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Process-based Model of N_2O Emission from a Rice-Winter Wheat Rotation Agro-Ecosystem:Structure,Validation and Sensitivity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再兴 郑循华 +2 位作者 谢宝华 韩圣慧 刘春岩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37-150,共14页
In order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daily nitrous oxide (N2O) emission from a rice-winter wheat rotation cropping system, a process-based site model was developed (referred to as IAP-N-GAS) to track the movement and ... In order to numerically simulate daily nitrous oxide (N2O) emission from a rice-winter wheat rotation cropping system, a process-based site model was developed (referred to as IAP-N-GAS) to track the m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everal forms of nitrogen in the agro-eeosystem, which is affected by climate, soil, crop growth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simulation of daily N2O fluxes, along with key daily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as validated with three-year observations conducted in East China. The valida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del simulated well daily solar radiatio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nd also captured the dynamics and magnitude of accumulated rice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mineral nitrogen in the soil. The simulated daily N2O emissions over all three years investigated were generally in good agreement with field observations. Particularly well simulated were the peak N2O emissions induced by fertilizations, rainfall events or mid-season drainages. The model simulation also represented closely the inter-annuM variation in N2O emission. These validations imply that the model has the capability to captur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N2O emission from a typical rice-wheat rotation agro-ecosystem. Sensitivity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simulated N2O emission is most sensitive to the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and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but it is much less sensitive to variations in soil pH and texture,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crop residue incorporation rate under lo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rous oxide (N2O) modeling N cycling rice-wheat rotation
下载PDF
稻麦轮作高标准农田控制排水对排水与氮素输出削减效果模拟 被引量:1
2
作者 罗纨 王嘉诚 +6 位作者 贾忠华 刘文龙 卫同辉 邹家荣 朱梦妍 吴慧 彭佳雯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2-279,311,共9页
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加深排水沟提高麦作期农田排水降渍能力的同时,加大稻作期农田排水输出,不仅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加重了接纳水体的污染。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运灌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水文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 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加深排水沟提高麦作期农田排水降渍能力的同时,加大稻作期农田排水输出,不仅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加重了接纳水体的污染。本文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沿运灌区稻麦轮作农田排水水文水质过程的监测结果,利用田间水文模型(DRAINMOD)模拟了长序列气象条件下,灌区提高农田降渍能力对稻田排水、氮素流失及灌溉需求的负面影响以及控制排水措施的积极效果。结果表明,在节水灌溉模式下,研究区排水沟深度由现状的60 cm加深至120 cm,排水间距由120 m加密至20 m时,稻作期排水量与总氮(TN)输出负荷增加9.0%~22.2%、氨氮(NH_(3)-N)输出负荷增加4.0%~16.8%、灌溉用水量增加9.6%~23.4%。若结合田间管理要求,实施控制排水则可有效缓解提高农田降渍能力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排水沟深为120 cm,间距为120~20 m时,稻作期控制排水可使排水量和TN输出负荷减少19.3%~35.3%、NH_(3)-N输出负荷减少7.6%~27.2%、灌溉用水量减少22.9%~40.0%。由于控制排水降低了地下排水梯度,相较于传统排水,农沟从60 cm加深至120 cm时,地下排水平均占比降至50.7%,灌溉用水量相应减少。综上,稻麦轮作农田控制排水具有显著的节水减排作用,可有效降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提高降渍能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稻麦轮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排水 氮素 灌溉 高标准农田 DRAINMOD模型 稻麦轮作农田
下载PDF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市场供需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石自忠 李俊茹 +1 位作者 胡向东 张玉梅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24,共8页
为把握中国粮食市场供需形势,探究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冲击影响及内在机制,该文借助中国农业产业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稻谷、小麦市场供需呈下滑态势,稻谷净进口增长,小麦净进口下滑;玉米供需总体保持增长,净进口维持在较高水平... 为把握中国粮食市场供需形势,探究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冲击影响及内在机制,该文借助中国农业产业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①稻谷、小麦市场供需呈下滑态势,稻谷净进口增长,小麦净进口下滑;玉米供需总体保持增长,净进口维持在较高水平;粮食自给率总体高位运行,2035年稻谷、小麦、玉米自给率分别达到99.05%、98.65%和92.34%。②自然灾害不利于粮食生产和消费,推动净进口增加;随着自然灾害不断增强,粮食市场所受影响加深,粮食自给率下降;水灾对粮食市场供需影响更大,旱灾影响相对较小;自然灾害成灾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稻谷、小麦和玉米自给率较基准水平下降0.16个百分点、0.38个百分点和0.33个百分点。建议坚持以自给为主、夯实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基础,推动多元合作、巩固拓展国际粮食供应链,强化监测预警、持续提升粮食安全风险管控能力,多渠道打好组合拳,强化粮食安全韧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粮食安全 稻谷 小麦 玉米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预测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邢瑜琪 周佳 +3 位作者 黄卫利 王军娟 刘美艳 胡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42-1848,共7页
为提高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度,以江苏洪泽、姜堰和张家港的历年赤霉病病穗率、田间初始菌源和气象因子为数据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小... 为提高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度,以江苏洪泽、姜堰和张家港的历年赤霉病病穗率、田间初始菌源和气象因子为数据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测模型,对江苏姜堰和张家港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均为100%,对江苏洪泽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为9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BP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稻麦轮作区
下载PDF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系统CH4通量模拟及减排研究
5
作者 虞晓兰 张方敏 +3 位作者 方砚秋 卢燕宇 张凯迪 倪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46-2357,共12页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 为研究气候变化下不同管理措施对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CH_(4)通量的影响,通过参数率定后的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估算了淮河流域历史时期(2000—2020年)及未来(2021—2049年)RCP4.5(中等排放强度情景)和RCP8.5(高排放强度情景)两种情景下稻麦轮作农田CH_(4)通量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下多种田间管理措施对流域CH_(4)的减排能力。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历史时期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为125.3 kg·hm^(-2),未来两种情景(RCP4.5和RCP8.5)下区域CH_(4)通量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40.5 kg·hm^(-2)和150.5 kg·hm^(-2),总体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1)。空间上,未来两种情景下CH_(4)通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均呈现南部和西北部地区CH_(4)通量高,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CH_(4)通量低的特征。与基础措施相比,不同施肥量措施均减少了CH_(4)排放,但不同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了CH_(4)排放水平。研究表明,在仅考虑控制淮河流域CH_(4)通量的情况下,秸秆不还田+减量施肥20%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最佳田间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农田 气候变化 CH4通量 DNDC模型 减排措施 秸秆还田
下载PDF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1
6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4 位作者 鲁剑巍 万水霞 王允青 许征宇 张晓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65-575,共11页
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研究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在0—30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90d时累计... 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07—2008年连续2a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研究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规律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在0—30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90d时累计腐解率达到了48.9%—61.3%。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K>P>N≈C。节水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还田腐解率和养分释放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现"前期迅速增加,中期急剧减少,后期缓慢减少"的变化特征,而纤维素酶活性呈现"前期剧升、中期缓增、后期骤降"的变化趋势。小麦秸秆在节水栽培模式下还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适当增加秸秆用量可以提高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用量过高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负效应。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均呈增加趋势。速效钾含量在秸秆还田30 d时达到最高,而后则逐渐降低。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提高效应显著高于常规栽培。提高秸秆用量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小麦秸秆 腐解特征 生物学特性 养分状况
下载PDF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的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 被引量:82
7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2 位作者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3351-3360,共10页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栽培模式 秸秆还田方式 油菜秸秆 小麦秸秆 腐解
下载PDF
西瓜茬后种植稻麦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西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夏雯 余翔 +4 位作者 乔俊卿 吴绍军 孟佳丽 刘邮洲 姜若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91-1295,共5页
为了探究稻麦轮作对西瓜茬后土壤微生物状况和后茬西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可培养微生物计数等方法,对西瓜茬后不同稻麦轮作茬次的田块进行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和西瓜枯萎病发病率调查。结果显示,西瓜茬后种植... 为了探究稻麦轮作对西瓜茬后土壤微生物状况和后茬西瓜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可培养微生物计数等方法,对西瓜茬后不同稻麦轮作茬次的田块进行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和西瓜枯萎病发病率调查。结果显示,西瓜茬后种植稻麦对土壤微生物有影响,种植1茬水稻后,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降低,随后又趋于平衡;西瓜茬后种植稻麦对土壤中西瓜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抑制效果表现明显;西瓜茬种植稻麦后再种西瓜,枯萎病发生率大幅降低,连续种植3茬水稻2茬小麦后,西瓜枯萎病发病率降低到2.1%,连续种植5茬水稻4茬小麦后,西瓜枯萎病发病率仅为1.0%。研究结果还发现,水稻根系分泌物能够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培养12 h时抑制率达到80.9%。因此西瓜-稻麦轮作是缓解西瓜枯萎病发生的一种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稻麦轮作 尖孢镰刀菌 枯萎病
下载PDF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速效氮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李勇 曹红娣 +3 位作者 邓九胜 朱荣松 白洁瑞 周航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1,共6页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供应特征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总施氮量一致时,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降低了后茬水稻生育前期(孕穗期之前)土壤速效氮(硝态氮和铵...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后不同氮肥运筹模式下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素供应特征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总施氮量一致时,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降低了后茬水稻生育前期(孕穗期之前)土壤速效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而提高了生育后期(孕穗期之后)土壤速效氮含量,且同一生育期,秸秆还田氮肥优化运筹方案B[m(基蘖肥)∶m(穗肥)=6.5∶3.5,m(基肥)∶m(分蘖肥)=8∶2]较氮肥传统运筹方案A[m(基蘖肥)∶m(穗肥)=5∶5,m(基肥):m(分蘖肥)=6∶4]土壤速效氮含量高。秸秆全量还田促进水稻生育后期氮素吸收与生物量增加,而抑制前期增长,且同一生育期秸秆还田配套氮肥运筹方案B水稻氮素与生物量累积高于方案A。等量施氮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且氮肥运筹方案B增产幅度更大。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秸秆还田配套氮肥运筹方案B和方案A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水稻产量高9.3%和5.3%。秸秆全量还田主要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实现增产,有效穗数分别较秸秆不还田处理高6.1%-14.5%。因此,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配套氮肥运筹方案B是实现水稻高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水稻产量 氮肥运筹 土壤速效氮
下载PDF
稻麦轮作农田氮素循环的DNDC模型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夏文建 周卫 +4 位作者 梁国庆 王秀斌 孙静文 李双来 刘光荣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8,共12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体系的氮肥施用田间试验,采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模型研究了气候条件、土壤属性、农业管理等输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子粒产量、作物氮吸收、氨挥发、N2O排放等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 基于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体系的氮肥施用田间试验,采用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模型研究了气候条件、土壤属性、农业管理等输入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子粒产量、作物氮吸收、氨挥发、N2O排放等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DNDC模型模拟的土壤氨挥发速率和N2O排放通量与田间实测结果较为吻合,氨挥发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688,N2O排放通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528,均达极显著水平,表明DNDC模型预测农田土壤氮素具有较高可信度。模拟结果显示,气温和氮肥用量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吸氮量的关键因素;土壤氨挥发主要受氮肥品种影响,并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土壤N2O排放主要受温度、土壤pH值、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使DNDC能更有效地估算氨挥发和N2O排放,有必要获取更翔实的资料以减少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氮循环 DNDC模型 敏感性分析
下载PDF
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耀 杨兆芳 +2 位作者 于永强 姜军 孙文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5,共5页
以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和土壤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建立了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 .该模型包括 2个主要功能模块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土壤 作物系统氮素运移 .前者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和作物氮含量的影响 ,后者包括了作物氮... 以植物生理学、农业气象学和土壤环境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 ,建立了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 .该模型包括 2个主要功能模块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土壤 作物系统氮素运移 .前者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和作物氮含量的影响 ,后者包括了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矿化和化肥氮释放的动态模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作物 净初级生产力 模拟模型 氮素 全球变化
下载PDF
不同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对稻麦轮作系统碳氮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峥 周德平 +1 位作者 褚长彬 吴淑杭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1,共6页
过量施肥和秸秆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并因此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采用DNDC模型对减量化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稻麦轮作系统中碳氮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拟,从而筛选适用于上海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最佳农田... 过量施肥和秸秆的处理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并因此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采用DNDC模型对减量化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稻麦轮作系统中碳氮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模拟,从而筛选适用于上海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减量化施肥与秸秆还田均能显著影响稻麦轮作系统的氮素流失、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碳储量变化。75%CK+SR处理即减量25%施肥量同时采用秸秆还田是适用于上海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能够在获得最佳水稻产量的同时有效减少41.67%的氮素流失量和51.85%的N_2O排放量。虽然秸秆还田会增加稻麦轮作系统的CH_4排放量,但同时也能显著增加土壤的碳储量。减量化施肥50%的处理(50%CK和50%CK+SR)则会导致水稻减产3.06%~9.90%。与目前上海地区传统的田间管理措施CK相比,75%CK+SR能够有效改善稻麦轮作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结果为我国稻麦轮作系统碳氮流失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秸秆还田 施肥 碳氮流失 DNDC模型
下载PDF
水稻控制灌溉下华东稻麦轮作农田N_2O排放模拟 被引量:10
13
作者 侯会静 Shalamu Abudu +1 位作者 陈慧 杨士红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5-191,共7页
基于田间小区试验,利用DNDC模型模拟了水稻控制灌溉下的华东稻麦轮作农田N_2O排放情况,分析了DNDC模型在该地区以及水稻控制灌溉条件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规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7... 基于田间小区试验,利用DNDC模型模拟了水稻控制灌溉下的华东稻麦轮作农田N_2O排放情况,分析了DNDC模型在该地区以及水稻控制灌溉条件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规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79(n=39,p<0.001);同时能较好地模拟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水分调控及施肥的关系。但模型对土壤脱水程度的响应不够敏感,导致部分峰值出现时间稍有滞后。后茬麦田N_2O排放通量的模拟值多低于实测,模拟主峰值较实测值增大了14.96%(p<0.05),模拟次峰值比实测值减小了18.10%(p<0.05)。稻季、麦季及稻麦轮作期的N_2O排放总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5.86%、-20.17%(p<0.05)和-4.97%,可见,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总量,但明显低估了后茬冬小麦田的N_2O排放总量,稻麦轮作农田N_2O排放总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总量相差不大。因此,DNDC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华东地区控制灌溉稻田N_2O排放,但不能准确地模拟后茬冬小麦田的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灌溉 N2O排放 DNDC模型 稻麦轮作
下载PDF
作物长势评估指数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蕾 侯英雨 +4 位作者 郑昌玲 刘维 何亮 郭安红 程路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3-554,共12页
合理有效地开展作物长势评估,可以及时反映作物生长状况及其对天气气候条件的响应。由于WOFOST模型、ORYZA2000模型在模拟冬小麦、玉米和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具备较强机理性,研究基于2001年以来全国冬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逐日模拟的作... 合理有效地开展作物长势评估,可以及时反映作物生长状况及其对天气气候条件的响应。由于WOFOST模型、ORYZA2000模型在模拟冬小麦、玉米和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具备较强机理性,研究基于2001年以来全国冬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逐日模拟的作物发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地上总生物量,通过隶属函数构建评估指数,开展高时空分辨率的作物长势评估。结果表明:长势综合评估指数在作物生长前期以发育进程、叶面积指数和地上总生物量三要素加权集合表征,中后期以发育进程和地上总生物量与穗重相关性的加权集合表征;长势评估指数与常规地面观测和遥感长势监测一致性较好,可以反映天气气候条件影响。在作物生长季内,以日为单位构建了作物长势评估指数数据库;根据长势评估指数将作物长势分为长势好、长势偏好、长势持平、长势偏差、长势差,实现空间上的长势监测、对比;以空间集成的方式,开展省级作物长势对比分析;利用长势评估指数变化反映典型天气气候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上述基于作物模型的作物长势评估指数符合现代化农业气象科研与业务服务发展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模型 冬小麦 玉米 水稻 长势评估
下载PDF
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研究:模型检验与情景预测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兆芳 于永强 黄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0,共5页
利用我国若干代表性区域 98组稻麦作物生产力的试验数据 ,对所建立的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根据常规的气象和土壤资料、化肥施用量等数据资料较好地模拟我国主要区域稻麦作物的净初级生产力 .模拟值 ... 利用我国若干代表性区域 98组稻麦作物生产力的试验数据 ,对所建立的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该模型能根据常规的气象和土壤资料、化肥施用量等数据资料较好地模拟我国主要区域稻麦作物的净初级生产力 .模拟值 (y)与观测值 (x)的线性关系为 :y =1 .0 5x - 16 . 8(r2 =0 .771,p <0 . 0 0 1,n =98) .对南京地区的情景预测结果表明 :大气CO2 浓度升高促进稻麦作物的固碳能力 ;气温升高会降低水稻和小麦的碳固定 ,但对小麦的影响要小于水稻 ;在当前情景及未来情景 (CO2 浓度为 5 4 0 μmol·mol-1,温度增加 1~ 4℃ )下 ,氮肥施用对小麦碳固定的促进作用大于水稻 ,氮肥施用量高于 15 0kg·hm-2 时对 2种作物的碳固定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甚至降低水稻的净初级生产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作物 净初级生产力 模拟模型 检验 全球变化 情景预测
下载PDF
一个稻麦作物氮肥利用率的统计模型 被引量:13
16
作者 姜军 黄耀 杨兆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7-60,共4页
通过对中国近 15年 385组稻麦作物田间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建立了与施氮量 (Ninput, kg·hm-2 ) 相关的氮肥利用率 (NUE) 统计模型: NUE=144 1×N-0 27input (R2 =0 627, P<0 001)。模型分析表明, 中国的氮肥利用率存在明... 通过对中国近 15年 385组稻麦作物田间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建立了与施氮量 (Ninput, kg·hm-2 ) 相关的氮肥利用率 (NUE) 统计模型: NUE=144 1×N-0 27input (R2 =0 627, P<0 001)。模型分析表明, 中国的氮肥利用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经济发达地区 (江苏) 要比欠发达地区 (黑龙江) 低 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作物 氮肥利用率 施氮量 统计模型
下载PDF
超高茬麦套稻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7
作者 谢正荣 黄晓燕 +5 位作者 沈小妹 朱秀芳 陆招林 郁志华 郭瑞林 陈觉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9-22,共4页
依据不同稻作方式生产力水平比较试验与栽培研究、丰产示范资料 ,分析了麦套稻的产量水平与经济效益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有效解决立苗难、草害重。
关键词 超高茬麦套稻 栽培技术模式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小麦、玉米、水稻施肥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宁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9-84,共6页
采用系统研究法在河北省玉田县进行施肥推荐的田间试验和示范,根据1992—1993年的试验和示范结果,建立包括土壤测试值、施肥量和若干虚似变量为自变量的小麦、玉米、水稻施肥模型,编写了在EXCAL软件上的应用程序,为模型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施肥模型 小麦 玉米 水稻 施肥
下载PDF
基于数据处理及图件的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风险评估 被引量:3
19
作者 赖纯佳 千怀遂 +4 位作者 段海来 宋秋洪 俞芬 张静芬 张轶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0-236,394,395,共9页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定量研究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风险度,可为科学地评估改品种、改熟制及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可靠的种植制度提供依据。应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适宜...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定量研究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风险度,可为科学地评估改品种、改熟制及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可靠的种植制度提供依据。应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适宜度模型,综合作物适宜度及其概率分布,构建风险度模型,并结合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淮河流域小麦-水稻种植制度的气候风险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稻麦两熟制的气候风险度在0.15~0.50之间变动,主要是由于降水适宜度低、标准差大。气候风险度的空间分布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山区递增,一方面是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是内陆气候要素的变率较大,因此风险度较高。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稻麦两熟制的气候风险度小于0.38,气候风险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试验 气候风险度 小麦-水稻种植制度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生长模型的稻麦轮作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叶宏宝 刘小军 +1 位作者 朱艳 曹卫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76-281,344,共7页
为建立一种具有时空适应性、适用于稻麦轮作生产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构建了具有较强机理性和预测性的稻麦轮作生长模拟模型,并进一步结合气象生成模型与策略分析评价模型,以C#.net为编程语言,应用面向... 为建立一种具有时空适应性、适用于稻麦轮作生产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运用系统分析原理和数学建模技术,构建了具有较强机理性和预测性的稻麦轮作生长模拟模型,并进一步结合气象生成模型与策略分析评价模型,以C#.net为编程语言,应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与软件技术,建立了综合性的稻麦轮作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具有农田信息管理、专家咨询、动态模拟、方案评估、因苗预测和系统维护等功能,实现了模拟预测、决策支持和人机交互技术的有机耦合。系统的建立为稻麦轮作生产管理和策略制定提供了定量化的辅助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生长模拟模型 生产管理 决策支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