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MRGait-1.0:多视角多穿着条件下的雷达时频谱图步态识别数据集 被引量:3
1
作者 杜兰 陈晓阳 +2 位作者 石钰 薛世鲲 解蒙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92-905,共14页
步态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通常被认为是一项检索任务。然而,受限于现有雷达步态识别数据集的规模,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分类任务且局限于单一行走视角和相同穿着条件,这限制了基于雷达的步态识别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该... 步态识别作为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通常被认为是一项检索任务。然而,受限于现有雷达步态识别数据集的规模,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分类任务且局限于单一行走视角和相同穿着条件,这限制了基于雷达的步态识别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该文公开了一个多视角多穿着条件下的雷达步态识别数据集,该数据集使用毫米波雷达采集了121位受试者在多种穿着条件下沿不同视角行走的时频谱图数据,每位受试者共采集8个视角,每个视角采集10组,其中6组为正常穿着,2组为穿大衣,2组为挎包。同时,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检索任务的雷达步态识别方法,并在公布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可以作为基准性能指标,方便更多学者在此数据集上开展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步态识别 检索任务 多视角多穿着条件 公开数据集
下载PDF
Bio-mimetic walking with distributed controlled wave gait 被引量:1
2
作者 MIYAHARA Keiz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1期2925-2931,共7页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ulti-agent mobile system that walks. In particular, the gate of the system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xpansion of the ordinary wave gate, since the class of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not restricted... This paper describes a multi-agent mobile system that walks. In particular, the gate of the system can be considered as an expansion of the ordinary wave gate, since the class of system configuration is not restricted in a line shape. The system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identical units with distributed controllers. The homogeneous units are mechanically connected to construct a mobile platform. Every unit has its local controller that communicates only with its adjacent units. This basic configuration of supervisor-less structure affirmatively confines the dependence of each unit to a local area, and therefore any unit can be removed from/add into any part of a system regardless of the timing without disturb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hole system. This flexibility of configuratio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s to easy maintenance of units, such as battery charging or hot-replacing for faulty units. Utilizing the flexibility as well, the system is capable of adapting to a variety of tasks including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 and to target objects having various kinds of shape and/or a wide range of mass. A proposed example unit contains a Gough-Stewart Platform, a symmetrical type of parallel link manipulator, as its leg. The whole mobile system is aimed at transportation platform, with high system flexibility, i.e., the system is able to adapt to wide range of target objects. The "digital actuation (D-actuation)" concept is applied to the local unit controller. D-actuation is a concept to drive a mechatronic system with numbers of "digital actuator (D-actuator)" that has only discrete stable states, such as pneumatic cylinders or solenoids. D-actuation yields great benefits: high repeatability, system simplicity, and low cost. Because of the simplic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data, the control strategy, and the concept of D-actuation, the controlling framework can be implemented as distributed and localized one on every unit. The Schlafli symbol is applied to denote the system configurations. For example, two-dimensional honeycomb like connection of the units is denoted as {3,6}. A simple, but effective, coordinate system, HC/P (HoneyComb by Projection), is introduced to denote the connecting relations among the units in the {3,6} system. In short, HC/P utilizes three-axes to describe 2D system, and the redundant triplet notation enables direct and clear computation regarding unit coordinates. The basic architecture of the unit mechanism and gait controller are justified with simulation results. The performed simulation show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whole mobil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gait dstributed control MULTI-AGENT system digital ACTUATION
原文传递
新型张拉整体管道机器人运动性能
3
作者 陆金钰 许植胤 刘继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6-394,共9页
为解决传统管道机器人质量大、体积大等问题,以三杆星型张拉整体作为基本单元,设计了一种新型张拉整体管道机器人,其运动步态为纵波法运动步态.为验证新型张拉整体管道机器人的可行性,建立了五单元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模... 为解决传统管道机器人质量大、体积大等问题,以三杆星型张拉整体作为基本单元,设计了一种新型张拉整体管道机器人,其运动步态为纵波法运动步态.为验证新型张拉整体管道机器人的可行性,建立了五单元机器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模型参数和不同工作条件下的机器人运动性能.结果表明:五单元机器人既能够在方形长直管道中按照纵波法步态平稳前进,还能通过增大斜索预应力、静摩擦系数和驱动长度以及减小动摩擦系数和驱动时间提升前进距离,但过度调整可能会引起能量输入过大和稳定性下降;机器人在管道倾斜角度大于20°时无法前进,但在单元损坏、均匀负重或圆管内前进3种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机器人均能保持良好的前进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张拉整体 纵波法运动步态 动力学仿真 参数分析 性能研究
下载PDF
超声波治疗结合天轨移位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纠正异常步态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林茂山 薛丽莉 游重翔 《系统医学》 2023年第19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波治疗结合天轨移位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纠正异常步态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8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 目的探讨超声波治疗结合天轨移位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纠正异常步态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3年8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康复医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给予超声波治疗结合天轨移位系统训练。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和改良Ashworth分级(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BBS评分(36.64±3.38)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股四头肌MAS评分(1.03±0.17)分、小腿三头肌MAS评分(1.52±0.22)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33,30.025,22.852,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步态周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洗澡、进食、用厕、平地行走、上下楼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超声波联合天轨移位系统训练进行干预,其干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天轨移位系统训练 脑卒中 异常步态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用于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蹲伏步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贠国俊 吴寿桐 +3 位作者 曹建国 刘青 杨雪 黄美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蹲伏步态的疗效分析。方法:30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儿的膝、踝关节的最大角度和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步长、步速...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蹲伏步态的疗效分析。方法:30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儿的膝、踝关节的最大角度和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步长、步速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都明显改善(P<0.05);腘绳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的肌张力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患儿GMFM评分、步速、步长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降低脑瘫患儿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能够改善患儿的蹲伏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体外冲击波 蹲伏步态
下载PDF
仿蟹机器人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刚 张立勋 王立权 《机器人》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7-243,共7页
在观察生物螃蟹的基础上,研制了仿蟹机器人实验样机.利用事件序列法对生物螃蟹的行走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仿蟹机器人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以2n足波形步态为基础,将8个步行足交错分为两组,通过调节组内先后摆动的两... 在观察生物螃蟹的基础上,研制了仿蟹机器人实验样机.利用事件序列法对生物螃蟹的行走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仿蟹机器人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以2n足波形步态为基础,将8个步行足交错分为两组,通过调节组内先后摆动的两步行足间的相位因子,使同组的各步行足相位平均分配在一个步态周期内,以减小机体能量损耗.仿蟹机器人样机行走步态实验结果表明,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符合生物螃蟹的运动特点,与双四足步态相比,机器人具有良好的行走稳定性和较小的驱动功率波动幅度,步行状态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蟹形机器人 交错等相位波形步态 事件序列法 步态规划
下载PDF
蛇形机器人桥梁缆索攀爬步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魏武 孙洪超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30-1236,共7页
使用基于迭代链拟合与关键帧提取的蛇形机器人缆索攀爬步态生成方法,对一种正交关节蛇形机器人桥梁缆索攀爬步态控制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可建立蛇体骨干曲线定向位移与底层驱动器输入之间的联系,可将传统的骨干曲线法和控制函数法两种步... 使用基于迭代链拟合与关键帧提取的蛇形机器人缆索攀爬步态生成方法,对一种正交关节蛇形机器人桥梁缆索攀爬步态控制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可建立蛇体骨干曲线定向位移与底层驱动器输入之间的联系,可将传统的骨干曲线法和控制函数法两种步态生成方法的优点有效地结合。使用该方法生成步态既可直观地得到骨干曲线的形状及运动趋势,又可得到以关节号和时间为变量的控制函数。该方法可有效提高蛇形机器人桥梁缆索攀爬的安全性、步态灵活性,同时,也便于控制底层驱动器。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形机器人 正交关节 迭代链拟合 关键帧提取 螺旋攀爬步态控制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使用不同频率冲击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步态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娟 张沛 +1 位作者 王颖颖 刘志成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1年第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步态变化。方法:符合足底筋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不同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A组1 Hz,B组5 Hz,C组10 Hz,D组15 Hz。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进行足底...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步态变化。方法:符合足底筋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不同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A组1 Hz,B组5 Hz,C组10 Hz,D组15 Hz。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进行足底压力和步态参数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动态足底压力差、跨步长、支撑相和摆动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足底压力、跨步长、支撑相和摆动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与其余三组患者比较,其动态足底压力差、跨步长、支撑相和摆动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结果优于A组和D组(P<0.05),A组和D组患者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有效,其中5 Hz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体外冲击波治疗 足底筋膜炎 步态分析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评价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水涛 刘彧 +2 位作者 杨军 赵斌 邢更彦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以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为主要评价手段,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25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目的以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为主要评价手段,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25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发散式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ESW)治疗,治疗频率为3 Hz,能量为1~2bar,每次冲击2000频次,每周接受1次治疗,8次为一疗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行计算机辅助步态分析,收集时间-距离指标:支撑期百分比(%)、摆动期百分比(%)、步长(cm)、步速(m/s)的变化,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ESW治疗后,患者步长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0.05),而步速在治疗后1个月[(0.92±0.11)m/s]、3个月[(1.09±0.11)m/s]及6个月[(1.12±0.13)m/s]均较治疗前[(1.13±0.12)m/s]显著增加(P〈0.05)。患者治疗后1个月时站立期时相[(61.78±1.47)%]与摆动期时相[(38.22±1.75)%]均较治疗前[(62.68±1.79)%、(37.32±1.36)%]显著改变(P〈0.05),而其他时间点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ESW可使KOA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尤其是明显提高治疗后1、3、6个月步速,步态分析较其他指标具有客观、精确、定量的优势,是评价膝关节功能变化的全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步态分析 体外冲击波
下载PDF
头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玉莹 邢红霞 +5 位作者 贾涵 马康利 高雪玲 张会菊 张海丹 赵全忠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22年第5期70-74,共5页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rESW)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rESW)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头针及患侧下肢rESW治疗,rESW冲击次数2000次,冲击频率8Hz,压力强度2Bar, 1次/周,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和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 FMA)评定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和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空间参数及关节角度,评估步态。结果 治疗4周后,治疗组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幅、步速、支撑相、摆动相、髋屈最大角度、膝屈最大角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步幅、步速、屈髋最大角度、屈膝最大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支撑相、摆动相与对照组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 头针联合rESW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并对卒中后偏瘫步态具有良性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体外冲击波 痉挛状态 三维步态分析 脑卒中
下载PDF
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穴位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毛世刚 赵亚君 马晓程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第24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穴位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穴位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穴位,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4周后,使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和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估两组膝关节功能情况;比较两组跌倒指数、肌力情况及两组步态参数。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LK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LKSS评分高于对照组,WOMAC骨关节炎指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跌倒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屈膝肌群和伸膝肌群的峰力矩(PT)值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跌倒指数低于对照组,屈膝肌群和伸膝肌群的P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步长、步速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穴位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更利于改善老年KOA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且步态改善更明显,在促进老年KOA患者康复方面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本体感觉训练 穴位 放射式体外冲击波 膝关节功能 平衡能力 步态特征
下载PDF
四足机器人对角小跑步态控制策略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雷静桃 贾光辉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82-892,共11页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难以实现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稳定步行.开展了基于中枢模式发生器控制策略的四足机器人对角小跑步态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采用正弦函数规划了四足机器人的足端期望轨迹,采用D-H坐标法进行四足机器人...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四足机器人运动控制,难以实现适应非结构化环境的稳定步行.开展了基于中枢模式发生器控制策略的四足机器人对角小跑步态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采用正弦函数规划了四足机器人的足端期望轨迹,采用D-H坐标法进行四足机器人腿摆动相和支撑相的运动学分析,由运动学逆解获得四足机器人足端期望轨迹和关节角位移间的关系.设计了中枢模式发生器的神经振荡器控制器,建立由兴奋神经元和抑制神经元组成的振荡单元模型,输出振荡波控制四足机器人髋关节和膝关节.通过开展四足机器人对角小跑步态步行仿真和实验研究,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控制方法的正确性,为提高四足机器人机动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足机器人 对角小跑步态 中枢模式发生器 振荡波
下载PDF
偏心轮六足机器人爬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晓理 张超 +2 位作者 赵艳领 朱晓庆 薛艾琳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94-1001,共8页
研究了一种偏心轮构造的六足机器人,介绍了其基本的机械结构,并使用稳定锥方法对其建立了爬坡时的运动模型以及力学约束.设计了一种呈波浪形式的爬坡步态,对这种运动模式下的机器人最易倾翻的姿态进行了分析,结合其机械结构特征,使用稳... 研究了一种偏心轮构造的六足机器人,介绍了其基本的机械结构,并使用稳定锥方法对其建立了爬坡时的运动模型以及力学约束.设计了一种呈波浪形式的爬坡步态,对这种运动模式下的机器人最易倾翻的姿态进行了分析,结合其机械结构特征,使用稳定锥方法验证了机器人运行的稳定性,求出了机器人爬坡时的坡度临界角,并进行了仿真和实物实验验证.在采用此机械结构以及使用相应的爬坡步态的情况下,机器人能够有较好的爬坡表现,实验环境中测得机器人稳定爬坡角度最大可至3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足机器人 偏心轮足 波浪步态 爬坡稳定性 稳定锥方法
下载PDF
基于涡旋电磁波雷达的人体目标步态精细识别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航 罗迎 +2 位作者 李开明 陈怡君 张群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67-1174,共8页
基于雷达的人体目标识别技术在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涡旋电磁波中携带有轨道角动量,在运动目标回波中会引起线多普勒和角多普勒效应,可为识别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但与线多普勒相比,角多普勒较微弱,二者难以被分离。使用多发多收模型... 基于雷达的人体目标识别技术在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涡旋电磁波中携带有轨道角动量,在运动目标回波中会引起线多普勒和角多普勒效应,可为识别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但与线多普勒相比,角多普勒较微弱,二者难以被分离。使用多发多收模型产生线性调频涡旋电磁波,通过双模态回波干涉抑制线多普勒。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获得双模态回波的线多普勒和角多普勒时频图,将时频图的幅度值输入到双通道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获得分类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将线多普勒和角多普勒分离,同时输入到分类模型中可以提升人体步态精细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电磁波雷达 人体目标 步态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基于单频涡旋电磁波雷达的人体目标步态精细识别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航 倪嘉成 +1 位作者 荣楠 罗迎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9-45,共7页
现有基于传统平面电磁波雷达的人体目标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对步态差异较大的人体目标的分类识别,但在步态精细识别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将涡旋电磁波雷达应用于人体步态识别中,尝试通过发射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单频涡旋电磁波来增加雷达回波... 现有基于传统平面电磁波雷达的人体目标识别技术能够实现对步态差异较大的人体目标的分类识别,但在步态精细识别方面面临较大困难。将涡旋电磁波雷达应用于人体步态识别中,尝试通过发射携带有轨道角动量的单频涡旋电磁波来增加雷达回波中的目标信息量,以提高人体步态精细识别能力。首先建立了人体目标的涡旋电磁波雷达回波模型,并仿真生成了3种步态下的回波数据集;然后通过将回波变换到基频,获得目标线多普勒和角多普勒混合信息并用时频图表征,最终将时频图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中获得分类结果。仿真实验表明:相比于传统平面电磁波雷达,使用涡旋电磁波可以提升人体步态精细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旋电磁波雷达 人体目标 步态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针刀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向伟明 丁思明 +8 位作者 张秀芬 权五成 唐吉莲 杨友金 黄涣强 颜勋 曾晓宇 朱传芳 张雄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第6期1-5,共5页
目的:从改善膝关节力学平衡的角度,探讨针刀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理论依据及方法,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超短波组,每组60例。针刀组每周治疗1次;超短波组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隔日... 目的:从改善膝关节力学平衡的角度,探讨针刀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理论依据及方法,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超短波组,每组60例。针刀组每周治疗1次;超短波组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隔日1次。两组均治疗3周后,用膝关节综合评定表、压痛指数、步态分析仪及张力计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的力学平衡状态,并对比总有效率。结果:针刀组和超短波组治疗后及随访膝关节周围的临床症状值、最大负重、时间积分差值及负重、软组织的张力比例明显减低(P<0.05),针刀组改善膝关节的临床症状值及力学不平衡状态情况优于超短波组(P<0.05),针刀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超短波组(P<0.05)。结论:针刀通过松解膝周围软组织,减轻膝关节内涨应力,纠正膝关节负重不平衡,恢复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力平衡状态,从而改善临床症状,达到治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针刀松解法 超短波 足底步态分析 软组织张力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与注射皮质激素治疗足底筋膜炎: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比较 被引量:18
17
作者 江海 于瑜 +1 位作者 刘志成 张其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286-3291,共6页
背景:体外冲击波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均可用于治疗足底筋膜炎,但未见以足底压力和步态分析方法比较两者疗效的研究。目的:通过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比较体外冲击波治疗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侧足底筋... 背景:体外冲击波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均可用于治疗足底筋膜炎,但未见以足底压力和步态分析方法比较两者疗效的研究。目的:通过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比较体外冲击波治疗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侧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和皮质类固醇组,各26例。体外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5次,每次冲击2000次,频率5-10 Hz,治疗压力120-250 kPa,能流密度0.12-0.16 mJ/mm~2。皮质类固醇组给予2%利多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1次。试验于2018-12-03经青岛市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临审字第048号。结果与结论:①所有5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并得到有效随访;②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1个月和3个月时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均出现明显改善;④治疗后1 d,与体外冲击波组相比,皮质类固醇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双足压力差明显缩小,患足单支撑相以及健足步长/身高明显加大;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接近;治疗后3个月,体外冲击波组在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程度、双足压力差减小程度、患足单支撑相延长程度及健足步长/身高增长程度均明显优于皮质类固醇组;⑤结果说明,体外冲击波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后均能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足的功能;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起效迅速、疗程较短,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减弱;体外冲击波治疗起效较慢、疗程较长,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优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底筋膜炎 体外冲击波治疗 冲击波 皮质类固醇激素 激素 足底压力 步态 步态分析 疼痛
下载PDF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三维步态参数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鲍赛荣 廖迪 +2 位作者 张其明 张明兴 刘春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3-1430,共8页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 脑卒中 三维步态参数 痉挛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全身振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平衡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肖乐 刘超 +4 位作者 李元 邓炎尧 谢冰 林芳波 肖豪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55-761,共7页
目的: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痉挛、肌肉无力或感觉受损等多种感觉运动障碍。痉挛影响了20%~4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痉挛的脑卒中患者可能会有疼痛、运动功能受损和活动范围减小等问题,进而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下降。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 目的: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痉挛、肌肉无力或感觉受损等多种感觉运动障碍。痉挛影响了20%~4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痉挛的脑卒中患者可能会有疼痛、运动功能受损和活动范围减小等问题,进而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下降。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一种能改善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技术。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治疗作为一种被动的神经肌肉刺激技术,能改善各类疾病人群的姿势控制、肌肉力量和肌肉做功等。目前少有研究将WBV联合ESWT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WBV联合ESW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对下肢痉挛肌群的ESWT和假WBV,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和ESWT后,进行WBV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偏瘫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Lower Extremity Portion of 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采集两组患者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屈髋峰值、屈膝峰值)及时空参数(步速、步频及步幅)。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01);BBS及FMA-LE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均P<0.001);对照组的步速、步频、步幅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而屈髋峰值和屈膝峰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的屈髋峰值、屈膝峰值、步速、步频及步幅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ESWT联合WBV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肢体的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步态 体外冲击波治疗 全身振动
下载PDF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跗骨窦综合征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水涛 李杨 +2 位作者 顾挺帅 张杰 王志强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11期23-27,共5页
目的 研究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跗骨窦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封闭疗法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51足)随机分为两组,封闭治疗组采用每周1次,共4次的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治疗组采用利多卡因... 目的 研究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跗骨窦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封闭疗法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51足)随机分为两组,封闭治疗组采用每周1次,共4次的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治疗组采用利多卡因加复方倍他米松局部封闭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步态变化及并发症情况,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冲击波治疗组与封闭治疗组均能有效缓解跗骨窦综合征患者局部疼痛(P<0.01),冲击波治疗组在治疗后即刻,疼痛评分(4.1±1.3)分,高于封闭治疗组(2.7±1.2)分(P<0.01),但治疗后6个月,冲击波治疗组疼痛评分(1.7±0.6)分,优于封闭治疗组(3.6±1.1)分(P<0.01)。两组患者AOFAS评分在治疗后均有提高(P<0.01),冲击波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AOFAS评分持续升高,为(92.5±6.6)分,明显优于封闭治疗组(79.1±13.6)分(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步长均无明显变化,步速均较治疗前加快,在治疗后6个月冲击波治疗组(1.19±0.17)m/s步速明显优于封闭治疗组(1.14±0.15)m/s (P<0.05)。冲击波治疗组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封闭治疗组出现1例局部感染,经治疗后愈合。结论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是治疗跗骨窦综合征的有效方法,治疗后6个月,足踝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改善,加快步速,无严重并发症,比局部封闭疗法具有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 跗骨窦综合征 封闭治疗 步态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