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Origin of Crustal High Conductivity Zone in theWestern Tibet Plateau
1
作者 GU Jiangfan DONG Hao +6 位作者 JIN Sheng WEI Wenbo YE Gaofeng ZHANG Letian JIN Jianen XIE Chengliang YIN Yaot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S01期34-36,共3页
The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under the Asian continent caused the uplift of the Tibet Plateau,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thickened continental crust twice of the normal value and the crust... The subduc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under the Asian continent caused the uplift of the Tibet Plateau,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thickened continental crust twice of the normal value and the crustal shortening of at least 1500 km.Therefore,many model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shortening and material transportation mechanism of the Tibetan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dimensional resistivity model high conductivity zone west tibet plateau
下载PDF
Electrical Structure and Fault Features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Evidence from the Magnetotelluric Survey along Zhada-Quanshui Lake Profile 被引量:3
2
作者 金胜 叶高峰 +2 位作者 魏文博 邓明 景建恩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4期326-333,共8页
The magnetotelluric (MT) survey along the Zhada (札达)-Quanshui (泉水) Lake profile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青海)-Tibet plateau shows that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ic provinces ... The magnetotelluric (MT) survey along the Zhada (札达)-Quanshui (泉水) Lake profile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 (青海)-Tibet plateau shows that the study area is 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ic provinces by the Yalung Tsangpo and Bangong (班公)-Nujiang (怒江) sutures. From south to north these are the Himalayan terrane, Gangdise terrane, and Qiangtang (羌塘) terrane. For the study area, there are widespread high-conductivity layers in the mid and lower crust, the top layers of which fluctuate intensively. The high-conductivity layer within the Gangdise terrane is deeper than those within the Qiangtang terrane and the Himalaya terrane, and the deepest high-conductivity layer is to the south of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The top surface of the high-conductivity layer in the south of the Bangong-Nujiang suture is about 20 km low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of it. The high-conductivity layer within the Gangdise terrane dips toward north and there are two high-conductivity layers within the crust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terrane. In the upper crust along the profile, there are groups of lateral electrical gradient zones or distortion zones of different scales and occurrence indica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faults and sutures along the profile. According to the electric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Yalung Tsangpo suture, Bangong.Nujiang suture, and the major faults of Longmucuo (龙木错) and Geerzangbu are infe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MT high-conductivity layers of crust electrical structur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下载PDF
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车前物候对气象条件驱动的响应
3
作者 次旺 杜军 +2 位作者 晋美朗杰 王挺 扎西旺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4期130-135,共6页
探讨日喀则车前物候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旨在为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植被物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支撑。基于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日喀则站车前物候期和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 探讨日喀则车前物候变化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旨在为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植被物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支撑。基于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日喀则站车前物候期和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和日照时数(S)等资料,采用线性回归、Pearson相关系数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等方法对车前物候期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21年西藏中西部车前各物候期均呈显著推迟趋势,平均每10年推迟8.96~38.63 d,以种子全熟期推迟的最为明显;生长季长度呈弱的延长趋势(1.03 d/10 a)。(2)西藏中西部1月Tmin降低、3月S和11月RH减少,以及11月Tmax显著升高,是车前物候期显著推迟的主要原因。车前展叶始期和黄枯普期对气温的响应速率分别为3.41、4.3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前 物候期 变化 气象条件 西藏中西部
下载PDF
西藏西部地区埃达克质侵入岩及铜金找矿意义 被引量:14
4
作者 蔡志勇 邱瑞照 +3 位作者 熊小林 黄圭成 周肃 孟祥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1-501,共11页
本文报道的西藏西部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其形成时代为11.8~25Ma,滞后于洋壳俯冲作用,具有高Si02(56.00%~70.62%)、Al2O3(14.23%~16.85%)、K2O(1.74%~4.33%)、Na2O(一般Na2O/K2O>1)、Sr(420~938μg/g),贫Y(7.16~16.0μg/g),低MgO... 本文报道的西藏西部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其形成时代为11.8~25Ma,滞后于洋壳俯冲作用,具有高Si02(56.00%~70.62%)、Al2O3(14.23%~16.85%)、K2O(1.74%~4.33%)、Na2O(一般Na2O/K2O>1)、Sr(420~938μg/g),贫Y(7.16~16.0μg/g),低MgO和CaO,富集LILE元素及LREE,亏损HREE等特征,表现出与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其形成时代和地质背景分析,其成因与俯冲洋壳熔融无关,而与藏北埃达克质火山岩及中国东部C型埃达克岩成因相似,符合加厚地壳熔融模型。文中指出西藏西部地区埃达克岩的厘定具有重要的地球动力学意义和铜金矿找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西部 埃达克岩 地球化学 成因 找矿意义
下载PDF
新疆地学断面(独山子-泉水沟)走廊域及邻区地球物理调查综合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锐 管烨 +5 位作者 贺日政 史大年 李德兴 李秋生 卢德源 李力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27-533,共7页
沿新疆地学断面 (独山子 泉水沟 )走廊域实施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调查研究。对岩石圈现今活动性、位场异常图像处理与岩石圈变形踪迹、地体基底构造与边界断裂划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整条地学断面处于近SN向的挤压环境中。挤压力一方面... 沿新疆地学断面 (独山子 泉水沟 )走廊域实施了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调查研究。对岩石圈现今活动性、位场异常图像处理与岩石圈变形踪迹、地体基底构造与边界断裂划分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整条地学断面处于近SN向的挤压环境中。挤压力一方面来自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 ,另一方面来自增厚岩石圈根带下沉的拖力。塔里木岩石圈呈刚性 ,且整体变形 ,对应力的传播起到放大的作用。阿尔金断裂向南延展进入西昆仑造山带 ,南端与泉水沟断裂相接 ,并且斜截了库地断裂和康西瓦断裂。中天山地体与北天山地体与准噶尔盆地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 ,南天山地体与北塔里木统属同一基底构造区。南北塔里木是 2个基底性质不同的地体。 4 0°N是分割南北塔里木的地体边界断裂。研究结果表明 ,新疆新构造运动不是古板块的简单复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学断面 西昆仑 天山 塔里木 地球物理综合研究
下载PDF
西昆仑库地韧性剪切带的^(40)Ar/^(39)Ar年龄 被引量:29
6
作者 周辉 储著银 +3 位作者 李继亮 侯泉林 王志洪 方爱民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3-239,共7页
西昆仑库地以南有一套变质变形较强的岩系 ,前人依照区域对比关系将其划为前寒武的古老基底。对西昆仑早期构造演化的论述均基于该观点 ,但没有提供确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笔者通过野外观察、室内研究 ,确认库地以南的变质变形岩系是... 西昆仑库地以南有一套变质变形较强的岩系 ,前人依照区域对比关系将其划为前寒武的古老基底。对西昆仑早期构造演化的论述均基于该观点 ,但没有提供确凿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笔者通过野外观察、室内研究 ,确认库地以南的变质变形岩系是大型韧性推覆剪切作用的产物。通过对新生变质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单矿物的 4 0 Ar/39Ar年龄分析 ,确定剪切变质年龄为 42 6- 451 Ma,说明库地的变质变形岩系是形成于早古生代晚期的一条大型韧性剪切带 ,这对于解释西昆仑的早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40-氩39测年 韧性剪切带 库地 西昆仑 青藏高
下载PDF
西秦岭断裂走滑与盆地的耦合——西秦岭—松甘块体新生代向东走滑挤出的证据 被引量:22
7
作者 姜晓玮 王江海 张会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01-208,共8页
新生代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青藏东北部一种主要应变响应形式 ,它构成青藏高原东部走滑调节带的北支 ,并与南部印支挤出构造一起共同调节和吸收大陆碰撞后青藏东部的变形。西秦岭岷县—宕昌断裂的走滑与新生... 新生代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挤出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青藏东北部一种主要应变响应形式 ,它构成青藏高原东部走滑调节带的北支 ,并与南部印支挤出构造一起共同调节和吸收大陆碰撞后青藏东部的变形。西秦岭岷县—宕昌断裂的走滑与新生代盆地在时空上的耦合 ,明显展示出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走滑挤出历程并提供了走滑作用的定量标尺。古近纪岷县—宕昌断裂的走滑位移量为 36km ,而新近纪则为 76km ,相应的平均走滑速率分别为 0 .0 86mm/a和 0 .37mm/a ,表明新生代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挤出的幅度至少为 112km。西秦岭新生代幔源岩浆活动是在块体挤出背景下 ,块体旋转停止、断裂面弯曲和走滑加速等诸事件耦合的结果 ,同时也是断裂走滑的物质和时间记录器 ,表明岷县—宕昌断裂新生代的走滑波及到了岩石圈底部 ,记录了青藏东北部变形响应的动力学机制从以块体旋转为主向快速走滑为转变的时间 ,即西秦岭—松甘块体向东快速挤出的可能时间为 2 1.1~ 2 5 .4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构造 走滑盆地 幔源岩浆活动 西秦岭 青藏东部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富铁矿与铜(金)矿C、Si、O、S和Pb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4
8
作者 吕立娜 赵元艺 +2 位作者 宋亮 田毅 辛洪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91-1304,共14页
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4个典型矿床———材玛矽卡岩型铁矿床、弗野矽卡岩型铁矿床、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的C、Si、O、S和Pb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δ30Si、... 本文在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对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4个典型矿床———材玛矽卡岩型铁矿床、弗野矽卡岩型铁矿床、尕尔穷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和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的C、Si、O、S和Pb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δ30Si、δ18O的研究结果表明,石英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δ13C、δ18O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成矿有关的矽卡岩、磁铁矿大理岩中的碳除部分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外,主要来源于地幔,多不杂矿区的硫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流体。多不杂和尕尔穷矿区岩石样品中的铅同位素研究显示其属于造山带构造环境,部分接近下地壳。因此,尕尔穷和多不杂矿区的铅同位素组成主要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在弧-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区域成矿模式初步总结为早白垩世深源岩浆流体与二叠纪、三叠纪和白垩纪的海相碳酸盐岩接触的外接触带形成了矽卡岩型矿体,在与中侏罗统和下白垩统砂岩、粉砂岩接触处的内外接触带形成了斑岩型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 C-Si-O-S-Pb同位素 成矿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县-武都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与高原隆升 被引量:24
9
作者 郭进京 韩文峰 梁收运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83-392,共10页
西秦岭武都-岷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两大构造地貌单元的转换过渡带。构造地貌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四级夷平面,分别是Ⅰ级夷平面(山顶面)、Ⅱ级夷平面(主夷平面)和Ⅲ、Ⅳ级夷平面(剥蚀面),分别形成于 K2-E3之前、3.6Ma、2.... 西秦岭武都-岷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中国两大构造地貌单元的转换过渡带。构造地貌研究表明,该地区发育四级夷平面,分别是Ⅰ级夷平面(山顶面)、Ⅱ级夷平面(主夷平面)和Ⅲ、Ⅳ级夷平面(剥蚀面),分别形成于 K2-E3之前、3.6Ma、2.5Ma、1.8Ma。主要河流发育4-7级基座阶地,并且四级及其以下低级阶地的特征具有相似性。夷平面和阶地的高程变化,指示了该地区地壳的隆升具有多阶段性和不均匀性,3.6Ma以来平均隆升速率在0.42- 0.57mm/a,3.6-1.8Ma是地壳快速隆升期,1.8Ma以来隆升速度减缓,但晚更新世(0.15Ma)以来,隆升明显加速,显示出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新的加速隆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西秦岭 构造地貌 夷平面 河流阶地 地壳隆升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磨拉石时代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喜臣 王永 丁孝忠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柯克亚剖面上部厚层砾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中期,而整个磨拉石开始沉积的时代应更早,为中新世晚期。沉积记录和气候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磨拉石 青藏高原 隆升
下载PDF
热带海温变化与高原季风发展 被引量:14
11
作者 马振锋 高文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利用NOAA长波辐射OLR ,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 ,探讨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等环境场变化与高原季风发展的联系。揭示了春季孟加拉湾和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表增温、赤道东太平洋降温有利于高原夏季风发展。分析了高原季风强... 利用NOAA长波辐射OLR ,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 ,探讨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等环境场变化与高原季风发展的联系。揭示了春季孟加拉湾和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附近海表增温、赤道东太平洋降温有利于高原夏季风发展。分析了高原季风强弱年同期和前期SST场、风场和OLR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高原季风强弱年热带环境场存在明显差异。高原夏季风发展时SSTA从春季到夏季 ,孟加拉湾经南海到西太平洋SST呈正距平 ,赤道中东太平洋SST负距平发展 ,表现为LaNi na特征。反之 ,高原夏季风减弱时SSTA在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SST呈负距平 ,东南太平洋SST正距平发展。表现为ElNi no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 海温变化 高原季风 太平洋 风场 SST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断裂类型及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亚东 方小敏 +3 位作者 高军平 刘栋梁 张跃中 张伟林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7-965,共9页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 为研究柴西地区油气成藏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我们借助生长断层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区断裂在演化上总体可归纳为两个主要形成时期和4种表现形式:早期形成时期(E1+2-N2^1),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动,多数终止于下油砂山组末(约14.9Ma);晚期形成时期(N2^2-Q),上油砂山组开始活动,狮子沟组(约8.2Ma)以来活动尤为剧烈,持续至今。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限于下或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贯穿下、上构造层的生长断层和后期断层4类。柴西地区的这种断裂构造特征,与青藏高原的分阶段隆升相对应,控制着该区的油气运移、成藏、保存及改造,对我们在柴西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西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 生长断层 构造层 油气成藏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温泉盆地西缘的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中海 叶培盛 +4 位作者 刘琦胜 吴珍汉 胡道功 赵希涛 周春景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8-675,共18页
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温泉盆地西侧发育了1条倾向东的强烈活动的近SN正断层——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它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自晚新生代以来发生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上的最大垂... 在青藏高原中部的温泉盆地西侧发育了1条倾向东的强烈活动的近SN正断层——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它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背景下,青藏高原中北部地区自晚新生代以来发生近EW向伸展变形的产物。晚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上的最大垂直错动量不会<21km,错动中生代褶皱地层所暗示的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0±22)km。第四纪期间,该断裂发生了多期活动,形成了山前的多套断层三角面和多级断层陡坎地貌。根据断裂垂直错动晚第四纪期间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地貌体所形成的断层崖高度估算,其晚第四纪以来的最大活动速率不超过12mm/a,平均活动速率为045mm/a。初步的探槽分析表明,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沿该断裂至少发生了3次震级不同的古地震事件。综合该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点推断,它是在未来具有较大可能发生6~7级地震的一条重要控震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泉地堑 东西向伸展 正断层 古地震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松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的性质和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露 被引量:65
14
作者 高锐 马永生 +6 位作者 李秋生 朱铉 张季生 王海燕 李鹏武 卢占武 管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61-1367,共7页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又关联着松潘地块的油气远景评价。2004年完成了第一条横过松潘地块北缘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长约257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的细结构,发现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同属统一的稳定的大陆地块,并且下地壳均以北倾的强反射为主要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为松潘地块向西秦岭下地壳俯冲提供了地震学证据。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出西秦岭造山带在造山后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松潘地块 西秦岭造山带 基底构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Mohr圆分析方法在川西-藏东MT剖面资料解释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洁 晋光文 +1 位作者 白登海 王立凤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5-393,共9页
用Mohr圆分析法对川西—藏东全测区 76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测区以 2D区域构造为主要特征 ,横向各向异性不太强 ;区域构造走向大致呈近SN向 ,最大偏离不超过± 30°。文中介绍了
关键词 MT阻抗张量 Mohr圆 二维 大地电磁测深
下载PDF
试论明成祖时期宦官出使乌思藏的活动 被引量:2
16
作者 喜富裕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6,共7页
在明成祖时期,宦官在国家的政治外交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侯显为首的一大批宦官被派遣到乌思藏充当使者,迎请三大法王和五王,实施分封赏赐。宦官之所以担当重任,既有在"靖难之役"中的杰出贡献,又有明成祖坚持"防蒙抚... 在明成祖时期,宦官在国家的政治外交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侯显为首的一大批宦官被派遣到乌思藏充当使者,迎请三大法王和五王,实施分封赏赐。宦官之所以担当重任,既有在"靖难之役"中的杰出贡献,又有明成祖坚持"防蒙抚藏"国策及寻访建文帝下落的原因。宦官的出使活动,对于促进乌思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明政府对地此的管理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由此而引发的明成祖信仰藏传佛教、重用宦官及明中后期乌思藏僧俗首领进京泛滥,宦官干政擅权等问题我们也应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成祖 宦官出使 乌思藏 活动 评价
下载PDF
中国西藏开发中的“长江战略”问题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之超 沈玉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10-516,共7页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 ,西藏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和西藏开发的关系及西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认为长江经济带有能力 ,也有必要支持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根据西藏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 ,长...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 ,西藏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长江经济带和西藏开发的关系及西藏发展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认为长江经济带有能力 ,也有必要支持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根据西藏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 ,长江经济带有必要在新的背景条件下 ,寻求更好的战略模式促进西藏开发。也即同西藏两地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融合 ,以改变观念为出发点 ,拓展潜在市场为目标 ,达到促进西藏开发和长江经济带进一步发展的双重目的。长江战略的实施要点包括 :(1)推广双语学习 ,以文化交流促进经济融合 ;(2 )提高藏语教学的师资质量 ,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 ;(3)让一部分藏民先富起来 ,成为西藏开发的中坚力量 ;(4)合作协助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 ,完善交流手段 ;(5 )帮助扶植西藏地区的起步产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长江经济带 西藏 文化交流 经济融合 “长江战略”问题
下载PDF
西藏措勤地区中生代的构造变形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正乐 王小凤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2期205-209,共5页
:1∶10万野外地质填图发现,在措勤地区北侧的白垩系中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且有侵入岩体分布,又被未变形的火山凝灰岩不整合覆盖。根据侵入岩的钾长石和角闪石及其不整合的火山凝灰岩中蚀变斜长石的ArAr法... :1∶10万野外地质填图发现,在措勤地区北侧的白垩系中发育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且有侵入岩体分布,又被未变形的火山凝灰岩不整合覆盖。根据侵入岩的钾长石和角闪石及其不整合的火山凝灰岩中蚀变斜长石的ArAr法同位素年龄、沉积物质的组成和沉积地层的空间展布等特征,笔者推测这些逆冲断层和褶皱构造均发育于晚白垩世,并早于第三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西藏 中西部 中生代
下载PDF
青藏高原松潘—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采集、处理与初步解释 被引量:38
19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李秋生 李文辉 侯贺晟 匡朝阳 薛爱民 黄薇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1461,共11页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其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其边缘地区的地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前缘部位,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作用由近...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其形成不仅导致了亚洲大陆内部强烈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还对其边缘地区的地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扩展的前缘部位,是印度与欧亚两大板块碰撞作用由近南北方向向北东、东方向转换的重要场所.本文利用2004年和2008年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采用关键处理技术和参数开展唐克-合作剖面与合作-临夏剖面联线处理,获得总长约40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完整揭示了西秦岭造山带及其两侧盆地的地壳结构和构造变形样式.结果显示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向若尔盖逆冲推覆的深部构造特征;西秦岭下地壳北倾的强反射及其北侧南倾的强反射特征揭示出扬子与华北两个大陆板块在西秦岭造山带下的汇聚行为.Moho的埋深和起伏形态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经历了高原隆升后强烈的伸展减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青藏高原 松潘地块 西秦岭 临夏盆地 数据采集与处理 岩石圈结构
下载PDF
藏南错那-沃卡裂谷的第四纪正断层作用及其特征 被引量:28
20
作者 吴中海 张永双 +2 位作者 胡道功 赵希涛 叶培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 地表调查发现,位于西藏南部的错那-沃卡裂谷带包含了3个相对独立的地堑-半地堑——沃卡、邛多江和错那-拿日雍错地堑(从北到南),并构成了该区重要的近SN向控震构造带。该裂谷带整体的展布方式及其中各地堑主边界断裂带的正断层活动指示了100°±2°的区域伸展方向。各边界断裂带的活动强度分析表明,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介于0.3-1.9mm/a。其中,末次盛冰以来合理的活动速率估算值为1.2-1.5mm/a,而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活动速率只有(0.6±0.3)mm/a,暗示该裂谷带的断裂活动行为可能类似于地震的丛集活动,存在间歇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中-下地壳物质的近EW向伸展或流动所导致的上地壳均匀拉张模式可能是该裂谷带的主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错那-沃卡裂谷带 第四纪 正断层作用 近SW向伸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