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eel-rail Profiles Matching Design Considering Railway Track Parameters 被引量:6
1
作者 CUI Dabin LI Li +1 位作者 JIN Xuesong LI Ling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4期410-417,共8页
The profile of wheel/rail has great concern with the vehicle running safety, the wheel/rail wear and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between wheel and rail, due to its severer impact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both the ra... The profile of wheel/rail has great concern with the vehicle running safety, the wheel/rail wear and the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between wheel and rail, due to its severer impact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both the railway vehicle/track, and the wheel/rail rolling contact statu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in this respect are mainly explored in reverse methods, where track parameters are predetermined and invariable during the optimizing proces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pose a wheel-rail profiles matching design method considering multi-parameter, through optimizing wheel/rail profile under different rail cants and track gauges, based on the existed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normal gap of wheel/rail.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an also, compared with the prior reverse methods, be called "forward solution method" in which the riding comfort, wheel unloading rate and wheel/rail contact stress of the speed-up railway passenger car are calculated by means of a vehicle-track coupling dynamic model, with the range of the rail cant varying from 1/20 to 1/40 and the rail gauge from 1 433 mm to 1 441 mm.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of the pairs of contact points can be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contact stress can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a great influence is exposed by the rail cant and track gauge on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high speed passenger car, and an optimal vehicle dynamics behavior are obtained with the optimized wheel/rail profile when the rail cant is 1/30 and the track gauge is 1 435 mm.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wheel-rail profiles matching design method considering multi-parame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el profile OPTIMIZATION dynamic behavior rail cant track gauge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wheel and rail profile wear:a review of numerical models 被引量:3
2
作者 N.Bosso M.Magelli N.Zampieri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2年第4期403-436,共34页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models able to compute the wheel and rail profile wear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scheduling of maintenance operations required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profile shapes.This work surveys th... The development of numerical models able to compute the wheel and rail profile wear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scheduling of maintenance operations required to restore the original profile shapes.This work surveys the main numerical models in the literatur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uniform wear of wheel and rail profiles.The standard structure of these tools includes a multibody simulation of the wheel-track coupled dynamics and a wear module implementing an experimental wear law.Therefore,the models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adopted for the worn profile update,ranging from models performing a single computation to models based on an onlin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dynamic and wear modules.Nevertheless,the most common strategy nowadays relies on an iteration of dynamic simulations in which the profiles are left unchanged,with co-simulation techniques often adopted to increase the computational performances.Work is still need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current models.New experimental campaign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obtain refined wear coefficients and models,while strategi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both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al wear,also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tread braking,should be implemented to obtain accurate damage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AR wheel and rail profiles wheel-rail contact railway vehicle dynamics Multibody simulation CO-SIMULATION
下载PDF
小半径曲线上P75钢轨打磨廓形设计及应用研究
3
作者 刘永乾 任尊松 +2 位作者 侯银庆 吴潇 王军平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2-1119,共8页
以国内某重载铁路R400 m曲线P75钢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轮轨接触模型和轮径差曲线描述模型,选取代表性车轮踏面和钢轨廓形,采用轮径差曲线逆向求解法优化了轮轨接触区域钢轨廓形,并依据打磨量最小化原则设计得到了曲线钢轨打磨廓形。建... 以国内某重载铁路R400 m曲线P75钢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轮轨接触模型和轮径差曲线描述模型,选取代表性车轮踏面和钢轨廓形,采用轮径差曲线逆向求解法优化了轮轨接触区域钢轨廓形,并依据打磨量最小化原则设计得到了曲线钢轨打磨廓形。建立了实测参数下的车辆-轨道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实测廓形和设计廓形匹配下的动力学指标。按钢轨廓形设计要求,在该R400 m曲线上实施了钢轨打磨试验和轮轨动力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轮径差曲线趋于平滑,车辆曲线通过能力得到提高,抗脱轨能力得到保持;轮轨关系得到显著改善、轮轨接触点交叉跳跃和集中问题得到缓解;轮轨横向力减小20%以上,脱轨系数减小16%以上,钢轨法向接触应力减小32%以上,轮轨蠕滑力减小26%以上;实施打磨后,轮轨横向力减小34%以上,脱轨系数减小35%以上,钢轨振动加速度减小35%以上;打磨后3个月轨面疲劳伤损未见明显发展,钢轨使用寿命由前一换轨周期的8个月延长至13.5个月。仿真分析和打磨试验验证了钢轨廓形设计方法在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径差曲线 钢轨廓形设计 钢轨打磨 轮轨力 钢轨振动加速度 钢轨磨耗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函数的钢轨打磨廓形优选研究
4
作者 刘永乾 任尊松 +1 位作者 侯银庆 王军平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74,共9页
针对CR400BF和CRH5动车组6~8 Hz主频车体抖动问题,从改善轮轨关系角度出发,分别建立车轮踏面和钢轨廓形样本库,通过确定目标函数和设置边界条件求解得到优选钢轨廓形。建立实参数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和轮轨接触弹塑性有限元模型... 针对CR400BF和CRH5动车组6~8 Hz主频车体抖动问题,从改善轮轨关系角度出发,分别建立车轮踏面和钢轨廓形样本库,通过确定目标函数和设置边界条件求解得到优选钢轨廓形。建立实参数车辆-轨道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和轮轨接触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对比优选钢轨廓形和60N廓形的等效锥度、动力学指标和轮轨接触应力。按优选钢轨廓形进行钢轨打磨试验,结果表明:优选钢轨廓形与磨耗车轮踏面匹配时轮轨关系改善,等效锥度小于上限值0.4;与不同磨耗车轮踏面匹配时,优选钢轨廓形动力学指标优于60N,且轮轨接触应力和打磨量均更小;按优选钢轨廓形进行钢轨打磨后,CR400BF、CRH5动车组舒适度、平稳性指标分别减小15.7%、13.1%以上,车体振动加速度主频消除。优选钢轨廓形可有效缓解CR400BF和CRH5动车组车体抖动,优选方法和实施流程可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体抖动 多目标函数 钢轨廓形 钢轨打磨 轮轨关系
下载PDF
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下地铁轮轨接触特性
5
作者 朱爱华 李嘉祺 +2 位作者 孟宇轩 杨建伟 白堂博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6,共7页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 为探究地铁车轮型面动态变化与轨底坡设置的关系,跟踪测试了运行里程5万、8万、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研究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时的轮轨接触特性;以车辆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根据实测地铁车辆参数,建立了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和非赫兹滚动接触理论,建立了轮轨滚动接触计算模型;以轮轨接触点和接触位置、滚动圆半径差、接触角、等效锥度、蠕滑率、接触斑面积和最大接触压力作为轮轨接触几何和力学性能指标,分析轨底坡耦合车轮动态型面对轮轨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LM标准型面和5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轮轨接触点分布均匀;随着运行里程增加,车轮磨耗型面变化,轮轨接触恶化,轮对横移量4 mm下,8万和14万公里车轮磨耗型面与1/20轨底坡匹配时各指标出现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轮轨接触特性 模型试验 轨底坡 车轮型面动态变化
下载PDF
基于轮轨力测量的新型轨道交通轮对智能运维监测系统研制
6
作者 朱旻昊 贺继樊 +4 位作者 李溯 杨家辉 王清永 倪庆博 曹高源 《机械》 2024年第9期28-36,共9页
轮轨力直接反映了列车-线路耦合状态及车轮服役损伤水平,创新发展轮轨力在线测量技术对保障列车运行安全至关重要。简述了现有直接轮轨力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不足,通过传感器结构设计、数据融合算法及软件处理系统开发,研制了一... 轮轨力直接反映了列车-线路耦合状态及车轮服役损伤水平,创新发展轮轨力在线测量技术对保障列车运行安全至关重要。简述了现有直接轮轨力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存在的不足,通过传感器结构设计、数据融合算法及软件处理系统开发,研制了一种新型轨道交通轮对智能运维监测系统(RIM)。基于剪力法轮轨力测量原理,利用设计研发的钢轨卡装式H型剪力传感器组桥阵列及多通道信号重构技术实现了轮轨力的连续测量。同时,通过制定系统测区布置方案,提出各检测功能评价方法,并构建监测系统网络架构,能满足对车轮踏面损伤、车辆偏载及超员检测等功能需求。经某地铁公司现场实测验证,本系统无需对轨道结构进行任何改动,拆装方便快捷,并能连续重叠采集测量区间内的轮轨力信号,有效弥补了单个剪力测量点独立工作产生的测量盲区,实现了轮轨垂向力的米级连续在线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力 剪力法 踏面损伤 多边形 在线测量
下载PDF
等效锥度非线性研究及其在踏面设计中的应用
7
作者 张笑 池茂儒 +3 位作者 谢雨辰 梁树林 蔡吴斌 李奕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4-1434,共11页
为研究等效锥度非线性特性对车辆系统动力学和磨耗性能的影响,提出可以用于踏面优化设计的非线性特性建议指标。通过对轮轨关系进行细致推导,应用踏面逆向设计快速递推算法,得到具有不同等效锥度非线性特性的踏面,对不同踏面的轮轨关系... 为研究等效锥度非线性特性对车辆系统动力学和磨耗性能的影响,提出可以用于踏面优化设计的非线性特性建议指标。通过对轮轨关系进行细致推导,应用踏面逆向设计快速递推算法,得到具有不同等效锥度非线性特性的踏面,对不同踏面的轮轨关系进行分析。建立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基于Archard理论的磨耗预测模型,对不同非线性特性踏面的临界速度、横向平稳性、磨耗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线性因子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临界速度下降,但该指标过高对临界速度影响更大,最大降幅可达20%;等效锥度非线性特性还会影响到踏面的磨耗发展,踏面的初始非线性因子越高,名义等效锥度在磨耗过程中的增长越慢,对延长车轮服役周期是有利的。综合动力学性能及磨耗性能,建议高速列车踏面的非线性因子应取尽可能接近于0的负值。在这一结论的指导下,对S1002CN踏面进行优化设计,得到名义等效锥度为0.1,等效锥度非线性因子为0.013(与S1002CN持平)、-0.002的优化踏面S1002CN_opt1、S1002CN_opt2,优化踏面S1002CN_opt2与S1002CN相比临界速度和横向平稳性有所优化,同时磨耗性能也有所提升。S1002CN_opt2与S1002CN_opt1之间的等效锥度非线性关系在动力学性能及磨耗性能中的表现证明以等效锥度非线性因子限值指导踏面进行优化设计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踏面设计及轮轨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锥度非线性 车轮型面逆向设计 车辆系统动力学 轮轨接触关系 车轮磨耗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优化策略的曲线钢轨非对称打磨设计
8
作者 周骏 刘林芽 李纪阳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66-3178,共13页
铁路曲线钢轨打磨一直是养护维修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钢轨的磨损不可避免,但适当打磨型面能有效减缓磨损。为了降低打磨去除量,改善轮轨接触性能,提高铁路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协方差矩阵自适应优化策略(MO-CMA-ES)... 铁路曲线钢轨打磨一直是养护维修工作的重点之一,虽然钢轨的磨损不可避免,但适当打磨型面能有效减缓磨损。为了降低打磨去除量,改善轮轨接触性能,提高铁路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协方差矩阵自适应优化策略(MO-CMA-ES)的曲线段打磨型面设计方法。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CA),从钢轨磨耗型面中选取代表性的磨耗型面作为初始种群。接着,采用NURBS曲线拟合算法对这些型面进行曲线拟合,以建立参数化模型。随后,使用MOCMA-ES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其中目标函数包括降低打磨去除量、轮重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根据每个型面在不同目标函数下的适应度值,进行种群的进化与连续迭代,直到满足终止条件,即适应度函数值不再显著变化。最后,从最终的种群中选取目标适应度值最小的子代个体作为最优解。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型面降低了45.3%的打磨去除量,同时内外轨轨顶的打磨下降高度分别降低了0.84 mm和0.23 mm。静态轮轨接触方面,优化后的轮轨接触点分布更加均匀,且轨距角过渡区域的跳跃现象得到改善。动力学性能方面,优化型面降低了列车车体的横向加速度和轮轨横向力。此外,有效减小了轮对的横向位移,并微幅降低了轮轨最大接触应力。研究结果为曲线钢轨打磨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设计方法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磨耗 主成分分析方法 多目标协方差矩阵自适应优化算法 磨耗代表型面 钢轨打磨去除量
下载PDF
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轮缘强度分析
9
作者 刘顺稳 尹利钧 +1 位作者 赵鑫 温泽峰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4,共9页
面对工程中最小轮缘厚度多依据经验确定的现状,利用ANSYS建立了考虑CR400AF型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的三维轮轨静态接触有限元模型,钢轨选用CN60,轮径取极小值850 mm,轮轨载荷取自UIC 510-2020标准。分析了不同横移、载荷下的轮轨接... 面对工程中最小轮缘厚度多依据经验确定的现状,利用ANSYS建立了考虑CR400AF型动车组车轮薄轮缘旋修廓形的三维轮轨静态接触有限元模型,钢轨选用CN60,轮径取极小值850 mm,轮轨载荷取自UIC 510-2020标准。分析了不同横移、载荷下的轮轨接触状态,对比了22.0、26.0、32.9 mm这3种典型轮缘厚度下轮辋和轮缘内应力分布。重点分析设计廓形接触和磨耗后共形接触条件下,轮缘贴靠和道岔通过时轮缘内部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其最大应力的幅值和发生位置,总结了特征应力随轮缘厚度的变化规律。以车轮360 MPa的许用应力作为评判准则,发现工程中采用的轮缘最薄22.0 mm的车轮轮缘强度有保障。提出了薄轮缘车轮安全评估的接触分析策略,为未来最小轮缘厚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现行薄轮缘车轮的运营提供了关键服役应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轮缘磨耗 薄轮缘旋修廓形 轮缘强度 轮轨接触
下载PDF
轮轨冲击对提速客车轴箱轴承系统的影响分析
10
作者 常伟 张茜 +2 位作者 刘学 辛忠伟 胡卫平 《哈尔滨轴承》 2024年第2期24-28,共5页
将铁路车轮踏面扁疤运动模型模拟得到的冲击载荷引入双列圆柱滚子轴承轴箱系统力矩平衡模型,数值分析不同扁疤参数在铁路运行工况下导致的轴箱中组配的圆柱滚子轴承内部接触变形、偏转与局部极限接触应力的影响,进而评估轴箱中组配的圆... 将铁路车轮踏面扁疤运动模型模拟得到的冲击载荷引入双列圆柱滚子轴承轴箱系统力矩平衡模型,数值分析不同扁疤参数在铁路运行工况下导致的轴箱中组配的圆柱滚子轴承内部接触变形、偏转与局部极限接触应力的影响,进而评估轴箱中组配的圆柱滚子轴承系统的接触疲劳损坏与轮轨冲击接触的相关性,建议扁疤长度控制在40 mm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滚子轴承 轴箱轴承系统 踏面扁疤 轮轨冲击 接触分析
下载PDF
重载铁路钢轨抗疲劳型面的设计与应用
11
作者 张平 许强 +1 位作者 周宇 姚心弦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0,共7页
为了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基于三次插值样条曲线方法,通过降低钢轨轨肩-轨距边廓形,设计了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抗疲劳型面。结合重载运输条件下的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根据接触点位置、轮轨接触斑面积、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 为了改善轮轨接触关系,基于三次插值样条曲线方法,通过降低钢轨轨肩-轨距边廓形,设计了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抗疲劳型面。结合重载运输条件下的车辆-轨道动力学模型,根据接触点位置、轮轨接触斑面积、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磨耗指数等参数,确定了重载铁路钢轨打磨铣磨基准型面并进行现场应用。基准型面为:钢轨轨肩-轨距边廓形降低的起点在由轨顶中心向近轨距边方向移动5 mm的位置,廓形改变范围覆盖起点至轨距边侧磨点,改变范围内最大廓形弧面下降量出现在轨顶中心向轨距边26 mm处,且最大弧面下降量为0.6、0.7 mm。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基准型面使得轮轨垂向、横向力均有所降低,轮轨接触关系改善,接触点位置稳定;预测的裂纹萌生寿命延长了16.3%~47.2%,满足改善车辆运行状态、延长重载铁路钢轨使用寿命等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轮轨关系 模型仿真 现场试验 钢轨抗疲劳型面 滚动接触疲劳 钢轨打磨
下载PDF
基于多参数随机变化的高速动车组动力学指标分布研究
12
作者 成棣 郭志强 +3 位作者 胡晓依 孙丽霞 温育庆 宋志坤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7,共10页
针对服役高速动车组关键悬挂部件动力学参数变化后动力学指标分布特征缺乏的问题,对运营里程为145万km的某型动车组的转臂节点径向和轴向刚度、抗蛇行减振器0.01和0.02 m·s^(-1)加载速度下的阻尼力进行测试和统计,结果均服从正态分... 针对服役高速动车组关键悬挂部件动力学参数变化后动力学指标分布特征缺乏的问题,对运营里程为145万km的某型动车组的转臂节点径向和轴向刚度、抗蛇行减振器0.01和0.02 m·s^(-1)加载速度下的阻尼力进行测试和统计,结果均服从正态分布;建立并验证动车组参数化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将转臂节点刚度和抗蛇行减振器阻尼力视为随机变量,构建基于改进拉丁超立方抽样的高速动车组动力学仿真方法,包含拉丁超立方抽样、轮轨型面与抽样结果组合、更换动车组仿真模型参数、动车组动力学仿真及动力学指标计算、动力学指标统计分析等内容。采用该方法进行动车组的动力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服役近145万km的动车组脱轨系数、轮轴横向力和构架横向加速度随车轮磨耗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轮重减载率、垂向平稳性、横向平稳性指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所有指标均未超限;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横向平稳性指标、垂向平稳性指标及构架横向加速度均呈正态分布;脱轨系数分布范围为0.036~0.207,均值为0.075,标准差为0.020;轮重减载率分布范围为0.107~0.262,均值为0.164,标准差为0.036;轮轴横向力分布范围为4.209~16.701 kN,均值为8.438kN,标准差为2.221 kN;横向平稳性指标分布范围为1.351~2.469,均值为1.566,标准差为0.149,垂向平稳性指标分布范围为2.260~2.323,均值为2.273,标准差为0.005;构架横向加速度分布范围为0.906~3.994 m·s^(-2),均值为1.978 m·s^(-2),标准差为0.590 m·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参数 转臂节点刚度 抗蛇行减振器阻尼 轮轨型面 安全性 稳定性 平稳性 正态分布
下载PDF
A numerical study on tread wear and fatigue damage of railway wheels subjected to anti-slip control 被引量:2
13
作者 Yunfan YANG Liang LING +1 位作者 Jiacheng WANG Wanming ZHAI 《Frictio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8期1470-1492,共23页
Tread wear and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RCF) damage propagated on railway wheels are the two extremely important focal points as they can tremendously deteriorate wheel/rail interactions and hunting stability and dest... Tread wear and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RCF) damage propagated on railway wheels are the two extremely important focal points as they can tremendously deteriorate wheel/rail interactions and hunting stability and destroy wheel surface materials, and subsequently, cut down the lifetime of the wheels. The on-board anti-slip controllers are of essence aiming to hold back the striking slipping of the powered wheelsets under low-adhesion wheel/rail condi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nti-slip control on wheel tread wear and fatigue damage under diverse wheel/rail friction conditions. To this end, a prediction model for wheel wear and fatigue damage evolution on account of a comprehensive vehicle–track interaction model is extended, where the wheel/rail non-Hertzian contact algorithm is used. Furthermore, the effect of frictional wear on the fatigue damage at wheel surface is consider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heel/rail contact is full-slip under the low-adhesion conditions with braking effort. The wear amount under the low-adhesion conditions is observably higher than that under the dry condition. It 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wheel tread is prone to suffering more serious wear and fatigue damage issues with a higher anti-slip control threshold compared to that with a lower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slip control wheel/rail non-Hertzian contact adhesion condition wheel tread wear fatigue damage
原文传递
不同高速动车组车轮踏面的轮轨接触关系对比
14
作者 吕小勇 王勇 +1 位作者 寸冬冬 李龙 《铁道车辆》 2024年第2期26-33,共8页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高速动车组的轮轨接触关系,针对我国高速动车组车辆常用的5种车轮踏面(LMA、LMB、LMC、LMD、LMB10)和高速铁路60N钢轨,对其轮轨匹配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迹线法求解轮轨接触几何关系,采用半赫兹接触理论计算不同轮轨匹... 为了研究我国不同高速动车组的轮轨接触关系,针对我国高速动车组车辆常用的5种车轮踏面(LMA、LMB、LMC、LMD、LMB10)和高速铁路60N钢轨,对其轮轨匹配特性进行了研究。基于迹线法求解轮轨接触几何关系,采用半赫兹接触理论计算不同轮轨匹配的接触斑和接触斑内的法向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从接触几何角度来看,LMA和LMC踏面等效锥度较小,踏面和钢轨上的接触带宽小,接触点比较集中;LMB和LMD踏面接触带宽较大,LMB10踏面居中,但LMB踏面的等效锥度最大。从接触力学角度来看,LMA踏面接触斑形状最接近椭圆,不同横移量下的接触斑面积和应力最大值变化最平缓;LMC踏面在靠近轮缘区域的接触斑形状复杂,且整体的应力水平较大;LMD踏面的接触斑位置变化最大,但在小幅横移范围内接触应力最小;而LMB和LMB10两种踏面的接触斑特性相似,在名义滚动圆附近接触斑面积最大,接触应力最小,靠近轮缘区域后快速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车轮踏面 轮轨关系 迹线法 半赫兹接触
下载PDF
踏面匹配与初始裂纹形态交互作用下车轮多轴疲劳裂纹扩展特性
15
作者 黄奎龙 余刚 +1 位作者 方修洋 张昊楠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7-191,共5页
地铁车辆车轮裂纹常萌生于车轮踏面及亚表面,亚表面裂纹是影响车轮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借助有限元仿真方法,在轮轨接触三维模型亚表面处插入初始裂纹,研究了不同轮轨匹配形式、不同初始裂纹形态对亚表面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的影响。结果显... 地铁车辆车轮裂纹常萌生于车轮踏面及亚表面,亚表面裂纹是影响车轮寿命的关键因素之一。借助有限元仿真方法,在轮轨接触三维模型亚表面处插入初始裂纹,研究了不同轮轨匹配形式、不同初始裂纹形态对亚表面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车轮亚表面3 mm处接触应力数值最大,在锥形、LM型、LMA型三种踏面类型中,采用LM型踏面时车轮亚表面等效应力最大,最容易发生疲劳破坏;裂纹扩展均呈现出多轴疲劳裂纹扩展特性,锥形踏面工况下裂纹的扩展速率高于其余两种踏面类型下的裂纹扩展速率;不同初始裂纹角度中,45°初始裂纹角度是最危险的角度;初始裂纹深度对裂纹的扩展路径基本无影响。本研究结果对车轮亚表面埋藏裂纹缺陷评判及剩余寿命预测有一定的工程及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 轮轨型面匹配 初始裂纹 亚表面 疲劳裂纹扩展
下载PDF
车轮踏面磨耗对齿轨列车齿轮齿条接触状态影响研究
16
作者 雷欢欢 赵家栋 +3 位作者 赵玉凯 师陆冰 李志远 岳子毫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37,共7页
针对齿轨列车车轮踏面磨耗情况下难以探究齿轮齿条接触状态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考虑车轮踏面磨耗情况的齿轮齿条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磨耗情况下齿轮齿条的接触关系,获得了接触应力计算关键参数随车... 针对齿轨列车车轮踏面磨耗情况下难以探究齿轮齿条接触状态规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考虑车轮踏面磨耗情况的齿轮齿条齿面接触应力计算模型。首先,分析了磨耗情况下齿轮齿条的接触关系,获得了接触应力计算关键参数随车轮磨耗的变化规律,并结合Hertz接触理论构建了考虑车轮磨耗的齿轮齿条接触应力计算模型;然后,选取某工程齿轮齿条参数进行计算,获得了磨耗周期内的齿面接触应力分布,并通过27组有限元仿真试验获得了不同磨耗量、不同接触位置的齿轮齿条接触应力数据,与上述计算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运用上述计算模型进一步分析了车轮磨耗影响接触应力规律的内在机制和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模型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71%,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车轮踏面磨耗量越大,齿轮齿条啮入点附近的接触应力越大,其影响机制是车轮磨耗导致啮入点附近驱动齿轮曲率半径急剧减小;增大初始中心距和齿条齿顶圆角影响系数,可降低车轮踏面磨耗对接触应力的影响,并可通过减小高度调整周期来优化接触状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轨列车 车轮踏面磨耗 齿轮齿条 HERTZ接触 齿面接触应力 理论计算
下载PDF
基于钢轨廓形下的钢轨打磨技术应用研究
17
作者 金能龙 张庆海 李波 《山西建筑》 2024年第17期123-126,共4页
钢轨作为与列车直接接触部分,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钢轨磨损,文章从钢轨磨损机理出发,探讨了利用对钢轨廓形进行优化设计,再通过打磨成设计的目标廓形,来解决减少钢轨磨损、提升轨道整体性能的方法。详细阐述了从钢轨廓形测量开... 钢轨作为与列车直接接触部分,在列车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钢轨磨损,文章从钢轨磨损机理出发,探讨了利用对钢轨廓形进行优化设计,再通过打磨成设计的目标廓形,来解决减少钢轨磨损、提升轨道整体性能的方法。详细阐述了从钢轨廓形测量开始,对测量后钢轨廓形进行拟合出该线路段的钢轨代表廓形,用钢轨代表廓形与车轮踏面廓形进行耦合分析,得出打磨目标廓形,利用打磨车等设备按照打磨目标廓形进行打磨,最终得到良好的钢轨廓形。以武广铁路某段的实际案例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通过打磨前后对比,钢轨GQI指数显著提升,证明了优化钢轨廓形能有效改善轮轨接触,达到既定的维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廓形 钢轨打磨 轮轨接触关系
下载PDF
某型高铁踏面廓形轮轨接触特性的对比分析
18
作者 王兴远 沈钢 +1 位作者 董强强 毛鑫 《铁道车辆》 2024年第1期35-39,79,共6页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 针对我国某型高铁踏面存在的疲劳裂纹出现频繁、部分轮对镟修量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其与现行高速钢轨的接触特性,发现存在轮轨接触应力较大、接触点应力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介绍了一种可供替代的W01GT3型踏面。通过对比2种踏面在不同轮对横移量下的几何接触特性、轮轨接触应力以及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结果表明,W01GT3型踏面与钢轨接触范围更宽,轮轨接触应力更小,在直线运行工况下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更长。因此,在镟修维护时,建议采用与该型踏面相近的模板,有助于缓解某型高铁踏面的滚动接触疲劳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踏面 轮轨接触 接触应力 廓形优化 疲劳裂纹
下载PDF
个性化设计廓形打磨钢轨在高速铁路小半径曲线波磨病害整治中的应用
19
作者 张翼 《铁道技术监督》 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
我国某高速铁路半径为1 600 m曲线下股钢轨波磨病害严重,采用传统方式打磨后,波磨病害在4个月后再次产生。以现场实测钢轨廓形为基础,分别对该曲线上股、下股廓形进行个性化设计。采用个性化设计廓形打磨钢轨后,钢轨波磨产生周期延长至... 我国某高速铁路半径为1 600 m曲线下股钢轨波磨病害严重,采用传统方式打磨后,波磨病害在4个月后再次产生。以现场实测钢轨廓形为基础,分别对该曲线上股、下股廓形进行个性化设计。采用个性化设计廓形打磨钢轨后,钢轨波磨产生周期延长至8个月。通过建立动力学模型和仿真计算,得出如下结论:较传统方式打磨,采用个性化设计廓形打磨钢轨,在轮对横移量为0~9 mm时的轮轨接触轮径差均得到不同程度增大;轮对横移量为6 mm时的轮轨接触锥度由0.087提升至0.133,提升了53%,车轮通过曲线能力明显增加;轮轨接触点均匀分布于轨面,在蛇行运动过程中,接触点在轨面均匀移动,跳跃少;曲线下股蠕滑率平均值的变化率下降89.6%,蠕滑率变化范围的变化率下降80.9%,轮轨运动更接近于纯滚动,轮轨接触状态更加稳定,对延长钢轨波磨病害产生周期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钢轨磨耗 波形磨耗 小半径曲线 轮轨接触 钢轨廓形
下载PDF
钢轨铣磨技术在高速铁路小半径曲线的应用
20
作者 岳海潮 《高速铁路新材料》 2024年第2期29-34,共6页
为解决高速铁路进出站或临近管界的小半径曲线钢轨表面疲劳伤损问题,修复钢轨廓形,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廓形质量、轨面状态、钢轨廓形偏差和轮轨接触关系。从轮轨关系角度分析了轨面疲劳伤损产生原因,提出了利用... 为解决高速铁路进出站或临近管界的小半径曲线钢轨表面疲劳伤损问题,修复钢轨廓形,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廓形质量、轨面状态、钢轨廓形偏差和轮轨接触关系。从轮轨关系角度分析了轨面疲劳伤损产生原因,提出了利用钢轨铣磨车和道岔打磨车的综合整治方案。结果表明:铣磨打磨作业后钢轨廓形质量和轨面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轮轨接触点分布位置更加合理,分布范围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轨面应力集中问题;动检车横向加速度明显减小,轮轨接触关系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小半径曲线 钢轨铣磨 钢轨廓形打磨 轮轨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