January to Febru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ECOLOGY FISH
下载PDF
基于CAVE系统设计的绍兴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研究
6
作者 许瞳 章佳 《科技和产业》 2023年第11期148-151,共4页
在数字化发展大背景下,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了新思路,以绍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活化项目为依托,对CAVE系统体感游戏设计进行研究探索。分析其整体系统组成和特点优势并且探讨该系统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的影响。通过个案研究... 在数字化发展大背景下,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了新思路,以绍兴鲁迅故里历史街区的活化项目为依托,对CAVE系统体感游戏设计进行研究探索。分析其整体系统组成和特点优势并且探讨该系统对传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的影响。通过个案研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历史遗存建筑和内部空间的创新发展,最终提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参观服务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案,从而实现提升绍兴世界级古城IP、增加文化和旅游业态体验深度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cave系统设计 活化研究
下载PDF
A Darcy-Law Based Model for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in a Hill Cave
7
作者 Fei Liu Dongliang Zhang +1 位作者 Qifu Zhu Qingyong Su 《Fluid Dynamics & Materials Processing》 EI 2023年第9期2345-2359,共15页
A hill can be regarded as an environmental carrier of heat.Water,rocks and the internal moisture naturally pre-sent in such environment constitute a natural heat accumulator.In the present study,the heat and moisture ... A hill can be regarded as an environmental carrier of heat.Water,rocks and the internal moisture naturally pre-sent in such environment constitute a natural heat accumulator.In the present study,the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a representative hill cave have been simulated via a method relying on the Darcy’s law.The simulations have been conducted for both steady and unsteady conditions to discern the influence of permeability 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on the thermal and moisture transfer processes.The relia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has been verified through comparison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with the annual observation data.As revealed by the numericalfindings,the internal temperature of the hill accumulator is proportional to the permeability,outside surface temperature,overground height,underground constant temperature layer depth,and underground tem-perature of the hill,and it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horizontal size of the hill.Moreover,in the considered case,the order of magnitud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hill is contained in the range 10-15–10-13,and displays a certain sensitivity to the rainwater seep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hill thermal and moisture transfer Darcy’s law temperaturefield PERMEABILITY
下载PDF
莫高窟壁画文创产品转喻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景楠 曹舟凡 丁晓宏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立足当下国内各区域文旅发展需求,构建文创产品转喻设计创新方法,促进多样化设计方案生成,并满足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深度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需求。通过内涵外延传承说的类层级结构的建立,挖掘、构建文化目的域内涵项与外延项两者间的传... 立足当下国内各区域文旅发展需求,构建文创产品转喻设计创新方法,促进多样化设计方案生成,并满足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深度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需求。通过内涵外延传承说的类层级结构的建立,挖掘、构建文化目的域内涵项与外延项两者间的传承关系;通过转喻映射三层级的建立,得出产品源域的多个映射结果,最终产生多样化的设计方案,并应用于莫高窟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在转喻认知相邻逻辑视角下建立的“用户”“文化”“文创产品”多路径认知关联,为用户深度认知莫高窟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设计 文创产品 莫高窟壁画
下载PDF
绿色设计理念下皮革材料在现代窑洞民居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慕云舒 《中国皮革》 CAS 2024年第1期110-113,117,共5页
窑洞是我国西北部地区极具地域性特征的建筑。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核心,对皮革材料在现代窑洞民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进行分析,着重强调了皮革材料在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优势,对窑洞这种中国传统民居与皮革材料的融合思路进行总结,认为皮革... 窑洞是我国西北部地区极具地域性特征的建筑。以绿色设计理念为核心,对皮革材料在现代窑洞民居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进行分析,着重强调了皮革材料在建筑装饰领域的应用优势,对窑洞这种中国传统民居与皮革材料的融合思路进行总结,认为皮革材料与现代窑洞民居室内设计需要着重强调发挥皮革材料的视觉与材质特征,将皮革材料与窑洞造型、民居需求等进行充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设计 皮革材料 窑洞造型 民居需求
下载PDF
辽宁大连骆驼山早更新世巨副驼头骨化石
10
作者 董为 刘文晖 +4 位作者 白炜鹏 刘思昭 王元 刘金远 金昌柱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8,共22页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扩散到旧大陆的骆驼只有一个族(Camelini)的两个属:副驼(Paracamelus)和骆驼(Camelus)。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化石骆驼,一直被认为是起源于北美的Megatylopus之类的大型骆驼,然后扩散到旧大陆其他地区,最后演化成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及双峰驼(C.bactrianus)。但也有学者认为骆驼属起源于非洲。最近在大连复州湾骆驼山金远洞第四纪堆积剖面的第4层中出土了一些骆驼化石,其中1件破损的头骨和带有两枚下臼齿的残破下颌骨经研究被归入巨副驼。根据对巨副驼及其他副驼种的地理及年代分布的研究,巨副驼的直接祖先应该类似于晚上新世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体型稍小的阿氏副驼(P.alexejevi)或相似类型。大连出产的巨副驼在形态及大小上与诺氏驼接近,但其齿列长度略大于诺氏驼且明显大于野生双峰驼(C.ferus)及单峰驼(C.dromedarius)。而巨副驼与诺氏驼在地理分布上的重叠范围较大,时代分布上呈先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巨副驼是诺氏驼的直接祖先,巨副驼在中更新世晚期通过P3收缩或简化及p3消失而演化成诺氏驼。综合化石层位的古地磁测年及花粉分析结果判断,巨副驼在早更新世的1.1~1.52 Ma期间栖息在大连半岛的森林草原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 早更新世 洞穴堆积 骆驼 巨副驼 演化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绘图像的功能
11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译)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50,共13页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 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层龛正面左右下部绘有树下两脚合并坐式菩萨像和树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势的菩萨像。这种菩萨坐像的组合以及与其类似的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现,它们与弥勒像密切相关。但在第57窟中,与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们憧憬的往生净土画在窟顶。阿弥陀如来作为过去佛,由阿弥陀、释迦、弥勒构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转变。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现的树下说法图不仅仅表现了三世佛,还表现了当时人们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现了将弥勒以如来表现且坐于宝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仅北壁阿弥陀如来坐在宝池中,南壁的弥勒如来未见宝池,这是因为弥勒净土本来就没有宝池。这种阿弥陀如来和弥勒如来都拥有配备宝池的净土的模糊印象,也显示了净土之间的不同。第57窟与第322窟一样,北壁如来坐像坐于宝池中伸出的莲花座上、南壁如来坐像周围未见表现其坐于宝池中的莲花和荷叶,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虽然不是如来倚坐像,但下意识地作为弥勒如来而绘制的可能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57窟 第322窟 两脚合并菩萨坐像 半跏思惟菩萨像 净土往生思想
下载PDF
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与“大凉州石窟”
12
作者 韦正 周昕语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5,共9页
以第74、78窟为代表的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上限可以到十六国晚期,下限在北魏洛阳时代之前。这些早期洞窟与河西石窟连为一体,可统称为“大凉州石窟”,其来源近为新疆,远则中亚乃至印度。“大凉州石窟”并无鲜明统一特征,而以各地各具特... 以第74、78窟为代表的麦积山早期洞窟年代上限可以到十六国晚期,下限在北魏洛阳时代之前。这些早期洞窟与河西石窟连为一体,可统称为“大凉州石窟”,其来源近为新疆,远则中亚乃至印度。“大凉州石窟”并无鲜明统一特征,而以各地各具特色为主,其形成背景在于各地对东来佛教艺术的自由吸收和发挥,这与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特性相符。与以往认识不同,本文认为麦积山早期洞窟影响了云冈石窟。包括麦积山早期洞窟在内的“大凉州石窟”曾影响到云冈,但不限于云冈,这个认识对于理解东部地区石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积山 早期洞窟 年代 大凉州石窟
下载PDF
晋系古建筑“窑顶檐厦”营造技术初探
13
作者 王金平 韩笑 《山西建筑》 2024年第6期12-17,共6页
窑洞结合木结构的营造方式,在山西各地均有发现,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技术方式,包括“窑上建窑”“窑上建房”“窑前建房”“窑顶檐厦”“无梁结构”和“窑脸仿木”六种不同做法,简称“窑房同构”。其中,“窑顶檐厦”技术,广泛应用于楼阁... 窑洞结合木结构的营造方式,在山西各地均有发现,是晋系古建筑典型的技术方式,包括“窑上建窑”“窑上建房”“窑前建房”“窑顶檐厦”“无梁结构”和“窑脸仿木”六种不同做法,简称“窑房同构”。其中,“窑顶檐厦”技术,广泛应用于楼阁、殿堂和民居建筑中。依据实地调查案例,分析了“窑顶檐厦”技术的分类、功能和技术沿革;以及盝顶式、坡顶式“窑顶檐厦”技术的营造做法;总结归纳了晋系古建筑蕴藏的营造智慧。该研究成果对于科学认知、保护、利用晋系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系 窑房同构 窑顶檐厦 营造技术 营造智慧
下载PDF
塔中奥陶系“串珠状”反射对应的缝洞体要素浅析
14
作者 沈春光 桂文杰 +4 位作者 丁肇媛 吴江勇 程钊 敬兵 顾汉明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3期403-415,共13页
“串珠状”反射是塔中地区缝洞型储层典型的主要反射特征,实际钻遇储层显示的放空漏失或溢流位置与串珠状反射相位对应关系复杂,钻井轨迹设计多解性严重。本文总结分析了塔中地区钻遇缝洞体及其组合对应的地震串珠状反射特征类型,设计... “串珠状”反射是塔中地区缝洞型储层典型的主要反射特征,实际钻遇储层显示的放空漏失或溢流位置与串珠状反射相位对应关系复杂,钻井轨迹设计多解性严重。本文总结分析了塔中地区钻遇缝洞体及其组合对应的地震串珠状反射特征类型,设计了纵横向尺度、充填速度、形态及空间组合方式等要素不同的缝洞体模型,基于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明确了钻井放空漏失位置与串珠状反射特征类型及反射相位的对应关系,指出其“串珠状”反射的强波谷和强波峰之间的零相位附近最有可能是单个溶洞发育中心位置,或者是多个纵横向缝洞体组合中心并偏向速度最低的缝洞体位置,这些认识可为钻井轨迹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状反射 缝洞体要素 正演模拟 钻井轨迹设计
下载PDF
理查德·凯夫斯的文化经济学思想述评
15
作者 周正兵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7-44,共8页
“传统”文化的生产常常被视为天才行为,如同神秘的“黑箱”,似乎没有人能够打开它以探其奥秘,经济学对此就更是束手无策。但是,随着新兴的创意产业的崛起,文化企业特别是跨国文化帝国的崛起,“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企业已... “传统”文化的生产常常被视为天才行为,如同神秘的“黑箱”,似乎没有人能够打开它以探其奥秘,经济学对此就更是束手无策。但是,随着新兴的创意产业的崛起,文化企业特别是跨国文化帝国的崛起,“传统”文化的生产方式也随之改变,企业已经取代个体成为资源配置与生产组织的重要主体。因此,文化经济学有必要研究文化经济组织与管理问题。而凯夫斯的研究显然是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他尝试以管理组织为基点探索创意产业管理,特别是创意与经济之间关联的管理秘诀,为我们打开创意管理的“黑箱”:创意行为的经济特征,是我们理解创意管理的组织为什么如其所是的重要前提;创意管理的合同(和组织)的奥秘,帮助我们理解创意管理的组织是怎样安排的,特别是财产权、控制权如何实现最佳配置,以便实现效率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夫斯 管理学 创意 合同 组织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垮落带注浆充填开采覆岩采动裂隙定量表征试验研究
16
作者 李志华 耿倩 +2 位作者 杨科 邹恩隆 何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9-167,共9页
为定量表征冒落区注浆充填对覆岩采动损伤程度的影响,以任家庄煤矿1109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开展垮落法开采和垮落带充填法开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两者覆岩裂隙演化特征,并对其覆岩运移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定量表征冒落区注浆充填对覆岩采动损伤程度的影响,以任家庄煤矿110903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开展垮落法开采和垮落带充填法开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两者覆岩裂隙演化特征,并对其覆岩运移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垮落法开采后采动裂隙分形维数变化规律为迅速上升-缓慢下降-缓慢上升-急剧上升,注浆充填开采后变化规律呈迅速上升-迅速下降-缓慢下降-缓慢上升;将采动裂隙发育网络划分为离层裂隙区、离层压实区、垮落裂隙区、竖向破断裂隙区四个区域,对比垮落法开采和垮落带充填法开采,充填后采场覆岩裂隙不发育,离层压实区范围较小,发育高度仅为21.96 m;注浆充填开采后各关键层下沉量显著减小,关键层2最大下沉量出现在顶板初次破断处,垮落法开采后关键层2最大下沉量出现在采空区中部。垮落带注浆充填开采能有效改善覆岩裂隙损伤、控制覆岩裂隙发育、减缓覆岩下沉,该成果可以为任家庄煤矿充填开采控制地表沉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垮落带注浆充填 相似模拟 分形理论 裂隙演化 覆岩运移
下载PDF
陡倾结构金属矿山岩移规律的模型试验研究
17
作者 刘秀敏 范凯 +2 位作者 王月 王文中 陈从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12-1422,共11页
陡倾地质结构金属矿床大部分形成于构造断裂带,崩落法开采会产生显著的岩层移动现象。以湖北黄石的金山店铁矿典型地质剖面为基础,构建地质结构模型。通过缩尺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陡倾地质结构对崩落法采矿岩层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 陡倾地质结构金属矿床大部分形成于构造断裂带,崩落法开采会产生显著的岩层移动现象。以湖北黄石的金山店铁矿典型地质剖面为基础,构建地质结构模型。通过缩尺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陡倾地质结构对崩落法采矿岩层移动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受陡倾地质结构的影响,采空区岩层移动可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与地表塌陷破坏3个阶段,其中上盘岩移范围远大于下盘,上盘以倾倒变形破坏为主,下盘以剪切滑移破坏为主;采空区顶板岩层一方面不断崩落填充采空区控制岩移,另一方面形成冒落拱,以拱脚抵制上下盘陡倾岩层朝向采空区移动;当顶板崩落至地表后冒落拱的支撑作用消失,近采空区的上盘岩层发生倾倒折断塌陷,下盘岩层发生剪切滑移塌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矿山开采 模型试验 陡倾地质结构 岩层移动 冒落拱
下载PDF
云窟:网师园历史时空中的观与照
18
作者 张彤 闵天怡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2,共7页
园林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和艺术集成。以网师园为历史基底和空间载体,实验性设计作品“云窟”以“冰裂纹”几何图形的三维数字生成及对山石云起之形态的空间再现,用轻质透明材料构筑了一处文化装置。意于网师园历史文化时空图景中,借... 园林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和艺术集成。以网师园为历史基底和空间载体,实验性设计作品“云窟”以“冰裂纹”几何图形的三维数字生成及对山石云起之形态的空间再现,用轻质透明材料构筑了一处文化装置。意于网师园历史文化时空图景中,借由古典语境对话现代技术的“多元时空体文本”,表达时间层序与空间图景的时空因对与古今观照。该作品受邀参展于威尼斯举办的欧洲文化中心2023“时间-空间-存在”建筑双年展,激发了全球语境下关于文化形态的历时性交互和多样态共存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云窟 网师园 古今观照 时空因对
下载PDF
综放架后膏体充填空间实测与顶煤冒放性影响规律研究
19
作者 陈存强 谭家贵 +6 位作者 杨康 吕浩南 曹津铭 韩雨 白雨 顾雷雨 高利晶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53-57,共5页
针对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中的矸石处置问题,提出了一种放顶煤架后膏体充填方法,设计了柳巷煤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空洞现场监测方案,定性分析了5个方面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采用PFC^(2D)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充填高度对顶煤冒放性的影... 针对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中的矸石处置问题,提出了一种放顶煤架后膏体充填方法,设计了柳巷煤矿综放工作面采空区空洞现场监测方案,定性分析了5个方面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采用PFC^(2D)数值模拟方法,定量分析了充填高度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倾向方向上工作面上部端头附近采空区空洞体积最大,走向方向上工作面刚推进到新位置时采空区空洞体积最大,支架顶梁后方空洞体积大于支架尾梁上方;充填高度从0增加至3 m时,顶煤放出率由92.56%降低至86.11%,降低了6.45个百分点,顶煤含矸率由13.94%降低至13.17%,降低了0.77个百分点,相比于顶煤含矸率,充填高度对顶煤放出率影响较大。研究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综放架后膏体充填开采实现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顶煤膏体充填开采 采空区 顶煤冒放性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窟“祇园记图”考释
20
作者 赵燕林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6,共12页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窟前室西壁的未知名故事画,根据遗存画面、榜题等内容来看,应为依《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绘制的“祇园记图”。此图较为完整地表现了《须达起精舍品》所载“须达起精舍”“降魔”和“佛陀说法”三部分内容。...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窟前室西壁的未知名故事画,根据遗存画面、榜题等内容来看,应为依《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绘制的“祇园记图”。此图较为完整地表现了《须达起精舍品》所载“须达起精舍”“降魔”和“佛陀说法”三部分内容。是目前可知莫高窟同类题材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全、构图形式最复杂的一铺。该壁画的识读,不仅为该题材相关研究补充了重要原始图像素材,而且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后世降魔变文、劳度差斗圣变等内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92窟 祇园记图 劳度差斗圣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