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陇中春小麦的产量效应模拟
1
作者 董莉霞 李广 +1 位作者 燕振刚 刘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548.64、3149.59、2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215.15、162.01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APSIM模型 秸秆覆盖量 施氮量 产量
下载PDF
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谢炜 贺鹏 +4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黄秀兰 樊高琼 杨洪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0-450,共11页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 西南冬麦区气候冬干春旱频发、土壤速效磷缺乏,限制冬小麦氮素吸收。本研究探究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小麦根系NO3-吸收动力势、氮素吸收利用、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稳产及养分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3个磷水平0(P0)、75(P75)和120(P120) kg hm-2为裂区。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地上部磷素积累量, SM较NSM的小麦根尖NO3-净吸收速率、籽粒氮积累量、氮素转运量、氮素同化量、氮肥偏生产力和籽粒产量分别增加28.2%、8.4%、9.0%、41.9%、23.3%和21.9%。与P0相比, P75和P120增加幅度分别达到35.1%~37.6%、12.6%~19.0%、7.1%~9.3%、35.7%~60.5%、17.6%~23.8%、17.2%~23.6%。与NSM相比, SM的小麦旗叶灌浆期叶绿素含量上升,进而提高籽粒产量。综上所述,秸秆覆盖与施磷可促进小麦根尖NO3-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从而显著增加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最终提高籽粒产量。考虑经济效益和产量回报,西南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时,推荐采用秋闲期秸秆覆盖配施磷肥75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根尖NO3-吸收 氮素吸收、分配与利用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基于APSIM模型的降水和温度变化对秸秆覆盖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蒲锦琳 王俊 +5 位作者 王科锋 白红英 杨彩迪 冯江茹 赵洁 陈金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1-109,共9页
为探究秸秆覆盖处理下降水和温度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于秸秆覆盖长期定位试验观测数据和1999-2022年的逐日气候数据,运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模型模拟分析了未来降水(逐日降水±20%、±10%... 为探究秸秆覆盖处理下降水和温度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于秸秆覆盖长期定位试验观测数据和1999-2022年的逐日气候数据,运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or)模型模拟分析了未来降水(逐日降水±20%、±10%、0)和温度(逐日温度0℃、+1℃、+2℃、+3℃、+4℃)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对小麦产量变异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秸秆覆盖田间试验设计高量覆盖(HSM,9000 kg/hm^(2))、低量覆盖(LSM,4500kg/hm^(2))和不覆盖对照(CK)3个处理。模拟结果表明:1)APSIM模型对3种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在0.75~0.92之间,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在11.07%~14.65%之间,模型一致性指标在0.84~0.91之间;2)降水和温度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当温度不变时,降水增加会提高小麦产量,处理间的增产效应为HSM>LSM>CK;而当降水不变时,温度升高会导致产量下降,减产效应为LSM>HSM>CK;降水和温度协同作用下同样会导致小麦减产,处理间的减产效应为CK>LSM>HSM。3)与其他气候情景模拟结果相比,降水减少20%和增温2~3℃情景下冬小麦产量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和最小的可持续指数,作物生产风险较高。4)与CK和LSM相比,HSM处理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平均具有最高的产量和可持续性指数以及最低的变异系数。因此,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采用高量覆盖管理措施更有利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模型 冬小麦 产量 降水 温度 秸秆覆盖
下载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阎龙霞 马建涛 +6 位作者 柴雨葳 张姚 王彦萍 李博文 常磊 程宏波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5-1194,共10页
为了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光合特性的影响,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了露地无覆盖(CK)、秸秆带状覆盖(SM4、SM5)和地膜覆盖(PM),对不同处理下小麦田土壤水热状况、叶片光合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CK比较,SM... 为了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热、光合特性的影响,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了露地无覆盖(CK)、秸秆带状覆盖(SM4、SM5)和地膜覆盖(PM),对不同处理下小麦田土壤水热状况、叶片光合指标和产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与CK比较,SM4、SM5和PM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冬小麦播种至收获期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增幅分别为7.0%、9.0%和8.5%;SM4和SM5处理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降幅分别为11.3%和13.7%,而PM处理显著增加了全生育期土壤平均温度,增幅为6.7%;SM4、SM5和PM处理使小麦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分别增加了16.3%、18.4%、2.6%,17.2%、19.2%、8.9%和26.0%、30.7%、8.9%,使胞间CO_(2)浓度(C_(i))分别降低7.2%、9.1%和3.1%,SM5处理较SM4处理的变幅更大。与CK相比,SM4、SM5、PM处理显著增加了冬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增幅分别为11.9%、18.0%、20.9%和16.7%、19.0%、25.5%。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籽粒产量与旗叶P_(n)(r=0.539*)和T_(r)(r=0.633*)呈显著正相关;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前期旗叶光合生理特性对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大于灌浆后期。可见,在旱地小麦种植中,秸秆带状覆盖能显著改善土壤水热情况,提高旗叶光合能力,使小麦产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地膜覆盖 秸秆带状覆盖 土壤水温 光合特性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磷对旱地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谢炜 贺鹏 +5 位作者 马宏亮 雷芳 邹乔生 艾代龙 樊高琼 杨洪坤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503,共8页
中国西南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且速效磷缺乏,是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明确秸秆覆盖与施磷对西南丘陵旱地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以川麦104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裂区为0、75和120... 中国西南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且速效磷缺乏,是冬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明确秸秆覆盖与施磷对西南丘陵旱地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以川麦104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玉米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裂区为0、75和120 kg P_(2)O_(5)·hm^(-2)3个施磷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小麦小花分化及结实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施磷均可提高小麦小花分化数和可孕小花数,且磷素效应大于秸秆覆盖效应。与不施磷相比,施磷75和120 kg·hm^(-2)条件下最大分化小花数分别增加了17.4%和78.0%,可孕小花数分别增加27.0%和94.1%,小花存活率提高了16.5个百分点。施磷后穗基部可孕小花数和结实粒数增幅较大,穗中部和顶部增幅较小。与不施磷相比,施磷75和120 kg·hm^(-2)条件下,穗基部可孕小花数均极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0.0%和127.2%;结实粒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86.4%和193.2%。秸秆覆盖后产量较不覆盖提高20.5%;施磷75和120 kg·hm^(-2)下产量较不施磷分别提高62.5%和78.1%。综上所述,秸秆覆盖配施磷肥可减少小花退化,增加可孕小花数和穗粒数有利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穗粒数 最大分化小花数 可孕小花数
下载PDF
沙柳/麦秸复合纤维地膜制备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博 梁月慧 王欣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共5页
主要研究沙柳纤维与麦秸纤维的质量比对共混干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添加助剂对其干、湿抗张强度的影响。采用化学机械打浆法将沙柳纤维与麦秸纤维制备成可降解地膜,同时测定了复合地膜对水的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沙柳纤维... 主要研究沙柳纤维与麦秸纤维的质量比对共混干膜的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添加助剂对其干、湿抗张强度的影响。采用化学机械打浆法将沙柳纤维与麦秸纤维制备成可降解地膜,同时测定了复合地膜对水的接触角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沙柳纤维的叩解度为40°SR、麦秸纤维的叩解度为50°SR、沙柳浆液和麦秸浆液的质量比为7∶3时,所制备的60 g/m^(2)复合地膜原膜,其干抗张强度为2.50 kN/m,撕裂度为540 mN。在此基础上,在其浆液中添加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聚酰胺环氧氯丙烷(PAE)和烷基烯酮二聚物(AKD),探究助剂对其力学性能与抗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浆液中添加1.5%CPAM、1.5%PAE和0.4%AKD后,复合纸基地膜干抗张强度达到3.24 kN/m,湿抗张强度为1.27 kN/m,水接触角为1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纸 沙柳纤维 麦秸纤维 性能 应用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杨永 柴雨葳 +7 位作者 常磊 王泽义 李亚珍 马菊花 徐文杰 刘晓峰 柴娜英 黄彩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6,共12页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以及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覆盖处理均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相对生长速率;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生育期天数、快速生长阶段表现为延长,PM处理则相反。覆盖措施促进了干物质在穗轴+颖壳中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贡献率,处理间表现为PM>SM5>SM3>SM4。与CK相比,两个生长季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增产1.94%~18.43%,SM5处理产量最高;PM处理增产18.47%~27.28%。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产投比显著高于PM处理,且SM5处理纯收益最高,较CK增加989.81~1351.69 CNY·hm^(-2)。综上,覆盖处理有利于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和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其中秸秆带状覆盖5行措施增产、增收综合效果最优,是西北旱地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 产量 LOGISTIC模型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化肥对旱地玉-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化肥利用效率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吴金芝 肖慧淑 +9 位作者 郭锦花 黄明 赵凯男 侯园泉 李俊红 田文仲 张洁 李芳 赵振欣 李友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19-326,共8页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产量、品质和化肥效率的影响,2015-2020年,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玉米小麦季均常规施用氮磷钾化肥(NPK)... 为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部分化肥对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产量、品质和化肥效率的影响,2015-2020年,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洛阳旱农试验基地始于200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CK)、玉米小麦季均常规施用氮磷钾化肥(NPK)、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小麦季1/3氮磷钾化肥(SORF)3个处理,研究2015—2020年玉-麦一年两熟种植下作物产量、化肥利用效率,2019—2020年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2020年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1)SORF处理玉米增产增效作用优于NPK处理,5年平均产量提高10.0%,但二者间小麦和周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2)施肥显著提高玉米和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其中SORF较NPK处理又显著增加籽粒氮含量,从而使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NPK分别显著提高6.7%和17.8%,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显著提高8.0%和6.3%,周年蛋白质产量显著增加10.8%。(3)SORF和NPK处理较CK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中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及谷醇比,协同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品质。SORF较NPK处理还可提高除球蛋白外的其他蛋白组分含量,但谷醇比的增幅不显著。(4)与NPK相比,SORF处理下玉米、小麦和周年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显著提高54.8%,31.2%和37.3%,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10.0%,45.6%和20.7%,小麦、周年的磷(钾)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1.2%,77.3%和45.6%,55.7%。综合来看,秸秆还田和有机肥配合替代1/3化肥(SORF)不仅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玉米、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化肥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而且可提高小麦籽粒蛋白组分含量,是旱地玉-麦一年两熟区兼顾产量品质效率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有机肥替代 玉-麦一年两熟 产量 蛋白质含量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氮对丘陵旱地小麦根系构型改善及H^(+)、NO_(3)^(-)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艾代龙 雷芳 +3 位作者 邹乔生 贺鹏 杨洪坤 樊高琼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4192-4207,共16页
【目的】研究西南丘陵旱地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秸秆覆盖后小麦根系构型与根尖氮素转运的过程,阐明秸秆覆盖与施氮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现代农业试验站进行,采用原位土柱试验与大... 【目的】研究西南丘陵旱地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秸秆覆盖后小麦根系构型与根尖氮素转运的过程,阐明秸秆覆盖与施氮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理基础。【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现代农业试验站进行,采用原位土柱试验与大田定位试验相结合,试验设计为二因素裂区试验,秸秆覆盖(SM:秸秆覆盖;NSM:秸秆不覆盖)为主区,副区为施氮量(N0:0;N1:120 kg·hm^(-2))。针对西南丘陵旱地土壤干旱抑制根系伸长、导致小麦生物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低的现状,分析秸秆覆盖和氮素对土壤理化性状、小麦根系构型、根尖氮吸收、植株生物量和地上部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结果】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秸秆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43.1%和30.8%,铵态氮增加21.8%和18.8%;秸秆覆盖提高了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土层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且施氮也显著增加0—10 cm土层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同时秸秆覆盖与施氮均可显著提高小麦根尖H^(+)、NO_(3)^(-)的吸收速率和净吸收速率,降低0—20 cm土层根尖的H^(+)外排速率;秸秆覆盖与施氮显著提高根系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且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生物量两年度分别平均提高25.8%和35.8%。H^(+)吸收速率、NO_(3)^(-)吸收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氮素积累量与0—10 cm土层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在西南丘陵旱地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玉米秸秆覆盖与施氮能够增加小麦季土壤无机氮含量,表层根系分布和根尖H^(+)、NO_(3)^(-)吸收速率,促进氮素吸收与根尖氮素转运进而促进地上部氮素同化与积累;秸秆覆盖配合120 kg N·hm^(-2)是适用于四川丘陵旱地小麦高产、氮素高效利用的绿色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根系构型 根尖氮转运 氮素吸收与利用
下载PDF
模拟增温、降温麦田秸秆覆盖对地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爱平 亢秀丽 +3 位作者 靖华 王裕智 崔欢虎 黄学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探索未来增温情景适应性栽培途径,明确增温、降温麦田及其秸秆覆盖对地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8年在山西临汾建立了增温降温设施并模拟了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和常规麦田,2019-2020年开展了增温麦田露地(CK1)、增温麦田覆盖(W... 为探索未来增温情景适应性栽培途径,明确增温、降温麦田及其秸秆覆盖对地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8年在山西临汾建立了增温降温设施并模拟了增温麦田、降温麦田和常规麦田,2019-2020年开展了增温麦田露地(CK1)、增温麦田覆盖(WSM)、降温麦田露地(CK2)、降温麦田覆盖(CSM)、常规麦田露地(CK3)、常规麦田覆盖(RSM)对不同生育阶段5 cm地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前至成熟期日平均地温增温、降温麦田分别较常规麦田增幅4.35%、-30.57%,覆盖麦田较露地麦田增幅-2.29%,WSM较CK1增幅-4.08%>CSM较CK2增幅-2.07%>RSM较CK3增幅-0.66%;在返青期至成熟期随生育期延后WSM较CK1、CSM较CK3降温幅度呈增高趋势,CSM较CK2则呈降低趋势;各生育阶段降温幅度均表现为WSM较CK1>CSM较CK3。增温、降温和常规麦田覆盖处理低于0℃天数为CSM>RSM>WSM;增温、降温和常规麦田覆盖处理的降温效应天数为WSM>RSM>CSM;各生育阶段各类麦田覆盖较露地的增温、降温效应表现为:越冬前各类麦田均呈现增温效应,返青至成熟期常规、降温麦田均呈现降温效应,越冬期至成熟期增温麦田则呈现降温效应;降温麦田、增温麦田较常规麦田分别增产19.68%、-22.05%;RSM、CSM、WSM分别较CK3、CK2、CK1增产-10.45%、-2.60%、-9.62%。各类麦田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均低于其对照,其中CK2>CK3>CK1,CSM>RSM>WSM。该项研究为有效消减气温升高因子,探索和寻求降低地温的适应性栽培途径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 小麦 气候变化 秸秆覆盖
下载PDF
降水和温度变化下秸秆覆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伟伟 聂志刚 《作物研究》 2023年第4期335-342,共8页
为揭示定西地区耕作措施对气候变化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根据当地1971—2017年的气象数据,以降水、日均温度、秸秆覆盖量为可变因素,运用APSIM模型模拟小麦生长过程,分析小麦产量、籽粒数及千粒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 为揭示定西地区耕作措施对气候变化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规律,根据当地1971—2017年的气象数据,以降水、日均温度、秸秆覆盖量为可变因素,运用APSIM模型模拟小麦生长过程,分析小麦产量、籽粒数及千粒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产量和生物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模型有效性指数分别为135.22 kg/hm^(2)和0.83,395.97 kg/hm^(2)和0.87,验证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温度对产量和籽粒数的影响为负效应,对千粒质量则具有正效应;温度升高1.63℃时,千粒质量达到阈值35.33 g,然后呈现报酬递减。降水和秸秆覆盖对小麦产量和籽粒数均具有正效应,对千粒质量呈负效应。降水、温度和秸秆覆盖量对小麦产量和籽粒数的影响表现为降水>温度>秸秆覆盖量,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表现为温度>降水>秸秆覆盖量。温度与降水、温度与秸秆覆盖量对小麦产量和籽粒数的影响均呈相互抑制关系;降水和秸秆覆盖量对小麦产量和籽粒数的影响则呈相互促进关系。温度与降水、温度与秸秆覆盖量、降水与秸秆覆盖量的交互作用都对千粒质量有正效应。综合分析,秸秆覆盖可以促进籽粒数的增加,提高春小麦产量。考虑当地春小麦秸秆产出量,秸秆收获后应全部还田以促进土壤的蓄水保墒,为春小麦的高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分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气候变化 秸秆覆盖 产量 产量构成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丘陵旱地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动力势
12
作者 贺鹏 谢炜 +6 位作者 马宏亮 陈昊岚 邹乔生 艾代龙 雷芳 樊高琼 杨洪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37-1249,共13页
【目的】西南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土壤速效磷缺乏,施磷可有效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我们研究了秸秆覆盖与施磷量对旱地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吸收能力(PMF)的影响,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 【目的】西南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土壤速效磷缺乏,施磷可有效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和产量。我们研究了秸秆覆盖与施磷量对旱地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吸收能力(PMF)的影响,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进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秸秆覆盖和不覆盖为主区;3个磷(P2O5)水平0(P0)、75(P75)和120(P120)kg/hm2为裂区,分析了小麦花后20天根尖质子动力势(质子吸收速率、净吸收速率),测定了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花后20天,P75和P120处理的质子净吸收速率秸秆覆盖下较P0分别提高了37.7%和32.4%,秸秆不覆盖下分别提高了20.3%和36.5%。与不覆盖相比,秸秆覆盖下小麦根尖质子净吸收速率平均提升了29.4%,氮、磷和钾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3.2%、32.7%和31.9%,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0.9%和38.5%。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且增加幅度表现为P120>P75>P0。无论是否进行秸秆覆盖,P75、P120处理较P0显著提高了小麦氮、磷和钾吸收效率,P75与P0的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无显著差异,而P120处理显著降低了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秸秆覆盖和磷肥配合的6个处理中,秸秆覆盖+P75处理所获得的小麦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无秸秆覆盖+P120处理。【结论】秸秆覆盖与施用磷肥均可显著提高小麦花后根尖质子动力势,促进养分吸收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进而实现增产。施磷75 kg/hm2可提高小麦的氮、钾吸收率,不影响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而施磷120 kg/hm2显著降低了氮、钾素籽粒生产效率,因此,采用秸秆覆盖配施75 kg/hm2的磷肥(P2O5)可实现小麦高产高效和绿色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量 根尖质子动力势 产量 养分效率
下载PDF
秸秆覆盖与施磷对西南冬小麦叶肉导度和CO_(2)同化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鹏 谢炜 +4 位作者 马宏亮 黄秀兰 祝婷婷 樊高琼 杨洪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674-9685,共12页
为探究西南麦区冬小麦旗叶叶肉导度(g_(m))与CO_(2)同化对土壤速效磷缺乏的响应。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试验站进行秸秆覆盖和磷素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三个磷水平0(P0)kg/hm^(2)、75(P75)kg... 为探究西南麦区冬小麦旗叶叶肉导度(g_(m))与CO_(2)同化对土壤速效磷缺乏的响应。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试验站进行秸秆覆盖和磷素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三个磷水平0(P0)kg/hm^(2)、75(P75)kg/hm^(2)和120(P120)kg/hm^(2)为裂区,分析小麦旗叶光响应曲线、叶肉导度和CO_(2)同化对旗叶磷素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与NSM相比,SM下旗叶比叶重(LMA)、单位面积磷含量(PA)、单位质量磷含量(PM)和净光合速率(P_(n))分别提高4.1%、16.9%、12.2%和6.9%,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旗叶的LMA、PA、PM和P_(n)呈增加趋势。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旗叶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增加旗叶的光合潜能。施磷显著提高旗叶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最大羧化效率(V_(cmax))、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力、胞间CO_(2)浓度(C_(i))、叶绿体CO_(2)浓度(C_(c))、气孔导度(g_(s))和g_(m),P75和P120较P0分别提高16.8%—23.8%、27.9%—35.3%、30.9%—61.7%、1.4%—3.6%、4.8%—13.1%、9.0%—10.2%和16.0%—16.9%,P75和P120无显著差异。秸秆覆盖与施磷降低旗叶的气孔限制(L_(s))和叶肉限制(L_(m)),生化限制(L_(b))是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综上所述,秸秆覆盖配施75kg/hm^(2)磷肥可提高西南冬小麦旗叶磷素含量、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叶肉导度和CO_(2)同化效率,降低气孔限制和叶肉限制,从而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施磷 叶肉导度 CO_(2)同化效率
下载PDF
补灌量和覆盖量变化对旱地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磊 聂志刚 《农学学报》 2023年第3期21-29,共9页
免耕覆盖中补灌量和秸秆覆盖量变化对叶片生长有较大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9—2019年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运用APSIM模型对补灌量与覆盖量耦合变化时旱地春小麦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模拟,并采用方差分析、二次多项式回归、单因素分析... 免耕覆盖中补灌量和秸秆覆盖量变化对叶片生长有较大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9—2019年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运用APSIM模型对补灌量与覆盖量耦合变化时旱地春小麦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模拟,并采用方差分析、二次多项式回归、单因素分析等方法,研究补灌量和覆盖量对旱地春小麦叶面积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旱地春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着补灌量变化在分蘖—拔节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补灌量在252.09 mm时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出现最大值为1.83,其他各个时期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随着秸秆覆盖量变化,叶面积指数在出苗—分蘖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试验设计范围内秸秆覆盖量为2397.09 kg/hm^(2)时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出现最大值为0.59,分蘖—拔节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其他各个时期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相同阶段下,补灌量每增加50 mm,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增幅13.95%;秸秆覆盖量每增加1000 kg/hm^(2),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增幅3.7%。补灌量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程度远大于秸秆覆盖量的影响。免耕覆盖中,合理的进行秸秆覆盖和补灌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有利于旱地春小麦叶片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补灌量 秸秆覆盖量 APSIM 旱地春小麦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15
作者 王彦萍 马建涛 +5 位作者 柴雨葳 程宏波 李亚伟 杨佳佳 常磊 柴守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65-872,共8页
为筛选适合西北旱作区冬小麦的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在播量均为225 kg·hm^(-2)条件下,设置露地条播(CK)和3种秸秆带状覆盖(SM)种植模式(分别用SM4、SM5和SM6表示,种植带分别种植4、5和6行小麦),比较不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下冬... 为筛选适合西北旱作区冬小麦的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在播量均为225 kg·hm^(-2)条件下,设置露地条播(CK)和3种秸秆带状覆盖(SM)种植模式(分别用SM4、SM5和SM6表示,种植带分别种植4、5和6行小麦),比较不同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模式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带状覆盖显著提高了冬小麦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为17.8%~26.0%,且表现为SM5>SM6>SM4;促进了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在叶片和颖壳+穗轴中的分配,其中SM5的增幅均最大(开花期分别为15.8%和27.8%;成熟期分别为34.0%和40.0%)。同时,秸秆带状覆盖显著促进了开花前叶、茎鞘和颖壳+穗轴的干物质转运,并使花前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增加14.3~16.3个百分点,且增幅表现为SM4>SM6>SM5。秸秆带状覆盖下小麦籽粒产量较CK增加了3.8%~7.3%,产量增幅表现为SM5>SM4>SM6。由此可见,秸秆带状覆盖种植能促进西北旱作区冬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产量形成,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M5模式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碎麦秸垫膜覆盖对民勤绿洲食葵产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16
作者 独亮亮 张金霞 +4 位作者 任芳芳 吴庆安 刘兴荣 丁林 赵霞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4,共9页
为解决民勤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土壤耕层状况恶化、食葵产量不佳等问题,在民勤灌区设置无覆盖(CK)、秸秆覆盖(S)(秸秆量为4500 kg/hm^(2))、地膜覆盖(F)、碎麦秸垫膜覆盖(SF_(1))(秸秆量为4000 kg/hm^(2))、碎麦秸垫膜覆盖(SF_(2))(秸... 为解决民勤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土壤耕层状况恶化、食葵产量不佳等问题,在民勤灌区设置无覆盖(CK)、秸秆覆盖(S)(秸秆量为4500 kg/hm^(2))、地膜覆盖(F)、碎麦秸垫膜覆盖(SF_(1))(秸秆量为4000 kg/hm^(2))、碎麦秸垫膜覆盖(SF_(2))(秸秆量为4500 kg/hm^(2))5个处理,采用当地农户普遍的灌溉水平(750 m^(3)/hm^(2)),研究了食葵生长状况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碎麦秸垫膜覆盖(SF_(1))处理下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有着更高的保水效果,保证了食葵的正常生长发育;碎麦秸垫膜覆盖(SF_(1))条件下平均出苗率较CK处理提高了12.1%(P<0.05),较S处理的出苗率提高了9.7%(P<0.05);碎麦秸垫膜覆盖(SF_(1))条件下食葵产量达到4780.95 kg/hm^(2),较SF_(2)、F、S、CK处理分别提高了2.8%(P>0.05)、7.3%(P>0.05)、34.1%(P<0.05)、44.7%(P<0.05),且在碎麦秸垫膜覆盖(SF_(1))处理下食葵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为最优,与CK、S、F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该覆盖方式更有利于食葵干物质的积累;碎麦秸垫膜覆盖(SF_(1))条件下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S、F、SF_(2)处理,且全生育期表现基本一致。可见,碎麦秸垫膜覆盖可解决民勤绿洲秸秆覆盖引起的土壤温度低、保水率差、出苗率低和产量低等问题,也可改善长期单一地膜覆盖而引起的地力下降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麦秸垫膜覆盖 食葵 生长动态 土壤酶活性 产量 民勤绿洲
下载PDF
基于冬小麦土壤含水率分析的河南省舞阳县保护性耕作模式
17
作者 白卫卫 张艳华 +3 位作者 徐振豪 黄振辉 郗昊 冯玉晓 《农业工程》 2023年第11期133-138,共6页
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期试验监测了不同耕作层土壤含水率及冬小麦作物生长变化,分析不同土壤耕作层的水分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对比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 保护性耕作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期试验监测了不同耕作层土壤含水率及冬小麦作物生长变化,分析不同土壤耕作层的水分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对比保护性耕作模式与传统耕作模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了适宜河南省舞阳县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结果表明,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年份的增加,作物的生长环境及旱涝情况呈现不同效果,深松作业模式下耕深10~20 cm的土壤含水率最大,达到15.3%;对潮土的影响次之。深松免耕播种模式耕深0~10和10~20 cm的土壤含水率平均值分别为14.2%和16.1%。不同的作业模式对砂姜黑土的影响最小,作物的次生根数量大,根系发达长约12.5 cm,平均分蘖7.3个,并且个体均匀。说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冬小麦,年限越长,土壤水分和增产效果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深松整地 秸秆覆盖还田 土壤含水率 冬小麦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2
18
作者 刘婷 贾志宽 +6 位作者 张睿 郑甲成 任世春 杨宝平 聂俊峰 刘艳红 王海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8-76,共9页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结论】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冬小麦 秸秆覆盖 水分利用效率 渭北旱塬
下载PDF
旱地冬小麦返青前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 被引量:40
19
作者 刘炜 高亚军 +2 位作者 杨君林 杨学云 李生秀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7-201,共5页
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小麦返青前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麦田冬前(11月21日-12月20日)和越冬前期(12月21日-1月20日)的昼夜... 设置田间试验,研究旱地麦田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采用微型温度纪录仪连续24 h观测,获得了小麦返青前10 cm和20 cm深度土壤温度的系统数据。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麦田冬前(11月21日-12月20日)和越冬前期(12月21日-1月20日)的昼夜平均温度显著升高;冬前和越冬前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3∶00-17∶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高于无覆盖土壤,越冬后期,秸秆覆盖土壤10 cm温度在12∶00-23∶00之间低于无覆盖,其余时间则高于无覆盖;覆盖土壤20 cm温度在24 h内则始终高于无覆盖土壤(冬前和越冬前期);8∶00-10∶00覆盖与无覆盖温差最大。土壤20 cm昼夜平均温度均显著高于10 cm土壤;秸秆覆盖条件下20 cm与10 cm温差昼夜平均值在冬前显著低于无覆盖,在越冬期则稍高于无覆盖;秸秆覆盖显著降低土壤温度的变幅,土壤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也显著低于无覆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秸秆覆盖 土壤温度
下载PDF
覆盖旱种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张自常 孙小淋 +2 位作者 陈婷婷 刘立军 杨建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5-295,共11页
以超级稻武粳15(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从移栽至成熟进行覆膜旱种(PM)、覆草旱种(SM)和裸地旱种(NM)处理,以水种(TF)为对照。结果表明,与TF相比,旱种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NM、PM和SM的减产率分别为38.7%~46.5%,9.8%~17... 以超级稻武粳15(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材料,从移栽至成熟进行覆膜旱种(PM)、覆草旱种(SM)和裸地旱种(NM)处理,以水种(TF)为对照。结果表明,与TF相比,旱种水稻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NM、PM和SM的减产率分别为38.7%~46.5%,9.8%~17.4%和1.7%~7.0%,NM和PM的产量与TF有显著差异,SM的产量与TF差异不显著。SM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NM和PM则降低了稻米这些品质;SM还提高了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NM和PM的结果则相反。两品种的结果趋势一致。SM提高了灌浆期的根系氧化力、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NM和PM则降低了上述生理指标值。在SM条件下,结实期较高的根系活力、叶片光合速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是获取较高产量和较好稻米品质的重要生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覆膜旱种 覆草旱种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