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overy of Radiolarian Fossils from the Aiketik Group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of Chinaand Its Implications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曰俊 王招明 +3 位作者 吴浩若 黄智斌 谭泽金 罗俊成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6-154,共9页
The Aiketik Group, distributed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South TianshanMountains, China, is an important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involved in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 Itis separated from the adjacent rocks by faults.... The Aiketik Group, distributed at the western end of the South TianshanMountains, China, is an important lithostratigraphic unit involved in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 Itis separated from the adjacent rocks by faults. Generally, the geologists ascribed it to the UpperCarboniferous according to Pseudostaffella sp., Profusulinella sp. and Fusulinella sp. found fromthe limestone and sandy limestone of Aiketik. Our radiolarian fossi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hert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Haladaok section located at the upper Tuoshihan River. The fossils mainlyinclude Alba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 Albaillella paradoxa Deflandre, Albaillella sp. aff. A.paradoxa Deflandre, Albaillella sp.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Albaillella sp., Albaillella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 Belowea variabilis (Ormiston et Lane), Callella cf. C.parvispinosa Won, Entactinia cf. E. tortispina Ormiston et Lane, Entactinia aff. E. tortispinaOrmiston et Lane, Entactinia variospina Won, Entactinia sp., Eostylodictya rota (Won),Latentifistula impella (Ormistone et Lane) (?), Latentifistula turgita Omiston et Lane,Latentifistulidae gen. et. sp. indet. and Polyentactinia cf. aranea Gourmelon. Among them,Albaillell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 is a Late Permian species with some elementsuncertain as there is only one poorly-preserved fossil of this species found so far. And tworadiolarian assemblages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 other fossils. One is the early EarlyCarboniferous assemblage represented by Albaillella undulata Deflandre, Albaillella paradoxa andAlbaillella sp.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And the other is the late Early Carboniferousassemblage represented by Eostylodictya rota (Won). This is the first discovery of radiolarianfossils in the Aiketik Group, also the first discovery of Late Permian radiolarian fossils in the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Meanwhile, this is the current westernmost sampling site of radiolarianfossils in the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end of the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the Aiketik Group RADIOLARIAN Late Permian Early Carboniferous Middle Carboniferous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什西次凹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清华 杨威 +1 位作者 周慧 缪卫东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1-287,共17页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 乌什西次凹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隶属于库车坳陷的乌什凹陷。它位于南天山主山脉(哈尔克山)和塔里木盆地柯坪—温宿凸起之间。区域构造格局上,这里是塔里木克拉通向西北自然延伸的部分。次凹北缘的阿合奇断裂是南天山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的分界。乌什西次凹内发育与柯坪—温宿凸起相似的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的烃源岩。新近系—第四系碎屑岩建造直接不整合于变形的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之上;剖面上,向南天山方向加厚,向塔里木克拉通方向减薄,呈现典型的前陆盆地剖面结构特征。这是一个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叠加在晚海西期—燕山期古隆起之上。这里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分别是中海西期、晚海西期—印支期和晚喜山期。变形以厚皮冲断构造及其相关褶皱为主,薄皮构造不发育。平面上,主构造线走向NE-SW。剖面上,以南天山向塔里木冲断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前寒武纪—古生代地层系统 被动大陆边缘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和褶皱 晚新生代陆内前陆盆地 基底卷入型构造 乌什西次凹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下载PDF
西天山南麓两次暴雪过程对比分析
3
作者 张俊 于碧馨 +1 位作者 李如琦 李桉孛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4年第5期120-127,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FY-4A卫星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分析2021年2月25—27日(过程I)和4月1—4日(过程II)西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拜城县2次暴雪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在中亚低值系统影响下发生,300 hPa偏西急流、500 hPa低涡(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FY-4A卫星及ERA5再分析数据,对比分析2021年2月25—27日(过程I)和4月1—4日(过程II)西天山南麓阿克苏地区拜城县2次暴雪过程成因。结果表明:两次暴雨过程均在中亚低值系统影响下发生,300 hPa偏西急流、500 hPa低涡(低槽)、850 hPa偏东急流、地面冷高压冷锋及暴雪区上空垂直环流的发展是形成暴雪的主要动力机制;均有偏西和西南路径的水汽输送,水汽强辐合出现在700 hPa;降雪期间TBB极值、<-30℃的维持时间及>-5℃对降雪量级、持续时间及降水相态预报有指示意义。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过程I为中亚低槽快速东移型,偏东急流仅在850 hPa,急流强度较弱且位置偏南;过程II为中亚低涡缓慢东移型,700、850 hPa有明显偏东急流且持续时间长,位置西伸至阿克苏地区北部;过程II上升运动中心更接近暴雪中心,且强度强、伸展高、持续时间长,冷暖交汇更剧烈,偏东水汽输送明显且辐合强度更强、辐合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西天山南麓 对比分析 垂直环流 水汽输送
下载PDF
盆山结合部近地表速度结构与静校正方法研究——以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结合部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侯贺晟 高锐 +6 位作者 贺日政 刘金凯 酆少英 管烨 蔡勋育 James.H.Knapp Francis T.Wu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1,共5页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 盆山结合部位近地表结构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以横穿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的某二维地震测线为例,通过分析盆地、盆山结合部和山区的典型单炮记录,确定了一套基于浮动基准面的层析静校正流程——对起伏地表的高程进行平滑,将其作为浮动基准面;在该基准面上应用初至波层析反演方法计算炮、检点静校正量,并应用于数据体上;之后对该数据体进行速度分析和动校正等常规处理,再应用高程法计算浮动基准面到最终基准面的炮、检点静校正量。实际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盆山结合部资料中的中、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地震剖面的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塔里木盆地 盆山结合部 近地表结构 初至波 层析反演方法 高程静校正方法 浮动基准面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盆山耦合机制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牛树银 刘晓煌 +3 位作者 孙爱群 张建珍 张新勇 李培菊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年第4期241-248,共8页
南天山西段山峦叠嶂,沟壑深切,褶皱强烈,断裂纵横。构造演化与中生代以来新疆地区的强烈隆升以及其后的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断陷密切相关,受典型的盆山耦合机制控制。从卷入褶皱作用的地层展布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新疆地区在原塔里木... 南天山西段山峦叠嶂,沟壑深切,褶皱强烈,断裂纵横。构造演化与中生代以来新疆地区的强烈隆升以及其后的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断陷密切相关,受典型的盆山耦合机制控制。从卷入褶皱作用的地层展布和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分析,新疆地区在原塔里木地块的基础上,由于大规模地幔物质上涌,于中生代晚期发生强烈隆升,并在隆升的北西缘西南天山一带形成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新生代以来,由于新疆隆起轴部强烈的热减薄作用,导致隆起中部发生大规模裂陷,并逐渐形成塔里木断陷盆地。与此同时,构造岩浆活动形成的南天山西段造山带与塔里木断陷盆地构成了较大的(地形)位势差,进而引起南天山西段由北西向南东拆离滑脱。第一期形成的区域性褶皱被改造成一系列倒转褶皱,往往表现出北西翼平缓,地层出露齐全,南东翼陡倾或倒转,甚至在某些背斜倒转翼形成较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同时相伴产生多条北西向走滑断裂,以调节沿走向滑脱拆离幅度的不均匀性。因此,南天山西段,甚至整个新疆地区,中新生代的区域构造演化应从盆山耦合的视角分析其地球动力学过程。这也许是解开西南天山复杂变形历史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构造演化 褶皱作用 推覆构造 南天山西段
下载PDF
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辐射能量的单台测定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燕萍 史勇军 《内陆地震》 2006年第3期252-258,共7页
考虑到新疆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新疆喀什地震台记录的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波形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对每个地震进行辐射花样因子的校正。... 考虑到新疆地震台网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尝试利用单台的宽频带波形资料进行辐射能量的测定。选用新疆喀什地震台记录的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宽频带波形资料,分析地震波形横向分量上的SH波及其后续震相,对每个地震进行辐射花样因子的校正。品质因子Q采用Brune的ω-2衰减模型,用补偿谱的方法试错得到,最后所得结果与新疆地震目录ML震级进行了对比分析,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西段 辐射能量 单台测定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西段震源机制解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金花 李越帅 +1 位作者 曹昌军 闫新义 《内陆地震》 2022年第4期329-337,共9页
通过收集2010~2020年记录的新疆南天山西段235个M_(S)≥3.0地震事件,以M_(S)≥3.5为界,利用FOCMEC方法计算M_(S)3.0~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CAP方法计算M_(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全球应力图分类标准对最终反演结果归类,结果显示... 通过收集2010~2020年记录的新疆南天山西段235个M_(S)≥3.0地震事件,以M_(S)≥3.5为界,利用FOCMEC方法计算M_(S)3.0~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CAP方法计算M_(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全球应力图分类标准对最终反演结果归类,结果显示南天山西段的地震主要以逆断为主兼走滑。根据阻尼区域应力场反演方法得出南天山西段的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特征,研究区域内北边最大主压应力轴为近NW向,仰角近水平,研究区域南边最大主压应力轴随经度增大发生了明显的不规则偏转,由NW向转至近NS向再转至近EW向,仰角近水平偏多。南天山西段应力形因子由北向南从小到大排列,同时中间主压应力轴由偏压缩转为偏拉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天山西段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