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Y OF FILDES PENINSULA, KING GEORGE ISLAND, WEST ANTARCTICA——A Study on the Stratigraphy and Volcanism
1
作者 Zheng Xiangshen and Liu XiaohanLaboratary of Lithosphere Tectonic Evolution Institute of Geology, Academia Sinica, P.O. Box 634, Beijing 100029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0年第1期8-19,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mapping, isotopic choronoogcal and petrological evidences,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 early Tertiary volcanic strata in the Fildes 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ations and ...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mapping, isotopic choronoogcal and petrological evidences, the authors suggested that the early Tertiary volcanic strata in the Fildes Peninsul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formations and four members. The erupted centers in the peninsula were gradualy migrating from the western coast to the eastern and the subvolcanic intrusives were regularly distributed along a series of NWW-SEE trending faults. All of these were basically formed in two stages of volcanic activities from Paleocene to E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lcanic stratigraphy VOLCANISM Fildes Peninsula west antarctica.
下载PDF
A NONMARINE LATE CRETACEOUS DEPOSITIONAL UNIT ON KING GEORGE ISLAND, WEST ANTARCTICA
2
作者 Shen Yanbin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tology, Academia Sinica, Nanjing 210008,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2年第1期17-24,共8页
A new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 Half Three Point Formation is determined on an inlet (62°13'40'S, 58°59'01'W) near Half Three Point of Fildes Peninsula of King George Island, South Shetland I... A new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 Half Three Point Formation is determined on an inlet (62°13'40'S, 58°59'01'W) near Half Three Point of Fildes Peninsula of King George Island, South Shetland Islands. This formation consists of volcanic breccia, sediment- tuff, tuffaceous siltstones and mudstones about 5. 5m thick. The Palynomorph assemblage is of Late Cretaceous age (Campanian - Maastrichtian). Isotopic age of the tuffites by Rb -Sr whole rock method is 71.30±0. 3 Ma.The calcite of sand -sized tuffites formed by calcitization during early diagenesis has very light δ18C value of - 26. 24%,PDB, and δ13C value of -5. 130 to 5. 631%, PDB. It suggests that the calcitization is related to thermal freshwater originally. The tuffaceous mudstone contains lower B content of 48. 4 ppm, corresponding to that of lacustrine mudstones. Low87 Sr/86 Sr ratio (0. 703189 - 0. 703320) indicates the tuffites of continental origin.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may represent a lacustrine deposit under low energy and reducing environment. This is only known to define the late Late Cretaceous lacustrine sediments in Antarct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Cretaceous Lacustrine sediment west antarctica
下载PDF
Self-organization phenomena of the nonequilibrium process in magmatism of the Fildes Peninsula, West Antarctica
3
作者 李兆鼐 李汉声 尚如相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6年第1期1-18,共18页
Volcanic geologic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tiary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Fildes Peninsula,West Antarctica show that magma evolution was a process of dissipation of heat energy exchanged... Volcanic geological,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tiary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Fildes Peninsula,West Antarctica show that magma evolution was a process of dissipation of heat energy exchanged energy and mass occurring between the magma system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and with the feature of dynamic equilibrium and periodicity(stage). In the study volcanic rocks of different types commonly exhibit a multi-grade composite texture and the derivative magmas produced by differentiation of parent magymas in the magma chamber show a zonal structure in the high--level--magma chamber which represent self-organization phenomenon of the nonequilibrium process in magmatism. The self-organization phenomenon is dissipative structure formed under given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antarctica Fildes Peninsula MAGMATISM self-organization phenomen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between Zhongshan Station and Great Wall Station in Antarctica
4
作者 AiHong Xie ShiMeng Wang +1 位作者 YiCheng Wang ChuanJin Li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CSCD 2018年第5期369-378,共10页
Although temperature extremes have led to more and more disasters, there are as yet few studies on the extremes and many disagreements on temperature changes in Antarctica. Based on daily minimum, maximum, and mean ai... Although temperature extremes have led to more and more disasters, there are as yet few studies on the extremes and many disagreements on temperature changes in Antarctica. Based on daily minimum, maximum, and mean air temperatures(Tmin, Tmax, Tmean) at Great Wall Station(GW) and Zhongshan Station(ZS), we compared the temperature extremes and revealed a strong warming trend in Tmin, a slight warming trend in Tmean, cooling in Tmax,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and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coreless winter temperature. There are different seasonal variabilities, with the least in summer. The continentality index and seasonality show that the marine air mass has more effect on GW than ZS. Following the terminology of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AR5), we defined nine indices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based on the Antarct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xtreme-warm days have decreased, while extreme-warm nights have shown a nonsignificant trend. The number of melting days has increased at GW, while little change at ZS. More importantly, we have found inverse variations in temperature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stations, which ne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ynamics of climate change in Antarcti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mperature extremes Great Wall Station Zhongshan Station west antarctica East antarctica inverse variations climate events
下载PDF
西南极乔治王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地质、岩石学特征及岩浆的生成演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郑祥身 鄂莫岚 +2 位作者 刘小汉 朱铭 李家驹 《南极研究》 CSCD 1991年第2期10-108,共99页
本文根据四次南极考察所取资料,对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在火山岩地层的划分、岩相学和矿物学特点、岩浆的生成演化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认识。 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有一套... 本文根据四次南极考察所取资料,对西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长城站地区第三纪火山岩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总结,在火山岩地层的划分、岩相学和矿物学特点、岩浆的生成演化等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认识。 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出露有一套层状的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是第三纪岛弧火山作用的产物。长城组包括碧玉山段和玛瑙滩段,由熔岩和正常火山碎屑岩组成,同位素年龄测定证明其形成于古新世至始新世。化石组主要形成于渐新世,其下部化石山段的含有植物化石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不整合在玛瑙滩段岩层之上,上部的岩块山段以集块熔岩、角砾熔岩为主体,火山活动可能持续到了中新世早期。整个半岛的火山活动有两个高潮,两次较强烈的火山作用之间是较长的喷发间断,造成半岛岩石被风化剥蚀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出现。次火山岩以岩颈、岩墙、岩脉和规模较小的岩株等形式产出,并受到古火山机构和基底断裂的控制,沿着北西西-南东东的方向有规律地分布。从火山喷发中心和火山岩分布特点分析,该区火山活动有从西向东逐渐迁移的趋势。 熔岩以高铝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安山岩、英安岩数量较少。斜长石和普通辉石是最主要的造岩矿物。高铝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中斜长石斑晶的核部往往为倍长石或钙长石,边缘成份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学 岩浆 面极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郑祥身 刘嘉麒 +1 位作者 李锺益 黄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3-519,共17页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是晚侏罗纪至晚白垩纪三期火山活动的产物。岩石普遍贫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但轻重稀土分馏不强烈;Sr、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明显富集,Nb和Ta明显亏损,...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是晚侏罗纪至晚白垩纪三期火山活动的产物。岩石普遍贫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但轻重稀土分馏不强烈;Sr、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明显富集,Nb和Ta明显亏损,过渡金属族元素Cr和Ni强烈亏损,表明它们属于火山弧环境中生成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白垩纪中期和白垩纪晚期岩石的87Sr/86Sr比值主要在0.7039~0.7053之间变化,εNd>0,87Sr/86Sr相对1/Sr、Rb、K和SiO2等的变化不大,表明其源区岩浆可能直接来自上地幔,很少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而晚侏罗纪火山岩的Sr同位素比值较高,说明早期岩浆可能受到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但在Th/Ta-Th和Th/Sm-Th图解上所有岩石的投影点分布趋势相同,趋势线的斜率>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利文斯顿岛 百耳斯半岛
下载PDF
西南极乔治王岛冰芯研究——冰雪层定年、微粒记录及离子迁移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小伟 康建成 周尚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3-540,共8页
在分析南极乔治王岛冰帽大冰穹顶部降水和成冰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冰芯上部层物理特征参数确定的5个年层及其附近气象站相应的降水记录,结合多年降水资料将大冰穹45m冰芯划分为15个年层.应用此年层剖面,证实了微粒含量的两个异常峰值分别... 在分析南极乔治王岛冰帽大冰穹顶部降水和成冰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冰芯上部层物理特征参数确定的5个年层及其附近气象站相应的降水记录,结合多年降水资料将大冰穹45m冰芯划分为15个年层.应用此年层剖面,证实了微粒含量的两个异常峰值分别对应于1987年Deception岛和1980年的SealNunataks两次火山喷发.乔治王岛冰帽属于温性冰帽,大、小冰穹冰芯阴阳离子受沉积后融水渗浸淋溶作用的影响.对冰芯阴阳离子的淋溶次序分析显示,大冰穹为SO2-4>Mg2+>Ca2+>K+>Cl->Na+>NO-3>Br-,而小冰穹为Mg2+>Ca2+>SO2-4>K+>Cl->Br->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乔治王岛 冰芯 冰雪层定年 微粒记录 离子迁移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含砾泥岩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希光 郑祥身 刘小汉 《极地研究》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赫德半岛中分布的一套主要由复理石相岩石组成的低级变质沉积岩(迈尔斯陡崖组)被认为是中- 新生代火山岩的基底(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以前含砾泥岩在迈尔斯陡崖组局部地点曾有零星报道,但详细的...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赫德半岛中分布的一套主要由复理石相岩石组成的低级变质沉积岩(迈尔斯陡崖组)被认为是中- 新生代火山岩的基底(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以前含砾泥岩在迈尔斯陡崖组局部地点曾有零星报道,但详细的地质填图确认此地有四层含砾泥岩分布。研究表明,这些含砾泥岩可能是水下碎屑流沉积,其生成环境可能是海底扇中扇的水道。对比在南极半岛所发现有大量的含砾泥岩,则进一步表明利文斯顿岛早期地质特征可与南极半岛相比,两者在中- 新生代岩浆弧形成之前处于相同的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砾泥岩 赫德半岛 利文斯顿岛 西南极 地质意义
下载PDF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对比与划分 被引量:1
9
作者 韦利杰 陈虹 +2 位作者 赵越 刘晓春 胡健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7-360,共14页
对南设得兰群岛基岩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恢复其地层层序与演化过程。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了前人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划分为24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南设得... 对南设得兰群岛基岩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恢复其地层层序与演化过程。通过野外考察和资料收集,对比分析了前人年代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南设得兰群岛地层划分为24个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南设得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和年代学格架。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火山活动早白垩世—早中新世总体呈现从西南向东北迁移的趋势,可能是被断裂分割的洋底从西南向西北先后发生俯冲的结果;第四纪以来,伴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打开,在裂谷环境中,形成了以幔源碱玄武岩浆喷发的迪塞普申岛、企鹅岛等。研究结果为深化研究南设得兰群岛的构造演化和古环境重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南设得兰群岛 中—新生代 火山-沉积地层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西南极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光高 刘晓春 +1 位作者 赵越 裴军令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1-834,共14页
西南极主要由哈格冰原岛峰群、南极半岛、瑟斯顿岛、玛丽·伯德地和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五个各具特色的地壳块体组成。通过综述上述各块体主要的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旨在了解西南极的地质演化过程。西南极最古老的岩石为哈格... 西南极主要由哈格冰原岛峰群、南极半岛、瑟斯顿岛、玛丽·伯德地和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五个各具特色的地壳块体组成。通过综述上述各块体主要的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旨在了解西南极的地质演化过程。西南极最古老的岩石为哈格冰原岛峰群地块的前寒武纪正片麻岩,时代为1238 Ma,记录了中元古代弧岩浆作用,其余四个地块记录了~500 Ma以来的地质演化过程。古生代时期,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地块处于快速沉降的陆相断陷盆地环境,岩浆活动稀少,与罗斯造山运动形成的弧后伸展有关;玛丽·伯德地地块中—晚古生代发育一套与板块汇聚有关的岩浆作用,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而南极半岛-瑟斯顿岛地块记录了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弧的发育。各地块的构造背景从侏罗纪开始明显分化,埃尔斯沃思-惠特莫尔山脉地块记录了侏罗纪板内岩浆作用,可能与大火成岩省有关;玛丽·伯德地地块发育的侏罗纪—早白垩世I型弧岩浆岩随时间转变为白垩纪中期的A型碱性岩浆岩,经历了由俯冲向裂解机制的转变;南极半岛-瑟斯顿岛地块侏罗纪—白垩纪为弧岩浆活动活跃期,同时也有大火成岩省火山活动的记录,是持续俯冲和裂解相互作用的产物。新生代岩浆作用以南极半岛地块为代表,弧岩浆作用持续到始新世,其时空分布特征与左行错断扩张脊的分段俯冲和碰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岩浆作用 俯冲 陆内伸展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西南极乔治王岛北海岸火山岩的^(40)Ar/^(39)Ar和K-Ar年龄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胡世玲 郑祥身 +1 位作者 鄂莫岚 K.Birkenmajer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4期23-24,共2页
本文采用40Ar/39Ar、K-Ar和激光微区等时线方法,对乔治王岛北海岸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区的火山活动从晚白垩世延续到始新世末期,主要喷发时代为始新世。岩石的年龄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变新,表... 本文采用40Ar/39Ar、K-Ar和激光微区等时线方法,对乔治王岛北海岸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区的火山活动从晚白垩世延续到始新世末期,主要喷发时代为始新世。岩石的年龄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变新,表明乔治王岛的火山活动中心在不断迁移,与整个南设得兰群岛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规律相符。侵入岩比火山岩生成晚而岩石化学成分更偏酸性,说明侵入岩可能是火山岩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这批高质量数据的获得,将为区域火山岩地层时代的厘定和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火山岩 氩40-氩39 钾-氩 年龄测定
下载PDF
西南极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韦利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5-866,共12页
西南极乔治王岛发育有一套高钾低铝的拉斑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属于岛弧火山岩系列。该岛还保存了南极最长的冰川沉积记录,是研究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乔治王岛出露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叶、孢粉、茎干、无脊椎动... 西南极乔治王岛发育有一套高钾低铝的拉斑玄武岩,夹火山碎屑岩,属于岛弧火山岩系列。该岛还保存了南极最长的冰川沉积记录,是研究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的重要证据。乔治王岛出露的新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叶、孢粉、茎干、无脊椎动物化石及鸟类足印的痕迹化石等,从始新世到早中新世,化石逐渐减少,表明植物多样性呈明显下降趋势,幸存的稀疏植被被严格限制在冰川周缘的苔原物种上。冰海相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海相地层主要对应高能环境,早中新世海相地层对应低能环境。对乔治王岛新生代古生物特征及古环境的探讨,不仅理解了古生物及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也为重建南极古环境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新生代 乔治王岛 古生物 古环境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火山岩地质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祥身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3期18-29,共12页
本文综合近年研究中新获得的资料和证据,对利文斯顿岛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火山作用特点作了综合性的介绍。百耳斯建造是该岛最老的火山岩地层,由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生成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集块岩以及泥岩、页岩... 本文综合近年研究中新获得的资料和证据,对利文斯顿岛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和火山作用特点作了综合性的介绍。百耳斯建造是该岛最老的火山岩地层,由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生成的玄武岩、玄武安山岩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集块岩以及泥岩、页岩等组成,分布在岛西部的百耳斯半岛。中白垩世的鲍勒斯山组主要出露在岛的中部,是由安山岩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夹层组成的一套蚀变火山岩系。汉那角剖面的火山碎屑岩和熔岩及史莱夫角的橄榄玄武岩均具有中白垩世的年龄。晚白垩世火山活动的产物以粗玄岩为代表,集中出露在西多斯角一带。伴随着火山活动,始新世英云闪长岩侵入白垩系火山岩地层。更新世至现代则有依诺特角组橄榄玄武岩在岛的东北部产出。上述火山活动随时间演进而自北西向南东不断迁移的特点,与整个南设得兰群岛火山作用的发展趋势相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表明,百耳斯半岛熔岩、史莱夫角的橄榄玄武岩和西多斯角的粗玄岩等白垩纪火山岩基本属于钙碱性岩系并且具有低钾低镁的特点。早第三纪的英云闪长岩继承了橄榄玄武岩和粗玄岩的成分特点,同是南设得兰群岛岩浆弧中生代-新生代火山作用的产物,在钙碱性岩系岩浆演化的晚期生成。而鲍勒斯山组的熔岩和汉那角的熔岩表现出岩相学和岩石化学性质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火山作用 利文斯顿岛 西南极 地质构造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中部中-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祥身 Sabat,F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1期1-16,共16页
出露在利文斯顿岛中部的中-晚白垩世火山碎屑岩为多源的角砾凝灰岩、角砾岩和集块碎屑岩,成分以安山质为主。橄榄玄武岩主要在史莱夫角出露,为全晶质斑状构造;主要出露在中利文斯顿和汉那角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多具细晶微斑构造。... 出露在利文斯顿岛中部的中-晚白垩世火山碎屑岩为多源的角砾凝灰岩、角砾岩和集块碎屑岩,成分以安山质为主。橄榄玄武岩主要在史莱夫角出露,为全晶质斑状构造;主要出露在中利文斯顿和汉那角的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多具细晶微斑构造。更新世至现代的火山岩为全晶质斑状的橄榄玄武岩和火山碎屑岩。熔岩的基本矿物组合大致相似,均为斜长石+辉石(+橄榄石)+铁的氧化物,但矿物的含量比例因岩性不同而有所区别。岩石中的斜长石斑晶多具正环带;随着岩石SiO2含量的增加,斜长石中Or和Ab组分增加而An含量下降,斑晶边缘成分一般与基质里长石的成分相近。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含有中长石-拉长石斑晶,玄武岩主要含拉长石斑晶,但橄榄玄武岩和粗玄岩中斜长石斑晶的核部为富钙的倍长石。更新世-现代的橄榄玄武岩,其所含斜长石斑晶和基质长石亦比较富钙。玄武安山岩中的辉石多为普通辉石,橄榄玄武岩和玄武岩中含有透辉石斑晶。辉石的Ti含量低,这是钙碱性火山岩的共同特点。史莱夫角的橄榄玄武岩含有贵橄榄石斑晶。粗玄岩中橄榄石成分与史莱夫角基质橄榄石成分相近。更新世至现代的橄榄玄武岩中既有正常结晶的橄榄石斑晶,还见到高Fo组分的深源捕掳晶。上述玄武岩中矿物组合的基本特征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矿物学 利文斯顿岛 西南极 岩相学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汉那角火山岩地质及火山活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祥身 Francesc Sabat +1 位作者 Josep M Casas Ranimon Pallas 《南极研究》 CSCD 1994年第2期1-12,共12页
本文以野外地质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岩相学特征,论述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汉那角(HannahPoint)火山岩地层及岩石的基本特征,初步讨论了该地火山活动过程。该地互层状产出的火山角砾岩和熔岩,为南极半岛火山岩... 本文以野外地质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岩相学特征,论述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利文斯顿岛汉那角(HannahPoint)火山岩地层及岩石的基本特征,初步讨论了该地火山活动过程。该地互层状产出的火山角砾岩和熔岩,为南极半岛火山岩组的一部分。剖面上出露的三个火山岩地层旋回分别是三期火山作用的产物。第一、二旋回岩层产状的变化记录了火山作用过程中的一次活动间歇。第一旋回的英安岩和含有流纹岩质熔岩夹层的凝灰角砾岩仅为第一期火山活动末的产物;第二旋回为三次较强喷发活动的产物,从安山岩质火山碎屑岩为主,经玄武岩-安山岩质熔岩为主,过渡为含有安山岩或流纹岩质熔浆团的火山角砾岩。第三期火山活动可能更强烈,大面积分布的厚层玄武质熔岩无论从产状上还是在岩石学特征方面都有别于其他旋回。火山岩地层总体产状稳定,平缓地倾向北西,表明该区未受到过明显的构造影响,火山活动中心可能有逐步向北西迁移的趋势,与南设得兰群岛岩浆弧演变趋势一致。次火山岩主要为玄武岩质小岩墙,集中在第二旋回底部。第一、二旋回接触界线两侧凝灰角砾岩表现较强的沸石化。这些现象说明该接触面附近为一薄弱带,侵入活动和蚀变均较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地层 火山活动 岩相学 利文斯顿岛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中部中生代-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化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祥身 《南极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1-17,共17页
出露在利文斯顿岛中部的白垩纪火山岩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基本属于钙碱性系列,但具有低钾拉斑玄武岩的某些特点。岩石富集Rb、Th、Ba,轻度亏损Zr、Ti、Hf、Nb,较强亏损Cr和Ni,而且随着岩... 出露在利文斯顿岛中部的白垩纪火山岩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英安岩组合,基本属于钙碱性系列,但具有低钾拉斑玄武岩的某些特点。岩石富集Rb、Th、Ba,轻度亏损Zr、Ti、Hf、Nb,较强亏损Cr和Ni,而且随着岩浆从基性向酸性成分的演化,富集(或亏损)程度加大。岩石的轻稀土元素中度富集,岩石的(Ce/Yb)CN比值较低。白垩纪火山岩形成在一个造山环境,是南设得兰岩浆弧的一部分。然而,在利文斯顿岛不同地区出露的岩石其化学性质有所区别,因此认为它们可能源于不同的岩浆体系。在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利文斯顿岛中部处于一个独特的浊积扇的构造环境。主要产在利文斯顿岛中部和汉那角的鲍勒斯山组火山岩与其它地点的中生代火山岩相比,无论岩相学特征还是岩石化学性质均有所不同。因此认为它们的产生同时受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和该地构造位置所控制。史莱夫角的橄榄玄武岩成分中碱高硅低,并且通常表现出高铝的特点,这些性质与百耳斯半岛的玄武岩极为相似。区域上火山活动不断发展,活动中心逐渐向北东迁移,导致粗玄岩岩颈和岩席生成,最后是英云闪长岩的侵入。更新世至现代的依诺特角组橄榄玄武岩以化学成分中的低硅高碱含量区别于中生代火山岩。岩石的高M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化学 中生代 新生代
下载PDF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17
作者 邓希光 郑祥身 +1 位作者 刘小汉 杨式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22-431,共10页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迈尔斯陡崖组形成于海底浊积扇中扇的上、下部分 ,发育着许多海相遗迹化石。在采集到的样品中鉴定共有 1 5个遗迹属、1 6个遗迹种 ,其中有1 0个可以鉴定到遗迹种、两个比较种 ,4个只鉴定到遗迹属 ,未鉴定到遗迹...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晚三叠世迈尔斯陡崖组形成于海底浊积扇中扇的上、下部分 ,发育着许多海相遗迹化石。在采集到的样品中鉴定共有 1 5个遗迹属、1 6个遗迹种 ,其中有1 0个可以鉴定到遗迹种、两个比较种 ,4个只鉴定到遗迹属 ,未鉴定到遗迹种 ;并建立了 1个新遗迹属及新遗迹种是文献中从未发现的。除新遗迹属种外 ,其余 1 4个遗迹属 ,1 5个遗迹种都曾经在深海相浊积岩内发现过 ,Belorhaphe、Glockerichnus、L ophoctenium、Rhabdoglyphus、Pale-odictyon、Sublorenzinia、Spirophycus、Strobilorhaphe、Tuberculichnus、Cochlichnus等属于浊流前产生在深海相泥岩内的高度分异的雕画迹 (Graphoglyptida) ,它们产于泥岩却保存为上覆砂岩底面的铸型凸起。Fucusopsis和 N eonereites却产生在砂岩内代表浊流后形成的沉积后遗迹组合。这些遗迹化石属深水的 Nereites遗迹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晚三叠世 利文斯顿岛 西南极 沉积环境
下载PDF
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岩浆作用非平衡过程的自组织现象
18
作者 李兆鼐 李汉声 尚如相 《南极研究》 CSCD 1996年第1期9-20,共12页
对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早第三纪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作用过程的具体分析表明,其岩浆演化过程是岩浆系统与周围环境(介质)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热能耗散过程,具有动态平衡和阶段性的特点。岩浆结晶的多级复合结构和高位... 对西南极菲尔德斯半岛早第三纪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作用过程的具体分析表明,其岩浆演化过程是岩浆系统与周围环境(介质)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热能耗散过程,具有动态平衡和阶段性的特点。岩浆结晶的多级复合结构和高位岩浆房中的分带构造,是岩浆作用非平衡过程的自组织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菲尔德斯半岛 岩浆作用 自组织现象
下载PDF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纳尔逊岛冰雪的氢氧同位素组成
19
作者 钱雅倩 金庆民 《资源调查与环境》 1989年第1期12-16,共5页
作者采集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纳尔逊岛冰盖的冰雪样,并测得其δD和δO^(18)值分别为-67.8~-75.0‰和-8.72~-8.93‰,进而拟合出δD和δ^(18)O关系大致为δD=8δ^(18)O-1.5。本文从“大陆效应”、“温度效应”、“纬度效应”及降雪过... 作者采集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纳尔逊岛冰盖的冰雪样,并测得其δD和δO^(18)值分别为-67.8~-75.0‰和-8.72~-8.93‰,进而拟合出δD和δ^(18)O关系大致为δD=8δ^(18)O-1.5。本文从“大陆效应”、“温度效应”、“纬度效应”及降雪过程的同位素动力分馏等方面对所获资料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冰雪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纳尔逊岛
下载PDF
晚第四纪南极阿蒙森海扇区冰盖与古生产力旋回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鞠梦珊 陈志华 +4 位作者 赵仁杰 王湘芹 黄元辉 葛淑兰 唐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0-51,共12页
本文通过对阿蒙森海西北部陆隆AMS01岩心沉积物颜色、粒度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氧同位素9期(MIS9,大约距今34万年)以来冰盖与古生产力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岩心沉积物粒度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 本文通过对阿蒙森海西北部陆隆AMS01岩心沉积物颜色、粒度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氧同位素9期(MIS9,大约距今34万年)以来冰盖与古生产力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岩心沉积物粒度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2)MIS9、MIS7和MIS5等间冰期沉积速率较小,沉积物呈褐色,冰筏碎屑含量低,生源组分含量高,反映出该时期阿蒙森海地区气候温暖,冰盖发生了大规模退缩,冰盖–冰架–冰山等陆源冰对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海冰覆盖减弱,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MIS8c、MIS8a、MIS6、MIS2等冰期沉积速率大,沉积物呈灰色,沉积物随之变粗,冰筏碎屑含量高,生源组分含量低,说明该时期冰盖大幅扩张,陆隆区成为近冰盖/冰架沉积环境,海冰和冰山密集,海洋生产力显著降低;(4)冰期、间冰期内,冰盖与古生产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别是MIS8b期发育浅褐色间冰阶沉积,冰筏碎屑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与间冰期基本持平,说明阿蒙森海地区冰盖、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东南极地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极 阿蒙森海 晚第四纪 冰盖 古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