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pipeline measures of cerebral white matter integrity: An overview of recent advances and prospects 被引量:3
1
作者 Amanina Ahmad Safri Che Mohd Nasril Che Mohd Nassir +3 位作者 Ismail Nurul Iman Nur Hartini Mohd Taib Anusha Achuthan Muzaimi Mustaph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2年第24期8450-8462,共13页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is a leading cause of age-related microvascular cognitive decline,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decreased quality of life.Despite a progress on its key pathophysiological ba...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is a leading cause of age-related microvascular cognitive decline,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decreased quality of life.Despite a progress on its key pathophysiological bases and general acceptance of key terms from neuroimaging findings as observed on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key questions on CSVD remain elusive.Enhanced relationships and reliable lesion studies,such as white matter tractography using diffusion-based MRI(dMRI)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of white matter architecture and connectivity in CSVD.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and tractography is an application of dMRI that provides data that can be used to non-invasively appraise the brain white matter connections via fiber tracking and enable visualization of individual patient-specific white matter fiber tracts to reflect the extent of CSVD-associated white matter damage.However,due to a lack of standardization on various sets of software or image pipeline processing utilized in this technique that driven mostly from research setting,interpreting the findings remain contentious,especially to inform an improved diagnosis and/or prognosis of CSVD for routine clinical use.In this minireview,we highlight the advances in DTI pipeline processing and the prospect of this DTI metrics as potential imaging biomarker for CSVD,even for subclinical CSVD in at-risk individu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white matter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Pipeline processing tractography
下载PDF
应用DTI技术对人脑白质纤维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邱明国 王健 +2 位作者 谢兵 巫北海 张绍祥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2-197,共6页
目的建立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人脑白质纤维的显示方法,并应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进行对照观察,验证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的可靠性。方法选择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DTI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重建出部分各向异性(FA)图、... 目的建立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人脑白质纤维的显示方法,并应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进行对照观察,验证扩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的可靠性。方法选择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DTI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重建出部分各向异性(FA)图、容积比(VR)图、相对各向异性(RA)图、表面扩散系数(ADC)图以及二维彩色张量图。应用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断面图像、FA图及彩色FA图进行对照观察,利用fibertracking纤维跟踪软件及3DMRI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辨认脑内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形态。结果应用DTI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晰准确地描绘脑白质内主要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图谱,包括联络纤维如弓形纤维、钩束、扣带束、上纵束和下纵束,连合纤维如胼胝体、前连合和穹隆,投射纤维如锥体束、视放射、内侧丘系等。DTI纤维束成像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中国可视化人体断面图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应用DTI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晰准确地描绘脑白质内主要神经纤维束的解剖图谱,其结果与中国可视化人体断面图像、已知解剖知识是一致的,应用DTI纤维束成像研究脑内纤维连通性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数字化人体 白质 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海燕 赵斌 王光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25-1329,共5页
目的应用DTI技术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MRI与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扫描(b值=0,500s/mm2),在SiemensLeonardo工作站应用纤维束跟踪软件(SiemensStandar12dirs)进行后... 目的应用DTI技术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MRI与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扫描(b值=0,500s/mm2),在SiemensLeonardo工作站应用纤维束跟踪软件(SiemensStandar12dirs)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白质纤维束。结果对主要白质纤维如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胼胝体、扣带、上纵束、下纵束、上枕额束、下枕额束、钩束进行模拟显示,不同纤维需要选择适合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显示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模拟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白质纤维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跟踪技术 白质
下载PDF
MR扩散张量成像在颞叶癫痫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泉 张云亭 +3 位作者 张敬 李威 郭慧 张权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55-959,共5页
目的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分析不同时期颞叶癫痫(TLE)患者的海马扩散变化规律,并使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初步观察TLE患者的穹窿改变。资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的55例不同时期TLE患者(发作后早期13例,发作间期42例)和32名... 目的应用MR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分析不同时期颞叶癫痫(TLE)患者的海马扩散变化规律,并使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T)初步观察TLE患者的穹窿改变。资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的55例不同时期TLE患者(发作后早期13例,发作间期42例)和32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定量测量双侧海马的平均扩散系数(DCavg)、部分各向异性(FA)、1-容积比(1-VR)和相对各向异性(RA)值并统计,同时对2例TLE患者和4名健康志愿者行穹窿纤维束重组。结果发作后早期:患侧、对侧海马DCav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3和0.001),三组间FA、1-VR和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对侧<正常;发作间期:患侧、对侧和正常对照组海马DCav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对侧>正常,三组间FA、1-VR和R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侧<对侧<正常。发作后早期组与发作间期组比较:患侧海马DCav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TLE患者双侧穹窿较正常人细小,患侧穹窿可见部分纤维中断。结论TLE发作后不同时期的海马扩散变化特点不同,DTI可以反映其病理学改变;DTT能够初步显示TLE患者的穹窿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硬化 磁共振成像 扩散 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邱天明 张义 吴劲松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8例急性期情况稳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1.72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三维白质纤...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8例急性期情况稳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1.72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dTV)软件进行三维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观察以内囊为主的白质纤维束的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结果8例患者均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并行内囊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可清楚看到内囊白质纤维束受血肿压迫、推移、破坏情况,由患侧内囊追踪到的相对纤维束条目数少于健侧内囊(P<0.005)。结论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清楚显示高血压脑出血后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囊 白质纤维束 纤维束示踪成像 高血压脑出血
下载PDF
脑白质纤维束跟踪算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张艳 宋志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共7页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e,DTI)技术的脑白质纤维跟踪(white matter tractography,WMT)是目前唯一非入侵式三维重建活体脑白质纤维束解剖结构的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人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对神经生理研究和临床应用...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e,DTI)技术的脑白质纤维跟踪(white matter tractography,WMT)是目前唯一非入侵式三维重建活体脑白质纤维束解剖结构的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人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对神经生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也有较大价值,成为神经纤维成像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DTI原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近几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类脑白质跟踪算法,重点分析了其跟踪原理、优点和局限性,并介绍了脑白质跟踪算法的应用情况,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DTI) 白质纤维束跟踪(wmt) 高角分辨率弥散成像(HARDI) 压缩感知(CS)
下载PDF
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静息态下全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 被引量:2
7
作者 董健卫 王水 +5 位作者 马晓芬 江桂华 傅世舜 华克磊 田军章 潘德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4,共7页
【目的】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全脑白质显微结构的改变,同时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成瘾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与其成瘾时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30名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和30名健康对... 【目的】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全脑白质显微结构的改变,同时探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成瘾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改变与其成瘾时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30名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观察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全脑白质FA值(分数各向异性),MD值(平均扩散系数)的改变,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了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全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成瘾时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含可待因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双侧内囊前支白质纤维(ALIC)平均FA值显著降低,而双侧海马、双侧岛叶、右侧前扣带皮层及右侧颞上回平均MD显著升高。ALIC平均FA值与成瘾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慢性含可待因止咳药水滥用成瘾患者全脑白质微结构存在不同程度改变,这种结构连接的破坏随着其成瘾时间而持续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待因 止咳药水滥用成瘾 脑白质 微结构 静息态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脑肿瘤累及白质纤维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强 卢光明 +1 位作者 张宗军 张龙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943-949,共7页
目的脑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可在术前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术后评估纤维束的改变。文中探讨DTT在累及白质... 目的脑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可在术前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术后评估纤维束的改变。文中探讨DTT在累及白质纤维束的脑肿瘤手术前后的应用。方法对11例脑肿瘤患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显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方向编码彩色(directionally encoded color,DEC)图,分别测量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重建锥体束与胼胝体纤维手术后再次行DTI检查。结果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FA值降低,ADC值升高。在11例患者中累及椎体束的10例按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分为3型:Ⅰ型,纤维束仅有移位;Ⅱ型,纤维束移位伴侵润破坏;Ⅲ型,纤维束仅有侵润破坏。属Ⅰ型的1例术后移位有恢复;属Ⅱ型的6例术后移位有恢复而纤维破坏未能恢复,其中3例纤维束与术前比较有较大缺损,3例中有2例术后肌力明显降低;属Ⅲ型的3例术后纤维束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累及胼胝体的10例中,1例属Ⅰ型;1例属Ⅱ型;8例属Ⅲ型。结论 DTT可显示脑肿瘤与相关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手术前后纤维束的变化与临床表现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脑肿瘤 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多发性硬化看似正常脑白质损伤定量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俊敏 卢宏 +4 位作者 王建平 彭涛 田田 徐海波 梅元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16期1393-1397,共5页
目的分析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看似正常白质(NAWM)纤维束微结构变化。方法17例MS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参与研究。使用TrackVIS软件持续纤维跟踪成像方法重建白质纤维束,记录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表观弥散系... 目的分析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看似正常白质(NAWM)纤维束微结构变化。方法17例MS患者与年龄、性别匹配健康志愿者参与研究。使用TrackVIS软件持续纤维跟踪成像方法重建白质纤维束,记录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表观弥散系数(ADC)和纤维束容积值,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S及健康对照组各男8例,女9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S患者通过胼胝体压部和整个胼胝体神经纤维束的容积下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患者通过胼胝体膝部、压部及整个胼胝体纤维束的FA值下降(P<0.05)。与病灶对侧NAWM相比,通过MS患者病灶的纤维束容积更小,FA值降低,ADC值升高(P<0.05)。较之健康对照组,通过患者病灶对侧NAWM的纤维束FA值降低(P<0.05)。结论弥散张量纤维成像技术可用于早期NAWM微小损伤的评估,FA值可作为NAWM纤维束损伤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看似正常白质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基于FMT的扩散张量成像脑白质纤维跟踪算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汤天宇 阮宗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82-186,共5页
扩散张量成像及脑白质纤维跟踪技术是目前惟一采用的活体、无创、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的成熟方法.针对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运用快速行进法产生基于体素的联合函数,并通过反向跟踪重建了脑白质纤维.实验结果表明,反向跟踪有效地解决了纤... 扩散张量成像及脑白质纤维跟踪技术是目前惟一采用的活体、无创、三维显示脑白质纤维的成熟方法.针对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运用快速行进法产生基于体素的联合函数,并通过反向跟踪重建了脑白质纤维.实验结果表明,反向跟踪有效地解决了纤维的分叉问题,速度函数的改进使得跟踪的效率明显提高,而且结果也更加符合解剖结构.该算法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目前临床DTI数据可视化中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快速行进 纤维跟踪 白质ε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约束统计框架的DT-MRI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锡 周激流 +1 位作者 谢明元 罗代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786-1791,共6页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MRI)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利用脑白质水分子弥散构成的弥散张量信息追踪脑白质纤维束并无创重建其3维结构图像。针对现有追踪方法一般以局部体素的弥散张量为主要追踪依据,缺乏对纤维结构、弥散度等人体解剖结构...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MRI)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利用脑白质水分子弥散构成的弥散张量信息追踪脑白质纤维束并无创重建其3维结构图像。针对现有追踪方法一般以局部体素的弥散张量为主要追踪依据,缺乏对纤维结构、弥散度等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综合考量的缺陷,该文基于贝叶斯理论框架综合分析追踪路径与各体素弥散张量方向和纤维束几何结构相关性,并使用弥散度和追踪纤维角度对两者进行约束,获得各步追踪方向的概率密度分布,通过Markov Chain Monte Carlo采样确定其追踪方向进行追踪成像,通过多次追踪获得具有统计意义的3维结果。最后利用文中方法在合成弥散张量数据上进行了成像仿真,在真实脑部DT-MRI数据上进行了成像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实现预期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比现有追踪成像方法结果更可靠,可重复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 贝叶斯约束统计框架
下载PDF
采用贝叶斯决策概率型DT-MRI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锡 刘子骥 +1 位作者 毕务忠 罗代升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387-1393,共7页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MRI)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可无创重建脑白质纤维的三维结构,而现有追踪成像方法一般仅考虑局部纤维的弥散倾向,对纤维束几何结构的综合考虑不足,为此提出一种贝叶斯决策概率型的纤维追踪成像算法.该算法通过纤维...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MRI)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可无创重建脑白质纤维的三维结构,而现有追踪成像方法一般仅考虑局部纤维的弥散倾向,对纤维束几何结构的综合考虑不足,为此提出一种贝叶斯决策概率型的纤维追踪成像算法.该算法通过纤维束当前体素的弥散张量方向和纤维束几何结构信息,利用贝叶斯决策理论估算追踪下一体素的方向概率分布;按照概率分布对纤维束进行加权采样,重建纤维束的三维结构图像.最后利用文中算法在合成弥散张量数据上进行了成像仿真,在真实脑部DT-MRI数据上进行了成像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实现预期的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比现有追踪成像方法结果更可靠,可重复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 脑白质纤维追踪成像 贝叶斯决策概率模型
下载PDF
DTI对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各向异性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钟珩 张碧云 黄海青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1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健康成人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健康成人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方法:对16例健康志愿者和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1WI、T2WI、DWI及DTI检查;对DTI数据离线后处理,采用Volume-one 1.64和dTVII-R1软件处理,获得部分各向异性(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对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内囊、胼胝体以及半卵圆中心选择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测量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及健侧对应白质区的FA值。结果:FA图和DEC图可显示脑内主要的白质纤维束。正常组不同部位脑白质的FA值不同;大脑半球两侧白质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期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可轻度升高或降低;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87,P<0.01);急性期梗死区白质FA值下降率与发病时间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41,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分布。FA图及DEC图可以显示梗死区白质纤维束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的改变程度。急性期脑梗死区FA值下降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大,该指标可用于反映脑梗死的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FLAIR-DTI与传统DTI技术对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淑美 江桂华 +6 位作者 王斌 黎程 田军章 徐鹏飞 范园园 彭晓玲 黄瑞旺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4年第4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液体反转衰减恢复序列(FLAIR-DTI)与传统DTI技术对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的影响。方法对22例受试者进行传统DTI及FLAIR-DTI扫描,运用确定性纤维追踪的方法构建两组大脑的结构网络,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技术下构建的... 目的探讨液体反转衰减恢复序列(FLAIR-DTI)与传统DTI技术对构建大脑结构网络的影响。方法对22例受试者进行传统DTI及FLAIR-DTI扫描,运用确定性纤维追踪的方法构建两组大脑的结构网络,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比较两种扫描技术下构建的大脑结构网络的拓扑学性质的差异。结果两种技术下的大脑结构网络均符合小世界的属性,但FLAIR-DTI技术构建的大脑结构网络具有显著增高的全局和局部网络效率。局部参数显著增高的区域位于CSF较多的区域,主要包括中央后回、脑室周围的相关区域、额下回、颞下回及视觉皮层的相关区域。结论 FLAIR-DTI获得的数据所构建的大脑结构网络排除了CSF的影响,比传统DTI拥有更高的网络效率,这对今后采用DTI技术研究大脑结构网络及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结构网络 扩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追踪 图论 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德政 《中国医学工程》 2021年第7期64-6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肿瘤性病变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3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星形细胞瘤1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1例)所... 目的回顾性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肿瘤性病变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35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星形细胞瘤17例,脑膜瘤7例,转移瘤11例)所行术前磁共振DTI及DTT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例脑肿瘤的实性区域FA值均变低,呈现等信号或低信号;肿瘤的水肿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略减低,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脑膜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在DTT图上可见对周围白质束有不同程度的压迫,表现为白质纤维束的变形、异位,而恶性病变、转移瘤表现有对相邻脑白质的浸润及破坏,在DTT图像上相应脑白质纤维束出现中断、缺如的征象。结论磁共振DTI、DTT成像结合全脑T1解剖图像可显示脑部肿瘤与相邻白质纤维束的关系,了解肿瘤周围是否有功能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对肿瘤切除手术方案的制定,避免手术中对功能性神经束的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颅内肿瘤 白质纤维束
下载PDF
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16
作者 丁忠祥 袁建华 +4 位作者 毛德旺 李玉梅 陈方宏 郑劼 狄幸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1期1357-1360,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FA、DCavg值,并得到DWI图、DCavg图、FA图...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FA、DCavg值,并得到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结果:DWI图、DCavg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可清楚显示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病灶。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FA值分别为(0.481,0.284)×10-4mm2/s,边缘区FA值分别为(0.473,0.306)×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FA值与超急性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分别为(4.207,4.924)×10-4mm2/s,边缘区DCavg值分别为(5.805,5.420)×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与超急性脑梗死组DCavg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DTI技术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 白质纤维束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DTI技术的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白质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亚平 史勇红 +1 位作者 刘桂雪 李文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9-435,共7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探讨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将125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五组(第一组16~30岁,20例;第二组31~45岁,34例;第三组46~6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探讨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将125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五组(第一组16~30岁,20例;第二组31~45岁,34例;第三组46~60岁,24例;第四组61~75岁,22例;第五组76~90岁,25例),行3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获取脑T1和DTI图像。所有DTI数据经DTI Studio软件预处理并追踪得到脑白质纤维束,手工设置三个感兴趣区,即胼胝体、扣带回和中脑,统计各区的纤维束密度(fiber tract density,FD),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到了三个感兴趣区的纤维束走行,其中胼胝体区纤维束成辐射状分布,走行有向前、后、左、右方向;扣带回区纤维束走行大致为前、后方向;中脑区纤维束走行大致为上、下方向,追踪结果分别与它们各自的解剖学结构相一致。对三个区的纤维束密度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为:(1)胼胝体区,各年龄组的FD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胼胝体区纤维束密度逐渐降低。(2)扣带回区,各年龄组的FD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一组的左、右侧扣带回F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左、右区,各年龄组的FD相互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得到,左侧扣带回区FD随年龄增长的下降趋势大于右侧。(3)中脑区,各年龄组的FD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左、右区,各年龄组的F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胼胝体、扣带回区内FD明显降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量化指标FD可以用来了解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纤维束追踪 纤维束密度 年龄 成人
下载PDF
扩散磁共振图像的神经纤维追踪算法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伟红 王远军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458-1463,共6页
扩散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唯一非侵入性研究脑神经纤维束微结构的技术,神经纤维追踪技术是显示神经纤维的关键步骤.本文综述了两大类的神经纤维追踪算法的研究进展,即:局部型追踪方法和全局型追踪方法,阐明各个追踪算法的优点以及存在的局限... 扩散磁共振成像是目前唯一非侵入性研究脑神经纤维束微结构的技术,神经纤维追踪技术是显示神经纤维的关键步骤.本文综述了两大类的神经纤维追踪算法的研究进展,即:局部型追踪方法和全局型追踪方法,阐明各个追踪算法的优点以及存在的局限性,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在神经纤维追踪过程中能做出优化的具体方面,包括局部纤维方向建模、张量插值、种子点的选取、传播方向以及终止准则等,最后对神经纤维追踪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白质纤维追踪 张量插值 终止准则
下载PDF
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及其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祁杰 张磊 +3 位作者 邓丽君 段晓迪 董彬彬 隋汝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3-1129,1135,共8页
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增加卒中患者致残率、病死率,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P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锦州... 背景卒中后抑郁(PSD)是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增加卒中患者致残率、病死率,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PSD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根据PSD发生情况分为PSD组和非PSD组,每组20例;选取同期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受试者均行DTT检查,比较三组受试者感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神经纤维数量;PSD组患者各ROI病灶侧FA、神经纤维数量与24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PSD组患者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扣带束、钩束病灶侧FA低于非PSD组、正常对照组及病灶对侧,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病灶侧神经纤维数量少于非PSD组、正常对照组及病灶对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SD患者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扣带束、钩束病灶侧FA与HAMD-24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9、-0.769、-0.728、-0.801、-0.839,P<0.05);PSD患者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病灶侧神经纤维数量与HAMD-24评分亦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58、-0.806、-0.694,P<0.01)。结论PSD患者病灶侧下额枕束、皮质脊髓束、额桥束、扣带束及钩束白质结构存在损伤且与抑郁程度相关,大脑部分白质纤维束改变可能在PSD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卒中 白质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下载PDF
融合白质fMRI的dMRI纤维追踪重建研究
20
作者 董小凤 杨智鹏 吴锡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9-428,共10页
基于弥散磁共振成像(dMRI)的纤维束重建,是分析大脑白质结构的主要工具。现有的纤维追踪成像算法受dMRI分辨率及成像机理约束,在构建大脑白质灰质边界区域的纤维时成像性能和准确性大大下降。为克服该缺陷,提出一种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 基于弥散磁共振成像(dMRI)的纤维束重建,是分析大脑白质结构的主要工具。现有的纤维追踪成像算法受dMRI分辨率及成像机理约束,在构建大脑白质灰质边界区域的纤维时成像性能和准确性大大下降。为克服该缺陷,提出一种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新型dMRI纤维追踪成像算法。该算法引入表征白质中fMRI信号各向异性的空间相关张量间接描述纤维束的几何结构信息,结合粒子滤波理论估算追踪下一体素的方向概率分布,重建可靠连接白质灰质边界区域的三维结构。将所提出算法在8位成年人视觉刺激的功能图像上进行追踪成像实验,每例重建800根纤维,重建纤维的平均长度可达(18.47±1.82)mm,沿白质灰质界面流线端点的覆盖率为25.15%±1.86%。通过在视放射区域与DWI重建结果对比可看出,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重建大脑白质纤维路径,特别对由于部分容积效应导致对灰白质交界面纤维束重建存在较大误差的区域,较现有方法可获得更准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追踪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白质 弥散磁共振成像(dMRI) 粒子滤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