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rvoir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Narimba Formation in Bass Basin,Australia:Implications from petrophysical analysis,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capillary pressure and wetting fluid satur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Wafa Abdul Qader Al-Ojaili Mohamed Ragab Shalaby Wilfried Bauer 《Energy Geoscience》 EI 2024年第1期37-53,共17页
Th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quality was accomplished on the Late Paleocene to Early Eocene Narimba Formation in Bass Basin,Australia.This study involved combination methods such as petrophysical analysis,petrography a... The evaluation of reservoir quality was accomplished on the Late Paleocene to Early Eocene Narimba Formation in Bass Basin,Australia.This study involved combination methods such as petrophysical analysis,petrography and sedimentological studies,reservoir quality and fluid flow units from derivative parameters,and capillary pressure and wetting fluid saturation relationship.Textural and diagenetic features are affecting the reservoir quality.Cementation,compaction,and presence of clay minerals such as kaolinite are found to reduce the quality while dissolution and secondary porosity are noticed to improve it.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rimba Formation is a potential reservoir with a wide range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Porosity ranges from 3.1%to 25.4%with a mean of 15.84%,while permeability ranges between 0.01 mD and 510 mD,with a mean of 31.05 mD.Based on the heterogenous lithology,the formation has been categorized into five groups based on permeability variations.Group I showed an excellent to good quality reservoir with coarse grains.The impacts of both textural and diagenetic features improve the reservoir and producing higher reservoir quality index(RQI)and flow zone indicators(FZI)as well as mostly mega pores.The non-wetting fluid migration has the higher possibility to flow in the formation while displacement pressure recorded as zero.Group II showed a fair quality reservoir with lower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in macro pores.The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is increasing while the textural and digenetic properties are still enhancing the reservoir quality.Group III reflects lower quality reservoir with mostly macro pores and higher displacement pressure.It may indicate smaller grain size and increasing amount of cement and clay minerals.Group IV,and V are interpreted as a poor-quality reservoir that has lower RQI and FZI.The textural and digenetic features are negatively affecting the reservoir and are leading to smaller pore size and pore throat radii(r35)values to be within the range of macro,meso-,micro-,and nano pores.The capillary displacement pressure curves of the three groups show increases reaching the maximum value of 400 psia in group V.Agreement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rmeability,r35 values,and pore type can be used in identifying the quality of reservo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rimba formation PETROPHYSICS Reservoir quality Capillary pressure wetting fluid saturation
下载PDF
Bianchi type-VIo Universe with wet dark fluid
2
作者 Raghavendra Chaubey 《Natural Science》 2011年第10期817-826,共10页
The Bianchi type- VIo universe filled with dark energy from a wet dark fluid has been considered. A new equation of state for the dark energy component of the universe has been used. It is modeled on the equation of s... The Bianchi type- VIo universe filled with dark energy from a wet dark fluid has been considered. A new equation of state for the dark energy component of the universe has been used. It is modeled on the equation of state p=γ(ρ-ρ﹡) which can describe a liquid, for example water. The exact solutions to the corresponding field equations are obtained in quadrature form. The solution for constant deceleration parameter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for power-law and exponential forms both. The case γ=0, γ=1, and γ=1/3 have been also analy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OLOGICAL Models wet DARK fluid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下载PDF
Bianchi Type- III and Kantowski-Sachs Universes with wet Dark Fluid
3
作者 Raghavendra Chaub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1年第2期25-38,共14页
The Bianchi type- III and Kantowski-Sachs (KS) Universes filled with dark energy from a wet dark fluid has been considered. A new equation of state for the dark energy component of the universe has been used. It is mo... The Bianchi type- III and Kantowski-Sachs (KS) Universes filled with dark energy from a wet dark fluid has been considered. A new equation of state for the dark energy component of the universe has been used. It is modeled on the equation of state ρ=γ(ρ -ρ *) , which can describe a liquid, for example water. The exact solutions to the corresponding field equations are obtained in quadrature form. The solution for constant deceleration parameter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for power-law and exponential forms both. The case γ = 0,γ =1,and γ =1/3have been also analy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SMOLOGICAL UNIVERSE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wet DARK fluid
下载PDF
Analysis Groove Characteristics of Friction Dishes in Wet Speeding Clutch
4
作者 HongYue LiuJin JinShiliang 《工程科学(英文版)》 2004年第2期56-60,共5页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groove shapes, numbers, and angle of friction dish on transmitting torque, speed, push pressure in wet speeding clut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ince the wet speed governing clutch works w...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groove shapes, numbers, and angle of friction dish on transmitting torque, speed, push pressure in wet speeding clutch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Since the wet speed governing clutch works within 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mixture lubrication, boundary lubrication and contact situation, the oils combining with α hydrocarbon or polyester are getting widely used as lubricant. The power law fluid model with Patir Cheng average flow model, GT asperity contact model and oil film inertia are applied for average Reynolds equation setting.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push pressure within hydrodynamic lubrication and mixture lubrication, average transmitting torque and output speed, the numer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calcu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groove shape, groove angle and groove numbers affect the average transfer torque and push pressure with the speed 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超速行驶离合器 表面粗糙度 非牛顿力学流体 水力润滑油 混合润滑油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卡车油箱振动特性研究
5
作者 胡效东 皮永禄 +2 位作者 刘晓彤 王可栋 李雨乐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卡车油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因振动产生本体及焊缝开裂的问题。针对某400 L卡车柴油油箱,基于流固耦合理论,运用ANSYS软件分析油箱的振动特性。锤击法模态试验和仿真模态分析结果,仿真与试验测得的结构模态参数数据误差最大为13%,仿真的... 卡车油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因振动产生本体及焊缝开裂的问题。针对某400 L卡车柴油油箱,基于流固耦合理论,运用ANSYS软件分析油箱的振动特性。锤击法模态试验和仿真模态分析结果,仿真与试验测得的结构模态参数数据误差最大为13%,仿真的准确性得到验证。油箱结构自由状态下计算得到的前6阶固有频率略大于油箱安装状态下的固有频率,油箱固有频率会随着液体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油箱的固有频率在液体量从0到100 L以及300到400 L这两阶段变化明显。油箱充液比低于1/2时,油箱结构的各阶固有频率均高于危险区域的频率,不会产生共振。充液量大于3/4时固有频率接近于30 Hz的标准规定值,存在共振风险。油箱设计时,应优化油箱的结构,使其在充满液量时也能避开30 Hz标准值,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卡车油箱 流固耦合 湿模态 固有频率
下载PDF
Turbulent Flow Action of Pulp in Wet - Laid Non - Woven Processes
6
作者 程隆棣 黄秀宝 于修业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0年第3期57-59,共3页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fluid field of web forming in wet-laid non-woven production.The influence of the turbulent flow on blending fiber and occluded fluid produced in pulp flow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ory and prac... The paper deals with the fluid field of web forming in wet-laid non-woven production.The influence of the turbulent flow on blending fiber and occluded fluid produced in pulp flow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ory and practice.The suitable use of the imported velocity of pulp is very important in producing wet-laid products of good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 - laid non - woven fiber PULP FLOW TURBULENT FLOW layer fluid occluded fluid .
下载PDF
高速湿式离合器摩擦片表面微织构优化设计
7
作者 张琳 蒙华 +3 位作者 冯宇 赵晓龙 魏超 严运兵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0-328,共9页
湿式离合器是车辆传动系统核心元件,在高速分离状态下易出现摩擦片和钢片之间的碰撞摩擦,由此引起离合器带排转矩的急剧增大,影响其传动效率和可靠性。因此,本文以降低离合器高速段碰摩带排转矩为目标,对摩擦片表面微织构进行了优化设... 湿式离合器是车辆传动系统核心元件,在高速分离状态下易出现摩擦片和钢片之间的碰撞摩擦,由此引起离合器带排转矩的急剧增大,影响其传动效率和可靠性。因此,本文以降低离合器高速段碰摩带排转矩为目标,对摩擦片表面微织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提出了摩擦片表面任意微织构形线参数化建模方法;然后选取了微织构的数量、深度、周向占比、径向占比和形线参数,构建了微织构优化的设计变量、约束条件和优化目标函数,通过将试验设计、模拟近似模型和搜索寻优相结合,建立了摩擦片表面微织构优化设计模型;最后进行了微织构优化前后的带排转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微织构可显著降低高速段碰摩带排转矩,并大幅推迟摩擦副高速碰摩现象出现的线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离合器 流固耦合 碰撞摩擦 带排转矩 优化设计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共轨高压油管振动特性研究
8
作者 范立云 董伟杰 +2 位作者 李屿明 卢港澳 王广泽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6,共9页
为了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共轨系统高压油管的振动特性,建立了高压油管的有限元模型。首先根据输液管道动力学方程,利用ANSYS软件分析管道附加流体质量下的湿模态特性;然后以均方根(root-mean-square)量化时程内的振动能量,研究流固耦合... 为了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共轨系统高压油管的振动特性,建立了高压油管的有限元模型。首先根据输液管道动力学方程,利用ANSYS软件分析管道附加流体质量下的湿模态特性;然后以均方根(root-mean-square)量化时程内的振动能量,研究流固耦合作用下管道不同弯头的振动响应,不同燃油脉动率、压力及激励频率对管道流致振动的影响,最后对比了共振频率下管道增设管夹前后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流固耦合下管道固有频率下降,在高阶模态下降率较明显,附加质量系数超0.13;不同弯头振动差异较大;振动能量与燃油脉动率呈正相关,与压力大小并无直接关系;接近自振频率下管道发生共振,振幅会急剧增大至超标;并且增设管夹后共振现象消失,振动能量下降率超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高压油管 湿模态 振动特性 均方根
下载PDF
空载湿式离合器临界碰摩转速影响机理分析
9
作者 张琳 张源盛 +3 位作者 李军 臧磊 魏超 严运兵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定义空载湿式离合器摩擦片/钢片的周期无量纲轴向位移范围λ,根据其值确定湿式离合器的临界碰摩转速。通过分析润滑油温度、供油流量、摩擦副间隙与特征量λ变化趋势的关系,得到工况参数对湿式离合器临界碰摩转速的影响规律。从力学角... 定义空载湿式离合器摩擦片/钢片的周期无量纲轴向位移范围λ,根据其值确定湿式离合器的临界碰摩转速。通过分析润滑油温度、供油流量、摩擦副间隙与特征量λ变化趋势的关系,得到工况参数对湿式离合器临界碰摩转速的影响规律。从力学角度出发,分析流场刚度和阻尼的变化规律,探寻摩擦片/钢片三自由度运动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场临界刚度和临界阻尼的概念,揭示湿式离合器工况参数对其临界碰摩转速的影响机理,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润滑油温度升高或摩擦副间隙增大会导致流场中的交叉刚度系数和交叉阻尼系数变大,湿式离合器的临界碰摩转速降低;供油流量增大会导致流场中的交叉刚度系数和交叉阻尼系数减小,湿式离合器的临界碰摩转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离合器 碰摩转速 带排转矩 流固耦合 工况参数
下载PDF
基于LSTM预测反馈的垃圾焚烧烟气湿法脱酸控制优化
10
作者 罗国鹏 胡思捷 +6 位作者 孙殿伟 黄群星 高峰 朱燕华 时丕伟 王松 汪守康 《能源工程》 2024年第4期69-77,共9页
吸收液流量控制是生活垃圾焚烧烟气湿法脱酸系统控制的关键,针对现有控制系统存在的pH值反馈延迟长导致流量控制不稳定的问题,提出基于LSTM神经网络算法的吸收液流量预测控制方法,利用脱酸系统进出口SO2浓度值等系统信息,构建吸收液流... 吸收液流量控制是生活垃圾焚烧烟气湿法脱酸系统控制的关键,针对现有控制系统存在的pH值反馈延迟长导致流量控制不稳定的问题,提出基于LSTM神经网络算法的吸收液流量预测控制方法,利用脱酸系统进出口SO2浓度值等系统信息,构建吸收液流量控制的前馈信号。通过对实际运行数据的建模分析,证明了LSTM模型在系统负荷变动平稳、入口二氧化硫浓度稳定的工况下,预测的吸收液流量与实际值在各个负荷段的预测误差为4.5%~6.3%,吸收液流量预测值与原始流量接近,满足出口SO2气体浓度稳定排放的条件。在系统负荷变动和入口烟气浓度波动的前提下,基于该预测模型调节吸收液流量,相较原先的pH值控制手段,吸收液流量相较原始流量平均增加1.7%,出口二氧化硫浓度值的波动范围缩小23.4%,出口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8.77%,SO2排放的稳定性与效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脱酸 吸收液流量 LSTM网络 预测 控制
下载PDF
非球形湿颗粒导向管喷动流化床流动特性
11
作者 战德康 孙腾 +3 位作者 王香竹 吴明周 吴曼 郭庆杰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66-2179,F0003,共15页
实际工业生产中颗粒多为非球形颗粒,对颗粒形状效应和液相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足,是导向管喷动流化床在颗粒涂层改性、包膜等工业应用的关键限制因素。选取粒径、密度相似的球形和圆柱形非球形颗粒为实验物料,对比两种颗粒在不同气速和雾... 实际工业生产中颗粒多为非球形颗粒,对颗粒形状效应和液相作用机制的研究不足,是导向管喷动流化床在颗粒涂层改性、包膜等工业应用的关键限制因素。选取粒径、密度相似的球形和圆柱形非球形颗粒为实验物料,对比两种颗粒在不同气速和雾滴引入量下的压力脉动信号频谱分析、信息熵分析,并结合床内气固流动对流型进行划分,绘制非球形湿颗粒流动相图,进而探究喷动流化过程中颗粒形状效应及液相作用机制。相比于球形颗粒,粒径、密度相似的非球形颗粒有较小的最小喷动速度,在喷动过程中有两个及以上较低的主频峰且信息熵较大,显示出非球形颗粒在系统内较高的混乱程度,颗粒之间摩擦、碰撞等降低了导向管内颗粒的固体循环速率。液体的引入增大了环形区颗粒间液桥力,使最小流化速度变大,但液体挥发引起喷动气量增大,使最小喷动速度与最小喷动流化速度减小。在喷动流化流型下引入液体,球形颗粒导向管两端压降ΔpDT的脉动主频降低,而非球形颗粒ΔpDT的主频升高。而且非球形颗粒黏附液体后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幅值较大的单一主频峰,表明非球形湿颗粒压力脉动规律性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流化床 导向管 非球形 湿颗粒 液相效应
下载PDF
新型船用底部进气式脱硫塔流场分析
12
作者 张瀛 魏海军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3,118,共7页
为改善船用脱硫塔内吸收液与烟气的交互程度从而达到提高脱硫效率的目的,将侧进气改为底部进气,加入聚气环和环状导流板,设计一种新型船用底部进气式脱硫塔。基于有限体积法和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仿真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船用脱硫塔... 为改善船用脱硫塔内吸收液与烟气的交互程度从而达到提高脱硫效率的目的,将侧进气改为底部进气,加入聚气环和环状导流板,设计一种新型船用底部进气式脱硫塔。基于有限体积法和欧拉-拉格朗日法建立仿真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船用脱硫塔正常工作时的内部流场进行仿真分析,以烟气流速分布均匀性和流动阻力为评价标准对比原始模型和改良模型。结果表明:改良模型的烟气流速分布均匀性比原始模型的提升了70%~85%,而流动阻力增加了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脱硫塔 湿法脱硫 底部进气 海水脱硫 流体仿真
下载PDF
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中重度痤疮效果观察
13
作者 包建政 孙振燕 +1 位作者 章婧 周奥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4期112-115,共4页
目的:探讨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0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次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采用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和对照... 目的:探讨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中重度痤疮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0月宣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次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1例,采用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和对照组(51例,采用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皮损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4.31%(P<0.05)。治疗后,观察组丘疹、脓疱、结节和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痤疮数量、大小、颜色、硬度、部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联合复方黄柏液湿敷治疗中重度痤疮能够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减轻皮损情况,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 复方黄柏液 湿敷 中重度痤疮 中医证候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的蒸汽喷射器喷嘴结构优化
14
作者 秦汉时 方凯跃 +2 位作者 高洪辉 操正清 杨雪龙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2-618,共7页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蒸汽喷射器喷嘴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以同时优化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喉管长径比以及扩散段角度为目标,将喷射系数(ER)和临界背压(CBP)作为性能指标,建立L9(33)正交表,制定9组...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结合正交试验方法对蒸汽喷射器喷嘴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效率。以同时优化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喉管长径比以及扩散段角度为目标,将喷射系数(ER)和临界背压(CBP)作为性能指标,建立L9(33)正交表,制定9组试验方案,共77个案例。采用湿蒸汽模型计算蒸汽流动过程中的相变现象。通过极差分析得出了三个参数的重要性顺序并对整体以及喷嘴处的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蒸汽喷射器工作蒸汽流量、喷射系数和临界背压的主要因素为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影响被吸蒸汽流量主要因素为扩散段角度和喷嘴收缩段形状曲线;二次曲线、较小的喉管长径比和较大的扩张段角度有利于降低喷嘴阻力,提高工作蒸汽流量;湿蒸汽模型考虑了喷射器的冷凝现象,对喷射器内部流动的计算更为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湿蒸汽 喷嘴 正交实验 优化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CFD-DEM的湿颗粒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15
作者 徐止恒 李政权 +3 位作者 王贻得 武煜坤 李凯旋 石昊宇 《中国粉体技术》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2-23,共12页
【目的】为了探索水平管中湿颗粒气力输送的内在机制,开发液桥轮廓由凸到凹的液桥力模型,实现对颗粒含水率的精准调控,分析不同含水率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 【目的】为了探索水平管中湿颗粒气力输送的内在机制,开发液桥轮廓由凸到凹的液桥力模型,实现对颗粒含水率的精准调控,分析不同含水率颗粒在输送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对弯头外侧中心线的颗粒速度分析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以及网格的无关性。【结果】干颗粒沉降在管道底部,表现为管底流的运动状态,湿颗粒因液桥力的作用而形成紧密的颗粒团块,以单粒子和颗粒团2种形式进行运动,并且颗粒含水率越大,颗粒团聚现象越严重;湿颗粒的输送速度明显比干颗粒低,且随着颗粒含水率的增加,颗粒的平均输送速度呈下降趋势。【结论】相对于干颗粒输送,湿颗粒输送流动性更弱、输送效率更低以及能耗更高,在实际工业应用中,应当对湿颗粒进行前处理,以便于气力输送的无故障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湿颗粒 液桥力 流态
下载PDF
密相栓流湿颗粒气力输送数值模拟
16
作者 徐止恒 李政权 +2 位作者 陈慧敏 张博群 石昊宇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0,共9页
鉴于目前对于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研究缺乏成熟的体系与结论,本文探究了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动机理与流动形态,为气力输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 鉴于目前对于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研究缺乏成熟的体系与结论,本文探究了湿颗粒密相气力输送的流动机理与流动形态,为气力输送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研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和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双向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对水平管道中干湿颗粒料栓的运动形式和颗粒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颗粒含水率对输送流型、输送效率以及输送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同等气速下,湿颗粒可以形成段塞流,而干颗粒先是段塞流,随后料栓被气体击穿演变为沙丘流,最后成为管底流;随着气体速度的增大,单位长度的水平管道压降数值呈现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在质量流率0.5 kg/s、含水率5%的工况下,输送速度为9 m/s时管道压降数值最低,为最佳经济速度值;湿颗粒的压力曲线一直处于波动较大的不稳定状态,当两个监测点位于段塞外部时,轴向压差几乎为零,而当两个监测点位于段塞内部时,轴向压差可以达到-600 Pa。通过对湿颗粒输送时的压降变化进行分析和监测,可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迹象,预警可能的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料输送 密相气力输送 流体力学 离散元法 湿颗粒 段塞流 颗粒含水率
下载PDF
氧气湿化装置细菌污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尹湘毅 张皖瑜 +2 位作者 聂牛燕 黄慧敏 方红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0期80-82,共3页
目的氧气湿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易污染且不易察觉,了解分析临床氧气湿化装置的污染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使用中的氧气湿化装置进行细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用氧气湿化装置使用前未检出细菌,使用24 h细菌检出... 目的氧气湿化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易污染且不易察觉,了解分析临床氧气湿化装置的污染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使用中的氧气湿化装置进行细菌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复用氧气湿化装置使用前未检出细菌,使用24 h细菌检出率56.7%,48 h细菌检出率100%。使用至24 h、48 h、72 h及7 d时,湿化液中平均细菌量分别为1.25 cfu/ml、32.3 cfu/ml、150.5 cfu/ml及4612.9 cfu/ml;一次性使用的氧气湿化装置连续72 h未检出细菌,使用至7 d、14 d细菌检出率分别为3.0%及13.3%。结论复用氧气湿化装置的污染程度与其消毒水平、保存方式、使用时间、操作方法及湿化液的种类有关;一次性氧气湿化装置优于复用氧气湿化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气湿化装置 湿化液 消毒
下载PDF
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春利 徐雯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4年第22期18-21,共4页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0.45%的氯化钠溶液湿化气道,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水湿化气道,观察记录湿化效果、痰液粘黏稠度、呼吸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后不同湿化液对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0.45%的氯化钠溶液湿化气道,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水湿化气道,观察记录湿化效果、痰液粘黏稠度、呼吸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湿化效果较好33例(82.5%),湿化不足4例(10.0%),湿化过度3例(7.5%),研究组较好35例(87.5%),不足2例(5.0%),过度3例(7.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痰液黏稠度Ⅰ度占60.0%,Ⅱ度占25.0%,Ⅲ度占15.0%与研究组的62.5%,25.0%,12.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呼吸道黏膜出血13例,刺激性咳嗽13例,肺部感染16例,显著高于研究组的3例、3例、6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45%氯化钠溶液和注射用水用于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2者湿化效果良好,但0.45%氯化钠溶液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0.45%氯化钠溶液是理想的湿化液,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湿化液 气道湿化
下载PDF
非牛顿流体液滴铺展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模拟 被引量:8
19
作者 闵琪 段远源 +1 位作者 王晓东 吴莘馨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5-341,共7页
格子Boltzmann可有效模拟气液两相流动,成功应用于牛顿流体动态湿润领域和非牛顿流体单相流动领域的研究。将牛顿流体的两相流动格子Boltzmann模型与非牛顿流体单相流动格子Boltzmann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幂指流体两相流动格子Boltzmann模... 格子Boltzmann可有效模拟气液两相流动,成功应用于牛顿流体动态湿润领域和非牛顿流体单相流动领域的研究。将牛顿流体的两相流动格子Boltzmann模型与非牛顿流体单相流动格子Boltzmann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幂指流体两相流动格子Boltzmann模型,模拟了牛顿流体和幂指流体液滴铺展过程,并将液滴半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液滴铺展理论模型进行了比较,对两类流体的铺展指数与流变指数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 非牛顿流体 液滴铺展 动态湿润 幂指流体
下载PDF
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制动技术 被引量:37
20
作者 张媛 周满山 +1 位作者 于岩 包继华 《煤矿机械》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共4页
在分析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制动技术要求的前提下 ,分析了目前应用于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几种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与工程实际出发 ,比较了它们的工作性能和工作面布置方式 ,为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选用合适的制动系统提供理... 在分析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制动技术要求的前提下 ,分析了目前应用于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的几种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从理论与工程实际出发 ,比较了它们的工作性能和工作面布置方式 ,为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选用合适的制动系统提供理论参考 ;同时也将进一步正确认识大功率下运带式输送机制动系统的重要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盘式 液力 液压 湿式 制造器 制造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