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6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TRUCTURES OF A NOVEL HIGH STRENGTH AND WEAR-RESISTING ZINC ALLOY 被引量:7
1
作者 Li Yuanyuan Xia Wei +2 位作者 Ngai Tungwai Leo Luo Junming Zheng Lingyi(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1995年第4期84-88,132,共6页
MICROSTRUCTURESOFANOVELHIGHSTRENGTHANDWEAR-RESISTINGZINCALLOYLiYuanyuan;XiaWei;NgaiTungwaiLeo;LuoJunming;Zhe... MICROSTRUCTURESOFANOVELHIGHSTRENGTHANDWEAR-RESISTINGZINCALLOYLiYuanyuan;XiaWei;NgaiTungwaiLeo;LuoJunming;ZhengLingyi(Depart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NC alloy microstructure strength wear-RESISTANCE
下载PDF
Analysis on Collapse Strength of Casing Wear 被引量:3
2
作者 LIANG Erguo LI Zifeng +2 位作者 HAN Yong LI Guoqin GUO Peip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3期613-619,共7页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casing will reduce after the casing is worn,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subsequent well drilling, well completion, oil extraction and well repair. A lot of researches on calculation of casing...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casing will reduce after the casing is worn,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subsequent well drilling, well completion, oil extraction and well repair. A lot of researches on calculation of casing wear collapse strength have been done, but few of them focus on collapsing failure mechanism,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aw of collapse strength. 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estimated value and actual value of collapse strength comes into being.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ctual test, the collapsing failure mechanism of casing wear as well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aws of collapse strength are investigated, and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llapse of crescent casing wear belongs to 'three hinged' instability. The severely-worn position on the casing is yielded into the plastic zone first then deformed greatly, which causes the plastic instability of the whole structure. The casing wear collapse strength presents changes of exponent, power function and linear trend with the residual casing wall thickness, wear radius and axial load, respectively. When the flexibility is less than 10°/30 m, the borehole bending has less impact on casing collapse strength. Thus, the computation model for the casing wear collapsing strength is established by introducing wear radius coefficient and casing equivalent yield strength,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l is test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for the computation model is less than 5%.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basis for design of the casing string strength and evaluation of down-hole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ing wear collapsing failure collapse strength borehole bending computation model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trength and Hardness) and Wear Behavior of Chilled Aluminum Alloy (LM-13) Reinforced with Titanium Carbide (TiC)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3
作者 Joel Hemanth K. Arasukumar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9年第7期55-66,共12页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duction of aluminum alloy (LM-13) reinforced with titanium carbide (TiC) chilled composites subject to different chilling rat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hilling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production of aluminum alloy (LM-13) reinforced with titanium carbide (TiC) chilled composites subject to different chilling rate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hilling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and tribological behavior. Metallic and non-metallic chills (25 mm thick) were us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The specimens taken from casting blocks were tested for their microstructure, strength, hardness and wear behavior. It was found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hat chilling rate and addition of TiC reinforcement (3 to 12 wt% in steps of 3 wt%) have improved both mechanical properties (strength and 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omposite developed. Out of the chills used, copper chill was found to be good in improv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because of its high Volumetric Heat Capacity (VHC). It is concluded from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that type of chill and hence chilling rate, reinforcement content have an effect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ar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r strength HARDNESS CHILL SOLIDIFICATION
下载PDF
家用洗涤对莨纱绸织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文龙 张羡 +1 位作者 马明波 杨建洪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3,共6页
莨纱绸是利用全天然的原料在自然条件下加工而成,是中国独有的经典丝绸产品。文章研究了家用洗涤对莨纱绸织物性能的影响,以期对莨纱绸织物的服用性能有更深的了解。在洗涤过程中莨纱绸表面的黑胶层对织物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等条件... 莨纱绸是利用全天然的原料在自然条件下加工而成,是中国独有的经典丝绸产品。文章研究了家用洗涤对莨纱绸织物性能的影响,以期对莨纱绸织物的服用性能有更深的了解。在洗涤过程中莨纱绸表面的黑胶层对织物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等条件下莨纱绸洗后的强力损伤仅为普通丝绸的一半,具有极优异的耐洗涤性能。随着洗涤的进行,莨纱绸正面的黑胶层会逐渐剥落,织物反面的纤维逐渐起绒和原纤化,这有助于莨纱绸与皮肤触感的改善。反复洗涤后,莨纱绸的悬垂性明显提高,克罗值有所下降,紫外线防护性能提高,疏水性能没有明显改变。结果表明,家用洗涤可以改善莨纱绸的手感和服用性能,使其具有越洗越柔软和越洗越凉爽的织物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莨纱绸 服用性能 耐洗涤性能 强力 紫外线防护性能
下载PDF
连续管磨损程度及剩余抗内压强度敏感性分析
5
作者 曹银萍 潘莹 +1 位作者 窦益华 郑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83,共4页
针对连续管在水平井中下入起出时与套管内壁产生摩擦磨损的问题,借鉴钻杆-套管磨损模型建立思路,采用“磨损-效率”模型,研究下入起出时连续管摩擦磨损,获得了连续管外壁磨损深度的计算方法与公式;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分析了... 针对连续管在水平井中下入起出时与套管内壁产生摩擦磨损的问题,借鉴钻杆-套管磨损模型建立思路,采用“磨损-效率”模型,研究下入起出时连续管摩擦磨损,获得了连续管外壁磨损深度的计算方法与公式;利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连续管外径、壁厚、钢级、磨损率等敏感性因素对磨损连续管剩余抗内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磨损率不同,井下磨损连续管最先屈服的部位亦不同;Φ44.45mm×3.96mm的QT-900连续管磨损率从0%到25%时,剩余抗内压强度下降率为35%;磨损连续管剩余抗内压强度随壁厚和钢级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大,随外径和磨损率的增大而非线性降低;磨损率对连续管剩余抗内压强度的影响最强。研究结果可为磨损后连续管施工参数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 磨损程度 剩余强度 有限元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改性铸造废砂对混凝土力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芋艳梅 李江华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9期110-113,共4页
用水玻璃对铸造废砂进行了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铸造废砂的掺量(0、10%、30%、50%、70%)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性铸造废砂掺量的增加,试件的28 d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掺量为10%;随着改性铸造废砂掺量... 用水玻璃对铸造废砂进行了改性处理,研究了改性铸造废砂的掺量(0、10%、30%、50%、70%)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性铸造废砂掺量的增加,试件的28 d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最佳掺量为10%;随着改性铸造废砂掺量的增加,试件的28 d弹性模量和磨耗量降低,说明弹性变形能力变大,耐磨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废砂 改性处理 混凝土 抗压强度 耐磨性能
下载PDF
铜增韧Mo_(2)BC陶瓷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7
作者 张智源 王帅 +4 位作者 逄显娟 刘娟 祝林 杜三明 张永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67-2878,共12页
采用快速热压反应烧结法制备高强韧Mo_(2)BC/Cu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铜含量对Mo_(2)BC/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韧机制和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u均匀地分散在Mo_(2)BC基体中,具有细化晶... 采用快速热压反应烧结法制备高强韧Mo_(2)BC/Cu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铜含量对Mo_(2)BC/Cu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增韧机制和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u均匀地分散在Mo_(2)BC基体中,具有细化晶粒的作用。Mo_(2)BC/Cu复合材料中铜可以添加的最大质量分数为7.5%。随着铜含量的增加,Mo_(2)BC/Cu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增加。当Cu质量分数为7.5%时,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最高,分别为625.1 MPa和7.4 MPa·m^(1/2),与Mo_(2)BC陶瓷相比,分别提高了24%和62%,其主要的增韧机制为铜的塑性变形、晶粒拔出、桥接效应和裂纹的偏转。此外,铜的添加还可以明显提高Mo_(2)BC/Cu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当Cu质量分数为2.5%时,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可低至0.36,磨损量最小,耐磨性最优,其主要的磨损机制为轻微的二体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基复合材料 Mo_(2)BC 高强韧 摩擦磨损
下载PDF
航空超高强度钢表面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成 叶兵 +4 位作者 马越 张懋达 安明东 高强 周飞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87-101,共15页
超高强度钢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承载构件,在飞机起落架、主梁、传动件、承力螺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使用时经常暴露在海洋大气环境下,腐蚀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对其进行表面保护,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耐蚀... 超高强度钢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承载构件,在飞机起落架、主梁、传动件、承力螺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其使用时经常暴露在海洋大气环境下,腐蚀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对其进行表面保护,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耐蚀、耐磨等性能,延长相关零件的使用寿命。针对目前常用的几种表面防护技术(热喷涂、真空镀、电镀、化学镀、表面组织转化、激光熔覆、离子注入等),综述了这些表面防护方法对不同超高强度钢耐磨、耐蚀、氢脆、疲劳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这些防护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热喷涂 电镀 耐磨 耐腐蚀 氢脆
下载PDF
镍基Al_(x)CoCrFeNi高熵合金涂层升温摩擦性能的原子尺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灿 孙虎儿 杨超毅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0-541,共12页
高熵合金(HEAs)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氧化性,是1种有前景的高温涂层材料.采用分子动力学仿真,分析了在300~1500 K温度条件下,Ni基板上Al_(x)CoCrFeNi(x=0,3,6,10)高熵合金涂层在划伤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Al_(... 高熵合金(HEAs)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和抗氧化性,是1种有前景的高温涂层材料.采用分子动力学仿真,分析了在300~1500 K温度条件下,Ni基板上Al_(x)CoCrFeNi(x=0,3,6,10)高熵合金涂层在划伤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Al_(x)CoCrFeNi HEA涂层法向和切向摩擦力随着Al含量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摩擦系数波动幅度较小,随着Al含量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在1500 K时,Al_(10)CoCrFeNi涂层的摩擦系数最大,为0.529.损伤原子位移及剪切应变与Al含量和温度呈正相关,Al含量的增加或温度的升高降低了摩擦表面的剪切强度,使损伤原子数目增加,材料形变均匀性降低.相结构、位错缺陷等特性与Al含量及温度密切相关,随着Al含量增加和温度上升,FCC相原子含量减少,材料塑性降低,涂层中BCC相和其他相结构原子的比例增多.在高温下缺陷产生的深度更深,但位错密度降低,这表明在高温下位错的迁移难度降低,位错对材料的强化程度降低,材料亚表层的破坏程度逐渐严重.Al_(x)CoCrFeNi涂层与Ni基板界面的结合强度随着Al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HEA涂层与Ni基底界面处的应力是影响界面结合强度的因素之一,x=0时涂层界面应力明显高于其他3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涂层 摩擦磨损 界面结合强度 分子动力学
下载PDF
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不同热处理下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金龙 吴红庆 吴晓春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4,40,共6页
以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为研究对象,通过淬回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规律,选出5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比不同工艺下模具钢的横、纵向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耐磨性能,并与7Cr5Mo2V钢进行对照。结果表明,9Cr5Mo2V钢在1030℃淬火、520℃回火... 以新型冷作模具钢9Cr5Mo2V为研究对象,通过淬回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规律,选出5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对比不同工艺下模具钢的横、纵向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耐磨性能,并与7Cr5Mo2V钢进行对照。结果表明,9Cr5Mo2V钢在1030℃淬火、520℃回火热处理下具有极佳的硬度(63.6 HRC)和耐磨性能(260.16 min/mm3);970℃淬火、520℃回火热处理后,其纵向平均冲击功最高,达62.83 J;经970℃淬火、210℃回火热处理后,9Cr5Mo2V钢具有优良的抗弯性能,纵向抗弯强度为3621.9 MPa。9Cr5Mo2V钢的纵向冲击功和抗弯强度均高于横向的纵向冲击功和抗弯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Cr5Mo2V钢 热处理 冲击韧性 抗弯强度 耐磨性
下载PDF
高硅含量Si/SiC材料显微特征与力学性能研究
11
作者 相宇博 郑翰 +4 位作者 马昭阳 马渭奎 张志华 曹会彦 吴吉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5-118,共4页
以α-SiC粉、炭黑、鳞片石墨和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采用等静压成型方式结合反应烧结工艺制备得到高硅含量的Si/SiC材料。基于颗粒级配原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引入方式对Si/SiC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主要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及调控机制... 以α-SiC粉、炭黑、鳞片石墨和酚醛树脂为主要原料,采用等静压成型方式结合反应烧结工艺制备得到高硅含量的Si/SiC材料。基于颗粒级配原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引入方式对Si/SiC材料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主要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表明,经1700℃反应烧结后,高硅含量(不低于25%)的Si/SiC材料的物相主要为α-SiC、β-SiC和Si。在制备碳/碳化硅坯体时,石墨与酚醛树脂复合能使碳源更均匀地分散在坯体中,增加坯体的致密度;在反应烧结时,石墨和树脂残碳与硅反应产生的膨胀效应使多孔坯体孔径尺寸降低,优化游离Si的分布。含8%树脂和1%石墨的反应烧结得到的高硅含量Si/SiC材料的体积密度为2.97 g/cm^(3),常温摩擦系数为0.335,抗弯强度为20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碳化硅材料 显微组织 耐磨性 抗弯强度
下载PDF
干式高速高效车削D6AC高强钢的试验研究
12
作者 韩英瑞 庄重 +4 位作者 石海城 黄树涛 许立福 张玉璞 于晓琳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研究了TiCN+Al_(2)O_(3)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在高速高效车削未淬火处理的D6AC高强钢时,刀具磨损的特点及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刀具磨损形态主要为后刀面磨损,在切削后期刀具前刀面发生局部破损... 研究了TiCN+Al_(2)O_(3)涂层硬质合金刀具在高速高效车削未淬火处理的D6AC高强钢时,刀具磨损的特点及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工件表面粗糙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刀具磨损形态主要为后刀面磨损,在切削后期刀具前刀面发生局部破损,后刀面发生剧烈磨损;刀具正常磨损阶段,各切削分力增长缓慢,主切削力>轴向力>径向力,当刀具破损发生剧烈磨损时,轴向力和径向力均波动较大,其平均值下降;刀具切出位置最高温度远高于工件已加工表面最高温度,在刀具正常磨损阶段,温度增长较平缓;加工表面粗糙度变化,刀具破损后工件表面沟痕明显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刀具磨损 切削力 切削温度 表面粗糙度
下载PDF
冷喷涂参数对7050高强铝合金轴箱体修复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韩晓辉 姚小春 +4 位作者 曹金山 管益辉 张志坚 王雁鑫 雒晓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4-204,共11页
目的解决热加工技术修复高强铝合金存在的基材易开裂、沉积层易氧化、强度性能下降等问题,针对高速列车7050铝合金轴箱体修复需求,利用高压冷喷涂技术的低温固态沉积特性完成轴箱体同质修复。方法采用7050铝合金轴箱体样件为基材,在其... 目的解决热加工技术修复高强铝合金存在的基材易开裂、沉积层易氧化、强度性能下降等问题,针对高速列车7050铝合金轴箱体修复需求,利用高压冷喷涂技术的低温固态沉积特性完成轴箱体同质修复。方法采用7050铝合金轴箱体样件为基材,在其表面采用高压冷喷涂技术喷涂同质粉末制备出试样,通过SEM、TEM、显微硬度计、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万能试验机,以及电化学测试等,分别研究喷涂压力、温度对修复层显微组织、硬度、剪切强度、耐蚀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修复层组织致密,孔隙率小于0.6%,随着喷涂压力、温度的升高,可进一步降低孔隙率;修复层的平均硬度可达133.1HV0.05,低于基体平均硬度(165.6HV0.05);耐磨性与基体相当,磨损机理为塑性犁削;修复层与基体的剪切强度达到96 MPa以上;修复层的腐蚀电位(−0.77 V,vs.SCE)略低于基体(−0.70 V,vs.SCE),修复层与基体无电偶腐蚀倾向。结论通过高压冷喷涂技术制备了组织致密、结合良好、与基体性能相当的修复层,并采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完成了损伤轴箱体的再制造修复,经台架试验证明满足服役工况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喷涂 铝合金 显微组织 剪切强度 耐磨性 耐蚀性
下载PDF
大位移井套管磨损预测及剩余强度计算
14
作者 曹天宝 李忠慧 +2 位作者 刘剑 孟凡奇 张武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227-10234,共8页
在大位移井钻进过程中,由于水垂比大的特点,钻柱在井下运行形式复杂,造成套管内壁磨损严重,套管强度降低,极大地影响了后续钻井和生产作业。应用基于能量传递的套管磨损效率模型,采取分段法求取管柱侧向力,对套管月牙形磨损进行分析,并... 在大位移井钻进过程中,由于水垂比大的特点,钻柱在井下运行形式复杂,造成套管内壁磨损严重,套管强度降低,极大地影响了后续钻井和生产作业。应用基于能量传递的套管磨损效率模型,采取分段法求取管柱侧向力,对套管月牙形磨损进行分析,并依据API(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最小壁厚法,简化月牙状套管磨损,建立套管磨损预测及剩余强度计算方法。利用该模型对南海某大位移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侧向力是影响套管磨损的主要因素,倒划眼对套管的磨损效果明显强于正常钻进。全井段磨损最严重的位置是狗腿角最大的井段,套管失效的风险最大,是采取防磨措施的关键井段。经计算该井四开作业完成之后,狗腿角最大处的套管磨损深度为1.15 mm,套管强度衰减至原始强度的58.24%,但仍能满足强度要求;该研究成果为南海大位移井套管磨损的防治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管磨损 磨损机理 磨损深度 剩余强度 计算模型
下载PDF
复合磨损套管爆裂失效机理及剩余强度预测
15
作者 邓宽海 张明 +3 位作者 彭阳 周念涛 姚明远 林元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83,共12页
超深井、水平井、大位移井等复杂油气井服役工况异常恶劣,套管复合磨损严重,将对井筒完整性构成巨大威胁,且磨损套管剩余强度难以精准预测。为此,基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顺南区块501井套管磨损数据及P110管材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建立了... 超深井、水平井、大位移井等复杂油气井服役工况异常恶劣,套管复合磨损严重,将对井筒完整性构成巨大威胁,且磨损套管剩余强度难以精准预测。为此,基于塔里木盆地塔中北坡顺南区块501井套管磨损数据及P110管材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建立了充分考虑钻杆本体和接头联合造成的磨损模式、夹角、磨损重叠深度及磨损深度的复合磨损套管有限元力学模型,并开展了多种复合磨损模式下套管弹塑性变形、屈服、裂纹萌生、扩展及爆裂行为模拟,得到了不同复合磨损套管应力分布、剩余抗内压屈服强度及爆裂强度。研究结果表明:(1)月牙夹角在0°~90°时,应力干涉削弱应力集中,月牙夹角在90°~180°时,应力干涉增强应力集中,这种交互作用机制导致磨损套管剩余强度随着月牙夹角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2)裂纹萌生并起始于等效应力最大的位置即磨损月牙中心,并垂直于最大环向应力沿径向从套管内壁向外壁扩展,且裂纹一旦萌生,裂纹将迅速扩展并发生爆裂失效;(3)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复合磨损套管剩余强度对磨损深度、月牙夹角、复合磨损形式、月牙重叠深度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磨损深度是决定套管剩余强度的主控因素。结论认为,该认识为套管强度设计与优化提供了技术参考,并对准确预测复合磨损套管剩余强度和确保井筒安全及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井 复合磨损 套管 失效机理 应力干涉 应力集中 应力交互 剩余强度
下载PDF
放电等离子烧结Cu-15Ni-8Sn/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6
作者 马文林 刘益超 +1 位作者 王小超 苏博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以Cu-15Ni-8Sn合金为基体,石墨为润滑剂,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Cu-15Ni-8Sn/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和室温力学性能,通过球-盘式摩擦试验机测试复... 以Cu-15Ni-8Sn合金为基体,石墨为润滑剂,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Cu-15Ni-8Sn/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物相组成和室温力学性能,通过球-盘式摩擦试验机测试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利用三维轮廓仪测量材料磨损体积,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痕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向Cu-15Ni-8Sn基体材料中添加石墨后,材料的硬度明显降低;随着石墨含量的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当添加质量分数为3%的石墨时,Cu-15Ni-8Sn/石墨自润滑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最好,磨损率最小为3.0×10^(-6)mm^(3)/(N·m),其磨损机理主要以磨粒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润滑复合材料 CU-15NI-8SN 放电等离子烧结 抗压强度 磨粒磨损
下载PDF
悬挂链在磨损条件下的极限强度评估
17
作者 贺文选 叶茂盛 +3 位作者 张雨 张雅泰 代晓辉 张崎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年第1期23-29,共7页
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悬挂链在海洋环境下由于磨损造成的极限强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承受拉伸载荷的悬挂链易发生破断的重点区域;然后,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在5级磨损(1/2/3/4/5mm)条件下累积... 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针对悬挂链在海洋环境下由于磨损造成的极限强度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有限元模型,确定承受拉伸载荷的悬挂链易发生破断的重点区域;然后,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在5级磨损(1/2/3/4/5mm)条件下累积磨损量,得到悬挂链在不同磨损等级下的磨损速度;最后,计算悬挂链在失效准则下的破断力,并根据磨损速度-磨损量-破断力的映射关系,得到悬挂链许用破断力与累计使用时间随磨损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用3级锚链钢的悬挂链环连续工作约2.7×10^(4)h磨损量近5mm,许用破断力下降4.2t。基于以上数值模拟方法,可实现典型工况下悬挂链的极限强度评估和在线寿命预测,为预防悬挂链失效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磨损 极限强度 寿命预测
下载PDF
化学气相沉积陶瓷薄膜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18
作者 王旋 殷宇 +9 位作者 张立业 代野 周富 彭冬 白懿心 丁星星 董玲抒 花泽荟 戴明辉 丛大龙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8-76,共9页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陶瓷薄膜的耐高温磨损性能。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TiN/TiCN、TiN/Al_(2)O_(3)、TiN/TiCN/Al_(2)O_(3)3种陶瓷薄膜。通过划痕测试、显微硬度测试、高温摩擦磨损试验等测试方法,分别表征并评价3种陶瓷薄膜的附...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陶瓷薄膜的耐高温磨损性能。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TiN/TiCN、TiN/Al_(2)O_(3)、TiN/TiCN/Al_(2)O_(3)3种陶瓷薄膜。通过划痕测试、显微硬度测试、高温摩擦磨损试验等测试方法,分别表征并评价3种陶瓷薄膜的附着力、硬度、耐600℃高温磨损性能,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化学气相沉积制备的3种陶瓷薄膜结构致密,无孔隙、裂纹等缺陷,且与基材结合界面良好,其中,TiN/TiCN/Al_(2)O_(3)多层薄膜与基体结合力最佳,为68.53 N,但其表层Al_(2)O_(3)薄膜与中间层TiCN薄膜结合强度较弱。600℃高温摩擦磨损结果表明,TiN/Al_(2)O_(3)薄膜具有最高的高温摩擦因数,平均为0.51,但其耐高温磨损性能最佳,体积磨损率为0.58×10^(‒5)mm^(3)/(N·m);而TiN/TiCN薄膜具有最低的高温摩擦因数,平均为0.37,但其耐高温磨损性能最差,体积磨损率为4.23×10^(‒5) mm^(3)/(N·m)。结论3种陶瓷薄膜高温摩擦磨损的主要损伤形式各异,TiN/TiCN薄膜的主要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氧化磨损和疲劳磨损,TiN/Al_(2)O_(3)薄膜的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TiN/TiCN/Al_(2)O_(3)多层薄膜的主要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TiN/Al_(2)O_(3)薄膜的耐高温磨损性能最佳是由于其硬度较高,且化学性质稳定,主要磨损形式为磨粒磨损,较难被磨损去除。而TiN/TiCN薄膜耐高温磨损性能最差是由于TiCN薄膜硬度较低,在高温摩擦作用下,会发生氧化磨损、黏着磨损、疲劳磨损等多种损伤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沉积 陶瓷薄膜 高温摩擦磨损 结合力 耐磨性 磨损机制
下载PDF
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轮缘强度分析
19
作者 刘顺稳 尹利钧 +1 位作者 赵鑫 温泽峰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4,共9页
面对工程中最小轮缘厚度多依据经验确定的现状,利用ANSYS建立了考虑CR400AF型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的三维轮轨静态接触有限元模型,钢轨选用CN60,轮径取极小值850 mm,轮轨载荷取自UIC 510-2020标准。分析了不同横移、载荷下的轮轨接... 面对工程中最小轮缘厚度多依据经验确定的现状,利用ANSYS建立了考虑CR400AF型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的三维轮轨静态接触有限元模型,钢轨选用CN60,轮径取极小值850 mm,轮轨载荷取自UIC 510-2020标准。分析了不同横移、载荷下的轮轨接触状态,对比了22.0、26.0、32.9 mm这3种典型轮缘厚度下轮辋和轮缘内应力分布。重点分析设计廓形接触和磨耗后共形接触条件下,轮缘贴靠和道岔通过时轮缘内部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最大应力的幅值和发生位置,总结了特征应力随轮缘厚度的变化规律。以车轮360 MPa的许用应力作为评判准则,发现工程中采用的轮缘最薄22.0 mm的车轮轮缘强度有保障。提出了薄轮缘车轮安全评估的接触分析策略,为未来最小轮缘厚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现行薄轮缘车轮的运营提供了关键服役应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轮缘磨耗 薄轮缘旋修廓形 轮缘强度 轮轨接触
下载PDF
基于摩擦电效应的滚动轴承故障检测研究
20
作者 丁泉文 朱军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由金属之间摩擦引起的电荷转移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摩擦电信号进行滚动轴承故障检测的方法。为此搭建了滚动轴承摩擦电信号采集实验台,首先设计了不同驱动模式的测试方案,探究摩擦电产生的原因;然后对轴承有/无润滑脂时摩擦电信号与摩擦... 由金属之间摩擦引起的电荷转移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摩擦电信号进行滚动轴承故障检测的方法。为此搭建了滚动轴承摩擦电信号采集实验台,首先设计了不同驱动模式的测试方案,探究摩擦电产生的原因;然后对轴承有/无润滑脂时摩擦电信号与摩擦强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最后设计了轴承在不同磨损阶段和不同故障程度下的实验。结果表明,摩擦电信号随轴承的转动而出现,且摩擦电信号受轴承内部摩擦强度影响,摩擦强度越大,产生的电信号也就越大。进一步地将摩擦电信号的近似熵和样本熵作为衡量摩擦电势大小的指标,发现轴承从正常状态至磨损逐渐加剧时,对应指标均随磨损程度增加而增加;另外在内圈故障宽度为0.3、0.6、0.8 mm时,近似熵分别为0.7635、0.9425、1.2212,样本熵分别为0.5416、0.6218、0.9776,呈现出随故障程度加剧而增加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轴承状态与摩擦电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验证了摩擦电信号在滚动轴承故障检测上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电效应 故障检测 摩擦强度 磨损 故障程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