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氢卟吩铁对不同播期小麦产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胡蕾 孙一标 +4 位作者 朱静雯 季英华 朱国永 魏利辉 王爱民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4-1843,共10页
为了探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ICE6)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扬麦25和镇麦1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期[2020年11月3日(播期Ⅰ)、2020年11月8日(播期Ⅱ)、2020年11月13日(播期Ⅲ)、2020年11月18日(播期Ⅳ)],以0... 为了探究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二氢卟吩铁(ICE6)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以扬麦25和镇麦1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播期[2020年11月3日(播期Ⅰ)、2020年11月8日(播期Ⅱ)、2020年11月13日(播期Ⅲ)、2020年11月18日(播期Ⅳ)],以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拌种,并在小麦破口前7 d和抽穗扬花期用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5 000倍液叶面喷施,调查分析4个播期小麦生育期、田间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SPAD值以及花后灌浆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经过0.02%二氢卟吩铁可溶性粉剂处理后,2个小麦品种第Ⅰ播期和第Ⅱ播期处理基本苗和越冬苗显著增加,第Ⅰ播期处理株高显著降低,第Ⅰ播期处理第2节间和第Ⅳ播期处理总节间长度显著缩短;扬麦25第Ⅱ播期处理、镇麦12号第Ⅰ播期处理小麦抽穗期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延缓了叶片的衰老,为籽粒灌浆提供了充足的光合产物,进而提高单位面积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卟吩铁 小麦 生育期 产量 生长特性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影像多时相的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臧少龙 刘淋茹 +5 位作者 高越之 吴珂 贺利 段剑钊 宋晓 冯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87-1708,共22页
【目的】探索无人机遥感在氮效率分类识别中的潜力,构建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方法,为氮高效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6个成熟期与氮效率密切相关的农学指标(产量、植株氮积累、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植株干生物量、籽粒... 【目的】探索无人机遥感在氮效率分类识别中的潜力,构建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方法,为氮高效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6个成熟期与氮效率密切相关的农学指标(产量、植株氮积累、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植株干生物量、籽粒总吸氮量、N收获指数)构建主成分综合值,并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121个小麦品种划分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和氮低效型3种类型。利用无人机遥感平台搭载多光谱相机,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获取无人机遥感影像,并提取34种植被指数,分析植被指数与氮效率综合值的相关性;对比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K最近邻(KNN)分类方法的氮效率分类模型精度,使用总体分类精度(OA)和Kappa系数比较不同生育时期下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识别的能力;并使用3种不同的特征集筛选方法(ReliefF算法、Boruta算法和RF-RFE算法)对优化的特征子集进行综合评价,确立适宜的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识别方法。【结果】随着小麦生育时期的不断推进,植被指数与氮效率综合值的相关性逐渐提高,开花期最高(r=0.502);利用植被指数全特征集对小麦品种氮效率进行分类,对于单生育时期数据而言,以开花期的SVM模型分类效果最好(OA=77.1%,Kappa=0.591),拔节期最差(OA=65.6%,Kappa=0.406);总体而言,多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品种氮效率分类精度高于单生育时期,其中以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3个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SVM模型的分类效果最优(OA=80.6%,Kappa=0.669)。为减少多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特征集变量数量,比较分析RF-RFE、Boruta和ReliefF 3种算法的特征优化效果,基于RF-RFE算法得到的优化特征子集分类精度最高,其OA和Kappa系数比全特征集分类模型分别提高了4.0%和10.1%,其中,以3个生育时期数据融合的分类效果最好(OA=85.4%,Kappa=0.749)。【结论】确立6个氮效率指标—主成分分析—K-Means氮效率评价方法;RF-RFE算法有效优化多生育时期组合的特征子集数量,且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确立基于多生育时期组合—RF-RFE—SVM技术融合的小麦品种氮效率分类模型,为小麦氮高效品种的快速准确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无人机 植被指数 生育时期 特征筛选 氮效率分类
下载PDF
基于IRMAnet的全生育期小麦品种识别研究
3
作者 冯永强 刘成忠 +3 位作者 韩俊英 鲁清林 刘立群 邢雪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了解决小麦种植中品系混乱、劣种降效、假种坑农以及模型参数过多不利于部署到移动端等问题,提出了IRMAnet模型。通过拍摄29种不同小麦的种子期、幼苗期、开花期图片,构建了一个拥有87个类别46 420张照片的小麦多生育时期数据集。基... 为了解决小麦种植中品系混乱、劣种降效、假种坑农以及模型参数过多不利于部署到移动端等问题,提出了IRMAnet模型。通过拍摄29种不同小麦的种子期、幼苗期、开花期图片,构建了一个拥有87个类别46 420张照片的小麦多生育时期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首先将原始ResNet34模型的基本残差块中的第二个卷积块替换为inverted residual block,以降低网络的参数量;其次在网络的Layer1层后加入一层RFB层,增大感受野的同时提高特征提取能力;最后在网络的Layer2、Layer3层后分别加入一层MAPOOL层,以增强泛化能力和准确性。在训练集上进行训练后,IRMAnet的准确率为95.0%,相较于ResNet34提高了1.9个百分点。将在训练集上训练得到的权重加载到验证集上后,除个别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精确率、召回率、特异度均达到了90%以上。实验结果表明,IRMAnet能够对多个生育时期的小麦品种进行准确识别,模型性能更加优越,所使用参数量更低。该研究为全生育期小麦品种识别提供了依据,为小麦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的技术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种识别 图像分类 ResNet34 生育期
下载PDF
增温背景下不同土壤对冬小麦产量品质影响评价
4
作者 金丽惠 杨海超 +2 位作者 王校益 苗淑杰 乔云发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3期293-307,共15页
利用冬小麦品种‘镇麦168’,以黄棕壤、砂礓黑土、风沙土、红壤、潮土、黑土、黄土、灰钙土、紫色土、砖红壤、盐碱土和棕壤共12种典型农田土壤为基质,在开放式增温系统开展模拟大气增温框栽试验。试验设置常温对照(CK)和增温1.5℃(eT)... 利用冬小麦品种‘镇麦168’,以黄棕壤、砂礓黑土、风沙土、红壤、潮土、黑土、黄土、灰钙土、紫色土、砖红壤、盐碱土和棕壤共12种典型农田土壤为基质,在开放式增温系统开展模拟大气增温框栽试验。试验设置常温对照(CK)和增温1.5℃(eT)两个处理,增温处理为冬小麦全生育期增温。以成熟期冬小麦单穗粒数、千粒重等表征产量变化,籽粒淀粉、蛋白质及其组分等营养指标体现品质构成。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增温分别使黄棕壤、风沙土、黑土、黄土、灰钙土和紫色土冬小麦较常温对照减产33.82%、20.96%、16.60%、55.92%、28.45%和21.19%,但潮土冬小麦增产16.13%(P<0.05),其他土壤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无明显变化。(2)就冬小麦营养品质,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在增温作用下较常温对照存在不同程度下降,且直链淀粉降幅大于支链淀粉,在红壤、黑土、黄土、灰钙土、紫色土、盐碱土和棕壤条件下冬小麦总淀粉含量显著降低(P<0.05)。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清蛋白和球蛋白呈显著增加趋势,而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显著下降,且降幅大于前两者增幅,除红壤冬小麦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以外,其他11种土壤条件下冬小麦总蛋白含量均较常温对照显著降低(P<0.05)。冬小麦可溶性总糖仅在潮土、灰钙土和紫色土条件下显示出显著增加趋势(P<0.05)。(3)利用隶属函数对常温对照和增温各处理进行综合品质排名,表现最好的为常温组黑土冬小麦(U=0.707),常温组中棕壤(U=0.691)、灰钙土(U=0.647)、紫色土(U=0.644)和黄土冬小麦(U=0.644)次之,品质最差的是常温下红壤冬小麦(U=0.364)和增温下红壤冬小麦(U=0.368)。除潮土冬小麦以外,其他11种土壤冬小麦品质均表现为增温劣于对照。(4)常温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最大影响因素为单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为0.630,其次为有效穗数和球蛋白,均体现为直接作用,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8和-0.118;增温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最大影响因素也是单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为0.603,其次为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总淀粉,有效穗数和总淀粉通过与单穗粒数的间接作用对冬小麦产量产生影响,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322和0.381。综合而言,增温通过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和籽粒营养成分的综合作用影响品质,12种典型农田土壤中,潮土冬小麦对增温表现为正效应,其他土壤为负效应,冬小麦产量品质形成对气候变暖响应受到土壤类型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全生育期增温 土壤类型 产量 品质评价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定州市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分析
5
作者 梁宏喆 张思涵 +1 位作者 刘博文 贾桂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4-80,92,共8页
为研究定州市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1981—2022年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22年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定州市近40年来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变化情况、极端天气发生情况以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并对冬小麦生育期与气象要... 为研究定州市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1981—2022年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22年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定州市近40年来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变化情况、极端天气发生情况以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并对冬小麦生育期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定州市冬小麦生育期气温呈变暖的趋势,降水量呈增多的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的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呈增多的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的趋势,整体呈现变暖的趋势;极端降水指数呈增多的趋势;播种—越冬期整体呈推迟的趋势,越冬—成熟期整体呈现提前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呈现显著缩短的趋势;定州市冬小麦适播期为9月26日—10月7日,最佳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2日,同时应在适播期范围内延迟播种;1982—2022年定州市冬小麦全生育期历期呈缩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和日照时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变化 极端天气 生育期 适播期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陈芳 李字辉 +2 位作者 王兵跃 孙孝贵 张庭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53-1860,共8页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微生物菌剂在冬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新冬52号、新冬53号和石冬0358为材料,分析施用微生物菌剂菌...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微生物菌剂在冬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新冬22号、新冬52号、新冬53号和石冬0358为材料,分析施用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冬小麦出苗率试验田较对照田略高或相同;冬小麦抽穗-成熟试验田较对照田略高或基本相同,生育期基本相同;冬小麦株高平均增加0.5 cm,分蘖数平均增加0.4个,茎粗平均增加1.1 mm;冬小麦病害试验田比对照田明显降低,根腐病在103团防治效果最好,为25.5%;单穗重平均增加0.1 g,穗粒数平均增加2.3粒,测产平均增加38.7 kg/667m^(2),单产试验田比对照田增产6%;平均比对照田净增收111.4元/667m^(2)。【结论】施用微生物菌剂(菌临天下)对冬小麦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对冬小麦保苗、生长发育、病害防效和产量提高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冬小麦 生育期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江苏淮南地区白麦品种筛选研究
7
作者 倪杰 王金锁 +1 位作者 冯丹丹 万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19-23,共5页
白皮小麦是一种大穗型且出粉率高的小麦品种,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受到农民的青睐,为了筛选出适宜江苏省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白麦品种,通过选用常见的17种白麦,以淮麦33为对照品种,对田间表现、抗性及产量等进行了综合调查比较,以期筛选出综合... 白皮小麦是一种大穗型且出粉率高的小麦品种,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受到农民的青睐,为了筛选出适宜江苏省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白麦品种,通过选用常见的17种白麦,以淮麦33为对照品种,对田间表现、抗性及产量等进行了综合调查比较,以期筛选出综合表现良好及产量高的白麦品种。结果显示,白麦的全生育期在215~219 d,对照淮麦33的全生育期偏长,大部分品种的全生育期都低于对照;在田间表现方面(株型、落粒性、穗层整齐度及熟相等),淮麦系列(淮麦45、淮麦47、淮麦49、淮麦52)、宁麦系列(宁中麦1号、宁麦16164)、瑞华麦549和徐麦2023表现良好;从抗性方面来看,所有白麦品种的冻害程度在冬季都高于春季,大部分品种均未发生倒伏,所有品种在温度适宜及病虫害防治及时后均未发生病害;从产量方面来看,淮麦33产量排名为12处于中等偏下,淮麦系列(淮麦45、淮麦47、淮麦49、淮麦52)、宁麦(宁麦16164和宁中麦1号)、瑞华麦549和徐麦2023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这主要与其有效穗和千粒重偏高有关。综上所述,综合考虑到田间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筛选出宁麦16164、淮麦45、淮麦47、徐麦2023、淮麦52、瑞华麦549、宁中麦1号、淮麦49这8个品种明显优于对照,可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皮小麦 生育期 性状 抗性 产量结构
下载PDF
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及其与冬小麦拔节期的关系
8
作者 张艳玲 史桂芬 +2 位作者 贺付伟 张辉 张云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利用商丘市1961-2020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和1978-202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初霜日期以2.4 d/10a的倾向率... 利用商丘市1961-2020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和1978-202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初霜日期以2.4 d/10a的倾向率显著推迟,平均终霜日期以2.1 d/10a的倾向率显著提前。初霜日期在2013年、终霜日期在1996年发生突变。平均初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晚,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早;平均终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早,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晚。平均初霜日期与9-11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9-11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初霜日期推迟7.4 d;平均终霜日期与2-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2-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终霜日期提前4.1 d。终霜日期与冬小麦拔节日期呈显著正相关,终霜日期出现在小麦拔节后的年份占72.1%,其中55.8%的年份集中在拔节后的0~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日期 终霜日期 冬小麦 生育期
下载PDF
西藏林芝暖冬指数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9
作者 普布桑姆 次仁旺姆 +3 位作者 杜军 索朗 次仁 次仁勇珠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3期145-150,共6页
基于1991—2022年西藏林芝站冬季平均气温(T_(m))、冬小麦生育期以及大气环流指数等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近32 a林芝暖冬指数(IWs)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以及成因。结果表明:(1)林... 基于1991—2022年西藏林芝站冬季平均气温(T_(m))、冬小麦生育期以及大气环流指数等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分析、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近32 a林芝暖冬指数(IWs)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以及成因。结果表明:(1)林芝冬季Tm以0.40℃/10 a的速度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且在21世纪初发生突变。其中,1月Tm突变时间最早(1999年),但升温率最小(0.30℃/10 a);12月Tm突变时间最晚(2009年),升温率最大(0.47℃/10 a)。(2)IWs呈显著的增加趋势,期间暖冬事件共出现10次,其中强暖冬3次,并以2000s最多。(3)林芝IWs显著增加,导致冬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提早,且越冬期显著缩短(-2.63 d/10 a)。(4)冬季西藏高原高度场A、B指数偏大,太阳黑子指数偏低,以及西太平洋暖池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偏强,季风指数偏弱,林芝易出现暖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冬 冬小麦 生育期 影响 指数
下载PDF
郯麦98对播种期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任三学 赵花荣 +3 位作者 周广胜 齐月 田晓丽 耿金剑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2-372,共11页
播种期调整被广泛用于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但播种期调整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仍需探讨。基于2017—2022年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郯麦98的播种期调整大田试验资料,分析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播种... 播种期调整被广泛用于作物适应气候变化,但播种期调整对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仍需探讨。基于2017—2022年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郯麦98的播种期调整大田试验资料,分析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使郯麦98的生长季缩短、有效穗数和籽粒产量减少,9月30日—10月30日播种期的籽粒产量减少率达569.71 kg·hm^(-2)·(10 d)^(-1),但对穗粒数、穗粒重无显著影响。播种期推迟还影响郯麦98成熟期地上干物质分配,茎秆随播种期推迟呈减少趋势,为2.44%·(10 d)^(-1);而穗部呈增加趋势,为2.44%·(10 d)^(-1)。播种期变化对郯麦98的叶片光合特性和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华北平原北部冬小麦播种期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麦98 播种期 发育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拉萨河谷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影响分析
11
作者 晋美朗杰 巴桑 +2 位作者 郭艺楠 杜军 德庆卓嘎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3年第3期73-79,共7页
了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可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1996—2022年近26 a拉萨冬小麦生育期以及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 了解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可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1996—2022年近26 a拉萨冬小麦生育期以及逐日平均气温(T_(m))、最高气温(T_(max))、最低气温(T_(min))、气温日较差(DTR)、相对湿度(RH)、降水量(Pr)、日照时数(S)和≥0℃积温(ΣT_(0))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和优势分析方法等,分析了拉萨河谷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特征以及影响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近26 a拉萨河谷冬小麦营养生长期(Vegetative Growth Period,VGP)、生殖生长期(Reproductive Growth Period,RGP)和全生育期(Whole Growth Period,WGP)的T_(m)均呈上升趋势,T_(min)升温率大于T_(max)的升温率,DTR、RH呈减小趋势,ΣT_(0)、Pr和S趋于增加。(2)冬小麦拔节前各生育期提早,提早率为0.47~6.75 d/10 a;拔节后各生育期推迟,推迟率为3.17~7.03 d/10 a;VGP、WGP延长,RGP缩短。(3)拉萨河谷10月、1月T_(min)和2月T_(m)的升高,是冬小麦出苗、分蘖和返青期提前的主要因素,导致冬小麦拔节后生育期推迟的重要因素则是4—5月S增加及6月RH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谷 冬小麦 生育期 变化趋势 影响气象因子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临沂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影响及适播期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滕世辉 李晓霞 刘庆娟 《农学学报》 2023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确定合理播期和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利用2001—2021年临沂市气象资料和农业农村部门苗情调查数据,同时参考1962—2000年临沂市历史天气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性预测对小麦生育期温度、积温以及...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市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确定合理播期和适宜的田间管理措施。利用2001—2021年临沂市气象资料和农业农村部门苗情调查数据,同时参考1962—2000年临沂市历史天气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性预测对小麦生育期温度、积温以及主要生育期日期和持续时间进行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和各生育期均对气候变化发生了不同的响应,适播期为10月8—19日,最佳播期为10月11—14日;分蘖期出现反复降温频率变高,促进了小麦冬前抗寒锻炼,利于形成壮苗;冬前积温增多和越冬期延迟,间接推迟了适播期,为上一季玉米晚收创造了条件;返青大幅提前和返青后积温显著增加,大幅缩短了小麦停止生长和越冬时间,增加了冬小麦实际生长时间,有利于冬小麦苗情转化;拔节期大幅提前,使小麦更容易遭受晚霜冻(冷)害和倒春寒;4月和5月温度下降为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提供了更好的气候条件,特别是5月温度下降既减少了干热风的发生机率又利于小麦后期灌浆。确定了临沂市冬小麦适播期,为小麦全生育期田间管理和高产栽培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育期 积温 适播期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温度升高和CO_(2)浓度增加对冬小麦田土壤氮磷含量的影响
13
作者 苑嘉承 陈粲 虞凯浩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5-684,共10页
采用T-FACE(Temperatur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设置田间常规温度和CO_(2)浓度(CK)、田间常规温度和增加CO_(2)浓度至575μmol·L^(-1)(C)、升高温度(高于大气温度2℃)和田间常规CO_(2)浓度(T)以及升高温度... 采用T-FACE(Temperatur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试验平台,设置田间常规温度和CO_(2)浓度(CK)、田间常规温度和增加CO_(2)浓度至575μmol·L^(-1)(C)、升高温度(高于大气温度2℃)和田间常规CO_(2)浓度(T)以及升高温度(高于大气温度2℃)和增加CO_(2)浓度至575μmol·L^(-1)(CT)共4个处理,对田间冬小麦进行控制实验。在小麦播种期、越冬期、分蘖期和成熟期分别采集不同层次的土壤样品(耕作层0-14cm、犁底层14-33cm、潴育层33-59cm和潜育层59-80cm),分析大气CO_(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后农田土壤N、P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动态变化,以揭示气候变化对农田土壤中养分含量的时空影响。结果表明:(1)冬小麦在越冬期CO_(2)浓度增加的情况下,常规或升高温度可使潴育层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出现下降趋势,在越冬期除T处理外,CK、C和CT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在播种期低于耕作层。在越冬期的各处理中,硝态氮含量以CK处理增加最为明显。(2)在增加CO_(2)浓度和升高温度的情况下,耕作层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在越冬期和分蘖期显著低于田间正常的CO_(2)浓度和温度处理,且在不同土壤层次中未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现象;铵态氮含量在小麦整个生长期相对稳定,但CT、C和T三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小麦成熟期铵态氮含量明显增加,且温度升高处理下的增加趋势显著(P<0.05);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C处理下铵态氮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CK、CT和T处理则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3)小麦全生育期内CK处理的速效磷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且在播种期、越冬期和分蘖期,CK处理与CT和T处理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CO_(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情况下,应合理施用N、P肥,减少不必要的养分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温度升高 CO_(2)浓度升高 冬小麦生育期 土壤N、P含量
下载PDF
增温对不同土壤上冬小麦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金丽惠 冯茜 +2 位作者 潘仕球 苗淑杰 乔云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8-1237,共10页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全生育期增温,研究温度升高对冬小麦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2021年1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框栽试验,以常温为对照(CK),以开放式增温装置模拟大气增温1.5℃(eT...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全生育期增温,研究温度升高对冬小麦叶片保护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2021年11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框栽试验,以常温为对照(CK),以开放式增温装置模拟大气增温1.5℃(eT)条件,以在南移的黑龙江黑土、北移的海南砖红壤和江苏南京黄棕壤上生长的冬小麦为研究材料,以成熟期小麦株高、单穗粒数、千粒质量等指标体现生长量的变化,以拔节期和开花期冬小麦叶片的叶绿素(SPAD)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指标表征保护酶系统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增温使生长在黄棕壤、黑土和砖红壤上的小麦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减少了9.51%、19.03%和4.60%,使开花期MDA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0.59%、14.83%和13.72%,说明增温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和膜脂过氧化衰减了叶片功能使开花期叶片SOD、POD和CAT活性显著升高,这表明冬小麦叶片在增温条件下仍保持了较高的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开花期MDA含量、POD活性与产量指标呈显著负相关(P<0.05)。此外,全生育期增温显著降低了生长在黄棕壤和黑土上冬小麦的株高、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导致产量分别减少33.86%和16.53%,然而黑土上生长的冬小麦各参数对增温的响应程度低于黄棕壤。增温导致砖红壤上生长的冬小麦千粒质量有所降低,但是最终产量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综合而言,增温能通过降低光合作用、提升膜脂过氧化水平导致冬小麦生长减缓,且这种减缓作用在黑龙江黑土冬小麦上的效应较弱,但对黄棕壤上的冬小麦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全生育期增温 土壤类型 保护酶系统 产量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进程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陈群 于欢 +3 位作者 侯雯嘉 付伟 耿婷 陈长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63-1372,共10页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我国黄淮海地区1990-2009年10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05个农作物生长发育观测点物候资料,以及历史冬小麦产量数据,分析近20年内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生育期...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我国黄淮海地区1990-2009年10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05个农作物生长发育观测点物候资料,以及历史冬小麦产量数据,分析近20年内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生育期及产量变化特征。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生育进程变化特征及气候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近2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内最高温度(Tmax)、平均温度(Tavg)和最低温度(Tmin)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增加0.059、0.058和0.062℃。近20年黄淮海地区由于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抽穗和成熟日期均提前,营养生长期(播种到抽穗)缩短(平均每年缩短0.41d),生殖生长期(抽穗到成熟)延长(平均每年延长0.24d),而整个生育进程平均每年缩短0.17d。黄淮海地区20年中冬小麦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采用非线性法面板模型分析表明,除山东省外,Tmax、Tavg和Tmin升高对冬小麦产量均有正效应,主要原因是生殖生长期有所延长,增加了灌浆结实时间,以及气候变暖促使冬小麦有效分蘖增加。Tmax、Tavg和Tmin每升高1℃,小麦增产0.62%~4.78%。山东省冬小麦产量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可能是由于海洋性气候带来的高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黄淮海地区 冬小麦 生育期 产量
下载PDF
水稻与小麦吸硅规律与硅肥应用 被引量:19
16
作者 马同生 张永春 +5 位作者 陈兴华 梁永超 黄胜海 王岐山 张炳奎 鲁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硅是士壤矿物质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而土壤溶液中能供给植物吸收利用的硅素(H_4SiO_4)却甚少,其浓度仅有0.5~12mgkg^(-1)Si,不同土壤种类差别很大。自然界里不同科属的植物对硅素吸收量差异悬殊,单子叶植物要比双子叶含硅量高许多倍... 硅是士壤矿物质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而土壤溶液中能供给植物吸收利用的硅素(H_4SiO_4)却甚少,其浓度仅有0.5~12mgkg^(-1)Si,不同土壤种类差别很大。自然界里不同科属的植物对硅素吸收量差异悬殊,单子叶植物要比双子叶含硅量高许多倍,其中禾谷类作物皆为喜硅植物,尤以水稻为最。关于土壤与作物硅素养分和硅肥应用方面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已有数篇文献综述介绍[1—3]。 目前国内外硅肥来源均利用熔渣等经粉碎粗加工制成缓效性硅肥,由于它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施用量大,且限于随着整地作基肥施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吸收 硅肥
下载PDF
小麦生育期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16
17
作者 詹秋文 王敏 +1 位作者 纪胜男 姚维传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2,共2页
通过对来自全国各地的 4 8个小麦品种生育期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各生育期性状与千粒重、穗粒重等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基本呈显著正相关 ,与退化小穗数极显著负相关。全生育期天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4 y=0 .... 通过对来自全国各地的 4 8个小麦品种生育期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各生育期性状与千粒重、穗粒重等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基本呈显著正相关 ,与退化小穗数极显著负相关。全生育期天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4 y=0 .5 6 71) ,达极显著水平 :“出苗——抽穗”天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负向显著 (p1 y=- 0 .2 5 5 4 ) ,但经全生育期天数对产量有一个较大的正向间接作用 (p1→ 4→ y=0 .4 4 99) ;“抽穗——开花”天数以及“开花——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育期性状 产量性状 通径分析 相关系数 农艺性状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品种(系)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9
18
作者 隋娜 李萌 +2 位作者 田纪春 孟庆伟 赵世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8-814,共7页
以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三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新品种(系)为材料,测定其在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日变化,以及荧光参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鲁麦14相比,3个具有超... 以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三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新品种(系)为材料,测定其在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的日变化,以及荧光参数在不同生育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鲁麦14相比,3个具有超级小麦产量潜力的品种(系)在生育后期都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较大的光合叶面积和较高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并且其光合功能期长,叶绿素含量高,衰老延缓。品种鲁原301、潍麦8号和山农62G的每公顷穗数可达400~500万左右,成穗率低于鲁麦14;但穗粒数40以上,千粒重45g左右,均高于鲁麦14,产量分别比对照高出10.8%、24.3%和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小麦 生育后期 光合特性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小麦生育期需水量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雷娟娟 闫丽娟 +3 位作者 李广 聂志刚 王钧 董莉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71-877,共7页
为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运用APSIM模型模拟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变化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并求得不同生育期小麦需水量的阈值。结果表明,区域降水年型基本呈旱涝交替出现;小麦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25.3mm;其... 为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运用APSIM模型模拟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变化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并求得不同生育期小麦需水量的阈值。结果表明,区域降水年型基本呈旱涝交替出现;小麦生育期总需水量为325.3mm;其中,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旗叶期、开花期和灌浆期需水量分别为34.72、80.6、67.1、43.81、58.67和30.4mm,分别占小麦生育期降水总量的10.67%、27.85%、20.63%、13.47%、18.04%和9.35%。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旗叶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平均降水亏缺率分别为70.78%、48.83%、46.22%、40.35%、75.66%和-121.05%;春小麦需水关键期为出苗期、拔节期、开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 小麦生育期 需水量 小麦产量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生长类型群体超高产的中期栽培调控 被引量:8
20
作者 许轲 张洪程 +5 位作者 戴其根 霍中洋 桂玉清 邵世志 王志和 李春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60-766,共7页
以黄淮冬麦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普通小麦半冬性品种温麦 6号 (穗数型 )、徐州 2 5 (中间型 )为试验材料 ,采用不同措施于拔节前形成群体规模和特征有较大差异且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三类群体 ,拔节后 (即中期 )对各类群体进行 4种不同施氮... 以黄淮冬麦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普通小麦半冬性品种温麦 6号 (穗数型 )、徐州 2 5 (中间型 )为试验材料 ,采用不同措施于拔节前形成群体规模和特征有较大差异且有代表性的大、中、小三类群体 ,拔节后 (即中期 )对各类群体进行 4种不同施氮量处理 ,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群体中期施氮肥的调控效应。结果如下 :不同类型群体在中期因苗合理施氮可达到超高产或接近超高产的水平。但大群体中、后期生长不易调控 ,安全生产性差 ,在中、后期以控为主 ,特别是要控制中期的生长量 ,在控制叶源量的基础上 ,稳定适宜的库容量 ,提高粒 /叶比。中群体促控余地大 ,安全生长性好 ,产量潜力大 ,中、后期应在稳定叶源量的同时大力提高库容量。小群体中后期应以促为主 ,协同提高叶源量和库容量 ,大力提高群体的生长量。对氮素积累量、光合势、净同化率与产量的关系分析还表明 ,中群体中后期吸氮强度高而平稳、氮积累量适中、氮素的生产力高、粒 /叶比和净光合速率也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长类型 生育中期 调控措施 群体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