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Monzonite Porphyry Intruding in Xiong'er Volcanic Rocks in Xiaoshan Area, Western Henan Province
1
作者 LI Linlin SHI Yuru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S1期73-,共1页
Xiong’er volcanic rocks cover an area of more than6×104 km2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The Xiong’er group has been divided,from bottom to top,into the Dagushi,Xushan,Jidanping
关键词 western henan Province Petrology and Geochronology of Monzonite Porphyry Intruding in Xiong’er Volcanic Rocks in Xiaoshan Area SHRIMP
下载PDF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Granites in the Xiong'ershan-Waifangshan Region,Western Henan Province,China,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57
2
作者 NAN Yigui ZHANG Shihong +1 位作者 Franco PIRAJNO ZHANG Yuanho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53-265,共13页
摘要:基于同位素的年龄和 geochemical 分析的新数据,中生代花岗石的三种类型在西方的河南省为 Xiong'ershan-Waifangshan 区域被识别了省:在早阶段(160 妈) 的 high-Ba-Sr 我类型花岗石 emplaced,在中间的阶段(130 妈) 的我类... 摘要:基于同位素的年龄和 geochemical 分析的新数据,中生代花岗石的三种类型在西方的河南省为 Xiong'ershan-Waifangshan 区域被识别了省:在早阶段(160 妈) 的 high-Ba-Sr 我类型花岗石 emplaced,在中间的阶段(130 妈) 的我类型花岗石和在迟了的阶段(115 妈) 的 anorogenic A 类型花岗石。high-Ba-Sr 我类型花岗石的 Geochemical 特征建议它可能被与闪石和石榴石的主要残余的部分融化从变厚的更低的外壳产生了。异例和 Sr 内容变化反映的否定 Eu 的渐渐的增加这些花岗石从的来源区域的进步 shallowing 对迟了的舞台早。早阶段的 Wuzhangshan 花岗石的新 40Ar/39 Ar 高原年龄(156.0 摮牵摥愠 ? 敬獡 ? 睴? 瑳条獥 ? 桔 ? 慥汲 ? 瑳条 ? 桳畯摬戠 ? 敲慬整 ? 潴琠敨椠瑮畲楳湯漠 ? 桴 ? 慭湩戠摯 ? 景琠敨圠湡硧慩汮湩 ? 牧湡瑩 ? 眠楨档眠獡攠灭慬散 ? 畤楲杮琠敨 ? 摮獯湩慩? 数楲摯眠瑩 ?? 楤条湥瑥捩愠摮洠湩牥污穩摥愠敧漠 ? 有 ?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西部 熊耳山-外方山地区 中生代花岗岩 演化 构造意义
下载PDF
Topographical relief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act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y:A case study of the mountainous area in western Henan,China 被引量:9
3
作者 ZHANG Jingjing ZHU Wenbo +3 位作者 ZHU Lianqi CUI Yaoping HE Shasha REN H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598-612,共15页
Topographical relief is a key factor that limit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The limitation is especially apparent in the mountain?plain t「ansition zone.Taking the transition... Topographical relief is a key factor that limit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The limitation is especially apparent in the mountain?plain t「ansition zone.Taking the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North China Plain(i.e.the mountainous area in western Henan Province)as an example and based on the 200-m resolution DEM data,we used the mean change-poi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statistical unit for topographical relief,and thereafter extracted the relief degree.Taking the 1:100,000 land use data,township population and county-level industrial data,population and economic spatial models were constructed,and 200?m resolution grid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nsity maps were gen erated.Afterwards,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to quantitatively reveal the impact of topographical relief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y.In addition,the impacts of other topographical factors were discussed.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1)The relief degree in western Henan is generally low,where 58.6%of the regional topography does not exceed half the height of a reference mountain(relative elevation W250 m).Spatially,the relief degree is high in the west while low in the east,and high in the middle while low in the north and south.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lief degree and elevation,and a much stronger correlation between relief degree and slope.(2)The linear fitting degree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validation data and the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data are 0.943 and 0.909,respectively,indicating that the spatialized results can reflect the actual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istribution.(3)The impact of topographical relief o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other topographical factors.The relief degree showed a good logarithmic fit relati on ship with population density(0.911)and economic density(0.874).Specifically,88.65%of the population lives in areas where the topographical relief is W0.5 and 88.03%of the gross regional product was from areas where the relief is W0.3.Compared with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howed an obvious agglomeration trend towards low relief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ographical RELIE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land use SPATIALIZATION grid western henan mountainous area
原文传递
Dinosaur-bearing strata and K/T boundary in the Luanchuan-Tantou Basin of western Henan Province,China 被引量:3
4
作者 JIANG XiaoJun LIU YongQing +6 位作者 JI ShuAn ZHANG XingLiao XU Li JIA SongHai LO JunChang YUAN ChongXi LI M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149-1155,共7页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dinosaur-bearing strata,i.e.,the Qiupa Formation,were poorly studied in the Luanchuan-Tantou Basin in western Henan,China.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se stra...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terrestrial dinosaur-bearing strata,i.e.,the Qiupa Formation,were poorly studied in the Luanchuan-Tantou Basin in western Henan,China.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se strata represent a complete succession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to the early Paleogene,including the K/T boundary,in this area.Here we report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K/T boundary,especially its stratigraphic sequence,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integrity,continuity,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地层 恐龙 盆地 中国 栾川县 河南省 边界 西部
原文传递
豫西旱地烟薯间作模式下不同株距对烤烟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王悦华 马珂 +7 位作者 苏少伟 周俊学 申洪涛 温烜琳 张书豪 李友军 王艳芳 刘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4,共11页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 为探索适宜豫西旱地烤烟高质量发展的烟薯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烤烟‘LY1306’和鲜食甘薯‘普薯32’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下烤烟不同株距(65、60 cm和55 cm)配置对烟株生长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烟株移栽后90 d,与烤烟单作相比,烤烟株距为65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5.09%~5.12%和5.17%~8.17%,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提高4.90%~6.81%,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分别提高16.39%~21.50%、23.82%~27.72%和36.21%~45.31%,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4.38%~78.42%;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烟叶的最大叶长和最大叶宽分别提高3.71%~4.79%和4.69%~7.61%,SPAD值提高3.80%~5.55%,P_(n)、G_(s)和T_(r)分别提高14.03%~19.77%、15.68%~22.49%和29.83%~35.78%,土传根茎病害发病率降低75.30%~78.11%;两种株距下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配比较烤烟单作更为合理。随着烤烟株距的减小,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总产值及烤烟感官评吸总分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当烤烟株距为60 cm时,烟薯间作的总产值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达82 855.40 CNY·hm^(-2)和81 654.55 CNY·hm^(-2),较烤烟单作提高15.85%和22.43%。综上,豫西旱地采用“烟垄栽薯”2∶2间作模式的LER>1,具有间作优势,且烤烟株距调整为60 cm时(烤烟单作株距65 cm),烟株生长较好,产量质量指标最优,综合效益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烟薯间作 株距 烟叶产量 烟叶质量 豫西旱地
下载PDF
豫西渑池县水泉洼铝土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6
作者 谢小芳 马玉见 +2 位作者 卢仁 梁涛 曹纪虎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2期231-238,共8页
水泉洼铝土矿位于河南省主要富铝(黏)土矿成矿带西矿带,是探明的中型铝土矿床。通过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分析后认为,铝土矿的成矿作用主要受古地理、古沉积环境、马家沟组顶部古风化壳构成的盆地基底形态及断裂构造的控制,本... 水泉洼铝土矿位于河南省主要富铝(黏)土矿成矿带西矿带,是探明的中型铝土矿床。通过对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分析后认为,铝土矿的成矿作用主要受古地理、古沉积环境、马家沟组顶部古风化壳构成的盆地基底形态及断裂构造的控制,本溪组为赋矿地层。其成矿规律主要表现为:矿床分布在古陆边缘的盆地边缘,并受沉积相控制;成矿盆地以古风化壳为盆地基底,盆地基底负地形规模越大,所形成的铝土矿矿体规模越大;且矿体在盆地边缘的次级凹陷中富集,这些次级凹陷是古风化壳的负地形。在岩溶、岩坑较发育的盆地边缘和古地势相对较高地区是寻找富铝(黏)土矿的有利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水泉洼 豫西
下载PDF
豫西宜阳地区煤下铝土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7
作者 任丰艳 胡伟 《矿产与地质》 2024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宜阳煤下铝土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其南紧接崤山—鲁山拱斜断束、北紧接为洛阳新坳陷。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分析后认为,该矿床的铝土矿赋存于上石炭统本溪组(二叠系煤系之下);其厚大矿体位于盆地基底的次级凹陷中,矿体的厚度... 宜阳煤下铝土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其南紧接崤山—鲁山拱斜断束、北紧接为洛阳新坳陷。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及控矿因素分析后认为,该矿床的铝土矿赋存于上石炭统本溪组(二叠系煤系之下);其厚大矿体位于盆地基底的次级凹陷中,矿体的厚度、品位与含矿岩系的厚度呈正相关;铝土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古陆,古陆盆地边缘存在的低山丘陵地貌有利于铝硅分离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和铝土矿的形成;含铝岩层及地层、岩相古地理特征、共生矿物标志可作为本区的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下铝土矿 成矿规律 找矿标志 宜阳 豫西
下载PDF
基于TEM的金属矿采空区快速探测技术——以河南西部某铝土矿为例
8
作者 尚建阁 李冰 +1 位作者 邢尚鑫 冯亮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24年第2期287-296,共10页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资源能源开发,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地下开采矿山。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地下开采矿山形成的采空区也逐渐增加,并且已经慢慢地产生了采空区失稳、突水等安全隐患,给矿山和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为...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资源能源开发,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地下开采矿山。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地下开采矿山形成的采空区也逐渐增加,并且已经慢慢地产生了采空区失稳、突水等安全隐患,给矿山和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减轻和预防由地下采空区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矿山采空区的调查及探测极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利用磁性源瞬变电磁法(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TEM)大定源装置,在河南西部某铝土矿区开展采空区探测的野外施工具体流程及参数选择要点,并通过该方法快速圈定了采空区积水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矿区采空区主要积水区位于矿区东部,积水面积约510000 m 2,而矿区西部及南部区域无积水。结论认为,该方法野外试验流程正确,磁性源瞬变电磁法对金属矿采空区探测有效。该方法在采空区探测领域的应用,为矿山在今后的地下开采过程中有效避免安全事故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源TEM 采空区 河南西部 铝土矿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豫西乡村建设设计策略研究
9
作者 朱睿博 《工业设计》 2024年第2期46-49,共4页
文化记忆所具有的集体(民族)同一性建构功能,为乡村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内生动力。文章旨在探讨文化记忆理论下豫西乡村建设设计策略。通过村民及游客感知需求调研,梳理了当下豫西乡村文化重塑中所面临的“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文化氛... 文化记忆所具有的集体(民族)同一性建构功能,为乡村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内生动力。文章旨在探讨文化记忆理论下豫西乡村建设设计策略。通过村民及游客感知需求调研,梳理了当下豫西乡村文化重塑中所面临的“文化传承人出现断层”“文化氛围单调生硬”等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文化记忆构成体系为基础,从审美、体验、交互、归属设计需求出发,构建了基于形态、情感、境界、背景四个层面的设计策略。由此摆脱了仅满足物质功能的建构逻辑,转向了更高层面的人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形成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为新时代乡村建设提供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豫西 乡村文化 乡村建设 设计策略
下载PDF
豫西苹果园鼠害防治技术
10
作者 李红光 刘俊灵 +2 位作者 郝贝贝 韩立新 瞿振芳 《北方果树》 2024年第2期51-52,共2页
豫西苹果园近年来鼠害发生较为严重,影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该文主要介绍豫西苹果园常见害鼠的种类、危害情况、危害方式和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果园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豫西 苹果园 鼠害 防治技术
下载PDF
华北寒武纪苗岭世晚期δ^(13)C演化及生态环境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左景勋 朱学剑 +1 位作者 陈泳霖 翟文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9-302,共14页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势与三叶虫、牙形石、浮游植物的繁盛与萧条表现出一定的耦合关系。苗岭世晚期三叶虫大规模绝灭时期,δ^(13)C呈逐渐降低趋势,苗岭世末期新的三叶虫科大量出现时期,δ^(13)C呈上升趋势。另外,海平面升降对δ^(13)C演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海侵时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其δ^(13)C呈逐渐增大趋势,高水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δ^(13)C值,高水位晚期或海平面下降期沉积的碳酸盐岩的δ^(13)C呈逐渐下降趋势。海平面变化是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生物群落演化、碳同位素组成演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组成 寒武纪苗岭世 生态环境 海平面升降 豫北和鲁西地区
下载PDF
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
12
作者 贾艳雨 宿宇驰 +7 位作者 隋少强 贾维明 李宗峰 杨志波 王茜 高飞 季汉成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3-147,共15页
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是重要的石油和地下热水储集层。受限于基础地质资料,前人对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系层序划分存在争议,缺少对岩相古地理演化的精细刻画。为明确奥陶系层序地层特征与各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通过对鲁西豫东... 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是重要的石油和地下热水储集层。受限于基础地质资料,前人对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系层序划分存在争议,缺少对岩相古地理演化的精细刻画。为明确奥陶系层序地层特征与各期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通过对鲁西豫东地区周缘野外地质剖面考察、19口井岩心观察以及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奥陶纪岩相古地理展布及其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层序界面类型和最大海泛面发育位置,研究区奥陶系可划分为SSQ1-SSQ2共2个二级层序和SQ1-SQ4共4个三级层序;沉积相类型为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包括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和蒸发台地3种亚相,并进一步细分为灰坪、颗粒滩、泥灰坪、灰-云坪、云坪、潟湖、含膏云坪和膏云坪8种沉积微相;岩相古地理单元整体表现出陆表海的沉积建造特征,各期旋回性沉积为储集层叠置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云坪、膏云坪、含膏云坪、颗粒滩微相易于形成有利储集空间,是区域地热资源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奥陶系 鲁西豫东地区
下载PDF
2023年春末黄淮海麦区“烂场雨”极端性特征及大尺度大气环流场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晶 高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7-1234,共8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照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2023年5月下旬黄淮海麦区高影响“烂场雨”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大气环流配置型,发现:就旬平均而言,黄淮海麦区寡照的极端性要强于降水;但各省份间差异明显,其中河南省... 基于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照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分析了2023年5月下旬黄淮海麦区高影响“烂场雨”事件的极端性特征及其大气环流配置型,发现:就旬平均而言,黄淮海麦区寡照的极端性要强于降水;但各省份间差异明显,其中河南省最为严重。为和历史事件对比,首次提出了河南“烂场雨”事件的客观定义指标,并由此筛选出1981年以来全省18次最为典型的“烂场雨”事件。此次“烂场雨”事件在所有事件中,雨量为第六多,日照为第二少。因此,对河南省而言,寡照时长的极端性亦更为明显。对1981—2022年所有事件合成结果显示,造成“烂场雨”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且西段脊线偏北,欧亚中高纬地区为“西低东高”环流型。对比发现,2023年5月下旬“烂场雨”事件的大气环流型在中高纬度和历史事件相似,但热带地区受超强台风玛娃的影响,副热带高压西段发生挤压形变,西北侧的西南风水汽输送明显偏强。同时因“玛娃”长时间稳定维持在菲律宾以东附近,台风东北侧引导的东南风气流较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风距平更为强盛。两支水汽在黄淮海地区汇合叠加,造成小麦产区的持续降水和寡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平原 冬小麦 “烂场雨” 台风玛娃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河南
下载PDF
豫西层台式锢窑营造特色与保护修缮技术研究——以巩义市泰茂庄园为例
14
作者 韦峰 宋思佳 吴泽坤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8-24,共7页
在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史中,巩义窑洞是豫西窑洞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泰茂庄园始建于清咸丰初年,由3层层台式锢窑、3层平台式靠崖窑组成的6层大规模窑洞聚落,现存窑洞45孔、房屋40余间。通过现场实地勘察、测量以及建... 在中国传统民居研究史中,巩义窑洞是豫西窑洞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史学研究价值。泰茂庄园始建于清咸丰初年,由3层层台式锢窑、3层平台式靠崖窑组成的6层大规模窑洞聚落,现存窑洞45孔、房屋40余间。通过现场实地勘察、测量以及建模等方法,分析层台式锢窑的营造特色,总结结构和构造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文物修缮方案,为层台式锢窑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窑洞 层台式锢窑 营造技艺 文物修缮 泰茂庄园
下载PDF
豫西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以河南省卢氏县蜂产业为例
15
作者 席桂萍 《中国蜂业》 2023年第12期60-63,共4页
河南省西部多为山地、丘陵地貌,植被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蜂产业这一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潜力。以卢氏县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发展蜂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豫西山区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与... 河南省西部多为山地、丘陵地貌,植被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蜂产业这一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潜力。以卢氏县为例,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发展蜂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豫西山区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与保障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发展蜂产业提供模式参考与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产业 特色农业 SWOT分析 豫西山区 卢氏县
下载PDF
广域电磁法在豫西地区济源凹陷古生界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6
作者 王丹丹 张交东 +4 位作者 刘旭锋 邵昌盛 曾秋楠 张文浩 刘钊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8-336,共9页
豫西地区济源凹陷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盆地内断裂形态结构、深部古生界展布特征等不清楚,制约着济源凹陷的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本文利用广域电磁法在豫西地区济源凹陷进行方法应用研究,采用“地球物... 豫西地区济源凹陷由山地和丘陵组成,地形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盆地内断裂形态结构、深部古生界展布特征等不清楚,制约着济源凹陷的油气勘探和资源潜力评价。本文利用广域电磁法在豫西地区济源凹陷进行方法应用研究,采用“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反演,获得了地下真实的电性特征,建立了目标层与视电阻率的电性关系,刻画了研究区目标层的构造特征。本研究查明了济源凹陷西部斜坡的断裂结构特征,新识别出12条断裂;揭示石炭-二叠系厚度分布范围在200~1800 m,最大埋深2200 m;奥陶系顶界面埋深分布在300~2450 m,呈“条带状”展布,得到了地质调查井岩心编录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电磁法 油气勘探 石炭-二叠系 奥陶系 下古生界 济源凹陷 豫西
下载PDF
夏闲季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地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17
作者 赵雯馨 黄明 +8 位作者 李友军 吴金芝 赵凯男 张军 李淑靖 汪洪涛 黄修利 李爽 李文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185,共11页
2018—2022年度,在豫西典型旱作区洛宁县梅窑村,采用大区设计于夏闲季设置传统翻耕(CP)、一次深翻(DP)、免耕覆盖(NT)和改进深松覆盖(OST)4种耕作方式,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量、小麦不同灌浆时期旗叶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构... 2018—2022年度,在豫西典型旱作区洛宁县梅窑村,采用大区设计于夏闲季设置传统翻耕(CP)、一次深翻(DP)、免耕覆盖(NT)和改进深松覆盖(OST)4种耕作方式,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蓄水量、小麦不同灌浆时期旗叶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季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水分及旗叶生理特性和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但对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效应因灌浆时期而异。与CP相比,DP、NT和OST播种~成熟期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分别显著提高4.1%、6.2%和13.2%。OST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_(n))较CP、DP和NT增加6.3%~114.4%。OST的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0.3%~39.8%,10.3%~66.7%和5.6%~46.2%,但旗叶可溶性糖(SS)和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显著降低4.1%~31.8%和3.5%~53.4%。与CP相比,DP、NT和OST的4年小麦平均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8.5%、11.5%和35.3%,且OST利于提高穗数和千粒重,DP利于提高穗粒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旗叶生理参数的相关性因生长季、灌浆时期和测定指标而异,增加灌浆期旗叶CAT活性,以及灌浆中期、中后期旗叶P_(n)和SOD活性,降低灌浆期旗叶SS和Pro含量利于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综合来看,麦收后14 d左右深松并结合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可提高播种时和生育期内土壤蓄水量,改善旗叶光合特性,提高抗性,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是利于旱地小麦高产的夏闲季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夏闲季 耕作方式 产量 生理特性 豫西旱地
下载PDF
豫西中元古界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18
作者 李倩倩 郑德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5-857,共13页
叠层石记录早期环境、蓝细菌和微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其生长形态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对古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豫西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形态类型丰富,分布集中,是叠层石发育的典型地区,其分布与全球性事件、海洋... 叠层石记录早期环境、蓝细菌和微生物群落的生命活动,其生长形态受到沉积环境的影响,对古环境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豫西中元古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形态类型丰富,分布集中,是叠层石发育的典型地区,其分布与全球性事件、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和微生物岩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尚未见对其详细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发育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叠层石开展野外宏观形态和室内微观特征分析,据此反演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和建立沉积模式,并与其他地区同时代叠层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宏观形态可分为水平纹层状、波纹状、丘状、锥状和柱状,显微表现出明暗纹层,局部含少量鲕粒、球粒、碎屑物质等。鉴于水平层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带,波纹状、丘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高能带及潮下低能带,锥状、柱状叠层石则发育在潮下带,认为龙家园组二段叠层石形成于潮坪环境,经历了潮间带-潮下带-潮间带的环境演化过程。本研究有助于揭示华北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微生物岩发育环境。另外,将本研究区与华北北缘蓟县地区同时期微生物岩沉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该时期微生物岩分布广泛,叠层石结构与环境演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全面探索该时期华北克拉通周缘海洋环境、大气环境与微生物岩发育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龙家园组 沉积环境 豫西地区
下载PDF
豫西段村地区岩石-土壤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及找矿意义
19
作者 秦学文 冯邦国 +1 位作者 张云 汪校锋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6-50,共5页
研究区位于豫西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发育多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及航磁异常,成矿背景良好。通过1:1万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岩石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及野外查证,查明该区土壤、岩石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成矿元素... 研究区位于豫西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发育多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及航磁异常,成矿背景良好。通过1:1万土壤地球化学剖面测量、岩石元素地球化学测量及野外查证,查明该区土壤、岩石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成矿元素趋势特征和地球化学异常成因,对1∶20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进行分析与评价,为该区进一步开展矿产评价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岩石 地球化学背景 地球化学异常验证 豫西
下载PDF
2021年夏季河南极端降雨水汽来源分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作用
20
作者 孙其明 胡石建 赵义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9,共14页
为研究西太平洋海域在河南“7·20”极端降雨事件中的作用,利用海表面温度、海平面气压、位势高度和风场等再分析数据与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2021年夏季河南极端降雨事件的水汽输送来源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尺度变化特征的关... 为研究西太平洋海域在河南“7·20”极端降雨事件中的作用,利用海表面温度、海平面气压、位势高度和风场等再分析数据与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2021年夏季河南极端降雨事件的水汽输送来源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尺度变化特征的关系。数据显示, 2021年夏季河南极端降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北,河南地区以东至西北太平洋中低空出现显著的东风异常和西向水汽输运。结果表明, 2021年夏季河南暴雨区中高空相对涡度、位势高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存在显著异常,从西北太平洋海域通过中低空异常东风输送的水汽是主要来源。经验模态分解结果显示,副热带高压强度指数的第二模态(intrinsic mode functions of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IMFWPSH)与河南地区降雨第二模态存在统计显著关系并在此次极端降雨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诊断分析发现,在IMFWPSH正位相期间,副热带西太平洋存在异常增强的上升运动并在中低空产生异常东风,河南地区上升气流异常增强,因此, IMFWPSH可为河南地区降雨提供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极端降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台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