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发生与环境因子、机体免疫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相关性
1
作者 王印庚 于永翔 +7 位作者 蔡欣欣 张正 王春元 廖梅杰 李彬 荣小军 朱洪洋 戴岩 《水产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为系统解析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宿主免疫力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实验利用水体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对虾机体免疫酶活性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检测技术对健康与患WFS的... 为系统解析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宿主免疫力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实验利用水体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对虾机体免疫酶活性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检测技术对健康与患WFS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组相比,患病池塘的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等水质理化因子波动趋势相似,波动范围分别为26.1~29.0℃、4.26~6.08 mg/L、8.39~8.73和40~49,患病组DO和盐度比健康组高;健康组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含量为1.19×10^(5)~7.70×10^(5)和8.8×10^(3)~1.96×10^(4) CFU/g,弧菌占比为2%~16%,患病组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含量在3.80×10^(5)~2.51×10^(6)和2.02×10^(5)~1.49×10^(6) CFU/g范围内,比健康组高15~113倍,弧菌占比在55%~70%。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性在健康组内为1.21~5.64、9.17~15.25、3.56~7.43、4.83~6.70及3.10~4.55 U/mg,在患病组内为2.12~5.39、19.22~26.96、19.73~26.85、3.00~4.14及7.76~9.21 U/mg。比较分析表明,WFS的发生与可培养细菌含量、弧菌占比、ACP、LZM、PO的相关性较强。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患病组水体菌群结构的Ace和Chao指数呈一定程度下降趋势,PCoA指数偏离度较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蓝藻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RDA关联分析表明,盐度、溶解氧、虾体细菌、虾体弧菌、水体细菌是影响患病对虾水体菌群结构组成的重要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养殖生产中对虾WFS发生机制提供数据支撑,并为WFS的临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便综合征 水质理化因子 可培养细菌 机体免疫力 菌群结构
下载PDF
颗粒饲料携带细菌与大菱鲆疾病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朝阳 王印庚 孙晓庆 《南方水产》 2009年第4期13-21,共9页
白便症是工厂化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病,常造成大规模的死亡。2006年针对大菱鲆所用饲料携带细菌与其疾病发生的关系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山东蓬莱(A)、莱州(B)和威海(C)3家大菱鲆养殖场均不同程度的感染了白... 白便症是工厂化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一种常见和多发病,常造成大规模的死亡。2006年针对大菱鲆所用饲料携带细菌与其疾病发生的关系展开调查。调查发现,山东蓬莱(A)、莱州(B)和威海(C)3家大菱鲆养殖场均不同程度的感染了白便症,损失惨重。为查明病因,从切断病原入手,详细调查了这3家养殖场的病鱼、水源和养殖所用的颗粒饲料,通过细菌分离和形态学比较,发现颗粒饲料携带细菌KL-1与大菱鲆白便症的病原菌BB-1具有一致性,经常规生理生化测试、API-ID32E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KL-1与BB-1是同一种细菌,为假交替单胞菌属的一种(Pseudoalteromonas sp.),人工感染试验也证明这2株细菌都是大菱鲆白便症的致病原,感染症状与自然发病特征基本一致,表明颗粒饲料携带细菌是大菱鲆白便症的直接病原。并对菌株KL-1和BB-1进行了药敏试验测试,为该疾病的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便症 颗粒饲料 细菌 疾病 相关性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WAP基因重组表达及抗病功能分析
3
作者 马春霞 黄婷 +6 位作者 卢敏 陆专灵 谢宗升 雷爱莹 陈福艳 熊建华 黎铭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398-2404,共7页
【目的】针对凡纳滨对虾白便病的危害现状,克隆其WAP基因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及抗病功能,为凡纳滨对虾抗病药物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WAP基因特异性引物,用RT-PCR检测WAP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眼柄、鳃、肝胰腺、心脏、胃... 【目的】针对凡纳滨对虾白便病的危害现状,克隆其WAP基因并分析其组织表达特性及抗病功能,为凡纳滨对虾抗病药物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WAP基因特异性引物,用RT-PCR检测WAP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血细胞、眼柄、鳃、肝胰腺、心脏、胃、肌肉、神经、肠、后盲囊和表皮等11种组织的表达分布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患白便病凡纳滨对虾鳃和肠道组织的WAP基因表达量;重组表达WAP蛋白,使用ELISA分析其与细菌多糖LPS(脂多糖)、PGN(肽聚糖)和LTA(脂磷壁酸)的结合能力。【结果】WAP基因在11个凡纳滨对虾组织均有表达,其中,以在血细胞中的表达量最高,在表皮、眼柄和肝胰腺的表达量表达较低;WAP基因在感染白便病凡纳滨对虾鳃和肠道组织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凡纳滨对虾(P<0.05),分别为健康凡纳滨对虾的5.9258和1.5147倍;WAP融合蛋白与细菌多糖LPS、PGN和LTA具有直接结合作用,细菌多糖的结合能力表现为PGN>LPS>LTA。【结论】WAP基因与凡纳滨对虾抗病免疫功能密切相关,WAP融合蛋白在开发凡纳滨对虾抗白便病药物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WAP基因 白便病 抗病功能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戚瑞荣 崔龙波 +2 位作者 唐绍林 高珺珊 马家好 《水产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45-49,共5页
本文比较观察了不同规格的健康和患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肠、后肠、后盲囊等的组织结构。组织病理显示: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肠道严重病变,肠腔空,环肌两侧增生大量成纤维细胞,这些增生细胞取代了肠上皮... 本文比较观察了不同规格的健康和患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肠、后肠、后盲囊等的组织结构。组织病理显示:白便综合征凡纳滨对虾肠道严重病变,肠腔空,环肌两侧增生大量成纤维细胞,这些增生细胞取代了肠上皮,而不见正常柱状上皮细胞;肝胰腺有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病变,如腺管萎缩、崩解、坏死等。凡纳滨对虾患白便综合征的组织病变演变过程为:最初肠上皮基膜下出现一圈增生细胞,肠上皮柱状细胞脱离基膜;增生细胞持续增生增多,肠上皮崩解脱落至肠腔,增生细胞完全取代肠上皮;增生细胞不断增生,增生细胞层逐渐变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生细胞层近腔端的一圈增生细胞坏死,出现一圈棕黄色物质,最终坏死细胞连同棕黄色物质脱落至肠腔。脱落至肠腔的腺管细胞、上皮细胞、增生细胞排出体外即为肉眼可见的白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便综合征 凡纳滨对虾 组织病理
下载PDF
对虾白便综合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邓高威 段健诚 +2 位作者 高焕 张庆起 阎斌伦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75-78,共4页
近年来,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在我国和东南亚等国对虾重要养殖区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国际范围广泛关注,已成为当前养殖对虾重要疾病之一.从WFS的发生与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原因、防控措施和治疗... 近年来,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在我国和东南亚等国对虾重要养殖区流行,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国际范围广泛关注,已成为当前养殖对虾重要疾病之一.从WFS的发生与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原因、防控措施和治疗方法等5个方面,总结和分析近10年国内外对该疾病的研究情况,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开展WFS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白便综合征 发生与流行特点 症状和病理变化 发病原因 防控措施 治疗方法
下载PDF
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雪芹 阳涛 《水产养殖》 CAS 2021年第4期10-15,共6页
简述了对虾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危害。分析了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病因,包括:肝胰腺和肠道病变、弧菌感染、肝肠孢虫感染、消化系统微生物结构变化和其他因素。从种苗、水质、饲料和管理等方面提出... 简述了对虾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和危害。分析了对虾白便综合征的病因,包括:肝胰腺和肠道病变、弧菌感染、肝肠孢虫感染、消化系统微生物结构变化和其他因素。从种苗、水质、饲料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虾白便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白便综合征 发病症状 流行特点 病因研究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