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M_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被引量:34
1
作者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4-480,共7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was researched. The study shows that its epicenter lies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Hoh Sai Hu;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entral deformation fields: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s with the lengths of 42 km and 48 km, respectively. The whole fault extends about 90 k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ferometry frin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seismogenic fault can be identified clearly. The deform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are different with an obviously higher value on the south side. In the vicinity of macroscopic epicenter,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look direction is about 288.4 cm and the minimum is 224.0 cm;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location of seismogenic fault near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is 738.1 cm and the minimum is 55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M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被引量:11
2
作者 SHAN Xin-jian(单新建) +3 位作者 LIU Jia-hang(柳稼航) MA Chao(马超)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4年第5期526-533,共8页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extracted by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and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M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 was researched. The study shows that its epicenter lies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Hoh Sai Hu; and the seismogenic fault in the macroscopic epicentral reg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entral deformation fields: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s with the lengths of 42 km and 48 km, respectively. The whole fault extends about 90 km.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ferometry fring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seismogenic fault can be identified clearly. The deformations on both sides of the fault are different with an obviously higher value on the south side. In the vicinity of macroscopic epicenter,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in look direction is about 288.4 cm and the minimum is 224.0 cm; the maximum sinistral horizontal dislocation of seismogenic fault near the macroscopic epicenter is 738.1 cm and the minimum is 551.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M_S=8.1 western kunlunshan pass earthquake coseismic deformation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Far-field Precursory Anomalies Before the M_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f Kunlun Mountains Pass
3
作者 Chen Yuhua Dong Zhiping +1 位作者 Wang Peiling Li Yongqi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9年第3期354-371,共18页
In this study, a number of typical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stations in Qinghai, Gansu, Sichuan, Xinjiang, Ningxia, Hebei and Shaanxi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before the M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f... In this study, a number of typical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stations in Qinghai, Gansu, Sichuan, Xinjiang, Ningxia, Hebei and Shaanxi provinc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before the Ms8.1 earthquake in the west of Kunlun Mountains Pass are collected and check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earthquake cases in China, the criteria of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are determined, and 53 distinguish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anomalies before the Ms S. 1 earthquake are analyzed, with results showing a very large earthquake affected area. The precursory anomalies recorded by instruments were 2900 km away from the epicenter, an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in this paper, reached 2100 km away.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anomalies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duration, multi-measurement items and large-amplitude variation.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in large earthquake monitoring,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variation of data over a large area, ranging up to thousands kilometers, with much denser earthquake observation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of Kunlun Mountains pass ms8.1 earthquake Typical precursoryanomalies Analysis of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The Frozen Soils and Devast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West Kunlun Mountains Pass M_S 8.1 Earthquake Area in 2001
4
作者 ChenYongming WangLanmin +2 位作者 DaiWei WangWeifeng DaiHuagu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4年第4期337-347,共11页
The investigation on damages to frozen soil sites during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Pass earthquake with M S 8.1 in 2001 shows that the frozen soil in the seismic area is composed mainly of moraine, alluvial deposit, d... The investigation on damages to frozen soil sites during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Pass earthquake with M S 8.1 in 2001 shows that the frozen soil in the seismic area is composed mainly of moraine, alluvial deposit, diluvial deposit and lacustrine deposit with the depth varying greatly along the earthquake rupture zone. The deformation and rupture of frozen soil sites are mainly in the form of coseismic fracture zones caused by tectonic motion and fissures, liquefaction, seismic subsidence and collapse resulting from ground motion. The earthquake fracture zones on the surface are main brittle deformations, which, under the effect of sinistral strike-slip movement, are represented by shear fissures, tensional cracks and compressive bulges.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figuration patterns of deformation and rupture such as fissures, liquefaction, seismic subsidence and landslide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ambient rock and soil conditions of the earthquake area.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damage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scale rupture zones, rapid intensity attenuation along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Highway, where buildings distribute and predominant effect of rock and soi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west Kunlun Mountains pass M S8.1 earthquake Frozen soil Devastating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影像的同震地表破裂带迹象变化识别——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为例
5
作者 李佳怡 徐岳仁 +1 位作者 张军龙 母若愚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2-1001,共20页
基于震前、震后多期卫星数据,对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MS8.1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震破裂带的西段在震前未发现先存破裂遗迹,而东段是在先存地震破裂遗迹上再次发生了破裂。②震后两年,湖面冰、大型河道、冲沟和冲洪... 基于震前、震后多期卫星数据,对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MS8.1同震地表破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同震破裂带的西段在震前未发现先存破裂遗迹,而东段是在先存地震破裂遗迹上再次发生了破裂。②震后两年,湖面冰、大型河道、冲沟和冲洪积扇上的地表破裂迅速地被活动性流水和气温变化等破坏,在影像上已无踪迹;震后二十年,低级阶地的地表破裂几乎无法识别,而高级阶地的破裂带保留较完整,可识别长度锐减至64%,呈“碎片”化展布。因此,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影像识别主要受所处地貌位置和气候变化等地表作用过程的影响,同时也受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及影像获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而较老地貌面上保留的破裂带遗迹仍有助于开展历史地震、古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回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地表破裂带 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 锁眼 高分卫星影像 地表过程
下载PDF
GPS初步结果揭示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 被引量:195
6
作者 江在森 马宗晋 +2 位作者 张希 王琪 王双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 根据中国大陆不同来源的多个GPS区域监测网 1991~ 1999年间的观测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基本网 1998~ 2 0 0 0年的观测资料 ,联合处理得到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结果 ,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 ,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 (或称为视应变场 )初步结果 .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 ,并简要分析了 2 0 0 1年 11月 14日昆仑山口西 8.1级大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结果表明 :中国大陆中西部构造变形强烈 ,应变速率值高 ,又以青藏块体及其边缘和新疆西部最为显著 .除川滇、新疆西部外 ,大部分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存在左旋剪切变形 ,近南北向的断裂存在右旋剪切变形 .而东部地区构造变形相对较弱 .强震通常发生在剪切应变率的高值区及其边缘 ,尤其是与构造变形背景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最显著的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率高值区 ,从该区域的应变状态分析 ,具备近东西向断裂产生巨型走滑破裂错动的构造变形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水平应变场 构造变形 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单新建 李建华 马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1-326,共6页
20 0 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 1级地震.应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能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 20 0 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 1级地震.应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能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和断层谷地里,是一条叠置在先存破裂带上的地震破裂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 0km ,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 0°.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 4~16 8mm a,属AA级活动水平.最大左旋位错7 8m ,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2 5 0m ,宏观震中位于93°17′E ,35°4 7′N ,即玉西峰附近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T影像 IKONOS影像 地震地表破裂带 高分辨率 昆仑山口西
下载PDF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单新建 李建华 马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是一幅真实的地表微缩景观,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是一条叠置在先存地震破裂带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玉西峰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上,这里最大地震位错为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 250m,这与中国地震局推测的宏观震中93.3°E,35.8°N非常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破裂 IKONOS影像 地震地表破裂带 宏观震中 滑动速率 青藏高原北部 无人区 野外考察 景观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 被引量:2
9
作者 田勤俭 张立人 +2 位作者 郝平 王赞军 王志才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30,共11页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  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 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地震破裂 破裂长度 断层活动 走滑 地壳 最大位移 水平位移 强震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崩塌发育特点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赞军 党光明 田勤俭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8-165,T001,共9页
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造成 2 0余处崩塌体或崩塌带 ,主要分布在地震地表破裂带附近 ,以库赛湖以西为主。崩塌可分为基岩崩塌、土体崩塌、冰体崩塌、雪崩 4种类型。本文对崩塌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与其它大地震相比 ,认... 昆仑山口西 8 1级地震造成 2 0余处崩塌体或崩塌带 ,主要分布在地震地表破裂带附近 ,以库赛湖以西为主。崩塌可分为基岩崩塌、土体崩塌、冰体崩塌、雪崩 4种类型。本文对崩塌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 ,通过与其它大地震相比 ,认为本次地震崩塌规模较小 ,除介质岩性、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外 ,地震动不十分强烈是崩塌规模偏小的重要原因。这种地表破裂带长而地震动偏弱的现象 ,是本次地震破裂的重要特点 ,可能与先存断裂的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 地震崩塌 地震地质灾害 震害调查 地理地貌环境 基岩崩塌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观测与发震断层不同段落交替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马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8-62,共5页
利用NOAA卫星资料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热红外异常图像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增温异常条带在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落上具有迁移特征。地震前两天首先在库塞湖东西200km范围内出现6℃左右的增温异常条带,在空间位置上与Harv... 利用NOAA卫星资料研究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热红外异常图像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增温异常条带在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落上具有迁移特征。地震前两天首先在库塞湖东西200km范围内出现6℃左右的增温异常条带,在空间位置上与Harvard大学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野外考察所给出的宏观震中位置一致。地震前数小时,增温异常迁移到发震断层西段———太阳湖与布卡达板峰段附近,增温幅度约为3℃,与CDSN和USGSD所给出的地震起始破裂位置一致。这种增温异常条带迁移可能与发震断层交替活动有关。震后1天的卫星热红外图像清晰地勾画出发震断层长约450km的线性形迹,代表了整个发震断层的破裂长度,与野外考察所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空间位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监测 卫星热红外观测 发震断层 破裂长度 增温异常条带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新疆定点形变异常初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杨又陵 温和平 张翼 《内陆地震》 2002年第4期317-324,共8页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新疆形变监测台网的东南 ,距震中 70 0— 1 2 0 0 km范围内有 6台项资料显示出地壳形变前兆异常。分析认为地壳形变异常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中短期异常多出现在 NS向 ,8.1级地震前 2 0天 EW向出现加速或... 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新疆形变监测台网的东南 ,距震中 70 0— 1 2 0 0 km范围内有 6台项资料显示出地壳形变前兆异常。分析认为地壳形变异常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中短期异常多出现在 NS向 ,8.1级地震前 2 0天 EW向出现加速或反向突变 ,临震前 4天重力仪记录到强烈的地脉动异常。这些异常的出现与 2 0 0 0— 2 0 0 1年中国西部地区 3次明显的地壳水平运动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 新疆 地震前兆 地壳形变 震前地脉动
下载PDF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8.1地震前的缓慢地震事件 被引量:62
13
作者 杨又陵 赵根模 +2 位作者 高国英 杨港生 韩润泉 《国际地震动态》 2003年第9期1-4,共4页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M 8 1地震前发生了缓慢运动事件 ,新疆地震台网记录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事件在大震前 3 5天开始出现 ,长周期前驱波持续约4 7小时 ,波列呈现规则的正弦波形 ,视周期约为 8 8秒。笔者认为 ,该慢地震事件是M...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山口西M 8 1地震前发生了缓慢运动事件 ,新疆地震台网记录分析结果表明 ,这次事件在大震前 3 5天开始出现 ,长周期前驱波持续约4 7小时 ,波列呈现规则的正弦波形 ,视周期约为 8 8秒。笔者认为 ,该慢地震事件是M 8 1大震前中昆仑断裂临震预滑动引起的。事实表明 ,慢地震的观测与研究对深入了解断层失稳过程和实现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也显示了宽频带数字地震台网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前驱波 缓慢地震事件 地震观测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异常综合特点及孕育过程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玉华 董治平 +1 位作者 程建武 冯建刚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3-371,共9页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出现了有序的地震图像演变过程:地震空区时间跨度数年至数十年,空间跨度数百至上千km;地震条带时间跨度数年,空间跨度数千km。1990年以后,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诸省的前兆观测台网记录到一批典...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藏块体出现了有序的地震图像演变过程:地震空区时间跨度数年至数十年,空间跨度数百至上千km;地震条带时间跨度数年,空间跨度数千km。1990年以后,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诸省的前兆观测台网记录到一批典型的远场前兆异常,这些趋势性异常变化与孕震空区、地震条带形成时段大致相当;空间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构造带、东昆仑构造带、西秦岭构造带、南北构造带及天山构造带。远场前兆异常与空区图像的时空演变有较好的互补性和关联性,文中讨论了两者演化的有序性和阶段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孕育的时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地震图像 地震空区 远场前兆异常
下载PDF
跨断裂水准剖面观测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四新 王双绪 +2 位作者 张希 侯海涛 王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4期22-28,共7页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 由于活动地块的相对运动和变形,其边界带往往构造活动强烈,是反映地壳运动的敏感部位。基于上述思路,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发生后,通过大范围监测布设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及周边主要构造带上的水准剖面,在短期内快速获取了大范围的断裂活动信息和不同断裂带对大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特征。实践证明,这种监测方式灵活、作业周期短、资料处理快,能及时对震情趋势做出估计,不失为当前区域形变监测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断裂水准剖面 青藏块体北部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异常时空特征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玉虎 马文静 +1 位作者 张晓清 都昌庭 《高原地震》 2003年第4期18-26,共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手段共88个台点的资料系统分析、整理、汇总,认为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短期内前兆异常具有明显的特征,并认为8.1级地震的发生不仅仅是大构造断裂带活动的产物,更是在某种特殊的力源作用下,大区域构造...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手段共88个台点的资料系统分析、整理、汇总,认为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短期内前兆异常具有明显的特征,并认为8.1级地震的发生不仅仅是大构造断裂带活动的产物,更是在某种特殊的力源作用下,大区域构造应力发生显著变化,并在几条边界构造大断裂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1次强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兆异常 时空特征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下载PDF
青新交界8.1级地震与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的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燕明芝 白亚平 张维友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3年第6期58-63,共6页
对2001年11月14日在青新交界发生8.1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及地震序列进行了简述,利用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信息的映震能力,对8.1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变化特征作了初步探讨与研究,利用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观测结果,为地震的前期预测预报提供... 对2001年11月14日在青新交界发生8.1级地震的空间分布及地震序列进行了简述,利用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信息的映震能力,对8.1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变化特征作了初步探讨与研究,利用远场地电阻率前兆异常观测结果,为地震的前期预测预报提供了一定时的可靠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场地电阻率 前兆异常 地震活动特征 地震序列
下载PDF
8.1级震后青藏块体东北部水平形变态势与地震有序活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双绪 张希 +1 位作者 张晓亮 王继英 《高原地震》 2004年第1期1-8,共8页
青藏块体东北部2003年最新GPS复测揭示: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后本区水平运动变形较前变异显著,以甘青块体西部出现的与NE向挤压背景相反的张性运动变形为主要标志,且区域总体应变幅度增大。结合地震有序活动分析认为:本区目前的水平运动... 青藏块体东北部2003年最新GPS复测揭示: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后本区水平运动变形较前变异显著,以甘青块体西部出现的与NE向挤压背景相反的张性运动变形为主要标志,且区域总体应变幅度增大。结合地震有序活动分析认为:本区目前的水平运动变形态势,与8 1级大震及随后青藏块体中西部发育的NE向中强以上地震条带在较短时间内释放了大量的压应变,使得青藏块体北部区域NE向推挤的应力场失衡(西侧的区域应力场强度衰减、东侧的应力场增强)密切相关;因而青藏块体北部大区域应力场趋于平衡过程将有利于块体东北边缘应力应变加速积累和破裂错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青藏块体东北部 水平形变态势 地震有序活动
下载PDF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宏观震中与破裂起始点的判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赞军 李文巧 +2 位作者 李智敏 张加庆 苏旭 《高原地震》 2004年第2期9-20,共12页
对比分析国内外不同学者对昆仑山口西8 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考察结果和作者4次现场考察记录,认为: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及破裂起始点位于同一地点,即布喀达坂峰东南3km处,与根据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资料确定的微观震中基本一致。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宏观震中 地表破裂
下载PDF
关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建平 李文静 张晁军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0期33-35,共3页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相当多的研究文章使用了震级8.1的数据,但也有人对该震级表示怀疑。为了澄清数据来源,本文整理了国内外主要的地震目录网站,以及已有文章对该地震震级的使用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最终表明,震级8.1的说法来... 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之后,相当多的研究文章使用了震级8.1的数据,但也有人对该震级表示怀疑。为了澄清数据来源,本文整理了国内外主要的地震目录网站,以及已有文章对该地震震级的使用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结果。最终表明,震级8.1的说法来自于国内大震速报目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地震 震级8.1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