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MI模型在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
作者 姚霞 李伟 +3 位作者 颜泽洪 魏育明 伍铃 郑有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3-107,共5页
为了解AMM I模型在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利用AMM I模型对2002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AMM I模型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 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项能分别解... 为了解AMM I模型在小麦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利用AMM I模型对2002年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AMM I模型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 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项能分别解释产量、生育期、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92.6%、76.6%、80.1%、76.4%、68.4%和72.9%的交互作用平方和。AMM I模型双标图和稳定性参数Di可以分析产量性状在不同地点下的稳定性。稳定性Di值分析表明,品系和环境的变化均能对穗粒数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而品系的变化对生育期影响较小,地点对株高的影响也较小;千粒重不稳定的品系更易检测出产量的不稳定性;有效穗差异大的地点,其对产量的鉴别力相对较弱;而穗粒数变化大的地点,则对产量的鉴别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小麦 AMMI模型 产量性状
下载PDF
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法在新疆冬小麦区域试验产量分析上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聂迎彬 穆培源 +5 位作者 桑伟 徐红军 庄丽 相吉山 邹波 田笑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69-1575,共7页
【目的】客观、准确评价区域试验中冬小麦新品系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探明适合新疆冬小麦区域试验分析的统计模型。【方法】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2010、2011年北疆冬小麦区域试验中5个试点、12个新品系的产量结果。【结果】基因型... 【目的】客观、准确评价区域试验中冬小麦新品系的丰产性和稳定性,探明适合新疆冬小麦区域试验分析的统计模型。【方法】利用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分析2010、2011年北疆冬小麦区域试验中5个试点、12个新品系的产量结果。【结果】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平方和分别占总平方和的6.96%、32.62%和26.82%,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通过模型分析,垦冬杂1号和垦冬00(2)号具有较好的稳产性和丰产性,适合在伊宁、塔城和奇台等地区种植;08/7148在安宁渠点和塔城地区种植可获得高产。同时,GGE双标图对新品系丰产性分析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趋于一致,相对于AMMI模型能够直观、简单提供新品系的稳定性和适种区域。【结论】GGE双标图法比较适合分析北疆冬小麦区域试验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区域试验 产量分析 AMMI模型 GGE双标图
下载PDF
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张斯梅 杨四军 +3 位作者 顾克军 张恒敢 许博 陈涓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期172-176,共5页
为了评价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试点和年份×试点互... 为了评价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试点和年份×试点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参试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7078.35~7798.11kg/hm2,品种V2、V3、V13和V14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品种V13的平均产量居首位,比对照品种V21增产500.97kg/hm2,增产率为6.87%;品种V8和V18的产量较低但与对照品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产量的稳定性方面,品种V14对环境指数的反应较敏感,品种V4和V6的一致性表现较差,其余参试品种的稳定性表现相似。综观参试小麦品种2年的产量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品种有V2和V13,品种V14的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表现较差。此外,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对于客观评价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产量 稳定性分析
下载PDF
四川省近10年小麦区试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蒋云 张洁 +5 位作者 郑建敏 王相权 刘登才 宣朴 王颖 郭元林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9-595,共7页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 【目的】为给今后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借鉴。【方法】统计了2006—2017年四川省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6项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分析了各性状的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该阶段四川小麦单产有明显增加,达标品系的平均单产已超过5 500 kg/hm^2。与过去10年相比,单产从5 024.10 kg/hm^2增加到5 559.20 kg/hm^2,增加了10.6%,年均增加0.9%。穗粒数从40.0粒上升到43.5粒,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从43.6 g上升到45.5 g,差异显著;有效穗差异不显著。【结论】产量的增加主要源自穗粒数的增加,其次是千粒重的提高。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在产量提升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进程 西南冬麦区 区试 产量变化
下载PDF
基于GGE双标图法的甘肃省西片区域春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及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0
5
作者 崔同霞 张保军 +3 位作者 姚友旭 柳娜 虎梦霞 李怀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3期58-65,共8页
【目的】为准确评价春小麦新品种在区域试验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辨别力。【方法】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对2015~2016年甘肃省西片水地小麦区域试验的20个参试小麦品种(系)在5个不同生态区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为准确评价春小麦新品种在区域试验的丰产稳产性、适应性及各试点的代表性和辨别力。【方法】利用基于Genstat的GGE双标图对2015~2016年甘肃省西片水地小麦区域试验的20个参试小麦品种(系)在5个不同生态区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陇春39的丰产稳产性好,地域性较强,适合在白银和武威等生态类似区域种植;甘育4号适应性较强,可在在甘肃省西片区域各试点种植,尤其适宜在甘肃黄羊和张掖类似区域进行推广。同时,对甘肃省西片区域春小麦各试点进行分析,发现酒泉试点的辨别力和代表性最强,是较为理想的试点;武威试点对品种的辨别力较弱,并且它与其它很多试点之间存在负相关,建议适当调整武威试点。【结论】本文展示了Genstat软件中GGE双标图在小麦品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分析和适宜种植区域划分等方面的应用效果,为甘肃省西片区域春小麦新品种和试点的综合评价提供了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Genstat GGE双标图 丰产性 适应性 区域试验
下载PDF
四川省10年来小麦育种的产量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伍玲 朱华忠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期212-219,共8页
为了研究近年来四川省小麦育种工作在产量和产量性状上的改良效果,分析了1996—2005年的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每年度试验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对照在每年度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在每年度试验中达到续试或审定标准... 为了研究近年来四川省小麦育种工作在产量和产量性状上的改良效果,分析了1996—2005年的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每年度试验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对照在每年度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在每年度试验中达到续试或审定标准的参试品系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三类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10年间,四川小麦产量增长缓慢,整个产量育种还处于平台期,有效穗数缓慢增长,穗粒数基本稳定,千粒重在40~45g之间波动,株高维持在86~90cm之间。提出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面,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变化 区域试验
下载PDF
非参数度量在棉花区试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吴德祥 李淑英 +4 位作者 夏静 孙建夫 韩文兵 江本利 丁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2期177-178,181,共3页
简明介绍了非参数分析方法 ,并运用该方法对安徽省棉花区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D1 80丰产性、稳产性较好 ;皖杂 3号丰产性较好而稳产性较一般 ;绿杂棉 1号丰产性较差 ,稳产性较好。
关键词 棉花 品种区域试验 数据分析 非参数度量 应用 稳产性分析 丰产性分析
下载PDF
AMMI模型在水稻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滕康开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0256-10257,共2页
为了解AMMI模型在水稻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利用AMMI模型对2006年安徽省晚粳水稻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AMMI模型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能分别解释产... 为了解AMMI模型在水稻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利用AMMI模型对2006年安徽省晚粳水稻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AMMI模型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能分别解释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性状的89.19%、95.90%、96.30%、91.20%、90.40%的交互作用平方和;AMMI模型稳定性参数Di可以用来分析产量性状在不同地点下的稳定性,稳定性产量性状Di值分析表明,品系和环境的变化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试验 水稻 AMMI模型 产量
下载PDF
河北省优质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梁新棉 刘玉平 《河北农业科学》 2006年第1期52-55,共4页
对2004~2005年河北省优质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农1093、金麦54、藁优9618、冀7639、邯00-7050、金麦一号、藁优9908、绿麦一号、河农4198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邯00-7050抗白粉病强;小偃81和藁961... 对2004~2005年河北省优质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农1093、金麦54、藁优9618、冀7639、邯00-7050、金麦一号、藁优9908、绿麦一号、河农4198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邯00-7050抗白粉病强;小偃81和藁9618对条锈和叶锈病抗性较强;金麦一号、藁优9618和藁优9908比对照晚熟2~3d,其它品种熟期与对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冬小麦 品种 区域试验 农艺性状
下载PDF
1995~1997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联合分析
10
作者 袁爱梅 袁建国 +3 位作者 郑跃进 柴同森 万永凯 张宝山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21-24,共4页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原理.用MLNQUE(1)法和Jackknife数值重复抽样法,对1995~1997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非平衡资科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供代的品种中,参试两年表现较好的品种有温麦6号、百农64、豫农015,... 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原理.用MLNQUE(1)法和Jackknife数值重复抽样法,对1995~1997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品种区域试验结果的非平衡资科进行了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供代的品种中,参试两年表现较好的品种有温麦6号、百农64、豫农015,平均产量分别为554.07kg/667m2、530.3Okg/667m3、527.80kg/667m2;回归系数分别为1.085、0.6655、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品种 产量
下载PDF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效应对旱肥地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孙宪印 米勇 +7 位作者 王超 牟秋焕 王瑞霞 亓晓蕾 吕广德 孙盈盈 钱兆国 吴科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899-5908,共10页
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区试是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及广适性一直是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品种审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小麦品种在多环境试验中普遍存在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及二者之间互作效应,科学评价... 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区试是国家小麦区域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品种的高产、稳产及广适性一直是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品种审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小麦品种在多环境试验中普遍存在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及二者之间互作效应,科学评价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有助于全面了解品种的特性。本研究采用GGEbiplot方法,分析了连续2年国家黄淮旱肥地区域试验中‘泰科麦30’等参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同时采用该方法中的“成对比较”功能图对‘泰科麦30’与该组对照品种‘洛旱7号’在试验区域的不同产量适应性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泰科麦30’在2年多环境多品种试验中,其丰产性、稳产性表现优良;‘泰科麦30’在2年区域试验中的高产稳产性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品种‘洛旱7号’;‘泰科麦30’产量适应性在所有参试品种中表现较好,在黄淮旱肥麦区大部分地区均适宜种植;在黄淮旱肥麦区的绝大部分地区,‘泰科麦30’产量比对照品种产量高,其种植优势明显。本研究表明:GGE双标图分析方法具有有效性、直观性的特点,可用于合理评价黄淮旱肥组区试品种的丰产性与稳产性、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划分等方面,明确了‘泰科麦30’是兼备丰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的理想品种,也可为其他作物或植物数量性状的综合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泰科麦30 稳产性 丰产性 区域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