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aw return increases crop production by improving soil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aggregation in a long-term wheat-cotton cropping system 被引量:2
1
作者 Changqin Yang Xiaojing Wang +6 位作者 Jianan Li Guowei Zhang Hongmei Shu Wei Hu Huanyong Han Ruixian Liu Zichun Gu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669-679,共11页
Straw retur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manag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improving yield stability.However,the optimal straw retur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ott... Straw return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managing soil organic carbon(SOC)and improving yield stability.However,the optimal straw return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in the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cotton(Gossypium hirsutum L.)cropping system remains uncertain.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long-term(10 years)impact of carbon(C)input on SOC sequestration,soil aggregation and crop yields in a wheat-cotton cropping system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China.Five treatments were arranged with a single-factor randomized design as follows:no straw return(Control),return of wheat straw only(Wt),return of cotton straw only(Ct),return of 50%wheat and 50%cotton straw(Wh-Ch)and return of 100%wheat and 100%cotton straw(Wt-Ct).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the SOC content increased by 8.4 to 20.2%under straw return.A significant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 sequestration and C input(1.42-7.19 Mg ha^(−1)yr^(−1))(P<0.05)was detected.The percentages of aggregates of sizes>2 and 1-2 mm at the 0-20 cm soil depth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elevated under straw return,with the greatest increase of the aggregate stability in the Wt-Ct treatment(28.1%).The average wheat yields increased by 12.4-36.0%and cotton yields increased by 29.4-73.7%,and significantly linear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also detected between C input and the yields of wheat and cotton.The average sustainable yield index(SYI)reached a maximum value of 0.69 when the C input was 7.08 Mg ha^(−1)yr^(−1),which was close to the maximum value(SYI of 0.69,C input of 7.19 Mg ha^(−1)yr^(-1))in the Wt-Ct treatment.Overall,the return of both wheat and cotton straw was the best strategy for improving SOC sequestration,soil aggregation,yields and their sustainability in the wheat-cotton rotation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w return crop yields SOC soil aggregates wheat-cotton cropping system
下载PDF
Effects of Sowing Rate on Marginal Superiority and Yield of Wheat in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2
作者 王树林 祁虹 +4 位作者 王燕 张谦 冯国艺 林永增 梁青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12期2649-2652,共4页
In the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total 6 sowing rates (187.5, 225.0, 262.5, 300.0, 337.5 and 375.0 kg/hm2) were arranged, and the effects of sowing rate on marginal superiority and yield of wheat were inves... In the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total 6 sowing rates (187.5, 225.0, 262.5, 300.0, 337.5 and 375.0 kg/hm2) were arranged, and the effects of sowing rate on marginal superiority and yield of wheat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 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sowing rate on inner-line wheat was greater than that on side-line wheat; with the increased sowing rate, the marginal superiority of panicle number was reduced in overall, and the difference in panicle number be- tween inner and side lines was decreased from 9.0×10^5/hm2 (sowing rate of 187.5 kg/hm2) to 7.8×10^5/hm2 (sowing rate of 375.0 kg/hm2); the marginal superiority of grains per spike was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reduced, and the largest difference in grains per spike between the inner and side lines reached 4.6 under the sowing rate of 300.0 kg/hm2; the marginal superiority of 1 000-grain weight and yield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largest difference in 1 000-grain weight between the inner and side lines reached 3.9 g under the sowing rate of 337.5 kg/hm2, and in yield reached 3 136.5 kg/hm2under the sowing rate of 375.0 kg/hm2. The effects of sowing rate on the three yield factors of intercropped wheat ranked as panicle number 〉 grains per spike 〉 1 000-grain weight. The appropriate sowing rate of wheat was 225.0-262.0 kg/hm2 in the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WHEAT Sowing rate Marginal superiority YIELD
下载PDF
Analysis on Marginal Superiority and Yield of Different Wheat Varieties in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3
作者 王树林 祁虹 +4 位作者 王燕 张谦 冯国艺 林永增 梁青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5期1077-1079,共3页
In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the spike number per unit area,grains per spike,thousand-grain weight and yield of side line and inner line were investigated in six wheat varieties to study the marginal superiori... In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the spike number per unit area,grains per spike,thousand-grain weight and yield of side line and inner line were investigated in six wheat varieties to study the marginal superiority and select suitable wheat varieties intercropped with cott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Xingmai No.4had obvious marginal superiority with the yield of 6 919.0 kg/hm2,so it was the suitable variety for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Wheat variety Marginal superiority
下载PDF
Effects of N,P and K Amounts on Yield Traits of Wheat in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4
作者 王树林 祁虹 +4 位作者 王燕 张谦 冯国艺 林永增 梁青龙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7期1645-1647,1670,共4页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emands for N, P and K by wheat in wheat 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high-fertility field of Hebei Province. [Method] The experiment adopted randomized block ...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emands for N, P and K by wheat in wheat 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in high-fertility field of Hebei Province. [Method] The experiment adopted randomized block arrangement. Five treatments (0, 75, 150, 225 and 300 kg/hm2) were designed for N, P and K. Wheat tillering, ear number,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 Wheat yiel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 fertilizer. The number of ears per unit area, number of grains per ear, 1 000-grain weight and yield were im- proved with N increasing. P fertilizer improved wheat yield at a certain degree, but K had no effect on wheat yield. ]Conclusion] The optimum fertilization for wheat-cot- 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was N at 225-300 kg/hm2 and P2Os at 150 kg/hm2; and there is no need to apply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cotton Intercropping System N P and K WHEAT YIELD
下载PDF
间作紫苏对猕猴桃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初探
5
作者 高宁 王文华 +5 位作者 温贺 商志伟 杨森 张恒 邹乙菲 秦嘉浩 《中国果树》 2024年第9期37-47,56,共12页
分析猕猴桃间作紫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猕猴桃间作紫苏的间作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猕猴桃园间作紫苏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间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 分析猕猴桃间作紫苏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养分、酶活性以及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探究猕猴桃间作紫苏的间作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猕猴桃园间作紫苏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间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试验设计5个处理:M1201+112500株/hm^(2)(LH)、M626+112500株/hm^(2)(ZH)、M1201+75000株/hm^(2)(LL)、M626+75000株/hm^(2)(ZL)、猕猴桃单作(CK)。结果表明:LH、ZH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紫苏开花期显著下降,速效磷含量在紫苏收获期显著降低而速效钾含量显著上升;猕猴桃根际土壤细菌为优势菌,主要细菌属为Bradyrhizobium、Streptomyces、Pseudomonas等,主要真菌属为Abelia、Homo、Mus等,均在间作处理中有较大提升,LH处理丰度最高;相关性分析发现,Bradyrhizobium和土壤β-木糖苷酶活性、速效磷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Abelia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CK相比,LH、ZH处理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鞘脂的生物合成-神经节系列(glycosphingolipid biosynthesis-ganglio series)和酰胺生物合成过程(amide biosynthetic process),有助于增加植物抗性;间作处理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猕猴桃果实还原型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总酸含量。综上,猕猴桃间作紫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如显著提升了Bradyrhizobium的丰度),有助于改善果实品质。猕猴桃园建议推广LH种植模式即M1201+112500株/hm^(2),同时应补充种植紫苏带走的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紫苏 间作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差异基因
下载PDF
玉米–大豆带状套作行距配置对作物生物量、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8
6
作者 杨峰 娄莹 +5 位作者 廖敦平 高仁才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2-650,共9页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套作 空间配置 土地当量比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蚕豆对钾的吸收及对蚕豆赤斑病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周桂夙 肖靖秀 +4 位作者 郑毅 汤利 朱有勇 李隆 杨进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79-782,共4页
盆栽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常规施肥(NP)水平下,蚕豆茎叶部分生物量在苗期、结荚期和成熟期间作条件下比单作条件下分别增加了11.29%,7.03%,5.90%。在成熟期时,增施钾肥水平条件下间作蚕豆的钾含量显著高于单作蚕豆。间作条件下... 盆栽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常规施肥(NP)水平下,蚕豆茎叶部分生物量在苗期、结荚期和成熟期间作条件下比单作条件下分别增加了11.29%,7.03%,5.90%。在成熟期时,增施钾肥水平条件下间作蚕豆的钾含量显著高于单作蚕豆。间作条件下,蚕豆赤斑病的发生与蚕豆钾含量呈负相关的关系,在结荚期,间作条件下增施钾肥的处理(NPK)与单作条件下增施钾肥的处理(NPK)的赤斑病病情指数相比降低了4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蚕豆 间作 钾吸收 赤斑病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川中丘陵地区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袁晋 罗庆明 +7 位作者 刘卫国 杨晨雨 杨文钰 罗玲 邹俊林 王小春 雍太文 杨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7-783,共7页
为研究气象因子对川中丘陵地区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多点分期播种,比较了不同试验点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与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川中丘陵地区,较高的积温有利于带状套... 为研究气象因子对川中丘陵地区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影响,采用多点分期播种,比较了不同试验点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分析了主要气象因子与带状套作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川中丘陵地区,较高的积温有利于带状套作大豆产量的形成,而降水过多、湿度过大、日照不足不利于产量形成;在花荚期,较高的相对湿度和积温有利于开花结荚,而较长的日照时数、日均温差对开花结荚具有负面作用;气象因子对有效株数、荚粒数影响较小,主要通过影响单株荚数、百粒重的形成,来影响产量;大豆产量表现出随播期推迟而逐渐降低的趋势,适当早播有利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带状套作 大豆 产量
下载PDF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作白三叶的土壤环境调控效果 被引量:30
9
作者 宋同清 肖润林 +3 位作者 彭晚霞 王久荣 李盛华 刘小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1-285,共5页
在亚热带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年间作白三叶大田试验,研究了其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含量及钾的活性,消耗了部分有效磷... 在亚热带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通过连续4年间作白三叶大田试验,研究了其对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间作白三叶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含量及钾的活性,消耗了部分有效磷;增加了土壤关键层次(0~20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延缓和缩短了夏季高温干旱与秋季持续干旱时间;获得了土壤降温时增温、保温与升温时降温的双向动态调控效果.增加了同一层次土壤温度的稳定性,延缓了高温和低温的出现时间,缩短了过度高温时间。从而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与清耕茶园相比,茶园间作白三叶后,春秋茶的酚氨比分别下降了17.10%和30.90%,产量提高了3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间作白三叶 土壤环境 品质产量
下载PDF
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颖 许开飞 +1 位作者 张辉 孙振原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1-82,共2页
为找到较佳的克服辣椒连作障碍的群体结构,以期克服辣椒连作所产生的连作障碍,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辣椒,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辣椒间作玉米、辣椒间作黄瓜、辣椒间作大蒜及辣椒单作4个处理,进行了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试验。... 为找到较佳的克服辣椒连作障碍的群体结构,以期克服辣椒连作所产生的连作障碍,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辣椒,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辣椒间作玉米、辣椒间作黄瓜、辣椒间作大蒜及辣椒单作4个处理,进行了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辣椒间作玉米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良好,品质最佳;辣椒间作黄瓜或大蒜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均处于中间水平,品质适中;辣椒单作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均处于最差,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间作 品质
下载PDF
广东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叶延琼 章家恩 +1 位作者 赵本良 秦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31,共6页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多、循环产业链短、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入侵生物多、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效益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病虫害多、农药使用多、循环产业链短、土地利用效率低、外来入侵生物多、土壤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效益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东省果园利用的典型生态模式,如"猪-沼-果"模式、"林-果-草-鱼"模式、"果-草-禽(牧)"模式、果园养蜂模式、果园套种蔬菜、食用菌模式以及果园间作花生、牧草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生态农业模式 间套种模式
下载PDF
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与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动态 被引量:7
12
作者 范冰 李贤伟 +2 位作者 张健 董慧霞 范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1-6,共6页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 在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地中,对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模式细根和草根的分解及其N、P、K、Ca、Mg养分释放动态进行研究。细根Φ0~1mm、Φ1~2mm、Φ0~2mm及草根的第1年干质量损失率分别为73.97%、69.80%、73.44%和79.53%,应用对数方程模拟细根和草根的分解过程,拟合程度较好(R2>0.9,P<0.01),分解50%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10、252、243和185d。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含量下降,N、Ca的含量增加。草根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的含量都呈现出不规则的波动变化,整体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在细根分解过程中,P、K、Mg的养分释放率与其干质量损失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分解前期增加较快,随后上升趋于平缓,而N、Ca的养分释放率增加整体比较平缓,元素分解速率均以P最快,其次是K、Mg,而N、Ca最慢;而草根分解过程中N、P、K、Ca、Mg的养分释放率初期增加都比较快,随后趋于平缓,并且元素分解速率呈现不规则变化,其中Ca分解率最慢,其他元素的分解率相近。由于细根和草根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整个生态系统中,土壤上下层地下凋落物的主要种类也有所不同,因而有利于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复合模式 细根 草根 分解
下载PDF
麦套夏棉高产优质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卫丽 贾玉珍 +4 位作者 王福亭 李伶俐 马宗斌 林同保 王同朝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21-28,共8页
本文采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成铃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麦套夏棉中棉16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综合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为96 450~105 420株/hm^2,单株留果枝7~8个,喷施缩节胺37.39~4... 本文采用三因子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和成铃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选优,筛选出麦套夏棉中棉16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综合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为96 450~105 420株/hm^2,单株留果枝7~8个,喷施缩节胺37.39~48.97g/hm^2施纯氮105.6~121.31kg、纯磷35.15~40.50kg。通过对产量模型进行解析,三因子对产量的效应均呈开口向下抛物线状,其作用大小的顺序为:密度与留果枝数>施肥量>喷施缩节胺量;互作效应表明各因子取零水平值时产量最高。同时,对棉花纤维品质和成铃模型也进行了分析,并得出高产优质理想株型的成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套作 麦类 栽培 数学模型
下载PDF
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生长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浩 段爱旺 +1 位作者 高阳 申孝军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24,共5页
针对冬小麦/春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冬小麦在间作种植模式下根系的空间变化规律及随生育时期的增长规律。研究表明,间作冬小麦根系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增加呈幂函数衰减规律,在水平方向上呈指数递减规... 针对冬小麦/春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冬小麦在间作种植模式下根系的空间变化规律及随生育时期的增长规律。研究表明,间作冬小麦根系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增加呈幂函数衰减规律,在水平方向上呈指数递减规律。在对根系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衰减数学模型。同时对比分析了间作和单作2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根长密度的垂直分布。对根系生物量随时间的增长分析结果表明,2种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根系生物量的增长均呈现“S”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间作 根干重 根长密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宽幅麦田套种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郭峰 万书波 +3 位作者 王才斌 李新国 孟静静 成波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8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以纯作花生田(PP)为对照,观测分析了麦套花生田(IP)的小气候效应及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套种田地表和花生冠层顶部的光照强度均小于纯作田,分别为纯作田的50%和75%,其差值随花生的生育进程减小。(2)套种田的... 通过田间试验,以纯作花生田(PP)为对照,观测分析了麦套花生田(IP)的小气候效应及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套种田地表和花生冠层顶部的光照强度均小于纯作田,分别为纯作田的50%和75%,其差值随花生的生育进程减小。(2)套种田的10 cm地温平均值高于纯作田,冠层顶部的平均温度低于纯作田。(3)套种田表层土壤容重高于纯作田,各层土壤含水量均低于纯作田。(4)套种花生的LAI(叶面积指数)高峰期和峰值分别比纯作花生晚和小,后期仍保持较大的绿叶面积。(5)花生不同器官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存在一定差异,套种花生的生殖生长延迟,生物产量较纯作田低。(6)套种花生的CGR(作物生长率)高峰期和峰值晚于和大于纯作花生,而NAR(净同化率)变化趋势与纯作基本相同,呈持续下降趋势,饱果期的LAD(光合势)高于纯作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套花生 田间小气候 叶面积指数 干重
下载PDF
麦棉套作模式下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树林 祁虹 +4 位作者 王燕 张谦 冯国艺 林永增 梁青龙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24,28,共4页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置了187.5 kg/hm^2、225.0 kg/hm^2、262.5 kg/hm^2、300.0 kg/hm^2、337.5 kg/hm^2、375.0 kg/hm^26个小麦播量处理,研究了不同播量对小麦边行优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内行小麦的影响大于边行,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穗数的边行优势总体降低,边行与内行差值由90万穗/hm2(播量187.5 kg/hm2)降至78.0万穗/hm2(播量375.0 kg/hm^2);穗粒数边行优势总体先增后减,播量300.0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穗粒数差值最高(4.6粒);千粒质量与产量边行优势总体逐渐增加,播量337.5 kg/hm2处理边行与内行千粒质量差异最高(3.9 g),产量边行与内行差值以播量375.0 kg/hm^2处理最高,为3 136.5 kg/hm^2;播量对套作小麦产量三因素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麦棉套作小麦适宜播种量在225.0~262.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套作 小麦 播量 边行优势 产量
下载PDF
合理套种牧草对山地果园生物环境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郑浩 王义祥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5年第B12期134-138,共5页
综述了合理套种牧草对果园土壤水、肥、气、热、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等肥力因子、果树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山地果园套种牧草的水土保持成效,并简要介绍了牧草化感作用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 山地果园 牧草套种 生态环境 化感作用
下载PDF
麦棉套作方式下小麦棵间蒸发量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安能 周新国 +2 位作者 孟兆江 陈金平 何晋卿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5-378,382,共5页
测定了不同麦棉套作方式下的小麦棵间蒸发量,分析了麦棉套作小麦棵间蒸发日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的棵间蒸发量与耗水量,并建立了麦棉套作小麦棵间蒸发与单作小麦棵间蒸发比值与叶面积指数和株高的复合函数关系.
关键词 冬小麦 套作 棵间蒸发 耗水量
下载PDF
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师光禄 王有年 +4 位作者 张铁强 刘素琪 苗振旺 李登科 路苹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3,共6页
对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枣园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多样性与优势度系数有明显(P<0·05)差异,枣园种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演替产生一定的作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中,天敌功能团的... 对枣园间种牧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影响及其作用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枣园树上天敌功能团的多样性与优势度系数有明显(P<0·05)差异,枣园种草对树上天敌功能团的演替产生一定的作用,枣树不同发育阶段中,天敌功能团的群落参数随物候而改变;枣园种草对于受化学农药干扰的天敌功能团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有促进作用;根据Sn/Sp、Ei/Pi和ds/dm3种指数的大小,评价了枣园天敌功能团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发现种草园的天敌功能团对枣树害虫的控制能力要比未种草枣园强;相关性测定表明:天敌群落学的研究中可以用功能团替代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草间作 天敌功能团 多样性 优势度 天敌作用
下载PDF
烤烟间套作草木樨和甘薯对烟叶含钾量及烟草病毒病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刘丽芳 唐世凯 +1 位作者 熊俊芬 郑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6年第8期238-241,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甘薯套种、烤烟与黄花草木樨间种控制烟草病毒病(烟草普通花叶病和烟草蚀纹病毒病等)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烤烟间种草木樨和烤烟套种甘薯的处理不同程度地减轻了烟草病毒病的危害,特别是对烟草普通花叶...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甘薯套种、烤烟与黄花草木樨间种控制烟草病毒病(烟草普通花叶病和烟草蚀纹病毒病等)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烤烟间种草木樨和烤烟套种甘薯的处理不同程度地减轻了烟草病毒病的危害,特别是对烟草普通花叶病和烟草蚀纹病毒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7.24%、77.86%和80%、100%,从而提高了烟草产量和品质。间套作处理的较单作相比,烟叶含钾量提高了0.05% ̄0.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草木樨 甘薯 间套作 含钾量 烟草病毒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