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Plant Population on Growth, Development and Oil Yield of Safflower
1
作者 Vallantino Emongor Otsoseng Oagile Boipuso Kedikanetsw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B)》 2013年第5期321-333,共13页
Two field trials were clon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yield of safflow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density and season of growth had significant (P ≤ 0.01) effects ... Two field trials were clon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lant density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and yield of safflow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 density and season of growth had significant (P ≤ 0.01) effects on growth, development, yield components, yield and oil content of safflower. Increasing safflower plant density from 100,000 to 250,000 plants ha^- significantly reduced plant height (13.2%-21.3%), branch number plant^-1 (37%-54.7%), leaf number plant^-1 (39%-39.2%), leaf area (19.5%-53%), plant spread (39.6%-54.4%), root length (28.1%-54.4%), plant biomass (17%-50%), capitula size (12%-12.7%), capitula number plant^-1 (39.5%-50.5%), seed number capitula~ (39%-45%), capitula weight (3.3%-3.6%), seed yield (67.9%-69.8%) and seed oil content (14.7%-20.8%). The reduction in vegetative growth, yield components, yield and oil content of safflower due to increased plant density was attributed to inter and intra-plant competition for light, nutrients and water necessary for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inter and summer grown safflower wer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 in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 (DIF) and the average daily temperature which were optimum for safflower growth in winter. It was concluded that under Botswana conditions or in semi-arid areas, safflower should be planted at 50 cm × 20 cm or wider in order to maximize yield and oil content and allow the plants to express their maximum genetic pot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flower (Carthamus tinctorius L.) plant density vegetative growth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il content.
下载PDF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白启荣 郭姣洁 吴娇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8-94,100,共8页
中药红花临床上主要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经络阻塞。其有效成分、药理活性和应用开发备受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红花含有醌氏查尔酮类、黄酮类、生物碱、聚炔类、木脂素、脂肪酸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的多种药理... 中药红花临床上主要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经络阻塞。其有效成分、药理活性和应用开发备受关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红花含有醌氏查尔酮类、黄酮类、生物碱、聚炔类、木脂素、脂肪酸等多种化学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红花的多种药理学作用被应用于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及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同时,红花籽油具有抗衰老、预防饮食肥胖等作用。本文主要就红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食品保健作用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概述红花的开发应用前景,以期为红花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食品保健
下载PDF
基于指标成分及指纹图谱多模式识别的不同品种红花质量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苏改兰 樊丛照 +7 位作者 邱远金 张际昭 王果平 赵亚琴 王威 赵连佳 石书兵 李晓瑾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6期989-996,共8页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红花指标成分、建立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识别模式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建立不同品种红花质量比较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32批不同品种红花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山柰酚含量;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 目的:测定不同品种红花指标成分、建立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识别模式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建立不同品种红花质量比较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32批不同品种红花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山柰酚含量;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对32批红花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并采用Origin 2022软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IMCA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32批红花样品除3批未检出外,其余29批的HSYA质量分数为0.4%~2.5%,32批红花样品中山柰酚的质量分数为0.004%~1.060%;其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16个共有峰,指认了色氨酸、HSYA和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等5个成分,相似度为0.510~0.936,不同品种的红花质量差异显著。结论:通过HPLC含量测定、指纹图谱建立及多模式识别法,可实现不同品种红花的质量差异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提供了不同红花品种潜在的育种方向,对红花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指标成分 高效液相色谱法 指纹图谱 化学模式识别 质量评价
下载PDF
进口红花籽油氧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分析
4
作者 姚伟琴 员丽娟 +3 位作者 任小雨 申雯轩 徐舒婕 巩志国 《化学试剂》 CAS 2024年第8期91-98,共8页
以新疆口岸进口红花籽为实验材料,经低温物理压榨获得冷榨红花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分析红花籽油加速氧化期间挥发性成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新鲜红花籽油中以己醇、己醛、己酸等C6化合物为特征挥发... 以新疆口岸进口红花籽为实验材料,经低温物理压榨获得冷榨红花籽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法分析红花籽油加速氧化期间挥发性成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新鲜红花籽油中以己醇、己醛、己酸等C6化合物为特征挥发性成分,随着氧化程度的加深,不饱和醛的含量及种类逐渐增加。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发现,E,E-2,4-癸二烯醛、E,E-2,4-壬二烯醛、E-2-辛烯醛、E-2-庚烯醛等不饱和醛是氧化红花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可以作为进口红花籽油品质判定的新指标。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氧化程度的红花籽油可以通过关键挥发性成分得到很好的区分,以期为进口红花籽油的品质判定和品名鉴定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油 加速氧化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油用红花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逯晓萍 吕学理 +1 位作者 张众 王四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9-42,共4页
采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红花16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都与千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表型相关。16个性状分别载荷在5个主因子上,第一主因子为产量因子,包括5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总分枝数、一级分枝数、单株花球数、... 采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红花16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都与千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表型相关。16个性状分别载荷在5个主因子上,第一主因子为产量因子,包括5个与产量相关的性状,总分枝数、一级分枝数、单株花球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第二因子为产量构成因子,包括3个与籽粒产量有关的性状,有效花球数、每球籽粒数、球直径;第三因子为株型因子,包括4个构成植株形态的性状,即株高、茎直径、二级分枝数、三级分枝数;第四因子为负面影响因子,即2个影响籽粒产量和品质的性状,即每球秕粒数和壳百分率;第五因子为生育期因子,即开花期和生育期。聚类分析把16个数量性状分成四大类,第一类可细分为两个亚类,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结果一致。反映了相关性状间的协同变异趋势,对提高性状的选择效率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主成分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红花籽油中脂肪酸组成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23
6
作者 梁慧珍 许兰杰 +7 位作者 余永亮 谭政委 杨红旗 董薇 李磊 李春明 刘新梅 张收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4-249,共6页
建立有效的红花籽品质评价方法,筛选发掘红花籽优异资源,为优质红花品种选育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以82份不同产地的红花籽为实验材料,测定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转化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 建立有效的红花籽品质评价方法,筛选发掘红花籽优异资源,为优质红花品种选育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基础。以82份不同产地的红花籽为实验材料,测定红花籽油中的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采用隶属函数转化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方法,综合评价红花籽油的主要营养品质特征。82份红花籽油脂肪酸和9种组分含量各有差异,变异系数在0.98%~111.99%之间;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2.16~27.23 mg/100 g,亚油酸平均质量分数为78.54%~82.45%。相关性分析发现,脂肪酸与亚油酸(C_(18:2))和棕榈酸(C_(16:0))呈显著正相关,与油酸(C_(18:1n12)、C_(18:1n9))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PCA将9个营养组分指标简化为3个PC因子,PC1包括亚油酸(C_(18:2))、油酸(C_(18:1n9))、硬脂酸(C_(18:0))和二十四烷酸(C_(24:0));PC2包括棕榈酸(C_(16:0))和亚麻酸(C_(18:3));PC3包括油酸(C_(18:1n12))、二十碳烷酸(C_(20:0))和二十碳一烯酸(C_(20:1))。3个PC贡献率分别为42.721%、30.426%和16.435%,累计贡献率为89.852%。根据各因子隶属函数值和权重,分析红花籽油主要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排名,筛选出综合品质评价得分靠前的10份种质:09新疆红花、24云南红花、05四川红花、41辽宁红花、66封丘红花、55卫辉红花、32河北红花、71亳州红花、22延津红花、78江苏红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法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红花籽油中不皂化物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陶海荣 高修库 +3 位作者 肖吾开提 黎文生 李建刚 李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0-42,共3页
红花籽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植物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方法分离和测试红花籽油不皂化物成分 ,结果表明 ,红花籽油不皂化物主要成分为甾醇、三萜醇和 4 -甲基甾醇等。甾醇含量最高 ,占不皂化物总量的 62 .5% ,三萜醇和... 红花籽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植物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及气—质联用方法分离和测试红花籽油不皂化物成分 ,结果表明 ,红花籽油不皂化物主要成分为甾醇、三萜醇和 4 -甲基甾醇等。甾醇含量最高 ,占不皂化物总量的 62 .5% ,三萜醇和 4 -甲基甾醇含量分别为 1 3.9%和 7.5%。甾醇由 8种成分组成 ,三萜醇和 4 -甲基甾醇均由 4种成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油 不皂化物 成分分析
下载PDF
云南红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0
8
作者 郭丽芬 徐宁生 +5 位作者 张跃 张锡顺 刘旭云 胡尊红 胡学礼 杨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9-225,共7页
为加强红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对筛选出的66份云南红花优异种质资源16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球着粒数,其次是株高、最末分枝高度和千粒重;性状变... 为加强红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对筛选出的66份云南红花优异种质资源16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球着粒数,其次是株高、最末分枝高度和千粒重;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总数,其次分别是单株有效果球数和第一分枝高度,最小的为顶果球直径;基于各种质间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把66份红花种质聚类并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Ⅲ类群可作为高产量目标选育的亲本,第Ⅳ类群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第Ⅴ类群可作为高含油量选育目标亲本,第Ⅵ类群既是大粒型又是高含油量双重选育目标亲本。11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59%,第一主成分反映植株高度,第二主成分反映产量构成因子,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反映千粒重和果球着粒数。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红花地方种质资源的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红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红花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郭丽芬 张跃 +5 位作者 徐宁生 高梅 李文昌 胡尊红 邓剑川 刘旭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91,共9页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筛选出的68份优异种质为材料,对19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红花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筛选出的68份优异种质为材料,对19个形态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不同地理来源红花资源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数量性状上存在较大变异。主成分分析以5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13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累计贡献率达85.08%,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参试资源和性状指标的选择均有关系。将主要农艺性状归纳为产量构成因子,生长势因子和子粒因子。采用DPS 7.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19个性状在红花种质资源间的不同表现,在遗传距离13.29处将68份供试材料聚为7大类群。聚类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较丰富,聚类分析中部分地理来源相同或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能够聚在同一类群,但也有一些地理来源及遗传背景不一致的种质资源也聚在同一类群,少部分资源品种表现差异大,表明品种类群间的性状分化与地理分布既有一定的联系又不绝对相关,即不同地区的材料聚类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分枝总数为15.779 2,其次为单株有效果球数、单株产量和分枝长度,依次为15.673 9、10.617 5和10.4155,多样性指数越高,表明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实践证明在杂交或其他方法育种中,选配亲本材料应依据主成分的排序,具体分析与全面评价每个亲本材料综合指标的优劣,依据红花育种目标,结合聚类分析,合理地选配组合。对于红花品种改良及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形态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云南红花地方种质资源品质特性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郭丽芬 张跃 +7 位作者 胡尊红 胡学礼 高梅 王沛琦 杨谨 代梦媛 李文昌 刘旭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22-28,共7页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揭示红花优异资源的特征特性,为红花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筛选出的40份云南省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SPSS 18. 0软件对18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了红... 为促进红花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揭示红花优异资源的特征特性,为红花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筛选出的40份云南省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SPSS 18. 0软件对18个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了红花数量性状对单株生产力的影响,同时对其品质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40份资源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划分为5大类群,表明不同类群间各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特异性,18个性状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密切相关性。其中,类群Ⅳ为矮秆、分枝多、单株有效果球多,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高;类群Ⅴ为分枝多,单株有效果球多,千粒质量和单株生产力高。主成分分析将12个数量性状指标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6. 7468%;其中,第一主成分反映植株高度,第二主成分反映产量构成因子,第三主成分反映果球大小,第四、第五主成分分别反映籽粒大小和第一分枝高度。品质性状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9. 4747%,品质性状中不同主成分间在油酸、含油率、蛋白质和硬脂酸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第一、二主成分分别反映油酸含量和含油率;第三、四主成分分别反映蛋白质和硬脂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红花单株生产力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植株高度,其次是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果球数、果球着粒数和千粒质量的选择。云南地方红花资源类型丰富、性状差异各具特点;第Ⅳ、Ⅴ类群为有增产潜力、丰产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可作为高产育种的目标亲本材料利用。品质特性:第Ⅰ、Ⅱ类群为含油率高、亚油酸高、蛋白质高,是综合品质优良的材料,可作为红花品质选育的优质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地方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河南红花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14
11
作者 许兰杰 梁慧珍 +6 位作者 余永亮 谭政委 杨红旗 董薇 芦海灵 司冰 刘诗慧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6-31,共6页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50份河南红花优质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性状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综合评价,旨在为选育红花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红花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顶果球着粒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50份河南红花优质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性状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综合评价,旨在为选育红花新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红花种质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顶果球着粒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顶果球直径、千粒质量和节间长度;单株有效果球总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分枝总数、顶果球着粒数、节间长度,最小的为粒长和粒宽。基于各种质间12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对150份红花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可在遗传距离为10.15处将其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以顶果球直径和顶果球着粒数均最大;第Ⅱ类群粒长最大、茎秆最粗、节间长度最短;第Ⅳ类群千粒质量最大、籽粒最宽;第Ⅴ类群株高最高,节间数、分枝总数和单株有效果球总数最多;第Ⅲ和Ⅵ类群的有益性状不明显。在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反映了12个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08%。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26.07%,主要是分枝总数和单株有效果球总数的综合反映;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7.58%,主要是顶果球着粒数和顶果球直径的综合反映;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4.23%,主要是千粒质量、粒长及粒宽的综合反映;第4主成分贡献率为12.20%,主要是株高、第一分枝高度和节间数的综合反映。河南红花种质的表型综合值(F值)平均为0.36。其中,HH085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其F值最高,为0.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红花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红花籽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2
作者 吕培霖 李成义 王俊丽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3期387-389,共3页
红花籽油被广泛用作优质食用油,且已产业化发展。研究显示,红花籽油不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亚油酸、亚麻酸、维生素E、油酸、磷脂等,而且具有抗炎、降血脂、减肥、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针对目前红花籽油应用前景广阔、基础... 红花籽油被广泛用作优质食用油,且已产业化发展。研究显示,红花籽油不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亚油酸、亚麻酸、维生素E、油酸、磷脂等,而且具有抗炎、降血脂、减肥、抗衰老等多种药理活性。针对目前红花籽油应用前景广阔、基础研究较少、产品优势缺乏等现状,本文对红花籽油主要成分、药理作用、应用范围等内容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红花籽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油 主要成分 药理作用 应用
下载PDF
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孢粉特征、同工酶谱及化学成分含量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美丽 张芝玉 +2 位作者 张汉明 李红方 苏中武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728-730,共3页
目的:探讨红花的种内变异,为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鉴别及优良栽培居群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对不同栽培居群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特征,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谱带,UV、HPLC 测定... 目的:探讨红花的种内变异,为不同栽培居群红花的鉴别及优良栽培居群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对不同栽培居群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特征,垂直平板电泳法分析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谱带,UV、HPLC 测定黄色素和腺苷含量。结果:红花的孢粉特征及细胞色素氧化酶谱带特征既有种一级的共同特征,又反映了种内存在一定的变异;不同栽培居群化学成分含量之间差异的规律性与在原产地栽培时基本一致。结论:红花苞叶细胞色素氧化酶谱带可以从分子水平鉴别不同的栽培居群;红花中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为红花的引种栽培以及优良栽培居群的选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栽培居群 孢粉特征 同工酶谱 化学成分含量
下载PDF
采收期和加工方法对红花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郭美丽 张芝玉 +1 位作者 张汉明 苏中武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535-537,共3页
目的:探索红花最佳采收期及其加工方法。方法:在对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在其开花的不同时间采集药材,并进行阴干、晒干、45℃和60℃烘干, U V, H P L C法测定红花的化学成分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期对红花化学成分... 目的:探索红花最佳采收期及其加工方法。方法:在对红花进行引种栽培的基础上,在其开花的不同时间采集药材,并进行阴干、晒干、45℃和60℃烘干, U V, H P L C法测定红花的化学成分含量。结果:不同采收期对红花化学成分含量影响显著( P< 0.01),不同加工方法对红花化学成分含量影响不显著( P > 0.05)。结论:红花在开花后第3 天采收最佳,阴干、晒干及60℃以下烘干均不影响其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采收期 加工方法 化学成分
下载PDF
3种市售红花籽油香气组分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永瑞 陈卓 +1 位作者 赵巧玲 魏长庆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30,共4页
采用GC-MS方法对3种市售红花籽油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红花籽油中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种类大致相似(21种);同一组分香气物质在不同品牌红花籽油中的含量差异较大。还就主要香气成分对红花籽油香气特征的贡献进行了讨论,... 采用GC-MS方法对3种市售红花籽油的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3种红花籽油中含量较高的香气物质种类大致相似(21种);同一组分香气物质在不同品牌红花籽油中的含量差异较大。还就主要香气成分对红花籽油香气特征的贡献进行了讨论,为其生产加工及其产品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籽油 香气组分 鉴定 分析
下载PDF
地膜红花生育规律及产量构成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闫志顺 王瑞清 +1 位作者 徐崇志 沈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1-43,共3页
对地膜覆盖条件下红花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地膜红花较裸地红花生长发育进程明显提前,各个阶段的生长量显著增加,花和籽粒的产量有较大提高。
关键词 红花 生育规律 产量构成 地膜覆盖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选蒙药三臣小儿退热贴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2
17
作者 立新 巴德玛斯仁 +1 位作者 云峰 奥·乌力吉 《北方药学》 2020年第8期8-10,共3页
目的:优化蒙药三臣小儿退热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羟基红花色素A提取率和出膏率为指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提取工艺条件为15倍量60%乙醇为溶剂,回流提取3次,每次60min,羟基红花黄色素A提取率达到98.9%;结论:该... 目的:优化蒙药三臣小儿退热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羟基红花色素A提取率和出膏率为指标,正交试验优选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提取工艺条件为15倍量60%乙醇为溶剂,回流提取3次,每次60min,羟基红花黄色素A提取率达到98.9%;结论:该方法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药 三臣小儿退热贴 提取工艺
下载PDF
红花表型性状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研究
18
作者 许兰杰 梁慧珍 +8 位作者 余永亮 杨红旗 谭政委 杨青 李春明 董薇 李磊 安素妨 鲁丹丹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10期63-68,共6页
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规律,为红花节肥增效提供技术参考。采用3因素3水平试验方法,分别对红花盛花期和成熟期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记载,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并... 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规律,为红花节肥增效提供技术参考。采用3因素3水平试验方法,分别对红花盛花期和成熟期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记载,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红花表型性状与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的互作,并采用DTOPSIS法评比红花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肥的需求规律。结果表明,盛花期的单株根鲜重、开花果球数、总果球数、单株鲜重、分枝高度、果球总鲜重、主根长等7个性状,成熟期的果球总干重、单株干重、顶果球着粒数和根干重等4个性状,随着不同氮磷钾施用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异系数均高于10%,占所测表型性状的53.8%和50.0%。13个盛花期性状和8个成熟期性状对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响应规律,但各性状间相互协调,部分性状间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盛花期4个主成分因子,能解释84.61%的变异;成熟期3个主成分因子,能解释85.70%的变异,适量施用氮磷钾肥可通过改变产量相关性状为红花花冠和籽粒高产奠定基础。红花盛花期和成熟期对氮磷的需求量较高,因此,适期适量追施氮磷肥利于红花高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氮磷钾肥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DTOPSIS法
下载PDF
丹参与红花水溶性成分配伍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宋金军 周竹晨 +3 位作者 陈冰 张宇燕 王国军 韩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16-1619,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与红花水溶性成分配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组、红花组、丹参红花配伍组、尼莫地平组,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模型,观察丹参与红花水溶性成分配伍后... 目的:探讨丹参与红花水溶性成分配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组、红花组、丹参红花配伍组、尼莫地平组,采用大脑中动脉局灶性栓塞(MCAO)模型,观察丹参与红花水溶性成分配伍后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和脑指数,脑组织SOD活力、MDA含量,脑组织中IL-1β、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尼氏小体数等的影响。结果:丹参水溶性成分、红花水溶性成分能更明显地减轻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恢复;显著地缩小脑组织梗死;降低脑含水量和脑指数,减轻脑水肿;显著提高脑组织中SOD活力,降低MDA含量,降低缺血侧脑组织IL-1β、IL-6和TNFα等水平;抑制尼氏小体数的减少。丹参水溶性成分与红花水溶性成分组合配伍后效果更佳,且优于单用,对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和提高。结论:丹参水溶性成分与红花水溶性成分配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水溶性成分 红花水溶性成分 配伍 脑缺血再灌注 保护作用
下载PDF
国外红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子馨 王娟 +2 位作者 贾东海 兰海燕 陈跃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47-1053,共7页
【目的】分析红花植株农艺性状变异特征,确定构成红花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红花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红花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红花生长发育特点,运用统筹分析,... 【目的】分析红花植株农艺性状变异特征,确定构成红花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红花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红花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红花生长发育特点,运用统筹分析,明确红花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红花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达5.09%~55.84%,红花单株果球数(0.722 1)、顶球直径(0.342 9)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与显著正相关关系;红花植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的绝对值以单株果球数(0.713 7)最高,单株果球数对红花产量形成的直接效应最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所选的4个因子对红花产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达0.766 8。【结论】植株高大、生育期较长、单株果球数多、顶球直径较大的红花品种具有高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