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n Asian Monsoon of Gigantic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被引量:1
1
作者 朱乾根 胡江林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3期351-360,共10页
A GCM study is performed of the effects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initia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and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teau, being a prominent sensible heat source, acts as a b... A GCM study is performed of the effects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initiation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and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teau, being a prominent sensible heat source, acts as a basic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the northward transported low-latitude and low-level warm,moist flow in relation to the sensible heating experiences dynamic lifting on the south and east sides of the highland,releasing vast quantities of latent heat through condensation, whereby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pattern is furthermodulated; the temperature contrast between the Pacific warm pool and the Australian / marine continents serves asanother basic factor for the northern SW summer monsoon genesis over the South-China Sea-the western Pacific,which, however, falls into a category of winter monsoon on a physical b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Sensible heating Formation of Asian summermonsoon
下载PDF
Ocean Ridge Granite and It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We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2
作者 姜耀辉 周珣若 +3 位作者 芮行健 郭坤一 贺菊瑞 杨万志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1年第2期177-183,共7页
In our work, ocean ridge granite, i.e., Oytag plagiogranite massif, was discovered in we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t intruded into the basic lava of the Oytag ophiolite suite and it was formed a little later than... In our work, ocean ridge granite, i.e., Oytag plagiogranite massif, was discovered in we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It intruded into the basic lava of the Oytag ophiolite suite and it was formed a little later than the (ultra) mafic rocks of the Oytag ophiolite suite. The Oytag plagiogranite possesses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antle\|source granite and was formed in the \!supra\|subduction zone" (SSZ) ocean ridge environment, like the ocean ridge granite of Troodos, Cyp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球化学特征 青海 西藏
下载PDF
Late Cenozoic Geology and Paleo-environment Change in the Eastern Edge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
3
作者 ZHAO Zhizhong QIAO Yansong +8 位作者 WANG Shubing YAO Haitao WANG Yan LI Chaozhu FU Jianli LIU Zongxiu LI Mingze MIAO Qi JIANG Fuch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5期959-966,共8页
There are late Cenozoic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loess and red clay and moraines in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arious genetic sediments recorded rich information on late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 cha... There are late Cenozoic lacustrine deposits and loess and red clay and moraines in 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Various genetic sediments recorded rich information on late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 changes. Xigeda lacustrine formed during 4.2 Ma B.P.-2.6 Ma B.P. There were 9 periodic warm-cold alternations. Eolian deposition in western Sichuan began at 1.15 Ma B.P. The loess-soil sequences recorded successively 14 paleo-monsoon climate cycles. Laterite in Chengdu plain recorded 5 stages of paleoclimatic stages since 1.13 Ma B.P. There was an old glacial period of 4.3 Ma B.P. in east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During Quaternary, there are 5 extreme paleoclimatic events corresponding with 5 glac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hai-xizang plateau Xigeda lacustrine Loess in western Sichuan Chengdu laterite Quaternary glaciations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研究
4
作者 李若莹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3-1124,共12页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小时极端降水阈值、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具有高原东南部地区小、川西地区大的特点,但发生次数反之。高原东南部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整体均呈随时间增加的趋势,但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年降水量、发生次数也呈增加的趋势,而持续时间在川西地区的变化并不显著。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呈现自西向东延迟的分布,川西地区的峰值时间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分别延迟了3h、4h和2h,这种延迟特征在6月降水强度方面最为明显,川西地区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延迟了11h。然而,高原东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川西地区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下载PDF
Gravity field and crustal structure of Gyirong-Lugu Region in western Xizang (Tibet) Plateau 被引量:3
5
作者 Wang, QS Wu, CZ Jiang, WW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7年第8期669-673,共5页
THE Gyirong-Lugu gravity profile in western Xizang Plateau was carried out by Institute of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94—1995.The data of this gravity profile fillthe gaps in the research of gravity f... THE Gyirong-Lugu gravity profile in western Xizang Plateau was carried out by Institute of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94—1995.The data of this gravity profile fillthe gaps in the research of gravity field of western Xizang Plateau and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dynamical mechanism of Xizang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xizang plateau Gyirong-Lugu REGION gravity CRUSTAL structure.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西部的地面热源强度及地面热量平衡 被引量:41
6
作者 李国平 段廷扬 吴贵芬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8,共6页
以 1997年 11月至 1998年 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地区自动气象站 (AWS)连续观测的近地层梯度资料 ,采用廓线通量法计算出观测期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 ,进而用总体公式得出两站逐日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 :在此观测期内青... 以 1997年 11月至 1998年 10月青藏高原西部改则和狮泉河地区自动气象站 (AWS)连续观测的近地层梯度资料 ,采用廓线通量法计算出观测期逐日的总体输送系数 ,进而用总体公式得出两站逐日的地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 :在此观测期内青藏高原西部不论冬夏地面皆为热源 ,地面热源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两站地面热源强度的年平均值分别为 82 .5W m2 和 6 8.2W m2 。结合辐射和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揭示了两站的地面热量平衡状况 ,用地面热量平衡方程对以上结果进行了闭合误差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热源强度 青藏高原 AWS资料 地面热通量 热量平衡 地面感热 潜热通量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中国西北大陆碰撞带的深部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0
7
作者 胥颐 刘福田 +2 位作者 刘建华 陈辉 孙若昧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0-47,T002,共9页
以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为基础 ,通过分析大陆块体内部岩石层和软流层的深部形态 ,提出西部造山带与相邻块体之间几种可能的碰撞类型 :天山与塔里木之间存在地块的嵌入拼合、俯冲、岩石层拆离下沉以及层间插入等多种构造... 以中国大陆西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为基础 ,通过分析大陆块体内部岩石层和软流层的深部形态 ,提出西部造山带与相邻块体之间几种可能的碰撞类型 :天山与塔里木之间存在地块的嵌入拼合、俯冲、岩石层拆离下沉以及层间插入等多种构造样式 ;青藏高原与北部地质单元之间存在十分清晰的深部边界 ,反映出上地幔物质向北扩展的痕迹 ;推测青藏高原的岩石层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塔里木刚性块体的阻滞发生弯曲甚至折断 ,但是祁连山以北较浅的软流层相当于一个开放边界 ,使高原的上地幔物质得以进一步向北迁移 .大陆碰撞不仅造成中国西部造山带岩石层结构的变动 ,而且导致软流层中一部分熔融的岩浆体沿着碰撞边界上涌到岩石层底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西北土地区 造山带 青藏高原 岩石层 大陆碰撞 中国
下载PDF
根据孢粉分析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全新世环境变化 被引量:21
8
作者 黄赐璇 冯.康波.艾利斯 李拴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钻孔和北部中昆仑山3个湖相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全新世1万年期间植被的演替和气候变化,西部在全新世早期9900-7800yr.B.P.植被由荒漠转为草原,气候好转;中期78...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钻孔和北部中昆仑山3个湖相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全新世1万年期间植被的演替和气候变化,西部在全新世早期9900-7800yr.B.P.植被由荒漠转为草原,气候好转;中期7800-3500yr.B.P.,草原发展,气候较适宜,以7200-6300yr.B.P.为高温湿期,5500yr.B.P.和3500yr.B.P.出现干旱,晚期从3500yr.B.P.至今植被为荒漠,气候干旱,其中700yr.B.P.气候恶化。北部地区全新世时期为荒漠植被,当气候温湿时,蒿和禾本科,莎草科成份增加,藜科减少,气候干旱时则相反,北部全新世的气候分期和干湿波动与西部相近,两地在晚期气候朝干旱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全新世 环境 青藏高原 微体古植物学
下载PDF
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11
9
作者 葛肖虹 任收麦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4-489,共6页
中国西部干旱缺水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肆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因为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大量垦荒造田,修建水库和明渠,漫灌农田耗费水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先引起中国西部草原化然... 中国西部干旱缺水是由于青藏高原隆升造成的,大面积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的肆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因为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大量垦荒造田,修建水库和明渠,漫灌农田耗费水资源,破坏生态平衡等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先引起中国西部草原化然后是沙漠化,顺应此规律西部开发应该是“退耕还草”,恢复草场和天然植被,发展畜牧养殖业,而不是再无节制地垦荒造田发展粮食种植业。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新疆、河西走廊的农业开发,在塔里木河上、中游和黑河中、下游修建了数十个中、小型水库,截留地表、地下径流,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使大量水在水库、明渠表面蒸发浪费,却引起下游断流,大片胡杨林死亡,罗布泊、居延海等干涸,额济纳旗荒漠化成了沙尘暴的源头。如何改变这种恶性循环,恢复中国西北原有的生态平衡,从根本上遏制中国西部的荒漠化?对于年蒸发量高达600~800mm以上的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科学节约地利用水资源十分关键。建议能在塔里木河上游的喀喇昆仑山、南天山和黑河上游的祁连山山顶冰川以下修建高山水库,通过泻水隧洞管道,封闭式地把水输送到下游,这样既可通过水头落差发电,又可沿途通过管道喷灌技术养殖山坡草场和解决下游农田用水,避免蒸发耗费,保持生态平衡。修建这种高山水库和输水管道工程应该纳入国家建设计划,作为国家跨省级的系统治理工程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战略思考 青藏高原隆升 生态平衡 中国西部地区 输水管道工程 塔里木河 生态环境 土地荒漠化 畜牧养殖业 粮食种植业 喀喇昆仑山 干旱缺水 自然原因 自然规律 西部草原 退耕还草 西部开发 天然植被 20世纪 农业开发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季雪盖增大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海盛 余志豪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0-77,共8页
利用大气环流九层谱模式,即澳大利亚L9R15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雪盖增大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及其季节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多雪,则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南亚高压减弱南移,东亚季风减弱及季... 利用大气环流九层谱模式,即澳大利亚L9R15AGCM,进行了青藏高原雪盖增大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及其季节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季多雪,则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东撤,南亚高压减弱南移,东亚季风减弱及季节变化异常。它还使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性北移稍提前,减低了北移所达的纬度,以及缩短了东亚夏季流型的持续时间。这些大多与过去的观测事实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雪盖 季风 西太平洋 数值试验
下载PDF
施雅风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贡献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井东 易朝路 +3 位作者 郑本兴 苏珍 王杰 黄茂桓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6,共11页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第四纪期间规模较大的冰川进退留下了丰富、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对其研究可以获得冰川的时空演化规律。"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思路。从20...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是第四纪最基本的气候特征。第四纪期间规模较大的冰川进退留下了丰富、形态独特的冰川地形,对其研究可以获得冰川的时空演化规律。"将今论古"是地质学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也是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基本思路。从20世纪50年代,在施雅风先生的领导下,以现代冰川研究为契机,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的第四纪冰川研究,使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在对我国西部地区(105°E以西)第四纪冰川有了相当认识后,进行了我国东部地区(105°E以东)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的拨乱反正,将我国东部地区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引向正确的方向。目前,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进入了以定年为特征的定量研究阶段。在此背景下,我国第四纪冰川将在测年技术的综合应用、老冰期冰川地形的定年、构造抬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冰川 冰期与间冰期旋回 青藏高原 中国东部 中国西部
原文传递
从考古发现再论西藏西部吐蕃时代的对外交通路线 被引量:2
12
作者 霍巍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7-48,214,共13页
西藏西部是吐蕃时代重要的交通要地。文章基于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噶尔县的考古发现,认为经过史前时代、象雄时代的多年经营,在这个区域也形成了吐蕃通往中亚、南亚和西域的若干重要交通路线。这些路线所构织成的交通路网是高原丝绸... 西藏西部是吐蕃时代重要的交通要地。文章基于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噶尔县的考古发现,认为经过史前时代、象雄时代的多年经营,在这个区域也形成了吐蕃通往中亚、南亚和西域的若干重要交通路线。这些路线所构织成的交通路网是高原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近年在这个地区新的考古发现,有可能使得其中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交通路线被加以确认,从而从更广阔的视野拓展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因此,这一路网对促进西藏西部地区与祖国内地、西域,以及中亚、南亚的交流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重要的历史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丝绸之路 西藏西部 古代交通 中西文化交流 吐蕃时代考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