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Analysis of Rolling-sliding Contact with the Frictional Heat in Rail 被引量:3
1
作者 LI Wei WEN Zefeng +1 位作者 JIN Xuesong WU Lei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1期41-49,共9页
Thermal damage caused by frictional heat of rolling-sliding contac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ilure forms of wheel and rail. Many studies of wheel-rail frictional heating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temperature fiel... Thermal damage caused by frictional heat of rolling-sliding contac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ilure forms of wheel and rail. Many studies of wheel-rail frictional heating have been devoted to the temperature field, but few literatures focus on wheel-rail thermal stress caused by frictional heating. However, the wheel-rail creepage is one of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hermal stress In this paper, a thermo-mechanical coupling model of wheel-rail rolling-sliding contact is developed using thermo-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effect of the wheel-rail elastic creepag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eat flux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 in which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material propertie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moving wheel-rail contact force and the frictional heating are used to simulate the wheel rolling on the rail. The effect of the creepage on the temperature rise, thermal strain, residual stress and residual strain under wheel-rail sliding-rolling contact are investigated.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mally affected zone exists mainly in a very thin layer of material near the rail contact surface during the rolling-sliding contact. Both the temperature and thermal strain of rail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creepage. The residual stresses induced by the frictional heat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rail appear to be tensile. When the creepage is large, the frictional hea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esidual stresses and residual strains of rail. This paper develops a thermo-meehanical coupling model of wheel-rail rolling-sliding contact, and the obtained results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wheel/rail frictional thermal fatig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el-rail rolling-sliding contact frictional heating CREEPAGE residual stress/strain thermo-elasto-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轮轨滑动磨损对应力和温度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魏云鹏 吴亚平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76,85,共6页
列车在启动、制动或通过曲线轨道、长大下坡道时,轮轨之间将出现滑动接触,这种现象在地铁中较为常见。滑动接触引起的磨损对接触区域应力和温度有着显著影响。根据数值计算方法和摩擦传热理论,建立轮轨接触磨损模型和摩擦传热模型,引入... 列车在启动、制动或通过曲线轨道、长大下坡道时,轮轨之间将出现滑动接触,这种现象在地铁中较为常见。滑动接触引起的磨损对接触区域应力和温度有着显著影响。根据数值计算方法和摩擦传热理论,建立轮轨接触磨损模型和摩擦传热模型,引入与磨损相关的接触应力,采用移动热源模拟轮轨之间的摩擦热,考虑温度对材料参数的影响,研究滑动磨损对应力和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轮轨接触斑面积逐渐变大,接触应力从尖凸状变为扁平状,最大接触应力逐渐减小,接触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当磨损深度超过0.2 mm时,采用初始接触应力计算得到的轮轨节点温度值要显著高于采用与磨损相关的接触应力计算得到的温度值,并且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温度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滑动接触时刻末,用初始接触应力计算的轮轨接触区域温度场中的最高温度比磨损相关的接触应力计算得到的最高温度分别高113.9℃和61.0℃。研究结果显示,磨损对应力和温度的影响较为显著,在计算应力和摩擦热时应充分考虑磨损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滑动接触 磨损 摩擦热 接触应力 移动热源 温度
下载PDF
ADI辐条车轮的轮轨接触行为特性计算分析
3
作者 王成琪 金潇 +2 位作者 王令军 巩译泽 杨宜坤 《轨道交通材料》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针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辐条车轮,分别采用理论计算与有限元非线性接触仿真分析的方法,以LM车轮踏面和CHN钢轨为例,对比计算了该车轮与传统直辐板辗钢车轮的法向接触刚度,并采用非线性接触仿真对两种车轮的接触应力与压力、接触斑尺寸进... 针对等温淬火球墨铸铁辐条车轮,分别采用理论计算与有限元非线性接触仿真分析的方法,以LM车轮踏面和CHN钢轨为例,对比计算了该车轮与传统直辐板辗钢车轮的法向接触刚度,并采用非线性接触仿真对两种车轮的接触应力与压力、接触斑尺寸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结果均表明,ADI辐条车轮的接触斑尺寸大于直辐板辗钢车轮,接触斑内最大压力小于直辐板辗钢车轮,有利于缓解轮轨接触斑处的应力集中,从而降低接触区域疲劳裂纹萌生的概率。同时,ADI辐条车轮轮轨法向接触刚度比直辐板碾钢车轮更低,能够减小轮轨耦合作用力,对降低轮轨振动噪声有一定效果。研究表明新型ADI辐条车轮在轮轨接触特性、减振降噪等方面优于传统碾钢车轮,为新型车轮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I辐条车轮 轮轨关系 接触应力 接触刚度
下载PDF
某型高铁踏面廓形轮轨接触特性的对比分析
4
作者 王兴远 沈钢 +1 位作者 董强强 毛鑫 《铁道车辆》 2024年第1期35-39,79,共6页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通过对比2种踏面在不同轮对横移量下的几何接触特性、轮轨接触应力以及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结果表明,W01GT3型踏面与钢轨接触范围更宽,轮轨接触应力更小,在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更长。因此,在镟修维护时,建议采用与该型踏面相近的模板,有助于缓解某型高铁踏面的滚动接触疲劳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踏面 轮轨接触 接触应力 廓形优化 疲劳裂纹
下载PDF
基于60N钢轨廓形的客货共线铁路道岔区轮轨接触关系
5
作者 马俊琦 王树国 +2 位作者 王璞 安博伦 高原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29,共6页
为了研究客货共线铁路采用60N钢轨廓形时道岔区的轮轨关系,以标准60 kg/m钢轨为对比,首先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基线法,从导曲线区、转辙器区及辙叉区三个部分的特征断面入手,研究了采用两种钢轨廓形时轮轨接触位置、轮径差等关键轮... 为了研究客货共线铁路采用60N钢轨廓形时道岔区的轮轨关系,以标准60 kg/m钢轨为对比,首先建立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基线法,从导曲线区、转辙器区及辙叉区三个部分的特征断面入手,研究了采用两种钢轨廓形时轮轨接触位置、轮径差等关键轮轨接触几何参数的变化规律;然后,建立轮轨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各特征断面轮轨接触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比标准60 kg/m钢轨,车轮与60N钢轨廓形匹配时,接触点分布更集中,轮径差变化较小,接触斑呈椭圆形,应力增长相对缓和,但在转辙器区及辙叉区过渡较急促;60N钢轨廓形更适合工况较简单的导曲线区段,而标准60 kg/m钢轨廓形更适合工况较为复杂的转辙器区及辙叉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货共线铁路 道岔 轮轨关系 模型试验 有限元分析 几何关系 接触应力
下载PDF
高速铁路钢轨上拱不平顺对波磨萌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向民 张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3-384,共12页
高速铁路钢轨波磨是近年来致力于解决的一种极其复杂的轮轨关系问题。武广高铁胡家湾大桥存在钢轨上拱不平顺并伴随钢轨波磨病害,有必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寻找钢轨上拱和波磨相伴相生的证据并诠释其机理。首先建立涵盖钢轨上拱-大幅值... 高速铁路钢轨波磨是近年来致力于解决的一种极其复杂的轮轨关系问题。武广高铁胡家湾大桥存在钢轨上拱不平顺并伴随钢轨波磨病害,有必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寻找钢轨上拱和波磨相伴相生的证据并诠释其机理。首先建立涵盖钢轨上拱-大幅值轮载-轮轨接触力统一数力学模型,采用能量法、轮轨接触理论和安定极限法进行解析计算,研究钢轨上拱矢度、列车参数和轨道参数的影响规律。然后阐释钢轨上拱、轮载与轮轨接触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理解钢轨波磨的萌生机理和减磨措施以及提出车轮多边形发生机理猜想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最后简要总结钢轨上拱引发波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前沿问题。计算结果表明:钢轨上拱矢度对轮轨接触力影响显著,如以CRH2型动车组和弹性支撑块式无砟轨道组合为例,当钢轨上拱0.2 cm时,动轮载为21.45 t,相较平顺时增大3.1倍,切向力为15.86 kN,增大2.1倍,法向应力为1 131.6 MPa,增大1.5倍,超出安定极限值20.1%;轮轨接触力随着静轮重、簧下质量和轨道垂向刚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轨道阻尼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发现,钢轨上拱激励轮轨系统高频共振导致了钢轨波磨的萌生与发展。防止或抑制此类型波磨的主要措施有:控制钢轨上拱不平顺、防止轮轨系统共振、减小轮载变化幅值、提高钢轨材质强度与耐磨性能以及采取预防性和修复性打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无砟轨道 钢轨上拱-轮载-轮轨接触力 钢轨钢安定极限 钢轨波磨萌生
下载PDF
热载荷工况下的车轮裂纹周边应力分析及拓展评估
7
作者 孙传喜 沈福 李航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62-66,共5页
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轮轨瞬态热载荷三维弹塑性接触计算模型,从实际角度出发,分析列车制动时产生高热条件下的车轮内部裂纹处的应力场与温度场。系统地分析了多种裂纹参数对裂纹周边应力场的影响规律。基于实测,建立了两种类型的裂纹,其中... 利用有限元法建立轮轨瞬态热载荷三维弹塑性接触计算模型,从实际角度出发,分析列车制动时产生高热条件下的车轮内部裂纹处的应力场与温度场。系统地分析了多种裂纹参数对裂纹周边应力场的影响规律。基于实测,建立了两种类型的裂纹,其中直裂纹长度和深度分别取10~20mm和2~4mm(长深比固定为5)。作为对比的斜裂纹特征参数:长为6~30mm,深为10~20mm,裂纹角度为15°~40°热载荷工况下计算结果表明:热应力对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增强效应不可忽略,某些工况下热应力对合成应力的贡献率可达24.8%;各工况下,直裂纹裂尖应力场普遍高于斜裂纹,说明该型裂纹更危险,更易拓展;裂纹位置越靠近车轮表面,裂尖应力越高,越易拓展并发展至表层,进而引起车轮踏面剥离掉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纹 轮轨热接触 应力强度因子 虚拟裂纹闭合技术
下载PDF
基于胎-梁耦合的湿滑跨座式单轨梁面抗滑性能研究
8
作者 赵阳 雷振国 陈柏坤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8-53,共6页
为了确保跨座式单轨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行车安全,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在雨天、冰雪、潮湿环境下的运行状态进行研究。基于流-固耦合算法(CEL)和有限元方法构建耦合关联的轮胎-梁面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积水深度、不同行车速度条件下,... 为了确保跨座式单轨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行车安全,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在雨天、冰雪、潮湿环境下的运行状态进行研究。基于流-固耦合算法(CEL)和有限元方法构建耦合关联的轮胎-梁面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积水深度、不同行车速度条件下,轮轨垂向力和轮轨应力等参数的变化情况,解析水膜厚度与轮轨垂向力以及轮胎应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接触参数数值变化受到梁面抗滑性能影响,这是引发行车安全问题的主要诱因。车辆轮胎接触垂向力随着梁面积水厚度的增加快速降低,从而引起车轮漂移、瞬间打滑现象。研究成果可为跨座式单轨制定行车安全的保障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座式单轨 抗滑模型 抗滑性能 轮轨垂向力 轮轨应力
下载PDF
HXD3D机车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仿真
9
作者 巨继文 商跃进 +2 位作者 张涛 李娜 雪明翔 《机械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5期123-127,共5页
为了研究兰州局HXD3D型机车在兰新线、兰青线高寒高原复杂线路上运行时出现的剥离、粘连、车轮不圆等问题,利用瞬态三维有限元方法进行了轮轨静态接触和轮轨滚动接触分析,揭示了车轮横移量、轴重等因素对轮轨滚动接触部位、轮轨接触等... 为了研究兰州局HXD3D型机车在兰新线、兰青线高寒高原复杂线路上运行时出现的剥离、粘连、车轮不圆等问题,利用瞬态三维有限元方法进行了轮轨静态接触和轮轨滚动接触分析,揭示了车轮横移量、轴重等因素对轮轨滚动接触部位、轮轨接触等效应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接触面积随横移量的变化曲线与接触斑横向长度随横移量的变化曲线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当轴重在一定基础上继续增加时,车轮踏面内外应力增长速度较慢,接触面积的增长速度较快。轮轨滚动过程中,随着轴重载荷的增加,车轮整体范围内所受等效应力随之增加且有明显的变化,钢轨所受等效应力变化很小。研究结果为减少镟修成本和保障机车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XD3D机车 轮轨滚动接触 接触应力 有限元仿真
下载PDF
钢轨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应力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俊 温泽峰 +1 位作者 金学松 刘启跃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2-268,共7页
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钢轨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计算模型,分析钢轨材料屈服强度对钢轨残余应力和应变的影响.模型中考虑了钢轨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通过在钢轨表面反复施加移动赫兹法向压力和切向力模拟车轮的反复滚动作用.结果表明:最大等... 用有限元法建立了钢轨三维弹塑性滚动接触计算模型,分析钢轨材料屈服强度对钢轨残余应力和应变的影响.模型中考虑了钢轨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通过在钢轨表面反复施加移动赫兹法向压力和切向力模拟车轮的反复滚动作用.结果表明:最大等效塑性应变和剪应变均发生在钢轨接触表面,此处易萌生裂纹;钢轨接触表面附近材料塑性变形流线趋势与现场观测到的裂纹方向一致;钢轨材料屈服强度越高,材料的累积塑性变形越小,钢轨的最大残余应力越接近于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应力 残余应力 残余应变 弹塑性 有限元法
下载PDF
高速铁路钢轨打磨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51
11
作者 王文健 陈明韬 +1 位作者 郭俊 刘启跃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4-577,共4页
根据广深线钢轨斜裂纹的形成与发展特点,提出采用非对称打磨技术控制和减缓钢轨斜裂纹的形成,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现场打磨试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钢轨非对称打磨可以改变轮轨接触几何参数,使轮轨接触点向钢轨顶面中心移动,远离钢轨轨肩... 根据广深线钢轨斜裂纹的形成与发展特点,提出采用非对称打磨技术控制和减缓钢轨斜裂纹的形成,并进行了数值计算和现场打磨试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钢轨非对称打磨可以改变轮轨接触几何参数,使轮轨接触点向钢轨顶面中心移动,远离钢轨轨肩位置,并降低轮轨接触应力.现场打磨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钢轨非对称打磨能改变钢轨光带,使接触点向钢轨踏面中心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打磨 斜裂纹 轮轨接触参数 接触应力
下载PDF
基于轮轨法向间隙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 被引量:28
12
作者 崔大宾 李立 +1 位作者 金学松 肖广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05-211,共7页
为了寻求基于目标的铁路车辆车轮踏面数值优化技术,开发一种考虑轮轨法向间隙参数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利用该方法优化我国高速列车车轮LMa型面。并发现优化后的LMa车轮和CHN60钢轨滚动接触接触时,轮轨界面之间具有较好的'共形'... 为了寻求基于目标的铁路车辆车轮踏面数值优化技术,开发一种考虑轮轨法向间隙参数的车轮踏面优化方法。利用该方法优化我国高速列车车轮LMa型面。并发现优化后的LMa车轮和CHN60钢轨滚动接触接触时,轮轨界面之间具有较好的'共形'特性,这样能有效降低轮轨接触应力以达到降低滚动接触疲劳目的。并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优化的车轮型面对车辆动态特性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在不降低车辆动力学性能的情况下,此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轮轨接触点对分布,降低轮轨接触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踏面 优化 轮轨间隙 接触应力
下载PDF
接触应力对轮轨材料滚动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被引量:42
13
作者 王文健 郭俊 刘启跃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2-356,共5页
利用MMS-2A型微机控制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接触应力对轮轨材料的滚动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接触应力的增加,滚动摩擦系数呈增加趋势,车轮和钢轨试样磨损加剧;相同接触应力水平下,车轮试样磨损量大于钢轨试样,表面损伤严重;随接... 利用MMS-2A型微机控制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接触应力对轮轨材料的滚动摩擦磨损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接触应力的增加,滚动摩擦系数呈增加趋势,车轮和钢轨试样磨损加剧;相同接触应力水平下,车轮试样磨损量大于钢轨试样,表面损伤严重;随接触应力的增加,车轮试样表面从犁沟且轻微剥落向严重剥落损伤转变,钢轨试样表面损伤主要表现为犁沟效应并伴随有剥落现象,但相比车轮试样的剥离损伤要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磨损 车轮 钢轨 磨损机制 接触应力
下载PDF
考虑非对称轨底坡的轮轨滚动接触应力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嵘 温静 +3 位作者 李博 安博洋 徐井芒 王平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9,70,共8页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地铁线路钢轨因施工误差导致的非对称轨底坡处易出现疲劳伤损现象,利用我国地铁车辆常用的LM型面与CHN60钢轨,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Kalker三维非赫兹弹性体滚动接触理论及其数值程序CONTACT,分析非对称轨底坡对轮轨... 研究目的:针对我国地铁线路钢轨因施工误差导致的非对称轨底坡处易出现疲劳伤损现象,利用我国地铁车辆常用的LM型面与CHN60钢轨,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Kalker三维非赫兹弹性体滚动接触理论及其数值程序CONTACT,分析非对称轨底坡对轮轨接触几何参数和轮轨接触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引起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原因。研究结论:(1)随着轨底坡的减小,轮轨接触点对分布趋向于轨距角一侧,接触点对分布范围变窄,且轮轨接触斑面积减小,滑动区增大;(2)横移量小于4 mm时,右轨侧1/30、1/40、1/50三种轨底坡下的最大法向接触应力相差不大,但均明显高于轨底坡为1/20的值;在5~8 mm横移量范围内时,相同横移量下轮轨接触应力随着轨底坡的减小而增大;(3)同一横移量下轮轨体内最大等效应力值随着轨底坡的减小而增大,右轨侧轨底坡从1/20减小至1/50时最大等效应力均增加了60%左右,且等效应力沿纵向分布范围变窄,沿深度方向影响范围变小,等效应力作用趋于集中;(4)轨底坡的减小引起轮轨表层接触应力增大及轮轨体内等效应力增加,可能引起轮轨材料从表层到深度领域内的疲劳破坏,缩短轮轨的使用寿命;(5)本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地铁线路检测、维修及轨底坡设置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线路 非对称轨底坡 滚动接触疲劳 轮轨接触几何 接触应力
下载PDF
地基刚度对三维非线性轮轨接触的动力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亚平 许贵满 +2 位作者 段志东 王良璧 车鸿博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34,共7页
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明地基刚度对轮轨接触的影响,以轮轨接触三维实体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在轨道不平顺的条件下研究地基刚度对轮轨接触的动力影响。研究结论:结果表明:(1)车轮的总位移主要是... 研究目的-为了进一步探明地基刚度对轮轨接触的影响,以轮轨接触三维实体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态动力学分析方法,在轨道不平顺的条件下研究地基刚度对轮轨接触的动力影响。研究结论:结果表明:(1)车轮的总位移主要是地基的弹性变形,在不平顺激励力的作用下,地基刚度对轮轨的位移、应力等影响较大,选取合理的地基刚度可以降低轮轨之间的应力;(2)通过分析列车速度和轮重对轮轨竖向位移、接触应力以及加速度的影响,得出合理的地基刚度为600—1000MPa/m;(3)本文所总结的轨道不平顺条件对轮轨接触的影响规律,以及车速、轮重、地基刚度对轮轨振动的影响规律对高速列车的地基和轮轨接触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不平顺 地基刚度 非线性 轮轨 接触应力
下载PDF
轮轨接触应力数值计算方法 被引量:15
16
作者 卢萍 崔大宾 王宁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8-32,共5页
为了得到轮轨接触应力较精确的数值解,分别采用Hertz接触理论模型、传统有限元模型及改进有限元模型求解轮轨接触应力,并从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方面对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较Hertz接触理论模型更能反映轮轨接触的实际... 为了得到轮轨接触应力较精确的数值解,分别采用Hertz接触理论模型、传统有限元模型及改进有限元模型求解轮轨接触应力,并从计算精度和计算时间方面对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较Hertz接触理论模型更能反映轮轨接触的实际情况,改进的有限元模型在允许的计算精度范围内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轮轨最大接触应力发生在轮轨表面以下约2.5mm的位置,呈弧形分布,并随轴重的增加而增大,高应力区宽度增大,离初始接触位置一定距离处的钢轨表面出现高应力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摩擦 接触应力 Hertz理论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基于ANSYS的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胡军 赵运磊 陈珏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3-155,共3页
轴重和摩擦系数是影响列车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的主要因素。以直径为860mm的LMA型踏面轮对和60kg/m钢轨为例建立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轴重和摩擦系数对最大接触法向应力、接触剪切应力以及最大Mises应力... 轴重和摩擦系数是影响列车轮轨滚动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的主要因素。以直径为860mm的LMA型踏面轮对和60kg/m钢轨为例建立三维实体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不同轴重和摩擦系数对最大接触法向应力、接触剪切应力以及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轴重的增加轮轨最大接触法向应力和最大Mises应力会逐渐增大,接触疲劳裂纹萌生的速度则随之增大。随着摩擦系数的的增加,最大接触法向应力和最大Mises应力的变化不显著,而接触剪切应力则随之增大,加快接触疲劳裂纹的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接触应力 疲劳裂纹 轴重 摩擦系数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轮轨磨耗对岔区轮轨接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平 刘哲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1,共6页
研究目的:针对车轮与道岔钢轨磨耗严重的问题,以沪昆线湄池站为试验背景,现场测量其磨耗后LM型车轮踏面与12号道岔钢轨型面,并基于迹线法原理和有限元理论求解车轮与道岔钢轨的接触问题,计算分析轮轨型面磨耗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接触... 研究目的:针对车轮与道岔钢轨磨耗严重的问题,以沪昆线湄池站为试验背景,现场测量其磨耗后LM型车轮踏面与12号道岔钢轨型面,并基于迹线法原理和有限元理论求解车轮与道岔钢轨的接触问题,计算分析轮轨型面磨耗对轮轨接触几何关系、接触应力、接触斑尺寸及内部应力的影响规律,为道岔钢轨廓形优化设计及岔区钢轨打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论:(1)轮轨型面磨耗改变了轮轨接触点对分布状态,缩短了岔区轮载过渡范围,增大了轮轨接触竖向不平顺幅值及其波动程度,导致岔区轮轨相互作用增强,加剧了道岔钢轨的磨耗伤损;(2)轮轨磨耗能够增加轮轨型面共形度,降低轮轨接触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的幅值;(3)道岔钢轨Von Mises应力最大值一般发生在距钢轨表面2.7~4.5 mm范围内,易导致此处接触疲劳裂纹的萌生;(4)本研究成果可供道岔钢轨廓形优化设计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岔 轮轨磨耗 轮轨接触 接触应力 弹塑性 有限元法
下载PDF
车轮型面对轮轨滚动接触行为影响及选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文健 郭俊 刘启跃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5-649,共5页
分析两种轨底坡情况下锥形踏面与磨耗型踏面车轮的滚动接触行为,结合钢轨损伤行为提出车轮型面的选用要求。结果表明,轨底坡从1∶40变为1∶20时,磨耗型和锥形踏面的滚动接触几何参数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轨底坡为1∶20时,磨耗型踏面的最大... 分析两种轨底坡情况下锥形踏面与磨耗型踏面车轮的滚动接触行为,结合钢轨损伤行为提出车轮型面的选用要求。结果表明,轨底坡从1∶40变为1∶20时,磨耗型和锥形踏面的滚动接触几何参数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轨底坡为1∶20时,磨耗型踏面的最大切应力和等效应力明显小于锥形踏面。磨耗型车轮踏面能减轻重载钢轨侧磨且等效锥度大于锥形踏面车轮;由于重载与高速铁路钢轨损伤形式的不同,建议优化设计高速铁路车轮踏面形状,以减轻高速钢轨疲劳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型面 轮轨滚动接触 轨底坡 接触应力 磨耗
下载PDF
重载列车车辆轮轨作用研究 被引量:30
20
作者 卜继玲 李芾 +1 位作者 付茂海 黄运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56,共5页
通过对不同轴重、不同踏面外形和不同钢轨的轮轨接触最大应力的计算,得出轮轨接触应力随轴重、踏面和钢轨的变化情况。分析比较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验证理论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轮轨接触应力随着轴重的提高而增加;在运用初期轮... 通过对不同轴重、不同踏面外形和不同钢轨的轮轨接触最大应力的计算,得出轮轨接触应力随轴重、踏面和钢轨的变化情况。分析比较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验证理论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研究表明:轮轨接触应力随着轴重的提高而增加;在运用初期轮轨磨耗量随运行里程增加急剧上升;随着轮轨间的进一步磨合,轮轨接触应力和磨耗量将稳定在一定水平;轴重从21 t提高到23 t,轮轨磨耗量增加80%左右;轴重从21 t提高到25 t,轮轨磨耗量增加150%左右;提高钢轨的重量等级,可以在增加车辆轴重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轮轨接触应力及减少轮轨磨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重 磨耗 接触应力 轮轨关系 计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