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wide-angle reflection imaging along Lianxian-Gangkou profile in Guangdong province,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Zhongjie Zhang Bing Zhao Xi Zhang Jiwen Te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09年第4期357-363,共7页
A 400 km-long wide-angle seismic experiment along Lianxian-Gangkou profile in South China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east continental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northwest continental m... A 400 km-long wide-angle seismic experiment along Lianxian-Gangkou profile in South China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theast continental margin of Yangtze block and northwest continental margin of Cathaysia block. We reconstructed crustal wide-angle reflection structure by the depth-domain pre-stack migration and the crustal velocity model constructed from the traveltime fitting. The wide-angle reflection section shows different reflection (from crystalline basement and Moho) pattern beneath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 blocks, and suggests the Wuchuan-Sihui fault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m. A cluster of well-developed reflections on Moho and in its underlying topmost mantle probably comes from alternative thin layers, which may be seismic signature of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crust and mantle i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lithosphere ext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block Cathaysia block seismic sounding seismic wide-angle reflection Moho reflection clustering crust/mantle interaction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Dabie orogenic belt from the seismic tomography and wide-angle reflection studies 被引量:2
2
作者 史大年 姜枚 +2 位作者 彭聪 薛光琦 魏素花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9年第4期447-456,495,共11页
The studies of seismic tomography and wide-angle reflec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reveal the velocity structUrebeneath the eastern Dabie orogenic belt. The result from the seismic tomography shows the high velocity... The studies of seismic tomography and wide-angle reflec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to reveal the velocity structUrebeneath the eastern Dabie orogenic belt. The result from the seismic tomography shows the high velocity bodiesmight be positioned to a depth of only about 1 .5 km below sea level within the Dabie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UHPM) belt; the fan-profile shows the Shuihou-Wuhe fault,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the South Dabieand the North Dabie, slopes to the south-west at a dip angle of about 45° in the bottom of upper crust. The wideangle reflection shows the middle crustal boundaries and the complex features from the low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bie orogenic belt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UHPM) seismic tomography wide-angle reflection
下载PDF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发展述评
3
作者 王夫运 田晓峰 刘汉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118-130,共13页
本文从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的仪器装备、观测系统、观测实验、震相识别、数据分析等主要技术环节的出现、改进、发展、完善,回顾了该方法的百年发展历史.按照我们的见解,将其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诞生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对于早期的追... 本文从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的仪器装备、观测系统、观测实验、震相识别、数据分析等主要技术环节的出现、改进、发展、完善,回顾了该方法的百年发展历史.按照我们的见解,将其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期、诞生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对于早期的追溯,重点放在方法的孕育和诞生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和事件上,并且尽可能详细;对后期的回顾,聚焦在方法的技术内容的萌发、出现、改进、应用和重点文献等方面,如,何时出现了剖面方法、相遇和追逐观测、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数据的完备性等,成果表述不作为重点,而且叙述简略.述及了天然地震学、地震折射勘探、地震反射勘探、电子技术、通讯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数学等相关学科的进步,对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发展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宽角反射/折射方法在我国深部探测与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大有可为.以此文致敬追寻科学真理的地学前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方法 轻便地震仪 观测系统 观测实验 资料分析
下载PDF
Joint exploration of crustal structure in Fuzhou basin and its vicinities by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and high-resolution refraction as well as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被引量:11
4
作者 ZHU Jinfang1, XU Xiwei2, ZHANG Xiankang3, HUANG Zonglin1, CHEN Xiangxiong1, FANG Shengming3, LIU Baojin3, ZHENG Rongzhang2,4 1. Seismological Bureau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03,China 2. 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 +1 位作者 3. Research Center for Exploration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450002,China 4.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quake Dynamics,Institute of Geology,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7期925-938,共14页
The Fuzhou basin and its vicinities are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seismic zone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By the joint explorations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refraction and wide-angle ref... The Fuzhou basin and its vicinities are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seismic zone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By the joint explorations of high-resolution seismic refraction and wide-angle reflection/refraction as well as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in the region, which is the first synthetic profile in China, its fin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geometric structure from the ground to Moho discontinuity is obta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rust is obviously layered with a thickness of about 32 km. Basically, it consists of two parts: upper crust and lower crust. The velocity of the upper crust is 5.9-6.2 km/s in which there is a 3-4-km-thick weak low-velocity layer between the depths of 10-15 km, while the velocity of the lower crust in the range of 6.3-7.2 km/s. There exists a strong velocity gradient layer about 3 km thick above the Moho discontinuity whose velocity increases from 6.5 to 7.27 km/s. There exist high-angle normal faults that are small in size and extend only in the shallow crust. These faults are the secondary developed on the hanging wall of westward dipping low-angle normal faults. Thus, their seismogenic ability is limited, however, there exists a high-angle deep fault in the crust from Changle-Zaoan fault zone to seashore fault zone. This deep fault has cu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s and Moho discontinuity, and may be the deep structure to trigger destructive earthquake source in future to affect Fuzhou City. These results have advanced the detecting precision of the deep structure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seismic zone of the mainland of China. In the aspect of the combined feature of the deep and shallow extensional structures that consist of the westward dipping low-angle normal faults and secondary normal faults on their hanging walls in the upper crust, it is firstly obtained that a united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 has deepened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deep dynamic process in the southeastern coastal seismic zone. At the same time, in synthetic application of deep seismic detecting methods for deep tectonic background, it possesses a wide referenced meaning to the othe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HIGH-RESOLUTION SEISMIC REFRACTION wide-angle.
原文传递
Three-dimensional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of P-wave in East China from wide-angle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surveys 被引量:16
5
作者 ZHAO ZhiXin XU JiRe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389-1397,共9页
The 3-D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East China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by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survey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deep Moho disconti-nuity exists in th... The 3-D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East China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data obtained by wide-angle seismic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survey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deep Moho disconti-nuity exists in the western zone of the study region,being 35―48 thick.High-velocity structure zones exist in the upper crust shallower than 20 km beneath the Sulu and Dabie regions.The cause of high-velocity zones is attributable to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HPM)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UHPM) terranes with high velocity and density exhuming up to the upper crust in the Sulu and Dabie orogenies.Anomalous zones of low velocity are in the lower crust,about 30 km beneath the Sulu and Dabie regions.The Moho discontinuity is as deep as 38 km beneath the Dabie region,deeper than thos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The Moho discontinuity beneath the Sulu orogenic region is also a little deeper than those in its vicinity,being about 32 km.The deep Moho discontinuity zone implies that the low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zone is in that region.The low-veloc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wer crust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remnant crustal root of the old mountains due to the orogeny in the Sulu and Dabie regions.The high-velocity anomalous zones in the upper crust and low-velocity anomalous zones in the lower crust beneath the Sulu region are all located northeast of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However,the high-and low-velocity anomalous zones beneath the Dabie region are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Tan-Lu fault.Such a distribution of the velocity-anomalous zones looks to be attributable a left lateral slip motion along the Tan-Lu fault.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velocity-anomalous zones may show some evidence for the left strike-slip motion regime of the Tan-Lu fa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速度结构 广角反射 P波速度 折射 华东 三维 大别山地区 郯庐断裂带
原文传递
帕米尔东北侧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90
6
作者 张先康 赵金仁 +5 位作者 张成科 任青芳 聂文英 成双喜 潘素珍 唐周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65-671,共7页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 1998年在帕米尔东北侧伽师及其周边地区完成了两条深地震宽角反射 折射剖面 .结果表明 ,西昆仑、塔里木和天山在地壳速度结构、构造特征上显示出较大差异 .塔里木块体具有稳定地块的地壳结构特征 ,地壳平均速度较高 (6 .5km s) .向南进入西昆仑 ,地壳明显增厚 ,厚度可达 70km左右 ,且地壳平均速度偏低 (6 .0— 6.2km s) ,偏低的地壳平均速度主要来源于相对低速度的下地壳结构 ,反映了西昆仑褶皱系下地壳介质的特征 .向北进入天山后 ,地壳同样明显增厚 ,但增厚的程度低于西昆仑下 ,约为 50— 55km .天山地壳同样具有明显低的平均速度 (6.2km s) ,显示了天山地壳相对“软”的特征 ,但天山地壳偏低的平均速度来源于广泛分布于中地壳的低速度层和速度偏低的下地壳 .在印度块体向北强烈推挤的作用下 ,该区地壳遭受强烈的不均匀变形 ,塔里木块体向南插入西昆仑下 ,向北插入天山下 ,形成了该区强烈地震频繁发生的深部构造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伽师地区 宽角反射/折射 地壳结构 不均匀变形 天山 地震活动
下载PDF
由宽角反射地震资料重建壳幔反射结构的相似性剖面 被引量:22
7
作者 张中杰 秦义龙 +5 位作者 陈赟 张超英 孙善学 赵兵 刘一峰 刘振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69-474,共6页
针对人工源宽角地震测深中炮点与接收点稀疏的特点 ,利用几何散射理论进行壳幔散射体的相似性剖面成像 ,利用互易性原理计算散射体相似性成像的时间条件 ,研究基于宽角反射地震资料重建壳幔反射结构的相似性成图方法 .其中 ,成像点的时... 针对人工源宽角地震测深中炮点与接收点稀疏的特点 ,利用几何散射理论进行壳幔散射体的相似性剖面成像 ,利用互易性原理计算散射体相似性成像的时间条件 ,研究基于宽角反射地震资料重建壳幔反射结构的相似性成图方法 .其中 ,成像点的时间采用快速、高精度的程函方程求解技术 .利用该方法处理东南陆缘区宽角反射剖面实际资料 ,结果表明 ,较之壳幔反射结构的CDP成图技术 ,相似性成图方法具有提高反射同相轴横向连续性的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地震 壳幔反射结构 相似性成图 人工源
下载PDF
洱源-江川宽角地震剖面的地壳反射特征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智 徐春明 +2 位作者 孟补在 刘财 滕吉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82-1088,共7页
通过对洱源-江川宽角反射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处理成像,得到了一个类似于近垂直入射多道地震数据的记录剖面.反射剖面图像与地壳速度结构共同揭示出地壳厚度由剖面西北端(约45km)向东南端(约40km)减薄.在洱源-楚雄西北附近深度约10km处... 通过对洱源-江川宽角反射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处理成像,得到了一个类似于近垂直入射多道地震数据的记录剖面.反射剖面图像与地壳速度结构共同揭示出地壳厚度由剖面西北端(约45km)向东南端(约40km)减薄.在洱源-楚雄西北附近深度约10km处存在一组向东南倾斜的强反射震相,其东南约50km处存在向西北倾斜的强反射震相.易门断裂两侧地壳反射属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易门断裂之西北方向深度25~40km处,中下地壳内存在两组强振幅,向东南方向上倾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并被楚雄-建水断裂后期所错断,易门断裂之东南方向上,地壳内反射较为均一,未见特别明显的强间断面反射信息,这个反射结构被解释为印度板块东向俯冲与藏东缘地壳物质东向逃逸综合作用导致下地壳增厚和厚地壳变形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 折射资料 地壳反射剖面 偏移成像
下载PDF
地震反射系数的相角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孟宪军 刘福平 +3 位作者 王玉梅 孔庆丰 慎国强 杨长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121-124,共4页
地震反射系数相角是地震反射波的重要属性之一,对地震资料反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Zoeppritz方程,通过算例绘制了反射系数相角曲线,分析了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变化特点。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范围内P波、转换S波的反射系数都有可能... 地震反射系数相角是地震反射波的重要属性之一,对地震资料反演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Zoeppritz方程,通过算例绘制了反射系数相角曲线,分析了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变化特点。在入射角小于临界角范围内P波、转换S波的反射系数都有可能存在相角的突变,即有可能存在极性反转,突变位置取决于地层参数;地震波发生广角反射后,反射系数相角随入射角的增大逐步减小,变化范围在0°~-18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系数 相角 ZOEPPRITZ方程 广角反射 极性反转
下载PDF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和深反射探测剖面揭示三河—平谷大震区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44
10
作者 赵金仁 张先康 +5 位作者 张成科 张建狮 杨卓欣 刘宝峰 刘保金 赵成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46-653,共8页
利用三河—平谷 8.0级大震区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与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解释 .结果表明 :两种探测方法给出的地壳基本分层是一致的 ,在三河—平谷大震区上地壳的埋深为 2 1~2 3km ,莫霍界面的深度为 36~ ... 利用三河—平谷 8.0级大震区实施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与宽角反射剖面探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解释 .结果表明 :两种探测方法给出的地壳基本分层是一致的 ,在三河—平谷大震区上地壳的埋深为 2 1~2 3km ,莫霍界面的深度为 36~ 37km ;该地区基底结构起伏变化较大 ,浅部断裂发育 ,在确定的数条断裂构造带中夏垫断裂是一条特征明显、深浅共存的断裂构造带 ;震源区周围差异明显的速度异常结构和特殊而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意味着这些部位是发生大地震的有利部位 ;该地区莫霍界面起伏变化和较厚的反射叠层以及局部复杂的楔形反射带的存在等现象表明 ,该地区地壳结构发生过强烈的挤压、变形 ,同时也反映出岩浆活动对下地壳结构进行了物质的和结构的强烈改造 ,从而构成了该地区复杂的地壳深部结构 ,可将其视为三河—平谷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折射 深地震反射 三河—平谷大震区 深浅构造特征
下载PDF
广角反射方式下观测系统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熙明 王志 +2 位作者 贺振华 黄德济 杜正聪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8-303,共6页
近年来,广角反射作为地震勘探获得野外高质量地震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影响广角反射能量几个主要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在广角反射方式下设计与优化观测系统的思路,以及怎样获得高质量地震... 近年来,广角反射作为地震勘探获得野外高质量地震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对影响广角反射能量几个主要因素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在广角反射方式下设计与优化观测系统的思路,以及怎样获得高质量地震资料的方法。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对野外地震数据的采集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反射 观测系统 AVA效应 正演模拟 优化设计 地震勘探
下载PDF
上海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被引量:39
12
作者 姚保华 章振铨 +7 位作者 王家林 火恩杰 张先康 刘保金 吴健生 王夫运 于鹏 毛雅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2-491,共10页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 通过在上海地区开展深、浅地震反射、地震宽角反射/折射、高分辨地震折射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联合剖面探测,获得了该地区近地表至Moho面的精细速度结构、电性结构和深浅构造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地壳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成部分.其中,上地壳厚为12~14km,波速为5.7~5.9k/s;中地壳厚度约为10km,波速为5.9~6.2km/s;下地壳厚为10~11km,波速为6.2~6.3km/s,Moho面深度约为32km.剖面浅部地质构造复杂,共解释出12条特征明显的断裂.其中,除3条断裂错断结晶基底(G界面)并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界面外,其他断裂均在深度3~5km以上终止或收敛于G界面之上.此外,仅在剖面西侧基底下部约13~15km埋深处发现一厚度在2km左右的壳内高导层.所以,在综合各方面资料后分析认为,在剖面经过地区不存在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近地表所存在的活动断层是未来产生对该区有影响地震的震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高分辨折射 宽角反射/折射 大地电磁测深 地壳细结构
下载PDF
广角地震反射数据特征及校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孙成禹 倪长宽 +1 位作者 李胜军 张玉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4-29,共6页
本文从Zoeppritz方程出发,讨论了广角地震反射数据的振幅和相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选用单一界面模型和薄储层模型,说明广角反射与小角度反射在地震道集上的主要区别,进而阐述了广角地震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和相位校正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具... 本文从Zoeppritz方程出发,讨论了广角地震反射数据的振幅和相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选用单一界面模型和薄储层模型,说明广角反射与小角度反射在地震道集上的主要区别,进而阐述了广角地震数据进行时差校正和相位校正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校正方法。通过对一个四层介质模型的广角反射道集进行时差校正和相位校正,分析了均方根速度等因素对校正效果的影响,并对校正后的道集做了叠加。经理论研究和模型试验分析,得出了广角地震数据校正的特点和值得注意的问题,为广角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反射 ZOEPPRITZ方程 时差校正 相位校正
下载PDF
广角反射波场特征研究及正演模拟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志 贺振华 +2 位作者 黄德济 王熙明 杜正聪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1期116-121,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了广角反射波场特征及影响广角反射波波形识别的几个主要因素 ,通过高斯射线正演模拟分析 ,以及对实际广角反射资料 (WAR)进一步处理与研究 ,得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结论 ,这些结论可以作为一些特殊地质构造地区进行广角反... 本文主要讨论了广角反射波场特征及影响广角反射波波形识别的几个主要因素 ,通过高斯射线正演模拟分析 ,以及对实际广角反射资料 (WAR)进一步处理与研究 ,得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结论 ,这些结论可以作为一些特殊地质构造地区进行广角反射地震勘探的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反射 波形识别 AV0效应 正演模拟 折射波
下载PDF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8-612,i004,共16页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莫霍面的发现 ,介绍其基本性质 ,然后对青藏高原莫霍面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在区域尺度上 ,被动源地震 (天然地震 )方法研究结果勾勒出青藏高原地壳及岩石圈底部的深部构造轮廓。然而受分辨率的限制 ,天然地震结果给出的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细节不足。近年来已经用分辨率达到几千米甚至百米级的主动源地震 (包括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和深反射地震 )方法 ,揭示出青藏高原地壳及上地幔的精细结构。本文对近 30年来深地震探测获得的青藏高原各个地块的莫霍面深度、壳幔结构和上地幔盖层速度等基本数据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 青藏高原 上地幔 地壳 壳幔结构 天然地震 深反射地震 地块 基本数据 尺度
下载PDF
小波变换在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赵俊猛 汤吉 +5 位作者 张海江 张成科 杨健 嘉世旭 张建狮 杨桌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66-676,共11页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 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地震宽角反折射资料处理 ,它可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由传统的1 /2— 1 /4λ(波长 )提高到优于 1 /6λ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沙雅—布尔津地震宽角反折射剖面资料进行处理 ,发现天山造山带的壳幔过渡带由 7— 8个高低速相间的薄层构成 ,平均速度较低 ,总厚度约 2 0km .而塔里木盆地北缘与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不具有这一特点 ,壳幔间主要以一级间断面实现过渡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详细结构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特征为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地震宽角反折射 分辨率 壳幔过渡带
下载PDF
云南西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28
17
作者 张恩会 楼海 +1 位作者 嘉世旭 李永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15-1927,共13页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 在云南西部,穿过红河、小江断裂带完成了一条长360km、呈北东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通过对该测线的观测资料进行一维、二维模拟解释,得到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沿测线Moho界面埋深横线变化大,其西南侧Moho埋深约35km,东北侧Moho最大埋深可达43km.沿剖面从西南到北东方向,地壳平均P波速度从5.9km/s逐渐增加到6.13km/s,但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平均值.结合以往的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结果,我们推算沿测线从西南到东北,其下方地壳泊松比介于0.23~0.25之间.剖面西南侧上地壳具有异常低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暗示其下方上地壳以α-相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剖面东北上地壳相对较高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则暗示其物质组成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为主.研究区下地壳的P波速度和泊松比分别介于6.25~6.75km/s和0.24~0.26km/s之间,暗示其上部组成以花岗岩相的片麻岩为主,而下部组成则以角闪石类岩石为主.红河断裂两侧地壳速度显著不同,从浅到深其速度差异逐渐变弱,但红河断裂两侧地壳厚度变化较大.而小江断裂下方两侧地壳速度和地壳厚度变化并没有红河断裂那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 折射 二维地壳速度模型 红河断裂 小江断裂 云南西部
下载PDF
广角反射研究及高斯射线正演模拟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志 贺振华 +3 位作者 薛彬 黄德济 王熙明 周亚同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6,共8页
对广角反射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同时通过典型模型实例 ,采用高斯射线正演的分析方法 ,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采用广角反射可以得到信噪比比常规方法高的地震信息 ,这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十分有用 ;广角反射波信息出现在直达波... 对广角反射的基本原理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同时通过典型模型实例 ,采用高斯射线正演的分析方法 ,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采用广角反射可以得到信噪比比常规方法高的地震信息 ,这对地震数据的处理十分有用 ;广角反射波信息出现在直达波以外 ,炮检距很大 ,但能量比非广角反射波能量高。对于深层高陡构造的地质体来说 ,采用常规方法一般不能得到深层高陡地质界面的反射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角反射 高斯射线正演 信噪比 AVO效应 地震勘探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壳与地幔盖层结构——长观测距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志 王夫运 +3 位作者 张先康 段永红 杨卓欣 林吉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5-1157,共13页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 利用文登—阿拉善左旗长观测距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东段资料,辩识出4组地壳震相和3组地幔盖层震相.采用二维射线追踪走时反演和正演拟合交替计算方法,得到了包括鲁东隆起和华北裂陷盆地在内的地壳和地幔盖层二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裂陷盆地基底深达6km以上,研究区壳内界面C1埋深约15km,C2界面深约25km,Moho面平均埋深约35km.上地壳速度6.0~6.1km·s^-1,且横向变化较大;中地壳速度相对均匀约为6.2~6.4km·s^-1;下地壳速度为6.5~7.0km·s^-1,速度梯度较大.地壳平均速度与隆起和坳陷构造相关.研究区岩石圈底界面一般为75~80km,西端接近太行隆起构造时深至90km左右,向西呈明显加深趋势,地壳厚度呈现相同的增厚特征.地幔盖层上部速度8.0~8.2km·s^-1,具明显正梯度特征.岩石圈平均速度在郯庐断裂带附近显著偏低.PmP和PLP震相存在不同程度的复杂性,意味着在本地区Moho界面和岩石圈界面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可能具有一定厚度或过渡带性质.结合其他研究结果认为,地幔盖层和下地壳速度梯度、界面性质差异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相关,意味着破坏是一个渐变、缓慢和不均匀的过程.郯庐断裂带附近的低速应是其为软弱带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观测距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华北裂陷盆地 岩石圈结构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六盘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文辉 高锐 +8 位作者 王海燕 李英康 李洪强 侯贺晟 熊小松 郭晓玉 徐啸 邹长桥 梁宏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65-2278,共14页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控制大陆内部弥散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穿越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六盘山断裂带一鄂尔多斯地块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资料使用层析成像和射线反演算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其结果反映出六盘山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显著:1)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一侧地壳上部速度较低,等值线呈近水平状,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上地壳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二者的分界为海原一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2)全地壳射线反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地壳速度梯度大,下地壳底部速度高由铁镁质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总体较低,主要由长英质及长英-铁镁质过渡物质组成,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而六盘山断裂带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层面呈拱形,部分层出现速度逆转,为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带;3)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地壳厚度~50 km,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厚度~42 km,六盘山断裂带下方莫霍面发生叠置,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在六盘山下汇聚,较薄且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壳挤入较厚且塑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 六盘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地壳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