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科2 井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支持的全球第-口钻穿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该井二开(2 840 m)钻遇地层中伊蒙混层、伊利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总含量高达60% 以上,易水化分散导致缩颈和垮塌;二开上部套管?508 ...松科2 井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支持的全球第-口钻穿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该井二开(2 840 m)钻遇地层中伊蒙混层、伊利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总含量高达60% 以上,易水化分散导致缩颈和垮塌;二开上部套管?508 mm,下部井径Ф215.9 mm,上下两部分井径相差悬殊而导致岩屑返排困难.通过XRD 衍射矿物鉴定、室内钻井液材料复配以及现场岩心浸泡等实验分析,优选出适宜于大口径Ф311.2 mm 和?215.9 mm 取心工作的低成本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过程中,钻井液动塑比维持在0.45-0.82 Pa/(mPa·s),润滑系数控制在0.11-0.14,泥饼黏附系数0.12-0.15,有效解决了携岩困难问题,并降低了长裸眼卡钻风险.在大口径取心试验、正式设计取心与全面钻进等作业频繁更换以及钻井液性能不断调整过程中,井内未发生大的坍塌与掉块,圆满完成了在491.12-510.94 m 段Ф311.2 mm 口径试取心试验,以及1 074.00-1 148.01 m 和1 182.74-1 256.01 m 段的Ф215.9 mm 口径设计取心任务.展开更多
为揭示"松科二井"邻域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布设了一条过井近南北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多尺度药量结合的激发技术,长排列、重点段加密接收高次覆盖的采集方式,通过高保真、高保幅的处理流程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叠前时...为揭示"松科二井"邻域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布设了一条过井近南北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多尺度药量结合的激发技术,长排列、重点段加密接收高次覆盖的采集方式,通过高保真、高保幅的处理流程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结果显示:T4反射轴之下沉积岩层状反射与火成岩杂乱反射相间,有两处疑似上古生界地层,分别位于松科二井下方(双程走时,Two way travel time,TWT,3.5~4s)和任民—永安断隆下方(CDP,3500~4500,TWT,3~4s);中下地壳可观察到近平行的北倾反射,中和断陷下方存在上下关联的透镜状强反射,整体轮廓呈蘑菇云状,解释其为岩石圈伸展构造中发育的深部热流底辟体;北部莫霍面呈近水平连续强反射,南部徐家围子断陷区域莫霍面反射较弱,同时剖面上存在3种明显的岩石圈上地幔反射,包括倾斜地幔反射、近水平地幔反射和超深地幔反射,推断其分别为早期俯冲遗迹、早期增厚地壳底界面以及现今岩石圈底界面.本文利用过松科二井地震剖面的最新成果,揭示出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先后作用下,保留在松嫩地块岩石圈内的结构特征,为探讨松辽盆地形成原因、构造背景及动力学因素提供新视野.展开更多
文摘松科2 井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支持的全球第-口钻穿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的大陆科学钻探井.该井二开(2 840 m)钻遇地层中伊蒙混层、伊利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总含量高达60% 以上,易水化分散导致缩颈和垮塌;二开上部套管?508 mm,下部井径Ф215.9 mm,上下两部分井径相差悬殊而导致岩屑返排困难.通过XRD 衍射矿物鉴定、室内钻井液材料复配以及现场岩心浸泡等实验分析,优选出适宜于大口径Ф311.2 mm 和?215.9 mm 取心工作的低成本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过程中,钻井液动塑比维持在0.45-0.82 Pa/(mPa·s),润滑系数控制在0.11-0.14,泥饼黏附系数0.12-0.15,有效解决了携岩困难问题,并降低了长裸眼卡钻风险.在大口径取心试验、正式设计取心与全面钻进等作业频繁更换以及钻井液性能不断调整过程中,井内未发生大的坍塌与掉块,圆满完成了在491.12-510.94 m 段Ф311.2 mm 口径试取心试验,以及1 074.00-1 148.01 m 和1 182.74-1 256.01 m 段的Ф215.9 mm 口径设计取心任务.
文摘为揭示"松科二井"邻域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布设了一条过井近南北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多尺度药量结合的激发技术,长排列、重点段加密接收高次覆盖的采集方式,通过高保真、高保幅的处理流程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结果显示:T4反射轴之下沉积岩层状反射与火成岩杂乱反射相间,有两处疑似上古生界地层,分别位于松科二井下方(双程走时,Two way travel time,TWT,3.5~4s)和任民—永安断隆下方(CDP,3500~4500,TWT,3~4s);中下地壳可观察到近平行的北倾反射,中和断陷下方存在上下关联的透镜状强反射,整体轮廓呈蘑菇云状,解释其为岩石圈伸展构造中发育的深部热流底辟体;北部莫霍面呈近水平连续强反射,南部徐家围子断陷区域莫霍面反射较弱,同时剖面上存在3种明显的岩石圈上地幔反射,包括倾斜地幔反射、近水平地幔反射和超深地幔反射,推断其分别为早期俯冲遗迹、早期增厚地壳底界面以及现今岩石圈底界面.本文利用过松科二井地震剖面的最新成果,揭示出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先后作用下,保留在松嫩地块岩石圈内的结构特征,为探讨松辽盆地形成原因、构造背景及动力学因素提供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