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il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under Different Straw Retention Regimes 被引量:5
1
作者 曾研华 吴建富 +4 位作者 何虎 潘晓华 石庆华 吴自明 邓伟明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4期818-822,共5页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ention regimes on soil fertility in double cropping paddy field. [Metho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en- tion regimes on total organic carbon (CToc), a... [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ention regimes on soil fertility in double cropping paddy field. [Metho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traw reten- tion regimes on total organic carbon (CToc), active carbon (CA) and mineralized carbon (CM) were analyzed, and carbon pool active (A), carbon pool active index (A/), carbon pool index (CPI) and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CPMi) for each treat- ment were calculated.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unfertilized treatment (CK), CToc, CA, CM and the available ratio of soil carbon were increased in the treatment of re- turning early season and late season rice straws to field. With the same nutrient application, CToc, CA and the available ratio of soil carbon in the field with straw re- turned to field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straw incineration and no straw returning, and the change in soil CA content was more significant. The difference in CPMI be- 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reached significant or very significant level, and the value was in the order of straw directly returned to field 〉 straw returned to field after in- cineration 〉 no straw returned to field.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es for the increase of soil CA content and soil fertility in double rice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cropping paddy field Different straw retention regimes Total or- ganic carbon Active carbon Mineralized carbon Carbon pool management index
下载PDF
Population status and regeneration of a tropical clumping bamboo Schizostachyum dullooa under two management regimes
2
作者 Arun Jyoti Nath Ashesh Kumar Das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43-46,共4页
Schizostachyum dullooa (Gamble) Majumder 'dolu bamboo' is a thin walled sympodial moderate sized to large tufted bamboo, dominant in the successional fallows of northeast India. The impac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o... Schizostachyum dullooa (Gamble) Majumder 'dolu bamboo' is a thin walled sympodial moderate sized to large tufted bamboo, dominant in the successional fallows of northeast India. The impact of resource management on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species was evaluated by investigating the population status and regeneration in Cachar tropical semi evergreen forest under private property resource management (PPRM) and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 management (CPRM) regimes. Population status revealed current-year, one-year, two-year and three-year-old culms contribute 54%, 24%, 16% and 6% of the total culms per clump, respectively, under PPRM. Three-year-old culms were absent in CPRM and population status was thus represented by current year (83%), one-year (16%) and two-year (1%) old culms. Net change, rate of change and % gain in population for different age classes showed the prevalence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under CPRM was unscientific. Efficiency of new culm production per clump used as an index of regeneration was 69.7% in PPRM and 59.88% in CPRM. New culms produced under CPRM were small and thin. We conclude that CPRM is inappropriate for a long term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of the species and alternative management protocols are needed for conservation of th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agement regime population structure production efficiency Schizostachyum dullooa
下载PDF
Sub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for Groundwater Management nearby the Unfinished Obelisk Archeological Site, Aswan Governorate, Egypt
3
作者 Abdulaziz M. Abdulaziz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9年第11期839-860,共22页
Recently, the area located within the Unfinished Obelisk (UO) archeological site showed numerous seepages and accumulations of groundwater in a small pond located a few meters from the Unfinished Obelisk. The Supreme ... Recently, the area located within the Unfinished Obelisk (UO) archeological site showed numerous seepages and accumulations of groundwater in a small pond located a few meters from the Unfinished Obelisk. The Supreme Council of Antiques sponsored integrated geological, geophys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studies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groundwater and the optimum technique to manage th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that may jeopardize this invaluable sculpture. The geological units and the prevailing structure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using Landsat imagery and field work over two consecutive seasons. The field studies indic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fault/joint systems oriented mainly ENE-WSW with clear indications of mineralization and intensive weathering effects along these fabrics. Several resistivity (vertical seismic profile and resistivity imaging) measurements extending down to at least 20 m depth and Radar imaging down to 10 m depth are gathered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sion of outcrop units and the dominant structures prevailing the near subsurface. Geophysical data indicated the development of at least three hydrostratigraphic units arranged from top to bottom as valley fill, fractured/weathered granite, and slightly fractured to massive granitic unit. In addition, the major faults mapped by resistivity images helped to locate several observation wells and a production well to test the transmissivity across the groundwater system. The results of a pumping test indicated very low aquifer condu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aquitard with preferential vertical flow at the study area. This enforces a local interference through a shallow underground drainage system with sump and pump to maintain low groundwater level at the UO-archeological s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water management RESISTIVITY Imaging Flow regimes Fractured GRANITE AQUITARD Unfinished Obelisk Aswan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Governance Regime on Land Cover and Use Change and Forest Structure: Insights from Kakamega and Loita Forests, Kenya
4
作者 Musingo Tito E. Mbuvi James B. Kungu Alfred Eshitera 《Open Journal of Forestry》 2022年第2期185-215,共31页
Forests in Kenya are managed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regim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ommunity based forest management, command and control,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leasehold, concessions, and private. Asse... Forests in Kenya are managed under different management regimes, including traditional community based forest management, command and control,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leasehold, concessions, and private. Assessment of these regimes’ impact (positively or negatively) on forest conservation has not been done. The study was done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n forest conservation of three management regimes traditional community based forest management, command and control, and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The survey was done through secondary data, focus group discussion, key informant interview, household survey, ecological survey, and land cover and land use analysis through GI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orest site under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witnessed better forest management. In this site, the forest zone witnessing best management was the one near the forest station where the rangers are located and adjacent to the community that has been involved in forest management and benefited most from project intervention, an incentive for their participation in forest management. The forests under traditional community based forest management faced a high forest degradation rate. Forest under command and control regime witnessed the best forest condition improvement attributed to the management regime not allowing consumptive forest resource utilization. Each regime was best under its’ legislative framework and would facilitate better forest management and contribute to improved livelihoods without compromising forest quality.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was the most preferred management regime contributing to better forest management, improved community livelihoods, and formally involved communitie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Each regime’s appropriateness would be enhanced through stakeholder capacity building, institutional reform, adequate financial facilitation, and appropriate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adopting participatory forest management attributes to the other two management regimes would enhance their appropriateness, while appreciating that the management objective determines the regime being implemented in each for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regime APPROPRIATENESS management Livelihoods
下载PDF
政策体制视角下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
5
作者 李健 佟育霖 宋丽朱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7-107,共11页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鲜明主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在经历“放开与收紧”的政策调整后面临新抉择。基于政策体制理论,结合多份政策文本与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深度访谈,试图分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1... 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的鲜明主题,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在经历“放开与收紧”的政策调整后面临新抉择。基于政策体制理论,结合多份政策文本与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深度访谈,试图分析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变迁逻辑。研究发现:(1)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核心理念、制度安排与利益支持等政策体制要素关系,限制了各政策子系统制度过程的有效参与。(2)政策体制强度是推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变迁的重要因素,政策合法性和政策一致性较低提供了不同阶段政策体制弱化的相关证据。(3)中央层面的稳定政治承诺通过“强政策”影响政策持久性进而维系“弱体制”均衡,而一旦这种政治承诺发生变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将面临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体制 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双重管理 直接登记
下载PDF
长江马鞍山河段河势演变与港区治理思考
6
作者 马继东 《云南水力发电》 2023年第7期27-30,共4页
为探究决定长江马鞍山河段河势演变关键因素与港区建设治理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港区治理和维护制度。对近期长江马鞍山河段内江心洲和小黄洲的河道演变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马鞍山河段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以往河道治理工程和航道整... 为探究决定长江马鞍山河段河势演变关键因素与港区建设治理的关系,形成有效的港区治理和维护制度。对近期长江马鞍山河段内江心洲和小黄洲的河道演变进行了调查分析,针对马鞍山河段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以往河道治理工程和航道整治工程,提出了丁坝、锁坝、潜坝、导流坝等河势控制工程措施。通过工程治理措施将有效改善马鞍山港区的通航能力,从而保障了港区的平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鞍山河段 河道演变 马鞍山港 河势控制 港区治理
下载PDF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南中经略与蜀汉政权存续关系探究
7
作者 苑鑫 谭淑敏 《天中学刊》 2023年第1期133-141,共9页
经略南中既是刘备三分天下的既定策略,也是蜀汉建构自身正统性并与曹魏争夺天下的核心要义。据蜀之初,刘备即积极筹划经略南中,但碍于内外交困,蜀汉仅能在南中维持薄弱统治。诸葛亮南征后,蜀汉得以深入南中腹地,依托庲降都督和郡县治理... 经略南中既是刘备三分天下的既定策略,也是蜀汉建构自身正统性并与曹魏争夺天下的核心要义。据蜀之初,刘备即积极筹划经略南中,但碍于内外交困,蜀汉仅能在南中维持薄弱统治。诸葛亮南征后,蜀汉得以深入南中腹地,依托庲降都督和郡县治理体系对南中地区施行有效经略,使人丁、财赋等各类战略物资不断输往成都。南中经略为三足鼎立形势下的蜀汉政权存续提供了重要保障,并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西南地区开发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汉 南中经略 政权存续 西南开发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丹清河林场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8
作者 梁星云 何友均 +3 位作者 张谱 戎建涛 覃林 李智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3-102,共10页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局丹清河林场的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为对象,以无干扰模式为对照,研究粗放经营模式和目标树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相对于粗...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林业局丹清河林场的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为对象,以无干扰模式为对照,研究粗放经营模式和目标树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相对于粗放经营模式和无干扰模式而言,目标树经营模式中以目标树为主的第1林层断面积值最大,占林分断面积百分比为95.00%,90.00%,87.00%,但第2,3林层断面积最小,形成了合理的林冠结构;2)目标树经营模式的林木平均密度(408~858株·hm-2)显著低于(P<0.05)粗放经营模式(992~1917株·hm-2),而平均胸高断面积(18.18~46.03m2·hm-2)与粗放经营模式(18.43~39.70m2·hm-2)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树高(11.8~14.9m)和平均胸径(15.94~27.34cm)均显著高于(P<0.05)粗放经营模式(分别为7.1~11.0m和10.18~19.00cm);3)粗放经营模式和无干扰模式60%以上的林木为小径木(12cm以下),目标树经营模式60%以上为中径木(14~18cm)和大径木(20cm以上);4)粗放经营模式乔木层的多样性高于目标树经营模式;灌木层除阔叶林的多样性与目标树经营模式不可比外,其余林分的多样性均高于目标树经营模式;草本层的多样性则以目标树经营模式为最高;5)粗放经营模式只注重短期经济价值而忽略生态要求,无干扰模式只注重绝对生态保护而忽略人对森林资源的利用需求,二者都不符合人类经营森林的目标。目标树经营模式可改善群落和林冠结构,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平衡生态功能,符合人类经营森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森林经营模式 群落结构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国际河流流域的管理制度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艳红 黄硕琳 陈锦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30,共6页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 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时空尺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对国际河流流域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与管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国际河流流域管理的理念与制度应向流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方向变革。在分析现代国际水法中有关综合性流域管理的法律制度缺失、关于国际水道生态系统保护与保全的规定又过于原则和不全面,严重制约和妨碍了国际河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国际河流流域综合性管理,应以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保护生态系统为核心,不能将流域内的环境资源割裂开,应关注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保护,更要关注外界因素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把流域内有关的经济、社会问题也纳入流域管理范围。笔者认为,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国际河流流域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主要应包括:公平合理利用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性原则;预防原则;流域信息共享原则;对阈值进行识别与规定的原则;区域联合管理与国家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提出构建如下法律架构:行政综合决策制度;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分配制度;流域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产业制度;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流域生态恢复与重建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河流 生态系统管理 基本原则 管理制度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凋落物分解对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单玉梅 温超 +4 位作者 杨勇 陈迪马 白永飞 陈海军 王明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7-384,共8页
以2005年设置的中德放牧控制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及其碳氮损失率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规律。草地利用方式包括:传统放牧、传统割草和放牧、割草轮换利用(混合利用)。放牧强度... 以2005年设置的中德放牧控制试验为平台,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及其碳氮损失率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的变化规律。草地利用方式包括:传统放牧、传统割草和放牧、割草轮换利用(混合利用)。放牧强度包括7个:0、1.5、3.0、4.5、6.0、7.5、9.0 sheep·hm^(-2)。结果表明:传统放牧和混合利用方式下,放牧都不同程度地加速了群落凋落物的分解和失重。在传统放牧平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7.5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45.0%和40.0%;在混合利用平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6.0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区,高出35.0%;在混合利用坡地系统中,放牧强度为9.0 sheep·hm^(-2)小区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分别高出82.4%和62.0%。群落凋落物碳损失率和氮损失率在传统放牧系统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而在混合利用系统中,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但是总体表现为,增加放牧强度会加速群落凋落物中碳氮的释放。高放牧强度下,群落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失重率和碳损失率差异显著,表现为:混合利用>传统割草>传统放牧,这一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放牧优化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利用方式 放牧 割草 凋落物 放牧强度 碳和氮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川西亚高山天然次生林林地水文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2
11
作者 冯秋红 刘兴良 +4 位作者 卢昌泰 吴晓龙 潘红丽 马文宝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432-5439,共8页
天然次生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经营模式(抚育经营、清林+补植经营以及封育经营)的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和桦木、岷江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 天然次生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经历大规模砍伐后形成的主要森林类型之一,是我国西南林区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不同经营模式(抚育经营、清林+补植经营以及封育经营)的川西亚高山次生桦木林和桦木、岷江冷杉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取样法获取和分析了林地苔藓、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指标。结果表明,与封山育林经营相比,抚育经营下的两种林型的苔藓最大持水率均显著升高(F=8.147,P=0.010;F=15.525,P=0.006)、桦木林的蓄积量显著降低(F=4.979,P=0.022),而苔藓最大持水量变化不显著;混交林则均无显著变化。在清林+补植经营下,混交林苔藓水文效应变化不显著(F=2.280,P=0.183),而桦木林虽然苔藓最大持水率无显著变化(F=4.072,P=0.098),但蓄积量的显著降低(F=3.536,P=0.044)导致了其最大持水量的降低(F=3.782,P=0.042)。两种经营方式基本上促进了天然林的枯落物最大持水率、降低了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其中抚育经营效果更显著,但两种经营方式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不显著。两种经营方式下,桦木林和混交林的林下土壤容重均降低(F=10.715,P<0.01;F=5.148,P<0.05),同时桦木林土壤最大持水量增加(F=4.499,P<0.05),其中抚育经营的影响程度都更显著。从4年来的短期效应来看,两种经营方式均对天然林的林地持水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抚育经营较清林+补植经营更显著,但这仅是短期的结果,两种经营方式对于退化天然林水文以及其他生态功能恢复的长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营模式 天然次生林 水文效应 川西亚高山
下载PDF
中国盐渍土研究:历程、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93
12
作者 杨劲松 姚荣江 +5 位作者 王相平 谢文萍 张新 朱伟 张璐 孙瑞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7,共18页
盐渍土研究是以盐渍土和盐渍生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盐渍土和盐渍化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盐渍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和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的研究领域。我国盐渍土面积巨大、种类繁多,盐渍化问... 盐渍土研究是以盐渍土和盐渍生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盐渍土和盐渍化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盐渍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和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的研究领域。我国盐渍土面积巨大、种类繁多,盐渍化问题突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盐渍土"水盐调控""水盐平衡","淡化肥沃层"和"障碍消减"等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拓展耕地资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我国在土壤盐渍化演变过程的监测与多源数据融合、土壤水盐运移过程模拟与尺度转换、盐渍农田养分循环与减损增效、盐渍障碍的生态消减、盐渍障碍微生物修复、盐渍农田灌排优化管理与边际水安全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建议今后深入开展盐渍土精准控盐的高效和安全用水、土壤盐渍障碍的绿色消减与健康保育、盐渍农田养分库容扩增与增碳减排、土壤盐渍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响应和协同适应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应面向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和行业,致力于拓展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农业升级、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盐渍土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之间的联系,系统阐述了近期盐渍土相关研究工作的特色进展,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国家需求,提出了我国盐渍土研究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土 盐渍化防控 障碍消减 生态治理 水盐调控 盐碱地
下载PDF
低丘红壤坡耕地的水分状况变化及其调控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国治 景元书 +1 位作者 张斌 王明珠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3-668,共6页
红壤坡耕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利用类型和坡位高低而变化.0~150 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3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 cm土层... 红壤坡耕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利用类型和坡位高低而变化.0~150 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3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 cm土层以下近乎常年稳定;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土壤水势也有较大时空差异,花生地年际变化大,坡位上下差异小;板粟园恰好相反.在4个水势段出现频率中,水势高的水势段出现频率越高,顺序为饱和>湿润>亏缺>干旱;且饱和、湿润段出现频率比例总体上是板栗园>花生地,底土>心土>表土,坡下>坡上、坡中;低水势干旱段主要出现在坡上、土壤上层和伏秋干旱季节,出现频率比例依然是板粟园>花生地,尤其是中、下坡40~85 cm心土层.由此,红壤坡耕地水分状况应因地制宜从工程、生物和农艺3方面予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水分状况 变化 调控
下载PDF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制度分析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5
14
作者 孙宁 马睿 +1 位作者 朱文会 张红振 《中国环境管理》 2016年第5期50-56,共7页
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完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对推动我国土壤修复健康发展、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已经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现状、... 我国土壤环境修复属于政策驱动型产业,完善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对推动我国土壤修复健康发展、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已经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现状、内容特点及其在推进土壤环境管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归纳出国家层面环境管理文件和地方层面制度建设的不同特点。针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环境管理文件的不同特点,结合"十三五"国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体现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和任务要求,借鉴国际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经验,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方向,即"一中心、三方向",包括基于风险管理的分级分类核心思想,重点提高政策制度操作性、提高技术标准的精细化和针对性、提高关键环境管理的有效性三个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污染防治 政策制度 标准体系 环境管理
下载PDF
砷胁迫下水磷耦合对不同磷效率水稻根表铁膜及其各部位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秀 郭再华 +5 位作者 杜爽爽 石乐毅 吕昌胜 张丽梅 赵竹青 贺立源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2-177,共6页
为探索缓解水稻砷毒害的农艺措施,以耐低磷水稻99011和低磷敏感水稻99012为材料,通过土培试验,研究水分、磷用量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砷浓度酸性土壤中水稻根表铁膜以及植物体内砷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干湿交替)明显减少水稻根... 为探索缓解水稻砷毒害的农艺措施,以耐低磷水稻99011和低磷敏感水稻99012为材料,通过土培试验,研究水分、磷用量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砷浓度酸性土壤中水稻根表铁膜以及植物体内砷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灌溉(干湿交替)明显减少水稻根表铁膜量,降低铁膜、根系、秸秆、颖壳和精米中的砷含量。与30mg·kg-1P2O5相比,180mg·kg-1P2O5能明显减少两个品种水稻的根表铁膜量以及根系和秸秆中的砷含量;对耐低磷品种铁膜砷含量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磷敏感品种铁膜砷含量;在50mg·kg-1砷处理中增加磷用量对水稻颖壳砷含量影响不大,在100mg·kg-1砷处理时能显著降低颖壳砷含量;增加磷用量可明显增加耐低磷品种的精米砷含量,降低磷敏感品种的精米砷含量。水、磷交互效应主要受水分效应的影响。加砷处理后,相同处理下耐低磷品种的根表铁膜量和铁膜中的砷含量显著高于磷敏感品种,而根系、秸秆、颖壳和精米中的砷含量则相反。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节水灌溉,并根据砷污染程度和植物磷营养特性确定适当的磷肥用量,从而减少砷在水稻体内的累积,提高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磷效率 磷用量 水分管理 铁膜 砷分配
下载PDF
不同经营模式对蒙古栎次生林叶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超凡 覃林 +5 位作者 段艺璇 何亚婷 王鹏 冯琦雅 王雅菲 何友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8371-8382,共12页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能反映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机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青河实验林场3种经营模式下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叶功能性状进行研究,探讨叶功能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植物对... 植物功能性状是连接植物与环境的桥梁,能反映植物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机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青河实验林场3种经营模式下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叶功能性状进行研究,探讨叶功能性状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植物群落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除土壤全钾、速效钾、有机碳含量外,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相差不大;(2)不同经营模式下的叶功能性状差异较大,目标树经营模式的单叶面积极显著大于综合抚育模式和无干扰模式(P<0.01),目标树经营模式的叶氮、叶有机碳含量极显著小于综合抚育模式和无干扰模式(P<0.01);单叶面积与叶氮含量、叶有机碳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负向相关关系(P<0.01),叶氮含量与叶有机碳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向相关关系(P<0.01);(3)土壤有机碳对单叶面积、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有机碳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可见,不同经营模式下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自我恢复能力较强,在采取不同程度的抚育后均未造成林地土壤养分的损失,土壤有机碳是影响不同经营模式下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叶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群落通过功能性状的耦合协调或组合来适应环境,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需加强长期监测和更多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营模式 蒙古栎天然次生林 植物功能性状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风险的体制性衰减: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陶鹏 童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灾害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将灾害、危机、风险研究推向全景视阈,而组织视角的灾害风险分析则从中观层面为风险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增量。随着现实社会中的风险规制体系复杂性程度剧增,风险组织中运作过程常常呈现衰减现象,组织困境已成为风... 灾害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将灾害、危机、风险研究推向全景视阈,而组织视角的灾害风险分析则从中观层面为风险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增量。随着现实社会中的风险规制体系复杂性程度剧增,风险组织中运作过程常常呈现衰减现象,组织困境已成为风险治理的模式与政策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聚焦风险的体制性衰减问题的成因及过程,并就风险的体制性衰减的测度量纲进行尝试性探讨,借由所提出的概念性框架对转型期风险规制体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 规制 体制性衰减 概念框架
下载PDF
不同森林经营模式对丹清河林场天然次生林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戎建涛 何友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6-35,共10页
基于目标树经营、粗放经营、无干扰3种经营模式,分析黑龙江省丹清河林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的碳贮量变化。结果表明:1)林分碳贮量排序均为目标树经营(162.74~205.85 t·hm -2)>无干扰(128.88... 基于目标树经营、粗放经营、无干扰3种经营模式,分析黑龙江省丹清河林场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3种天然次生林的碳贮量变化。结果表明:1)林分碳贮量排序均为目标树经营(162.74~205.85 t·hm -2)>无干扰(128.88~150.47 t·hm -2)>粗放经营(107.59~130.57 t·hm -2),且目标树经营与无干扰、粗放经营的碳贮量差异显著( P <0.05);2)林分各层次碳贮量大小依次为土壤层(57.33%~70.38%)、乔木层(28.01%~39.83%)、凋落物层(0.50%~2.69%)、灌木层(0.21%~1.00%)、草本层(0.07%~0.56%);3)土壤层碳贮量排序为目标树经营>无干扰>粗放经营,0~20 cm土层碳含量和碳贮量比重最大;4)乔木层碳贮量排序均为目标树经营>无干扰>粗放经营,目标树经营与无干扰、粗放经营差异显著(P<0.05),干材碳贮量最大,占乔木层碳贮量的46.58%~54.72%;5)灌木层、草本层碳贮量排序均为无干扰>粗放经营>目标树经营,无干扰与粗放经营、目标树经营差异均显著(P<0.05);6)凋落物层碳贮量排序为目标树经营大于粗放经营和无干扰。目标树经营能够增加林分、土壤、乔木层碳贮量,是提高东北天然次生林碳汇功能的重要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贮量 碳含量 森林经营模式 天然次生林
下载PDF
基于效益评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菁 陈丹 +1 位作者 代小平 胡威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从工程效益定量评估的角度,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性质、产权和管理体制开展研究.定性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的效益,提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工程实施后的效益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工程的投入产出效率;在... 从工程效益定量评估的角度,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性质、产权和管理体制开展研究.定性分析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后的效益,提出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方法;以江苏省为例对工程实施后的效益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工程的投入产出效率;在效益评价的基础上,比较工程效益的构成,分析工程的性质,研究不同情境下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分担方式;针对不同投资类型、工程规模,对工程的产权进行了认定,并分析了相应的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效益评价 产权 管理体制
下载PDF
开发区功能演化与职能职责重构 被引量:10
20
作者 胡彬 郑秀君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2-68,共7页
开发区向功能区的演变,通常要经历功能开发、功能生成和功能成熟这三个主要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管理需求不尽相同。开发区在率先改革与开放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城市空间的发展来实现功能生成的。当服务经济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时... 开发区向功能区的演变,通常要经历功能开发、功能生成和功能成熟这三个主要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管理需求不尽相同。开发区在率先改革与开放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城市空间的发展来实现功能生成的。当服务经济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时,那些旨在通过集聚现代服务业、培育城市核心商务功能的功能区往往承载着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转型任务,创新其管理体制关系到城市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和促使国内产业升级的系统竞争力,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管理体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