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中西环古近系东营组物源转换与沉积充填响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欢 杨香华 +2 位作者 朱红涛 周心怀 李建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8,共13页
通过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火山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二段沉积时期渤中西环的物源供给方式、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东二下段沉积期前,湖盆处于强... 通过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分析、火山碎屑组分含量变化、地震多属性分析、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特征综合分析,认为东二段沉积时期渤中西环的物源供给方式、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充填特征发生明显的变化。东二下段沉积期前,湖盆处于强烈裂陷期,中—深湖相泥岩发育,物源主要为盆地内部的中生代火成岩基底,沉积层序明显受盆内低凸起控制,在盆内低凸起四周发育一系列近源的扇三角洲朵体;东二下段沉积期后,湖盆处于断—坳过渡期,盆内低凸起四周的断裂活动减弱,沉积层序逐渐向盆内低凸起超覆,盆外太古代—元古代变质岩物源供给不断加强,近源的扇三角洲砂体逐渐向远源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转化,同时发育宽广的滨浅湖环境。渤中西环古近纪沉积充填过程中,地层样式、沉积模式与物源供给方式的一致性变化,体现了裂陷湖盆充填演化的内在规律,为我国东部裂陷盆地演化及裂陷旋回划分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环 东营组 物源转换 层序格架 沉积充填
下载PDF
地震多属性在少井区和无井区沉积体系分析中的应用——以渤中西环BZ3-1区块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敏 朱红涛 +3 位作者 杨香华 周心怀 李建平 王德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157,共7页
钻井和地震资料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储层预测研究精度。在多井区,利用地震属性及单井沉积相来确定平面沉积相,研究精度高;而在少井、无井区的海域,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储层研究,至今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环BZ3-1... 钻井和地震资料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储层预测研究精度。在多井区,利用地震属性及单井沉积相来确定平面沉积相,研究精度高;而在少井、无井区的海域,如何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储层研究,至今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环BZ3-1区钻井较少,完整钻遇到沙河街组的井则更少,以该区的沙河街组为例,基于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结合古地貌分析,半定量确定研究区的沉积体系分布特征。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和切片技术的高精度三维沉积体系分析表明,由于三级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会导致三级层序的体系域沉积体发育特征的不同。沙三段SQsl3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低位体系域(LST),其低位体系域的扇体规模要远远大于高位体系域(HST)的扇体;SQs3m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水进体系域(HST),其低位体系域三角洲朵体规模与高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朵体相当;SQs3u层序发育于二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其高位体系域三角洲朵体规模远远大于低位体系域的三角洲朵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井储层预测 地震多属性 沉积体系 渤中西环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次洼中生界古潜山油气成藏过程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玉洪 罗小平 +4 位作者 王德英 徐春强 徐云龙 侯明才 陈安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4,共10页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 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渤中凹陷西次洼油气资源丰富,在浅层新近系、古近系以及深层中生界均有油气被发现,但目前对其油气聚集成藏过程以及与浅层油气藏的配置关系等尚不清楚。为了给渤中凹陷周缘的油气勘探奠定基础,运用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生烃演化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及均一温度测定等方法和手段,结合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基于区域构造背景,恢复了渤中凹陷西次洼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存着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一段、东营组二段下共计3套烃源岩,周缘凸起带油气储层为中生界火山岩及太古界变质岩、古近系—新近系三角洲—河流相孔隙性砂岩,该洼陷生成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向斜坡带运移至周缘构造带内聚集成藏,形成了3套油气成藏组合,具有复式油气聚集带成藏的特点;②沙三段烃源岩为该洼陷内的主力烃源岩层;③上述3套组合分别经历了4个阶段的油气成藏过程——距今11~1 Ma,纵向上呈现油气优先充注深层中生界及太古界古潜山储层,后依次向上运移充注浅层古近系及新近系储层,该区油气的成藏模式为高温流体多次短期快速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西次洼 中生代 古潜山 油气复式成藏 油源对比 浅层油气藏 配置关系
下载PDF
渤中西洼馆陶组稠油特征及差异稠化主控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郭瑞 郭涛 +2 位作者 王晨杰 张震 杨传超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9-434,共6页
利用饱和烃色谱、质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分析渤中西洼馆陶组原油物性特点及分布特征,结合渤中西洼油源对比分析,探讨了原油差异稠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中西洼馆陶组原油物性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特点,向洼陷内部过渡,原油物... 利用饱和烃色谱、质谱,生物标志化合物等资料,分析渤中西洼馆陶组原油物性特点及分布特征,结合渤中西洼油源对比分析,探讨了原油差异稠化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渤中西洼馆陶组原油物性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特点,向洼陷内部过渡,原油物性逐渐变好;馆陶组稠油具有明显的“四高两低”特点,稠油油藏分布深度下限约为2 000 m;渤中西洼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原油总体成熟特征明显,以生物降解作用为主导的次生稠变作用在研究区广泛发育。东营组高含蜡原油的后期充注以及抗降解作用是渤中西洼中央构造带原油差异稠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一方面使得早期稠化原油得以“稀化”,原油物性得以改善;另一方面使得混合原油的蜡质量分数升高,具有一定的抗降解性。研究成果对寻找该区轻质油气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物性 稠油 生物降解 馆陶组 渤中凹陷西洼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陡坡带精细油源对比 被引量:13
5
作者 齐玉民 郝鹏 +3 位作者 王渝 佟朝晖 李志勇 王岩岩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56,共6页
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渤中凹陷西次洼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三段)和东营组(东三段、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主力烃源岩和各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 文中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渤中凹陷西次洼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三段)和东营组(东三段、东二下亚段)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明确了主力烃源岩和各套烃源岩在沉积环境和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对渤中凹陷西次洼陷陡坡带原油进行了详细地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生烃潜力高于东营组,东三段陆源有机质输入高,沙一段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富含伽马蜡烷,沙三段低等水生生物十分发育。依据C24/C26(S+R)、C29S/(R+S)、4MSI及γ蜡烷指数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可以区分各套烃源岩。研究区原油东营组烃源岩的贡献不明显,主要具有3种成因类型,分别为来源于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沙一型原油"和来源于2套烃源岩的"混合型原油"。其中,"混合型原油"为主要类型,在东、西部古近系和新近系储层均有分布,"沙三型原油"和"沙一型原油"分布于陡坡带东部的古近系储层。陡坡带西部深、浅层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一致,由同一套沙河街组烃源岩供烃,陡坡带东部原油垂向上差异性大,具有多源多次充注的成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陡坡带 渤中西次洼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区新近系油气分布特征及“脊-断”联控成藏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龙 张新涛 +2 位作者 徐春强 张震 刘腾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35,共9页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 渤中凹陷是渤海海域主要的富油气凹陷之一。总结了渤中西洼区(渤中凹陷西部)近年勘探成果,重点剖析了油气分布特征、成藏机制及成藏控制因素。渤中西洼区油气分布不均衡,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平面上集中分布在活动性断裂带;古构造脊的规模和断层的形态共同控制了新近系油气运聚和空间分布,二者的有效配置决定了该区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条件。建立了渤中西洼区“脊-断”联控成藏模式,划分出2类“脊-断”配置关系、3种垂向组合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对深化环渤中凹陷油气成藏认识和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西洼区 新近系 油气分布特征 “脊-断”联控成藏模式
下载PDF
渤海西部海域渤中西洼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春强 张震 +2 位作者 张新涛 郭瑞 张志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6,共9页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渤中西洼地层展布特征、断裂结构特征、活动强度,明确多期构造演化特征,探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渤中西洼划分为断陷期、断拗期、拗陷期及拗断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 利用新三维地震资料,分析渤中西洼地层展布特征、断裂结构特征、活动强度,明确多期构造演化特征,探讨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建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渤中西洼划分为断陷期、断拗期、拗陷期及拗断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期渤中西洼强烈伸展控制形成东三段、沙河街组两套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断拗期、拗陷期构造相对稳定,拗断期渤中西洼构造重新活化,断层大量产生而形成多种类型圈闭,油源断裂及晚期调节断层的强烈活动将深部油气向浅层运移,促进研究区的晚期成藏作用。该研究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 渤中凹陷西洼
下载PDF
环渤中西洼馆陶组低阻油层微观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文超 张国坤 +3 位作者 李强 郭维 柳佳期 吕世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33,共7页
基于钻井、测井、取芯、分析化验等资料,与常规砂岩段对比,对环渤中西洼馆陶组中段发育的一套区域稳定分布的低阻油层段的微观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从微观成因来看:岩性细、泥质多,岩石颗粒比表面大,吸附水分子能力强是主因;蒙皂石... 基于钻井、测井、取芯、分析化验等资料,与常规砂岩段对比,对环渤中西洼馆陶组中段发育的一套区域稳定分布的低阻油层段的微观成因和主控因素进行研究。从微观成因来看:岩性细、泥质多,岩石颗粒比表面大,吸附水分子能力强是主因;蒙皂石含量高,且伊蒙混层多呈丝片状、搭桥状和薄膜状存在,改善了储层导电网络;颗粒分选差、孔隙结构复杂,存在大量微孔隙和微吼道,滞留水难以排出,增加了导电性。从主控因素来看:水动力强度小,沉积低能,泥质多,是发育区域稳定分布低阻油层段的主要控制因素;馆陶组中期相对干冷的古气候和酸性喷出岩的母岩共同控制了北部石臼坨凸起斜坡带高含量蒙皂石型低阻油层的形成;中部渤中凹陷区和南部沙垒田凸起区低阻油层段泥质更多,泥质胶结作用更为普遍,使得泥质多以条带状、纤维状和鳞片状存在于粒间孔隙,形成了更加复杂的孔隙结构,对低阻油层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中西洼 馆陶组 低阻油层 微观成因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中央构造带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郭瑞 张新涛 +2 位作者 徐春强 杨传超 张震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6-54,共9页
为了揭示渤中凹陷西洼中央构造带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规律,分析古隆起的发育特征、断层活动性、断—砂耦合接触关系及断层侧封条件,明确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古隆起发育控制油气的宏观分布,其汇烃效率的强弱决定油气... 为了揭示渤中凹陷西洼中央构造带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规律,分析古隆起的发育特征、断层活动性、断—砂耦合接触关系及断层侧封条件,明确新近系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古隆起发育控制油气的宏观分布,其汇烃效率的强弱决定油气平面富集程度。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富集层位,主成藏期油源断层断距大于150m,断层活动速率大于10m/Ma,断层生长指数呈渐衰转盛型与直线上升型,油气主要富集于明下段;反之,油气主要富集于馆陶组,断砂耦合接触关系控制明下段油气的富集,复合型接触关系的砂体运移效率最高。馆陶组的油气富集主要受控于断层的侧封条件,当断层泥比率大于0.3时,断层侧向封堵性较好。建立的"断隆联控、差异富集"油气差异成藏模式,可有效指导渤中凹陷西洼的油气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西洼 新近系 油气成藏 古隆起 断层活动性 断一砂耦合 断层侧封性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次洼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量:9
10
作者 郝鹏 臧春艳 +3 位作者 王波 罗程飞 李阔 曹洁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1-686,共6页
根据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母源的差异,总结了鉴别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参数,根据多种地球化学资料,对西次洼6个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及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C24/C26(S+R)、γ蜡烷... 根据渤中凹陷西次洼东三段、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母源的差异,总结了鉴别3套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参数,根据多种地球化学资料,对西次洼6个含油气构造的原油及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C24/C26(S+R)、γ蜡烷异常指数、4MSI、C29αββ/(ααα+αββ)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可以有效区别不同的烃源岩。研究区原油分为4类:Ⅰ类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分布于渤中8-D油田;Ⅱ类原油来源于东三段烃源岩,分布于渤中1-A、渤中2-A油田古近系,曹妃甸L油田中生界和曹妃甸5-E构造;Ⅲ类原油来源于沙一段烃源岩,分布于曹妃甸6-D油田古近系和曹妃甸L油田新近系;Ⅳ类原油为混合型原油,分布于渤中1-A、渤中2-A、曹妃甸6-D油田新近系。渤中8-D油田和曹妃甸5-E构造整体为单源供烃,其余油田古近系为单源成藏,新近系为多源混合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色谱-质谱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渤中凹陷西次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