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variate whole-genome linkage scan for bone geometry and total body fat mass
1
作者 Shufeng Lei Feiyan Deng +4 位作者 Peng Xiao Kai Zhong Hongyi Deng Robert R. Recker Hongwen Deng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9-97,共9页
To quantify the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total body fat mass (TBFM) and femoral neck geometric parameters (FNGPs) and, if pos- sible, to detect the specific genomic regions shared by them, bivariate genetic an... To quantify the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total body fat mass (TBFM) and femoral neck geometric parameters (FNGPs) and, if pos- sible, to detect the specific genomic regions shared by them, bivariate genetic analysis and bivariate whole-genome linkage scan were carried out in a large Caucasian population. All the phenotypes studied were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genetic factors (P 〈 0.001) with the heritabilities ranging from 0.45 to 0.68. Significantly genetic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TBFM and CSA (cross-section area), W (sub-periosteal diameter), Z (section modulus) and CT (cortical thickness) except between TBFM and BR (buckling ratio). The peak bivariate LOD scores were 3.23 (20q12), 2.47 (20p11), 3.19 (6q27), 1.68 (20p12), and 2.47 (7q11) for the five pairs of TBFM and BR, CSA, CT, W, and Z in the entire sample, respectively. Gender-specific bivariate linkage evidences were also found for the five pairs. 6p25 had complete pleiotropic effects on the variations of TBFM & Z in the female sub-population, and 6q27 and 17q11 had coincident link- ages for TBFM & CSA and TBFM & Z in the entire population. We identified moderate genetic correlations and several shared genomic regions between TBFM and FNGPs in a large Caucasian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variate whole-genome linkage scan total body fat mass bone geometry genetic correlation
原文传递
Linkage analysis on chromosome 2 in essential hypotension pedigrees
2
作者 XI Huifeng KE Yuehai +5 位作者 XIAO Junhua LI Hongyu JIN Jianzhong HUANG Wei JIN Li LU Dar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18期1538-1540,共3页
It is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the important genes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by probing into hypo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at the same time. Genome scanning on whole chromosome 2 in 8 hypotension pedigree... It is a new approach to study the important genes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by probing into hypotension and hypertension at the same time. Genome scanning on whole chromosome 2 in 8 hypotension pedigrees has been done and parameter (LOD score) and non-parameter (NPL score) were used in the linkage analysis by GENEHUNTER software. The results show the evidence of linkage between D2S112 and D2S117, indicating a number of critical genes may lie in this reg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mechanism of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Also this region has been found in the previous study in hypertension pedigrees. These gene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and can also be the important candidate genes in hypertension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OTENSION GENOME scanning linkage analysis GENE-HUNTER regu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原文传递
全基因组扫描寻找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基因位点 被引量:20
3
作者 顾鸣敏 袁文涛 +7 位作者 杨珏琴 张静 熊晓燕 姚芳娟 陆振虞 王铸钢 黄薇 范丽安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7-220,共4页
为了寻找中国人群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ndylitis ,AS)的易感基因位点 ,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对 9个强直性脊柱炎家系进行基因分型、参数连锁分析和非参数连锁分析。在参数连锁分析中 ,D6S2 76位点的最大LOD值为 3 882 1(θ =0 0 ... 为了寻找中国人群强直性脊柱炎 (ankylosingspondylitis ,AS)的易感基因位点 ,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对 9个强直性脊柱炎家系进行基因分型、参数连锁分析和非参数连锁分析。在参数连锁分析中 ,D6S2 76位点的最大LOD值为 3 882 1(θ =0 0 ) ,精细分析显示距D6S2 76位点附近的D6S1691和D6S1618的LOD值分别为 1 5717(θ =0 1)及2 0 0 56(θ =0 1)。在非参数连锁分析中 ,位于D6S2 76附近的LOD值高达 5 0 62 3 ,非参数连锁分析的NPL值为3 7561,最小P值为 0 0 0 0 2 3 3。上述结果提示 ,D6S2 76与强直性脊柱炎之间存在较强的连锁关系 ,D6S1691 D6S2 76 D6S1618区域可能存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基因位点。此外 ,D3S12 92、D4S153 5和D18S64的最大LOD值分别为1 2 768(θ =0 2 )、1 12 46(θ =0 2 )和 1 1851(θ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全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易感基因位点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蕊雯 王勇 +1 位作者 孙树汉 段世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08-1114,共7页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高度遗传的风湿类疾病。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LA-B27是AS最主要的易感基因。然而,全基因组扫描和关联分析等研究发现在HLA以外的区域仍存在AS的易感区域,大量的...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常见的高度遗传的风湿类疾病。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LA-B27是AS最主要的易感基因。然而,全基因组扫描和关联分析等研究发现在HLA以外的区域仍存在AS的易感区域,大量的证据显示在HLA区内外有许多基因与AS的发病有关。文章主要综述了与AS相关的易感基因以及它们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易感性 全基因组扫描 关联分析 连锁分析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13q的连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罗炯 蔡焯基 +8 位作者 董芳 胡正茂 姜涛 聂长杰 黄青 凌四海 刘敏 夏昆 王传跃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412-415,共4页
目的在中国人群中验证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是否与13q连锁。方法收集4个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在13q14-13q33选取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部分基因组扫描,采用GENEHUNTER2.1软件进行单点和多点的参数、非参数连锁分... 目的在中国人群中验证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是否与13q连锁。方法收集4个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DNA。在13q14-13q33选取7个微卫星标记,进行部分基因组扫描,采用GENEHUNTER2.1软件进行单点和多点的参数、非参数连锁分析。结果单点非参数连锁分析D13S156、D13S170、D13S265、D13S159、D13S158位点NPL值分别为1.40、2.25、2.06、1.71和1.39。多点非参数连锁分析得到约50cM的阳性区域。单点和多点参数连锁分析也在一些位点得到阳性结果。结论13q22.1-13q33.1染色体区域可能存在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易感基因 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下载PDF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遗传基础 被引量:7
6
作者 陈英和 王治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499-502,共4页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学习障碍。研究者使用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全基因组扫描等分子遗传学方法对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目前,有关阅读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1、2、3、6、15、18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与阅读障...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学习障碍。研究者使用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全基因组扫描等分子遗传学方法对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目前,有关阅读障碍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1、2、3、6、15、18号染色体和X染色体与阅读障碍有关,而且研究者已在15号染色体的15q21区域发现了第一个阅读障碍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性阅读障碍 连锁分析 全基因组扫描 关联分析 染色体
下载PDF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1位点的精细定位和候选基因的突变检测(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正华 牛振民 +11 位作者 袁文涛 赵敬军 蒋法兴 张静 柴宝 熊晓燕 项蕾红 王艺 徐世杰 刘维达 郑志忠 黄薇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67-674,共8页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是一种以多个浅表的角化性皮损,边缘轻微嵴状角化性隆起为特征的少见的慢性角化性皮肤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往的研究将该病基因定位于12q23.2 24.1区域(DSAP1)和15q25.1 26.1区域(DSAP2)。本研究对2个无关的六代DSAP家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在D12S84位点的最高累积LOD值为8.28(θ=0.00)。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这2个DSAP家系致病基因位于12q24.1~q24.2(D12S330和D12S354)之间8.0cM的区域内。该区域与DSAP1 的致病区域部分重叠。对重叠区域内6个候选基因(CRY1,PWP1,ASCL4,PRDM4,KIAA0789和CMKLR1)的编码区进行序列分析,在DSAP病人中未发现突变位点。提示该6个候选基因可能与这2个DSAP家系的发病机理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性汗孔角化症(DSAP) 全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突变检测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全基因组扫描基因定位及候选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布娟 杨建军 +2 位作者 李宁东 杨永佳 赵堪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19-922,共4页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的方法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寻找候选基因并进行突变筛查。方法提取该家系成员外周血DNA,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在ABI 3130-avant全自动遗传分析仪上读取370对微... 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的方法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寻找候选基因并进行突变筛查。方法提取该家系成员外周血DNA,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在ABI 3130-avant全自动遗传分析仪上读取370对微卫星标记物的等位基因片段大小,并采用Genescan 3.1和Genotyper 2.0软件进行两点法计算LOD值并构建单体型。根据连锁分析的结果,对该区域内在晶状体中呈高表达,且对维持晶状体纤维细胞的分化状态起重要作用的基因-BFSP1进行直接的序列分析。结果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20p12-20p11.2的13.96 cm区域内。在该区域内的基因-BFSP1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均未发现任何突变。结论首次将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绕核型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0p12-20p11.2的13.96 cm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连锁分析 全基因组扫描 BSFP1基因
下载PDF
高度近视汉族家系的基因位点筛查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俊妨 张明华 +2 位作者 翟宝进 林婴 杨正林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685-688,共4页
【目的】对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及遗传连锁分析,筛选鉴定新致病基因位点和/或新致病基因,以确认原发性高度近视新的致病位点及基因。【方法】收集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选取382个微卫星标记物对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 【目的】对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及遗传连锁分析,筛选鉴定新致病基因位点和/或新致病基因,以确认原发性高度近视新的致病位点及基因。【方法】收集汉族原发性高度近视家系,选取382个微卫星标记物对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采用二点连锁分析,对高度近视家系进行已知基因位点的筛查和寻找新的遗传连锁位点。【结果】排除了所有的高度近视已知基因位点,完成了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发现了1个阳性位点,进一步连锁分析排除了该阳性位点。【结论】本研究未找到高度近视新的基因连锁位点,该家系部分成员的发病可能与后天因素有关,应增加新的标记物继续对其进行遗传连锁分析,以找到新的连锁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连锁分析 位点 全基因组
下载PDF
一家系先天性秃发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俊燕 刘晨帆 +4 位作者 宋亚丽 凌雁 徐潮 宋怀东 张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年第7期555-558,共4页
目的:通过定位克隆或定位后选克隆技术识别先天性秃发的致病基因。方法:将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文献报道过的与毛发和外胚层发育有关的5,6,7,8,17,18号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Genescan和Genotyper软件进行... 目的:通过定位克隆或定位后选克隆技术识别先天性秃发的致病基因。方法:将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文献报道过的与毛发和外胚层发育有关的5,6,7,8,17,18号染色体进行基因组扫描,采用Genescan和Genotyper软件进行基因分型,采用Linkage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初步确定致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位置。结果:未发现与5,6,7,8,17,18号染色体连锁的微卫星标记。结论:先天性秃发可能具有基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秃发 微卫星标记 基因组扫描 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家系全基因组扫描基因定位的荟萃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进贤 古洁若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6年第6期454-459,共6页
目的综合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基因定位的结果,探讨进一步研究和确定AS的遗传易感位点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基因组寻证荟萃分析(genome search meta analysis,GSMA)法,对符合该方法分析的4... 目的综合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基因定位的结果,探讨进一步研究和确定AS的遗传易感位点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采用基因组寻证荟萃分析(genome search meta analysis,GSMA)法,对符合该方法分析的4个AS家系的全基因组扫描结果包括参数连锁分析和非参数连锁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连锁分析的最大值被赋值并按降序排列,从而计算出总的等级分值(Rsumrnk)。根据每个研究的受累个体数进行加权GSMA对结果进行修正。本研究共有479个家系,1151例AS患者。总的等级分析概率(Psumrnk)和有序的等级分析概率(Pord)<0.05被认为可能含有易感区域;GSMA Psumrnk<0.000417时,被认为在全基因组连锁中有显著意义。结果GSMA显示10组结果的Psumrnk和Pord均小于0.05,表明这些组内最可能含有AS的易感基因位点,这些组分别是6.2、16.3、6.1、3.3、6.3、16.4、10.5、17.1、2.5、2.9。GSMA生成的具有显著意义的全基因组连锁分析的证据位于6p22.3-p21.1(BIN6.2,Psumrnk<0.000417),包含HLA位点。结论本GSMA研究进一步证实了HLA位点是AS的主要易感区域,并初步提供非HLA区域包括16q,3p,10q,2p,17p和2q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连锁分析 全基因组荟萃分析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易感基因定位的比较研究
12
作者 顾鸣敏 袁文涛 +3 位作者 杨珏琴 范丽安 黄薇 王铸钢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5期361-364,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在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基因定位方面的异同点。方法: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对中国9个AS家系101份DNA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外3个课题组的基因定位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群均... 目的:比较分析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在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基因定位方面的异同点。方法: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法对中国9个AS家系101份DNA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外3个课题组的基因定位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群均在HLA区域尤其是D6S276附近存在连锁遗传标记;除HLA区域外,中国人群在D3S1292(3q)、D4S1535(4q)和D18S64(18q)处可能存在与AS相连锁的标记,而欧美人群在D1S255(1p)、D3S1300(3p)、D6S441(6q)、D9S1862(9q)、D11S4094(11q)、D16S515(16q)和D19S420(19q)等处存在与AS相连锁的标记。结论: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在HLA区域肯定存在1个或1个以上易感基因或标记;此外,不同人群在非HLA区域的不同部位还存在多个AS易感基因或标记。总之,多个易感基因的协同作用是AS发生的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感基因 强直性脊柱炎 中国人群 HLA 标记 不同人群 统计学处理 定位 异同点 课题组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一家系MYO7A基因一个新突变位点的鉴定分析
13
作者 孙艺 朱玉华 +6 位作者 程静 李建忠 卢宇 金占国 冀飞 王荣光 袁慧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188-193,共6页
目的一个命名为HB-S037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中国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及MYO7A基因突变分析。方法通过对该家系参与连锁分析的23名成员应用Affymetrix5.0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进行全基因组... 目的一个命名为HB-S037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遗传性耳聋中国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及MYO7A基因突变分析。方法通过对该家系参与连锁分析的23名成员应用Affymetrix5.0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之后,选取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扫描,确定候选基因,MYO7A基因外显子扩增及测序。结果应用Affymetrix 5.0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将HB-S037家系的致病基因初步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11q13.4-14.1之间(最大LOD值=4.346),选取初步定位区域内及附近的12个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及单倍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11S1314和D11S4166之间的区域(最大LOD值=4.18)。对定位区域内候选基因MY07A的49个外显子直接测序,在MYO7A第17外显子有一个新的突变位点c.2011G>A,该位点突变与此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并引起编码第671位的甘氨酸替换为丝氨酸(G671S)。该位点在多物种之间保守。100个听力正常人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HB-S037家系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长臂11q13.4-14.1之间,致病基因为MYO7A,MYO7A第17外显子c.2011G>A突变引起第671位氨基酸甘氨酸替换为丝氨酸,该突变为HB-S037家系的致病突变,为MYO7A基因的一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遗传性聋 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芯片 全基因组扫描 微卫星标记 连锁分析 MYO7A 直接测序法
下载PDF
先天性晚发白内障FVB小鼠突变基因定位及筛选
14
作者 庞铂实 钱强 +3 位作者 徐园 肖君华 周宇荀 李凯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87,共7页
目的以自发突变导致的先天性晚发白内障小鼠为模型,进行遗传方式鉴定和白内障相关基因定位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鉴定白内障病理状态,其次通过构建家系确定先天性晚发白内障在FVB小鼠中的遗传方式,其次利用多重PCR靶向... 目的以自发突变导致的先天性晚发白内障小鼠为模型,进行遗传方式鉴定和白内障相关基因定位分析。方法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鉴定白内障病理状态,其次通过构建家系确定先天性晚发白内障在FVB小鼠中的遗传方式,其次利用多重PCR靶向测序进行100只F2代小鼠的全基因组SNP扫描定位,最后利用全外显子测序筛选出候选突变基因。结果组织切片表明自发突变引起为典型白内障性状,全基因组扫描定位显示11号染色体上的rs4228772 SNP位点与白内障表型连锁程度最高;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11号染色体上有三个基因产生了自发突变,分别是Sfi1,Obscn和Ptrh2。结论本研究使用全基因组SNP扫描连锁分析与外显子测序相结合的策略,可在已知参考基因组的物种中快速定位基因突变,结果确定了11号染色体上的三个突变基因为先天性晚发型白内障的候选基因,并以显性方式遗传。该策略亦可应用于其它遗传背景清晰的模式哺乳动物的基因功能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晚发白内障 FVB小鼠 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 全外显子测序
下载PDF
胆囊结石病家系9号染色体基因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秦俭 韩天权 +9 位作者 袁文涛 费健 姜志宏 乙芳 张静 蒋兆彦 王艺 袁作彪 黄薇 张圣道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729-731,共3页
目的研究胆囊结石病基因在9号染色体的位置。方法用微卫星位点为遗传标记对12个胆囊结石病家系进行基因组扫描,用非参数分析软件GENEHUNTER和参数分析软件BATCHLINK进行连锁分析,寻找9号染色体上与胆囊结石病连锁的位点及区域。结果D9S1... 目的研究胆囊结石病基因在9号染色体的位置。方法用微卫星位点为遗传标记对12个胆囊结石病家系进行基因组扫描,用非参数分析软件GENEHUNTER和参数分析软件BATCHLINK进行连锁分析,寻找9号染色体上与胆囊结石病连锁的位点及区域。结果D9S1682的LOD值207,NPL值192,P=004。进行分层分析发现,血液甘油三酯升高组D9S1682的LOD值由207上升到240。结论9号染色体上存在胆囊结石病基因位点,该位点可能和伴高甘油三酯血症胆囊结石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病 家系疾病 9号染色体 基因定位 高甘油三酯血症
原文传递
中医理论在拇外翻家系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朝鲁 周玉娟 +6 位作者 温建民 李秉珅 孙卫东 蒋科卫 刘博 杜楠 梁朝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741-1745,共5页
目的对家族性拇外翻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中医治疗拇外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该病遗传因素群体的诊断指标,收集目前已知样本量最大的一个足拇趾外翻家系样本,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并对这些区域包含... 目的对家族性拇外翻相关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中医治疗拇外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定该病遗传因素群体的诊断指标,收集目前已知样本量最大的一个足拇趾外翻家系样本,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并对这些区域包含的基因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找到6个相关的染色体区域,多是与骨骼和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会受到益肾填精、补钙壮骨中药复方的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足拇趾外翻分子遗传机理提供最直观的依据,也为中医诊治拇外翻提供基因分子水平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拇趾外翻 全基因组扫描 连锁分析 基因定位
原文传递
中国汉族Graves病的一个主要易感位点定位于染色体5q31 被引量:1
17
作者 金迎 滕卫平 +7 位作者 贲松涛 熊晓艳 张静 徐世杰 姚茵 金力 陈家伦 黄薇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 确定中国人Graves病 (GD)的染色体易感区。方法 采用 2 77个高度多态 (平均间距约为 13cM )的微卫星标记对 5 4个中国汉族GD多发家系的 3 2 2名个体做全基因组扫描研究。分别计算疾病在呈显性及隐性遗传的各外显率下 ,各微卫星... 目的 确定中国人Graves病 (GD)的染色体易感区。方法 采用 2 77个高度多态 (平均间距约为 13cM )的微卫星标记对 5 4个中国汉族GD多发家系的 3 2 2名个体做全基因组扫描研究。分别计算疾病在呈显性及隐性遗传的各外显率下 ,各微卫星的两点LOD值及多点LOD值 ,并计算多点非参数连锁(NPL)值。结果 参数法连锁分析显示染色体 5q3 1区的D5S43 6的两点LOD值与多点LOD值均最高 ,分别为 2 .8和 2 .3。为了进一步确定该区域在GD发生中的作用 ,在D5S43 6两侧又增加了 4个微卫星做基因分型和连锁分析 ,在D5S2 0 90处得到了最大两点LOD值 4.3 1和最大多点LOD值 4.12 (具有遗传异质性 ,α^ =0 .3 8)。多点非参数法连锁分析也显示D5S2 0 90的NPL值最高 ,为 2 .66(P =0 .0 0 1) ,同样支持该位点与GD相连锁。结论 GD的一个主要易感位点位于染色体 5 q3 1区 ;在GD中存在遗传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族 GRAVES病 易感位点 染色体 5q31
原文传递
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一家系基因连锁定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佳梅 布娟 +2 位作者 李静 卓彦玲 王乐今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对一个连续3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retinaochoroidal colobom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连锁定位分析。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系统疾患。提取家系成员... 目的对一个连续3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autosomal dominant congenital retinaochoroidal colobom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连锁定位分析。方法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排除其他系统疾患。提取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选取位于全部染色体上的398对微卫星标记物,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经ABI3130型遗传分析仪,Genescan收集数据,Genotyper进行基因分型,Linkage软件计算两点Lod值。结果在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微卫星标记物D2S2382取得最大的Lod值,其Lod值为3.01。进一步在D2S2382附近选择微卫星标记物,进行连锁分析,发现微卫星标记物D2S2382-D2S301D2S2244-D2S163与家系中所有患者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q34—2q35之间的3.80c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视网膜脉络膜缺损 显性遗传 连锁分析 全基因组扫描
原文传递
全基因组扫描定位一个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赫红丹 王丽 齐艳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0年第2期150-151,共2页
目的定位一个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一个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中10个成员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ABI-MD10试剂盒中的常染色体382个微卫星位点,对此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MLINK软件进行两点连锁分析。结果发现... 目的定位一个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一个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中10个成员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ABI-MD10试剂盒中的常染色体382个微卫星位点,对此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MLINK软件进行两点连锁分析。结果发现在D13S263位点处提示存在连锁(最大LOD=1.20,重组率θ=0),进一步检测该位点附近若干其它的微卫星标记,经连锁分析其致病基因被定位到D13S175和D13S156之间的大约53.9厘摩(cM)区域上。结论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被定位到13号染色体的13q12.11-q22.1之间的大约53.9cM区域上。此研究为探讨遗传性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为该家系今后开展产前诊断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扫描 先天性全白内障 连锁分析
原文传递
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of D1S249 locus on human chromosome 1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to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Han Chinese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勇 邱长春 +6 位作者 侯淑琴 朱席琳 郑华清 赵立娟 李国江 刘英 刘怡雯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1年第1期106-112,共8页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is thought to result from thei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EH has witnessed considerable progress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the numbe...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is thought to result from theinterac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EH has witnessed considerable progress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However, the number of genes involved, their chromosomal location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ir effect on EH susceptibility are unknown. We conducted the present study to screen susceptibility genes to essential hypertension using a genome-wide scanning method in a group of Han people from Fangshan district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Beijing. A case-control study and affected sibpair were performed. Genotyping was carried out using a fluorescence-based semiautomated technique on automated DNA sequencer (ABI 377, PE). The basis for the genome-screen was the ABI prism linkage mapping sets of 40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version 2, PE, Co.). PCR for amplification of markers was carried out as multiplex reactions with Ampli Taq gold (PE, Co.) following protocols developed in our laboratory. Data were exported as a text file from genotyper for subsequent two-point affected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The data from case-control association study showed a linkage disequilibrium between EH and marker D1S249 locus (X2 = 14.6, P = 0.002). There are 12 alleles in the D1S249 locus. The frequency of A9 allele in hypertension was higher than in normotensives, (13.6% v.s. 2.7%, X2 = 6.30, p = 0.01, OR = 4.57, 95%CI = 1.24-25.4). The data from two-point affected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demonstrated a linkage between EH and A9 allele, P<0.05. It suggested that microsatellite marker D1S249 locu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essential hypertension in Han Chine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ntial hypertension genome-wide scann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 affected sibpair linkage 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