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Uplif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nd Subsidence of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被引量:21
1
作者 Liu Shugen, Luo Zhili, Dai Sulan, Changl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ChinaDennis Arne Dalhousie U niversity, Canadaand C.J.L. Wilson Melbourne U niversity, Australia Jiang M inx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6-26,共11页
Based on fission track dating of apatite, and measurement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rock samples from the Longmenshan (Longmen Mountain)area and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and computer modelling it is concluded... Based on fission track dating of apatite, and measurement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of rock samples from the Longmenshan (Longmen Mountain)area and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and computer modelling it is concluded that (l)the Songpan-Garze fold belt has uplifted at least by 3-4 km with an uplift rate of no less than 0.3-0.4 mm/a since 10 Ma B.P.; (2) the Longmenshan thrust nappe belt has uplifted at least by 5-6 km with an uplift rate of more than 0.5- 0.6 mm /a since 10 Ma B.P.; (3) the Longmenshan detachment belt has uplifted by 1 - 2 km at a rate of 0.016-0.032 mm/a since 60 Ma B.P.; (4)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has uplifted by 1.7-3 km at a rate of 0.028-0.05 mm/a since 60 Ma B.P.; (5) the uplift rate of the area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Beichuan-Yingxiu-Xiaoguanzi fault for the last 10 Ma is 40 times as much as that on its east side; (6) the uplifting of the the Songpan - Garze fold belt and the subsidence of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60 Ma ago exhibit a mirro-image correlation, i.e. the rapid uplifting of the the Songpan-Garze fold belt was corresponding to the rapid subsidence of the basin;the Songpan-Garze fold belt has uplifted at a much greater rate than the West Sichuan foeland basin in the last 60 Ma;and (7) the palaeogeothermal gradient was 25℃ /km in the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sion track uplift (subsidence) history basin modelling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west Sichuan foreland basin
下载PDF
TAKE ANOTHER VISION TO THE UPLIFT OF THE QING—ZANG (TIBETAN) PLATEAU BASED ON CENOZOIC VOLCANISM
2
作者 Liu Jiaq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70-371,共2页
The emergence of the Qing—Zang plateau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on the globe since the Cenozoic Era. Many geological issues can find answer from here. Th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plateau probably... The emergence of the Qing—Zang plateau is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on the globe since the Cenozoic Era. Many geological issues can find answer from here. The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plateau probably have three: (1) geodynamics, timing and speed of the plateau uplift;(2) The plateau uplift impact o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3)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plateau. The authors want to focuses on first issue based on volcanisms occurred in interior and surrounding of the plateau, The new opinions are following:(1) Each volcanic eruptive episode corresponded to strong uplift stage;(2)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plateau uplift can not ignore another force from west beyond collision between Indian and Eurasia plates from South;(3) The surrounding volcanic chai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collision from South, but also from w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the CENOZOIC VOLCANISM volcanic chain surro unding PLATEAU west collision uplift mechanism
下载PDF
新生代西昆仑隆升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 被引量:33
3
作者 金小赤 王军 +1 位作者 陈炳蔚 任留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9-467,共9页
西昆仑北坡的新生代沉积在很大程度上良好地记录了新生代西昆仑的隆升过程。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沉积界面记录了隆升的阶段性;沉积环境变化反映了山体和盆地在格局上的变化;沉积物厚度、粒度变化显示了隆升的幅度和速率。就西昆仑的情况看... 西昆仑北坡的新生代沉积在很大程度上良好地记录了新生代西昆仑的隆升过程。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沉积界面记录了隆升的阶段性;沉积环境变化反映了山体和盆地在格局上的变化;沉积物厚度、粒度变化显示了隆升的幅度和速率。就西昆仑的情况看,海相环境(塔里木海湾)由晚白垩世持续到渐新世,尽管此时海湾已退缩到西部。在此期间,形成了石膏层、瓣鳃类介壳灰岩和杂色砂泥质沉积。中新世全面出现了陆相沉积。中新世2000~3000m的沉积厚度表明了相对较高的隆升速率。从中新世后期开始的厚达2000~3000m的磨拉石沉积,其粒度向上加大,显示从中新世后期到早更新世隆升速率高而且是加速的。磨拉石沉积被早更新世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脉动所打断,它使磨拉石沉积和较老的沉积在许多地方高角度向盆地方向倾斜甚至直立、倒转。水平盖在磨拉石和更老地层之上的中—晚更新世河流和冲积扇相粗粒沉积是重新隆升的标志,亦可视为磨拉石沉积的继续。由昆仑山流向塔里木盆地的河流将中—上更新统及更老沉积切割50~100m以上,表明全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是相当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新生代 隆升 沉积记录 地层 海相环境 水平盖 磨拉石层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伸展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秋媛 李理 +1 位作者 唐智博 时秀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33-1244,共12页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 野外地质调查表明,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十分发育,其构造样式复杂,主要形式为陡倾斜的伸展断裂和缓倾斜的滑脱断层组成的复合伸展断裂系统。陡倾斜的伸展断裂构成鲁西伸展断裂系的主体,是控制其南部凹陷沉积的边界断裂。断裂带中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发育,并有小褶皱、擦痕等显示断裂活动的标志。缓倾斜的滑脱断层在鲁西隆起区广泛发育,分为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中最具规模的位于下寒武统与太古宇之间。滑脱面上盘的寒武系底部产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褶皱和破碎带发育,下盘构造相对简单,仅挤压破碎。深层次滑脱断层发育在中地壳低速层处,控制着浅层次滑脱断层的形成与分布。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鲁西隆起的伸展断裂系统是由晚中生代以来两次大规模的伸展运动形成的,形成机制上,与中、新生代郯庐断裂的走滑活动、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岩浆上涌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裂 晚中生代 形成机制 鲁西隆起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新疆其木干剖面新近纪沉积序列与西昆仑隆升的耦合 被引量:8
5
作者 陈锐明 张克信 +3 位作者 陈奋宁 徐亚东 叶荷 陈林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64,共10页
位于西昆仑山前塔西南地区的其木干剖面发育连续完整的新近纪地层,总厚1831.3m。从古近系一新近系的微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向上依次出现中新统乌恰群的克孜洛依组、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上新统的阿图什组和西域组底部。其木干剖面... 位于西昆仑山前塔西南地区的其木干剖面发育连续完整的新近纪地层,总厚1831.3m。从古近系一新近系的微角度不整合接触界面向上依次出现中新统乌恰群的克孜洛依组、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上新统的阿图什组和西域组底部。其木干剖面克孜洛依组至阿图什组整体为1个二级层序,可划分为9个-2级层序。通过细致分析沉积相与层序发育特征,揭示出这套新近纪沉积序列与西昆仑的隆升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1)Sql层序底界面代表着西昆仑乃至整个高原第一次整体隆升,即喜马拉雅运动A幕。(3)Sql至Sq3沉积时期,盆地挠曲沉降,构造活动强烈,对应喜马拉雅运动B幕。层序发育模式表现为退积型副层序组与进积型副层序组相当。(3)Sq4至Sq5下部沉积时期,盆地进一步挠曲沉降,西昆仑表现出10~8Ma的强抬升剥露期,对应喜马拉雅运动C幕。层序发育模式以进积型副层序组为主,退积型副层序组较薄。④Sq5上部至Sq8沉积时期,构造活动相对平静。退积型副层序组、加积型副层序组和进积型副层序组均较为发育。⑤Sq9沉积时期,盆地开始萎缩,山体再次隆升。层序发育特征表现为进积型副层序组较退积型副层序组发育,高位体系域含多个进积型副层序组。(6)sq9顶界面代表着青藏高原约3.6Ma的一次整体强烈隆升,即青藏运动A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近纪 层序地层 其木干剖面 西昆仑 隆升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 被引量:28
6
作者 司家亮 李海兵 +4 位作者 Laurie BARRIER Jerome VAN DER WOERD 孙知明 裴军令 潘家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56-1367,共12页
对西昆仑北缘山前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沿西昆仑山前发育的各沉积序列的垂向特征相似: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石膏层、含瓣腮化石的石灰岩和紫红色较细粒的碎屑岩沉积,指示了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较平静的沉积环境;中新世晚期—... 对西昆仑北缘山前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沿西昆仑山前发育的各沉积序列的垂向特征相似: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石膏层、含瓣腮化石的石灰岩和紫红色较细粒的碎屑岩沉积,指示了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较平静的沉积环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期开始出现陆相磨拉石,指示了陆相非平静的沉积环境,砾石的直径由下至上呈增大趋势,可能反映了西昆仑山体不断隆升,其间相对稳定的层段可能是构造运动间歇期或平稳期的沉积,指示了脉动式的隆升模式;磨拉石底部砾石的成分以沉积岩为主,向上火成岩和变质岩砾石逐渐增多,表明剥蚀程度不断加深。根据磨拉石建造的特征,判断剥蚀量和剥蚀强度自西向东有减小和变弱的趋势,可能暗示了西昆仑山晚新生代隆升有自西向东由强变弱的过渡特征。该结论与本区构造地貌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晚新生代 山前盆地 西昆仑山 隆升
下载PDF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沉积岩古流向的磁化率各向异性确定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7
作者 裴军令 孙知明 +5 位作者 李海兵 司家亮 潘家伟 刘静 刘雪刚 赵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13-1620,共8页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 古流向的确定是重建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的有效方法,而磁化率各向异性作为古流向恢复的可靠信息载体在室内沉积实验和具体工作中已得到认可。本文对青藏高原西北缘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地层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80块样品开展了磁组构研究,磁面理与磁线理图、磁化率各向异性度与磁化率椭球体形状因子图直观地说明研究对象均具有磁面理较磁线理发育的特点,代表了原生沉积组构特征。柯克亚剖面乌恰群、阿图什组和西域组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则恢复了三个时期的古流向。古流向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显示了重要的青藏高原西北缘的隆升信息。乌恰群与阿图什组、阿图什组与西域组之间的古流向的改变反映出西昆仑山北缘具有西早东晚的构造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流向 磁化率各向异性 晚新生代 西昆仑 隆升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北西向正断层特征及物理模拟 被引量:9
8
作者 时秀朋 李理 +1 位作者 胡秋媛 唐智博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7,共8页
鲁西隆起区伸展构造极为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隆起区北西向正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剖面演化方法,选取横穿该区北西向断层的一条剖面,定量计算正断层横向上和垂向上晚中生代以来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 鲁西隆起区伸展构造极为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隆起区北西向正断层的几何学特征进行研究,采用平衡剖面演化方法,选取横穿该区北西向断层的一条剖面,定量计算正断层横向上和垂向上晚中生代以来各主要构造演化阶段的构造运动学参数,并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详细解析鲁西隆起区伸展变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北西向控凹断层在三叠纪后皆发生负反转,晚中生代鲁西隆起受到强烈拉伸,伸展构造主要发生在19—20km以下的深尺度范围内,断层切割深度加大。断裂带上普遍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古近纪伸展作用以浅层拉伸为主,鲁西伸展量和伸展率最大,伸展作用强烈,对应北西向正断层的活动速率值也达最大值,同时发育大规模、范围广的半地堑。新近纪,伸展率很小,北西向正断层活动性大大减弱,至第四纪,断层几乎不再活动,反映鲁西隆起基本处于稳定。鲁西隆起晚中生代的伸展与华北克拉通构造变革相一致,而新生代的强烈伸展主要受控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方向与速度的改变以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构造物理模拟 鲁西隆起 晚中生代-新生代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西部圈闭类型、分布及空间组合规律 被引量:14
9
作者 耿玉海 李江海 贺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围绕塔北西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这两大类勘探目标,采用"成因分类法"将塔北西部已经发现的圈闭划分为4大类8亚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圈闭类型分布的主要层位及平面展布特征做了分析。划分了4个圈闭形成期,并分析了在不同构造演... 围绕塔北西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这两大类勘探目标,采用"成因分类法"将塔北西部已经发现的圈闭划分为4大类8亚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圈闭类型分布的主要层位及平面展布特征做了分析。划分了4个圈闭形成期,并分析了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构造运动和沉积环境对不同圈闭类型的控制作用。归纳了塔北西部圈闭的空间组合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北西部 圈闭类型 空间组合规律
下载PDF
辽东湾凝析气田超压成因及侧向传递机制初探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潍莲 刘震 +1 位作者 夏庆龙 周心怀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7-388,共12页
位于辽东湾西部低凸起北端的JZ20-2超压凝析气田,离供烃中心较远,压力系数却达到1.56~1.7,这在我国东部裂谷盆地比较少见。经过综合分析,作者认为JZ20-2凝析气田异常高压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殊地质背景紧密相关,辽中凹陷沙河街组三段超... 位于辽东湾西部低凸起北端的JZ20-2超压凝析气田,离供烃中心较远,压力系数却达到1.56~1.7,这在我国东部裂谷盆地比较少见。经过综合分析,作者认为JZ20-2凝析气田异常高压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殊地质背景紧密相关,辽中凹陷沙河街组三段超压凝析油气沿不整合面、砂体输导通道向辽东湾西部低凸起的运移、充注和能量的侧向传递是JZ20-2凝析气田异常高压形成的根本原因,而上覆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三段巨厚的强超压泥岩封盖和辽西3号边界断层侧向遮挡共同构成的优越封闭环境是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本文分析了该气田超压特征及其远距离超压侧向传递的成因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辽东湾西部低凸起超压流体运移聚集的规律和成藏作用,而且可能提供了一个超压远距离侧向传递的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Z20-2凝析气田 超压成因 超压传递 辽东湾西部低凸起
下载PDF
断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济阳坳陷青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孙波 张善文 王永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14,111-112,共5页
为了对断层输导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将其表征为与油气资源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单位时间内断层输导的油气资源量,其影响因素包括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成藏期断层古落差、成熟烃源岩内部断层平面延伸长度和断层停止活动时间。采用断层输... 为了对断层输导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将其表征为与油气资源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的、单位时间内断层输导的油气资源量,其影响因素包括烃源岩排烃强度、主要成藏期断层古落差、成熟烃源岩内部断层平面延伸长度和断层停止活动时间。采用断层输导能力定量评价公式对济阳坳陷青西地区的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断层输导能力与油气资源量拟合的常数取值为210时,断层输导能力之和与邻区辛镇油田东部和研究区永安镇油田对应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拟合结果表明,永101、永106和永116井区位于油源断层附近,圈闭发育,能量半衰时梯度异常,为有利勘探目标;预测新立村油田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约有1 800×104t的石油地质储量有待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烃源岩排烃强度 断层活动性 青西地区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沧县隆起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被引量:12
12
作者 鲁庆伟 王强 +3 位作者 詹健 郭维 李稳 王西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5-679,共15页
渤海湾西岸天津平原南部静海区400 m深CGZ5孔、大港区500 m深TPZ1孔岩心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14)C测年、微体古生物研究表明,2个钻孔底部分别进入到定年3.6 Ma的高斯(Gauss)正极性带和定年4.5 Ma的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带上部;位... 渤海湾西岸天津平原南部静海区400 m深CGZ5孔、大港区500 m深TPZ1孔岩心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14)C测年、微体古生物研究表明,2个钻孔底部分别进入到定年3.6 Ma的高斯(Gauss)正极性带和定年4.5 Ma的吉尔伯特(Gilbert)极性带上部;位于西侧沧县隆起的CGZ5孔2.58 Ma古地磁M/G(松山/高斯,Matuyama/Gauss)极性带界线位于225 m,位于东部黄骅坳陷西斜坡的TPZ1孔该界线位于208 m;0.78 Ma的B/M(布容/松山,Brunhes/Matuyama)极性带界线分别位于55 m和68.6 m。结合微体化石分析、3期海侵地层的确定以及岩石地层特征,可判断CGZ5孔和TPZ1孔上更新统底板分别位于55 m和63.4 m。依据末次盛冰期低水位域潴育化黏土层位,确定全新统分别厚14.8 m和16.5 m。上述2孔之间的黄骅坳陷板桥主凹陷中CQJ4孔,B/M和M/G界线分别位于74 m和340 m。西部CGZ5孔显现整个中更新统缺失,东部TPZ1孔中更新统仅厚5.3 m。推测这一地层间断可能是由于渤海海盆在中更新世初期发生快速断陷,在河流到海盆的高差加大的背景下,河流输送物大部流入海盆,海盆边缘的沧县隆起和相邻的滨海平原发生了过路作用。在"源到汇"古地理状况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东部大平原,中更新世的沉积动力学背景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地层 第四系 地层间断 沧县隆起 渤海湾西岸 源到汇
下载PDF
鲁西隆起区晚中生代地层碎屑石榴石分析及物源区构造演化示踪 被引量:3
13
作者 卜香萍 石永红 李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99-1009,共11页
以鲁西淄博、临朐、平邑、蒙阴盆地为重点研究区,通过盆地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石榴石的成分分析,探讨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鲁西盆地砂岩中石榴石成分在早中侏罗世和中晚侏罗世期间出现变化,暗示着物源的转变,... 以鲁西淄博、临朐、平邑、蒙阴盆地为重点研究区,通过盆地中生界砂岩中碎屑石榴石的成分分析,探讨鲁西隆起及周边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鲁西盆地砂岩中石榴石成分在早中侏罗世和中晚侏罗世期间出现变化,暗示着物源的转变,早中侏罗世时期主要物源是鲁西隆起,中晚侏罗世时期转变为胶东地区和鲁西隆起。侏罗纪时期石榴石的物源转变显示,苏鲁苏鲁造山带可能在中晚侏罗世时期已经抬升至地表。白垩纪鲁西盆地物源主要为胶东地区,鲁西隆起的物源贡献较小,但是青山组中段和王氏组中段物源略有波动。白垩纪鲁西盆地石榴石物源显示,控制鲁西盆地沉积的主要是苏鲁造山带,古地理格架显示东高西低的特征,盆地物源的波动暗示鲁西隆起可能在早白垩世中晚期和晚白垩世中期经历过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隆起 构造演化 石榴石 物源
下载PDF
鲁西隆起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演化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9
14
作者 时秀朋 李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9,33,共6页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相关试验模型,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裂陷作用主要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生代...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鲁西隆起伸展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根据相似理论建立相关试验模型,对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的发育演化进行构造物理模拟。结果表明:鲁西隆起晚中生代以来的伸展裂陷作用主要经历了晚侏罗—早白垩世、新生代两个阶段,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古新世—始新世初期(65-53 Ma)、早始新世—晚始新世(53-39 Ma)和始新世末期—渐新世(39-23.5 Ma)3个时期,各个时期与研究区伸展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相符;物理模拟试验证实泰山在新生代有两次快速抬升,分别为始新世(45 Ma)和渐新世(23 Ma);伸展构造的形成归因于晚中生代和古近纪近南北向大规模的伸展作用,其深部背景主要为晚侏罗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及速度的改变、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活动、新生代印欧板块的碰撞以及幔源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物理模拟 伸展构造 晚中生代 鲁西隆起
下载PDF
西昆仑山前晚新生代磨拉石时代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喜臣 王永 丁孝忠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 西昆仑山前柯克亚剖面晚新生代沉积记录了昆仑山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古地磁研究结果显示,西昆仑山前磨拉石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中期,反映西昆仑山—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有一次快速的隆升过程。孢粉记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柯克亚剖面上部厚层砾岩的形成时代应为上新世早中期,而整个磨拉石开始沉积的时代应更早,为中新世晚期。沉积记录和气候变化显示了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发生了显著的构造隆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山 磨拉石 青藏高原 隆升
下载PDF
山东济阳帚状构造体系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3
16
作者 徐守余 刘泽容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55-160,共6页
本文阐述了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内部油气分布特征 ,并从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构造体系与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关系 ,认为济阳帚状构造体系是多期旋扭复合作用的结果 ,它控制了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研究表... 本文阐述了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特点及其内部油气分布特征 ,并从济阳帚状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角度分析了该构造体系与油气形成与分布的关系 ,认为济阳帚状构造体系是多期旋扭复合作用的结果 ,它控制了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研究表明油气在帚状构造体系的撒开端富集 ,而在收剑端相对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帚状构造体系 油气聚集 鲁西隆起 郯庐断裂 应力系统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59
17
作者 唐立章 张贵生 +1 位作者 张晓鹏 安凤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7,1,共3页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 :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 通过对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构造形成演化、储层孔隙演化、生排烃史及其相互间的配置关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取得了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非常规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的初步认识 :①印支期、尤其是燕山期形成的古构造控制天然气的早期聚集和分布 ;②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富集油气的主要圈闭类型 ;③天然有效裂缝系统是高产的关键 ;④古今复合圈闭是天然气勘探最有利的目标。这些认识和成果在指导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成藏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气藏 成岩 复合圈闭 圈闭类型 形成演化 印支期 川西
下载PDF
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新生代隆坳耦合关系 被引量:32
18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时秀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15-1228,共14页
为探讨鲁西隆起的抬升史,研究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之间的隆-坳演化关系,进一步揭示渤海湾盆地的演化特征,主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和裂变径迹t-T模拟方法建立了新生代鲁西隆起的抬升史和济阳坳陷的沉降史。鲁西隆起三期抬升史分别为62~53Ma... 为探讨鲁西隆起的抬升史,研究鲁西隆起和济阳坳陷之间的隆-坳演化关系,进一步揭示渤海湾盆地的演化特征,主要利用裂变径迹分析和裂变径迹t-T模拟方法建立了新生代鲁西隆起的抬升史和济阳坳陷的沉降史。鲁西隆起三期抬升史分别为62~53Ma、44~37Ma和23~20Ma,济阳坳陷在65~46Ma和46~38Ma期间为快速构造沉降期,构造沉降量大,23Ma左右坳陷抬升。对比研究表明,新生代鲁西隆起的抬升与济阳坳陷沉降之间存在隆-坳耦合关系。鲁西隆起的抬升控制了济阳坳陷烃源岩的形成、油气运移时间和油气分布由南向北迁移,并为济阳坳陷古潜山油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研究还认为,鲁西隆起与济阳坳陷的隆坳耦合关系是渤海湾盆地及周边山系盆山耦合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坳耦合 鲁西隆起 济阳坳陷 新生代
下载PDF
岷山隆起带与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中上地壳电性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闵刚 王绪本 +4 位作者 夏时斌 周军 张兵 蔡学林 梁斯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97-2413,共17页
岷山隆起带与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位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的必经之处,又是南北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和GPS速度场非连续性衰减和转换的关键部位,其地壳结构及地壳变形机制受到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了解研究区深部细结构及主要边... 岷山隆起带与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位于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的必经之处,又是南北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和GPS速度场非连续性衰减和转换的关键部位,其地壳结构及地壳变形机制受到国内外地质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关注,了解研究区深部细结构及主要边界断裂空间展布特征,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及中强地震孕震构造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托分别横跨岷山隆起带及西秦岭构造带中段的两条大地电磁剖面(SG-WQL-L1与SG-WQL-L2)小点距观测数据,采用大地电磁相位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个测点的电性走向、二维偏离度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主轴方位角校正处理,进一步采用NLCG(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方法开展TE与TM模式的相位和电阻率联合反演,获取沿剖面方向30 km以浅的电阻率结构模型,并完成了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两条大地电磁剖面勘探成果揭示出,马尔康地块中上地壳发育的壳内低阻层与峨山隆起上地壳低阻体在深部交汇,岷江断裂带与虎牙断裂带受控于马尔康地块与岷山隆起带上地壳底部的滑脱面,滑脱面呈现往东角度逐渐变陡峭的趋势且在岷江附近出现"断坡"构造,历史强震震源深度显示虎牙断裂为岷山隆起带新生代强震的发震断裂;西秦岭构造带中段中上地壳沿剖面方向表现为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电性结构特征,中地壳12~25 km左右发育厚度不等的壳内低阻层,壳内低阻层多与研究区次级地块的边界断裂在深部交汇,次级地块以及区分次级地块的活动断裂带可能是GPS速度场在研究区呈现非连续性的递减并伴随方向转换的构造成因;青藏高原内部的软流圈物质向NE和SSE流动,驱动巴颜喀拉地块东缘上地壳沿中上地壳低阻层东向运移,受到摩天岭高阻地块的阻挡作用,软弱的岷山隆起带发生地壳褶皱变形并向东逆冲推覆从而形成高耸的岷山山脉,岷江断裂与虎牙断裂的左旋运动加速了岷山的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山隆起 西秦岭构造带 中上地壳 电性结构 大地电磁 青藏高原东缘 壳内低阻层
下载PDF
东、西昆仑山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隆升作用对比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国灿 杨巍然 +1 位作者 马华东 王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7-166,共10页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明显的地貌反差,第四纪地貌反差加剧.东昆仑地区在昆黄运动后尽管形成了近东西向的东流水系,但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并奠定现代河流水系格局主要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期,与共和运动大体同时,而西昆仑地区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主要发生于早更新世晚期,与东昆仑的昆-黄运动大体同时.在剥蚀程度上,东昆仑最上部3 km的去顶至少延续了45 Ma,而西昆仑公格尔-塔什库尔干地貌单元只延续了2~5 Ma.控制东、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动力背景可能取决于强烈加厚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岩石圈边缘的重力伸展垮塌与来自南部的挤压应力之间的动态平衡.考察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机制,不仅要注意隆升作用的共性,更要强调不同部位隆升过程及动力学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昆仑 晚新生代 构造隆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