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Plant Density on Wild Oat Competition with 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Wheat Cultivars 被引量:5
1
作者 Mohammad Armin Mohammed Asghripou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10期1554-1561,共8页
Wild oat (Avena ludoviciana) is one of the worst weeds in wheat fields. The effect of wheat density on wild oat competition with more or less competitive wheat cultivars (Triticum aestivum)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Wild oat (Avena ludoviciana) is one of the worst weeds in wheat fields. The effect of wheat density on wild oat competition with more or less competitive wheat cultivars (Triticum aestivum) was investigated at the Experimental Farm of Plant Pests and Diseases Research Institute, Karaj, Iran. Th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as a factorial combination of wheat varieties Roshan as non-competitive and Niknejad as competitive; three wheat densities (recommended density, recommended+25%, and recommended+50%, corresponding respectively with 300, 375, and 450 plants m-2 for Roshan and 400, 500, and 600 plants m-2 for Niknejad) and four wild oat densities (0, 25, 50, and 75 plants m-2) were selected for this experiment. Hyperbolic equations were used to describe relationship between yield and weed density. Increase in wheat density reduced wild oat biomass. Maximum wild oat biomass was achieved at the highest density of the wild oat together with the lowest wheat den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er densities of wheat are able to suppress wild oat dry matter production.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in Niknejad was 1.7 times more than that in Roshan. Maximum yields of Niknejad and Roshan in the presence of wild oat were obtained at recommended density+25% and recommended density, respectively. Increase in wheat density leads to a decrease in wheat yield due to an increase in 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 Increase in wild oat density results in the reduction of wheat yield through decrease in fertile tiller per plant and spike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ETITION plant density WHEAT wild oat YIELD
下载PDF
我国的燕麦草生产和贸易 被引量:53
2
作者 杨春 王国刚 王明利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29-1135,共7页
草食家畜饲喂燕麦(Avena sativa)草,对于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维持乳蛋白率、抑制奶牛产后病和代谢病、延长奶牛产奶时长、降低饲养成本、增加产奶量、增加日增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正逐步被更多牧场所认可和重视。近年来,我国燕麦草生... 草食家畜饲喂燕麦(Avena sativa)草,对于提高粗饲料利用效率、维持乳蛋白率、抑制奶牛产后病和代谢病、延长奶牛产奶时长、降低饲养成本、增加产奶量、增加日增重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正逐步被更多牧场所认可和重视。近年来,我国燕麦草生产规模正逐步扩大,燕麦草进口量明显增加。本研究在阐述我国燕麦草生产和贸易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对我国燕麦草的总产量和进口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燕麦草生产和贸易未来趋势,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产量 进口量 进口价格 ARMA模型
下载PDF
野燕麦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鸣华 章维华 蒋木庚 《农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7,5,共3页
介绍了野燕麦的危害 ,并按化学结构分类对防除野燕麦除草剂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 野燕麦 除草剂 研究进展 化学结构 分类
下载PDF
江苏省不同稻麦连作区野燕麦群体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金银根 强胜 +1 位作者 王庆亚 李扬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18-22,共5页
 用动态聚类法比较分析江苏省不同稻麦连作区26个样点上的麦田不同野燕麦群体的株形特征,并用石蜡切片法解剖观察其颖果的结构。结果显示:江苏省稻麦连作区麦田野燕麦种群可划分为3个聚类群体,即白稃野燕麦群体、黄(褐)稃野燕麦群体和...  用动态聚类法比较分析江苏省不同稻麦连作区26个样点上的麦田不同野燕麦群体的株形特征,并用石蜡切片法解剖观察其颖果的结构。结果显示:江苏省稻麦连作区麦田野燕麦种群可划分为3个聚类群体,即白稃野燕麦群体、黄(褐)稃野燕麦群体和紫稃野燕麦群体。前两个群体的特征与陕西、新疆旱旱连作区麦田野燕麦群体的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紫稃野燕麦群体是在水旱连作区新出现的适应性群体;3种群体的野燕麦穗部和颖花的性状特征及颖果的形态结构(果毛颜色、角质层与子实皮厚度、淀粉充实度和胚乳细胞内空隙大小)均不同;野燕麦群体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pH值及土壤水分含量具有不同的适应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麦 多样性 麦苗杂草 防除策略 江苏 稻麦连作区 群体
下载PDF
提莫菲维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SRAP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耿广东 张素勤 +3 位作者 贾开家 任明见 徐如宏 张庆勤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7-259,共3页
采用SRAP技术分析了提莫菲维小麦二倍体与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22对SRAP引物中,20对引物在双亲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其多态性比率为71.76%。me4-em1、me4-em3和me3-em33对引物在提莫菲维与二倍体野燕麦杂交的F... 采用SRAP技术分析了提莫菲维小麦二倍体与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真实性及其特点。结果表明,22对SRAP引物中,20对引物在双亲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其多态性比率为71.76%。me4-em1、me4-em3和me3-em33对引物在提莫菲维与二倍体野燕麦杂交的F3株系中扩增出双亲的特异带,表明该F3株系具有双亲的遗传物质,该F3株系是提莫菲维小麦和二倍体野燕麦成功属间杂交的真实杂种后代。在该F3株系的扩增结果中部分双亲带型消失,并且提莫菲维小麦消失的带数远少于野燕麦消失的带数;同时有非父母标记新带型出现。杂种后代DNA序列的这种变化可能有利于新形成异源多倍体小麦的快速进化、遗传协调和遗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莫菲维小麦 二倍体野燕麦 远缘杂交 SRAP
下载PDF
以色列野生燕麦物候及农艺性状与起源生态地理因素的相关性 被引量:9
6
作者 范昱 赖弟利 +4 位作者 王佳俊 何凤 赵钢 EVIATAR Nevo 严俊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6-63,共8页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燕麦物候期和农艺性状的影响,对种植于成都金堂试验地的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7个野生燕麦群体70个基因型的19个物候和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并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Correlation-based ne... 为探讨起源地生态地理因素对野生燕麦物候期和农艺性状的影响,对种植于成都金堂试验地的源自以色列不同地区7个野生燕麦群体70个基因型的19个物候和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并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相关性网络(Correlation-based network analysis,CNA)、斯皮尔曼秩相关(Spearmanp’s Rho Correlation)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群体和基因型间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其中,全生育期最短的群体是Sede Boqer,来自该群体的SB14-07的生育期仅170.0d;最大单株生物产量出现在Caesarea群体中,达268.1g;而千粒重最大的是来自Tabigha群体的Tg-09,为28.8g。起源地水分、温度、地理等因素对野生燕麦的物候及农艺性状起不同程度的关键性影响。以上结果说明,野生燕麦物候及农艺性状差异的实质是其长期与环境相互作用,在自然选择压力下进化形成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野生燕麦 物候期 农艺性状 生态地理因素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蹇黎 秦小军 +1 位作者 余丹凤 骆强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7-31,共5页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的遗传基础,对采自不同喀斯特山区的12份(59个单株)野生燕麦进行了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数材料表现为植株较高、穗长较长、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多... 为了解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的遗传基础,对采自不同喀斯特山区的12份(59个单株)野生燕麦进行了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数材料表现为植株较高、穗长较长、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多,而千粒重相对偏低。基于材料间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12份(59个单株)种质资源可划分为五大类群。类群特性分析表明:类群Ⅰ、类群Ⅲ和类群Ⅴ可作为分蘖强的穗数型亲本材料,类群Ⅱ可作为分蘖强的粒重型亲本材料,类群Ⅳ为小穗数较多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野生燕麦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的核型分析及进化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郑会敏 冯海嫣 +2 位作者 周海鹏 张素勤 张庆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8-602,共5页
对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084株系的核型公式为2n=6x=42=36m(4SAT)+6sm,核型为1A,为极对称核型,属于原始类型;野生二粒小麦、二倍体野燕麦及084株系的进化指数分别为1、4和1,表明... 对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远缘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084株系的核型公式为2n=6x=42=36m(4SAT)+6sm,核型为1A,为极对称核型,属于原始类型;野生二粒小麦、二倍体野燕麦及084株系的进化指数分别为1、4和1,表明084株系的进化程度与野生二粒小麦一致,低于二倍体野燕麦;084株系的染色体相对长度较亲本大,且其平均臂比、核型不对称系数及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均在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之间,说明远缘杂交在一定程度上对加速小麦属的进化有重要意义;084株系染色体臂比与母本的相近,且存在4对染色体与父本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极为相近,核型分析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野生二粒小麦与二倍体野燕麦杂交后代的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二粒小麦 二倍体野燕麦 远缘杂交 核型 进化
下载PDF
节节麦与野生燕麦杂交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张庆勤 肖建富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4,共4页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2n=2x=14与通北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有两株,一株优势很强,成穗143个,另一株生长很弱,从苗期开始脚叶就逐渐黄化,成穗14个。经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生长势很...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 (Coss·) Sch,2n=2x=14与通北野生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直接杂交成功。F_1有两株,一株优势很强,成穗143个,另一株生长很弱,从苗期开始脚叶就逐渐黄化,成穗14个。经花粉母细胞镜检表明,生长势很强的杂种,是自然加倍的双2倍体,染色体数为2n=8x=56。生长弱的杂种植株,是7倍体,染色体数基本上是2n=7x=49。这2株杂种芒长在护颖和外颖的背上,具有燕麦族芒长在外颖背上的族的特征性状。这2株杂种对国内白粉菌小种均表现免疫。节节麦及其他山羊草种,基本上是不抗白粉病的。7倍体植株的结实率极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野生燕麦 族间杂交
下载PDF
酚酸类物质对野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邵庆勤 杨安中 何克勤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8-161,共4页
采用不同浓度的两种酚酸类物质及其两者的混合物对野燕麦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研究其对野燕麦发芽率、幼苗形态指标及其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及其混合物可以显著延缓野燕麦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时间,降低最终的萌发率,对... 采用不同浓度的两种酚酸类物质及其两者的混合物对野燕麦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研究其对野燕麦发芽率、幼苗形态指标及其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酚酸类物质及其混合物可以显著延缓野燕麦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时间,降低最终的萌发率,对野燕麦幼苗的生理指标及干物质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根系活力与叶绿素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使幼苗体内丙二醛的含量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麦 酚酸类物质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青藏高原野燕麦群体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药性检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吕晓辉 翁华 +1 位作者 魏有海 郭青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不同野燕麦种群(wild oats)对高效氟吡甲禾灵(haloxyfop-R-methy)的抗药性水平,本研究采用整株植物测定法和培养皿种子测定法,测定了29个地区油菜田野燕麦种群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杂草对高... 为明确青藏高原地区不同野燕麦种群(wild oats)对高效氟吡甲禾灵(haloxyfop-R-methy)的抗药性水平,本研究采用整株植物测定法和培养皿种子测定法,测定了29个地区油菜田野燕麦种群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药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杂草对高效氟吡甲禾灵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采自门源清石咀的野燕麦种群抗性水平较高,整株测定法测得抗性倍数为154.90倍,EC50值为1 123.468μg/m2;培养皿种子测定法测得抗性倍数为76.01倍,EC50值为30.114 7μg/m2,培养皿种子测定法与整株测定法测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麦 高效氟吡甲禾灵 抗药性
下载PDF
春油菜田野燕麦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3
12
作者 翁华 吕晓辉 +1 位作者 魏有海 郭青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9-654,共6页
为探明春油菜田野燕麦(Avena fatua L.)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生理机制,在实验室对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和敏感性生物型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后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EC375 m L/hm2后,野燕麦敏感种群(S)的叶绿... 为探明春油菜田野燕麦(Avena fatua L.)对高效氟吡甲禾灵抗性生理机制,在实验室对抗性生物型野燕麦和敏感性生物型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后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喷施高效氟吡甲禾灵EC375 m L/hm2后,野燕麦敏感种群(S)的叶绿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抗性种群(R)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野燕麦抗性种群(R)喷药处理后丙二醛含量始终很低,敏感种群(S)随着药剂胁迫时间的延长,施药与未施药处理后的丙二醛含量的差异明显;敏感野燕麦种群(S)施药和未施药处理后CAT的活性差异比较显著,抗性种群(R)施药后的CAT活性与未施药的CAT活性差异不显著。研究得出敏感野燕麦生物型生理变化较大,高抗野燕麦生物型具有一定的生理适应性,生理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油菜 野燕麦 高效氟吡甲禾灵 生理响应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蹇黎 秦小军 +1 位作者 余丹凤 骆强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1期57-60,共4页
为进一步发掘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的优异基因资源,拓宽燕麦资源的遗传基础,对采自不同喀斯特山区的80份野生燕麦进行了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中,筛选出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有穗粒数因子、穗... 为进一步发掘喀斯特山区野生燕麦的优异基因资源,拓宽燕麦资源的遗传基础,对采自不同喀斯特山区的80份野生燕麦进行了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中,筛选出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大于85%的有穗粒数因子、穗长因子、株高因子以及千粒重因子,共4个主成分;灰色关联度分析中,株高与穗长、有效穗与穗粒数、小穗与株高、穗粒重与穗粒数、千粒重与穗粒重之间相互的关联度最大,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野生燕麦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江淮地区野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岩 徐智明 +2 位作者 朱德建 王霞霞 李杨 《种子》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9-31,共3页
为了解江淮稻麦轮作区野燕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种下单位的划分及生物学特性和防除的研究提供依据,在安徽省境内14个地市(县)共采集野燕麦样本14份,种植于半野外环境下,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群体的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 为了解江淮稻麦轮作区野燕麦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种下单位的划分及生物学特性和防除的研究提供依据,在安徽省境内14个地市(县)共采集野燕麦样本14份,种植于半野外环境下,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群体的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野燕麦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根据样本间形态等性状的遗传差异,14个野燕麦群体可分为两大聚类群,分别为聚类群Ⅰ、聚类群Ⅱ;同时又可将聚类群Ⅰ分为3个明显的亚聚类群。沿淮和沿江地区的野燕麦群体明显不同,这可能与土壤沉积物源、土壤pH值及土壤水分含量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麦 遗传多样性 江淮稻麦轮作区
下载PDF
野燕麦繁殖和抗逆特性及其对小麦的他感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威 王艳杰 +1 位作者 李琳 王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684-1692,共9页
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具有很强的环境胁迫适应能力,并且在种间竞争中常处于优势地位。本试验对野燕麦种群的繁殖与扩散特性、种子与幼苗抗逆特性及其根系分泌物对小麦的异株克生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找寻治理野燕麦... 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农田恶性杂草,野燕麦具有很强的环境胁迫适应能力,并且在种间竞争中常处于优势地位。本试验对野燕麦种群的繁殖与扩散特性、种子与幼苗抗逆特性及其根系分泌物对小麦的异株克生作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找寻治理野燕麦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野燕麦具有很强的种子繁殖与扩散能力,开花结实比小麦早,种子产量大、地下储量多、扩散距离远;(2)野燕麦种子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室温与变温条件下均可以正常萌发,而冷冻后置于室温环境是其萌发最佳条件,总发芽率可达93.33%;(3)野燕麦种子对盐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浓度低于1.8%的NaCl溶液中均可正常萌发;(4)野燕麦幼苗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随着NaCl浓度和PEG浓度的升高,野燕麦幼苗叶片的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P<0.01),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5)野燕麦根系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株高、干重、根长及根系活力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证明野燕麦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幼苗生长具有异株克生作用。以上结果表明,野燕麦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强大的繁殖扩散能力、较强的抗逆性以及异株克生效应,相关研究可为大田野燕麦防除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麦 繁殖特性 抗逆性 他感作用 竞争优势
下载PDF
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核型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庆勤 肖建富 于懋群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7,共5页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Coss.)Sch.2n=2x=14)与通北野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杂交,F_1自然加倍成8倍体,8倍体播成的F_2代,遗传性基本一致,PMC镜检表明,染色体数为2n=28Ⅱ。用F_2所结的种子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结果发现8倍体... 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Coss.)Sch.2n=2x=14)与通北野燕麦(Avena fatua L.2n=6x=42)杂交,F_1自然加倍成8倍体,8倍体播成的F_2代,遗传性基本一致,PMC镜检表明,染色体数为2n=28Ⅱ。用F_2所结的种子进行根尖细胞核型分析,结果发现8倍体中包含有全套的节节麦和野燕麦的染色体。节节麦中有1对随体染色体.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野燕麦有3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8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而节节麦与野燕麦8倍体杂种,有4对随体染色体,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10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9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节节麦与野燕麦杂交合成的8倍体,是节节麦与野燕麦的双二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节麦 野燕麦 8倍体 核型分析
下载PDF
二粒小麦与光稃野燕麦杂种核型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龙 张立异 +1 位作者 徐如宏 张庆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6-8,共3页
1989年用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umSchuebl.(2n=4x=28)与光稃野燕麦AvenafatuaL.var.glabrataPat.(2n=6x=42)杂交成功,F2分离出燕麦型、二粒小麦型、... 1989年用二粒小麦TriticumdicoccumSchuebl.(2n=4x=28)与光稃野燕麦AvenafatuaL.var.glabrataPat.(2n=6x=42)杂交成功,F2分离出燕麦型、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小麦型和普通小麦型。对斯卑尔脱型F4中的3个类型和双亲二粒小麦及光稃野燕表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3个杂种的核型公式各不相同,分别为2n=4SAT+8SM+7.5M+片段染色体+1ST;2n=4SAT+5SM+9M+4ST和2n=3SAT+6SM+9M+3ST。二粒小麦核型公式为2n=2SAT+5SM+7M,光稃野燕麦的核型公式为2n=2SAT+8SM+6M+5ST。斯卑尔脱型的3个杂种分别有1对、4对和3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光稃野燕麦有5对近端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应该源于光稃野燕麦,证明二粒小麦与光稃野燕麦的斯卑尔脱型杂种是真杂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粒小麦 野燕麦 核型分析 小麦
下载PDF
野燕麦种子萌发特性及化学防除药剂筛选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涛 袁国徽 +2 位作者 钱振官 曾茗钦 沈国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1-116,共6页
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野燕麦的萌发特性和化学防除技术,采用培养皿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水势、盐胁迫、pH、土层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评价麦田常用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野燕麦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15~20℃。... 为了明确恶性杂草野燕麦的萌发特性和化学防除技术,采用培养皿与盆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温度、光照、水势、盐胁迫、pH、土层深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并评价麦田常用除草剂对野燕麦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野燕麦种子最适发芽温度为15~20℃。对光周期不敏感,全黑、全光照条件下均可正常萌发。当水势为-0.2~0 MPa时,发芽率可达80%左右,当水势降低至-0.8 MPa时,不能萌发。覆盖2~15cm的土层均可萌发,其中2~10cm土层中发芽率最高。适宜pH范围较广,在pH 5~9范围内,发芽率大于70%。耐盐胁迫能力较强,NaCl浓度160mmol/L时,发芽率大于50%。除草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对4~6叶期野燕麦均有较好防效,供试药剂防效高低排序为:炔草酯、唑啉草酯>精噁唑禾草灵>甲基二磺隆>氟唑磺隆、啶磺草胺>异丙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燕麦 种子萌发特性 除草剂筛选 化学防除技术
下载PDF
小麦—野燕麦蓝粒新种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相志国 赵献林 +1 位作者 康明辉 赵永英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5,共3页
野燕麦具有对小麦遗传改良有益的基因,将其遗传物质导入到小麦中对丰富小麦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小麦—野燕麦杂交获得的蓝粒新种质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鉴定,其染色体数目为2n=42。用蓝粒新种质蓝粒与白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其F1均... 野燕麦具有对小麦遗传改良有益的基因,将其遗传物质导入到小麦中对丰富小麦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小麦—野燕麦杂交获得的蓝粒新种质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鉴定,其染色体数目为2n=42。用蓝粒新种质蓝粒与白粒小麦进行正反杂交,其F1均表现为蓝色,表明蓝粒对白粒为显性,且具有花粉直感现象。然而,当用红粒小麦中国春为母本与其杂交时,杂种粒色为红粒,通过谷蛋白电泳进一步证实了该红粒杂种的真实性。这表明蓝粒在遗传过程中有母本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野生燕麦 远缘杂交 蓝粒种质
下载PDF
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两种禾本科杂草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陶俊杰 李玮 郭青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70-1274,共5页
本试验应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青海省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野燕麦及旱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野燕麦及旱雀麦具有一定的化感效应。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旱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根长、苗高和鲜... 本试验应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青海省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野燕麦及旱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野燕麦及旱雀麦具有一定的化感效应。野胡萝卜水浸提液对旱雀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根长、苗高和鲜质量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效果越明显。对野燕麦而言整体表现出了"低促高抑"现象,即低浓度下促进,高浓度下抑制。通过RI值比较可知:地下部分的化感强度要大于地上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胡萝卜 野燕麦 旱雀麦 水浸提液 化感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