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tus Quo of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1
作者 张斯梅 杨四军 +1 位作者 石祖梁 常志州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2014-2019,共6页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condu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field survey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of the province. Problems in collecting the stra...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condu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field survey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of the province. Problems in collecting the straw were analyzed taking into account meteorological data of the rice and wheat harvesting seasons in the region. Results show:(1) Currently, the main handling way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was directly returning to field. The peasant households of straw returning from investigated townships A and B respectively occupied 22.01% and 28.75% of investigation households, and both of the two townships had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the straw wasted or improperly disposed. In township B, over 50% of the farmer households surveyed failed to make sure of any of the straw, and as high as over55% of the straw was discarded or burnt.(2) During the rice and wheat harvesting seasons, the ten-day precipitation was among 7.21-87.28 mm, and the ten-day precipitation days were among 1.53-5.00 d. Such weather not only affected timely harvesting of rice and wheat, but also seriously impeded baling,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of straw.(3) As the crops must be harvested in a relatively short and concentrated time period, large volumes of straw were turned out within a few days.Moreover, harvesting of the first crop often coincided with sowing, leaving little time available for straw collection.(4) Straw collection was very low in economic benefit.A farmer can only get 60-90 RMB per day from straw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what they can get by working as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5) Machines designed for straw collection were rare and those now used in the operation were low in efficiency and needed to be improved technically,which directly affected the efficiency of straw collection. The above-listed findings indicates that time shortage, negative weather condition, low benefit and low mechanization level wer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straw colle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the following proposals were brought forth, that is,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straw collection as a driving force, accelerat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and wheat sheaf-binding reaping machine, and setting up a long-term operational mechanism for straw recovery, in the hope that this study may provide some useful ideas to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and wheat straw collection MECHANIZATION BENEFIT
下载PDF
Allelic Vari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at Glu-1 Loci in Chinese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Germplasms 被引量:6
2
作者 ZHANG Xue-yong, PANG Bin-shuang, YOU Guang-xia, WANG Lan-fen JIA Ji-zeng and DONG Yu-chen(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Institute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Beijing 100081 , P. R . China )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074-1082,共9页
Wheat processing qualit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eed proteins especially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 (HMW-GS) components,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 (LMW-GS) components and gliadin ... Wheat processing quality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eed proteins especially the high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 (HMW-GS) components, the low molecular weight glutenin subunit (LMW-GS) components and gliadin components. Genes encoding the HMW-GS and LMW-GS components were located on the long arms and the short arms of homoeologous group 1 chromosomes, respectively. HMW-GS components in 5 129 accessions of wheat germplasms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including 3 459 landraces and 1 670 modern varieties. These accessions were chosen as candidate core collections to represent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Chinese common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germplasms documented and conserved in the National Gene Bank. These candidate core collections covered the 10 wheat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In the whole country, the dominating alleles at the three loci are Glu-A1b (null), Glu-B1b (7 + 8), and Glu-D1a (2 + 12), respectively.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and race and the modern variety is the dramatic frequency increase of alleles Glu-A1a (1), Glu-B1c (7 + 9), Glu-B1h (14 + 15), Glu-D1d (5 + 10) and allele cording 5 + 12 subunits in the later ones. In the whole view, there is minor difference on the genetic(allelic)richness between the landrace and the modern variety at Glu-1, which is 28 and 30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genetic dispersion index (Simpson index) based on allelic variation and frequencies at Glu-A1, Glu-B1 and Glu-D1 suggested that the modern varieties had much higher genetic diversity than the landraces. This revealed that various isolating mechanisms (such as auto-gamous nature, low migration because of undeveloped transposition system) limited the gene flow and exchange between populations of the landraces, which led up to some genotypes localized in very small areas. Modern breeding has strongly promoted gene exchanges and introgression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previous isolated populations. In the three loci, Glu-Bl has the highest genetic diversity , then Glu-D1, while Glu-A1 always keeps the lowest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landrace, the three 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allelic richness are Huanghuai Winter Wheat Region, Northwest Spring Wheat Region and Southwestern Winter Wheat Region. For the bred varieties, the highest allelic richness existed in Southwest Winter Wheat Region, Huanghuai Winter Wheat Region, Low & Middle Branch Winter Wheat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Int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foreign varieties in cross breeding has had great effects on the allelic components and frequency of the three loci, which greatly affected the genetic dispersion index. This has made 'population' of the modern variety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landr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Core collection HMW glutenin subunits Genetic diversity
下载PDF
小麦精准施肥机的创新设计方案
3
作者 尹舰 《中国农机装备》 2024年第8期31-33,共3页
施肥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关键作业,传统的施肥方法存在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小麦精准施肥的需求,分析小麦生长特性及养分需求,提出一种创新的机械系统,包括精准施肥装置、智能导航系统以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通过软硬... 施肥是小麦种植过程中关键作业,传统的施肥方法存在肥料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针对小麦精准施肥的需求,分析小麦生长特性及养分需求,提出一种创新的机械系统,包括精准施肥装置、智能导航系统以及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通过软硬件协同工作机制,实现机械系统的集成与优化,以提高施肥效率和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精准施肥机 创新设计 智能导航 数据采集
下载PDF
中国小麦品种资源Glu-1位点组成概况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2
4
作者 张学勇 庞斌双 +3 位作者 游光霞 王兰芬 贾继增 董玉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02-1310,共9页
分析了 5 12 9份中国小麦初选核心种质样品HMW GS的组成情况 ,其中地方品种 345 9份、育成品种(系 ) 16 70份。这些材料作为初级核心种质基本代表了保存在国家长期库中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覆盖了中国小麦栽培的 10大生态... 分析了 5 12 9份中国小麦初选核心种质样品HMW GS的组成情况 ,其中地方品种 345 9份、育成品种(系 ) 16 70份。这些材料作为初级核心种质基本代表了保存在国家长期库中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覆盖了中国小麦栽培的 10大生态区。总体来看 ,在Glu A1、Glu B1和Glu D13个位点上的主要等位变异分别为null、7+8和 2 +12。育成品种中 1、7+9、14 +15、5 +10和 5 +12亚基 (对 )的频率比地方品种有很大的提高。在Glu 1位点上 ,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的遗传丰富度差异甚微 ,但育成品种的遗传离散度指数却显著高于地方品种。在 3个位点中 ,Glu B1位点的多样性最丰富 ,其次为Glu D1位点 ,Glu A1位点的多样性最差。从生态区来讲 ,地方品种变异类型最丰富的 3个大区是黄淮冬麦区、西北春麦区和西南冬麦区 ;选育品种最丰富的 4个大区是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由于广泛的引种、杂交、选择以及亲本选配中的偏爱 ,造成许多生态区遗传离散度指数高低与遗传丰富度出现相矛盾的现象 ,这点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材料中表现尤为突出。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间遗传分化系数分析表明 ,现代引种和杂交育种使我国小麦品种“群体”遗传组成和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小麦 品种资源 GLU-1位点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遗传组成
下载PDF
ICP-AES测定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库籽粒矿质养分含量 被引量:32
5
作者 石荣丽 邹春琴 +3 位作者 芮玉奎 张学勇 夏晓平 张福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04-1107,共4页
矿质营养,尤其是微量元素Fe和Zn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了解我国小麦籽粒矿质养分状况对于通过育种途径改善作物品质以及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采用微波消解,ICP-AES分析方法对262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库的籽粒微... 矿质营养,尤其是微量元素Fe和Zn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受到广泛的关注。了解我国小麦籽粒矿质养分状况对于通过育种途径改善作物品质以及人体健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采用微波消解,ICP-AES分析方法对262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库的籽粒微量元素(Fe,Mn,Zn,Cu)和其他矿质养分(Mg,Ca,K,P)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籽粒中八种矿质营养元素浓度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小麦籽粒中Fe,Mn,Zn,Cu四种微量元素浓度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Fe和Mn相关系数为0.395**,Fe和Zn为0.424**,Fe和Cu为0.574**,Mn和Cu为0.474**。春性和冬性小麦间籽粒八种矿质养分含量基本没有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进行籽粒富含矿质营养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健康 ICP-AES 矿质营养 小麦籽粒 小麦微核心种质
下载PDF
普通小麦核心种质抽样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45
6
作者 刘三才 曹永生 +2 位作者 郑殿升 宋春华 陈梦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42-45,共4页
利用穗部、病害、农艺和品质的 1 4个性状 ,比较了 5种不同抽样方法所形成样品的性状多样性指数、性状类别分布和优良类别的频率与基础种质总体的差异。结果表明 ,来源地 -性状类别法有利于小麦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来源地百分比... 利用穗部、病害、农艺和品质的 1 4个性状 ,比较了 5种不同抽样方法所形成样品的性状多样性指数、性状类别分布和优良类别的频率与基础种质总体的差异。结果表明 ,来源地 -性状类别法有利于小麦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来源地百分比例法较好地代表了小麦性状类别的分布 ,来源地平方根法和来源地对数比例法则较明显地增加了优良类别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核心种质 抽样方法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斯梅 杨四军 +1 位作者 石祖梁 常志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6-710,共5页
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1)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个乡... 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1)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个乡(镇)秸秆还田农户分别占调研户数的22.01%和28.75%;2个乡(镇)均有部分稻麦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乡(镇) B 50%以上的农户稻麦秸秆未被利用,被遗弃和焚烧的比例高达55%以上;(2)稻麦收获季节旬降水量为7.21~87.28 mm,旬降水时间为1?53~5.00 d,降水天气不仅影响稻麦的适时收获,更严重影响着秸秆的收集打捆、运输与贮存;(3)稻麦收获时间相对集中,大量秸秆短时间内产生,收种时间几乎完全重叠,可供秸秆收集的时间极短;(4)秸秆收集效益低,农户收集运输的收益约为60~90元· d-1,低于外出务工收入,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秸秆收贮产业;(5)秸秆收集打捆装备缺乏,现有收集装备及技术亟需改进和完善,秸秆收集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收集效率。因此,可收集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收集效益低、收集机械化水平低是当前阻碍稻麦秸秆收集的主要问题,应提升秸秆收集效益驱动力,加快稻麦收割打捆机研发,建立秸秆收集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秸秆收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收集 机械化 效益
下载PDF
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小麦生产风险信息采集系统 被引量:82
8
作者 尚明华 秦磊磊 +2 位作者 王风云 刘淑云 张晓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8-182,共5页
为快速、方便地获取小麦生产风险信息,本文提出一套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信息采集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功能与操作流程。并重点围绕一般信息采集、农田信息采集和灾害信息采集三个方面,分别就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点(本地... 为快速、方便地获取小麦生产风险信息,本文提出一套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信息采集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框架、主要功能与操作流程。并重点围绕一般信息采集、农田信息采集和灾害信息采集三个方面,分别就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点(本地存储、数据提交、空间信息获取、图像信息采集、视频信息采集与传输等)进行了阐述。通过初步应用的情况来看,该系统的特点及优势均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产 风险管理 信息采集 数据获取 ANDROID 智能手机 移动终端
下载PDF
23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丽娜 任晓娣 +4 位作者 胡亚亚 张涛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1-450,共10页
【目的】探测23份微核心种质材料的抗叶锈性和可能携带的抗叶锈基因。【方法】选取12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23份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以及基因推导,同时结合使用已经报道的能够用于抗病基因分子鉴定... 【目的】探测23份微核心种质材料的抗叶锈性和可能携带的抗叶锈基因。【方法】选取12个具有鉴别能力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对23份微核心种质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的抗性鉴定以及基因推导,同时结合使用已经报道的能够用于抗病基因分子鉴定的分子标记对其进行进一步抗叶锈基因的分子检测。【结果】这些品种中除中国春表现感病外,其余22份种质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火球、老齐麦、凤麦11、山红麦、红和尚头、府麦、尕老汉和郑引4号含Lr34和未知抗性基因,中国春含Lr34,碱麦和小佛手含Lr1和Lr34,同家坝小麦和红花麦含Lr34和Lr32,克丰3号含有Lr10、Lr34、Lr16和Lr32,Atlas66含有Lr1、Lr2c和Lr32,烟农15含Lr1,可能含有Lr17,白条鱼含Lr26、Lr16、Lr42和LrZH84,木宗卓嘎含Lr26,可能含Lr14a,金黄麦含Lr1、Lr34和Lr32,云麦34含Lr26、Lr37和LrZH84,可能含有Lr15,百农3217含Lr1和Lr16,白朗灰麦和山麦可能含有未知抗叶锈基因。【结论】这些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基因,具有较好的抗叶锈性,是抗叶锈育种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核心种质 抗叶锈病基因 基因推导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下载PDF
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抗叶锈性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丁艳红 刘欢 +4 位作者 师丽红 温晓蕾 张娜 杨文香 刘大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26-1134,共9页
选取在成株期表现高、中、低抗叶锈性的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利用39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接种8个小麦叶锈菌致病型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初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 选取在成株期表现高、中、低抗叶锈性的28个小麦微核心种质,利用39个以Thatcher为背景的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作为已知基因的鉴别寄主,接种8个小麦叶锈菌致病型进行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结合成株期抗病鉴定,初步明确了这些品种(系)的抗性和可能携带的抗病基因。利用19个与Lr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8个微核心种质进行抗叶锈病基因的进一步鉴定,推测新克旱9号可能含有Lr17、Lr2b、Lr14a和Lr33;兴义4号可能含有Lr26、Lr36和Lr37;紫皮可能含有Lr2b和Lr34;大白皮含有Lr1;毕红穗含有Lr1、Lr10和Lr34;中优9507含有Lr10;小白麦、红粒当年老、老麦、蝉不吱、苏麦3号和车锏子含有Lr1和Lr34;红花早可能含有Lr1、Lr34、Lr14a和Lr2b;江西早、泡子麦、三月黄、有芒扫谷旦、阜阳红、成都光头和酱麦可能含有Lr34;敦化春麦和甘肃96可能含有Lr28;欧柔可能含有Lr34、Lr16、Lr11、Lr3bg和Lr33;此外,新克旱9号、兴义4号、红花早、红粒当年老、欧柔、有芒扫谷旦、成都光头、甘肃96、小红皮、定兴寨、中优9507和红冬麦中可能含有未知抗病基因;在这28份种质中,不含Lr9、Lr19、Lr20、Lr21、Lr24、Lr29、Lr35、Lr38和Lr47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微核心种质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抗叶锈病基因,可为育种提供丰富的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叶锈病基因 基因推导 成株期抗性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小麦微核心种质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海萍 常成 +6 位作者 游光霞 张秀英 闫长生 肖世和 司红起 卢杰 马传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49-1656,共8页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 为探索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的遗传基础,利用已报道的4个3AS上的SSR标记(Xbarc57、Xbarc294、Xbarc310和Xbarc321)和1个3BL上的Viviparous-1基因标记Vp1-b2对107份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31份地方品种进行籽粒休眠的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5个分子标记在试验材料中表现出丰富的等位变异,具有5~6种等位类型,与籽粒萌芽指数(GI)密切相关。根据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各位点的等位变异显著影响籽粒休眠,其中Vp1-b2和Xbarc294对籽粒休眠作用较其他标记大,可分别解释65.8%和61.2%的表型变异;其次是Xbarc310(56.3%)和Xbarc57(55.8%),最小的是Xbarc321(53.3%)。而5个标记联合可解释95.9%的性状变异,其次是Vp1-b2和Xbarc294的组合(89.1%),解释变异最小的标记组合是Vp1-b2和Xbarc321(79.4%)。5个分子标记即可解释籽粒休眠的绝大部分表型变异,说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及地方品种籽粒休眠特性受3AS和3BL上的2个主效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籽粒休眠 分子标记 微核心种质
下载PDF
旱原地膜冬小麦集雨节水灌溉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勇 崔明九 +1 位作者 樊廷录 宋尚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57-63,共7页
旱原地膜冬小麦集雨节灌具有显著的产量和水分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限供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经济产量相应提高,日耗水量增大,2m土层土壤供水增加,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供水效率依次增大。集雨节灌以拔节期效果最佳,增产57... 旱原地膜冬小麦集雨节灌具有显著的产量和水分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有限供水量的增加,冬小麦经济产量相应提高,日耗水量增大,2m土层土壤供水增加,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供水效率依次增大。集雨节灌以拔节期效果最佳,增产57.1%。同时拔节期供水12mm,较其它时期等量供水的效率提高2倍~6倍,表现出旱地集雨节灌的超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 冬小麦 集雨节灌 旱原 灌溉
下载PDF
氮肥和秸秆施用对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剖面N_2O时空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潘晓健 刘平丽 +2 位作者 李露 周自强 熊正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64-371,共8页
通过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对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2O浓度动态变化进行了两年田间原位监测。共设4个处理:对照(N0S0)、施氮无秸秆(N1S0)、配施低量秸秆(N1S1)以及配施高量秸秆(N1S2)。结果表明,土壤剖面N2O浓度具有明显... 通过气体原位采集系统对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剖面不同层次N2O浓度动态变化进行了两年田间原位监测。共设4个处理:对照(N0S0)、施氮无秸秆(N1S0)、配施低量秸秆(N1S1)以及配施高量秸秆(N1S2)。结果表明,土壤剖面N2O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各处理在小麦和水稻生长前期均出现明显的浓度峰值,施加氮肥加大峰值,添加高量秸秆降低峰值。水稻生长季N2O主要产生在近表层土壤(7 cm和15 cm),N2O浓度两年均为15 cm≥7 cm≥30 cm≥50 cm;小麦生长季N2O主要产生在下层土壤(30 cm和50 cm)。与N0S0相比,施加氮肥3个处理均显著增加土壤剖面各层次的N2O浓度(p〈0.05),其中N1S0处理各土层N2O浓度是N0S0处理对应土层的2倍~3倍。配施高量秸秆(N1S2)能显著减少近表层土壤N2O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土壤气体采集系统 N2O浓度 土壤剖面
下载PDF
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的动态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新宇 郁明谏 +2 位作者 张志鹏 王利文 张卓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通过研究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 ,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给以划分 ,获取各阶段的动态特征参数。运用全息协调的方法对其动态特征参数进行研究 ,找出了其内在的协调关系 ,并给以定量优化。结果表明 ,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 通过研究冬小麦籽粒增重过程 ,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中的阶段性和层次性给以划分 ,获取各阶段的动态特征参数。运用全息协调的方法对其动态特征参数进行研究 ,找出了其内在的协调关系 ,并给以定量优化。结果表明 ,小麦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在快速增长期主要决定于持续天数 ,在渐增期和缓增期主要决定于灌浆的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籽粒增重过程 动态优化
下载PDF
太阳能集热器干燥小麦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圣勇 张梅峰 +4 位作者 杜俊峰 张杰 徐如军 蔡宪杰 陈合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68-171,共4页
采用太阳能集热器对小麦干燥工艺进行了试验,测出了采用太阳能集热器干燥小麦的特性曲线,并通过分析确立了采用太阳能集热器干燥小麦的可行性.
关键词 太阳能集热器 小麦 干燥曲线 太阳能干燥 可行性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赖氨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姜小苓 关西贞 +1 位作者 茹振钢 田纪春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18,共6页
以225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研究了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及其变异范围,鉴定出一批高赖氨酸含量的特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的赖氨酸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为0.44%,变幅为0.... 以225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研究了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及其变异范围,鉴定出一批高赖氨酸含量的特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籽粒的赖氨酸含量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为0.44%,变幅为0.28%~0.79%。鉴定出赖氨酸含量高于0.60%的7个特异高赖氨酸材料。农家品种中"老秃头"的赖氨酸含量最高(0.79%),其次是"阳麦"(0.70%)、"红麦"(0.66%)、"同家坝小麦"(0.64%)、"白火麦"(0.61%)和"江东门"(0.60%)。现代育成品种中"矮丰3号"的赖氨酸含量最高(0.63%),其次是"温麦6号"(0.58%)和"烟农15"(0.58%),是培育高产、高赖氨酸小麦品种的重要资源。将微核心种质按原产地及麦区分别归类分析得出,西北春麦区小麦的赖氨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和新疆冬春麦区(P<0.05),其他麦区小麦籽粒的赖氨酸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冬麦区与春麦区以及国内小麦品种与国外引进品种赖氨酸含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育种年代的推移,小麦籽粒赖氨酸的含量呈"V"型变化,其中20世纪60年代育成品种的赖氨酸含量最低,20世纪80年代育成品种的赖氨酸含量最高,但各年代育成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补充完善了我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品质状况,为核心种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在我国小麦营养品质育种的亲本选择和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微核心种质 赖氨酸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基因的等位变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晓波 马传喜 +2 位作者 司红起 乔玉强 何贤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5,共8页
【目的】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制食品的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活性的变异及其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中国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51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中国... 【目的】小麦籽粒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与面制食品的褐变密切相关。研究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PPO活性的变异及其基因型的分布规律,为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中国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依据。【方法】以251份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2004—2005年度种植于两个地点(安徽合肥、凤阳),采用生化和特异引物PCR扩增的方法对其PPO活性及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品种间PPO活性差异明显,并且低PPO活性的品种居多;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PPO活性的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利用控制小麦PPO活性两个主效基因位点的特异PCR引物扩增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种植资源中共检测出PPO-2Aa1/PPO-2Da2(a1a2)、PPO-2Aa1/PPO-2Db2(a1b2)、PPO-2Ab1/PPO-2Da2(b1a2)和PPO-2Ab1/PPO-2Db2(b1b2)4种标记基因型,标记基因型间PPO活性均值的大小顺序为:a1a2<a1b2<b1a2<b1b2,方差分析表明均值间差异达1%显著水平,与环境互作分析表明标记基因型与地点的互作效应不显著(P<0.05)。小麦不同位点上的PPO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有较大差异,2A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2Aa1\2Ab1)出现频率相近,而2D染色体上PPO等位基因2Da2的出现频率约是2Db2的4倍。单倍型效应分析表明相同染色体上单倍型间的PPO活性关系为:PPO-2Aa1<PPO-2Ab1,PPO-2Da2<PPO-2Db2。对试验材料按照麦区,冬、春性以及地方和育成品种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华南冬麦区的小麦品种PPO活性均值最低,显著低于(P<0.01)西南冬麦区、三个春麦区(西北、东北和北部春麦区)和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其它麦区间的PPO活性差异不显著(P<0.01);来源于5个冬麦区的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显著(P<0.01)低于3个春麦区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地方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均值最低,显著(P<0.01)低于育成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PPO活性均值。此外,本文对中国小麦杂交育种中主要骨干亲本的PPO活性及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论】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资源的品种间PPO活性差异明显,PPO主效基因等位变异对籽粒PPO活性有显著影响;中国小麦品种的PPO活性分布地域性规律明显,骨干亲本对小麦PPO活性及其基因型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微核心种质资源 多酚氧化酶 等位变异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中弱筋种质的鉴定筛选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吕国锋 张伯桥 +1 位作者 张晓祥 程顺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0期260-263,共4页
为进一步挖掘优异资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基础材料,2006—2007年连续2年在扬州对261份中国小麦微核心和54份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和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 为进一步挖掘优异资源,为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基础材料,2006—2007年连续2年在扬州对261份中国小麦微核心和54份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国小麦微核心和应用核心种质的蛋白质含量和微量SDS沉降值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微量SDS沉降值的变异系数高于蛋白质含量。分别从中筛选出25份低蛋白质含量和12份低微量SDS沉降值的种质,其中4份种质可确定为优质弱筋种质,可作为弱筋小麦育种的优质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弱筋种质 微核心种质 筛选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Glu-A3位点等位基因的PCR检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学永 马传喜 +2 位作者 司红起 张琪琪 乔玉强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77-482,共6页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在麦谷蛋白中约占75%,对小麦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LMW-GS组成与小麦品质的关系尚无统一的、标准的、综合的结论,中国小麦LMW-GS的分布现状尚很少研究。本研究利用7对低分子量麦谷蛋白Glu-A3位点等位基因的特异引...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在麦谷蛋白中约占75%,对小麦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LMW-GS组成与小麦品质的关系尚无统一的、标准的、综合的结论,中国小麦LMW-GS的分布现状尚很少研究。本研究利用7对低分子量麦谷蛋白Glu-A3位点等位基因的特异引物标记,对200份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Glu-A3位点的分布状况进行PCR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微核心种质中以c、a、d三个等位亚基的品种数目为多,近一半的品种含Glu-A3c,1/4的品种含Glu-A3a,14.5%的品种含Glu-A3d,三者占总品种数的85%。含Glu-A3b和Glu-A3e的品种各占5%左右,含Glu-A3f的只占1%,因此,对面筋强度作用较大的b、d亚基的数目较少,而对面筋强度作用最小的c亚基却占44.5%。可见通过调整LMW-GS亚基的组成将是改良我国小麦品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 LMW-GS Glu-A3等位基因 PCR检测
下载PDF
中国小麦微核心种质溶剂保持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夏云祥 马传喜 司红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6-339,共4页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我国245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SRC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这些种质材料中,4种SRC总体上有一定的差距,变异范围较大,其中水SRC为75.7%-100.7%,碳酸钠SRC为87.5%-111.7%,...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种质资源潜力,给小麦新品种选育创造条件,对我国245份小麦微核心种质的SRC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这些种质材料中,4种SRC总体上有一定的差距,变异范围较大,其中水SRC为75.7%-100.7%,碳酸钠SRC为87.5%-111.7%,乳酸SRC为79.8%-110.6%,蔗糖SRC为107.2%-141.6%。水SRC≤80%的有45份,占材料总数的18.4%;碳酸钠SRC≤95%的有55份,占材料总数的22.4%;乳酸SRC≤85%的有40份,占材料总数的16.3%;蔗糖SRC≤120%的有53份,占材料总数的21.6%。不同麦区间SRC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来源于华南冬麦区小麦品种的SRC显著低于其他各麦区,表现为较低的水SRC、碳酸钠SRC和乳酸SRC,来源于北部春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的蔗糖SRC显著低于其他各麦区。与国外引进品种相比,选育品种的乳酸SRC和蔗糖SRC较低,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间,除蔗糖SRC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3种SRC差异皆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核心种质 溶剂保持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