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 被引量:4
1
作者 翟奎凤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5,共6页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王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王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王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王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中和 已发 未发 心学
下载PDF
致良知与致中和——王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 被引量:1
2
作者 翟奎凤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30-34,共5页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中和 已发 未发 良知
下载PDF
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建构初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23-27,87,共6页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 通过对朱熹伦理学说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环节的分析 (如从学李侗、《近思录》编纂、鹅湖之会、《四书章句集注》完成等),阐发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框架,即:朱熹道德伦理学说的出发点是解决求为圣贤与做圣贤难之间的矛盾;其道德伦理学说建构的起点是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探索;其伦理学说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成德目标”(理想人格)对“成德工夫”作重点阐发,形成以解决本体论问题为前提、突出道德认知、致知与力行并重的道德伦理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德目标 成德工夫 未发 尊德性 道问学 圣贤气象 朱熹 道德伦理学说
下载PDF
程颐主敬论的内涵与特点——兼论其对先秦儒家“敬”思想的创新发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洪明超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3-19,共7页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是一种"对象性"的工夫,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二程特别是程颐自觉地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程颐将"敬"理解为一种"非对象性"的工夫,这种活动不指向任何对象,因此也不受到...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是一种"对象性"的工夫,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二程特别是程颐自觉地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程颐将"敬"理解为一种"非对象性"的工夫,这种活动不指向任何对象,因此也不受到外在对象的制约。由此,人即便不与外物相接时,也能够"主敬","敬"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修身工夫。这种"非对象性"的敬甚至被视为具体情境中的恭敬之心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而"敬"的具体内涵乃是"主一",即一种内心醒觉、专注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不指向任何对象,所以能够克服思虑纷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否定对象,不逃避外物,所以能够引发道德实践。而"主一"所达到的"一"其实正是"未发"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颐 主敬 主一 非对象性 未发
下载PDF
儒学对现代性社会病的治疗作用——以未发已发为中心
5
作者 胡金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8-46,共9页
现代性社会病是由于人们过分重视追求物质而忽视了对存在的终极关切所导致的.以未发已发为中心的儒家天道信仰对现代性社会病有治疗作用.二程重视在未发已发整个修养过程中保持"敬"的工夫.朱熹强调要在事事物物上扩充心体,因... 现代性社会病是由于人们过分重视追求物质而忽视了对存在的终极关切所导致的.以未发已发为中心的儒家天道信仰对现代性社会病有治疗作用.二程重视在未发已发整个修养过程中保持"敬"的工夫.朱熹强调要在事事物物上扩充心体,因为仅有体验是不可靠的.阳明同样重视全程的工夫,认为只要已发阶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则喜怒哀乐之未发的根底的人欲未除,未发也就不纯是天理.与宗教否定现世不同,儒家将体验未发的静修主要局限在一种修养的方法内,逃避乃至否定现实从来不是他们的人生态度.解决目前国人的信仰问题,应主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而不能抱着"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偏执盲目地将确立坚定信仰的希望寄托在外来的宗教资源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社会病 儒学 未发已发 工夫
下载PDF
威伐光局部照射治疗感染性伤口的临床疗效分析
6
作者 高修明 孙溪 +2 位作者 章丽莉 吴婷 项洁 《医学信息》 2017年第26期39-42,共4页
目的 对比观察威伐光和短波紫外线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局部照射感染性伤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清创术后或创伤后感染性伤口患者80例,随机分为威伐光组和短波紫外线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直接照射感染伤口创面,威伐光... 目的 对比观察威伐光和短波紫外线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局部照射感染性伤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清创术后或创伤后感染性伤口患者80例,随机分为威伐光组和短波紫外线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直接照射感染伤口创面,威伐光组治疗时照射强度为380 mW/cm2,30 min/次,1次/d;短波紫外线组采用波长为254 nm,照射强度10 mW/cm2,1次/d.于入组时和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治疗周期,采用视觉疼痛评分(VAS)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威伐光组好于短波紫外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疗效观察结果:威发光治组在深部伤口患者疗效好于短波紫外线组,同时威伐光组好转和治愈天数较短波紫外线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 d、5 d、7 d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下降,但威伐光组VAS下降明显优于短波紫外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威伐光和短波紫外线治疗感染性伤口均有效,而威伐光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成为治疗各种感染性伤口更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伐光 短波紫外线 感染性伤口 理疗
下载PDF
论“未发”与“已发”
7
作者 张汝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6,47,共17页
《中庸》“未发已发”的命题涉及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些最基本、最深奥的问题,非常重要又高度复杂,从宋儒开始,一直是历代儒家哲学家讨论的重点课题。朱子秉承程子对此一问题的思路,对它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和阐发,朱子对“未发已发”问题... 《中庸》“未发已发”的命题涉及中国哲学思想中一些最基本、最深奥的问题,非常重要又高度复杂,从宋儒开始,一直是历代儒家哲学家讨论的重点课题。朱子秉承程子对此一问题的思路,对它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和阐发,朱子对“未发已发”问题的思考,构成了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以至于牟宗三对朱熹思想的批评,主要也是围绕朱子集中体现他这方面思想的“中和新说”展开的。朱子通过对“未发已发”命题的创造性阐释,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思想,首先是他的道统理论。朱熹的道统理论构成了他心之概念的基础和出发点。朱熹又将程子“涵养须用敬”的思想进一步系统发展为他的工夫论,以论证人心与道心实为一心,阐述人心如何能扬弃为道心。然而,朱子终究不免以心该天、以心为天的倾向,又与他对“未发已发”“心统性情”的阐释思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发 已发 程颐 朱熹 道统 人心 道心 涵养
原文传递
致良知与致中和——阳明中和论思想发微
8
作者 翟奎凤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08年第1期102-110,共9页
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逹道也"等重要思... 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逹道也"等重要思想。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已发 未发 良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