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地区汉族人群Rh(D)变异体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宏 宋宁 +7 位作者 邓永福 王胜蓝 生丽雅 易永忠 蔡兰 郑忠伟 陈强 陈静娴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8-372,共5页
目的了解四川汉族人群中Rh血型系统中D变异体的分布特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02份四川汉族献血者,61份本实验室临床标本做C、c、E、e表型鉴定,并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从非亲缘随机献血者中筛选弱表达的D变异体(包括弱D... 目的了解四川汉族人群中Rh血型系统中D变异体的分布特点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对102份四川汉族献血者,61份本实验室临床标本做C、c、E、e表型鉴定,并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从非亲缘随机献血者中筛选弱表达的D变异体(包括弱D和部分D),用吸收放散试验检测Del型。同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RHD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对Rh(D)变异体标本进行杂合性鉴定,并采用测序法对疑难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血清学试验检出D抗原变异型52例,经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分析,弱D15RHD(G282D)型4例,弱D12RHD(G277E)型1例,弱DRHD(L320L)1例(型别未定),弱DRHD(G263R)1例(型别未定),部分DDVItypeⅢ型2例,DELRHD(K409K)型41例,DELRHD(M1I)型1例,此外发现新等位基因RHD(A237D)1例(基因序列号:GU998825)。RHD杂合性检测结果显示1例弱D15和9例DELRHD(K409K)型标本为RHD+/RHD+纯合子,其他均为RHD+/RHD-杂合型。结论四川地区汉族人群Rh(D)变异体有丰富的类型和不同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变异体 d表型 部分d表型 dEL表型 等位基因
下载PDF
华北地区汉族人群Rh(D)抗原弱表现型个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国栋 段现民 +8 位作者 尹志柱 张彦平 牛小利 赵有良 牛海江 刘冀华 刘芳兰 赵凤萍 王晓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08-113,共6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非血缘关系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从非血缘关系随机献血者中筛检Rh(D)抗原弱阳性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对其进行Rh D、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非血缘关系Rh(D)抗原弱阳性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技术从非血缘关系随机献血者中筛检Rh(D)抗原弱阳性个体(包括弱D型、部分D型),对其进行Rh D、C、c、E、e抗原表型的检测;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同时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血清学试验证实为D抗原弱阳性表型的有32例个体,占无关供者人群比率为0.015%,其中18例个体为弱D15型(845G>A),1例为弱D12型(830G>A),1例为携带DEL等位基因(1227G>A)的弱D型,8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ⅥⅢ型(RHD-CE(3-6)-D),1例为部分D表型中的DⅤa(Hus)(RHD-CE(5)-D),3例标本10个外显子检测均未见异常。Rh小因子检测有3种表型CcEe(4例)、Ccee(10例)、ccEe(18例),其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一致。RHD杂合性试验鉴定显示仅4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其余为杂合型RHD+/RHD-。结论汉族人群D抗原弱阳性比率明显少于高加索人,汉族人群D弱表现型中,弱D15型频率最高;部分D的弱表现型中,DⅥⅢ型占主要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部分d RHd基因 RHCE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儿童患者RhD弱阳性变异体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萌 李亭 +2 位作者 杨云乐 马玲 刘衍春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3-625,共3页
目的对RhD弱阳性儿童患者进行RhD变异体检测分析。方法用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及盐水试管法进行RhD血型初筛;微柱凝胶抗球法进行弱D确认试验;确认试验RhD弱阳性者进行PCR-SSP及RHD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 RhD初筛阴性46例(0.38%),确认实验... 目的对RhD弱阳性儿童患者进行RhD变异体检测分析。方法用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及盐水试管法进行RhD血型初筛;微柱凝胶抗球法进行弱D确认试验;确认试验RhD弱阳性者进行PCR-SSP及RHD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 RhD初筛阴性46例(0.38%),确认实验检出弱阳性4例(8.7%);4例RhD弱阳性标本经基因检测,1例1227A杂合子(Del型),1例DⅢa型,2例弱D15型。结论 Del型也可能被血清学方法检出;RhD弱阳性患者中抗原数量减少者较多;针对RhD阳性红细胞是否产生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变异体 Rhd弱阳性 部分d d^el型
下载PDF
Rh部分D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何路军 乔芳 +5 位作者 石翠英 王振雷 赵志弘 刘敬闪 张虹 田亚娟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的研究7例Rh部分D样本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常规血清学试验为D变异型的样本中的Rh部分D进行D基因分型。结果在30例常规血清学试验中,23例具有完整的RHD基因外显子(Rh弱D型),7例部分外显子缺失,为Rh部分D,23例为弱D型,... 目的研究7例Rh部分D样本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PCR-SSP技术检测常规血清学试验为D变异型的样本中的Rh部分D进行D基因分型。结果在30例常规血清学试验中,23例具有完整的RHD基因外显子(Rh弱D型),7例部分外显子缺失,为Rh部分D,23例为弱D型,并对部分D样本进行了基因分型,4例检测为D Cat.ⅥⅢ,1例为D Cat.Ⅵtype2,1例为D Cat.Ⅵtype 1,1例为基因2.9外显子融合,表示为RHD-CE(2-9)-D。结论 Rh部分D型与弱D型在血清学试验中无法区分,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才能够更准确的分型,更能确保输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阴性 Rh部分d d 基因型
下载PDF
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任本春 池泉 +1 位作者 卓孝福 张爱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的分布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从献血者人群及患者中筛检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个体,对其进行RhC、c、E、e抗原表型检测;采用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其RH...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的分布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从献血者人群及患者中筛检弱D表现型(包括弱D和部分D)个体,对其进行RhC、c、E、e抗原表型检测;采用PCR-SSP(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其RHD基因和RHCE基因,测序分析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同时通过特异性PCR技术测定其RHD合子型。结果血清学试验证实为弱D表现型的32例个体中,弱D 20型为2例、弱D RHD(R113R)为3例、弱D 15型为2例、弱D RHD(L320L)为3例、弱D RHD(N340I)为1例、弱D RHD(F214L)为1例、弱DRHD(K409K)为1例、Dva为1例、DⅥⅢ型为2例,其余16例未见RHD基因全长编码区序列变异。RhC、c、E、e抗原检测,Ccee18例,CcEe4例,CCEe4例,ccEe3例,其他3例,其分子生物学检测与血清学一致。RHD杂合性试验显示20例标本为纯合型RHD+/RHD+,其余12例为杂合型RHD+/RHD-。结论与其他地区相比,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弱D表现型个体有不同的表型和不同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部分d RHd基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3例弱D表型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叶璐夷 谢莉 +1 位作者 贺云蕾 朱自严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3年第2期97-100,共4页
目的研究3例RhD抗原表型为弱D型54的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试剂对3例弱D型54样本进行Rh分型,并采用D-screen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杂合性。使用Robetta服务器进行模型构... 目的研究3例RhD抗原表型为弱D型54的献血者的RhD抗原表位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试剂对3例弱D型54样本进行Rh分型,并采用D-screen分析样本的RhD抗原表位。对RHD基因全部外显子测序并分析RHD基因杂合性。使用Robetta服务器进行模型构建。结果 2例样本仅检出365C>T突变,1例样本检出365C>T杂合突变和1 227G>A杂合突变。经D-screen中全部抗体检测的2例样本表现出与部分D表型中DVII相同的D抗原表位分布,另1例未经D-screen全部抗体检测的样本与DVII的D抗原表位分布类似。同源建模分析显示弱D型54的胞内S122L突变也可能影响D抗原胞外区的蛋白结构。结论首次在中国人中报道了弱D型54,并首次分析了该表型的D抗原表位组成。弱D型54具有部分D表型的特征,可能引起同种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54 Rhd抗原表位 部分d
下载PDF
广东省中山地区临床初检RhD阴性人群中D变异体分布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勇高 吴少梅 易冰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152-156,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中山地区初检RhD阴性人群中D变异体血清学和基因分型特征。方法研究共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液样本24286例,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对其中RhD阴性样本进行初筛;再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 目的研究分析中山地区初检RhD阴性人群中D变异体血清学和基因分型特征。方法研究共收集2017年12月~2019年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的血液样本24286例,采用微柱凝胶卡法对其中RhD阴性样本进行初筛;再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ndirect antiglobulin test,IAT)确认弱D或部分D变异型;然后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剩余样本进行Del表型筛选。同时,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mer,PCR-SSP)技术对初筛RhD阴性的样本进行RHD等位基因分型以及血清学方法对初筛阴性样本进行C,c,E和e抗原表型的检测。结果在24286例血液样本中初筛共检出102例阴性样本,中山地区初检阴性比例约为0.42%。经IAT确认试验共鉴定出7例弱D或部分D血液样本(6.86%),且基因型表现多样,但未见亚洲地区常见的弱D15和弱D12表型。接下来的放散试验检测出25例Del型,通过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又检出3例漏检的Del型,Del型在初检阴性样本中占比27.45%,PCR-SSP结果显示该研究中所有Del型血液样本等位基因均为RHD1227A。该研究纳入的102例初检阴性血液样本的RhCcEe表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χ^(2)=2.625,P>0.05),表示相应等位基因所占比例在遗传中保持不变。在Del型变异体中,除Ccee和CCee表型外,未见其他表型。结论中山地区人群RhD变异体有丰富的类型和不同分子机制,其中Del型占比较高,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合可提高D变异体的鉴定能力,防止漏检情况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d变异体 d表型 部分d表型 dEL表型
下载PDF
一例弱D血型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慧英 王蕊 +4 位作者 林春燕 俞石芳 刘春华 陶志华 廖昭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00-1803,共4页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表型及基因型。方法:分别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集(玻璃珠/凝胶)卡对该弱D血型进行血清学分析,鉴定该标本12种D抗原表位以确定其表型,对Rh D基因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杂合性。...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表型及基因型。方法:分别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集(玻璃珠/凝胶)卡对该弱D血型进行血清学分析,鉴定该标本12种D抗原表位以确定其表型,对Rh D基因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杂合性。结果:该个体盐水法与微柱凝胶卡法检测均为d Ccee,但微柱玻璃珠卡法抗-D检测结果为1+,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缺失部分D表位。测序检测发现,该标本存在等位基因c. 1022T>A,结合其血清学反应格局更符合部分D表型,RHD合子型鉴定为D/d。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归为弱部分D型更为恰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 d 弱部分d
下载PDF
深圳地区献血者Rh表型和基因型分布调查 被引量:19
9
作者 周一炎 邵超鹏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3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 探讨 Rh阴性个体的分子基础。方法 对 1 999年 6月~ 2 0 0 2年 5月共 83 72 2名首次献血者 ,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样本 Rh表型 ,对部分 Rh阴性、弱 D表型的 RHD基因编码区全长进行序列分析 ,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 目的 探讨 Rh阴性个体的分子基础。方法 对 1 999年 6月~ 2 0 0 2年 5月共 83 72 2名首次献血者 ,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样本 Rh表型 ,对部分 Rh阴性、弱 D表型的 RHD基因编码区全长进行序列分析 ,并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或双管 PCR法分析 Rh D基因型。结果 中国人 Rh阴性率 ( IAT检测 )为 0 .3 % ;弱 D表型个体 (包括弱 D型、部分D型和其他弱 D形式 )概率约 0 .1‰ ;在 IAT确认的 Rh阴性者中 ,RHD基因检出率为 3 6.0 % ,D放散型 ( Del)占 2 4.3 %。 Del个体以 RHD1 2 2 7A等位基因为主 ,纯合子占 3 3 .3 % ( 9/2 7) ;表型为 CCee的 Del个体占 2 2 .2 % ( 6/2 7) ,均为纯合子。在真实 Rh D阴性个体 (吸收放散试验排除 Del个体 )中 ,RHD基因检出率为 1 5 .5 % ,以携带 RHD-CE( 2 -9) -D2 等位基因为主 (占真实 Rh D阴性个体的 1 1 .9% )。另外 ,在 IAT确认的 Rh阴性者中 ,如果排除无效基因携带者 ,E抗原的频率仅为 0 .0 1 8%。结论 中国人 Rh D阴性者的分子背景复杂 ,且与高加索人和非洲黑人存在较大差异 ,高频率的 Del表型个体和 RHD-CE( 2 -9) -D2 等位基因携带者是中国人群 Rh阴性个体分子背景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分布 深圳市 献血者 RH阴性 血清学检测 RFLP技术 双管PCR法
下载PDF
Rh弱D和Del及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及意义探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段福才 曹燕飞 +3 位作者 李建华 高映雪 肖芳 李金平 《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 CAS 2013年第3期420-421,共2页
目的:探讨献血者和用血者Rh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血型,初筛为RhD阴性者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进行弱D检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排除了弱D者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Del检测。结果:白银地区初筛为... 目的:探讨献血者和用血者Rh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血型,初筛为RhD阴性者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进行弱D检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排除了弱D者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Del检测。结果:白银地区初筛为RhD阴性者中,5.93%(7/118)为弱D表型,15.25%(18/118)为Del表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献血者检出抗-D1例(1/102),用血者检出抗-D2例(2/16),其中1例用血者为弱D。结论:开展Rh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制定安全有效的输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常规血清学检测为Rh阴性的献血者应当进行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检测,常规血清学检测为Rh阴性的用血者可不进行弱D、Del检测,但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d阴性 d 部分d dEL 不规则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