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部分地区野栖鼠体表寄生恙螨的物种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6
1
作者 周淑姮 韩腾伟 +5 位作者 王加熊 徐国英 刘维俊 刘菁 邓艳琴 肖方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11-519,共9页
目的调查福建省部分地区野栖鼠体表寄生恙螨的分布情况及物种多样性,为恙虫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笼日法捕鼠,检获鼠体恙螨,对其鉴定、计数。用带螨率、带螨指数及优势种反映恙螨的种群构成及密度;采用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 目的调查福建省部分地区野栖鼠体表寄生恙螨的分布情况及物种多样性,为恙虫病防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笼日法捕鼠,检获鼠体恙螨,对其鉴定、计数。用带螨率、带螨指数及优势种反映恙螨的种群构成及密度;采用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分析恙螨的物种多样性。结果在野栖鼠体表共检获恙螨2亚科7属27种10832只。其中,鼠耳表面共检获2亚科6属23种9936只,带螨率为33.27%,带螨指数为17.68,恙螨的多样性指数为1.48,优势种为地理纤恙螨(59.60%);鼻腔内共检获1属4种896只,带螨率为15.11%,带螨指数为4.06,恙螨的多样性指数为1.12,优势种为中华珠恙螨(48.33%)。不同寄生部位、不同宿主、不同生境、不同季节、不同区划鼠体带螨率、带螨指数、恙螨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均不同。恙螨物种多样性指数趋势依次为:耳>鼻腔;白腹巨鼠>针毛鼠>社鼠>黄毛鼠>黑线姬鼠>青毛鼠>板齿鼠(耳);青毛鼠>针毛鼠>黄毛鼠(鼻腔);山地>田地>果园;春季>秋季>夏季;东部丘陵平原亚区>闽广沿海亚区。结论福建省野栖鼠体表寄生恙螨种类丰富,其种群构成、密度及物种多样性受宿主、寄生部位、生境、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栖鼠 恙螨 分布 物种多样性 福建省
下载PDF
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正飞 张福新 +18 位作者 杨焕 马丽华 陈福美 甘玉珍 杨文艳 和映天 和伟 和琼光 郭勇 和皋 陈志军 杨立红 刘永静 王跃武 余云 高子厚 洪梅 王国梁 龚正达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4年第1期23-26,29,共5页
目的研究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特征,主要宿主、媒介,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以5次发现疫情的鹿子村为中心的6个乡镇17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展开调查,采集指示动物血清、啮齿类动物和媒... 目的研究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特征,主要宿主、媒介,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以5次发现疫情的鹿子村为中心的6个乡镇17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展开调查,采集指示动物血清、啮齿类动物和媒介蚤标本,分离鼠疫杆菌和检测鼠疫F1抗体综合判定。结果判定目前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约450 km。,为5个乡镇14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基本掌握了丽江以黄山南溪村委会鹿子村为中心的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范围、边界和安全边际。结论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位置比较特殊,范围广泛,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动物疫情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开展鼠疫监测、灭鼠灭蚤以及加强疫情"三报",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完全可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 鼠疫 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分布范围
下载PDF
丽江野鼠鼠疫源地6年疫情发生监测及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正飞 张福新 +12 位作者 和映天 陈志军 陈福美 甘玉珍 马丽华 杨文艳 和伟 和琼光 杨焕 杨铁龙 吕伟 宋志忠 梁云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2年第3期154-158,共5页
目的研究丽江野鼠鼠疫源地疫情性质、宿主、媒介、监测、防治的特殊性,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方法,通过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手段综合判定。结果 2005~2011年连续的调查、监测、检测,基本... 目的研究丽江野鼠鼠疫源地疫情性质、宿主、媒介、监测、防治的特殊性,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方法,通过常规的实验室检测手段综合判定。结果 2005~2011年连续的调查、监测、检测,基本查明了该疫源地的范围、性质,疫情出现的规律、处置的时机;宿主动物、媒介蚤类的构成、密度和变化。结论丽江野鼠鼠疫源地有别于其他疫源地类型,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具有独特的特殊性,只要措施科学合理,完全可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江 鼠疫 野鼠鼠疫源地 监测 防治
下载PDF
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年扩散趋势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正飞 杨焕 +13 位作者 张福新 郭勇 陈志军 陈福美 杨文艳 马丽华 和映天 和伟 和琼光 和皋 文志平 杨聪静 潘丽 赵惠娟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 CAS 2017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通过更大范围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的变化扩散趋势,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鼠疫指示动物和鼠类血清中鼠疫F1抗体。结果通过近10年三轮更大范... 目的通过更大范围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的变化扩散趋势,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鼠疫指示动物和鼠类血清中鼠疫F1抗体。结果通过近10年三轮更大范围内的系统性调查提示:自然疫源地的自然环境复杂,分布范围逐渐演变,由小而大,扩散速度较快,扩散趋势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最初发现证实的面积大约210km^2,3个乡镇9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逐步以黄山镇南溪村委会鹿子村为中心向周边扩散,2013年增加约250km^2,达到450km^2,阳性点覆盖面积增加了119.0%。2015年进一步扩散增加约180km^2,达到630km^2,阳性点覆盖面积再新增40.0%,累计调查明确的疫源地分布于玉龙、古城两县(区)的8个乡镇、14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扩散方向以向东向北扩散为主,向北扩散趋势更为明显,致使疫源地中心点向东北方向偏移,即中心点不再是黄山镇南溪村委会的鹿子村,而是北移至太安乡吉子村委会汝南化,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尽管疫源地累计发现了7次鼠间鼠疫流行并成功处置,但历次疫源地调查中,区域危险人群、鼠血清、搜索的自毙动物、小型兽类等调查采集的标本均未检测到阳性信息。结论指示动物血清学证实,疫源地范围已经明显向北向东移,以向东北方向扩散为主。扩散趋势明显,扩散速度较快,疫情扩散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扩散趋势
下载PDF
2018—2019年石台县野外灭鼠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效果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何家昶 陶伟 +11 位作者 汪天平 高风华 陈雪峰 许晓娟 代波 丁宋军 刘婷 李异 汪昊 茅维飞 章乐生 张世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CAS 2022年第5期257-259,263,共4页
目的 观察在以野鼠作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野外灭鼠配合常规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动物传染源的效果。方法 在石台县选择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其中试验村(矶滩村和石泉村)采取常规防治措施结合野外灭鼠措施(1次),对照村(西柏... 目的 观察在以野鼠作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野外灭鼠配合常规防治措施控制血吸虫病动物传染源的效果。方法 在石台县选择3个血吸虫病流行村,其中试验村(矶滩村和石泉村)采取常规防治措施结合野外灭鼠措施(1次),对照村(西柏村)仅采取常规防治措施,一年后评估野鼠密度及其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试验村矶滩村灭鼠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9.91%(75/757)、4.99%(34/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2,P<0.05);石泉村灭鼠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5.31%(32/623)、3.28%(17/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6,P>0.05);对照村西柏村防治前后野鼠密度分别为3.44%(20/582)、4.45%(21/4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5,P>0.05)。试验村矶滩村灭鼠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36.00%(27/75)、17.65%(6/34),石泉村灭鼠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18.75%(6/32)、11.76%(2/17),对照村西柏村防治前后野鼠感染率分别为5.00%(1/20)、14.29%(3/21),3个村干预前后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756、0.050、0.226,P均>0.05)。结论 在以野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野外灭鼠对于短期内降低野鼠密度以及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具有一定可行性,但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病 传染源控制 野鼠 效果观察 石台县
下载PDF
云南省野鼠鼠疫现状及疫源地毗邻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董兴齐 宋志忠 +3 位作者 梁云 王国良 于国林 马永康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8期21-25,共5页
收集整理近30a的鼠疫监测资料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野鼠鼠疫疫源地,特别是玉龙鼠疫的发现、证实及其流行态势.结果发现玉龙存在野鼠鼠疫疫源地,目前正处于活跃时期,疫源地范围尚不清楚,由于疫区距中心城市较近,其潜在危害较大... 收集整理近30a的鼠疫监测资料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野鼠鼠疫疫源地,特别是玉龙鼠疫的发现、证实及其流行态势.结果发现玉龙存在野鼠鼠疫疫源地,目前正处于活跃时期,疫源地范围尚不清楚,由于疫区距中心城市较近,其潜在危害较大.玉龙鼠疫与剑川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可能同属一种类型的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我省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有齐氏姬鼠、大绒鼠、喜马拉雅旱獭栖息的一些地带可能存在有鼠疫的活动.从鼠疫菌某些生物学特征看,玉龙鼠疫菌株能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阴性,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菌株相似,提示玉龙鼠疫有可能渊源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可能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沿横断山脉向南扩散的一种过渡型.这一研究发现将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鼠疫遗传与进化提供一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疫源地 毗邻关系
下载PDF
一种新型鼠夹捕鼠效果的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天宇 耿红冉 +2 位作者 陈宗贵 沈建中 姜志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84-185,共2页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鼠夹的捕鼠效果。方法 用钢板夹做对照 ,采用夹夜法捕鼠。结果 新型鼠夹家鼠上夹率为 10 .65 % ( 10 .67%~ 10 .63 % ) ,钢板夹为 10 .67% ( 4 .0 0 %~ 17.3 3 % ) ;新型鼠夹野鼠上夹率为 1.3 3 % ( 0 .5 0 %~3 ... 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鼠夹的捕鼠效果。方法 用钢板夹做对照 ,采用夹夜法捕鼠。结果 新型鼠夹家鼠上夹率为 10 .65 % ( 10 .67%~ 10 .63 % ) ,钢板夹为 10 .67% ( 4 .0 0 %~ 17.3 3 % ) ;新型鼠夹野鼠上夹率为 1.3 3 % ( 0 .5 0 %~3 .0 0 % ) ,钢板夹为 5 .67% ( 3 .5 0 %~ 10 .0 0 % )。结论 该新型鼠夹适宜于捕杀家鼠 ,不适宜捕杀野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夹 捕鼠效果 夹夜法捕鼠 上夹率 家鼠
下载PDF
新疆野生啮齿动物嗜肝病毒的感染
8
作者 陈欣如 侯岩岩 +4 位作者 燕顺生 热娜.吐尔地 徐菲莉 徐秉臣 张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S1期34-35,共2页
[目的]为调查新疆野生啮齿动物的血清中嗜肝病毒的存在状态。[方法]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和乙肝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对野生啮齿动物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灰旱獭(Marmotabaibaci-na)的阳性率为17.8%(24/135)、长尾黄鼠(Citellu... [目的]为调查新疆野生啮齿动物的血清中嗜肝病毒的存在状态。[方法]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和乙肝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对野生啮齿动物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灰旱獭(Marmotabaibaci-na)的阳性率为17.8%(24/135)、长尾黄鼠(Citellusundulatus)阳性率为17.4%(12/69)和赤颊黄鼠(Citelluserythrogenys)阳性为(8/15)。作者认为赤颊黄鼠可以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潜在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dnaviruse HBV HBsAg wild rodent SEROLOGY XINJIANG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口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云 李先富 +2 位作者 陶开华 赵学忠 吴光华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4年第12期660-662,共3页
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伤口传播的有关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鼠感染的EHFV通过尿、粪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4~15℃)可存活24小时;5ID50/ml的EHFV悬液可通过不显性破损的... 本次研究采用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经伤口传播的有关问题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结果表明鼠感染的EHFV通过尿、粪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4~15℃)可存活24小时;5ID50/ml的EHFV悬液可通过不显性破损的表皮使实验鼠感染。家鼠、野鼠型疫区调查结果也表明:在鼠间EHF传播因素中以皮肤破损为主要因素,鼠间密切接触和鼠体寄生昆虫叮咬为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家鼠型 病毒 传播 伤口 流行病学
下载PDF
山杏的种子雨及鼠类的捕食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路纪琪 李宏俊 张知彬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28-532,共5页
山杏(Prunusarmeniaca)是一种灌木状小乔木,在北京山区较为贫瘠、干旱的阳坡地带广泛分布。于2002年7月和2003年7~9月,采用种子收集筐估计了山杏种子的产量、种子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2003年的研究中,把收集筐中所获得的种子转入扣网之... 山杏(Prunusarmeniaca)是一种灌木状小乔木,在北京山区较为贫瘠、干旱的阳坡地带广泛分布。于2002年7月和2003年7~9月,采用种子收集筐估计了山杏种子的产量、种子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2003年的研究中,把收集筐中所获得的种子转入扣网之中以排除鸟类的影响,并设置了地表对照样方,调查和比较了扣网内和对照样方中、扣网和对照样方之间山杏种子被取食、搬离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山杏种子的下落高峰发生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败育种子的下落早于完好种子且数量极少;在扣网内和对照样方中,被取食和被搬运的种子数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扣网和对照样方之间,被取食和被搬运的种子数量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鼠类是种子雨期间取食山杏种子的主要动物,鸟类的作用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种子雨 产量 鼠类 捕食
下载PDF
鼠类对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贮藏 被引量:23
11
作者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2-138,共7页
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山杏和辽东栎种子,对两种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活捕饲喂和咬痕比较的方法,对野外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 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山杏和辽东栎种子,对两种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活捕饲喂和咬痕比较的方法,对野外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和岩松鼠;2)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大于辽东栎种子,两种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m之内,在9m之内最为集中;3)山杏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较辽东栎种子长;4)在释放处,鼠类对辽东栎种子的就地取食强度(54 83%)大于对山杏种子的取食(0 17%);5)在搬运之后,大部分山杏种子被埋藏起来,仅有3粒被取食;而辽东栎种子大部分被取食;6)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贮藏或取食。山杏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3粒,而辽东栎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均为1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山杏 辽东栎 种子 食物贮藏行为 生态学
下载PDF
鼠类对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扩散及存活作用研究(英文) 被引量:47
12
作者 张知彬 王福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9-845,共7页
虽然有关鼠类搬运森林种子的证据已很清楚 ,但这些被移走种子的存活情况却知之甚少。提出了一个新的标记和跟踪种子的方法——标签法 ,即将种子拴一带有编码的细长金属片 ,研究了北京东灵山地区山杏 ( Prunusarmeniaca)种子的扩散距离... 虽然有关鼠类搬运森林种子的证据已很清楚 ,但这些被移走种子的存活情况却知之甚少。提出了一个新的标记和跟踪种子的方法——标签法 ,即将种子拴一带有编码的细长金属片 ,研究了北京东灵山地区山杏 ( Prunusarmeniaca)种子的扩散距离和存活率。于 1 998年 6月 1 9~ 2 0日 ,7月 3日和 1 0月 2 3日共在 2 4个样点释放 1 4 4 0粒山杏种子。几乎所有释放的种子在 1 0 d内被鼠类取走。夏天释放的种子比秋天释放的种子消失的速度快。大多数种子的扩散距离在 2 0 m以内 ,小于鼠类的活动距离。鼠类吃掉种子的速度很快 ,但当种子变得稀少时 ,种子存活率有所提高。山杏种子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 鼠类 种子命运 森林更新 种子存活 协同进货
下载PDF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口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陶开华 张云 +1 位作者 赵学忠 吴光华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4年第5期265-267,共3页
采用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口传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鼠的EHFV通过尿、粪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4~15℃)可存活24h;5ID50/ml的EHFV悬液可通过不显性破损的表... 采用实验室和现场相结合的方法,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经伤口传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鼠的EHFV通过尿、粪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4~15℃)可存活24h;5ID50/ml的EHFV悬液可通过不显性破损的表皮使正常鼠感染;家鼠型及野鼠型疫区调查结果均表明:在鼠间EHFV经皮肤破损传播为重要途径,鼠间密切接触和鼠体寄生昆虫叮咬亦可引起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传播因素 病毒 感染
下载PDF
啮齿动物对山杏种子命运影响的季节格局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庆亮 赵雪峰 +1 位作者 刘金栋 路纪琪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2-107,共6页
在河南济源王屋山地区(E 112°16′,N35°12′)选择灌丛生境,分别于春季、夏季、秋季释放600枚人工标记的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旨在了解小型啮齿动物对种子命运影响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种子释放之后,每3 d检查一次种子的命... 在河南济源王屋山地区(E 112°16′,N35°12′)选择灌丛生境,分别于春季、夏季、秋季释放600枚人工标记的山杏(Prunus armeniaca)种子,旨在了解小型啮齿动物对种子命运影响的季节性变化特征.种子释放之后,每3 d检查一次种子的命运,记录种子被啮齿动物扩散、贮藏、取食情况和相关的生境信息.通过比较山杏种子释放处被啮齿动物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等的季节差异,确定啮齿动物对山杏种子的存活和对山杏更新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取食山杏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Niviventor confucianus)和黑线姬鼠(A.agrarius);山杏种子在释放点的消失速率在秋季最快,夏季次之,春季最慢;山杏种子原地存留率在春季最高,夏季和秋季几乎全部被啮齿动物搬离释放点,扩散后被贮藏种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31%)>夏季(20%)>春季(0.83%);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秋季最大,不同季节间种子扩散距离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Prunus armeniaca) 啮齿动物 灌丛 搬运 季节
下载PDF
福建鼠类组成变动及季节消长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绍琛 王伟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4期252-256,共5页
本文对福建家鼠组成比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与50年代进行了比较,证明已有明显的变化,褐家鼠已成为优势种。对福建南部和北部家鼠组成上也进行了比较,闽北褐家鼠比闽南多52.50%,闽南臭鼩鼱比闽北多2.62倍。福建家鼠和田园鼠一年有两个季节高... 本文对福建家鼠组成比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与50年代进行了比较,证明已有明显的变化,褐家鼠已成为优势种。对福建南部和北部家鼠组成上也进行了比较,闽北褐家鼠比闽南多52.50%,闽南臭鼩鼱比闽北多2.62倍。福建家鼠和田园鼠一年有两个季节高峰,前者在4月和10月,后者在4月和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 组成 季节消长
下载PDF
云南野鼠疫源地尚未发生人间鼠疫原因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天元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云南野鼠疫源地于1975年经鼠疫细菌学证实,其间多次发生鼠疫动物病流行,但20年来从未发现人类感染鼠疫的病例。调查资料表明,野鼠→野鼠蚤→家鼠的感染途经已经建立,而家鼠→家鼠蚤→人的感染途经尚未形成。近40年来在该地... 云南野鼠疫源地于1975年经鼠疫细菌学证实,其间多次发生鼠疫动物病流行,但20年来从未发现人类感染鼠疫的病例。调查资料表明,野鼠→野鼠蚤→家鼠的感染途经已经建立,而家鼠→家鼠蚤→人的感染途经尚未形成。近40年来在该地再未发现其有效媒介作用的印鼠客蚤,而占家鼠蚤绝对优势的缓慢细蚤又无媒介作用,可能是未发生人类感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感染 野鼠疫源地
下载PDF
姬鼠型流行性出血热鼠间传播因素的调查研究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7
作者 张云 赵学忠 +3 位作者 窦蕊 张炳根 陈竞芳 吴光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07-110,共4页
1989年12月,在江苏省姬鼠型疫区进行EHF鼠间传播因素调查,并用免疫转印技术对同一鼠窝中鼠螨分离的EHF病毒进行抗原多肽分子量测定,结果一致。以每窝鼠数、鼠皮肤破损数、鼠窝残留食物EHF抗原阳性数和革螨数为自变量,以鼠窝鼠EHF抗原、... 1989年12月,在江苏省姬鼠型疫区进行EHF鼠间传播因素调查,并用免疫转印技术对同一鼠窝中鼠螨分离的EHF病毒进行抗原多肽分子量测定,结果一致。以每窝鼠数、鼠皮肤破损数、鼠窝残留食物EHF抗原阳性数和革螨数为自变量,以鼠窝鼠EHF抗原、抗体阳性率和EHF总感染率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个自变量和3个因变量的回归关系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进一步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姬鼠型疫区鼠间传播因素中,以皮肤破损为主要因素;鼠间密切接触和革螨叮咬为次要因素:而与食入EHF抗原污染的食物关系不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出血热 姬鼠型 传播因素
下载PDF
河北省野鼠立克次体感染调查 被引量:2
18
作者 刁丹红 王蒋丽 +4 位作者 郭文平 李彩云 杨欢欢 李雁飞 谢广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调查河北省南部和东北部野鼠立克次体感染情况以及感染株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采用粘鼠板和鼠笼在河北南部邯郸市及北部承德市进行捕鼠,提取鼠脾脏DNA,采用半巢氏PCR扩增立克次体的16S rRNA、ompA、gltA基因,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 目的调查河北省南部和东北部野鼠立克次体感染情况以及感染株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采用粘鼠板和鼠笼在河北南部邯郸市及北部承德市进行捕鼠,提取鼠脾脏DNA,采用半巢氏PCR扩增立克次体的16S rRNA、ompA、gltA基因,对扩增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对获得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在邯郸市和承德市共捕获鼠100只,在这些鼠脾脏样本中有6份(6%)被PCR扩增阳性,其中邯郸市2份、承德市4份。PCR阳性产物测序后同源性分析,发现本研究中扩得的6株立克次体的3个目的基因序列均与劳氏立克次体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16S rRNA与gltA的同源性大于99.9%,ompA大于98.8%。基因序列系统发生树分析结果显示河北野鼠携带的立克次体菌株与我国其它地区检出的劳氏立克次体菌株有密切的亲源关系。结论河北省南部和东北部野鼠均存在劳氏立克次体的感染,野鼠生存地区可能为立克次体感染的自然疫源地,应加强当地人群立克次体感染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鼠 劳氏立克次体 遗传进化分析 半巢氏PCR
下载PDF
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类棘球蚴感染情况调查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云霞 徐新龙 +4 位作者 尹小平 王安东 闫遵祥 段成任 徐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04-1010,共7页
对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类棘球蚴感染情况进行系统调查。选择阿拉山口口岸三个不同区域(野外区、城郊综合区和城区),2013—2014年连续2年采集鼠类样本;剖检、分离肝,对所有样本提取肝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棘球蚴线粒体细... 对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鼠类棘球蚴感染情况进行系统调查。选择阿拉山口口岸三个不同区域(野外区、城郊综合区和城区),2013—2014年连续2年采集鼠类样本;剖检、分离肝,对所有样本提取肝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棘球蚴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ox1)、NADH脱氢酶(ND1)等基因并测序。剖检发现8份样品具有包囊,感染率为2.08%;分子鉴定发现有10份样品呈PCR阳性,感染率为2.60%,Cox1基因Blast分析中有8份样品与青海检测的苏俄多房棘球绦虫的相似性最高(登录号:JQ 690286.1),为85%;ND1基因Blast分析,另2份样品与多房棘球蚴相似性最高(登录号:AB 720065.1),为100%;统计学分析发现野外区、城郊综合区鼠类感染率分别为2.74%和2.38%,而城区未检测到病原体。阿拉山口口岸野外区野鼠棘球蚴感染率最高,易感鼠种为大沙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野鼠 阿拉山口口岸
下载PDF
用乙肝诊断试剂盒对新疆野生啮齿动物进行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欣如 侯岩岩 +4 位作者 燕顺生 热娜.吐尔地 徐菲莉 徐秉臣 张勇 《地方病通报》 2004年第4期36-38,共3页
目的调查新疆野生啮齿动物的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存在状态。方法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和乙肝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 ,对野生啮齿动物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灰旱獭 (Marmotabaibacina)的阳性率为 17.8% (2 4/ 13 5 )、长尾... 目的调查新疆野生啮齿动物的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存在状态。方法应用乙肝表面抗原诊断试剂盒和乙肝表面抗体诊断试剂盒 ,对野生啮齿动物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灰旱獭 (Marmotabaibacina)的阳性率为 17.8% (2 4/ 13 5 )、长尾黄鼠 (Citellusundulatus)阳性率为 17.4% (12 / 69)和赤颊黄鼠 (Citelluserythrogenys)阳性为(8/ 15 )。结论血清学调查表明 ,野生啮齿动物血清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野生啮齿动物 血清学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