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Returning Methods on Wheat Stem Rot and Yield 被引量:2
1
作者 Xiang LI Fenyuan YI +2 位作者 Sanchao CAO Chao WANG Yangli ZHA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2年第3期54-58,71,共6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enhance wheat disease resistance and ensure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wheat.[Methods]The effects of four returning modes on wh...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enhance wheat disease resistance and ensure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wheat.[Methods]The effects of four returning modes on wheat stem rot and yield were studied by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s.[Results]The incidence rate and disease index of stem rot and white head rate of wheat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the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straw returning to the field with the separation of"returning and seeding".The incidence rate and disease index of stem rot and white head rate of whea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K and the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en adopting the straw returning method of direct sowing.Treatment T_(1)(after maize was harvested,fertilizers,a nutrient-loaded microbial agent and a soil conditioner were evenly spread on the surface of straw,which was then returned to the field using a straw returning machine twice,and then ploughing,soil preparation and wheat sowing were carried out)showed an incidence rate of wheat crown rot 54.8%lower than that of the CK and a white head rate 87.5%lower than that of the CK,and the yield was 2305 kg/hm^(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K.[Conclusions]Straw returning can 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reduce soil bulk density,enhance soil respiration,and improve wheat disease resistance and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returning method wheat stem rot YIEL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Bulk density
下载PDF
小麦茎基腐病原菌定量检测方法构建及应用
2
作者 李广胜 李月娇 +3 位作者 孙淑琴 王丽 冯学良 杨秀荣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5-10,共6页
为进一步明确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状况并开展防控预测,针对小麦茎基腐两大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建立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基于病原菌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Fpg-qrt-F/R和Bs-qrt-F/R,扩增片... 为进一步明确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状况并开展防控预测,针对小麦茎基腐两大主要病原菌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建立病原菌实时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基于病原菌ITS序列设计并筛选出特异性引物Fpg-qrt-F/R和Bs-qrt-F/R,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298 bp和116 bp。以病原菌基因组为标准品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建立了病原菌含量检测方法,并对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发病田小麦根际土壤及麦种中携带假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菌的含量进行了定量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发病田块小麦根际土壤中假禾谷镰刀菌基因组含量为0.3438~77.6867 pg.g^(-1),小麦根腐离蠕孢基因组含量为1.6853~844.2290 pg.g^(-1)。此外对15个不同地区的小麦种子进行检测,其中假禾谷镰刀菌检出率为40%,麦种带菌量为0.2617~0.2690 pg.g^(-1),未检出小麦根腐离蠕孢。本研究建立了病原菌荧光定量检测体系,摸清了天津地区小麦茎基腐的发病情况,确定了病田土壤中小麦茎基腐病原菌菌量的最低阈值,为相关土传病害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 假禾谷镰刀菌 小麦根腐离蠕孢菌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小麦茎基腐病防治药剂与施药方法筛选研究
3
作者 晁国德 郝伟 王爱东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10期60-65,共6页
试验表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27%苯醚·咯·噻虫种衣悬浮剂(一拌两喷)在返青期、灌浆期、白穗率的防效分别为65.28%、77.30%、80.76%,在6种不同施药方案中均表现最好;27%苯醚·咯·噻虫种衣悬浮剂(一拌一喷)、32%戊唑... 试验表明,防治小麦茎基腐病,27%苯醚·咯·噻虫种衣悬浮剂(一拌两喷)在返青期、灌浆期、白穗率的防效分别为65.28%、77.30%、80.76%,在6种不同施药方案中均表现最好;27%苯醚·咯·噻虫种衣悬浮剂(一拌一喷)、32%戊唑·吡虫啉种衣悬浮剂(一拌两喷)白穗率防效分别为71.60%、69.97%;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一拌一喷)、(一拌两喷)返青期防效分别为62.30%、62.84%。不同方案对小麦次生根生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均有一定增产。综合表明,27%苯醚·咯·噻虫种衣悬浮剂(一拌两喷)是6种不同方案中最优施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田间药效
下载PDF
不同拌种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对比与安全性评价
4
作者 柴敏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为明确不同拌种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甘肃陇西地区小麦茎基腐病最优防治拌种剂,助力甘肃陇西地区小麦安全生产和粮食稳定。于2022年10月—2023年6月在甘肃省陇西县地区设计了3个处理展开试验研究。结果... 为明确不同拌种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甘肃陇西地区小麦茎基腐病最优防治拌种剂,助力甘肃陇西地区小麦安全生产和粮食稳定。于2022年10月—2023年6月在甘肃省陇西县地区设计了3个处理展开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和包巧·地衣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小麦高效拌种剂处理下小麦能安全地生长,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率分别降低74.24%和77.27%,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6.86%和78.51%;以包巧·地衣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小麦高效拌种剂处理下防治效果最优,此处理下小麦收获期总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分别为46.47×104株/667 m^(2)、26.84粒/穗、40.16 g和510.24 kg/667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拌种剂 茎基腐病 防治效果 安全性评价
下载PDF
4种药剂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宁堂 许鑫 +2 位作者 高潮 何蔚娟 王军利 《农业工程》 2023年第2期134-138,共5页
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陕西省咸阳市表现加重趋势,给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带来威胁,为筛选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的种衣剂,进行了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 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陕西省咸阳市表现加重趋势,给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带来威胁,为筛选有效防控小麦茎基腐病的种衣剂,进行了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和30%戊唑·吡虫啉4个药剂拌种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7%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6%戊唑醇悬浮剂拌种后小麦的病茎率防效均在85%以上,白穗率防效在90%以上,防效显著;25%氰烯菌酯悬浮剂、30%戊唑·吡虫啉拌种后小麦的病茎率防效也在80%以上,白穗率防效在85%以上,防效较好。4种药剂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出苗没有不良影响,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达到保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药剂拌种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被引量:7
6
作者 殷消茹 徐建强 +5 位作者 孙莹 朱凯 杨霞 熊姿 郑伟 侯颖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7,共7页
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蔓延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对2019年从河南省8个地市分离的90株假禾谷镰刀菌的毒... 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蔓延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对2019年从河南省8个地市分离的90株假禾谷镰刀菌的毒力;分别通过方差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病菌毒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菌灵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4μg/mL,EC50值在0.436~1.73μg/mL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98倍,平均EC50值为(0.750±0.291)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尽管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多菌灵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仍有61株供试菌株位于相应的主峰范围内,敏感性频率分布仍为连续单峰曲线,可以将该值作为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各地市菌株平均EC50值变化范围为0.604~1.04μg/mL,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新乡红旗和新乡辉县菌株,两者相差1.72倍;同一地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南阳内乡菌株差异最大,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3.98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病菌对多菌灵与其对戊唑醇和咯菌腈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小麦种子,对小麦茎基腐病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有效成分3.90 mg/g处理防效最高,可达76.66%。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多菌灵 菌丝生长速率法 敏感性 温室防治效果
下载PDF
灌溉制度对冬小麦茎基腐病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付佳祥 李晓爽 +4 位作者 刘宏权 党红凯 于丽娜 可艳军 马俊永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31,共8页
【目的】探究最大限度减少茎基腐病感染造成产量损失的灌溉制度和品种的最优组合。【方法】采用裂区试验,以春季5个灌溉制度为主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W0,1水-W1,2水-W2,3水-W3,4水-W4),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副处理(小麦品种为衡观35... 【目的】探究最大限度减少茎基腐病感染造成产量损失的灌溉制度和品种的最优组合。【方法】采用裂区试验,以春季5个灌溉制度为主处理(不灌水对照处理-W0,1水-W1,2水-W2,3水-W3,4水-W4),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为副处理(小麦品种为衡观35,济麦22,衡9966),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和品种对茎基腐病感病率、土壤含水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制度对冬小麦茎基腐病具有显著影响,W3处理和W4处理相对其他处理患茎基腐病的概率最低,患重度茎基腐病的概率最低,衡9966的抗病性相比衡观35和济麦22要强;小麦不同生育期各土层含水率垂直分布变化较大,在成熟期,灌溉次数越多土壤中未被利用的剩余水分越多;在受茎基腐病的影响下,3个品种在不同灌水处理下的产量均为W4处理>W3处理>W1处理>W2处理>W0处理,不同品种的产量依次为衡9966>衡观35>济麦22;根据茎基腐病的感病率折算出的产量和实际产量,拟合度很高,其中济麦22的拟合效果最好;3个品种在W0处理产量损失最大,W3处理和W4处理较小,且衡9966较衡观35和济麦22产量损失较小。【结论】在茎基腐病影响下建议春灌3水,品种选用衡9966,可以在减少水消耗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茎基腐病感病率,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制度 品种 茎基腐病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药剂组合拌种、喷雾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高俊平 牛雯雯 +1 位作者 高庆刚 杨亚丽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1年第11期67-71,共5页
对比了维大利蛋白原粉拌种、维大利蛋白原粉+22%噻虫·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混合拌种、0.4%维大利粉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拔节期喷施与常规22%噻虫·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混合拌种、小麦齐穗期喷施430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 对比了维大利蛋白原粉拌种、维大利蛋白原粉+22%噻虫·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混合拌种、0.4%维大利粉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拔节期喷施与常规22%噻虫·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混合拌种、小麦齐穗期喷施430g/L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维大利蛋白原粉+22%噻虫·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维大利蛋白原粉+22%噻虫·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拌种+拔节期茎叶喷施防效优于其他处理,且对小麦安全,可以在小麦生产中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组合 小麦茎基腐病 田间药效试验
下载PDF
四种拌种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珏晓 丁发强 +2 位作者 王来芳 杨焕明 巩玉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期71-73,共3页
为筛选出良好防效的种衣剂同时试验延迟播种的影响,通过不同拌种剂拌种和适期晚播进行了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0亿芽孢·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 为筛选出良好防效的种衣剂同时试验延迟播种的影响,通过不同拌种剂拌种和适期晚播进行了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2%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10亿芽孢·g-1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个药剂对控制小麦茎基腐病效果较好,扬花期防效达57.46%~70.47%。此外,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处理对小麦成熟期防效最高,达67.49%。结合田间表现,说明该悬浮种衣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晚播试验结果表明适时晚播(比正常播种晚10 d左右)有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严重程度,但对小麦后期形成白穗的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拌种 播期 防效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晚播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彩云 罗振坚 +2 位作者 刘珠珠 雷霆 王永梅 《陕西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82-85,共4页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药剂不同剂量叶面喷雾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临渭区植保站于2022年3月28日下午(小麦拔节初期)使用2%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DP50 g/667m^(2)、40%苯甲·醚菌酯SE30 g/667 m^(2)、40%苯甲·醚菌... 为进一步探索不同药剂不同剂量叶面喷雾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效果,临渭区植保站于2022年3月28日下午(小麦拔节初期)使用2%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DP50 g/667m^(2)、40%苯甲·醚菌酯SE30 g/667 m^(2)、40%苯甲·醚菌酯SE20{g/667 m^(2)}、430 g/L戊唑醇SE25 mL/667 m^(2)用植保无人机喷雾,40%苯甲·醚菌酯SE30{g/667 m^(2)}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调查不同药剂、相同药剂不同用量、相同药剂不同施药器械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DP50 g/667 m^(2)在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防效均最高,分别为85.62%、73.21%、62.69%,说明其对小麦茎基腐病有很好的抗病效果,且持效性好,实际产量为568.89 kg,增产效果最好;40%{苯甲·}醚菌酯SE30 g/667 m^(2)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的防效分别为82.29%、59.84%、{46.69%},均高于20 g/667 m^(2)的防效,在生产中推荐使用剂量为30 g/667 m^(2);40%苯甲·醚菌酯SE30 g/667 m^(2)在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用无人机施药防效分别为82.29%、{59.84%}、46.69%,均比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防效82.45%、61.1%、47.81%略低,防效差异不显著,从经济效益及生产实际考虑,植保无人机更适合拔节以后小麦的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茎基腐病 田间防效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秆腐症状形成的主要途径 被引量:3
11
作者 伏进 韩佳东 朱祥林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2年第2期39-41,共3页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生孢子液滴注到小麦旗叶叶鞘内可引发小麦穗期秆腐。孢子液在破口期接种到穗下叶鞘内秆腐发病率达69.35%,接种到麦穗和叶鞘之间,秆腐发病率为25.8%,发病茎秆有52.7%出现节间发病;推迟到麦穗快抽出叶...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生孢子液滴注到小麦旗叶叶鞘内可引发小麦穗期秆腐。孢子液在破口期接种到穗下叶鞘内秆腐发病率达69.35%,接种到麦穗和叶鞘之间,秆腐发病率为25.8%,发病茎秆有52.7%出现节间发病;推迟到麦穗快抽出叶鞘时在鞘内接种,只有3.66%的茎秆发生秆腐。根据接种的发病结果与叶鞘枯斑、节间发病时间分析,小麦破口抽穗期病菌随雨水、露水从叶鞘裂隙流入旗叶叶鞘内可能是造成秆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秆腐
下载PDF
许昌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原因与综合防治策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尚晓丽 袁建生 +2 位作者 尚大朋 邢旭飞 雷珂 《植物医生》 2021年第3期68-71,共4页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23万hm 2左右.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许昌市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减产30%以上.本文总结了许昌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特点,并重点分析了引起该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针...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23万hm 2左右.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许昌市小麦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可减产30%以上.本文总结了许昌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症状及病原特点,并重点分析了引起该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针对各个因素提出该病害的综合防治策略,对小麦健康种植和高产具有重要作用,为田间小麦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昌市 小麦茎基腐病 发生原因 综合防治策略
下载PDF
春季不同时期低温胁迫对冬小麦茎基腐病发病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博艳 刘豆豆 +4 位作者 李浩宇 张红霞 许梦帆 杨超凡 尹宝重 《河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期65-68,共4页
明确春季不同时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发病特征的影响,旨为拓宽冬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采用盆栽试验,以石优17(中抗茎基腐病)和藁优2018(高感茎基腐病)为试材,播种前在基质中混入含有假禾谷镰刀菌的接种体,分别在起身前期... 明确春季不同时期低温胁迫对小麦发病特征的影响,旨为拓宽冬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采用盆栽试验,以石优17(中抗茎基腐病)和藁优2018(高感茎基腐病)为试材,播种前在基质中混入含有假禾谷镰刀菌的接种体,分别在起身前期、起身后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利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进行连续3 d的低温处理,以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植株为对照(CK),在低温胁迫结束后第10天和第20天各测定1次小麦的病茎率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低温胁迫结束后第10天,石优17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53.4%、平均病情指数为40.9,藁优2018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64.1%、平均病情指数为52.0,均显著高于其CK;低温胁迫结束后第20天,石优17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64.3%、平均病情指数为47.3,藁优2018低温处理的平均病茎率为68.7%、平均病情指数为58.9,均显著高于其CK。低温胁迫会加重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小麦起身前期低温处理对植株病茎率影响不显著,而低温出现的时间越晚,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程度越重;低温胁迫下,感病品种较中抗品种发病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春季低温 茎基腐病 病茎率 病情指数
下载PDF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艳菊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9期108-109,113,共3页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常年秸秆还田及连作,造成小麦茎基腐病病菌有加重趋势。为了探索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方法,保障宁津县小麦生产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选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进行拌种,在小麦返青期、灌浆期、...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常年秸秆还田及连作,造成小麦茎基腐病病菌有加重趋势。为了探索寻找一种有效的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方法,保障宁津县小麦生产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选用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进行拌种,在小麦返青期、灌浆期、成熟期调查其防效。结果表明,用6%立克秀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药剂拌种 防效
下载PDF
三元复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研究
15
作者 毛燕 韩晓玉 +3 位作者 沈京徽 芮静 蔡金文 黄保宏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42-45,共4页
目的:考察三元复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方法:采用了毒力测定和大田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氟吡菌胺、霜霉威和腐植酸铜的不同三元组合复配杀菌剂的防效。结果: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组合E(3∶3∶3),抑菌率为80.07%,EC 50值为0.76 mg/kg,... 目的:考察三元复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方法:采用了毒力测定和大田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氟吡菌胺、霜霉威和腐植酸铜的不同三元组合复配杀菌剂的防效。结果: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组合E(3∶3∶3),抑菌率为80.07%,EC 50值为0.76 mg/kg,其组合田间防效达到67.83%~80.07%,与其他组合之间达极显著,其增产效果最高;各组合抑菌效果依次为E(3∶3∶3)>D(3∶3∶2)>C(2∶2∶3)>B(1∶2∶1)>A(1∶1∶1)。结论:三元复配剂组合E(3∶3∶3)对小麦茎基腐病以小麦苗期用药最佳,防效最好,增产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氟吡菌胺 霜霉威 腐植酸铜 复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