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te toxicity and chromosomal aberration toxicity of insect wax and its policosanol
1
作者 Jinju Ma Kun Li +5 位作者 Wenwen Zhang Liyi Ma Juan Xu Lanxiang Liu Xiaoming Chen Hong Zh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2022年第2期356-365,共10页
An acute toxicity test in Sprague Dawley(SD)rats and a chromosomal aberration toxicity test in Chinese hamster lung(CHL)fibroblasts were conducte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 wax and its policosanol.Results o... An acute toxicity test in Sprague Dawley(SD)rats and a chromosomal aberration toxicity test in Chinese hamster lung(CHL)fibroblasts were conducted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insect wax and its policosanol.Results of oral acute toxic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LD;values of insect wax and its policosanol were higher than 5000 mg/kg.The rats showed no obvious toxic symptoms and survived,suggesting that these substances were not toxic.The chromosomal aberration rates of the CHL cells incubated with insect wax for 3-6 h under metabolic activation conditions and for 3-6 h and 24 h under non-metabolic activation conditions were lower than 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Also,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romosomal aberration rates was found between each dose group of policosanol under metabolic or non-metabolic acti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negative control group.Therefore,the chromosomal aberration rates of CHL cells treated with insect wax and its policosanol were negative regardless of metabolic activation conditions.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absence of acute toxicity and potential chromosomal aberration in the tested dose range of insect wax and its policosan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ect wax Policosanol from insect wax Acute toxicity Chromosomal aberration
下载PDF
植物表面蜡质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2
作者 王美芳 陈巨莲 +3 位作者 原国辉 雷振生 吴政卿 赵献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55-1160,共6页
植物表面蜡质的最初角色是防止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和外界水分的进入,其分布的部位、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与复杂的生态角色相对应。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生物与非生物侵害,这些侵害包括真菌病害、植食性昆虫、... 植物表面蜡质的最初角色是防止植株体内水分的散失和外界水分的进入,其分布的部位、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复杂性与复杂的生态角色相对应。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抵抗各种各样生物与非生物侵害,这些侵害包括真菌病害、植食性昆虫、太阳射线、冻结温度等。植物表面蜡质还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捕食者和寄生者相互作用的竞技场,其特有的化学成分和形态学特征赋予它特有的生态机能,这些机能之一便是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植物表面蜡质的物理结构和数量能够影响植食性昆虫的附着和移动。表面蜡质可通过影响天敌对植食性害虫的捕食,从而间接影响植食性害虫的行为。表面蜡质提取物和单一的蜡质成分能够刺激或者抑制植食性昆虫产卵、活动和取食。烷烃、蜡酯、游离脂肪醇和酸等脂肪族化合物是表面蜡质的主要成分,在植食性昆虫选择寄主植物中,长链脂肪族化合物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芳香族化合物也影响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植食性昆虫较少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取食,在光滑蜡质少表现型的作物上,表面蜡质的数量少,化学组分和形态学特征也不同。研究光滑蜡质少作物抗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助于阐明植物表面蜡质在植物与昆虫之间所起的作用。表面蜡质的理化特性能够改变害虫与寄主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农业影响,已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蜡质 植食性昆虫 植物保护
下载PDF
白蜡虫泌蜡期天敌群落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焦懿 赵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732-736,共5页
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白蜡主产地,研究了各地白蜡虫天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排序。结果表明,白蜡虫泌蜡期天敌群落共有捕食和寄生性天敌18种,各群落的优势种和物种组成变化较小,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系数最... 选择有代表性的10个白蜡主产地,研究了各地白蜡虫天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排序。结果表明,白蜡虫泌蜡期天敌群落共有捕食和寄生性天敌18种,各群落的优势种和物种组成变化较小,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相似性系数最高达95.12%,最低为73.86%。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产区、地理位置、捕食性瓢虫的种类和数量。每一群落有3~4种优势种天敌,导致白蜡虫天敌群落的优势度集中指数较低,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通过聚类分析和排序,将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3类:第1类为种虫产地;第2类为白蜡产地;第3类虫蜡皆产。3种类型的寄生性天敌优势种种类相同,但数量变化较大。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危害有很大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天敌 物种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排序
下载PDF
不同产地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产卵期天敌的种类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焦懿 赵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148-1152,共5页
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 ,选择有代表性的 4个种虫产地 ,2个白蜡产地和 4个虫蜡混产地 ,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 ,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 1 0个白蜡主产地内 ,共收集到各... 白蜡虫雌虫产卵期是白蜡种虫生产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白蜡主产地区 ,选择有代表性的 4个种虫产地 ,2个白蜡产地和 4个虫蜡混产地 ,调查群落中白蜡虫天敌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变化 ,并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在 1 0个白蜡主产地内 ,共收集到各种天敌 1 5种 ,分属于 6科 1 1属。各群落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小 ,优势种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 Microterys ericeriIshii、中华花翅跳小蜂 M.sinicus Jiang、白蜡虫啮小蜂 Tetrastichuskodaikanalensis Saraswat、白蜡蚧长角象 Anthribusla-jievorus Chao和黑缘红瓢虫 Chilocorusrubidus Hope。群落的优势集中指数较小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较高。群落相似性系数最高达 97.4 6% ,最低为 75.92 %。影响群落相似性的主要因子为白蜡产区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和优势种天敌的数量变化。根据聚类分析和排序 ,将 1 0个不同产地白蜡虫天敌群落分为 3类 :第 1类为种虫产地 ,优势种天敌发生和危害较轻 ;第 2类为白蜡产地 ,白蜡虫天敌发生和危害极为严重 ,其种群数量为第 1类的 3.36倍 ;第 3类虫蜡皆产 ,其天敌数量介于第 1、2类之间。中华花翅跳小蜂种群数量在第 1、3类群落中大致相等 ,第 2类发生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天敌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排序 产地 产卵期
下载PDF
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构建与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晓鸣 王自力 +3 位作者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 王绍云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113,共8页
白蜡是一种由白蜡虫2龄雄若虫分泌的天然化工原料。传统白蜡生产采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本研究在白蜡虫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新模式。白蜡虫具有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 白蜡是一种由白蜡虫2龄雄若虫分泌的天然化工原料。传统白蜡生产采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本研究在白蜡虫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新模式。白蜡虫具有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卵从10℃以上开始孵化。在15~20℃条件下,若虫16~2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9~11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4~15天;在25℃条件下,若虫约12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4~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0~11天;在30℃条件下,若虫约1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3~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6~8天。根据不同温度下白蜡虫孵化速率,建立雌虫孵化的回归方程为:D=12.5-0.35T。在自然状态下,根据白蜡虫孵化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Ha(♀)=(33.767+0.465K)%。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雌虫和雄虫分别放养在产虫区和产蜡区。根据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将种虫在产虫区放养10,15和18天后转移到产蜡区。放养10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65%左右,雄虫占15%左右;放养15~18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70%~80%,雄虫占65%~75%。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培育种虫产量与传统产虫区相同;产蜡量低于传统产蜡区,约为传统产蜡区70%左右,可以通过合理密植寄主植物和选择阴湿环境提高白蜡产量。分析和讨论高山产虫不产蜡、低山产蜡不产虫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孵化特征 传统生产方式 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方式
下载PDF
虫白蜡还原法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马李一 王有琼 +5 位作者 张重权 甘瑾 郑华 郭元享 赵虹 段琼芬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10,共5页
通过虫白蜡还原法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探索研究,得到虫白蜡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的工艺优化条件:10g虫白蜡还原制备高级烷醇,氢化铝锂用量0.7g,四氢呋喃溶剂用量70mL,在65℃、常压和超声波作用条件下,进行还原反应5h后,用水煮沸洗... 通过虫白蜡还原法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探索研究,得到虫白蜡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的工艺优化条件:10g虫白蜡还原制备高级烷醇,氢化铝锂用量0.7g,四氢呋喃溶剂用量70mL,在65℃、常压和超声波作用条件下,进行还原反应5h后,用水煮沸洗涤2-3次,过滤,滤饼烘干,虫白蜡转化率可达到95%-98%。用有机溶剂重结晶高级烷醇混合物后,用气相色谱测定组成为二十六烷醇56%、二十八烷醇32%、二十四烷醇5.2%、三十烷醇4.0%、二十五烷醇1.5%、二十七烷醇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白蜡 还原剂 高级烷醇 还原反应 氢化铝锂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与虫白蜡复配物在乳液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马金菊 马李一 +3 位作者 张重权 王有琼 张弘 张雯雯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1-165,共5页
以油茶籽油与虫白蜡复配物为基质,辅以鱼鳞胶原蛋白肽和少量高级烷醇等原料制备了水包油型润肤乳,并按有关标准对产品进行了性能测试和评价。结果显示:润肤乳的感官和理化指标经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耐寒性和离心稳定性等理化性质优... 以油茶籽油与虫白蜡复配物为基质,辅以鱼鳞胶原蛋白肽和少量高级烷醇等原料制备了水包油型润肤乳,并按有关标准对产品进行了性能测试和评价。结果显示:润肤乳的感官和理化指标经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耐寒性和离心稳定性等理化性质优于优级品的标准要求;润肤乳颗粒均匀,基本为球状,与市售对照商品乳液的粒径均匀度相当;润肤乳刺激性较小,安全性良好,具有较好的保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肤乳 油茶籽油 虫白蜡 保湿
下载PDF
虫白蜡基复方药膏的制备及促进小鼠皮肤创伤愈合的药效评价 被引量:7
8
作者 马金菊 马李一 +2 位作者 张弘 张重权 王有琼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38-1247,共10页
为研制一种以虫白蜡和高级烷醇为基质的促愈复方药膏,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创伤造模,通过愈合率计算、组织学观察、体外抗菌试验、二甲苯致炎、热板和冰醋酸致痛等试验对复方药膏的促愈效果、抑菌性、抗炎作用、镇痛作用和皮肤刺激... 为研制一种以虫白蜡和高级烷醇为基质的促愈复方药膏,以昆明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创伤造模,通过愈合率计算、组织学观察、体外抗菌试验、二甲苯致炎、热板和冰醋酸致痛等试验对复方药膏的促愈效果、抑菌性、抗炎作用、镇痛作用和皮肤刺激性等进行检测,并与目前治疗创伤常用的西药和中药膏剂进行对照。结果显示,创面形成后第13天,虫白蜡复方药膏组创面几乎痊愈,愈合率为98. 04%,而空白对照组愈合效果不明显,愈合率仅为52. 08%,阳性对照组愈合率分别为80. 28%、85. 98%;虫白蜡复方药膏可促进肉芽组织和胶原纤维增生,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八叠球菌有抑制作用;虫白蜡复方药膏对二甲苯致炎的抑制率大于30%,其肿胀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1);热板法致痛试验中,给药后30 min,虫白蜡复方药膏组的痛阈值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 <0. 055),注入冰醋酸致痛后,虫白蜡复方药膏组小鼠扭体次数极显著地低于空白对照组(P <0. 01),且低于阳性对照组,对皮肤刺激的平均反应值均<0. 400。结果说明虫白蜡复方药膏对小鼠创伤有明显的促愈作用,且愈合速度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有良好的抗菌性、抗炎和镇痛作用,对皮肤几乎无刺激性,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为创伤用药的筛选提供新思路,拓宽了白蜡和高级烷醇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白蜡 高级烷醇 中药复方 创伤愈合 药效评价
下载PDF
虫白蜡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李一 王有琼 +3 位作者 张重权 郑华 甘瑾 段琼芬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B10期29-32,共4页
通过虫白蜡皂化法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探索研究,得到虫白蜡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的工艺优化条件:10 g虫白蜡皂化加碱4 g,皂化温度90℃,皂化时间10 h,氯化钙加入量为碱物质的量的一半,在80℃条件下,保温搅拌2 h后,抽滤,滤饼烘干,用乙醇为抽... 通过虫白蜡皂化法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探索研究,得到虫白蜡制备高级烷醇混合物的工艺优化条件:10 g虫白蜡皂化加碱4 g,皂化温度90℃,皂化时间10 h,氯化钙加入量为碱物质的量的一半,在80℃条件下,保温搅拌2 h后,抽滤,滤饼烘干,用乙醇为抽提剂,然后再用乙醇-丙酮混合溶剂将高级烷醇粗品重结晶3次,结晶体在70℃左右干燥,可得到纯度为93%的高级烷醇混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白蜡 高级烷醇 皂化反应
下载PDF
虫蜡的药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0
作者 侯晓艺 曹梦晔 +6 位作者 巩江 李娜 高昂 贾旭 倪士峰 赵婷 郑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17-2818,共2页
在广泛进行文献检索的基础上,综述了虫白蜡的种属、成分、药理、理化性质,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虫白蜡 药理 成分 理化性质
下载PDF
白蜡虫种虫生产中“三红三黑”原因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3 位作者 李立 蔡静 石雷 陈玉培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7-41,共5页
长期以来,在白蜡虫种虫生产上经常出现“三红三黑”现象,造成白蜡产量极不稳定。作者经近20a的调查研究认为:白蜡生产出现这一现象,不是干热风,9~10月阴雨、雾淞、寄主树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的,而是白蜡虫的天敌昆虫,主... 长期以来,在白蜡虫种虫生产上经常出现“三红三黑”现象,造成白蜡产量极不稳定。作者经近20a的调查研究认为:白蜡生产出现这一现象,不是干热风,9~10月阴雨、雾淞、寄主树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的,而是白蜡虫的天敌昆虫,主要是寄生蜂消长危害结果。白蜡虫的寄生蜂有5科14种,可在雌雄白蜡虫体内互相寄生,9~10月份寄生蜂危害达高峰期,致使大量雌虫死亡变黑;危害轻时,种虫红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种虫生产 寄生蜂
下载PDF
白蜡生产的生态经济效益与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焦懿 赵苹 《生态经济》 1997年第3期43-46,共4页
白蜡虫是重要的林业资源昆虫,我国白蜡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分析了白蜡生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提出持续稳定发展白蜡生产的对策是重视科研,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扩大产区,提高产量。
关键词 白蜡虫 白蜡生产 生态经济效益 持续发展 白蜡树
下载PDF
正交试验法优选虫白蜡脱色条件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琼芬 孙龙 +2 位作者 赵虹 陈韦成 陈晓鸣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05-106,共2页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虫白蜡精制工艺中的脱色条件,考察了白土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等因素对脱色效果的影响,得出了虫白蜡脱色的最佳条件为:白土用量8%,脱色温度80℃,脱色时间30min。
关键词 正交试验法 虫白蜡 脱色条件 精制工艺 白土 脱色时间 脱色温度
下载PDF
不同气候类型及养殖方式胭脂虫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建云 李志国 +2 位作者 赵杰军 包松莲 杨时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7-201,共5页
对3种气候类型、3种养殖方式繁养胭脂虫的胭脂虫蜡(CW)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温室、遮荫棚养殖的胭脂虫较好;不同气候类型、收虫季节的胭脂虫蜡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养殖方式、胭脂虫级别的胭脂虫蜡呈极显著性差异,4级与其它3个级别的胭... 对3种气候类型、3种养殖方式繁养胭脂虫的胭脂虫蜡(CW)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温室、遮荫棚养殖的胭脂虫较好;不同气候类型、收虫季节的胭脂虫蜡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养殖方式、胭脂虫级别的胭脂虫蜡呈极显著性差异,4级与其它3个级别的胭脂虫蜡呈显著性差异;初步提出在南亚热带气候以温室和遮荫棚繁养胭脂虫,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以温室繁养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虫 胭脂虫蜡 相关性
下载PDF
超细负载型Ni/SiO_2催化剂用于虫白蜡加氢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有琼 段琼芬 +1 位作者 孙龙 陈晓鸣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05年第4期403-405,共3页
用醇盐法制备了超细负载型催化剂Ni/SiO2,并应用于虫白蜡的高压催化加氢反应。通过TEM,XRD考察了催化剂的物相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载体物相为非晶态,催化剂活性中心高度分散于载体上,粒径小于10nm。催化剂的加氢活性随Ni负载... 用醇盐法制备了超细负载型催化剂Ni/SiO2,并应用于虫白蜡的高压催化加氢反应。通过TEM,XRD考察了催化剂的物相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载体物相为非晶态,催化剂活性中心高度分散于载体上,粒径小于10nm。催化剂的加氢活性随Ni负载量的增加而提高,负载量为20%时氢化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粒子 催化剂 醇盐法 加氢 虫白蜡
下载PDF
背刺毡蜡蚧蜡泌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谢映平 郑乐怡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采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研究了背刺毡蜡蚧 Eriopeltis festucae ( Fonsc.) (蚧总科 Coc-coidea,蚧科 Coccidae)蜡泌物的化学成分 .结果证明 ,该虫蜡泌物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分子的长链饱和烃、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脂肪... 采用红外光谱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研究了背刺毡蜡蚧 Eriopeltis festucae ( Fonsc.) (蚧总科 Coc-coidea,蚧科 Coccidae)蜡泌物的化学成分 .结果证明 ,该虫蜡泌物主要成分是一系列高分子的长链饱和烃、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醇和类酯 ,同时有少量的酮类、带有氧环和苯环的化合物 .其碳原子数目在 1 4~ 2 8之间 ,饱和烃为 C2 1 - 、C2 2 - 、C2 4- 、C2 8- (占 2 8.4 7% ) ,带氧环的长链烃 C1 9- (占 1 9.4 1 % ) .饱和酸是 C1 6- (占 5 0 .0 9% )、C1 8-(占 1 7.1 5 % )、C2 4- (占 1 9.2 4 % ) .醇是 C2 5- 烷醇和 C2 2 - 烯醇 .酯类是 C2 7- 辛酸甘油酯和 C1 6- 乙酸烯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蚧虫 背刺毡蜡蚧 蜡泌物 化学成分 蚧科 长链饱和烃 脂肪酸 脂肪醇
下载PDF
虫白蜡的碱炼脱酸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有琼 段琼芬 +1 位作者 孙龙 陈晓鸣 《化学试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参考油脂碱炼理论 ,提出了虫白蜡碱炼脱酸精炼的实施方案 ,实践证明 ,在熔化的虫白蜡中加入计算量的碱液 ,于93℃碱炼 30min ,可得到符合国家部颁标准的虫白蜡产品。
关键词 虫白蜡 碱炼 酸价 用碱量
下载PDF
小麦叶片表面蜡质及其与品种抗蚜性的关系 被引量:34
18
作者 王美芳 陈巨莲 +1 位作者 程登发 原国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1-346,共6页
建立了一套适宜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测定了16种不同小麦品种的叶表蜡质成分,初步分析了不同抗虫品种及不同生育期各组分的变化动态与趋势.从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30余种化合物... 建立了一套适宜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离和鉴定的方法,测定了16种不同小麦品种的叶表蜡质成分,初步分析了不同抗虫品种及不同生育期各组分的变化动态与趋势.从小麦表面蜡质的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30余种化合物,为9种烷烃、7种脂肪醇、10种脂肪酸、2种醛和2种酮;并以GC-MS进行组分鉴定,以峰面积值为指标,定量计算和比较表面蜡质各组分的含量,其中主要成分是脂肪醇,占68.1%,仅C28醇就占分离物质总量的50.14%,其次为烷烃,再次为脂肪酸和醛,酮含量最低.抗蚜与感蚜小麦品种表面蜡质的组成变化不大,但大多数组分的含量差异明显,其中醇、酸和醛的含量均有随小麦品种抗蚜性增强而升高的趋势;不同生育期,小麦表面蜡质各组分的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小麦孕穗-抽穗期,抗蚜小麦品种中C28醇、C30醇及总醇的含量高于感蚜小麦品种.室内、田间小麦苗期及孕穗-抽穗期表面蜡质中的C28醇,C28酸、C18酸、C18烯酸,C26醛、C28醛的含量则随抗性增加而升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小麦表面蜡质单一组分对麦蚜寄主选择和抗蚜作用影响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表蜡质 麦蚜 抗虫性 BSTFA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下载PDF
山西杉苞蚧蜡泌物的超微形态与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谢映平 薛皎亮 郑乐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6-211,i002,共7页
The ultra_morpholog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waxes secreted by the scale insect Physokermes shanxiensis (Homoptera: Coccidae) was researched with the techniqu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frared abso... The ultra_morphology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waxes secreted by the scale insect Physokermes shanxiensis (Homoptera: Coccidae) was researched with the technique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IR)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scale insect secreted wet wax in its nymph stage. The wet wax coagulated into translucent wax covering on the body surface. However, the female adult secreted its wax secretion with white color and long thread form. According to the 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a characteristic of the waxes,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both waxes either from male nymph or female adult were composed by a series of saturated and unsaturated long carbon chain compounds. But the two waxes have different in the chemical functional groups kind and numbers that composed the compounds,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absorption peaks numbers and forms which appeared in the two infrared spectra from the wave number 1 800 cm -1 to 1 000 cm -1 . Through detected with GC/MS, 14 compounds with carbon atom number form C 13 to C 32 were obtained form the wax of the male scale insect. These compounds included 5 saturated higher fatty acids, 1 unsaturated higher fatty acid, 1 saturated higher fatty alcohol, 1 unsaturated higher fatty alcohol, 1 unsaturated ester, 1 saturated aldehyde, and 4 saturated alkane compou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成分研究 超微形态 蜡泌物 山西
下载PDF
对发展我国西南地区林业资源昆虫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次彬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2年第4期530-534,共5页
对在我国西南地区发展白蜡虫、紫胶虫、五倍子蚜虫及马桑蚕等林业资源昆虫的意义、培育利用概况,以及作好区划,因地制宜地加以发展等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 白蜡虫 紫胶虫 五倍子蚜虫 昆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